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1《灯笼》导学案(二)答案
3.11《灯笼》导学案(二)

《灯笼》导学案(二)学习目标:1、通过习题巩固上一课所学。
2、适当拓展,帮助学生阅读积累。
完成下面的问题作业:A、完成1-8、14-15、17-21题。
B、完成1-8、14-15题。
C、完成1-8题。
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神龛( kǎn) 溺炕(nì) 斡旋(gàn)B.争讼( sòng) 锵然(jiāng) 怅惘(chàng)C.吠声(fèi)焚声(fén) 恐吓(hè)D.源亨( hēng) 裴公(pèi)马前卒(zú)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 )虽然敌我众寡悬殊,但敌军时不时地我军,使我军义愤填膺。
(2)你胆子太大了,竟然如此妄为。
(3)没想到一向优秀的他,居然做出这种事情,真让人。
(4)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A.挑衅恣意大失所望扣人心弦B.挑战随意大喜过望触目惊心C.挑衅随意大失所望触目惊心D.挑战恣意大失所望扣人心弦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出现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
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
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A.②⑤④③⑥①B.⑤③④②⑥①C.③⑥①④⑤②D.①④③②⑥⑤5.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课代表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灯笼》导学案参考答案

4《灯笼》导学案参考答案目标导学二:读准字音,理解词义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hè kān sòng wò wǎng qiāng shǎi rāng2、解释下面词语。
争讼:因争论而诉讼。
斡旋:调节周旋。
怅惘:因失意而心事重重。
锵然:形容金宝珠玉等声音清脆。
燎原:火延烧原野。
比喻气势旺盛。
熙熙然:温和欢乐的样子。
马前卒:比喻没有目的地为人奔走效劳的人。
人情世故:指为人处世的方法、道理和经验。
不甚了然:不太了解,不怎么清楚。
幽悄:幽深寂静。
目标导学三:整体感知,把握内容1.“灯笼”是文章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第③段,挑灯迎祖父回家,听祖父讲进京赶考的掌故;第⑤段,母亲接过纱灯,递给消夜食品;第⑥段村头红灯高照,慰藉孤行客;第⑦段元宵节看灯;第⑧段,进士第的官衔灯高照朱门;第⑨段,纱灯上描红;第⑩段,由宫灯、唱词联想汉献帝;第○11段,联想到“挑灯看剑的名将”,表达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3.情感上:①挑着灯笼,迎回祖父,长幼情笃;②接过纱灯,上下灯学,母子情深;③跟着龙灯跑个半夜,伴着小灯入梦,绽放着飞扬的青春;④族姊远嫁,进士第的官衔灯映照着褪色的朱门,是对岁月沧桑的感慨;⑤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是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
文化上:①在纱灯上描红,爱的是那份雅致;②对宫灯的想象,体验的是深长的历史况味。
目标导学四:结合材料背景,深度解读爱国情感结尾虚写追慕古代名将挑灯看剑、塞外点兵令胡人不敢南下的业绩,是为后面的直抒胸臆做铺垫:“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几句皆借灯笼表达自己浓烈的爱国主义情怀,此时的情感早已不再沉浸于回忆,而超脱出来,表达悲壮激越的家国情怀,表现出自己要同时代共呼吸的担当精神。
结合链接材料中的写作背景看,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
《灯笼》表格式导学案及答案【部编版八下第4课】

3.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4.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品味传统文化中寄寓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
品味文章线索的贯穿,体会文章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的写作手法。
一、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未始】未必。
【幽悄】幽深寂静。
补充:
【静穆】安静庄严。
【思慕】思念(自己敬仰的人)。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锵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三、整体感知:
1、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答:“灯笼”是文本的线索,作者正是通过描写有关灯笼的事情以表达自己的情感。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具体写了哪些事。
答:昔日大将以智慧和勇气抗击敌寇,保家卫国,其英雄事迹与日月同辉,激励着后人,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
五主题思想:
这篇文章由点及面,由小时候喜欢的火、光自然过渡到灯笼,又由灯笼联想起亲人的关爱,再又想到历史上英雄人物的壮烈事迹。表达了作者对这些英雄的敬慕之情,也寄托了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
答:总结自己和灯笼的关系,领起下文。
3、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
答:祖父晚年去城里说事,回来晚的时候,“我”和长工李老五带着灯笼去接他,到
家时,家里的灯笼还在院子里亮着。
4、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
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 (2)

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课题:灯笼(第 1 课时)主备人:王平审核人:八年语文组授课人:备课时间: 2020.2.26【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识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灯笼,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有关灯笼的记忆,借以抒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激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热爱现在和平幸福的祖国。
目标达成: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文中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对有关灯笼的回忆。
难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多样情感,并上升到家国情怀。
学习流程:【课前展示】复习上节所学【创境激趣】在今天人们看来灯笼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灯笼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自学导航】1、作者介绍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
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文本链接灯笼,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
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课文灯笼导学案带答案

课文灯笼导学案带答案《课文灯笼导学案带答案》课文内容导学灯笼,作为传统节日元素之一,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本课文以灯笼为主题,描述了人们如何在元宵节制作和挂灯笼的过程,展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课文理解及答案探究1. 课文中提到的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请谈谈你对元宵节的了解。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猜灯谜、吃元宵的活动,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增添节日气氛。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象征着新的一年正式开始。
人们在这一天祈求团圆、幸福和平安。
2. 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描述一下人们如何制作和挂灯笼。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提前准备红纸、黑线、针等材料,将红纸按照一定的图案和造型剪裁好,然后用黑线将其串联起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灯笼。
最后,将制作好的灯笼挂在房屋门前、窗前或者公共场所,点亮蜡烛,让灯笼发出明亮的光芒。
3. 课文中提到了两个孩子的对话,请你模仿这段对话,和你的伙伴讨论一下你们如何准备过一个温馨的元宵节。
A: 你知道元宵节要怎么过吗?B: 当然啦!我们可以一起制作漂亮的灯笼,然后挂在家门口。
A: 对呀,我们还可以一起吃元宵,猜灯谜,过一个温馨的节日。
B: 哇,很有趣呢!我们一定要准备好各种节日的活动,让元宵节更加有意义!4. 请根据个人的理解,谈谈你对课文中“灯笼”代表的意义及文化内涵。
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祈福的意义。
挂灯笼不仅仅是为了照明,更是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灯笼的形制多样,造型美丽,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灯笼还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展示中国工艺技艺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总结通过本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元宵节的风俗习惯,还领略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优秀导学案2:灯笼

《灯笼》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清思路,了解灯笼的对于那个年代人的重要意义与灯笼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2.品读语言,感受作者的语言风格。
3.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
【相关链接】1.走近作者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文学家和教育家。
1906年3月13日出生于山东省莱芜市吴花园村。
抗战前,还在山东省教育厅担任过高等教育股主任科员、莱阳简易师范学校校长。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满怀报国之志,毅然放弃了优裕的生活,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先在抗日军政大学第四期一大队政治班学习四个月,后到晋东南前方工作,写了《潞安风物》、《冰州行》、《响堂铺》、《路罗镇》等大量作品。
2.文学常识“朱门”——古代王侯贵族的住宅大门漆成红色以示尊贵,古以“朱门”为贵族邸第的代称。
“雪夜入蔡”——李愬雪夜入蔡州(夜袭蔡州之战)在中外军事史上被人广为津津乐道。
“悬军奇袭,置于死地而后生”,唐朝后期名将李愬雪夜袭取蔡州,擒获吴元济之役,是一成功的奇袭战的典型战例。
【自主学习】1.给加点字注音。
争讼.( ) 领域.( ) 斡.旋( ) 静穆.( ) 怅惘.( )锵.然( ) 褪.色( ) 燎.原( ) 熙熙.然( ) 马前卒.( )2.解释下列词语。
争讼:斡旋:怅惘:锵然:静穆:燎原:【合作探究】探究点一:文本理解1.第一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请说说这样写的作用。
2.结合全文,想一想作者为什么喜爱灯笼?探究点二:综合探究3.品言酌句。
(1)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2) 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3) 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4.文章结尾说:“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拓展提升】灯笼传说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
4《灯 笼》导学案附答案

4*《灯笼》导学案【学习目标】1.理解并掌握重要生字词,了解作者。
2.掌握文中的典故及其作用。
3.体会作者赋予灯笼的双重意义及作者的家国情怀。
【学习重点】体会作者赋予灯笼的双重意义及作者的家国情怀。
【学习难点】掌握文中的典故及其作用。
第一课时【导学过程】一、导入文艺工作者张志民同志曾说:“他的文章质朴、味厚,他把浓郁的感情揉进朴素的文字里,从不使用华丽的辞藻,从不多加一点可有可无的装饰,那简洁的语言,淡雅的叙述……”这个深受赞誉的“他”就是中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教育家吴伯箫先生。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他的文章《灯笼》,来感受吴伯箫先生文章的“质朴、味厚”。
二、自主学习1.请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 皎.洁(jiǎo) 犬吠.(fèi)争讼.(sòng) 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wǎng) 铿.然(kēng)官衔.(xián) 褪.色(tuì) 可悯.(mǐn)2.解释下面词语。
斡旋:调停,调解。
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铿然:形容声音响亮有力。
人情世故:为人处世的道理。
3.作者链接。
吴伯箫(1906—1982),山东省莱芜人。
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散文家、教育家。
吴伯箫一生鞠躬尽瘁,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在繁忙的教育工作之余,他撰写了大量充满革命激情的散文,并翻译过海涅的诗《波罗的海》。
代表作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等。
三、合作探究1.通读全文,说说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有哪些。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关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灯笼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灯笼使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灯笼导学案2

灯笼导学案2灯笼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常常被用来装饰庆祝节日或者喜庆场合。
为了让大家更深入了解灯笼的来历、制作方法以及文化意义,我们准备了这份灯笼导学案,希望能够引导大家从多个角度去认识和体验灯笼文化。
一、灯笼的来历灯笼最早起源于中国古代,据说最早是由一位叫做郑和的皇帝制造的。
郑和是中国的著名航海家,他带领船队远渡重洋,跨越大海,游历世界各地。
在他的航海途中,他发现很多地方的人们在夜晚用火把来点亮道路,以避免危险。
于是郑和便将这个方法引入中国,使用纸灯笼来代替火把,人们就可以更加方便地照亮夜晚的道路了。
二、灯笼的制作方法在古代,灯笼是用竹子和纸张制作的。
首先,人们需要准备好竹子,将竹子削成合适的长度,然后用特制的纸张包裹在外面。
接着,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和创意,在纸上画上各种图案、文字或者装饰物。
最后,在灯笼的底部装上灯泡或者蜡烛,点燃后就可以发挥出灯笼的作用了。
现代制作灯笼的方法也在不断更新,除了传统的纸灯笼外,还有很多新材料和工艺被应用到灯笼的制作中,比如塑料、布料等。
由于这些材料更加耐用和美观,制作起来也更加简单,越来越多的人们选择这种现代化的灯笼。
三、灯笼的文化意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灯笼被视为吉祥物,寓意着带来好运和福气。
在一些重要的节日或者庆典上,人们会挂起各式各样的灯笼,来庆祝活动的举办,同时也向着吉祥的寓意祈求美好的未来。
此外,灯笼还被用来传递信息或者交流情感,比如在相亲角相互点亮一盏灯笼,代表着彼此有意相亲,希望可以有一个美好的缘分。
总的来说,灯笼凭借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美丽的外表,成为了一种具有深厚意义的文化符号,深受人们的喜爱和推崇。
通过这份灯笼导学案,相信大家对灯笼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关注和传承这一美好的传统文化。
愿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像灯笼一样,照亮前行的道路,给自己和他人带来温暖和希望。
让我们一起传承和弘扬中国的传统文化,让灯笼的光芒永远闪耀在我们的心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笼》导学案(二)-答案学习目标:1、通过习题巩固上一课所学。
2、适当拓展,帮助学生阅读积累。
答案在习题后面一.积累与运用1.下列加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神龛( kǎn) 溺炕(nì) 斡旋(gàn)B.争讼( sòng) 锵然(jiāng) 怅惘(chàng)C.吠声(fèi)焚声(fén) 恐吓(hè)D.源亨( hēng) 裴公(pèi)马前卒(zú)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1 )虽然敌我众寡悬殊,但敌军时不时地我军,使我军义愤填膺。
(2)你胆子太大了,竟然如此妄为。
(3)没想到一向优秀的他,居然做出这种事情,真让人。
(4)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凭借的故事情节和细腻深刻的人性描摹赢得观众一致好评。
A.挑衅恣意大失所望扣人心弦B.挑战随意大喜过望触目惊心C.挑衅随意大失所望触目惊心D.挑战恣意大失所望扣人心弦3.下列句子中,加线成语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B.眼前的一切都被浓浓的大雾笼罩着,混沌一片,扑朔迷离,什么都看不清。
C.对于作文中出现错字和病句,很多同学不以为然,认为这些问题不必太较真。
D.传统的古筝乐被分为南北两派,现一般分为九派,其曲目及演奏方法各有千秋。
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民间,最深广的文化,莫过于“年文化”了。
中国人过年,与农业关系较大。
____;____;____。
____。
____;____。
年,实际是一种努力生活化的理想,一种努力理想化的生活。
①所以,对于中国人来说,过年是非要强化不可的了②这生活与迷人的理想混合在一起,便有了年的意味③年在农闲时,便有大把的日子可以折腾④一切好吃好穿好玩以及好的想法,都要放在过年上⑤在过年的日子里,生活被理想化了,理想也被生活化了⑥年又在四季之始,生活的热望熊熊燃起A.②⑤④③⑥①B.⑤③④②⑥①C.③⑥①④⑤②D.①④③②⑥⑤5.班上举办“民风民俗知多少”知识竞赛,为此,语文课代表收集了四首诗,各涉及了我们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
如果按时间顺序依次排列,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 )①中庭地白树柄鸦,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②千门开锁万灯明,正月中旬动帝京。
三百内人连袖舞,一时天上著词声。
③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④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
A.③①②④B.①③④②C.②③④①D.②③①④6、综合性学习(共2题)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旅游过年、电子红包、网络年货节、微信拜年等正在成为新年俗。
(1)在新年俗盛行的同时,你是否还记得充满传统文化意蕴的旧年俗呢?请参照示例,写出一个你记忆中的旧年俗,并写出其内涵。
示例:吃饺子。
饺子谐音交子,过年吃饺子,便有相交子时,交好运发大财的吉祥寓意。
(2)观察甲乙两幅图,简要描述画面内容,并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种拜年方式及理由。
二、阅读理解(一)灯笼吴伯萧虽不像扑灯蛾,爱光明而至焚身,小孩子喜欢火,喜欢亮光,却仿佛是天性,放在暗屋子里就哭的宝儿,点亮了灯哭声就止住了。
岁梢寒夜,玩火玩灯,除夕燃滴滴金,放焰火,是孩子群里少有例外的事。
尽管大人们怕火火烛烛的危险要说“玩火黑夜溺炕”那种迹近恐吓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连活活的太阳算着,一切亮光之中,我爱皎洁的月华,如沸的繁星,同一支夜晚来挑着照路的灯笼。
提起灯笼,就会想起三家村的犬吠,村中老斗呵狗的声音;就会想起庞大的晃荡着的影子,夜行人咕咕噜噜的私语;想起祖父雪白的胡须,同宏亮大方的谈吐;坡野里想起跳又跳的鬼火,村边社戏台下想起闹嚷嚷的观众,花生篮,冰糖葫芦;台上的小丑花脸,跪堂谱,“司马懿探山”。
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记得,作着公正乡绅的祖父,晚年来每每被邀去五里遥的城里说事,一去一整天。
回家总是很晚的。
凑巧若是没有月亮的夜,长工李五和我便须应差去接。
伴着我们的除了李老五的叙家常,便是一把腰刀一具灯笼。
那时自己对人情事故还不懂,好听点说,心还像素丝样纯洁;什么争讼吃官司,是不在自己意识领域的。
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村犬遥遥向灯笼吠了,认得了是主人,近前来却又大摇其尾巴。
到家常是二更时分。
不是夜饭吃完,灯笼还在院子里亮么?那种熙熙然庭院的静穆,是一辈子思慕着的。
“路上黑,打了灯笼去吧。
”自从远离乡井为了生活在外面孤单的挣扎之后,像这样慈母口中吩咐的话也很久听不到了。
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母亲给留着的宵夜食品便都是在亲手接过了灯笼去后递给自己的。
为自己特别预备的那支小的纱灯,样子也还清清楚楚记在心里。
虽然人已经是站在青春尾梢上的人,母亲的头发也全白了。
乡俗还愿,唱戏,挂神袍而外,常在村头高挑一挂红灯。
仿佛灯柱上还照例有些松柏枝叶作点缀。
挂红灯,自然同盛伏舍茶,腊八施粥一样,有着行好的意思;松柏枝叶的点缀,用意却不甚了然。
真是,若有孤行客,黑夜摸路。
正自四面虚惊的时候,忽然发现星天下红灯高照,总会以去村不远而默默高兴起来的吧。
唐明皇在东宫结绘彩为高五十尺的灯楼,遍悬珠玉金银而风至锵然的那种盛事太古远了,恨无缘观赏;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给彩却曾于太平丰年在几处山城小县里凑过热闹:跟了一条龙灯在人海里跑半夜,不觉疲乏是什么,还要去看庆丰酒店的跑马灯,猜源亨油坊出的灯谜。
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么?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想起来,族姊远嫁,大送大迎,曾听过彻夜的鼓吹,看满街的灯火;轿前轿后虽不像《宋史•仪衔志》载,准有打灯笼子亲事官八十人,但辉煌景象已够华贵了。
那时姊家仿佛还是什么京官,于今是破落户了。
进士第的官衔灯该还有吧,垂珠联珑的朱门却早已褪色了。
用朱红在纱灯上描宋体字,从前很引起过自己的喜悦;现在想,当时该并不是传统思想,或羡慕什么富贵荣华,而是根本就爱那种玩艺,如同黑漆大门上过年贴丹红春联一样。
自然,若是纱红上的字是“尚书府”或“某某县正堂”之类,懂得了意思,也会觉得不凡的;但普普通通一家纯德堂的家用灯笼,可也未始勾不起爱好来。
宫灯,还没见过;总该有翠羽流苏的妆饰吧。
假定是暖迟迟的春宵,西宫南内有人在趁了灯光调绿嘴鹦鹉,也有人在秋千索下缓步寻一脉幽悄,意味应是深长的。
虽然,“……好一似扬子江,驾小舟,风狂浪大,浪大风狂”的汉献帝也许有灯笼作伴,但那时人的处境可悯,蜡泪就怕数不着长了。
最壮是塞外点兵,吹角连营,夜深星阑时候,将军在挑灯看剑,那灯笼上你不希望写的几个斗方大字是霍嫖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么?雪夜入蔡,同胡人不敢南下牧马的故事是同日月一样亮起了人的耳目的。
你听,正萧萧斑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应该数火把,数探海灯,数燎原的一把烈火!7.第1段叙写了小时候喜欢火、光的情景,这样写有何作用?8.第2段末尾的句子有何作用?9.灯笼和祖父有什么关联?10.第5段作者由灯笼想起了关于母亲的哪些事?11.第8段回忆族姊远嫁的事情有何作用?12.第10段提到宫灯有何作用?13.为什么作者希望灯笼上写的字“是霍骠姚,是汉将李广,是唐朝裴公”?14. 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15.文本围绕“灯笼”写了好多往事,请说说具体写了哪些事情。
16.第10自然段写了哪些名将?有何作用?17.文章中表达“我”强烈情感的句子是哪一句?表达了“我”怎样的情怀?18文中作者的情感是由深情到激情的变化过程的,请结合文中内容加以分析。
(二)乡间的庙会林莽①在华北的农村,有一种传统的习俗,每个村子每年都有定时的庙会。
相邻的村子不会同时举行,在相对的农闲时节,它们各有自己的节日。
②每逢庙会时节,村里张灯结彩,空地上用苇席搭起了戏台,台口用彩绸装饰,大红大绿的别有一番情趣。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的乡村还没有电灯,几只比马灯大许多的汽灯挂在戏台上,把乡村里平淡的日子都照亮了。
③庙会一般是三两天,每家都有亲友从四面八方的村子里来,他们套了牛车或牵了毛驴儿,穿上节日里的衣裳,篮子里的饽饽是点了红点的。
这种走亲家,人们称它为“上庙”。
穿了新装的孩子们把村子装点得鲜活了起来。
商家和小贩们也赶了来,为乡村里的节日增加了另一种氛围。
庙会上有卖艺的,有卖衣服和布匹的,还有卖居家用品和各种农具的。
我记忆最深的是吹糖人,还有卖芝麻糖和甘蔗的。
庙会要比人们重视的春节、八月十五等传统的节日更具交往性和商业性。
④在乡村的那几年,我和大人们赶过几次庙会。
一早起就等着来接的车了。
在乡间的土路上,木轮的大车上铺了苇席和棉被,女人和孩子们摇晃在上面,听着木轴发出的吱呀声和车把式悦耳的吆喝声。
车把式们抱了结着红缨子的鞭子,有的跟车走在路边上,有的坐在车辕上。
拉车的牲口也在脑门上结了红缨络。
人们相互应答着,这是一年一度的乡村里的节日,它点缀着质朴而平和的乡村生活。
⑤五岁那年家乡的庙会在我记忆里留下了终生难忘的两件事:一是自己买了第一本书,另一件是第一次看了“鬼戏”。
⑥那是一本薄薄的小人书,一毛二分钱。
书中讲的是战国时的故事,书名叫《一鼓作气》。
我被封面上的战旗和战车吸引,天天拿着从庙会上买的木刀木枪,编撰着从戏台上看来的故事。
那是我的第一本书,我把它保存了许多年。
⑦庙会上最吸引人的是唱戏了,河北梆子那嘹亮的唱腔和急促的伴奏声划过夜空,老远就能听见了。
无论春夏秋冬,台下总是熙熙攘攘地挤满了人。
孩子们为了看得清楚,很早就用条凳占上了地方。
开场锣鼓响过三遍,戏才真的开始了。
往往开头总是一两段折子戏,然后才是正戏。
最吸引孩子们的不是戏的内容,而是那些奇异的戏剧服饰,武将的靠背旗和长长的雉鸡翎,花旦的凤冠,还有丑角的花脸。
许多戏的内容都已经忘光了,唯有一场鬼戏至今还深深地印在脑海中。
那戏的名字叫《狮子楼》,讲的是《水浒传》中的故事。
戏台上的汽灯都调得很暗,台上用酒点上了几簇鬼火,那蓝色的火焰后面不时地闪出武大郎青色的脸。
我至今还记得,因为恐怖我紧紧抓住了大人的手,那几簇蓝色的火焰跳动得几乎让灵魂进入了另一个世界。
⑧乡村的生活在孩子们的心中是平静的,它那明媚的阳光、土地与炊烟般的质朴让孩子们无所牵挂。
白天和夜晚把孩子们的心截然地分开,那是不同的两个世界,在我们的想象中,夜将神秘的事物掩盖起来,那些黑暗中大地的絮语,那些闪动的遥远的星星,使我们总是充满了幻想。
⑨不知为什么,在乡村的记忆中,我总有一股无名的哀伤,即使在高亢的戏剧的唱腔中,我也能听到它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