近十年来_三言_二拍_研究综述
“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

“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杂文参考→“三言”、“二拍”的思想和内容和艺术成就 2008-10-03明代在长篇小说取得突破成就的同时,短篇小说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而拟话本“三言”、“二拍”的出现,则标志着白话短篇小说达到了高峰。
话本本是宋元说话艺人的底本,最初当为“话”的提纲、草稿;以后经人整理而成完整文案,可供人阅读,这就是话本小说,如宋时的《碾玉观音》与《错斩崔宁》;拟话本则是仿拟话本小说创作而成的短篇小说,其结构特征一般保留有“入话”,用语形式则仍保留“说话的”、“听话的”、“话分两头”等评话的行业用语。
“拟话本”这一称谓是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中创制的。
话本小说的整理与拟话本小说的创作的直接诱因是印刷出版可以获取商业利润,因此,它的产生与风行,除了文学自身的发展因素以外,城市商业经济的发展、市民队伍的扩大、读者需求量的增加、造纸印刷技术的发展、出版印刷商的出现都是相关因素。
拟话本究竟始于何时,或者说把它从与之混在一起的话本小说中区分开来,并不容易。
今知具有“长篇拟话本”(这里是仿拟借用)性质《三国志演义》、《水浒传》产生于元末明初,则最早的白话短篇拟话本似当不迟于《三国志演义》、《水浒传》的成书时期。
单刊话本、积集话本到拟话本专集嘉靖年间晁瑮编的《宝文堂书目》中已经著录有几十种单刊话本,其话本本身的整理或仿拟刊行的实际时间自然要提前一定的年代。
今知最早的白话短篇小说集是《清平山堂话本》,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刻的。
洪楩是当时的藏书家与出版家,“清平山堂”是洪楩的堂号。
原书分《雨窗》、《长灯》、《随航》、《欹枕》、《解闷》、《醒梦》六集,每集分上下两卷,每卷五种,共六十种,故又称《六十家小说》。
今残存二十九篇。
一般认为,二十九篇中,宋人作品十一篇,元人作品六篇,明初作品十二篇。
其中《刎颈鸳鸯会》、《范张鸡黍死生交》、《简帖和尚》、《陈巡检梅岭失妻记》等十篇后被冯梦龙整理进“三言”中。
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研究综述

02
研究现状和趋势
THEME TEMPLATE
国内外研究现状
国内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明清时期的“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 对其商业文化、社会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研究。
国外研究现状:主要集中在对“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翻译和传 播研究,以及对其商业文化、社会背景、人物形象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趋势:未来研究可能会更加注重对“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 跨学科研究,如文学、历史、经济、社会学等学科的交叉研究。
05
研究局限和展望
THEME TEMPLATE
研究局限和不足
研究范围有限:主要集中在“三 言二拍”中的涉商类小说,对其 他类型的小说研究不足
研究方法单一:主要采用文献分 析法,缺乏其他研究方法的运用
研究深度不足:对“三言二拍” 中的涉商类小说的研究不够深 入,未能全面揭示其内涵和价 值
研究视角单一:主要从文学角度 进行研究,缺乏其他学科的视角 和观点
案例分析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 “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进行深 入研究,分析其商业元素、社会 影响等
研究内容
研究对象: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 研究方法:文献分析、内容分析、比较研究等 研究目的:探讨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特点、影响和价值 研究内容:小说主题、人物形象、情节结构、语言风格等方面的研究
研究目的和意义
研究背景:新世纪以来,“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 和影响
研究目的:探讨“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和社会价 值
研究意义:为当代文学创作提供借鉴和启示,推动中国文学的发展和创新
研究方法:采用文献研究、文本分析和比较研究等方法,全面深入地探讨 “三言二拍”涉商类小说的特点和价值
开题之文献综述

以明商业文化视“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开题之文献综述“三言”“二拍”是中国古典通俗短篇小说的佼佼者,其中有大量为工商业者立传的“商贾小说”,它们是中国商贾小说史上最为辉煌的一页。
据不完全统计,仅“三言”“二拍”的明代作品,其中主要表现商人生活的,或偶尔涉及商人生活的,便分别各有二十五六篇,再加上其中的“宋元话本小说”中与商人有关的十五篇,则全部有六十六篇之多,占了整个“三言”“二拍”的三分之一左右,其比例是很高的。
这两部作品犹如一面镜子,映照出明代社会的风云变幻,其中对商业活动的直观再现和商人阶层的真实描述尤其引人注目,可以说在此之前,从没有一部作品能如此关注商业活动的蓬勃发展和商人们的经商际遇、生活情态及其精神面貌。
目前学术界对“三言”“二拍”给予了极大的关注。
从二十世纪初鲁迅先生的《中国小说史略》问世以来,研究者对“三言”“二拍”的研究越来越深入。
其研究主要集中在对作家研究、作品的收集与本事探源、作品文本的分析等方面。
对“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的研究50年代开始起步,一直到80年代,研究者和论文都较少,研究的宽度和深度都还不够,但是这阶段的研究给“三言”“二拍”商贾文化的研究开辟了新的领域。
邓绍基《谈在“三言”“二拍”中所反映的市民生活的两个特色》(1958.3《文学遗产》)一篇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文章,它对“三言”“二拍”商业问题的研究具有开拓性的创新,其独到的见解启示了以后众多的研究者。
邢治平的《“三言”里的明代小说》(1960.1《开封师院学报》)也是一篇很有价值的研究文章,文章指出“三言”里的明代小说塑造了大中小不同层次、地位的商人形象。
80年代以来,伴随着“商业文学”研究的兴起,从文化的角度分析“三言”“二拍”中表现出来的中国传统商贾文化,成为一个热门的学术论题。
因此,对“三言”“二拍”商人形象及商业活动的研究,颇受关注,研究者也越来越多。
查阅80年代以来的报刊资料、学术期刊,学术界有关研究论文百余篇,研究此问题的硕博士论文10多篇。
关于近十年来《 三言》《 二拍》 研究综述

近十年来《三言》、《二拍》研究综述王敏明末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蒙初创作的《二拍》当推中国白话短篇小说之翘楚。
建国以来,不少学者对它们进行了多方面多导次的研究。
王立言、人民的《“三言”“二拍”研究综述(1949 —1989) 》(《中国文学研究》1993 年1 期) 提供了建国后四十年的研究情况。
90 年代以来,关于《三言》《二拍》的研究文章有60 余篇,它们或就已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或以新眼光发现新问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研究成果略作概述,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
一、关于《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一) 婚恋问题:《三言》《二拍》中,此类题材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二分之一强。
这一问题也是多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90 年代以来,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新境界的开辟。
刘敬圻《婚恋观念的嬗变及其启示》(《北方论丛》1994 年2 期) 考察了那些表现传统礼地观念已发生裂变的作品,并把其中的婚恋现象分为“传统模式”和“非传统模式”,指出:它们“一方面是对现存婚恋关系的合理调整和热心疗救,一方面是对某种新婚恋模式(以人的自身价值为唯一纽带的婚恋模式) 的痴心构想与积极探求。
”王平《双重超越:聊斋与三言二拍之比较》(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 年2 期) 一文指出:《三言》《二拍》中婚恋爱情小说的主人公,“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自主是对封建礼教的背叛,是民主精神的体现。
”而作品中露骨的色情描写,又损伤了其美学价值。
刘、王二先生之文,各有千秋,前者立足于个体价值来考察婚恋模式,比后者只注重民主精神以反封建的思想更深刻,因为个体价值是民主精神的核心原因。
然而王文正确评价了色情描写,显示出内容的广泛。
(二) 女性形象问题:近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是研究中的新视角,重要的文章有:黄焕新《从“三言”“二拍”看作者的妇女观》(《天中学刊) 1995 年增刊) 和王引薄《试论“三言”中的妇女主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1 年2期) 。
“三言”“二拍”小说中婢女形象研究

“三言”“二拍”小说中婢女形象研究“三言”、“二拍”是明代话本小说的杰出代表。
在“三言”、“二拍”中,作者刻画了一系列形形色色的人物群像,在以往的文学史上被忽视、轻视的地位卑贱的人物形象,以一种新的姿态在“三言”、“二拍”中闪亮登场。
其中,婢女形象尤值得我们关注。
本文拟从婢女形象的历史发展及其产生的社会文化背景入笔,对“三言”、“二拍”中的婢女类型作出划分,对其形象本身所体现的思想观念作出阐释,以求更清楚地认识婢女在当时的社会地位及其角色的自我定位,并弥补“三言”、“二拍”研究中的空白。
全文共分为四章十一节。
第一章,首先,从三个方面,对近年来“三言”、“二拍”的人物形象研究、女性及其婚姻、爱情观的研究以及其他方面的研究现状,作了一定程度的梳理。
其次,简要介绍了本文的研究意义、研究内容和方法。
“三言”“二拍”中塑造了大量的被以往小说所忽略或是所不齿的各种形形色色的人物形象。
这些形象或是初次崭露头角,或是以一反传统的新的面目,展现在世人眼前。
本世纪以来,研究界出现了大量关于“三言”、“二拍”中这些小人物形象的研究,尤其研究者们从女性主义角度出发,对女性的爱情观、婚姻观方面的探究,给人以极大的启发。
但也毋庸讳言,女性中的特殊形象——婢女形象,则较少受到关注,研究相对薄弱。
正是有鉴于此,本文拟以“三言”、“二拍”中的婢女群像作为选题,力求在前人和今人研究的基础上,运用类型学和互相比较的方法,对此作较为全面深入的观照和分析。
第二章,本章主要论述了婢女形象在文学中的发展。
婢女形象的塑造在文学史上由来已久。
早在先秦两汉时期,文学作品中就已经出现一些婢女形象的描绘;就叙事文学而言,从唐传奇开始,到宋代的小说,再到后来的元明小说戏曲中,都可以看到她们的身影。
这些婢女的形象随着文学的发展逐渐丰满起来,栩栩如生。
第三章,是对“三言”、“二拍”中婢女形象的分类。
由于婢女形象的类型各异,本章遵照大的类别原理,把婢女形象主要分为两大类:“家庭配角关系型”和“助爱关系型”。
近二十年“三言二拍”的语言学研究

近二十年“三言二拍”的语言学研究近二十年"三言二拍"的语言学研究一、"三言二拍"词汇研究的主要领域(一)词语考释(二)方言词语研究"三言二拍"的语言基础是官话,同时也带有一定的方言色彩,不少学者对此进行了专题研究:郭芹纳《〈三言〉中所见的陕西方言词语》结合现代陕西方言中的口语用法,对"三言二拍"中部分方言词语追根溯源,并研究了这些词语与近代汉语词汇的关系。
晏均平《〈拍案惊奇〉与遵义方言》、石晓博《<警世通言>中关中方言词语举隅解析》等,从语气、词汇方面推论《拍案惊奇》与遵义方言、关中方言的关系,大体遵循了同样的思路。
从方言角度对"三言二拍"语言学的探讨或者侧重方言词语的共时描写和本文时比较研究,或者考证某地方言词语,或者探讨方言背后的影响因素,学者们选取了不同的视角,丰富了"三言二拍"的方言研究。
(三)"三言二拍"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比较"三言二拍"反映的明末口语,正处在近代汉语向现代汉语发展的过渡阶段,因此,不少学者致力于探讨"三言二拍"词汇与现代汉语词汇的关系。
如:匡鹏飞《<拍案惊奇>与现代汉语词汇比较研究》从"词语的消失、词形的变化、词义的演变、短语的词化、同形异实词"五个方面对《拍案惊奇》和现代汉语的词汇进行了比较研究,找出差异并分析原因,从而揭示了明代汉语和现代汉语在词汇面貌上的不同之处。
章一鸣等人采用历时与共时相结合的方法,大致勾勒出三百年前的汉语词汇向现代汉语演变的轨迹。
略感不足的是,尚未有学者对"三言二拍"中与现代汉语有关的词汇进行穷尽性的分析。
(四)多科性的词汇专题研究,包括商业词汇、经济词汇、法律词汇等词汇具有百科性,各学科都有自身的专业词汇,有些词汇专业性固然强,但在语言交际领域共现性也相当突出。
“三言”与“二拍”的比较研究

its contents,narrative techniques and literary thought.As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we can see,the nuances of Feng Menglong’S and Ling Mengchu’S
Overall,the comparative study of the system was rare.Actually,the”
San Yan¨and¨Er Pai”though belong to a same series,but both are similar and different also.This article,based on this,and put the¨San Yan ¨and¨Er Pai¨as same subj ect for three points on microcosmic
近几十年来,有关“三言"“二拍"的研究的单篇论文多达千余 篇,研究专著也有好几十本。诸如孙楷第、谭正壁等权威学者的研究 起到了基础性的作用。综观这些年的研究,绝大多数是将“三言”和 “二拍”视为一体,从其思想、内容、结构等方面进行探讨。近些年 更多人关注个体的研究,如聂付生的《冯梦龙研究》、赵红娟的《拍 案惊奇——凌漾初传》等,使得“三言"“二拍"的研究进入了极为 深入、全面的境界。
然而本人在对这些资料搜集和阅读时,发现“三言"和“二拍” 还是有诸多不同之处的,诚然,“三言"和“二拍"有太多共同点, 但就微观分析而言,两者确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如就说他们同为 拟话本小说,而事实上,“三言”中某些作品不能称为真正意义上的 “拟",而“二拍"就算是名副其实的“拟"了。其它方面如思想倾 向、创作技巧和文艺思想等方面也有诸多不同。
近二十年“三言二拍”的语言学研究

多,在词 汇、语 法等方 面有 了新的拓展 ,但也存在诸如论题 不够平衡 、理论 性较 差等 问题 。本文主要从研 究集中
的领 域— — 词 汇 与语 法方 面对 其研 究情 况 进行 讨 论 。 关 键 词 : 三 言二 拍 语 言学 词汇 语 法
明代冯梦龙 《 世 明言》 《 世通 言》 《 世恒 言》 喻 警 醒 “ 言 二 拍 ” 。 “ 言 二 拍 ”是 明代 著 名 的 白话 小 说 集 , 三 三
排 比材 料 、 遍 检 辞 书 并 证 以现 代 方 言 的 方 法 对 其 进 行 考 些 词汇 专 业 性 固 然 强 , 但 在 语 言 交 际 领 域 共 现 性 也 相 当 突 释 , 弥 补 了大 型 辞 书 释 义 和 引 例 上 的不 足 , 但 遗 憾 的 是 未 出 。 因 此 ,越 来 越 多 的学 者 将 视 线 投 入 到 “ 言二 拍 ” 专 三 做 进 一 步 的 溯 源 、 达 变 工 作 。 其 他 考 释 类 论 文 还 有 周 志 锋 业 词 汇 的 研 究 中 , 如 : 刘 敏 芝 的 《 “ 拍 ” 商 业 词 汇 研 二 《 三 言 > 语 札 记 》 等 。 另外 , 日本 学 者 香 坂 顺 一 《 < 词 白话 究 》 运 用 “ 义 场 ” “ 素 分 析 法 ” 等 现 代 语 义 学 理 论 , 语 义 语汇研 究》 ( 中华 书 局 , 19 ) 中有 很 多 地 方 谈 到 了 《 97 二 把 “ 拍 ” 中 的 商 业 词 汇 作 为 一 个 大 语 义 场 , 再 下 分 若 干 二 拍 》 中 的 词 汇 语 法 问题 , 谭 耀 炬 《 言 二 拍 语 言 研 究 》 三 子 级 语 义 场 ,对 每 个 语 义 场 进 行 词 义 分 析 , 全 面 研 究 了 ( 蜀 书 社 ,2 0 ) 虽 然 着 重 讨 论 的 是 语 法 、语 言特 征 等 “ 拍 ” 的商 业 词 汇 ,把 词 汇 的 本 体 研 究 与 社 会 文 化 研 究 巴 05 二 问题 ,但 是 其 中 的 词 语 研 究 部 分 也 集 中考 证 了一 些 难 度 较 较 好地 融 合 在 一 起 , 为 “ 言 二 拍 ”词 汇 的 多 科 性 专 项 研 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科纵横1999年第5期近十年来《三言》《二拍》研究综述王敏明末冯梦龙编纂的《三言》和凌蒙初创作的《二拍》当推中国白话短篇小说之翘楚。
建国以来,不少学者对它们进行了多方面多导次的研究。
王立言、人民的《“三言”“二拍”研究综述(1949—1989)》(《中国文学研究》1993年1期)提供了建国后四十年的研究情况。
90年代以来,关于《三言》《二拍》的研究文章有60余篇,它们或就已提出的问题进行深层次的挖掘,或以新眼光发现新问题,提出了不少真知灼见。
在本文中,笔者将对这些研究成果略作概述,以使读者对此有整体的认识。
一、关于《三言》《二拍》的思想内容(一)婚恋问题:《三言》《二拍》中,此类题材的作品占其总数的二分之一强。
这一问题也是多年来学者们关注的热点。
90年代以来,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又有许多学者致力于新境界的开辟。
刘敬圻《婚恋观念的嬗变及其启示》(《北方论丛》1994年2期)考察了那些表现传统礼地观念已发生裂变的作品,并把其中的婚恋现象分为“传统模式”和“非传统模式”,指出:它们“一方面是对现存婚恋关系的合理调整和热心疗救,一方面是对某种新婚恋模式(以人的自身价值为唯一纽带的婚恋模式)的痴心构想与积极探求。
”王平《双重超越:聊斋与三言二拍之比较》(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2期)一文指出:《三言》《二拍》中婚恋爱情小说的主人公,“追求自由爱情,婚姻自主是对封建礼教的背叛,是民主精神的体现。
”而作品中露骨的色情描写,又损伤了其美学价值。
刘、王二先生之文,各有千秋,前者立足于个体价值来考察婚恋模式,比后者只注重民主精神以反封建的思想更深刻,因为个体价值是民主精神的核心原因。
然而王文正确评价了色情描写,显示出内容的广泛。
(二)女性形象问题:近年对这一问题的关注是研究中的新视角,重要的文章有:黄焕新《从“三言”“二拍”看作者的妇女观》(《天中学刊)1995年增刊)和王引薄《试论“三言”中的妇女主题》(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1年2期)。
后者从社会历史的维度,考察了妇女题材的小说,提出了全新的观点。
文章指出:《三言》“比较全面深刻地反映了那个时代广大妇女的生活和心态”,肯定妇女对自主婚姻的执着追求,“显示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萌动觉醒,带有新生产关系萌芽时期要求个性解放的时代特征。
”这种评价把女性性别的特殊性视作人类的一种个性,以个性从共性中脱离来阐释妇女解放的历史必然,显示出思维的精密。
(三)商人形象与商业活动:《三言》《二拍》中不少篇章把商人和商务作为描写对象。
以前的论文笼统认为:它们“表达了市民作为一个阶级要求改善自己经济地位和政治地位的心声。
”90年代以来,研究者对此问题涉及较多且有了新突破。
王枝忠《凌蒙初的新贡献———“二拍”平议》(《东岳论丛》1994年6期)经以比较见长,认为:《三言》中的商人形象大都是小商贩,《二拍》中则出现了大商巨贾且被作为正面描写的对象。
文章还指出,《三言》《二拍》中关于发迹变泰的描写,又有很大不同。
《三言》中,“发迹变泰的主人公大都为文士与武夫,而且一般都是社会政治地位的改变,即由贱变贵。
”而在《二拍》中,“否极泰来者基本上都换成了商家贾客,并且是以经济方面的变迁为特征,也就是由贫转富。
”由追逐政治地位到追求经济势力,反映了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后,人们价值观念的改变。
晋云《“三言”与明代商人的思想意识》(《社会科学研究》1991年4期)着重分析了明代商人的思想观念,指出:《三言》中的经商观念,最突出的是“治生论”。
“经商治生不仅是立身之本,也是立德之本”。
其中的贡道,超越了传统的经商观念,是‘创业垂统’与‘建立功名于天下’的信念。
本文用传统的功业观念来解释新生的经商意识,有继承也有发展,是又一条文学研究新思路。
此外,朱全福《论“三言”“二拍”中的商贾之道》(《明清小说研究》1996年4期)也对其中的贾道有所探讨。
(四)封建官吏形象问题:欧阳代发对此作出了较大贡献。
他的《“三言”对封建官吏描写的新贡献》(《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2年2期)指出:“在中国文学史上,只有冯梦龙真正揭了‘清官之恶’,破除了对‘清官’的幻想和理想化,创造性地塑造了并不表的‘清官’典型。
”这种对“全好全坏”的描写“非好即坏”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的突破有重大理论意义。
文章还指出,冯梦龙通过昏聩考官形象的塑造,在中国小说史上形成了对封建科举制度弊端的第一次集中批判。
这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对此类作品重视不足的缺陷,是近年《三言》研究中的新动向。
另外,《“三言”对人性的张扬扬和表现》(《湖北大学学报》哲社版19947年5期)是欧阳先生另一篇有价值的文章。
(五)王学左派思潮的影响:李涓《从〈三言〉〈二拍〉看王学左派思想对晚明文学的影响》(《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社版1998年4期)着重考察明末社会思潮对当时文学的影响,指出:“明代资本主义萌芽,带来哲学上王学左派的兴起与文学上市民文学的繁荣,王学左派对人欲的肯定渗透进晚明文学尤其是《三言》《二拍》中,但冯、凌二作-41-者在对人欲的张扬时更注重小说的警世与劝谕作用。
”作者认为,王学左派思潮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对人欲的认可、对真情的歌颂和对平等的追求三方面。
近年关于《三言》《二拍》思想内容的研究除以上五个方面外,王定璋《〈三言〉中的人情伦理》(《西南师范大学学报》1995年2期)主要考察了其中描绘人际关系的作品,也颇有见地。
二、关于《三言》《二拍》的艺术创作(一)《三言》的成书方式:周绚隆《从文言到白话:古典叙事的演变———论“三言”对神道小说的改编》(《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1997年1期)一文富有创造性地把西方叙事学理论应用于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从而填补了用西方理论研究《三言》的空白。
周先生通过考察《三言》中八篇神仙道化题材的作品,发现说话人对它们的改编总体上分为两种情况,一是“基本保留了原来故事的内容,并作过一定的改写和补充”,一是“说话人从不同文献中摘取有关资料,重新加以组织安排,构成故事,有的甚至采用了‘人不必有其事,事不必丽其人’的办法。
”并指出第一种类型的作品与同题材的文言小说在叙事上有许多共同特点。
而在第二种类型的小说中,说话人“充分地发挥了想象,运用虚构的办法把许多零散的事件联缀起来,大大地突出了事件本身的价值和意义,使其有的新的统一主题。
”作者还认为,话本的职业化特点和冯梦龙的编辑态度使《三言》是神仙道化小说和同题材的文言小说相比,在对待故事的观念、叙事的目的和方法等方面产生了相应的变化。
因此,“白话和文言的差别不仅仅是语言形式上的问题,它表明了小说观念和小说形态的一次根本转变。
”(二)作品的“俗”与“雅”:《三言》《二拍》是市民文学的代表,符合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具有通俗性的特点。
孙丽华《论“三言”“二拍”的通俗文学品性》(《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学报》1997年5期(主要就此作了分析。
但由于传统儒家思想的影响,《三言》中还具有雅文学的因素,贾利亚《儒家思想同市民意识的冲突和融合———冯梦龙“三言”之本来面貌说要》(《黄冈师专学报》1995年2期)指出:《三言》在形式上是俗雅结合。
它的雅主要表现在“标题趋于雅、语言上趋于雅、诗词的恰当运用也点缀了俗中见雅的风格。
”它的俗则表现在:“采用市民熟悉通俗的语言、运用传统的、市民喜闻乐见的讲述方式。
”可见,承认《三言》中俗雅因素并存,是近年《三言》艺术研究中的重大突破。
(三)创作观念问题:张丹飞《冯梦龙的情教观在“三言”编纂中的体现》(《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1年4期)不仅肯定了情教观,而且分析出其在《三言》中主要体现在“选择题材的标准、对原题目的改订、入话的安排、对故事和人物的直接品评、对某些故事情节的改动和主题思想的提炼”等几个方面。
刘军华《冯梦龙“情教观”与“三言”中的女性形象》(《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1998年1期)换一角度,把情教观与女性形象结合起来探讨,较有启发意义。
周广秀《事有真赝,情理皆真———谈“三言”小说的艺术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5年1期)指出:“《三言》小说不论是否合乎历史和生活真实,都具有情理的真实性。
”然而,由于小说受社会政治、经济诸方面的影响和制约,其情理真实性也必然具备”鲜明的时代性、地域性和平民性特色。
”而这三个特点又使话本小说具有“超时代、超地域和超平民性。
”此外,他的《“三言”人物性格的复合之美》(《徐州师范学院学报》哲社版1994年1期)也是一篇值得注意的文章。
从文章可以看出,近年研究者对《三言》艺术创作的认识在不断深入、不断扩展。
冯保善长于《二拍》的研究,他的《论凌蒙初的小说理论》(《社会科学研究》1992年3期)一文对凌蒙初的作观念作了归纳,指出:“凌蒙初理论上的矛盾及创作与理论在一定程度上的相悖,既反映了作者本身及时代的局限,又显示了他对时代及传统的突破与超越。
”该文很好地坚持了辩证思维方式,开拓了关于《二拍》研究的新局面。
(四)儒家思想同市民意识的冲突和融合在《三言》形式上的表现:贾利亚《儒家思想同市民意识的冲突和融合———冯梦龙“三言”之本来面貌说要》(黄冈专学报》1995年2期)认为:二者的冲突和融合对《三方》艺术形式的制约主要体现在:“儒家思想的中和之美和市民意识的冲突。
”“由于儒家的中和之美和市民审美要求的既相交叉又有其不同,使《三言》呈现出悲中有喜,喜中有悲,悲而不哀,乐而不淫的审美特征。
”中和之美增强了《三言》的和谐性,但也带来了消极意义。
这种从思想意识角度进行研究文学形式的方法值得借鉴。
三、《三言》《二拍》在国外《三言》《二拍》不仅开创了明代白话小说的繁荣局面,而且还辗转流传到国外,影响了外国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
近年国外研究《三言》《二拍》的主要成果有:韩国金政六《〈啖蔗〉与〈三言〉〈两拍〉———韩国中央图书馆藏〈啖蔗〉与中国话本〈三言两拍〉之关系》(《稗海新航》)一文考察了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关系。
文章指出:《啖蔗》中的二十八篇作品,虽然借用了韩国古代汉文小说的形式,但作品中,所有登场人物的名字与中国话本小说相同,而且在情节展开上也没有任何变化。
因此,作者得出结论:虽不知《啖蔗》是哪个时代经谁的手笔写的,但可以确信是韩国人传抄中国的话本小说。
韩国金敏镐《〈三言〉里的雅与俗———与〈清平山堂话本〉的比较》(《稗海新航》指出:冯梦龙编〈三言〉的目的在于“导愚”,“习之而不厌”是贯通〈三言〉的精神,所以,“他选择作品的原则是雅俗兼备”。
此观点得到了我国学者的肯定。
四、结束语综上所述,近年来经过诸多学者的努力开拓,关于《三言》《二拍》的研究取得了明显成绩,在妇女主题、婚恋问题以及西方理论的运用上均有突破,尤其对《二拍》的研究,更显得深入而广泛。
但仍存在许多不足,如对《三言》《二拍》的美学价值、男子形象、士人的人生道路等问题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对具体作品的评析、文献的考据等方面还等待我们开创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