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论文

合集下载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述评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方法论述评


要: 冯友兰 的《 中国哲学史》 2 是 0世纪西学东渐潮流影响下 的产物 , 体现 了对方法论 的 自觉 , 是推进 中 国哲 学史方法
论 近代化 的经典 文本 之一 。本文试 图结合胡适 的《 中国哲学史大 纲》, 冯友 兰《中国哲学 史》 对 所运 用 的主要 方法 , 如西 学观
照 、 辑 分 析 、 史 主 义 、 学 与 哲 学 史 相 结合 、 物 史 观 等 作 出 评 述 。 逻 历 哲 唯 关 键 词 : 友 兰 ; 国 哲 学 史 ; 法论 冯 中 方
认 宗教为 诗 之 说 , 释 儒 家 的 ‘ ’ 富 于诗 味 , 解 礼 之 说
法似 较新颖 。 ”
洋名 词 , 欲讲 中 国哲 学史 , 主要 工 作 之一 , 就 今 其 即

冯友兰的《 中国哲学史》 两卷本 ) ( 是在《 中国哲学史 大纲 》 的影 响和启 发 下 诞 生 的 , 又毫 不 逊 色 , 与 但 它 《 纲》 同推 进 了 中 国哲 学 史 方 法论 上 的近 代化 , 大 共
并成 为 中 国哲 学 史研 究 上 的另 一 个 经 典 文 本 , 胡 与
适各 领风 骚 。
胡适 的《 纲 》 然 使 中 国哲 学 史 研 究 豁 然 开 大 虽 朗 , 由于只 有上 卷 没有 下 卷 , 但 于是 冯 著 的 《 国哲 中 学史 》 便成 为 中 国近 现代 第 一 本 运用 现 代 学 术 方 法 研 究 的完 整 的 中国哲学 史 。在 《中国哲 学 史 》 , 中 体
法论 层 面 的变革 。胡 适 的《 国哲 学史 大 纲 》 以 中 ( 简称《 大纲 》 和冯 友 兰 的《 ) 中国哲学 史 》 便是 其 中 典 型代 表 。前 者 打 开 了 中 国哲 学 史 研 究 的 新 视

有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有关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

关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学习方法篇一: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心思想摘要: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

他一生孜孜以求,所著的“贞元六书”和“三史”成为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名篇佳作,所创立的新理学形成了与熊十力、梁漱溟所建构的新心学相对峙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所提出的“正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与“负的方法”(直觉主义方法)、“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释古”方法、“抽象继承法”等在探索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近代化、现代化。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特点及贡献。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在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友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

20世纪20年代初,他初涉哲坛,就明确把比较方法、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作为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

例如,1920年底作的《与印度泰谷尔谈话》一文,其中谈到要把中国的旧东西(当然包括中国哲学)当事实来研究,所用的方法就是科学的方法;他所作的《柏格森的哲学方法》一文,主张分析方法与直觉方法的统一;《为什么中国没有科学——对中国哲学之历史及其后果的一种解释》一文运用的是以西释中、以今释古的比较方法;1923年写成的博士论文——《天人损益论》,于1924年由上海印书馆出版时改名为《人生理想之比较研究》,已初步提出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

论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思想

论冯友兰“新理学”的哲学思想
山esis maimy consists of three parts.Firstly,tllrough comp删son with some important
categories ofthe Cheng&Zhu Neo-Confucianism,tlle paper discusses Feng YouLan’s
冯友兰于民国十九年刊布《中国哲学史》上册,几十年来,它是国内流传 最广、读者最多、唯一的一部比较完整的哲学史。抗战期间又写《新理学》, 并获教育部学术奖第一名,据审查此书的张君劢说,那是“奖励国粹”,以增 信心,从此声名大噪。冯友兰是一位哲学史家,也是一位哲学家,本文主要关
注他的哲学代表作“新理学”。也即撰写于1938年——1946年间的六部著作,
And aIlothcr basic category is Qi. Mr. Feng is“to cominue”Cheng&Zhu
Neo-ConfuciaIlism.But hc thinks it is deficiency that it’s too concrete witllout the viewpoims of Logic Sch001.And the deficiency is thc stan of the creation of
。颜炳罡: 《当代新儒学引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8年版,第49页。
笙墨垄兰::堑翌主:塑望兰璺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熊十力、金岳霖、冯友兰可以说都是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哲学
n also discusses his undeT曲啪ding towards Cllinese philosophy and me candidates

论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哲学的研究--以《中国现代哲学史》为中心

论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哲学的研究--以《中国现代哲学史》为中心

2020年第2期(总第213期)理论探讨THEORETICAL INVESTIGATION No. 2,2020 General. No. 213论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哲学的研究—-以《中国现代哲学史》为中心柴文华,段澜涛(黑龙江大学哲学学院,哈尔滨150080)摘要:2020年是冯友兰诞辰125周年,逝世30周年,特以此文以致纪念。

20世纪90年代,冯友兰撰著和 出版了《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七册,亦即《中国现代哲学史》,被学界一些朋友称为冯友兰“回归自我”的代表作。

冯友兰的《中国现代哲学史》总体上是“接着”前六册讲的,有连续亦有超越,并形成了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研 究的自身特色,主要是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铨释框架和评价标尺,规定了独到的中国现代哲学史的开端,从广义 的哲学史定义出发展开叙述,用“双维”标准对新文化运动时期的代表人物进行分类,对中国哲学现代化时代的“理学”和“心学”进行了逻辑化分析,但冯友兰对中国现代哲学史的研究也有值得商榷的地方,如现代中国哲学 史的开端、现代“理学”的界定、现代“心学”的谱系等。

探讨这些问题,既有助于我们加深对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 究的认知,并给予恰如其分的评价,也有助于我们思考中国哲学的现代化以及中国哲学史的书写范式等一系列问 题。

关键词: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 - 8594(2020)02 - 0063 - 06冯友兰中国哲学史研究的认知,并给予其恰如其分 的评价。

可以说,冯友兰的《中国现代哲学史》总体 上是“接着”前六册讲的,有连续亦有超越,并形成 了冯友兰中国现代哲学史研究的自身特色。

―、以历史唯物论为基调冯友兰《新编》第七册是“接着”前六册讲的,主 要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诠释框架和评价标尺。

冯友 兰《新编》的撰写,始终贯穿着一个主旨,即用马克 思主义哲学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新撰写中国哲学 史。

如在《新编》第一册《自序》中冯友兰说:“我所 希望的,就是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重写 一部《中国哲学史》。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

中国哲学史论文范文本文认为,中国哲学的基元范畴“五行”、“阴阳”、“气”、“道”和儒、释、道三家的形上学,不是西方前现代哲学的实体主义的,而是非实体主义的。

实体(Substance),又译为本体,是西方哲学史上的重要范畴。

其含义一般指一个本质上独立自存和同一不变的存有,作为一切属性的基础和万物本原的东西。

亚里士多德认为,实体是独立存在的东西,是不需要用来表述其他事物而又不存在于其他事物之中的东西。

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第一实体,它在逻辑判断中永远是主词,而其他的东西,如性质、关系、数量等均依附于实体,处于宾词的地位。

亚氏认为,实体的主要特征是:它是“这个”而不是“如此”,是独立的,可以分离存在的;实体在保持自身不变的同时,允许“由于自身变化”而产生不同的性质;但变中不变的东西是实体,它是生成变化的基础。

理想的、绝对的实体是不能有变化、不能与其他存有或实体有任何内在的关联的东西,是没有活动作用可言的存有,例如巴门尼德的“有”与柏拉图的“理念”。

亚氏认为最高的实体是永恒不动的、无生无灭的,是万物运动的最后动因,即第一推动者,神。

作为基元概念和基本思想,亚氏的实体观在中世纪和近代西方哲学中颇有影响。

一、从中国哲学的原型观念谈起反观中国哲学,大体上没有上述的“实体”概念。

我们不妨讨论中国哲学的几个基元范畴。

第一,“五行”。

“五行”学说起源甚早,《史记·历书》说黄帝“建立五行”。

公元前22世纪的禹也说到“五行”。

这一范畴在文字上初见于公元前20世纪的《夏书·甘誓》,阐发于公元前12世纪末武王克商后,箕子对武王所讲的著名的《洪范》这篇文章,又遍见于《左传》、《国语》、《墨子》、《孙子》、《荀子》、《管子》、《吕氏春秋》、《淮南子》、《黄帝内经》、《春秋繁露》及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中。

[1]近世以来,“五行”被人们解释为构成世界的五种物质元素(水、火、木、金、土),这其实是一种西方化或泛西方化的解释。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2)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2)

中国哲学史的论文(2)中国哲学史的论文篇二摘要:中华民族拥有悠久的哲学思维传统、高明的哲学思想智慧和丰富的哲学理论资源,但直到19世纪末叶都没有“哲学”这一名称,当然也就没有专门的哲学学科。

近代以来,几代学者参照西方分类学术标准及其哲学观念和体系形式,对中国哲学加以现代转化,在学科建立、教材建设以及以哲学观和方法论为内容的中国哲学史学的建构诸方面,都取得了丰硕的实绩,为作为一种古老的地方知识的中国哲学打开了普世化的门径。

田文军教授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大体呈现了中国哲学现代转化的过程以及贯穿其中的思想脉络,值得学界和社会关注。

关键词:中国哲学;中国哲学史;中国哲学史学;中国哲学史学史田文军教授近年来在“中国哲学史学史研究”领域取得了一系列成果,这些成果具有丰厚的学术内容,并直接或间接涉及与中国哲学(史)相关的一些重大理论问题,诸如究竟中国有无哲学、究竟如何看待百年来中国哲学(史)的现代转化等,值得学界和社会关注。

在此将这些成果的内容略加表彰,并对有关问题稍陈管见。

一、中国哲学的本来面相及其近代以来的际遇中华民族是拥有悠久哲学思维传统、高明哲学思想智慧和丰富哲学理论资源的伟大民族。

有学者曾经通过梳理八卦、五行、阴阳、太极观念的发生与形成过程,并抉发这些观念的哲学内涵,认定“从传说为伏羲始创而至迟在公元前11世纪便已形成的八卦观念,到同样于公元前11世纪便已形成而可追溯到公元前21世纪甚至更早的五行观念,再到公元前8世纪早期便已成熟的阴阳观念,乃至公元前4至3世纪出现的太极观念,所有这些都表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具有悠久而一贯的哲学思维传统的伟大民族。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发生,非但不落后于世界上其他的古老民族,而且甚至早于其他古老民族。

通过对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起源的梳理,可以断言,那种认为‘中国无哲学’的论点,完全是傲慢的偏见或无知的臆说”。

不过,中国虽然拥有悠久、高明、丰富的哲学思想和理论,但直到19世纪末叶都没有“哲学”这一名称,当然也就没有专门的哲学学科。

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_高秀昌

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_高秀昌

2007年5月中州学刊M ay,2007第3期(总第159期)A cade m ic Journal of Zhongzhou N o.3冯友兰研究论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高秀昌(河南省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河南郑州450002)摘要:冯友兰在其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提出、确立、深化、拓展和综合的发展进程中,始终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由他所提出的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方法所形成的方法论系统,是20世纪中国哲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为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近现代转化作出了积极贡献;他试图从方法论上将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主义方法、西方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方法和辩证法打通,实现中国哲学史研究方法的融会贯通,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开启了一个明确的方向;冯友兰把历史学的方法、哲学的方法和其他学科的方法相结合,为中国哲学史研究和中国哲学史学科建设奠定了方法论基础。

关键词:冯友兰;方法论;中国哲学史方法论中图分类号:B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07)03!0164!04冯友兰是20世纪中国著名的哲学家、哲学史家。

他一生孜孜以求,所著的∀贞元六书#和∀三史#成为在20世纪中国哲学史上名篇佳作,所创立的新理学形成了与熊十力、梁漱溟所建构的新心学相对峙的哲学体系,为中国哲学的创新发展和中国哲学史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所提出的∀正的方法#(逻辑分析方法)与∀负的方法#(直觉主义方法)、∀照着讲#与∀接着讲#的方法、∀释古#方法、∀抽象继承法#等在探索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绩,推进了中国哲学史方法论的近代化、现代化。

这里仅从三个方面简要说明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方法论思想的特点及贡献。

一、冯友兰的中国哲学史研究始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在中国哲学及中国哲学史研究中,冯友兰自始至终都保持着高度的方法论自觉。

20世纪20年代初,他初涉哲坛,就明确把比较方法、科学方法和哲学方法作为治中国哲学史的基本方法。

探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观

探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观

探讨冯友兰的中国哲学观中国哲学观指有关中国哲学的基本观点,既包含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看法,也包含对中国哲学具体内容的看法。

作为中国哲学史这门学科开创者之一的冯友兰早在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哲学史》和40年代的《中国哲学简史》(a short history of chinese philosophy)中就明确表述了对中国哲学的总体看法,形成了自己的儒学观、道家观、佛学观等。

冯友兰是按照西方哲学的框架来解读中国哲学的,他对中国哲学的精神、特点等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冯友兰指出,所谓中国哲学即中国之某种学问或某种学问之某部分之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名之者,所谓中国哲学家即中国某种学者,可以西洋所谓哲学家名之者。

中国哲学的基本精神或基本特点可以概括为既入世又出世,不离日用常行内,直到先天未画前。

有了这种精神,中国哲学可以说既是最理想主义的,同时又是最现实主义的;它是很实用的,但并不肤浅。

一般来讲,入世与出世、现实主义与理想主义是对立的,中国哲学的任务,就是把这些反命题统一成一个合命题。

如何统一起来?中国哲学的精神正是体现在对这个问题的解决中。

中国哲学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人格示范,这就是圣人,它既入世又出世,内圣而外王,它所体现的也正是中国哲学的精神。

冯友兰肯定了中国哲学的发展性,并对中国哲学的一些特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特点有些是长处,有些是缺失。

1中国哲学是发展的,进步的冯友兰指出,人类历史是不断进步的,中国哲学史也是这样。

比如说,就哲学所研究的问题和范围来看,汉代以后的哲学不如汉代以前的哲学所涉猎的多和广,但就其明晰或清楚的程度来看,汉代以后的哲学确实超过了前代。

有人以孔子讲尧舜,董仲舒、朱熹、王阳明讲孔子,戴震、康有为仍然讲孔子,遂觉古人有一切,而今人一切无有,这是不对的。

实际上,董仲舒只是董仲舒,王阳明只是王阳明。

如果我们懂得了董仲舒的《春秋繁露》只是董仲舒的哲学,王阳明的《大学问》只是王阳明的哲学,也就懂得了中国哲学总在进步之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友兰论文中国哲学史论文论冯友兰先生对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贡献摘要:冯友兰先生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学科地位的确立者,这一方面是因为他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著作的写作范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初步介绍并具体应用了关于史料学的方法理论。

总体观之,其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研究具有研究视角具备动态性、史料学方法得到进一步注重和用历史的眼光审查史料等优点,但也存在史料学方法部分规模过小和具体哲学史料介绍有些简略等不足之处。

关键词:冯友兰;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地位;贡献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领域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这集中体现在其1962年出版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以下简称《初稿》)一书中。

此前,胡适曾在《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导言”里探讨过哲学史料的种类、审定以及整理等问题,朱谦之先生更是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1957年油印本(现存北京大学图书馆)和1959年8月完成的手稿本(通论三部,九册)①两部专著。

但胡适尚没有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学科意识,甚至连学科之名也未提及,而朱谦之先生虽有明确的学科意识和以“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为名的著述,但其著作在当时并没有正式出版,更没有在学界形成广泛影响。

一事实上,早在1925年6月中州大学任教时,冯友兰先生就在《对于哲学及哲学史之一见》②一文中对哲学史料进行分类,指出史料有“原始史料”和“辅助的史料”两种。

其20世纪30年代的代表作两卷本《中国哲学史》更进而划定了中国哲学史史料的五个选取标准③,并注重总结古代著述体裁。

这两项工作分别是对中国哲学史史料范围和史料特点的探讨。

1937年,冯先生在《怎样研究中国哲学史?》的文章中又提出原料、副料和旁料的史料三分法。

然而,代表他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上集中成就的却是其《初稿》。

而我们之所以认为冯氏是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地位的确立者,亦主要是基于其《初稿》对该学科之划时代的贡献。

《初稿》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写作范式。

从内容看,冯著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包括第一章“史料学的范围和内容”和第二章“论目录”,讲史料学理论;第二部分包括第三章至第十四章,是介绍哲学典籍的具体史料学。

查看冯著之后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专著,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基本都遵循了此种二分的写作范式,只是在内容上不断的丰富和完善,史料学理论部分的规模也呈日益增大之势。

我们认为,这种趋势的出现和冯友兰先生是有一定关系的。

在《初稿》第一章,他给史料学下了一个定义:“史料学是历史科学中的一个部门,为历史学的研究作准备工作,是关于史料的方法论。

”④虽然冯先生在其著作里并没有很好地贯彻这一定义,即他没有着重讲述“关于史料的方法论”,而是偏向于具体哲学史料的宣介,但是他的这一卓越见解却为中国哲学史史料学指示了研究方向。

如上所述,史料学理论部分的规模呈日益增大之势,这表明学界对之重视程度日益增加。

在具体史料学部分,冯友兰先生所选出的哲学典籍,也基本划定了其后史料学论著的介绍范围。

他把中国的哲学史料分为商至西周、春秋战国、汉至晋、唐至清和近代时期五个历史阶段,其中商至西周属于奴隶社会时期,春秋战国属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汉至晋属于封建社会的确立和前期封建制发展时期,唐至清属于后期封建制发展时期。

对于近代时期的哲学史料,冯先生则没有确定社会性质。

与《初稿》相比,尽管其后的史料学专著介绍史料的详略程度和叙述方式有所不同,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充实和修正所介绍哲学史料的内容,但是,它们基本没有越出《初稿》制定的选材框架。

这也是我们认为《初稿》基本确立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之写作范式的第二个原因。

此外,《初稿》还设置了《附录》,对应正文的“史料学的范围和内容”、“论目录”以及中国哲学史料的五个历史阶段摘录了必要的参考资料,与正文相得益彰。

此举被商聚德先生视为完善中国哲学史史料学体系的内容之一。

⑤二《初稿》初步介绍并具体应用了史料学理论。

众所周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冯友兰先生已经尝试着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研究哲学问题。

而马克思主义要求研究任何问题都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详细占有材料。

因而,冯氏强调,研究者只有对材料进行了科学的分析和综合的研究,才能在此基础上表现他自己的看法、构成他自己的体系。

在他看来,史料学就是为“占有材料”作准备工作。

进而,冯先生认为,历史学家研究一个历史问题,必须在史料方面合乎科学要求地完成四步工作:第一步的工作是收集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全”。

第二步的工作是审查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真”。

第三步的工作是了解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透”。

第四步的工作是选择史料,这一步工作的要求是“精”。

⑥然而,史料学的任务却不是要把这四步都完成,而是要解决与前三个步骤有关的问题。

冯友兰先生指出,第四步选择史料的工作已经不属于史料学的范围。

冯友兰先生并没有止步于笼统地提出史料学任务,而是对其中每一步都介绍了具体的操作方法。

1.收集史料中国历史源远流长,史料浩繁。

因而,如何从繁杂多样的史料中找出有关中国哲学史的史料就成为中国哲学史研究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按照冯氏的说法,这些问题就是“研究一个哲学家的思想,有些什么史料?到哪里去找?怎样可以找全?”⑦对此,他从两个角度进行回答。

第一,收集的内容——收集什么才能“全”?冯友兰先生从哲学史料的种类划分入手谈这个问题。

这时,冯友兰先生在此问题上又重新回到了二分法——《初稿》认为中国哲学史料有原始史料和辅助史料之分。

在他看来,原始史料是最可靠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一个哲学家本人没有什么著作,或者其著作已经遗失,那就只能依据辅助史料进行研究工作。

但从种类划分的角度看,只有将原始史料和辅助史料两种材料都收集上来,才是“全”。

翻检《初稿》的具体史料学部分可见,在每一个特定的历史阶段后冯先生都会介绍一些总括性的书籍或类书,他看到,这些书籍中的史料,可供辑佚校勘之用,也可用于了解一时代的风气。

我们认为,冯氏的这种做法为全面收集史料提供了重要的途径。

第二,收集的原则——怎样收集才能保证“全”?依冯友兰先生之意,我们不仅要尽可能把与所研究的问题有关的史料都收集起来,而且要在实际使用史料的过程中坚持两个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全”的效果。

第一个原则是,避免“陋”,即有较早的史料而不知,却引用了较晚的史料。

第二个原则是,如果有与研究者的结论相反的史料,他便需要加以解释,不能视而不见,或假装不知。

总之,冯氏认为收集史料时要找到“早”的史料和反面的史料。

我们认为,在这两个原则的指导下收集史料比单纯从种类角度收集史料会更让史料收集者感到有的放矢。

这是此说的可取之处。

然而,冯友兰先生显然没有厘清收集史料和运用史料的界限,他所讲的收集的原则其实是使用的原则。

这是此说的不足之处。

但是,这种不足在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学科确立初期出现也属正常。

2.审查史料冯先生明确表示,审查史料就是对于史料做“去伪存真”的工作。

论其方法,不外四端:第一,从史料的历史审查史料。

和一般历史资料不同,中国哲学史的史料主要是书籍或文献。

而这些书籍或文献并不是一开始就是我们看到的这个样子,它们都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也就是说,它们都有自己的历史、自己的源流。

因而,在冯友兰先生看来,中国哲学史史料学的工作之一就是梳理古代主要哲学文献的源流,看它们是怎样发展到现在的面貌的。

经过这种考察,才能了解哲学史料的性质及其可靠程度。

例如,关于《论语》,冯先生认为,它是孔子的再传弟子或更后一代追述他们的老师们所记忆的孔子言行的书。

这些追述本来是一条一条地记载下来,后来逐步编在一起。

《上论语》最后一篇《乡党》,专记孔子一生的生活习惯,好像是全书的结尾。

因而,很可能原来只有《上论语》,随着记载内容的增加才又编成《下论语》。

从文字看,《上论语》简短,《下论语》详细甚至出现长篇大论。

冯先生指出,这些长篇大论恐怕有引申的成分,可靠性相对比较差。

第二,从语言、体裁和文本内容审查史料。

一时代有一时代的主流问题,语言和文风也会染上时代色彩。

因而,冯氏主张从语言、体裁来分析史料的时代。

《初稿》中,他多处总结古代著述体裁,但这些总结基本上是秉承其在两卷本《中国哲学史》中的观点。

关于古代的语言特点,他举例说:按春秋时期的习惯,奴隶主贵族的家臣称他们的主人为“子”。

孔子的学生尊敬他们的老师也称为“子”,“子”是孔子的学生对于他的称呼。

⑧“子墨子”是墨子的弟子对于墨子的称呼。

到战国时期,称某子的人多了,作为一个学派的领袖人物,大家都称他为某子;他自己的弟子就于某子之上又加了一个“子”,以示区别。

⑨不仅如此,冯友兰先生还倡导从文本内容包括其所讨论的问题和涉及的时事来审查史料。

如关于《墨辩》之《经》上、《经》下、《经说》上、《经说》下、《大取》、《小取》六篇的内容,他概括了三个特点:第一,讨论的问题或是关于自然科学,或是关于认识论和逻辑;第二,六篇中有对于先秦各学派的批评;第三,从形式看,“经”标明简练的命题,“说”对之加以说明。

然而他又认为,自然科学、认识论和逻辑问题皆非墨子时代所有,对先秦各派的批评只有在各学派有相当发展以后才能有,“经”“说”之体裁与《韩非子内储说》相同,因此是战国末期作品。

根据这三条证据,冯先生宣称《墨辩》六篇是后期墨家的著作。

由此,从书的内容辨别史料真伪被冯先生视为最可靠的辨伪方法之一。

第三,从目录、学术思想史、他书引用审查史料。

冯友兰先生指出,对史料的初步调查要靠书目。

具体地说,就是审查其相应的时代目录。

他认为:一般地说来,我们在审查一部书的时代的时候,有个原则:如果这部书的书名不见于当时的目录中,而我们又没有确凿的根据,能够证明它是出现于那个目录以前,那么我们就可以断定,它一定是出现于那个目录以后。

⑩以《老子河上丈人注》为例,冯氏考见其在《汉书艺文志》里并没有著录,而是直至魏晋时著作才提及此书,《隋书经籍志》始将之列入。

因而,他主张该书出现于《汉书艺文志》以后、魏晋以前,因为没有确凿证据能够证明其在《汉书艺文志》之前。

又如对《老子指归》,冯先生通过翻阅史籍目录,看到《汉书艺文志》未著录,《经典释文》、《隋书经籍志》才著录,宗炳《明佛论》还引用此书,故以其时代近于河上公注。

在冯友兰先生看来,学术思想史也可作为审查史料的依据:如果一部特定时代的哲学著作,在那个时代的学术思想史中没有任何痕迹,其来源就很可疑。

这是因为,哲学著作都是阶级斗争的工具,在这个过程中都必然会留下痕迹。

从他书的引用中寻找证据也是冯先生审查史料的方法之一。

如介绍《韩非子》时,他说:《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说,秦始皇看见《孤愤》、《五蠹》非常佩服。

李斯告诉他说:“此韩非之所著书也。

”后来秦二世下命令责备李斯,引韩非的话;李斯上书给秦二世,也引韩非的话(参见《史记李斯列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