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民族饮食习俗文化

合集下载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你了解多少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你了解多少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你了解多少云南,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是中国少数民族最多的省份之一。

在这里,25 个少数民族和睦共处,共同创造了丰富多彩、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

这些文化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中华民族的文化宝库中。

那么,对于云南少数民族文化,你究竟了解多少呢?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令人惊叹。

首先,我们来看看彝族。

彝族拥有独特的火把节,这是他们最盛大的传统节日之一。

每年农历六月二十四日,人们点燃火把,载歌载舞,祈求丰收和平安。

火把节期间,人们身着盛装,举行斗牛、斗羊、斗鸡等活动,热闹非凡。

彝族的刺绣和银饰工艺也极为精湛,其图案精美,色彩鲜艳,展现了彝族人民的审美情趣和高超技艺。

白族是另一个富有特色的民族。

白族的三道茶是他们的传统饮品,一苦、二甜、三回味,寓意着人生的哲理。

白族的民居建筑——“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以其独特的布局和精美的装饰而闻名。

白族的传统节日三月街,吸引了众多游客和商人,成为了一场盛大的物资交流和文化盛宴。

傣族则以泼水节而闻名于世。

每年的 4 月中旬,人们相互泼水,象征洗去过去一年的不顺。

傣族的孔雀舞优美动人,舞者通过模仿孔雀的姿态,展现出傣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傣族的竹楼也是其特色建筑,通风透气,适应了当地炎热潮湿的气候。

纳西族的东巴文化神秘而古老。

东巴文字是世界上唯一“活着的象形文字”,记录了纳西族的历史、宗教和文化。

纳西族的古乐融合了中原音乐和纳西族民间音乐的元素,旋律悠扬,令人陶醉。

哈尼族的梯田景观堪称世界一绝。

哈尼族人民凭借着勤劳和智慧,在山坡上开垦出层层叠叠的梯田,不仅创造了美丽的景观,也为农业生产提供了保障。

他们的长街宴更是民族团结和友好的象征,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畅谈欢笑。

除了以上这些民族,云南还有壮族、苗族、回族、傈僳族、拉祜族、佤族、水族、瑶族、景颇族、布朗族、普米族、阿昌族、怒族、基诺族、德昂族、蒙古族、独龙族等少数民族,每个民族都有其独特的语言、服饰、风俗习惯和传统文化。

云南美食风俗与注意事项

云南美食风俗与注意事项

云南美食风俗与注意事项
云南是一个美食之都,拥有丰富多样的美食文化,融合了多个民族的特色,味道独特而美味。

以下是关于云南美食的风俗和注意事项:云南美食风俗:
1.餐桌礼仪:在云南,人们通常是一家人或朋友围坐在一起,共享美食。

尊重长辈,不大声喧哗,尊重食物和餐具,是当地的餐桌礼仪。

2.多样的口味:云南美食口味多样,有辣、酸、甜、苦、咸五味俱全,尤其以酸辣为特色,如过桥米线、酸汤鱼等是当地的特色菜肴。

3.新鲜食材:云南以丰富的农产品资源闻名,食材新鲜多样,人们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

4.茶文化:云南是茶叶的重要产区,人们喜欢喝茶,茶文化在当地有着悠久的历史。

喝茶常常被视为一种交流和聚会的方式。

注意事项:
5.辣度控制:云南菜以辣为主,如果您不习惯吃辣,可以提前告知服务员减少辣度。

6.饮食卫生:在享用云南美食时,务必选择干净卫生的餐厅,避免食物中毒等问题。

7.尊重当地风俗:在用餐过程中,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如避免浪费食物、尊重长辈等。

8.尝试当地特色:尽量尝试当地的特色美食,体验当地的风土人情,会给您带来更丰富的美食体验。

总的来说,云南美食丰富多样,风味独特,体验当地美食文化是一种享受。

在品尝美食时,遵循当地的风俗习惯和注意饮食卫生是很重要的。

祝您在云南美食之旅中品尝到满满的幸福和美味!。

民族餐饮

民族餐饮

民族饮食文化资源。

云南各民族的美食各有特色,而且具有浓郁的绿色餐饮色彩,非常符合现代人的饮食需求。

如白族的“三道茶”、傣族的“香竹饭”、哈尼族的“长街宴”、傈僳族的“打列壳”和“同心酒”、佤族的“鸡肉稀饭”等。

利用和提炼民族餐饮文化中的精华,不断推出特色鲜明的绿色餐饮及民族风情餐饮,弘扬云南民族传统餐饮文化并取得经济效益,是借助资源优势发展文化产业的一个不错选择。

开发民族饮食文化资源,最重要的是在继承传统的前提下不断推陈出新,让人们吃出味道、吃出文化,在吃的过程中感受到浓浓的民族风情。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云南民族饮食文化是人类饮食文化的“活化石”,也是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而特殊的组成部分和世界饮食文化的瑰宝。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与旅游业相结合,对提升民族文化经济价值,促进旅游业发展,无疑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

云南历史悠久,民族众多,伴随着云南民族融合的漫长历史,云南民族饮食形成了别具一格的饮食文化特征:博采众长,汇萃精华,融中国八大菜系于一身———用料奇谲,精彩纷呈;风味浓而不烈,咸而微甜,鲜而不腻,辣而不辛,南北咸宜。

并且26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习俗,这是由于地理环境、气候物产、政治经济、烹饪技术、民族习惯与宗教信仰的不同,使得云南各地区、各民族的饮食风俗千姿百态、异彩纷呈。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呈现出以下美学特征: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器皿美、自然美、情趣美、奇异美、环境美。

随着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双休日的实行和假日的延长,居民外出旅游就餐的机会增多,消费增加,食的消费在旅游六大要素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已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性。

但与其它地方相比,云南对滇中汉族的饮食文化尚未实施开发、整理、革新的系统工程,对少数民族饮食文化的开掘更是处于拓荒阶段,这是束缚云南旅游餐饮业发展的一个重要障碍。

目前,云南民族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存在着:对其资源的开发缺乏广度和深度、文化韵味不足、参与性不强、宣传促销不够等问题。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

云南民族饮食文化云南饮食特色,可以看作两个同心圆或者五块不同地区.第一个圆是滇池、昆明地区,是云南的省会与中心地区。

在中华文化的基础上,有鲜明的“边缘文化”特色:处与中原文化的边缘,青藏文化的边缘,东南亚巴利文化的边缘,边缘性就是交叉性,交叉性在饮食文化的口味显示上就是“杂”。

从人口要素上来说,有人认为早在战国时期“庄蹻王滇,变服从其俗”,使得楚文化的饮食口味与当地民族饮食口味交融,就是滇池地区五味杂呈的滥觞之一;“元跨革囊“,蒙古军越大渡河入云南、进昆明,漠北口味多少会不起而入地进到滇池地区;明代沐英等率数十万大军入滇,以翠湖一带为“柳营”,随后“南京填云南”,大批移民入滇,其中相当一部分自称籍贯为“应天府高石坎柳树湾”的汉民来到滇池畔,江南口味无疑会带入滇池地区;清初吴三桂率领驻扎山海关的军队进入云南,焉知不带来冀辽燕北的饮食口味;尤其抗日战争时期,内地各省大批人口避来“大后方”的云南,天南地北的饮食口味交叠和相互影响,形成滇池一带在云南最为突出的以汉族口味为主体的丰富杂呈的饮食口味特点。

从民族要素上说,云南有汉族和25个少数民族,昆明的少数民族人口有36万多,占全市总人口的11%以上。

个民族独具特色的饮食习惯与多样化的口味,势必将对滇池地带的饮食文化的内容与调鼎产生影响。

口味之“杂”是顺理成章的。

云南号称“植物王国”,有高等植物18000多种,占全国的一半以上,生物资源的优势可见一斑;有香料69000多种,有“香料王国”的美誉;依托着立体气候的庇荫,昆明更有“春城”的雅号;这些都为滇池领域饮食的丰富驳杂奠定了基础。

云南饮食的第二个同心圆包括了四个不同地区:滇西南西双版纳和德宏地区;滇西和滇西北的大理、丽江和迪庆地区;滇东和滇东北的曲靖和昭通地区;滇南玉溪和建水等地区。

滇西南西双版纳和德宏一带是特征典型的糯米文化与古朴的发酵食品带。

西双版纳、德宏等地,日本学者认为是“照叶树林文化”的代表性地区之一,“最有照叶树林带文化特色的是人们赖以生存的芋头、家山药等芋类以及刀耕火种的粟、高梁、旱稻等大量杂谷类。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云南是中国的一个多民族省份,拥有众多的少数民族,如彝族、白族、哈尼族、傣族等等。

这些少数民族拥有独特而丰富的文化,下面将从不同的方面介绍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一、语言文字:云南的少数民族拥有丰富多样的语言文字。

其中,彝族的彝文、白族的白文、哈尼族的哈尼文等都是独特的少数民族文字。

这些文字系统独特,有自己的语法、词汇和曲调。

这些文字都是表达和传承少数民族文化的工具,对于守护和传承他们的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

二、服饰:云南的少数民族服饰多样且色彩鲜艳,展示了他们的文化特征。

彝族的传统服饰以“苍花”为特色,女性穿着以黑色为主,以绣金、银、珠为装饰。

傣族的传统服饰以色彩鲜艳、图案繁多而著称,通常由长袍、短裤、围巾、头巾等组成。

而白族、纳西族等也都有其独特的传统服饰,体现了这些民族的文化精神和审美观念。

三、音乐舞蹈:云南的少数民族音乐和舞蹈也是他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彝族的“三月三”节日上将举办传统歌舞比赛,人们会身着传统服饰,载歌载舞,展示民族的音乐才华。

傣族的“泼水节”中,人们手持花球,围成一个圈,载歌载舞地跳起花儿舞,舞姿翩翩起舞。

这些音乐和舞蹈都传承了少数民族的文化特征,代代相传,成为云南人民的精神寄托。

四、民俗风情:云南的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民俗风情,例如彝族的“火把节”,人们手持火把,在夜晚里燃烧起来,跳火把舞庆祝丰收的到来。

白族的“三月街”是白族传统节日活动,人们会在大街上集会,唱歌跳舞,展示白族的风俗。

傣族的“泼水节”是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之一,人们会相互泼水,象征着洗净一年的晦气。

这些民俗风情充满了浓厚的民族色彩,是少数民族文化的特征。

五、饮食习俗:云南的少数民族饮食习俗多样,独特的调味和制作工艺是这些饮食的特点。

傣族的饮食以辣、酸、苦、甜、香为特色,酸辣水、糯米饭、火锅等都是傣族的传统美食。

彝族的饮食注重野味,野山鸡、野鸭、野兔等都是他们的传统菜肴。

这些饮食习俗体现了少数民族对美食的独特追求,并且与其文化密不可分。

大理丽江饮食文化有哪些

大理丽江饮食文化有哪些

大理丽江饮食文化有哪些云南丽江自古是茶马古道的重镇,是整个大香格里拉地区最适合人类居住的地方,那么,很自然的丽江也有它自身的饮食文化!为此,下面店铺整理了云南丽江饮食文化,欢迎大家的阅读!云南丽江饮食文化知识1、鸡豆凉粉这是美国植物学家洛克先生根据丽江的气候和海拔培训出来的一种食物,鸡豆,磨粉之后做成凉粉,可以凉拌、可以油煎、皮还可以炒或者煮着吃。

在丽江任何餐馆和很多路边摊都可以吃得到。

鸡豆凉粉2、米灌肠其实原料哪里都有,只是这里的做法别的地方没有。

年前家家户户都大势杀年猪,杀猪当天把猪血伴着米,灌入洗干净的猪大肠里面,然后再煮熟,可以留着想吃的时候就吃一点,吃的时候一般是切片蒸或者油炸。

米灌肠丽江古楼3 丽江粑粑原料是面粉、火腿等做成的饼,不用添加防腐剂,保存时间也挺长。

以前马帮的时候,一出去就是几个月,大家就带些这样的粑粑路上吃。

4、蜜饯很多品种的水果,用糖研制而成,味道不错。

古城五一街有一家很不错的,现在在新城百信商场对面也有一家。

5、三文鱼活水养殖,鱼肉生吃,鱼骨熬汤,肉质嫩滑、汤味鲜美。

花马街有两家三文鱼店,最低价38一斤。

6、黑山羊也算丽江的一个特色了,主要集中在金凯广场旁边,属于火锅。

一种具有丽江特色的做法是:鱼羊鲜,其结合鱼的“腥”味和“羊”的膻味,两种油脂的有机结合,使“鲜”味达到了极致,其亮白爽口的汤汁和鲜嫩细腻的肉质,是一种难得的美食。

可以在蒲济黑山羊店吃到最正宗的鱼羊鲜。

7、洋芋鸡特有的高原洋芋,配上肉质较好的土鸡,适合大众口味。

丽江唯一一家最正宗的“太安洋芋鸡”,有两个店,花马街中段和象山市场斜对面。

8、野生菌高原盛产野生菌,什么松茸,鸡枞,牛肝菌等等一应俱全。

古城新义街入口“樱花屋野菌园”,野生菌口感大多较好,适合大众口味。

9、过桥米线丽江承接有云南“香、淡、雅”的品质,更增加了本地特有的纳西风味。

古城入口桥香园或者古城兰花街的过桥米线都不错;10、川味火锅花马街德庄; 持阿拉丁旅游美食折扣券可以打折。

傣族的特点和风俗

傣族的特点和风俗

傣族的特点和风俗
傣族习俗主要体现在服饰、建筑、饮食、语言文化、节日等方面。

下面从三个方面介绍傣族的风俗习惯和特点。

1、服装:傣族是云南省一个独特的少数民族。

傣族人居住的地方大多是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因此,服装充分体现了气候温暖、山林茂密、物产丰富的特点。

它不仅注重实用性,而且具有很强的装饰意义。

它能反映热爱生活、崇尚中和之美的民族性格和民俗。

苗条的傣族女孩们把黑色和明亮的发髻放在头后,在紧身上衣和花裙子之间系上银色腰带。

她们挺拔优雅,就像古典淑女的魅力。

2、饮食:习惯于早上和晚上吃饭。

其主食、副食和菜肴丰富多彩,具有品种多、酸辣可口的特点。

傣族生产的粳米和糯米不仅体积大,而且含油,糯米的粘度也大。

日常肉类包括猪、牛、鸡和鸭,不吃或少吃羊肉。

生活在大陆的傣族人喜欢吃狗肉,擅长烤鸡和烤鸡,他们非常喜欢鱼、虾、蟹、蜗牛和其他水产品。

3、节日:著名的泼水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

第一天和第二天是送走旧东西的意义,最后一天是迎接新生活的体现。

通常在清明节后的第十天举行。

男人和女人泼水,互相祝福。

它象征着“最好的一天”。

在泼水节的传播过程中,傣族人民逐渐将其与自己的民族神话传说结合起来,赋予泼水节更多的神奇意义和民族色彩。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

少数民族风俗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拥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

这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丰富多彩,反映了他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和传统习俗。

下面就让我们来了解一些少数民族的风俗文化吧。

1. 傣族傣族是中国西南边疆的一支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云南省西双版纳地区。

傣族有着丰富的民族文化,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当属水花节。

水花节是傣族的传统节日,通常在每年4月中旬举行。

在这一天,傣族人民会相聚在一起,进行丰富多彩的庆祝活动,如泼水、舞龙舞狮、赛龙舟等,以表达对新年的祝福和欢乐。

水花节是傣族人民欢度新年的重要方式,也是展示傣族文化魅力的舞台。

2. 蒙古族蒙古族是中国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辽宁等地。

蒙古族有着浓厚的民族特色,其传统的游牧生活和骑马文化被世人所熟知。

每年的那达慕是蒙古族的重要传统节日之一。

那达慕是蒙古语,意为“娱乐、嘉年华”。

在这一天,蒙古族人民会举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如舞狮、摔跤、蒙古包篝火晚会等,以表达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祈福。

那达慕节不仅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也是一次民族文化的盛会,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体验蒙古族的生活方式和文化魅力。

3. 哈尼族哈尼族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少数民族,以勤劳勇敢、热情好客著称。

哈尼族有着独特的风俗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哈尼梯田。

哈尼梯田是哈尼族人民在山坡上开垦出的一片片梯田,以其壮美的景色和千年不衰的农耕文化而著称。

每年的4月至5月是哈尼梯田的最佳观赏季节,此时,梯田里的水稻已长成一片片翠绿的海洋,让人赞叹不已。

哈尼梯田不仅是哈尼族人民的生计所在,更是展示哈尼族文化和传统农耕智慧的载体,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和学习。

4. 彝族彝族是中国云南、四川等地的一个重要少数民族,以其丰富的传统文化而著称。

彝族有着独特的婚俗文化,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羌婚”。

羌婚是彝族的一种特殊婚礼仪式,通常在每年3月至4月举行。

在羌婚仪式中,新郎会骑马带领着群众和音乐队来到新娘家,随后在新娘家进行各种传统婚礼仪式,如互赠礼物、喝酒劝酒、唱歌跳舞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民族饮食习俗文化民以食为天,饮食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位置。

它不仅能满足人们的生理需要,而且具有十分丰富的文化内涵,饮食习俗还涉及到饮食所用的器皿和场合等十分丰富的内容。

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云南民族饮食习俗文化,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云南民族饮食习俗文化一、云南民族饮食文化的起源与发展1、食物主要来源:采集和狩猎,正所谓“绿色的就是菜,会动的就是肉”。

a.采集:如苦聪人的斑茅芽、猴头果、苦竹笋、木瓜果、山药、老鼠果等;独龙族的牛耳朵菜、水芹、节节菜、水香、芭蕉花、竹笋、臭菜、鱼腥草等。

b.渔猎C.养殖:拘兽以为畜,如《华阳国志?蜀志》:在滇北与四川相连地区有石猪坪,“有石猪子母数千头。

长老传言:夷昔牧猪于此,一朝猪化为石,迄今夷不敢牧于此”。

D.种植:稻谷、小麦、豆类、玉米、马铃薯2.饮食方式食生:把肉剁碎和着作料吃。

如白族的生皮、布朗族、傣族“剁生”、景颇族“鹿血饭团”熟食:烧烤、石烹二、云南民族饮食特色1.坝子和河谷地区民族饮食特色白族饮食:白族以稻米和小麦作主食,山区则以玉米、荞麦为主食。

附以薯类、豆类、肉类及各种蔬菜、水果等。

洱海的鲤鱼、弓鱼、鲫鱼是人们喜食的菜肴,“砂锅鱼”是大理著名佳肴。

白族人喜食酸辣,爱吃凉菜,善于腌制火腿、腊肉、香肠、螺蛳酱等。

爱饮糯米酿造的甜酒。

特色饮食:三道茶、砂锅鱼、生皮、乳扇等砂锅鱼将嫩鸡片、冬菇等十余种鲜腊配料,再加上洱海出产的弓鱼或鲤鱼慢慢炖成。

游客可在游船上,以及下关或大理各大饭店品尝得到这道名肴。

乳扇呈乳白、乳黄之色,大致如菱角状竹扇之形,两头有抓脚。

三道茶第一道是用沱茶冲泡的苦茶;第二道是加红糖和牛奶的甜茶;第三道是放入核桃、蜂蜜、米花的回味茶。

“一苦、二甜、三回昧”的“三道茶”不仅是白族同胞待客的佳茗,它还寓含了丰富的人生哲理。

傣族饮食傣族地区以产米著称,糯米是主要食品。

傣族有吃异物的习俗,《百夷传》载:“其饮食之异者:鳅、鳝、蛇、鼠、蜻蜓、蜉、蛟、蝉、蝗、蚁、土蜂之类以为食。

”他们还吃沙土中的沙蛆和生在竹节中的竹虫等许许多多奇异的食物。

傣族的菜肴多喜好酸辣味,辣椒、姜、葱、蒜、花椒、八角(大料)、香茅草、香菜、薄荷等都是不可缺少的辅料。

其特点“酸、辣、甜、香”。

最富于民族风味主要有香竹饭、香茅草烤鱼、撒撇、剁生等。

香竹饭香竹饭,傣语称“考澜”。

煮香竹饭,选用当年长成的嫩竹,依节砍下,每段留一竹节。

把糯米放在香竹筒里,用水浸泡15分钟后,放在炭火或烤炉内用微火烘烤。

食用时,敲打竹筒使之变软,竹筒内壁的竹膜便粘在饭上,用刀一剖两半,香竹饭便脱竹而出,香气浓郁,饭软而细腻。

这种米饭,既方便食用,又方便携带,是傣家人用以待客的主食。

香茅草烤鱼把鱼的鳞片去掉,用刀划开鱼腹,去掉肠肚杂物,洗净;将葱、姜、蒜、青辣椒、芫荽切细,与盐拌拢;把佐料放进鱼肚子里,把鱼肚子合拢,用二三根香茅草叶捆好,用竹片夹紧,放在火炭上烘烤。

待八成熟时,抹上猪油,继续烘烤5分钟左右,即可食用。

这种烤鱼具有香、酥、脆的特点,极能增进食欲。

壮族饮食壮族主食大米,善于制作糯米食品,五色糯米饭、米花糖、烤方(大粽子)是节日佳点。

壮族还喜爱猎食烹调野味,昆虫,对三七的食疗颇有研究,利用三七花、叶、根,须做菜很有特色。

壮族又擅长烤、炸、炖、腌、卤成熟法,嗜酒,口味辣麻偏酸,喜食酥香菜品。

特色菜肴:辣血旺、炸沙虫、岜夯鸡等。

辣血旺“辣血旺”是云南壮族的风味菜肴,当地壮族群众有“无七醋不杀鸡宰鸭”的说法。

以七醋为调料制作的辣血旺,具有制作精细,麻辣酸香,血嫩爽口的特点,是壮族待客的头道凉菜,宜在春末夏秋食用。

岜夯鸡岜夯鸡,是文山州广南县壮族独有的一道独具风味的传统美味菜肴,被称之为“云南一绝。

”岜夯鸡的主要原料为3斤以内的鸡仔一只,以公鸡为最佳;“岜夯”为壮语,即酸汤之意。

岜夯鸡,以香甜、鲜美和奇特的酸味为特色,油而不腻,开胃,易消化,添食欲,老少皆宜。

2.居住半山区的民族饮食特色哈尼族以大米、玉米为主食,喜欢吃酸、辣食品,善腌酸菜。

采用各种野菜做汤,用带有香味的叶子放在蔬菜中做调味品。

哈尼族嗜酒喜茶,请客办席已具规模,用料广泛,技艺较高,以长街宴最为著名。

哈尼人每家都有大小不一、永不熄灭的火塘,而每个火塘的用处也不能弄混。

一般一个火塘煮小锅饭、炒菜用一个火塘;还有一个火塘专煮猪食,从不混用。

白旺以刚宰杀的猪、羊、狗鲜血为主要原料,或再加以切碎炒熟的瘦肉,肝、腰等,撒入辣椒粉、八角面、野花椒面等佐料,不失时机地迅速搅拌而成。

此菜看着怕,吃着香,味道醇浓,麻辣可口,被列为杀猪宰羊期间不可缺少的名菜,也是哈尼人热诚待客的佳肴。

苗族饮食苗族主要在旱地上种植旱稻、玉米、荞麦、高粱以及薯类、豆类等粮食作物。

主食以杂粮为主。

焖、炖是主要的成熟法。

此外,苗族嗜酒,口味麻辣,喜食味厚、软糯食品。

各地苗族普遍喜食酸味菜肴,酸汤家家必备。

酸汤是用米汤或豆腐水,放入瓦罐中3-5天发酵后,即可用来煮肉,煮鱼,煮菜。

苗族的食物保存,普遍采用腌制法,蔬菜、鸡、鸭、鱼、肉都喜欢腌成酸味的。

苗族几乎家家都有腌制食品的坛子,统称酸坛。

油炸飞蚂蚁飞蚂蚁穴居土洞,4月下旬至5月上旬出洞后约飞行15-20分钟,翅膀自行脱落,坠地,等待异性繁殖后代,另行穴地。

捕捉须在出洞时用竹箩捕之,将其用水溺死,煎食。

砂锅焖狗肉砂锅焖狗肉,是云南文山州苗族的风味菜。

其色泽金红,香味扑鼻、汁浓味厚、酥烂醇鲜,民间有“狗肉滚三滚,神仙站不稳”之谚。

民谚还有:“三伏天吃狗肉避暑,三九天吃狗肉驱寒”之说。

阿昌族饮食阿昌族地区盛产大米,以大米为主食,副食品有肉类、各种瓜果及蔬菜,蔬菜有园地种植的各种豆类、土豆、青白菜、萝卜等以及山上的一些野菜、植物嫩叶花果等。

梁河地区阿昌族嗜咸和酸味食品,犹喜咸鱼、咸干巴、咸菜之类。

户撒地区喜酸辣味食品,腊月时节,家家户户腌制许多酸菜,干酸菜煮鸡、煮鱼、煮肉是招待客人的美味佳肴。

特色饮食:糯米粑粑、过手米线等。

糯米粑粑糯米粑粑是把糯米洗净后,用清水浸泡半天左右,捞取放入甑中蒸熟成糯米饭后,放到木碓中舂细,即可食用。

糯米粑粑柔软细嫩,口感极好。

多余的粑粑则摊在芭蕉叶上,边凉边吃,或炸或烤,或煮或烧,都香脆可口,令人百吃不厌。

过手米线“过手米线”是陇川户撒一带阿昌族的风味食品,用户撒产地上等米压榨成米线,用火烧猪肉、猪肝、猪脑、粉肠、花生米面、芝麻、大蒜、辣椒、芫荽、盐巴、味精等,另加豆粉、酸醋搅拌均匀做成调料。

吃时,洗净手,先将米线拿在手中,然后浇上调料,用筷子搅拌后,送到嘴里,一吸而过。

过手米线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回味无穷。

阿昌族还编出山歌唱道:"户撒好,户撒好,户撒'过手'忘不了,吃了'过手'想'过手','过手'味道实在好"。

德昂族饮食德昂族的主食为大米、小麦、玉米;副食为肉类、蔬菜、瓜类等。

食法有炒、煎、煮、炖等;并能腌制各种酸性食物,如酸腌菜、酸笋、酸干菜、酸木瓜汁等。

德昂族种茶历史怂久,茶在德昂族民间不仅是常备的饮料,也是馈赠亲友的最好礼品。

德昂族也饮酸茶,又称湿茶,古称谷茶或沽茶。

味酸涩,能生津解渴。

并有解暑清热,消食的作用。

景颇族饮食主食而言,主要有大米、包谷、大麦、小米、高梁、芋头和薯类。

肉类,以牛(水牛、黄牛)、猪、鸡为主,同时辅以猎获的野生动物作补充。

蔬菜,通常仅在园地种植少量季节性蔬菜。

风味:“炒新谷饭”、“竹筒饭”、“麂血饭团”和“飞蚁煎饼” 。

麂血饭团:是熟米饭趁烫时与麂子的护心血、精瘦肉末及盐、辣子、姜、芜荽等佐料一起揉拌而成。

其麂血肉末已被刚出锅的热饭烫熟,色美味香,口感较佳。

布朗族饮食布朗族以大米为主食,辅以玉米、小麦、黄豆、豌豆等杂粮。

喜用锣锅或土锅把稻米焖成米饭。

肉类以牛、羊、猪、鸡肉最为常见,也常捕食野味和昆虫。

布朗族人善于种茶制茶,也很喜欢饮茶。

布朗人还有嚼烟的嗜好。

基诺族饮食以大米为日常主食,杂以玉米、瓜豆等。

平时肉类来源多依靠狩猎。

每年5--9月是基诺山的雨季,此间的菜蔬几乎全靠上山采集,经常食用的有山药、水芹菜、竹笋、鱼腥草及各种菌类。

拉祜族饮食主食大米和包谷。

喜用鸡肉或其他配料加大米或包谷做成稀饭,有瓜菜、菌子、血、肉等各种稀饭,其中鸡肉稀饭为上品。

平时喜饮烤茶,烤茶是将大茶入罐烤至焦黄,待香味飘出后对入水稍煮即饮。

典型食品主要有:松鼠干巴、香草烤牛肉等。

佤族饮食佤族人以稻子、谷子、小红米为主食,喜欢做鸡肉烂饭、鹌鹑肉汤和牛肉酸菜等佳肴。

嚼槟榔:佤族男女皆喜欢嚼槟榔,每人随身携带装有槟榔的小包。

槟榔是圆饼形的,加上石灰、烟草、麻栗树叶同嚼于口中,随嚼随将红色唾液吐出(据说嚼槟榔,有防蛀牙的攻效)。

嚼槟榔把嘴唇染成红色,佤族人以此为美。

鸡肉烂饭佤族喜欢吃“鸡肉烂饭”,视之为上等佳肴。

其做法是把刚开口叫的公鸡用竹签戳死后放在火上把毛烧光,拔去毛根,掏去内脏,然后切块,放入冷水里煮。

等水沸后放入大米、五茄皮、酸笋、姜、芝麻、辣椒、花椒、木浆子、香芭草、盐、苏子等佐料,边煮边搅,米煮成稀粥便成鸡肉烂饭。

佤族鸡肉烂饭选用本地土鸡,忌讳用白毛鸡煮制。

拉祜族也把鸡肉烂饭视为上等佳肴。

3、居住在山区的民族饮食特色纳西族饮食纳西族一般以小麦、大米、包谷为主食,山区多掺杂一些青稞、荞麦和洋芋。

肉类有牛、羊、猪、鸡等,蔬菜有青菜、白菜、辣椒和各种豆类、瓜果,平常喜做酸辣食物。

特色饮食:“琵瑟肉”、“丽江粑粑”、“窨酒”,等。

琵瑟肉:宁蒗一带的纳西族将猪肉剔骨,去五脏,涂盐后缝好,放在熏棚上烤干,数年后食用,称为“琵琶肉”。

丽江粑粑:纳西族饮食中最著名的是“丽江粑粑”,又称“千层饼”,是用丽江麦面为主,配以火腿、糖、花椒、草果、葱花、猪油等,用碱或苏打发酵做成。

藏族饮食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

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

特色饮食:糌粑、酥油茶,青稞酒彝族饮食主食。

以玉米、洋芋、苦荞为主,此外还有燕麦、大麦、小麦、豆类,部分坝区主要食用大米。

副食。

蔬菜类有萝卜、元根、白菜、青菜、洋花菜、芥蓝、韭菜、蕨菜、葱、姜等。

有煮、炒、炖、腌等不同食法。

肉食类主要食用牛、羊、猪、鸡肉。

特色饮食:竿竿酒、坨坨竿竿酒竿竿酒是彝族最典型的待客之物,是纯粹家酿的美酒。

用当地产的高粱煮熟,加上特别的酒曲,装进一个土陶坛子里,密封好,再用泥土封口,埋于地下,经过几个月的发酵后,就成了味美无比的稀罕物。

酒坛子摆在屋子中央,把细长的竿竿插进酒坛。

坨坨肉彝族人吃坨坨肉的历史几乎和彝族文化本身一样古老。

坨坨肉可说是彝族人饮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道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