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笼导学案

合集下载

第4课《灯笼》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第4课《灯笼》导学案+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

《灯笼》导学案一、了解学习目标1.把握文章的线索,梳理与“灯笼”相关的记忆脉络。

2.感受作者典雅蕴藉的语言风格,体会以小见大的写法。

3.体会作者在“灯笼”中寄寓的不同情感,感悟作者的家国情怀。

二、字词检测1.标注正确的读音争讼()领域()斡()旋静穆()思慕()怅()惘()锵()然褪()色燎()原熙熙()然暖融融()马前卒()恐吓()神龛()犬吠()磷()火司马懿()乡绅()姊()妹幽悄()2.解释词语的含义熙熙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马前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课堂学习任务(一)创设情境,布置任务学校拟举办“物微情浓”民俗物品展,我们班将展出的物品是“灯笼”,请结合吴伯萧的《灯笼》一文,化身为展会工作人员,介绍“灯笼”中蕴含的情缘。

任务如下:任务一:提灯笼·忆灯缘任务二:点灯笼·悟灯情任务三:挂灯笼·写灯语请大家做好充分准备,展会马上开始。

(二)任务一:提灯笼·忆灯缘在文章的第二段的结尾,作者这样写道:“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一串灯笼便有一个故事。

1.请结合阅读提示,为前来观展的同学们讲述与灯笼有关的美好故事。

(温馨提示:带灯字的10字以内短语)故事一祖父夜行,提灯相迎故事二故事三故事四故事五故事六故事七故事八2.了让前来观展的同学更清晰地了解灯笼的故事,展览区划分了不同板块,请你为以上事件分类。

预设:板块事件板块一:板块二:板块三:板块四:(三)任务二:点灯笼·悟灯情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必须品,是生活和情感的纽带,记录着亲情,抒写着繁华,以及对往昔岁月的怀念……一串灯笼便有一段情缘。

1.展会上拟为每一串灯笼贴上标签,每个标签上都有一段文字,展现灯笼情缘。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

部编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灯笼》导学案

王平【学习目标】1.识记课文中的重点词语。

2.了解灯笼,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过程与方法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有关灯笼的记忆,借以抒发情感。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激起对民俗文化的关注,热爱现在和平幸福的祖国。

目标达成: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文中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对有关灯笼的回忆。

难点体会作者对灯笼的多样情感,并上升到家国情怀。

【创境激趣】在今天人们看来灯笼只不过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普及的时代,灯笼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

手中灯笼点亮,指引人们返回温暖的家中;村口红灯高照,慰藉着孤行客“四面虚惊”的心;宅第红灯高挂,则显示着主人的地位和权势……灯笼也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我们就来读一读吴伯箫的散文《灯笼》。

【自学导航】1、作者介绍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笔名山屋、山荪,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他的散文《南泥湾》《一坛血》《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作为范文收入在中学语文教材中,《早》被编入小学语文教材,其数量之多在同代作家中首屈一指。

这些作品以其真挚深厚的情感,朴实动人的描绘,严谨缜密的结构,清丽洗炼的语言,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2、文本链接灯笼,一种笼状灯具。

其外层多以细篾或铁丝等制骨架,而蒙以纸或纱类等透明物,内燃灯烛。

供照明、装饰或玩赏。

中国的灯笼综合了绘画艺术、剪纸、纸扎、刺缝等工艺,在中国古代制作的灯彩中,以宫灯和纱灯最为著名。

中国有灯是秦汉以后的事,有纸灯笼又是在东汉纸发明之后。

中国的灯笼,不仅是用以照明,还有其他意义。

唐开元年间,为了庆祝国泰民安,人们扎结花灯,借着闪烁不定的灯光,象征“彩龙兆祥,民阜国强”,花灯风气从此广为流行。

旧时每年正月私塾开学时,家长会为子女准备一盏灯笼,由老师点亮,象征学生的前途一片光明,称为“开灯”。

又由于“灯”字音和[添丁]相近,所以灯笼也用来祈求生子。

课文灯笼导学案带答案

课文灯笼导学案带答案

课文灯笼导学案带答案《课文灯笼导学案带答案》课文内容导学灯笼,作为传统节日元素之一,在中国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它的历史悠久,文化内涵丰富。

本课文以灯笼为主题,描述了人们如何在元宵节制作和挂灯笼的过程,展现了节日的欢乐气氛。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我们可以了解中国传统节日文化,感受节日的喜庆和热闹。

课文理解及答案探究1. 课文中提到的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中的一个重要节日,请谈谈你对元宵节的了解。

元宵节又称“上元节”,是中国农历正月十五的节日。

在这一天,人们会举行猜灯谜、吃元宵的活动,家家户户都会挂灯笼,增添节日气氛。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春节的最后一个节日,象征着新的一年正式开始。

人们在这一天祈求团圆、幸福和平安。

2. 请根据课文内容,简要描述一下人们如何制作和挂灯笼。

在元宵节这一天,人们会提前准备红纸、黑线、针等材料,将红纸按照一定的图案和造型剪裁好,然后用黑线将其串联起来,制作成各种各样的灯笼。

最后,将制作好的灯笼挂在房屋门前、窗前或者公共场所,点亮蜡烛,让灯笼发出明亮的光芒。

3. 课文中提到了两个孩子的对话,请你模仿这段对话,和你的伙伴讨论一下你们如何准备过一个温馨的元宵节。

A: 你知道元宵节要怎么过吗?B: 当然啦!我们可以一起制作漂亮的灯笼,然后挂在家门口。

A: 对呀,我们还可以一起吃元宵,猜灯谜,过一个温馨的节日。

B: 哇,很有趣呢!我们一定要准备好各种节日的活动,让元宵节更加有意义!4. 请根据个人的理解,谈谈你对课文中“灯笼”代表的意义及文化内涵。

灯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象征、祈福的意义。

挂灯笼不仅仅是为了照明,更是代表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

灯笼的形制多样,造型美丽,可以体现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除此之外,灯笼还可以作为一种艺术品,展示中国工艺技艺和审美情趣,具有较高的文化价值。

总结通过本课文的学习,我们不仅了解了元宵节的风俗习惯,还领略了中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独特魅力。

4.《灯笼》导学案

4.《灯笼》导学案

第4课《灯笼》导学案课型:新授课课时:7-8 主备人:张亚军审核人:崔富英学习目标:1.领会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2.理解作者从不同方面表达的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3.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的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应放在叙事的详略上,至于人物性格特点只要稍作了解。

教学难点:感知本文的人情美、风情美,从欢快活泼的写人、叙事、绘景中领悟作者对童年自由生活的留恋之情。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电灯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它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吴伯萧的灯笼。

二、预习检测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斡.旋(wò)幽悄.(qiǎo)霍骠.姚(piào) 怅惘..(chàng wǎng)2.词语解释斡旋:调停,调解。

家来:方言,即回家来。

幽悄:幽深寂静垂珠联珑:悬挂、装饰有连串珠玉宝石,形容宅第的奢华。

三、诵读积累,整体感知(一)范读课文(或听磁带录音):l. 画记自己难以读准、难以理解的字词。

2.用圈点勾画法标出自己最欣赏的词、句、段。

3.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生自由诵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教师可适当提示: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根据线索划分课文部分。

)(三)结合全文,简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交流点拨】①灯笼寄托着祖父、母亲等亲人的慈爱和牵挂,也寄托着作者对亲人的感激之情;②许多乡情民俗与灯笼结下太多的缘分,给作者留下很多美好的回忆;③灯笼能为夜行人指路,温暖他人;④记录、传承着家族历史;⑤引发作者联想起古代将领挑灯看剑,抗击敌人的情景,激发爱国热情。

(四)结合文章,分析并评价第11段所表现的作者的观点态度。

【交流点拨】作者热烈赞颂古代将军塞外点兵,挑灯看剑,英勇杀敌的气概;他们激发了自己的爱国情怀,作者热切希望冲上前线,奋勇杀敌,打击日寇;同时表达了对时局的担忧和对未来的期望,希望有更强大的力量,有更具凝聚力的精神,团结抗战,打败敌人,保卫好自己的家园四、合作探究,交流点拨怎样理解作者围绕“灯笼”所抒发的感情?【交流点拨】作者的爱国情怀值得肯定。

《灯笼》导学案及答案

《灯笼》导学案及答案

4.填空。 《灯笼》的作者是
二、课堂探究。
,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著名散文家、
1.文章以“灯笼”为题,有何妙处?
家。
2.作者回忆了与灯笼有关的哪几件往事?
3.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喜爱灯笼?灯笼中蕴含着作者的哪些深厚的思想感情?
三、优化训练。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 .那种迹近恐吓( xi à)的话,但偷偷还要在神龛里点起烛来。
B.雪夜驰马,荒郊店宿 (sù) ,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C.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D .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zú)。
(w ǎng)。
四、拓展延伸。

灯笼,又称灯彩,是一种古老的中国传统工艺品。起源于
2000 多年前的西汉时期,每年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
【学习目标】
《灯笼》 导学案
1.借阅资料和工具书,掌握生字词,理解文章主要内容。 2.勾画重点语句,品读赏析,学习作者写作手法。 3.感受灯笼浓郁的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重难点】
1.勾画重点语句,品读赏析,学习作者写作手法。
2.感受灯笼浓郁的文化内涵,体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学习过程】
10.盈盈:声音轻盈悦耳,亦指仪态娇美的样子。暗香:本指花香,此指女性们身上散发出来的香气。 11.他猛然。 13.阑珊:零落稀疏的样子。
搜寻几句关于灯笼的诗句,感受古人对灯笼的情感。
【参考答案】
一、新知预习。
1.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争讼( sòng) 斡旋( wò) 静穆( mù) 怅惘( chàng wǎng)
锵然( qiāng) 褪色( tuì) 燎原( li áo) 熙熙然( xī)

《灯笼》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灯笼》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灯笼》精品导学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及积累生字词。

2.朗读课文,理清文章的行文思路,把握文章的结构。

3.再次朗读课文,体会灯笼中承载的厚重文化内涵。

自主学习:(一)1.了解作者吴伯箫,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曾任全国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会会长、《写作》主编、中国写作研究会会长等职,并参加郭沫若著作编辑委员会领导工作。

作品有《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窑洞风景》,散文集《北极星》。

2.字词积累争讼( ) 领域( ) 斡( )旋静穆 ( ) 思慕( ) 怅惘( )神龛( ) 锵( )然霍骠( ) 姚()燎( )原幽悄( )熙熙( )然司马懿( )斡旋:垂珠联珑:幽悄:思慕:静穆:人情世故:(二)阅读感知:1.朗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结构。

3.在作者的笔下,灯笼承载了哪些厚重的内涵。

合作探究:1.作者写了有关灯笼的哪些回忆?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灯笼有怎样的重要意义?当堂反馈:下面词语书写无误的一项是( )A.领域静穆思暮铿锵B.退色灯谜点缀暖融融C.磷火凑巧斡旋幽悄D.消夜燎原熙熙斓珊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品析语言,感受作者自由的散文笔法。

2.关注结尾,体味作者的情感变化。

重点:目标1难点:目标2自主学习:1.快速浏览课文,说说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展开对“灯笼”的回忆?2.文章结尾处引述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有什么作用?再读课文,赏析语言。

1.“真的,灯笼的缘结得太多了,记忆的网里挤着的就都是。

”2.“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倒是一路数着牵牛织女星谈些进京赶考的掌故——雪夜驰马,荒郊店宿,每每令人忘路之远近。

”3.“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

”4.“家来睡,不是还将一挂小灯悬在床头吗?梦都随了蜡火开花。

”5.“你听,正萧萧班马鸣也,我愿就是那灯笼下的马前卒。

”6.“唉,壮,于今灯笼又不够了。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4 灯笼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 下册 第一单元 4 灯笼 导学案(含答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一单元 4 灯笼导学(含答案)【学习目标】1.了解这篇文章内容,培养学生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3.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学习重点】学习本文妙用修辞的写作手法。

【学习难点】感受作者的细腻情感。

【自主预习】基础知识1、文学常识。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山东莱芜人,散文家、教育家。

一生作品200多篇,较著名的作品有《山屋》《菜园小记》《记一辆纺车》等,主要散文集有《羽书》《北极星》《忘年》等;译作有海涅的《波罗的海》;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有《吴伯箫散文选》。

吴伯箫散文以其绵长、深厚、浓烈的情思见长,显示出他特别深沉的特色。

这是长期的生活体验造成的。

他不像某些人那样,只有一点生活感受就写出洋洋大文。

他很善于从生活的沙里提取黄金,加以熔冶。

吴伯箫散文庄严、明净、精到的哲理,表现出他的深刻性,这是与他独特的情思相联系的。

只有情浓,才能理壮;只有情切,才能理真;只有情长,才能理足。

吴伯箫散文的质朴,是多方面的,叙述是质朴的,描写是质朴的,抒情和议论也是质朴的。

他的散文,如同“无花果”,没有鲜艳的花朵,但却悄悄地结出老熟的果实。

2、读准字音焚身( ) 恐吓( ) 神龛( ) 皎洁( ) 犬吠( ) 争讼( ) 斡旋( ) 静穆( ) 怅惘( ) 铿然( ) 官衔( ) 褪色( ) 可悯( )3、积累词语:(1)斡旋:(2)垂珠联珑:(3)未始:(4)幽悄:(5)吹角连营:赏析文章4、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5、文章可以分为几部分?每部分说了哪些内容6、第④段一句话单独成段有何作用?7、分析文章的写作特色8、结合全文,分析作者喜爱灯笼的原因。

9、本文的主旨是什么?10、读了本文,你有什么感悟和启示?(一)拓展延伸课外阅读吴伯箫的其他散文,如《南泥湾》《记一辆纺车》《菜园小记》《我没见过长城》等,试比较与本文的风格有什么异同点。

参考答案:1、文学常2、焚身(fén) 恐吓(hè) 神龛(kān)皎洁(jiǎo) 犬吠(fèi) 争讼(sòng)斡旋(wò) 静穆(mù) 怅惘(wǎng)铿然(kēng) 官衔(xián) 褪色(tuì)可悯(mǐn)3、斡旋:调停,调解。

《灯笼》导学案(教学课资)

《灯笼》导学案(教学课资)

长治县五中语文组集体备课导学案
主备人:审核人:
学生姓名八年级班级组课题《灯笼》
课型授新课总课时 1 第 1 课时 1 授课人
教学三维目标
知识与技能
识记、理解文中重点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了解灯笼,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学习文中排比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并体会其表达效果。

过程与方法
朗读课文,合作探究,理清课文思路,学习作者以散文的自由笔法叙写有关灯笼的记忆,借以抒发情感。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作者对灯笼的特殊情感,激发学生对民俗文化的关注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学习重点
理清作者思路,学习文中以散文的自由的笔法叙写对有关灯笼的回忆。

学习难点理解灯笼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体会作者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教学资源多媒体
教学设计
教学环节
教学活动过程
活动内容个性化修改栏
教材导读
灯笼,在如今人们的心中,只是孩童的玩具和节日喜庆的象征;但在灯笼尚未出现和普及的时代,却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内涵。

作者写于20世纪30年代中期的这篇文章,以散文的自由笔法,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从文化情感等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作者的思绪自然流淌,意绪纷繁,并由个人情感升华为家国情怀,表现了他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的担当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成都建平学校2018春季学期八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
主备人:杨涛复备人:审批:学生姓名:年级班组
课题:灯笼课时: 1 日期:年月日学习目标:1.我通过查字典等工具书掌握了本文的生字词语。

2.我能通过阅读感知课文内容并了解作者从文化,感情方面表达灯笼所蕴含的内涵。

3.我能认识文中所表现出的乡情民俗,诗词典故,进而升华出爱国的情感。

任务与问题方法与要

暴露区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吴伯箫(1906—1982),原名熙成,当代著名的散文家和教育家。

于1938年4月投奔革命圣地延安,进入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学习。

曾担任边区政府教育厅中等教育科科长。

解放后任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社长兼总编辑。

2.灯笼文化。

大红灯笼作为一种传统的民间工艺品,至今仍在中华大地流传着。

在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中,扮演着不可替代的角色,它象征着中华民族灿烂的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如今,红灯笼更是风行全国,制作更加精美。

在中国人眼中,红灯笼象征着阖家团圆、事业兴旺、红红火火,象征着幸福、光明、活力、圆满与富贵,所以人人都喜欢。

每逢重大节日、良辰喜庆之时,全国许多城镇的街道、商店、公园,甚至一些大型建筑物和私家宅院的门口,都会挂起圆圆的大红灯笼。

到了夜晚,一盏盏灯笼点亮,红光四射,显得隆重热烈、喜气洋洋。

一、梳理知识,点滴积累
1.读准字音,记准字形
斡.旋( ) 幽悄.( ) 铿锵()
霍骠.姚( ) 怅惘
..
( ) 争讼()2.词语解释
斡旋;
家来:
垂珠联珑:
幽悄:
二、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己默读课文,并思考文章为什么以《灯笼》为题。

2.找到文本围绕“灯笼”记叙事情的段落,并说说围绕“灯笼”勾画圈重点
作品及背景
多读几遍,
找出不会读
和不会解释
的字词,通
过查字典或
查资料纠
正。

具体写了哪些事。

3.由上述分析可知,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诸此记
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他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请你做简要说
明。

三、合作探究
1、作者抒写了他关于灯笼的一些记忆来表达灯笼对自己乃至民族
的意义,但第⑩○11段却跳出回忆,而去写了想象虚构的事情,作者这
样安排有何意义?“唉,壮……”作者为何发出这样的感慨,文本最
后一个自然段的意义是什么?请结合材料链接作简要分析。

2、在回忆的诸事中寄寓情感,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征,而能达到
寓情自然的目的,还在于作者擅长综合运用多种表达方式。

请结合文
本,分析作者综合运用的表达方式及其作用。

(朗读指
导:读准字
音,读清句
读,熟悉课
文,这是朗
读好的前
提;细心体
会,理解课
文,这是朗
读好的基
础;以情带
声,跟随课
文的思想内
容与作者的
情感轨迹,
读出抑扬顿
挫,读出轻
重缓急,读
出作品的美
感。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