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气象站场地的选择
校园的气象观察站

在我们美丽的校园里,有一个特别的地方,那就是校园的气象观察站。
这个小小的角落,却充满了大大的奥秘。
走进校园,沿着绿树成荫的小路一直走,就能看到那个被同学们亲切地称为“气象小天地”的地方。
气象观察站虽然不大,但里面的设备可不少呢。
有高高的风向标,它就像一个勇敢的士兵,时刻指向风来的方向。
还有精致的雨量器,下雨的时候,它就会认真地记录下雨水的多少。
还有温度计,它能告诉我们校园里的温度是高还是低。
每天,都有一群热爱科学的同学来到气象观察站,认真地观察着各种气象变化。
他们仔细地看着风向标,感受着风的力量,然后在小本子上认真地记录下风的方向。
有时候,风轻轻地吹过,带来阵阵花香,同学们就会开心地说:“今天的风好温柔啊!”当风呼呼地刮起来的时候,大家又会担心地说:“会不会有暴风雨要来呢?”雨量器也是同学们关注的焦点。
下雨的时候,大家会围在雨量器旁边,看着雨水一滴一滴地落进去。
他们会兴奋地讨论着这场雨下得有多大,会不会影响到大家的课外活动。
有的同学还会拿着尺子去测量雨量器里的雨水高度,然后认真地记录下来。
他们知道,这些数据对于了解天气变化非常重要。
温度计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同学们会在不同的时间去看温度计,了解校园里的温度变化。
早上的时候,温度可能会比较低,大家会穿上厚厚的外套。
中午太阳出来了,温度升高了,同学们就会脱下外套,享受温暖的阳光。
大家还会根据温度的变化来调整自己的活动,比如在炎热的天气里,会选择在阴凉的地方玩耍。
校园的气象观察站不仅让我们了解了天气变化,还培养了我们的科学兴趣。
在这里,我们学会了观察、记录和思考。
我们知道了天气对我们的生活有着很大的影响,比如下雨天要带伞,炎热的天气要多喝水。
我们也明白了科学就在我们身边,只要我们用心去观察,就能发现很多有趣的事情。
老师们也经常会带我们来到气象观察站,给我们讲解一些关于气象的知识。
他们告诉我们,气象观察站的设备是怎么工作的,为什么要观察天气变化。
老师们还会鼓励我们提出问题,然后一起去寻找答案。
气象台建设指南最新版

气象台建设指南最新版在现代社会中,气象台的作用愈发重要,它为我们提供了准确、及时的气象信息,帮助人们更好地规划生活和工作,预防自然灾害,保障生命财产安全。
那么,如何建设一个功能齐全、高效可靠的气象台呢?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详细了解一下最新版的气象台建设指南。
一、选址规划选址是气象台建设的首要任务。
一个理想的气象台选址应该具备以下条件:1、远离污染源和电磁干扰。
污染源如工厂、垃圾处理场等会影响气象观测的准确性;电磁干扰则可能干扰气象仪器的正常运行。
2、地势开阔。
周围没有高大的建筑物、山脉等遮挡物,以保证气象仪器能够充分接收大气信息。
3、气候代表性好。
所选地址的气候特征应能够代表所在区域的一般气候状况。
在规划气象台的布局时,要充分考虑不同功能区域的划分。
一般来说,应包括观测场、业务办公区、数据处理中心、气象预报发布区等。
各个区域之间要保持相对独立,同时又便于人员和信息的流通。
二、观测设备先进、准确的观测设备是气象台的核心。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观测设备及其功能:1、气象站传感器温度传感器:用于测量空气温度,精度要高,能够适应不同的环境条件。
湿度传感器:监测空气湿度的变化。
风速风向传感器:准确测量风速和风向,为气象分析和预报提供重要依据。
气压传感器:记录大气压力的变化。
2、降水测量设备雨量计:精确测量降雨量。
雪深测量仪:在冬季用于测量积雪深度。
3、辐射测量设备太阳辐射仪:测量太阳辐射强度。
地表辐射仪:监测地表辐射情况。
4、能见度测量设备能见度仪:实时测量大气的能见度,对于交通和航空等领域至关重要。
5、天气雷达多普勒天气雷达:能够探测云雨的分布、强度和移动方向,对暴雨、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的监测和预警具有重要作用。
三、数据采集与传输系统高效的数据采集和传输系统是确保气象数据及时、准确送达的关键。
1、数据采集采用自动采集设备,设定合理的采集频率,确保数据的连续性和完整性。
定期对采集设备进行校准和维护,保证数据的准确性。
气象观测站选址评估报告

气象观测站选址评估报告一、引言气象观测站的选址对于获取准确、可靠的气象数据至关重要。
一个合理的选址能够确保气象观测站正常运行,为气象预报、气候研究以及相关领域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本报告旨在对拟选的气象观测站地址进行全面评估,以确定其是否符合建设要求。
二、选址概述(一)地理位置拟选地址位于_____省_____市_____区,具体坐标为_____。
该地区地处_____地形,周边环境较为_____。
(二)地形地貌选址周边地形以_____为主,地势_____。
附近有_____(山脉、河流、湖泊等自然地理要素),可能对气象观测产生一定的影响。
(三)土地利用情况选址所在区域主要为_____(农业用地、建设用地、未开发土地等),周边土地利用类型较为_____。
三、气象条件评估(一)气温通过对该地区历史气温数据的分析,发现年平均气温为_____℃,气温季节变化_____,极端最高气温和极端最低气温分别为_____℃和_____℃。
(二)降水多年平均降水量为_____毫米,降水季节分布_____,年降水量变化幅度_____。
(三)风况主导风向为_____,平均风速为_____米/秒,大风日数_____。
(四)日照年日照时数为_____小时,日照时间分布_____。
四、环境因素评估(一)污染源周边是否存在可能对气象观测产生干扰的污染源,如工厂、养殖场等。
经过调查,发现_____。
(二)电磁干扰对周边的电磁环境进行检测,判断是否存在较强的电磁干扰。
检测结果表明_____。
(三)人类活动评估周边人类活动的频繁程度及其对气象观测的潜在影响。
该地区人类活动_____,可能的影响包括_____。
五、基础设施评估(一)交通条件选址附近的交通状况_____,是否便于设备运输和人员往来。
道路状况为_____,与主要交通干线的连接情况_____。
(二)供电条件周边的供电设施是否能够满足气象观测站的用电需求。
电力供应情况_____,是否需要单独建设供电设施。
气象科普基地建设规范标准

气象科普基地建设规范标准1. 引言气象科普基地是为了宣传气象知识、推广气象技术和服务的一种场所。
它的建设规范标准对于提高气象科普的质量和效果,提升公众对气象的认知和关注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基地位置选取、场地规划、建筑设计、设施设备、科普展览等方面,详细阐述气象科普基地的建设规范标准。
2. 基地位置选取基地位置的选取直接关系到基地的可达性和公众参观的方便性。
基地应选择在人口密集的区域,尤其是学校、社区等青少年常常出入的地方附近。
同时,基地周边应具备相对较好的交通条件和公共设施资源,并配备充足的停车场,方便参观者的交通出行。
3. 场地规划基地的场地规划是确保基地功能实现和科普展览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
基地应设有室内和室外的展览空间,以展示气象仪器设备、观测站点、实时气象数据等,同时应设有休息区域、交流区域等公共空间,方便参观者休闲和互动。
4. 建筑设计基地的建筑设计应兼顾美观性、实用性和舒适性。
建筑外观应与气象主题相匹配,可以采用大气独特的设计元素,增加基地的视觉吸引力。
建筑内部应合理分配空间,确保设施设备的布局合理,同时考虑到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采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材料和技术。
5. 设施设备基地的设施设备是展示气象科普和提供相关服务的基础。
基地应设有气象观测站点,可供参观者实时观测气象变化。
此外,还应配备多媒体展示设备、交互式科普展台、VR/AR技术设备等,以提供多样化的科普展示手段。
设施设备的选择和配备应符合当地气象科普的特点和需求。
6. 科普展览科普展览是基地提供给公众的主要服务内容,应具有科学性、趣味性和互动性。
展览内容应包括气象观测原理、气象预报技术、气候变化和灾害预防等方面的知识,通过文字、图片、模型、实物等形式展示,以吸引公众的注意力。
同时,可设置互动环节,如科学实验、气象趣味游戏等,增加参观者的参与性和趣味性。
7. 安全管理基地的安全管理是保障参观者安全和维护基地正常运行的重要保障。
基地应制定相关的安全管理制度,明确责任分工和安全预案,配备必要的安全设备和消防设施,并定期进行安全检查和演练,确保基地的安全运行。
气象监测站对使用环境有哪些要求

气象监测站对使用环境有哪些要求
气象监测站是专门针对农业气象环境特点而研发和设计的一款自动化的气象设备,外形美观、安装简单实用,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气候特性选择!
气象数据可实时在电脑和手机端显示!仪器可将采集的传感器数值通过GPRS/WIFI网络传输至远端服务器或存储至采集终端待客户下载,也可根据客户需要将采集值实时显示至现场LED屏。
主要功能:
1、气候变化监测:气象环境监测站可以实时监测气候变化,如气温、降水、风速等气象要素的变化,为政府部门和科研机构提供气候变化的数据支持。
2、气象灾害预警:气象环境监测站收集的气象数据还可以为灾害预警提供支持,如暴雨、台风、雪灾、干旱等气象灾害。
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气象数据,可以提前发布预警信息,帮助公众和相关部门做好应对措施。
气象监测站对环境的要求:
1、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安装选址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这样监测到的数据才能满足代表性、准确性和比较性的要求。
2、气象站在安装时要求安装在平坦空旷的环境中,空气流通性强,太阳光遮挡。
而且要求在10m范围内没有影响源,比如强磁环境等。
3、区域自动气象站的安装现场要求具备稳定的网络信号,气象站的数据传输很多时候依赖于无线网络远程传输,良好的网络信号可以保证数据传输及时和稳定。
4、安装场地要能够确保安全,可以设置围栏等来减少陌生人以及动物的干扰。
5、配备安装避雷防雷设施,避免雷击造成设备的损害。
校园气象站建设实施方案

校园气象站建设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校园气象站的建设是为了提供可靠的气象数据,为校园内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参考。
通过建设气象站,可以及时监测和记录校园内的气象变化,为校内各部门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和气象信息,以确保校园内的安全和正常运行。
二、项目目标1. 建设一套完整可靠的气象监测系统,能够实时监测校园内的气温、湿度、风速、降雨等气象要素。
2. 提供准确的天气预报和气象信息,为校园内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提供支持。
3. 培养学生的气象观测意识和实际操作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和实践能力。
三、建设内容1. 设立气象观测站:选择一个开阔、无遮挡的地点,建设气象观测站,包括气象仪器的安装、固定和接线等。
2. 购置气象观测仪器:根据需求,购置适合校园气象监测的仪器设备,包括温度计、湿度计、风速仪、降雨观测器等。
3. 安装数据接收系统:将观测仪器与数据接收系统连接,确保气象数据能够及时传输到后台系统并进行存储和分析处理。
4. 搭建数据展示平台:建设一个数据展示平台,将气象数据以图表等形式展示出来,并提供天气预报和气象信息查询功能。
5. 开展气象观测培训:开展针对教师和学生的气象观测培训,包括理论知识的讲解和实际操作的指导,提高学生的气象观测意识和操作能力。
四、项目实施计划1. 确定建设地点和需求:根据校园需求和实际情况,确定气象观测站的建设地点和所需观测仪器。
2. 编制建设方案:由专业人员编制校园气象站建设方案,包括设备选型、安装和调试等具体步骤和时间安排。
3. 采购设备和材料:根据建设方案,采购所需设备和材料,确保其质量和运行稳定性。
4. 现场安装和调试:按照建设方案,进行现场安装和设备调试,并进行必要的测试和质量检查。
5. 数据接收系统部署:将数据接收系统部署在校园内的服务器上,并确保其能够正常运行和数据传输。
6. 数据展示平台开发:开发气象数据展示平台,包括数据可视化、天气预报和气象信息查询功能的实现。
气象台建设指南最新版

气象台建设指南最新版在现代社会,准确的气象信息对于各行各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都至关重要。
无论是农业生产、交通运输、航空航天,还是旅游出行、能源供应等领域,都离不开及时、准确、全面的气象服务。
而一个功能完备、技术先进的气象台是提供优质气象服务的基础。
接下来,将为您详细介绍最新版的气象台建设指南。
一、选址规划1、地理位置气象台的选址首先要考虑地理位置。
应选择在空旷、平坦、远离大型建筑物和障碍物的区域,以确保气象观测设备能够准确地获取大气数据,不受局部地形和建筑物的影响。
2、气候条件选择气候具有代表性的地区,能够反映当地的典型气象特征。
同时,要避免建在易受洪涝、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影响的地段。
3、电磁环境远离强电磁场干扰源,如高压输电线、大型变电站等,以保证气象仪器设备的正常运行和数据的准确性。
4、交通便利便于设备运输、人员通勤和维护抢修,保障气象台的正常运转。
二、基础设施建设1、观测场地观测场地应按照标准规范进行建设,包括地面气象观测场、高空观测场等。
场地要平整、开阔,有良好的通风条件。
2、建筑设施包括业务楼、值班室、机房、仓库等。
建筑要具备良好的抗震、防风、防雨、防潮等性能。
3、供电系统保证稳定的电力供应,配备应急电源,以防市电中断影响气象业务的正常运行。
4、通信网络建立高速、稳定的通信网络,确保气象数据的及时传输和交换。
三、观测设备配置1、地面观测设备包括百叶箱、风向风速仪、雨量计、温度传感器、湿度传感器等,用于测量地面的气象要素。
2、高空观测设备如探空仪、雷达等,用于获取高空的气象数据。
3、气象卫星接收设备接收气象卫星数据,丰富气象信息来源。
4、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将观测设备采集到的数据进行自动采集、传输、存储和处理。
四、预报系统建设1、数值预报模式引入先进的数值预报模式,结合本地的气象数据进行精细化预报。
2、预报分析平台建设功能强大的预报分析平台,方便预报员对气象数据进行分析和判断。
3、预报产品制作和发布系统能够快速制作和发布各类气象预报产品,如天气预报、灾害预警等,并通过多种渠道向社会公众传播。
气象实训基地建设方案

气象实训基地建设方案一、建设目标。
1. 打造一个超酷的气象实训基地,让学员们像超级气象员一样,轻松掌握气象观测、预报等各种技能。
2. 这个基地要成为气象知识的欢乐海洋,不管是气象小白还是有点基础的小伙伴,都能在这里畅游知识的海洋,快乐学习气象的奥秘。
二、场地选择。
1. 找一块风水宝地。
最好是在开阔的地方,远离那些高楼大厦的干扰。
比如说城市郊区的一片平坦土地,这样风啊、云啊可以自由自在地被我们观测。
交通也要方便些,不能让学员们在来的路上就累得气喘吁吁的。
靠近公路或者有公共交通能到达的地方就很棒。
2. 场地规模。
要有足够的空间来放置各种气象观测设备。
能放下一个像小巨人一样的气象观测塔,还有一片宽敞的区域用来做气象仪器的陈列和操作演示。
三、设备采购与安装。
1. 基础观测设备。
温度计、湿度计这些就像是气象观测的小喽啰,但又必不可少。
要采购那种高精度的,就像给气象观测请来了一群精准的小助手。
雨量计得是个机灵鬼,不管是淅淅沥沥的小雨还是倾盆大雨,都能准确测量。
风速仪和风向仪呢,就像是气象站的侦察兵,要选那种灵敏又耐用的,不管风从哪个方向吹来,速度是快是慢,都能快速报告。
2. 高级设备。
气象雷达可是个大家伙,也是个大宝贝。
它就像气象观测的千里眼,能够探测到远方的气象情况。
在安装的时候,得找个稳固的地方,还要做好各种线路的连接,就像给它搭好一个舒适的窝。
卫星云图接收设备也不能少,这就像是给基地接上了宇宙的天线,能接收来自太空的气象信息。
四、教学设施建设。
1. 教室建设。
教室要宽敞明亮,像一个充满活力的知识盒子。
里面要有舒服的桌椅,让学员们能舒舒服服地听老师讲课。
配备多媒体教学设备,投影仪要像个神奇的画师,能把各种气象知识、图表清晰地展示在大屏幕上。
2. 实训场地布局。
要有专门的区域来进行气象仪器的实际操作训练。
就像一个大操场,每个气象仪器都有自己的小领地,学员们可以在这个大操场上自由穿梭,学习操作不同的仪器。
五、师资队伍建设。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 .
. v . .
校园气象站场地的选择 一、观测场 地面气象观测大多数项目都要在专门建立的气象观测场所内进
行,建设校园气象站,首先要进行观测场地的选择、规划和设计。 1.观测场是取得地面气象资料的主要场所,应当选在能较好反映本地较大范围的主要气象要素特点的地方。因为复杂的外在因素会影响气象要素的变化,造成观测不准确,观测结果不能真实地反映该地自由大气的实际变化情况,影响观测资料的代表性。同时会影响视界的广阔。一般学校特别是城市内学校基本上没有能够满足上述要求的条件。我们可以把观测场地的地址选在教学楼的楼顶,这样就可以最大幅度地排除观测场地四周200米以内的障碍物的影响。教学楼的出入与疏散通道都比较宽敞,不妨碍多人出入,而且观测场内的仪器容易得到保护,可以避免外界人为的破坏。至于场地的面积,我们可以采取分块的方法,在不同的楼顶安装不同的仪器。教学楼一般都是连体工程,在不违背所安装的仪器之间规定的间距、高低仪器排列方向和次序的原则基础上进行规划设计就可以了。观测大地温度的仪器仍须安装在地面,这些仪器既占不了多大面积,又可以不避开障碍物。 2.在观测场动建之前,首先要对本站子午线进行界定。因为整个观测场内室外仪器的定位、排列、安装以及气象工作室位置的确定都与方位有关。界定子午线常采用罗盘测定法、太阳高度测定法和北极星测定法等。 . . .
. v . .
接着,要测定本站经纬度。因为经纬度是影响天气变化的因素,是计算制作气象产品的重要依据。测定本站经纬度可以采用地图查算法、经纬仪测定法等。 海拔高度是影响天气要素数值的因素之一。在气象观测上,很多数据都要进行海平面数值换算,如气压等;一些现代化的仪器在安装时就要输入本站海拔高度,如自动气象仪等。所以要进行本站海拔高度的测定。本站经纬度(精确到分)和本站海拔高度(精确到0.1米)的数据要刻在观测场内固定的标志上。 二、工作室 气象工作室(专业气象站称观测值班室)是气象站的心脏部位,是整个气象站组织工作的基础,是气象数据处理和气象产品制作的中心。 .1.工作室应建在观测场的北边,与观测场的距离不能太远,也不能靠得太近,大约相距30米左右为佳。如果观测场是规划在教学楼楼顶的,工作室的位置尽可能安排在同一楼层,不过,安排在下一个楼层也可以。 2.工作室的面积一般在10平方米左右,如果条件允许或考虑到学生多人参与活动,尽量安排大些的房子,为学生提供自由宽敞的活动空间。工作室的墙壁四周及顶部都要求刷上白色涂料漆。 3.气象工作室内要安放室内观测仪器,在工作室的一角要隔一小间暗室,大小视安装仪器的数量而定,一般不得小于两个平方米,装推拉门,暗室内装气压表,置放气压计,配上一盏15--40W的红色. . .
. v . .
电灯。工作室内还要置放工作台、文件柜、绘图桌等工作设施。工作台上置放电接风向风速仪的显示器、自动记录器、上位计算机等;文件柜内置放附属品、备品、耗材、气象观测资料等;绘图桌供绘制天气图和制作天气预报等气象产品的制作之用。工作室内还要安装集中控制和分配供电电源的配电箱。 观测仪器 百叶箱 作用:(安装温、湿度仪器用的防护设备)防止太阳对仪器的直接辐射和地面对仪器的反射辐射,保护仪器免受强风、雨、雪等的影响,并使仪器感应部分有适当的通风,能真实地感应外界空气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原理:白天,空气对太阳辐射的吸收能力弱于任一种温度感应元件;夜晚,空气的红外辐射能力又弱于任一种温度感应元件的表面。百叶箱为木质结构,四壁做成双层百叶窗式,箱底和箱顶由数块高低不同的木板做成,然后再在顶上覆盖防雨顶板。整个箱体涂成白色,以利于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百叶箱四壁和顶层、底层的结构完全可以保障箱内外空气的自由流通,还可避免降水和强风的影响。这样的结构,使得百叶箱内具有很好的通风性能,同时又使箱内仪器不受太阳直接照射和雨雪的影响,从而保障了空气温度的湿度观测数据的代表性。 放置方式:整个百叶箱用支架安置在观测场内,箱底略低于1.5米,箱门朝北安装,是为了防止观测时阳光直接照射箱内的仪器。 百叶箱应能满足下列条件 : . . .
. v . .
(1)内部之温度分布均匀。(2)内部之温度与箱外气温相同。 (3)能容纳放置之仪器。 (4)使用辐射热影响最小之材质。 最低温度计 作用:测定某一时段间隔内(通常为一天)最低温度的仪器。 原理:最低温度计为酒精温度计,在最低温度计酒精柱内,置一黑色指标,为一长约2厘米之两端呈球状之玻璃棒,当温度下降时,酒精收缩,因酒精柱顶之表面张力作用,指标随之移动,即向酒精球部后退,当温度上升时,酒精柱上升,而指标因无外力推动仍留原处,故指标离酒精球较远之一端为表示在某一时段间隔内的最低温度。 放置方式:最低温度计置於百叶箱内木架上,水平横置,球部在左,顶端在右 毛发湿度计 作用:测量大气中湿度 原理:毛发有很多细孔,当大气中湿度增加时,细孔吸湿而伸长,湿度减小时,细孔放出水汽而收缩,其变量带动指针,即可知湿度。 放置方式:以一束脱脂处理后之毛发,上端固定在金属架上,下端连接槓杆和指针,杆上有可伸缩之小铜锤,使毛发伸直,顶端有一小螺丝,为调整指针之位置用,为使指针轴减少摆动,可装置游丝一个予以控制。 蒸发皿 作用:量测蒸发量 . . .
. v . .
原理:自土壤表面或自由水面因蒸发而失去之水量,称为蒸发量。20公分口径蒸发皿多为铜或不锈钢材料作成,直径20公分,深约10公分,开口处尖锐如刃,形同雨量器。器外套一向外弯曲同材质之栅网,以防鸟类窃饮器内之水。观测时先以雨量量杯量入定量软水,至一定时间(通常为一天),将水倒入量杯量之,二者差额即为蒸发量。 干湿计 作用:量测大气中之湿度 原理:大气中湿度大时,球部之湿气与大气之湿气平衡,温度保持恒定,若大气湿度降低时,湿球之水气蒸散而吸热,使温度下降。 放置方式:使用 2 支温度计,其中一支感温球部包上白色脱脂之纱布,系一棉线至水盂中,水盂盛入蒸馏水,使水盂之蒸馏水经棉线至纱布处,浸湿感温球部,是为湿球。另一支温度计则未浸湿,是为乾球。 土壤温度计 作用:测量土壤温度 原理:是由一個陶土管和一個真空表組成。陶土管是儀器的感應部件,具有許多細小的孔隙,陶土管被水浸潤后,在孔隙中形成一层水膜。當充滿水而且密封的土壤濕度計插入水份不饱和土壤時,水膜便與土壤水連結起來,使儀器內部的水產生負壓。這樣,真空表指示的負壓,就是土壤水吸力。 . . .
. v . .
海洋在气候系统运动中扮演的作用 海洋在地球气候的形成和变化中的重要作用已越来越为人们所认识,它是地球气候系统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海洋在气候系统中的重要地位是由海洋自身的性质所决定的。 地球表面约71%为海洋所覆盖,全球海洋吸收的太阳辐射量约占进入地球大气顶的总太阳辐射量的70%左右。因此,海洋,尤其是热带海洋,是大气运动的重要能源。 海洋有着极大的热容量,相对大气运动而言,海洋运动比较稳定,运动和变化比较缓慢。海洋是地球大气系统中CO2的最大的汇。 . . .
. v . .
上述三个重要性质,决定了海洋对大气运动和气候变化具有不可忽视的影响。 (一)海洋对大气系统热力平衡的影响 海洋吸收太阳入射辐射的70%,其绝大部分(85%左右)被贮存在海洋表层(混合层)中。这些被贮存的能量将以潜热、长波辐射和感热交换的形式输送给大气,驱动大气的运动。因此,海洋热状况的变化以及海面蒸发的强弱都将对大气运动的能量产生重要影响,从而引起气候的变化。 海洋并非静止的水体,它也有各种尺度的运动,海洋环流在地球大气系统的能量输送和平衡中起着重要作用。由于地球大气系统中低纬地区获得的净辐射能多于高纬地区,因此,要保持能量平衡,必须有能量从低纬地区向高纬地区输送。研究表明,全球平均有近70%的经向能量输送是由大气完成的,还有30%的经向能量输送要由海洋来承担。而且在不同的纬度带,大气和海洋各自输送能量的相对值也不同,在0°~30°N的低纬度区域,海洋输送的能量超过大气的输送,最大值在20°N附近,海洋的输送在那里达到了74%,但在30°N以北的区域,大气输送的能量超过海洋的输送,在50°N附近有最强的大气输送。这样,对地球大气系统的热量平衡来讲,在中低纬度主要由海洋环流把低纬度的多余热量向较高纬度输送;在中纬度50°N附近,因有西部边界流的输送,通过海气间的强烈热交换,海洋把相当多的热量输送给大气,再由大气环流以特定形式将能量向更高纬度. . .
. v . .
输送。因此,如果海洋对热量的经向输送发生异常,必将对全球气候变化产生重要影响。 (二)海洋对水汽循环的影响 大气中的水汽含量及其变化既是气候变化的表征之一,又会对气候产生重要影响。大气中水汽量的绝大部分(86%)由海洋供给,尤其低纬度海洋,是大气中水汽的主要源地。因此,不同的海洋状况通过蒸发和凝结过程将会对气候及其变化产生影响。 (三)海洋对大气运动的调谐作用 因海洋的热力学和动力学惯性使然,海洋的运动和变化具有明显的缓慢性和持续性。海洋的这一特征一方面使海洋有较强的“记忆”能力,可以把大气环流的变化通过海气相互作用将信息贮存于海洋中,然后再对大气运动产生作用;另一方面,海洋的热惯性使得海洋状况的变化有滞后效应,例如海洋对太阳辐射季节变化的响应要比陆地落后1个月左右;通过海气耦合作用还可以使较高频率的大气变化(扰动)减频,导致大气中较高频变化转化成为较低频的变化。 (四)海洋对温室效应的缓解作用 海洋,尤其是海洋环流,不仅减小了低纬大气的增热,使高纬大气加热,降水量亦发生相应的改变,而且由于海洋环流对热量的向极输送所引起的大气环流的变化,还使得大气对某些因素变化的敏感性降低。例如大气中CO2含量增加的气候(温室)效应就因海洋的存在而被减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