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士德、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合集下载

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3)

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3)

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3)哈姆莱特的形象分析哈姆莱特确定了为父复仇的使命,却又找不到恰当的方式,他期望改变现状,却又力不从心。

为父复仇容易,重整乾坤却困难重重,哈姆莱特变得越来越忧郁,陷入了更深的沉思之中。

“生存还是毁灭,这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是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挺身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充分体现了他的内心沉思的思考:是干还是不干?哈姆莱特看出了这是一场你死我活的斗争,他的内心矛盾在主观与客观之间冲突着。

并且,这时哈姆莱特不只是考虑自身的生存与毁灭,而是联想到人类甚至整个宇宙的生存与毁灭,哈姆莱特超越了凡夫俗子对自身命运的思考,而是作为乾坤巨人的思想而存在。

三、身不由己的行动现实要求哈姆莱特的是行动,但他却迟疑不决。

从哈姆莱特的忧郁沉思性格我们可以找出他延拖复仇行动的理由。

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从他父亲的亡魂那里找到答案。

哈姆莱特的主动行动很少,多半是受到父亲鬼魂的启发和驱使。

两方面的原因,可以看出哈姆莱特的复仇行动是身不由己的。

在哈姆莱特反复探索的过程中,他愈加感到现实的丑恶,理想的幻灭,从而否定了一切有价值的东西,他感叹“人世间的一切在我看来许多是多么的可厌、陈腐、乏味而无聊!哼!哼!那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

从而陷入悲观厌世,郁郁寡欢的境地,导致哈姆莱特在行动之时踌躇不决,进退维谷。

采取行动的倾向和逃避行动的倾向互相抗衡着。

但由于有父亲鬼魂的命令,才促使着他的复仇行动的发展。

当哈姆莱特通过导演戏中戏,验明元凶,但他仍然无法证实内心对成人世界的罪恶所作出的结论。

于是突然放弃了他的复仇计划,这次被自我否定的背后袭击事件,它实际上显示了哈姆莱特此时对于复仇行动的质疑。

具有完美倾向的哈姆莱特,他希望他的复仇不是以暴制暴,哈姆莱特面临的不再仅仅是一个单纯的复仇实践,而是他相信一种存在于天地间的公理,而此刻他必须选择等待和忍耐。

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

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

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分析哈姆莱特这个人物形象1 、哈姆莱特是古代丹麦的一个王子,他是一个人文主义形象,这和他在“威登堡大学”里所受的教育有着很大的关系。

2 、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他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心中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如理想一样完美。

而现实生活的一系列意外打破了他的理想。

他像一个思想家那样地思考许多哲学问题,却找不到答案。

于是他要为父报仇,可是他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只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在这样艰巨的任务面前,他想要行动也行动不起来。

3 、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是与敌人同归于尽。

4 、他的悲剧既有罪恶势力过于强大的客观原因,也有其内存性格弱点的主观原因。

所以,哈姆莱特的悲剧是时代的悲剧,是人文主义者的悲剧。

哈姆莱特是一个性格非常复杂的人物,他对社会现实善于观察和思考,并曾经怀着美好的理想和善良的愿望。

但他对人类的信念突然被他母亲和叔父的伪善所粉碎,他感到它所生活的空间原来是一个“荒芜不治的花园,长满了恶毒的莠草”!他不能忍受“人世的鞭挞和讥嘲,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微贱者费尽辛勤换来的鄙视”。

他对丑恶现象的深恶痛绝和对现实生活的无能为力,和他无法解脱的内心深层的痛苦,这种矛盾和痛苦是他喊出“ T o be, or not to be ”这一震撼了数代人灵魂的问题。

这一问题很难完全译成中文。

它包含着“活着还是死去”、“生存还是毁灭”、“忍受下去还是反抗”等种种含义。

正是由于无法对这一问题做出明确的回答,哈姆莱特才长期踌躇和拖延着他早应采取的复仇行动,关于这种说法曾经有过不同的看法和争论。

有人说, 这是由于他“生性犹豫,缺乏行动,所以失败” ; 有人说他“天生患有忧郁症”,用歌德的话来说就是由于他“软弱性,缺乏魅力”;俄-国民主主义者别林斯基则认为:“哈姆莱特天生纯粹是内在的、冥想的、主观的、生来富于感情和思想的;而可怕的事变要求它的,却不是感情和思想,而是行动;召唤他从空想的世界中走出来,到现实世界中去,到和他的精神气质完全不同的行动的世界中去。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

《浮士德》主要人物形象赏析(一)先进的资产阶级思想家或人类的代表浮士德是一个先进的人生理想探求者形象。

浮士德在探求人生理想的过程中,表现出了鲜明的性格特征,即:他具有坚忍不拔、执着努力的毅力和品格,具有永不满足、知错必改、不断向上向善的美德和精神。

但浮士德形象还有更深层的象征意蕴:他对人生理想不断探求的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欧洲资产阶级思想家精神发展的某一个重要时期;他对人生理想探索的全过程,则总结了自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时代以来,一直到19世纪初期德国和欧洲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思想探索的全部历程。

而且,歌德与启蒙运动时期的许多资产阶级思想家一样,把本阶级看作全体人民的代表。

在“天上序曲”中,天帝与靡非斯特关于人类前途的争论,就是以浮士德为例来进行的。

这样,浮士德对人生理想的不断探求便象征着人类的精神发展历程。

(二)浮士德形象的两面性浮士德在对人生理想的探求过程中,也反映出了他的思想矛盾和两面性。

这种思想矛盾和两面性,首先表现在他作为“开明君主”的象征上。

作为一个“开明君主”,他所要建设的国家,不外乎资产阶级理想化的“自由王国”。

它既不可能实现,当然更说不上永恒。

他的封地,是靠着帮助皇帝镇压叛乱得来的赏赐;他的建国,需要用“快乐和威吓”、“金钱、诱惑”甚至“迫害”来奴役人民。

在以新换旧的过程中,他回避革命暴力,虽不作专制的朋友,却让“蛮横”把老人吓死,把旅客杀死,让火焚烧他们仅有的礼拜堂和菩提树。

他的海外贸易,离不开靡非斯特的海上强权,杀人越货。

他的宏伟筹划,总要伴着“不知流多少血”和“鬼哭神号”。

这虽然引起他的“忧愁”,也给他带来喜悦。

因此可以说,在他的“最高享受”中,包藏着资产阶级的掠夺本性。

其次,歌德赋予浮士德以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冲突,以此来表现出一种“辩证精神”。

浮士德在剖析自己的内心世界时说:“有两种精神居住在我的心胸,一个要同别一个分离;一个沉溺在迷离的爱欲之中,执拗地固执着这个尘世,别一个猛烈地要离去凡尘,向那崇高的灵的境界飞驰。

哈姆莱特个人形象分析(2)

哈姆莱特个人形象分析(2)

哈姆莱特个人形象分析(2)哈姆莱特个人形象分析那段著名的哲理性独白“生存还是毁灭”是整个悲剧的核心,同时也是我们理解主人公典型形象的思想和行动的复杂性的重要一环。

通过这段独白我们可以看到客观上对手的强大和任务的艰巨,主观上对鬼魂的疑虑和手段上的选择,都使他们不得不慎行其事、一步步妥善安排。

一方面他急于完成复仇的任务;另一方面又缺乏必胜的信念,这一切构成了他性格的复杂性。

在独白的开头,哈姆莱特问自己“默然忍受命运的暴虐的毒箭、或是反抗人世的无涯的苦难,通过斗争把它们扫清,这两种行为,哪一种更高贵?”③是对邪-恶忍气吞声还是奋起反抗:逃避斗争,不沾染生活的脏污而退出人生;还是投身“无边的苦恼”以反抗邪-恶,这是哈姆莱特面临和要解决的问题。

哈姆莱特的性格决定了他是不可能默然忍受和漠然旁观的。

但是,挺身反抗无涯的苦难是无益的,这意味着自取灭亡。

他看到了“人世的鞭挞和嘲弄、压迫者的凌-辱、傲慢者的冷眼、被轻蔑的爱情的惨痛、法律的迁延、官吏的横暴和费尽辛勤所换来的小人的鄙视”(第三幕第一场)。

哈姆莱特精神烦恼、心灵苦闷,是他对邪-恶生活清醒认识的结果。

尽管在复仇的过程中哈姆莱特表现出怀疑、动摇、意志薄弱,但这并非他的天性别林斯基正确断言说:“从天性上说,哈姆莱特是一个强有力的人,他的愤怒的讽刺,他的一刹那的感情暴发。

他和母亲谈话时的充满热情的狂暴议论,对叔父的傲慢和蔑视和无法掩盖的憎恶。

——这一切证明他精力充沛,灵魂伟大。

”哈姆莱特时而表现的精神软弱,是理想与现实不相和谐以及由此导致的性格分-裂的必然结果,并不是天性造成的。

同时,他并不满足于自己的沉思,反之,使他激动的思想令他感到苦闷,因为填密的思虑使他不能马上行动。

他经常振作起全部心灵的力最为反抗本人的软弱而斗争。

可见,王子的自我责备,并不是思想薄弱的表现,而是他正视自己,无情地鞭策自己,不容许自己逃避复仇的责任。

哈姆莱特不仅长于思考,也不短于行动。

事实上,他是全剧中最积极和主动的行动者。

简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简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简析浮士德的形象及其意义
浮士德是上升时期资产阶级先进分子的象征形象。

1.浮士德是一种积极进取精神的代表,是一个自强不息、执著探索者的形象。

作者让他经历各种诱惑和考验。

同梅非斯特打赌,激起他重新探索信念;热恋的悲剧使他不再追求感官的享受;从政的悲剧使他逃避现实;古典理想的幻灭,使他重新回到现实中寻找实现理想的途径。

他永不满足、永不示弱、探求不止、始终向上向善。

这些构成了他性格上最鲜明的特征。

2.具有人身上鲜明的两重性:一方面受生命本能情欲的驱使,常常沉迷于名利、地位、权势、女人和美等现实欲望中;另方面,他又未被这些所迷惑,不断的超越自我,走向新生活。

一方面追求真理创造事业,一方面又迷恋儿女私情。

他一方面是理想社会的追求者,一方面又是王权的支持者。

这种“灵与肉”,“善与恶”的矛盾。

体现了歌德唯物主义辩证法的思想,也展示了人类复杂性和真实性。

也反映了人类追求真理的艰巨性。

意义:向人们指出了精神净化的道路,指出了人生的意义和人们应追求的生活理想,把人们引向崇高的理想而奋斗不息的伟大道路。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的人物形象分析摘要:丹麦王子哈姆莱特是一个有人文主义理想的王子,也是一个充满矛盾的形象。

一方面接受了人文主义的影响,充满了美好的理想希望生活中的一切理想一样完美而现实打破了的理想。

他要父报仇,可是内心又是矛盾,因为他想的不光是为父报仇而是扭转整个乾坤。

但他性格过于内向,审慎及单枪匹马的处境,使他感到犹豫造成他行动上的延宕。

因此最后只能与敌人同归于尽。

关键词:哈姆莱特;扭转乾坤;忧郁;延宕一、哈姆莱特的身份背景(一)、成长中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哈姆莱特的出身是个王子,他高贵、优雅、勇敢、有学识,追求纯洁的爱情,属于上流社会的统治阶层。

用哈姆莱特的情人奥菲利娅的话来说,他是“朝臣的眼睛,学者的辨舌,军人的利剑,国家所瞩望的一朵娇花;时流的明镜,人伦的雅范,举世注目的中心。

”哈姆莱特在德国威登堡大学学习,接受人文主义的熏陶,他对人报有美好的看法,高呼“人类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对于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爱情、友谊也有自己的看法,希望以真诚相待的平等关系来代替尊卑贵贱、等级森严的封建关系。

这时的他年青而乐观,对人对事充满幻想。

可见,哈姆莱特应该是一个快乐的王子,拥有地位、名份、权利和爱情……是父母的骄傲和未来的王位继承人,摆在他面前的是鲜花着锦的前程和命运。

然而,伴随着成长中遭遇的现实变故,他的理想宏图完全被破坏。

开始由高贵的王子向凡夫俗子转变,品尝着生活中的酸甜苦辣,堕入矛盾和苦难之中。

(二)老国王之死,标志着哈姆莱特的命运发生戏剧性的逆转。

父亲的死,使他陷入悲痛之中,失去了早先的欢乐。

紧接着是母亲的迅速改嫁,自己的叔父转眼成了继父,王位被剥夺等一系列的变故,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给哈姆莱特以沉重的打击。

他用一身“墨黑的外套”抵抗着自己无法接受的现实,也包裹着他此刻痛苦而流离失所的内心。

作为儿子,哈姆莱特丧失了原有的人伦秩序,家的存在随着父亲的去世和母亲的改嫁而瓦解。

他的母亲不仅无法帮助他进行自我身份的认证,还突然间远离和抛弃了他。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2篇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2篇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2篇【第一篇】哈姆雷特是莎士比亚的一部作品,被誉为莎士比亚的巅峰之作,让人印象深刻的不仅是它的剧情,还有那些令人难以忘怀的角色。

在这些角色中,哈姆雷特无疑是最为经典和复杂的一个。

在这篇论文中,本人将对哈姆雷特这一角色进行分析,深入探讨其人物形象,揭示其内心的复杂和矛盾。

首先,哈姆雷特是一个深受折磨的灵魂。

他的父亲被谋杀,母亲与他的叔叔迅速结婚,而且他的好友奥菲利亚也因为他的行为而深受伤害。

所有这些遭遇让哈姆雷特变得痛苦和困惑,他开始从一开始的拒绝接受到最终的疯狂。

其次,哈姆雷特是一个思想敏锐的人。

他的舌头和思想都锋利无比,经常为了对现实世界的矛盾和不公正进行辩护和挑战,这使得哈姆雷特成为全剧中最让人心悦诚服的角色之一。

在剧中,哈姆雷特的“to be or not to be”的著名独白就是一个例证。

第三,哈姆雷特也是一个自我矛盾的人。

他在爱和恨、勇气和懦弱、正义和仇恨之间不断犹豫,他的内心常常矛盾和不确定。

例如,在考虑复仇的时候,哈姆雷特一方面认为自己应该行动,另一方面又担心可能面临的后果。

他的矛盾和不确定使他更加动人和令人心疼。

第四,哈姆雷特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角色。

他的性格和情感经常变化,从情绪激动到冷静思考再到暴力行动。

他喜欢通过戏剧、讽刺和吟诗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思想,但这同时也是掩盖他的真实感受和情感的方法。

这种复杂性让哈姆雷特成为一个充满挑战和魅力的角色。

最后,哈姆雷特是一个具有社会意义的角色。

他的思想和行动直接与人类社会中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政治观相连。

他的问题和困境不仅仅是个人的,而是社会的问题。

哈姆雷特的形象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思维、文化和历史中,成为了莎士比亚作品中最不朽的形象之一。

总之,哈姆雷特是一个复杂而又富有魅力的角色,他的形象深深地影响了人类文化和艺术的历史。

他的感受和思想所表达的精神,超越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成为了人类智慧和情感的永恒之光。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

哈姆莱特人物形象分析导言哈姆莱特是莎士比亚的经典悲剧作品之一,被誉为西方文学的巅峰之作。

在这部作品中,莎士比亚塑造了许多刻画深入的人物形象,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主角哈姆莱特。

本文将对哈姆莱特及其他重要人物的形象进行分析,探讨他们的性格特点、行为表现以及对剧情发展的影响。

哈姆莱特性格特点哈姆莱特是一个极富思想、矛盾复杂的角色。

他的内心充满了痛苦、愤怒和哲思,对于人生的意义和真相充满了质疑。

他是一个典型的悲剧英雄,具有高度的智慧和感知力,但同时也深陷于自我怀疑和犹豫不决的情绪之中。

行为表现哈姆莱特的行为表现凸显了他的复杂性。

他设下了“装疯”的计划,以便揭露克劳狄斯和杰勒特对他父亲的谋杀。

他的言行举止常常让人猜测他是真的发狂还是假装发疯。

此外,哈姆莱特还将决心和犹豫不决的特性表现得淋漓尽致,他一方面对克劳狄斯心怀复仇之情,另一方面却因为对行动后果的担忧而犹豫不决。

对剧情发展的影响哈姆莱特是整个故事的核心,其形象对剧情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他的矛盾性格和复杂的想法推动着剧情的发展。

他的决心和犹豫不决给故事增添了悬疑和紧张感。

此外,他与其他人物之间的互动也推动了剧情的转折和发展。

克劳狄斯性格特点克劳狄斯是哈姆莱特的叔父,也是整个故事中的反面形象。

他是一个极具欺骗性的人物,表面上看似和善和富有魅力,但实际上却虚伪和冷血。

他的人格魅力隐藏着黑暗的目的和执着的谋划。

行为表现克劳狄斯的行为表现显示了他的狡诈和权谋心机。

他利用政治手段将哈姆莱特流亡,并与杰勒特密谋谋杀哈姆莱特的父亲。

他还设下圈套试图诱使哈姆莱特露出破绽。

克劳狄斯的行为一方面展现出他的冷血残忍,另一方面也通过这些手段来维护自身的权力。

对剧情发展的影响克劳狄斯在剧情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他的阴谋和行动导致了剧情的关键转折,同时也引发了哈姆莱特的内心痛苦和复仇之心。

在整个故事中,克劳狄斯的角色扮演了主要的反派角色,加深了故事的紧张氛围。

奥菲利亚性格特点奥菲利亚是哈姆莱特的女友,也是故事中唯一的女性角色。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浮士德的形象
浮士德是欧洲近代人的典型,集魔性和神性、原欲和理性于一身的人物。

①浮士德是一个在自然欲望推动下不竭寻求新的生活体验,不竭追求自我生命价值的原欲型的人物形象。

②浮士德是一个具有自我意识的人。

在他身上体现了欧洲近代人人格的一个正面——张扬自
我和个性解放。

③浮士德是一个在理性的牵引和制约下不竭追求自身价值的人。

2、靡菲斯特
①恶的体现者,作为浮士德的对立面而存在
②他从反面对善起推动作用,是浮士德精神中善和恶、肯定和否定的消极面的体现者,
是浮士德不竭追求道路上的动力的一部分,常想使坏,反成就善行。

③是社会现实的批判者。

哈姆莱特形象分析
“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


哈姆莱特是一个处于新旧交替时代中(理想与现实矛盾中)的人文主义者的典型形象,具有人文主义者的理想和才情,同时又是一个人文主义者的喜剧形象。

其性格上最突出的特征是忧郁,敏感,勤于思考,善于剖析,易于冲动。

其思想性格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即“快乐的王子”(在威登堡大学时代)——“忧郁的王子”(以“启幕”开始)——“延宕的王子”(“戏中戏”前后)——“行动的王子”(“复仇的王子”,宫廷比剑前后)的曲折复杂的过程。

哈姆莱特是丹麦的王子,他在威登堡大学念书时,接受了人文主义思想的熏陶。

加上地位至尊,哈姆莱特成了个怀抱理想的乐观的人文主义者。

正是这种乐观思想,使他将父亲看成一个十全十美的理想君王,将母亲看成圣母一样纯洁的女性。

父亲是理想的化身,母亲是爱的象征,父亲和母亲的结合即是理想与爱的结合,能使这种结合得以实现和存在的世界是“美好的花园”,人类是“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

那时的哈姆莱特是“快乐的王子”。

但是,正当哈姆莱特快乐度日之时,冷酷的现实给了他一连串的打击:父死母嫁,王位被篡夺,朋友叛变,恋人被敌人利用,这一些使世界变得“颠倒混乱”。

哈姆莱特像一夜间遭到严霜袭击的娇花,精神颓唐,痛苦与忧虑使他成了一个“忧郁王子”。

在昔日的理想被击碎的情况下,他一方面激愤地诅咒这个“冷酷的人间”,一方面又深入地思考与研究生活于其间的人。

严酷的现实,已击碎了他昔日的梦幻;梦幻的破灭,意味着他的人文主义理想和信念的破灭,他成了一个面对重重矛盾精神无所寄托的“流浪儿”。

正是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造成了他行为上的犹豫(或延宕),这就是文学史上所说的“延宕的王子”。

延宕使他成了“思想的巨人”,“行动的矮子”。

最后,延宕也使哈姆莱特行动上由主动酿成了主动,在孤军反抗中和敌人同归于尽,虽然达到了复仇的目的,但却没有担负起重整乾坤的重任,留下一个喜剧的结局。

哈姆莱特的喜剧是文艺复兴时期欧洲一代人文主义者的喜剧,时代的喜剧。

他的喜剧结局揭示了:人文主义理想的幻灭,根源在于那个混乱颠倒的时代。

在资产阶级文学史上,哈姆莱特是表示个人与社会冲突,理想与现实矛盾的杰出的艺术典型,是新兴资产阶级先进人物的代表,是坚持社会改造,坚持进步的英雄形象。

他的“重整乾坤”的斗争确实失败了,但是,他对人生意义(“生存”与“毁灭”)的探索后继有人;他那改革社会的伟大事业还在继续。

通过“悲”所引起的“快感”,将永远激发人们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

而哈姆莱特一类人物远离人群,孤军奋斗的弱点,也能启迪人们从中吸取教训。

《悲惨世界》内容梗概编辑
1802年,因偷取一块面包并数次企图越狱而被判处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让结束了法国南部土伦苦役场的苦难生活。

获释后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惫困顿的冉·阿让推开了当地受人尊
重的主教大人卞福汝的大门。

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让过夜,却不想被冉·阿让偷走银器潜逃。

主教大人善意的谎言让冉·阿让幸免再次被捕。

感于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让化名马德兰来到蒙特勒小城,从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

十年后,凭借一手办起的玻璃首饰生产工厂,冉·阿让成为一名成功的商人并当上市长。

冉·阿让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举动引起了警长沙威的注意。

沙威是苦役场看守的儿子,曾看见过冉·阿让。

在处理芳汀的问题上,冉·阿让和沙威出现了意见上的分歧。

淳朴善良的芳汀因受人[1] 欺骗而生下私生女珂赛特。

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愿望就是想看一眼寄养在孟费郡客店老板德纳第家的女儿珂赛特。

在市长办公室里,听沙威说有一个名叫商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审,冉·阿让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还是选择了投案自首。

冉·阿让回到小城又去看望芳汀,被前来抓捕的沙威挑明苦役犯的身份。

芳汀因病绝望地死去。

冉·阿让又一次入狱,成为终身苦役。

一次,他冒险救下一名水手,趁机跳入水中逃跑,并让人们以为他死了。

冉·阿让来到德纳第客店,重金赎回珂赛特,带着珂赛特连夜赶往巴黎。

珂赛特以冉·阿让女儿的名义进入贝内迪克修道院后,冉·阿让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当上了一名园丁。

五年的园丁生活过去了。

平静的生活因为贵族青年马吕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赛特而再起波澜。

1830年,共和派青年马吕斯投身于轰轰烈烈的反对波旁王朝的人民起义中后,冉·阿让和此时靠在巴黎街头招摇撞骗为生的德纳第狭路相逢。

德纳第设计陷害冉·阿让的阴谋正好被马吕斯听到,在调任巴黎就职的沙威带人来抓捕时,无赖之辈德纳第被捕入狱,而冉·阿让却在混乱中趁机逃走。

[2]
尽管此后冉·阿让几次搬场,但在深爱着马吕斯的艾潘妮的帮忙下,马吕斯最终找到了珂赛特。

看着一对相爱的恋人,冉·阿让成全了两个年轻人美好姻缘。

然而,当冉·阿让讲明珂赛特和自己的身世后,马吕斯却对冉·阿让拒而不见。

虽然马吕斯夫妇最终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并跪在冉·阿让的床前懊悔,但冉·阿让已经奄奄一息了,他只是让那对小夫妻吻着他的手,走向了天国。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结合。

把作者的思想、见解更巧妙地熔铸到作品中去,广阔地反映了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现实主义:冉阿让自愿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滑铁卢战役等。

浪漫主义:冉阿让超人的体力和惊人的自我牺牲精神。

2、浪漫主义色彩表示在情节的安插和细节的描写上。

如人物关系和情节充满奇遇和巧合。

冉阿让、沙威、德那第和后来的马吕斯等各个人物的命运随着故事情节经常纠缠在一起,如冉阿让带着珂赛特逃离修道院时正好遇到了他过去曾救助过的割风老人,再如冉阿让在巴黎下水道救马吕斯出来时碰到的人正好是德那第等情节。

《悲惨世界》的艺术特色:
(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有机的结合
《悲惨世界》是雨果现实主义向浪漫主义转变的标记性作品。

作品的基础是浪漫主义,但同时洋溢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人物:雨果笔下的一些人物分歧寻常,冉阿让自愿害的经历,芳汀的悲惨遭遇,珂赛特痛苦的童年,以及滑铁卢战役等,都写得比较真实,闪耀着现实主义的光辉。

“非凡”的事件:小说在情节安插上出现了很多“非凡”的事件等,都是浪漫主义色彩的表示。

(2)政论性
雨果力求使自己的作品酿成社会讲坛,不时地站出来表达对一些问题的看法。

(3)语言极富特色
小说的语言高昂、激烈、热情,经常运用多义词,富有隐喻性。

小说的叙述有史诗的风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