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戊戌变法-课件.ppt

合集下载

戊戌变法教学课件PPT

戊戌变法教学课件PPT
总结词
戊戌变法的教训之一是必须重视教育,培养人才。
详细描述
在戊戌变法时期,中国的教育十分落后,人才匮乏。然而,戊戌变法的领导者未能充分认识到教育的 重要性,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来培养人才。这导致了改革缺乏足够的人才支持,难以实现改革的目标 。
必须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
总结词
戊戌变法的教训之一是必须加强民主与法治建设。
教育改革者
梁启超重视教育,主张废 除八股文,提倡新学,培 养新人才。
文化贡献
梁启超在文学、历史、哲 学等方面都有所建树,对 中国近代文化的发展做出 了重要贡献。
谭嗣同
激进的维新派
谭嗣同是戊戌变法的重要 人物之一,他主张激进改 革,推动国家现代化。
《仁学》的作者
谭嗣同的著作《仁学》是 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重要 著作,对后来的思想家产 生了深远影响。
和行会等组织,以促进企业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改革教育制度,提倡新学
要点一
总结词
改革教育制度,提倡新学是戊戌变法的关键措施之一,旨 在培养现代化人才和提高国民素质。
要点二
详细描述
维新派认为传统的教育制度已经无法满足国家现代化的需 要,因此主张改革教育制度,推广新学。他们提出了一系 列改革措施,如建立新式学校、引入现代化的课程设置、 推广白话文教材等。此外,维新派还提倡建立师范学校和 女子学校,以培养更多的教育人才和提高女性教育水平。 这些改革措施对于推动中国教育的现代化进程产生了深远 的影响。
民族危机的加深
外来侵略加剧
西方列强不断扩大对中国的侵 略和压迫,中国的民族危机日 益加深。
社会动荡不安
人民生活困苦,社会矛盾激化 ,各种革命力量和思潮涌现, 导致社会动荡不安。
国家主权沦丧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共47张PPT)

人教部编版初中历史八年级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共47张PPT)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
农民阶级
义和团运动
地主阶级
洋务运动
资产阶级

第6课 戊戌变法
1.甲午中日战争(1894—1895年)帝国主义 加强了对中国的侵略,使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面 临亡国的严重危机。
2.洋务运动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民族资本主义 的产生。而在甲午中日战争后,民族资本主义则获得 了进一步的发展。
车 灭亡。

这些文字议论新颖,通俗
书 易懂,风靡海内。
《时务报》上海
3.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严复(福建候官人)
《国闻报》天津
维新派的这一系列宣传活动在 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有什么作用?
冲击了封建社会腐朽沉闷的思想文化, 引发了一场思想解放潮流,激发起人们关心 国家命运的热情,调动了人们探索救国之道 的积极性,为随后进行的戊戌变法做了有力 的铺垫。

人称“康南海”,清光绪年间进士,官授工部主事。出身于士宦家庭,

乃广东望族,世代为儒,以理学传家。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社会

改革家、书法家和学者,信奉孔子儒家学说,并致力于将儒家学说改造
为可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国教,曾担任孔教会会长。著有《康子篇》、《
新学伪经考》等。

梁启超(1873~~1929),中国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活动家、启蒙
3.随着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的力量逐渐壮大,开始登上历史舞台,他们要求实 行变法,改革社会现状。
1.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32张PPT)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共32张PPT)

学习目标
1、了解戊戌变法的背景,识记“公车上书”时间、内 容和维新派创办的刊物、政治团体; 2、理解戊戌变法的内容和历史意义;
3、认识戊戌变法是一场救亡图存的爱国、进步运动, 学习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先进知识分子忧国忧 民、开拓进取、创新变革的精神,从而培养以天下为 己任的人生价值观。
一、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第6课
戊戌变法
维新变法运动的兴起
“百日维新”
“戊戌六君子”
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面临的形势
面对中华民族这样严重的民族危机,中国社会的各个阶级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各自做了哪些事?
农民阶级 地主阶级(清政府) 资产阶级维新派 资产阶级革命派
太平天国 义和团运动 洋务运动 康有为 梁启超 戊戌变法 辛亥革命
康、梁在北京创办《万国公报》
万木草堂 后改名《中外纪闻》
1891~1897年,康有为在广州创办了万木草堂,宣传维新理想。培养与造就大批变法维 新骨干(如梁启超等)。在万木草堂亲自讲学,前后历时7年。同时,在这里编写了《新学 伪经考》等维新变法著作。1898年9月被清政府查封停办。
《时务报》书影
《时务报》《国闻报》刊头
“明定国是”诏书影
1898年夏,光绪帝召集军机处的大臣,表示变法决心。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遂 于6月11日颁布《定国是诏》。“百日维新”从此开始。
有利于具 维新思想 (1)时间:1898年6月11日—9月的人参与 21 日 政治
戊戌变法
打击了封建 官僚制度
(2)标志: 光绪帝颁布《定国是诏》 政治方面:广开言路,裁撤冗官, 有利于民族 精简机构。 资本主义的
重要影响
发展
维新变法运动波及全国
中外纪闻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课件《戊戌变法》(共58张PPT)

人教版 八年级上册历史 第7课 课件《戊戌变法》(共58张PPT)

增强国防力量 有利于文化、教育、科技的发展和西 学的传播。
• 讨论:光绪帝为什么支持变法?
• 巩固封建统治,希望有所作为, 不当亡国之君。 • 利用变法从慈禧手中夺回最高统 治权。
变法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一、变法的进步性:政治方面,改革机构,裁撤冗官,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体制, 提高政府的办事效率,任用维新人士,说明民族资产阶级可以参与政权;经济方面,有利 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这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潮流的进步举措;文化教育方面,不 仅有利于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而且有利于传播和学习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和政治制度; 总之对资产阶级参与政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传播资产阶级思想是十分有利的。 二变法的局限性:(1)没有触动封建顽固派的实权地位。突出的是慈禧太后牢牢控 制着光绪帝和左右局势的权力。维新派幻想顽固派会放任他们去变法,反映出维新派对资 本主义制度与封建制度的严重对立认识不足,也缺乏政治斗争经验。(2)没有涉及议院、 定宪法等政治主张。反映出康有为等在当时选择的是渐进的变革道路,从当时中国社会状 况考虑,有它现实性的一面。这是历史发展客观的局限性,不是维新派主观的局限性。 (3)军事方面的举措,没有采取维新派掌管军队的措施。(以至于面对后来的政变阴谋 束手待毙)
一、公车上书
时间:1895年春
第 7课
维新变法运动
背景:《马关条约》签订大大加深了民族危机 发起人:康有为、梁启超
内容:反对议和,请求变法
影响:揭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
戊戌变法主要代表人物
康有为,广东南海人
梁启超,广东新会人
伏乞皇上下诏鼓天下之气,迁都定天下之本, 练兵强天下之势,变法成天下之治而已。„„ 窃认为今之为治,当以开创之势治天下,不当 以守成之势治天下 „„《易》曰“穷则变,变 则通。” „„窃为皇上筹自强之策,计万世 …… 之安,非变通旧法,无以为治。 „„夫先王之 治天下,与民共之„„君民同体,情谊交孚, 中国一家,休戚与 共 „„于以恢复琉球,扫 荡日本,大雪国耻,耀我威稜。 ——《公车上书》

《戊戌变法》完整版课件

《戊戌变法》完整版课件
引进外资和技术
变法中允许引进外资和技术,促进了中国经济的近代化进程。
培养新式人才
变法中注重培养新式人才,兴办新式学堂和派遣留学生,为中国的 现代化提供了人才支持。
思想文化领域解放和启蒙作用
废除八股取士
变法中废除了八股取士制 度,打破了传统思想的束 缚,推动了思想文化的解 放。
提倡新学
变法中提倡新学,兴办新 式学堂和译书局,介绍了 西方科学文化知识和思想 观念。
变法的意义
戊戌变法是一次具有爱国救亡意义的变法维新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重要的政治改革, 也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并且对思想文化的发展和促进中国近代社会的进 步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戊戌政变与六君子就义
01
戊戌政变
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后发动政变,囚禁光绪帝,重新训政,继而大
肆搜捕和屠杀维新派人士。
会等措施,推动政治制度向近代化转型。
官制改革
02
变法中进行了官制改革,裁撤冗员,改革政府机构,提高了行
政效率。
司法独立
03
变法中倡导司法独立,设立独立的审判机关,推动了司法制度
的近代化。
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推动作用
鼓励民族工商业
变法中提出了鼓励民族工商业发展的政策,如减轻商业税、保护 民族工业等,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改革开放需要广泛的群众基础,戊戌变法中维新派人士宣传变法思想、 组织学会、发行报刊等活动,对于我们今天加强宣传思想工作、凝聚改 革共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对未来国家发展道路启示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完 善社会主义制度。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 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积极推进改革开放,加强国际交流与 合作,学习借鉴人类文明优秀成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24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 课件(24张PPT)

《 国 闻 报》
《 直 报》
创办报刊
《 湘 学 报》
《 知 新 报》
二、百日维新
百日维新 背景:1897年冬,德国强占胶州湾 代表人物: 资产阶级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 (谭嗣同、刘光第、林旭、杨锐、杨深秀、康广仁)
目的:救亡图存,发展资本主义,实行君主立宪制 时间:1898年(这一年为农历戊戌年,因此又称 “戊戌变法”)6月11日—9月21日,共103天 开始标志:1898年6月11日,清政府颁布“明定国 是”诏书,宣布实行变法
缚之……”
严复主持的
——梁启超
《国闻报》,以“通上下之情”“通中
外之故”为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有哪些? •它们宣传了什么观点? •产生了什么影响?
主要是强学会等学会,《时务报》和
《国闻报》。
主要宣传了变法图强的观点。
推动了维新变法思想的广泛传播。
主要内容
类别
主要内容
政哪些治人上 裁有撤利于冗刷官新冗吏员治,,允使官许民官参民与上政书权言的积事极。性提高
彰显出强烈的爱国爱 民思想和为追求理想 勇于牺牲自己的精神
评价戊戌变法
性质: 是一场自上而下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历史意义: 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持久的影响
教 训: 戊戌变法的失败说明,资产阶级改 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 国行不通。
败因探究:
1、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资产阶级力量 弱小,且具有软弱性和妥协性(根因); 2、维新派依靠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 3、顽固派势力强大,变法触动顽固派的利益。 4、变法脱离了广大的人民群众。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后,中国开始由“政策创
新”转向于“制度创新”。这里的“制度创 新”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共27张PPT)

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戊戌变法课件(共27张PPT)

百日维新
发展 实行变法
封建势力进 行阻挠破坏
戊戌变法 的背景: 民族危机 空前严重
创办报刊
发生 组织学会
公车上书 揭开序幕
结局
戊戌政变 变法失败
教训:资本主义的改良主义道路在中国行不通!
【课堂训练】
一、选择题
B 1.维新变法运动开始的标志是( )
A.《马关条约》的签订 B.“公车上书” C.实业救国高潮的出现 D.“西学”在中国的宣传
B.梁启超
C.谭嗣同
D.袁世凯
7.“戊戌变法历残害,赤心肝胆辉百日。”下列有关戊戌
变A.法《的辛表丑述条,约正》确的的签是订(是起B因
)
B.康有为是变法的主要筹划者
C.得到了慈禧太后的大力支持
D.彻底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制度
介绍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情况,宣传维新变法思想,主 张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使维新变法思想得到广泛传播。
02
百日维新
康有为再次上书
1.德国强占胶州湾
2.康有为再次上书光绪帝呼吁,变法救国

3.光绪帝决心变法
百日维新——戊戌变法的高潮
1898年夏,在康有为等维新派的推动下,光绪帝表示 “不甘做亡国之君”,认为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 遂于6月11日颁布“明定国是诏”,变法开始。
组织学会,创办报刊,宣传变法
维新运动期间全国各地学会
维新派在各地创办的报刊
问题思考
“法者,天下之公器也;变者,天下之公 理也;……变亦变,不变亦变。”
——《变法通议》·梁启超
“通上下之情”“通中外之故”为 目的,号召变法图强。
——《国闻报》·严复
上述学会和报刊主要宣传了什么观点?产生了 什么影响?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课件(共39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6课 戊戌变法课件(共39张PPT)

谭 嗣 同
谭嗣同,中国近代资产阶级著名的政治家、思想 家,维新志士。他主张中国要强盛,只有发展民 族工商业,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公开 提出废科举、兴学校、开矿藏、修铁路、办工厂、 改官制等变法维新的主张。写文章抨击清政府的 卖国投降政策。1898年变法失败后被杀,年仅三 十三岁,为世称“戊戌六君子”之一。 严 复
《史记· 东方朔传》: “朔初入长安,至公车 上书,凡用三千奏牍。”
1.背景:1895年,甲午战败,签署《马关条约》,民族危机加剧。 2.经过: 1895年春,当《马关条约》签订的消息传到北京时,正在北京参加科举考
试的康有为和梁启超联络各省参加科考的举人共同上书光绪帝,要求变法图强,反
对议和(目的),历史上称这次行动为“公车上书” 。 闻日本索偿二万万,是使我臣民上下三岁不食乃能给之。若借洋债,合以利息折 扣,百年亦无偿理,是自毙之道也。与其以二万万偿日本,何如以二万万外修战 备,内变法度哉!
(一)历史背景: 1、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社会背景)
2、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经济基础)
甲午战败后,清政府放宽对民间办厂限制。有识之士掀起“实业救国”思潮。
3、民族资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阶级基础)
民族资产阶级队伍壮大, 迫切要求实行政治改革,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挽救 空前严重的民族危机。
2、理论著作:
《新学伪经考》把封建主义者认为神圣不可侵犯的经典宣布为伪造的,成为打击守 旧势力恪守祖训、反对变法的理论基础。 《孔子改制考》把偏于保守的孔子打扮成主张变法的先驱,提倡民主思想、平等观 念的人。 (维新变法的理论根据 )
3、思想特点:
托古改制。把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同传统的儒家思 想相结合(从传统的儒家思想中为变法寻找理论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