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 文言虚词及翻译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阅读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6.说出下列句中加点“为”的意义和用法。
①为吾子之将行也 (《殽之战》)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在”“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慎勿为妇死 (《孔雀东南飞》)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原因,可译为“因为”“由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鸿门宴》) . 介词,表示动作、行为的替代,可译为“替”“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介词,“被” ④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哉! ( 《六国论》 )________________ .
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 (《鸿门宴》) . 连词,表转折关系,可译为 “然而”“可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 (《鸿门宴》) . 连词,表目的关系,可译为“为了”“为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⑦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论语》) . 连词,表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称代词,可译为“你的” ⑧某所,而母立于兹 ( 《项脊轩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 . ⑨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 连词,表因果关系,可译为“因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⑨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廉颇蔺相如列传》) . 人称代词,活用为“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语文古文言文实虚词翻译

一、实词1. 山(shān):名词,指自然界的山脉。
例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翻译:我将登上那高耸的山峰,俯瞰群山,发现它们都显得很小。
2. 水(shuǐ):名词,指自然界的水流。
例句:水自源头来,山自云外来。
(王之涣《登鹳雀楼》)翻译:水是从源头来的,山是从云中来。
3. 月(yuè):名词,指自然界的月亮。
例句: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苏轼《水调歌头》)翻译:明亮的月亮何时会出现?我举起酒杯向天空询问。
4. 花(huā):名词,指自然界中的花卉。
例句: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翻译: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就亮了,到处都能听到鸟儿的叫声。
昨晚风雨交加,不知道有多少花朵被吹落。
5. 雨(yǔ):名词,指自然界的降雨。
例句: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杜甫《春夜喜雨》)翻译:这场好雨知道下雨的时节,正逢春天便滋润万物。
二、虚词1. 而(ér):连词,表示顺承关系。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论语》)翻译: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2. 于(yú):介词,表示在某个时间、地点或范围内。
例句:古之学者必有师。
(孟子《离娄上》)翻译:古代的学者一定有老师。
3. 以(yǐ):连词,表示原因、目的或方式。
例句: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左丘明《左传》)翻译:因为他对待晋国不礼貌,并且背叛了楚国。
4. 之(zhī):代词,表示所指的事物或人。
例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孔子《论语》)翻译:学习了之后,及时复习,难道不是很愉快吗?5. 于(yú):介词,表示时间、地点或范围。
例句:孔子于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论语》)翻译:孔子在河边说:“时光就像这流水一样,日夜不停。
”通过以上对古文言文实词和虚词的翻译和解释,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人的语言表达,领略古文的风采。
在学习和阅读古文时,我们要注重实词和虚词的积累,以便更好地把握文章的主旨和内涵。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虚词2

答案 C
5.(2019·浙江省诸暨中学阶段性考试)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含义相同的 一项是(3 分)( )
译文:兵法,(是一门讲究)变幻莫测的学问, (并且)需要齐心协力。螃蟹有六条腿和两个钳子, (但是)(它是)(一种)没有蛇鳝的洞穴就无 法藏身的动物,更何况是兵法呢?所以冯婉贞说: “大家如果有抗敌的想法,看我的马头(就)可 以了。”婉贞,你的父亲就是一位英雄豪杰,但 是(你)(就像)靛青,从兰草中提取却比兰草 的颜色更深。婉贞博学多才而且每天反省自己的 言行,不知效仿读书人整天地枯坐思考啊。大家 回应她。不久,婉贞率领众少年穿戴好服装出来, 果然大获全胜。众人都赞叹:婉贞,(只是)小 女子罢了:她的行为,却是巾帼豪杰啊。
答案 B
2.(2019·北京师大附中第一学期期中检测)下列加点词语意义或用法不
相同的一项是(3 分)( )
A.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奚以.知其然也 B.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 C.若属皆且.为所虏 不出,火且.尽 D.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积威之所劫 9、若欲死而父,即前斗
1、连词,表假设 2、连词,表修饰 3、连词,表递进 4、连词,表并列 5、连词,表承接 6、连词,表修饰 7、连词,表假设 8、连词,表转折
9、代词,你的
何
12Biblioteka 1、代词 2、副词 3、固定结构
固定结构
①哙曰:今日之事何如? 【何如】怎么样,怎样 ②无何,宰以卓异闻。 【无何】不久,没多久 ③何以战? 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常用的文言虚词详解语文综合知识

高考一轮语文复习常用的文言虚词详解|语文综合知识—对知识点的掌握是语文复习的基础,下面是的编辑常用的文言虚词详解,供参考。
一、安1、怎么,哪里。
例:①尔安敢轻吾射!②又安敢毒邪③燕雀安知鸿鹄这志哉ﻭ2、安全,安定。
例:①谢庄遂安.②可以为富安天下。
ﻭ3、安逸。
例: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4、安生,有养的意思。
例:衣食所安,弗敢专也。
(所安:这里指养生的西。
)ﻭ5、哪里,什么。
例:①君谓计将安出②沛在6、安抚。
例:若备与彼协心,上下齐同,则宜抚安。
7、平静。
例:①始而惭焉,久而安焉.(安:这里是心安理得的意思)②恬然自安。
(安:这里指内心平静)③敬亭亦无所不安也.(安:这里有心安理得的意思)ﻭ二、而1、表示转折关系,相当于然而、可是、却。
例:①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②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ﻭ2、表示偏正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词,相当于着、地等,或不译。
例:①朝而往,暮而归。
②哗然而骇者,虽鸡狗不得宁焉。
③盖一岁之犯死者二焉,其余则熙熙而乐。
3、表示假设关系,连接主语和谓语,相当于如果、假使.例:①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②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4、表示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
例: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②**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③秦师轻而无礼。
ﻭ5、表示承递关系,相当于而且、并且、就或不译。
例:①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②余闻而愈悲。
③置之地,拔剑撞而破之。
④灭滑而还。
ﻭ6、通如:好像,如同。
例:军惊而坏都舍。
ﻭ7、通尔,你,你的。
例:①而翁归.②若欲死而父。
③而母立于兹。
ﻭ[而已]罢了。
例:①人坐屏障中,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②如是而已.[而后]才,方才。
例:①三月而后成。
②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ﻭ[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
例: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而况石乎!②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ﻭ三、尔ﻭ1、同耳,罢了。
例:①无他,但手熟尔。
2013和2012全国高考文言虚词汇总和详解.

2013和2012全国高考文言虚词汇总和详解高考非常重视常见文言虚词的考查。
2013年和2012年全国高考16份试题中有9份试题考查了文言虚词的用法,2013年涉及的文言虚词有15个,2012年涉及的文言虚词有10个,且其中很多词反复考查。
下面,把2013年和2012年全国高考考过的文言虚词按考查率进行汇总和详解,希望对2014年的备考有些帮助。
2013年全国高考文言虚词汇总和详解而(6次,考查率67%)【2013高考回眸】安徽卷第5题B项:将相欲移兵而.诛王/今人有大功而.击之。
前句,目的连词,来;后句/转折连词,却。
广东卷第6题C 项:遂敦勉就举,而.三人者悉登科/咏悉宽其罚而.遣之。
都是连词,表顺承关系。
湖南卷第6题A项:而.刘表性缓,不晓军事/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都是连词,表转折关系。
山东卷第10题C 项:可挈尊罍而饮/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前句,表修饰关系;后句,表转折关系。
上海卷第10题C 项:布衣草履而牧羊/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都是连词,表修饰关系。
天津卷第10题D 项:所营十一之息无甚增益而.勤施/烟光凝而.暮山紫。
前句,表转折关系;后句,表并列关系。
以(5次,考查率56%)北京卷第7题A项:以.百玩之具罗于席/吴越人以.轻舟追遣之。
前句,介词,把”;后句介词,“用、凭借”。
广东卷第6题A项:议以.咏首荐/若以.一部校故。
前句,把;后句因为。
湖南卷第6题BA项:.我聊以.忘忧耳/如惠语以.让单于。
前句,介词,用;后句,连词,来。
四川卷第9题B 项:历历可据以.行/使工以.药淬之。
B.前句,凭借;后句,用,拿。
天津卷第10题A 项:出于农工商贾之中者,共为一卷,以.勉学者/余于仆碑,又以.悲乎古书之不存。
前句,连词,表目的,用来;后句,介词,因为。
之(4次,考查率44%)北京卷第7题D 项:彬之.总师也/上临哭之.恸。
前句,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后句,在谓语和补语之间,得(或代词,他)。
高考语文复习 文言实词、虚词、句式、翻译

初一 刚刚开始
向前行进, 思想进步
相如前进缶,…
用不着, 不需要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理解事物的能 力
可谓智力孤危
表选择关系
或者曰:夏商周汉封建 而延
农历每月的第 一天
初一交战,操军不利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何苦 哪怕;怕什 么;怎怕。
不值得做,犯不 着。
何苦而不平
长者 有德行的人 年长的人
以公子为长者
婚姻 姻亲
以为 把…当做 认为
以为神
可以 可以…凭 能够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
从而
从,跟随; 连词 而,而且。
祖父
祖辈和父 辈。
爷爷
吾从而师之
思厥先祖父,暴霜露, 斩荆棘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具体
具,具备; 体,形体。
明细确致,不抽象,亦雁荡具体面微者
前进 走上前; 进献。
不必 不一定
智力
智谋; 力量。
或者
有的人, 有些人。
系的关联词
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绝境 与外界隔绝 没有出路 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词语 古义
今义
例句
无论
更不必说
表条件关系 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 的关联词 汉,无论魏晋
往往 处处
常常 旦日,卒中往往语
用心
思想意识的 活动
读书用功或 肯动脑筋
蚓…上食埃土,下饮黄 泉,用心一也
鱼肉 鱼和肉
辞:
辞决而行(辞别) 无一言半辞送我(言语) 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推辞) 近日奉辞伐罪(命令《赤壁之战》)
臣等不肖,请辞去(辞退《廉颇蔺相如列传》)
高三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 专题1 第3节 文言文翻译

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教材寻根]
盖追先帝之殊遇.(《出师表》)
遇:对待
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苏武传》) 论:判罪
[延伸练习](多学一点,读精练透!)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点评] 注意几个采分点:以,凭借……的身份;直,到; 知,主管、担任知州。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文章助读](如何阅 读写人记事类文言文!)
时间 天圣五年 皇后被废除
时
元昊谋反时
官职
光州 知 州
陕西 体 量 安Βιβλιοθήκη 事件减免发民仓廪盗 贼的死罪
王尧臣请求把阎 文应事交御史
①熟悉西边战事 ②替韩丞相、 范文正鸣不平 ③葛怀敏被杀
性格品质 才能
有远见、 有智谋
为人正直
(1)荒政:救济饥荒的法令。恤:体恤。论:判罪。句式: 此饥民求食尔。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
(2)遇:对待。矫饰:虚假掩饰。称:称赞、称誉。善:善 于。
[尝试解答] (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
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
[它山之石] (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荒年应该体恤 的。”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3分)
(2)遇到人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良了解人,常常被人 称赞,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3分)
[解题分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句子的能力。要求重 点词语翻译准确,语句通顺。需要注意的采分点有以下几个。
第三节 文言文翻译 ——信达且雅 落到实处
考什么 对于这一考点的考查,考试说明是这样表述的: 1.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 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 略和词类活用。 2.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B
高三复习-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翻译及用法

高考文言文18个虚词翻译及用法文言虚词总结:虚词翻译及用法1、而一、用作连词。
可连接词、短语和分句,表示多种关系。
(一)表示并列关系。
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
如:蟹六跪而二螯。
(《劝学》)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
(《滕王阁序》)(二)表示递进关系。
可译为并且或而且。
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劝学》)(三)表示承接关系。
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
如: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
(《谏太宗十思疏》)(四)表示转折关系。
可译为但是、却。
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劝学》)因人力而敝之,不仁。
(《烛之武退秦师》)(五)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
可不译。
如:吾尝终日而思矣(《劝学》)二、用作代词。
只用作第二人称,一般作定语,译为你的;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
(《记王忠肃公翱事》) 三、复音虚词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
例如: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师说》)虚词翻译及用法2、何⑴什么。
例:①何陋之有②夫晋,何厌之有?⑵怎么样。
例:①如太行、王屋何?②其如土石何?⑶哪里。
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⑷多么。
例: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⑸为什么。
例: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者二者之为,何哉?②所在皆是也,而此独以钟名,何哉?⑤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⑹怎么。
例:①若为佣耕,何富贵也?②徐公何能及君也?⑺何:通呵,喝问。
例: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
)「何如」怎么样,怎样。
例:①吾欲之南海,何如?②今日之事何如?⑤求,尔何如?「何消」哪用得着。
例:这自然,何消吩附。
「何尝」并非。
例:你说的何尝不是。
「何加」有什么益处。
例:万钟于我何加焉!虚词翻译及用法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
(一)表疑问语气。
可译为吗、呢。
儿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欲安所归乎?(《赤壁之战》)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 (二)表测度语气,可译为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届高三语文一轮复习古诗文阅读专题文言虚词及翻译一、对点训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的句子,注意句中加点的虚词的翻译。
1. 宋王出逃齐攻宋,宋王使人候齐寇之所至.后又使人往视。
齐寇近矣,国人恐矣。
使者遇其兄,兄曰:“国危甚矣,若将安适?”其弟曰:“为王视齐寇,不意其近,而国人恐如此也。
”于是报于王曰:“殊不知齐冠之所在,国人甚安。
"王大喜,左右皆曰:“乡之死者宜矣。
”王多赐之金。
寇至,王自投车上驰而走。
(选自《吕氏春秋》) (1)国危甚矣.,若将安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乡之.死者宜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国家的形势非常危险,你准备到哪里去?(2)先前探报军情说敌军来了的人真该死。
参考译文:齐国攻打宋国,宋王派人侦察齐国入侵的军队所到达的地方。
后来又派人去察看.齐国入侵部队真的逼近了,老百姓害怕起来了.去打探的人在回来的途中遇到了他的兄长,他的兄长说:“国家的形势非常危险,你准备到哪里去?”他的弟弟说:“(我)替大王打探齐兵入侵的情况,没料到他们已经逼近了,而老百姓害怕的就是这种情况。
”于是(他的弟弟)向宋王报告说:“完全不知道齐国入侵的军队在哪里,老百姓(生活)得很安定。
"宋王(听了)非常高兴,近臣们都说:“先前探报军情说敌军来了的人真该死."宋王重赏了(谎报军情的人).敌军进了都城,宋王什么也顾不上跳上车急忙逃跑了。
2.陈蕃礼贤陈(蕃)仲举言为士则,行为士范.登车揽辔,有澄清天下之志。
为豫章太守,至,便问徐孺子所在,欲先看之。
主簿曰:君情欲府君先入廨。
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吾之礼贤,有何不可?"(1)言.为士则,行为.士范.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2)武王式商容之.闾,席不暇暖。
吾之.礼贤,有何不可?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
(2)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
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参考译文:陈仲举的言语是读书人的榜样,行为是读书人的模范。
他一开始做官,就有革新政治的志向。
担任豫章太守,一到任,就询问徐孺子居住的地方,想先去拜访他。
主簿禀报说:众人希望太守先进官署.陈仲举说:“周武王经过商容居住的里巷,连席子也来不及坐暖。
我礼敬贤者,有什么不可以呢?”3.嘉庆元年,余游富阳,知县恽侯请余修县志。
未及属稿,而恽侯奉调,余去富阳.富阳高傅占,为余言周维城事甚具,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周丰,字维城,其先绍兴人也,有赀。
丰事母,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欲;饮食必亲视,然后进.事虽剧,必时时至母所视问辄去。
母脱有不当意,或端坐不语,丰大惧,皇皇然若无所容。
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丰于乡里能行其德,有长者行.尝与同贾者归,丰既资之,已而或检其装,有丰肆中物。
以告丰,丰急令如故藏,诫勿言,其来待之如初。
(1)故为.之传,以.遗后之修志者。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欲。
(2)起坐行步,尝先得其所..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3)视母颜色怡,乃.大喜,又久之.然后退。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答案:(1)所以我为周维城作传记,留给以后修撰县志的人.(2)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
(3)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
参考译文:嘉庆元年,我游历富阳县,县令恽君请我撰写整理富阳的县志。
还没来得及起草,恽君就奉命调任,我也离开了富阳。
富阳县的高傅占是个正派人,他告诉我有关周维城的事非常全面具体,所以我为周维城作传记,留给以后修撰县志的人。
周丰,字维城,祖先是绍兴人,有钱财。
周丰侍奉母亲,母亲起身、坐下或走路,他常常事先弄明白母亲想要怎样;母亲的饮食他一定要亲眼看过,然后才送到母亲面前.事务虽然繁重,他一定会时时到母亲房里看望问候才离开。
母亲倘有不如意,或者坐着不说话,周丰十分害怕,那心神不安的样子像是无处容身.看到母亲的脸色和悦了,才非常欢喜,又呆很长时间,然后再退下去。
周丰在乡里能施行他的恩德,有长者那谨慎宽厚的风度和行为.曾有个和他一起做生意的人要回家乡去,周丰已经资助了他旅途费用,后来有人检查那人的行李,发现有周丰店铺里的货物.就来告诉周丰,周丰赶紧叮嘱让货物原封不动,告诫不要把这事传出去,那合伙做生意的人来了,他像以前一样对待。
二、规范提升(2011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4题。
万贞文先生传[清]全祖望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鄞人也,户部郎泰第八子。
少不驯,弗肯帖帖随诸兄,所过多残灭,诸兄亦忽之。
户部思寄之僧舍,已而以其顽,闭之.空室中。
先生窃视架上有明史料数十册,读之甚喜,数日而毕;又见有经学诸书,皆尽之。
既出,因时时随诸兄后,听其议论。
一日伯兄斯年家课,先生欲豫.焉,伯兄笑曰:“汝何知?”先生答曰:“观诸兄所造,亦易与耳。
”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因.杂出经义目试之,汗漫千言,俄顷而就.伯兄大惊,持之而泣,以.告户部曰:“几失吾弟。
”户部亦愕然曰:“几失吾子.”是日始为先生新衣履,送入塾读书。
逾年,建请业于梨洲先生,则置之绛帐中高坐。
先生读书五行并下,如决海堤,然尝守先儒之戒,以为无益之书不必观,无益之文不必为也,故于书无所不读,而识其大者.康熙戊午,诏征博学鸿儒,浙江巡道许鸿勋以先生荐,力辞得免.明年,开局修《明史》,昆山徐学士元文延先生往,时史局中征士许以七品俸,称翰林院纂修官,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先生请以布衣参史局,不署衔,不受俸,总裁许之。
诸纂修官以稿至,皆送先生覆审,先生阅毕,谓侍者曰: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补入;取某书某卷某页有某事,当参校。
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
《明史稿》五百卷皆先生手定,虽其后不尽仍先生之旧,而要其底本,足以自为一书者也.先生之初至京也,时议意其专长在史,及昆山徐侍郎乾学居忧,先生与之语《丧礼》,乃.知先生之深于经,侍郎因请先生遍成五礼之书二百余卷。
当时京师才彦雾会,各以所长自见,而先生最闲淡,然自王公以至下士,无不呼曰万先生,而先生与人还往,其自署只曰“布衣万斯同”,未尝有他称也。
先生为人和平大雅,而其中介然。
故督师之姻人方居要津,乞史馆于督师少为宽假,先生历数其罪以告之.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钱忠介公嗣子困甚,先生为之营一矜者累矣,卒不能得,而先生未尝倦也。
父友冯侍郎跻仲诸子没入勋卫家,先生赎而归.之。
不矜意气,不事声援,尤喜奖引后进,惟恐失之,于讲会中惓惓三致意焉,盖躬行君子也。
卒后门人私谥曰贞文。
(选自钱仪吉纂《碑传集》,有删节)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先生欲豫.焉豫:参与B.学士欲援.其例以授之援:引用C.侍者如言而至,无爽.者爽:差错D.先生赎而归.之归:归还解析:选D。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归,使动用法,让(他们)回去。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错误!B.错误!C。
错误!D。
错误!解析:选C。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
A.代词,代万斯同;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连词,于是,就;介词,通过,经由。
C.都是介词,把。
D。
副词,才;副词,竟然。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斯同小时候十分顽劣,可聪颖异常,过目不忘,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引起父兄重视,被送入私塾读书,又经名师指点,终成大器。
B.万斯同受邀参加《明史》的编纂工作,不计名利,担当修订审核重任;他学识渊博,目光敏锐,态度严谨,出色地完成了繁重的工作。
C.万斯同对经学有精深的研究,应邀编纂礼学之书,贡献很大;他为人也很低调,从不像别人那样炫耀自己,受到当时人们的普遍敬重。
D.万斯同严词拒绝某些人的不合理要求,不遗余力地为困顿者奔走,对失去人身自由者竭力相助,表现出刚正不阿、看重情义的君子之风。
解析:选A。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做这样的题是建立在准确翻译的基础上的,然后从原文中找出选项对应区间进行分析.从第一段看,“常跟兄长们讨论学问”的表述错误。
4.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兄骤闻而骇之,曰:“然则吾将试汝。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2)有运饷官以弃运走,道死,其孙以赂乞入死事之列,先生斥而退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的能力。
要做到直译,根据语境,做到实词、虚词翻译到位,不忽略句式。
(1)骤,突然。
骇,诧异,吃惊。
然则,既然这样,那么.(2)第一个“以",因为。
走,逃跑。
第二个“以”,介词,通过。
死事,因公事而死。
答案:(1)长兄突然听到他这样说,感到很吃惊,说:“既然这样,那么我要考考你。
”(2)有个押运粮饷的官员因为放弃押运逃跑,在路上死了,这个官员的孙子通过行贿请求把祖父列在因公事而死的人物中,万先生训斥并且赶走了他。
参考译文:贞文先生万斯同,字季野,是鄞地人,户部郎万泰的第八个孩子。
小的时候桀骜不驯,不肯服帖顺从地追随他的兄长们,所做过的事也没给人留下什么印象,他的兄长们也不注意他.他的父亲想把他寄居在寺庙里,不久因为他顽劣,把他关在一所空房子里。
万先生偷偷看见书架上有几十册明史史料,读后非常高兴,几天就读完了;他又看见有几本经学书籍,也都读完了.出来后,就时时跟在各位兄长的身后,听他们的议论.一天,他的长兄万斯年在家中讲课,万先生想参与进去,他的长兄笑着说:“你知道什么?”万先生回答说:“看各位哥哥的学业造诣,我还是很容易参与进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