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想象
心理学 第五章 表象和想象

2021/10/10
27
2.夸张
对客观事物的形象中的某一部分进 行改变,突出其特点,从而产生新形 象。
2021/10/10
28
3.人格化 对客观事物赋予人 的形象和特征从而 产生新的形象。
2021/10/10
29
4.典型化
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 本质特征来创造新形象。
2021/10/10
30
(五)想象与实践
2021/10/10
20
• 再造想象对人类的各种实践活动,尤其是 学习活动具有重要的意义。
• 要形成正确的再造想象,必须具备两个条 件:
• 第一,正确理解词与图样标志的意义。因 为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述或图样,创 造新形象的过程,所以只有正确地理解词 与图样所标志的意义,才能从语言描述和 符号标记中激发正确的想象。
5
(二)表象的特征
1.形象性 表象的形象性与知觉的形象性的区别: (1)知觉的形象较具体、鲜明、生动,而
表象则比较暗淡、模糊; (2)知觉的形象较稳定,表象则不稳定,
易变幻; (3)知觉的形象完整,表象则不完整。
2021/10/10
6
2.概括性
表象的概括性不等于思维的概括性: (1)表象用形象进行概括 (2)表象中混杂着本质与非本质属性,
23
• B. 增加表象储备 创造想象和再造想象一样都不能 脱离现实,都是在已有的记忆表象的基础上创造 新形象的过程。所以相关表象的量越丰富,质越 具体,创造出来的新形象也就越独特越生动。
• C. 积极思考 创造想象有赖于人们的积极思考,如 果没有积极的思考,就不可能产生创造想象。
• D. 灵感 在创造过程中新形象的产生往往具有突发 性,这种现象常被称为灵感。灵感是艰苦劳动的 结果,强调灵感就等于在强调艰苦劳动。爱迪生 曾说过:“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 九的汗水”,当然灵感是可遇不可求的。
心理学讲稿之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第七章思维与想象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思维、想象的概念、特征及其类型,了解思维的形式以及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掌握影响解决问题的因素,初步理解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思维的概念和分类,影响问题解决的因素,想象的概念和分类。
教学难点:思维的特征和分类。
教学方法:讲授、讨论、实验、练习课时:5具体内容:思维是一种人类特有的高级心理活动过程,是人类心理活动中最复杂、最重要的问题。
思维是人和动物相区别的显著特征之一,是人的重要的本质特征。
思维使我们能够以抽象的运作方式去处理外在世界,并且带来这个世界天翻地覆的变化。
关于思维的研究导致了认知心理学的产生,也导致了一个跨学科的研究领域--认知科学的产生。
本章将阐述以下问题:一、思维的概述二、思维的形式和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三、想象的概述四、思维的品质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第一节思维的概述一、思维的概念和特征(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对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规律性联系的概括的、间接的反映。
思维和感觉、知觉、记忆一样,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反映活动。
不过,感觉和知觉是对客观事物的直接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外部属性和外在联系,属于感性认识阶段;思维则是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利用记忆中介作用对客观事物的间接、概括地反映,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的本质特征和内在联系,属于理性认识阶段,因此思维是更复杂、更高级的认识活动。
它借助语言、表象或动作实现,是认知活动的高级形式。
(二)思维的特征思维的主要特征有以下几点1.间接性思维和感知觉不同,它总是凭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其他事物的媒介作用来对客观事物作出非直接的反映,因此,具有间接性。
例如,闻到饭菜香味,推断妈妈在厨房、根据手边的各种资料推测火星上的状况。
正是由于思维的间接性,人们才可能超越了感知觉提供的信息,认识那些没有直接作用于人的感官的事物的属性,从而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实现对未来的预测。
2.概括性在大量的感性材料的基础上,把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和规律抽离出来加以认识,这就是思维的概括性。
心理学教案----想象

二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24
头脑里没有赵本山的形象就不会有关 赵本山的漫画创作
25
没见过母鸡和鸡雏,就不会 有关于母鸡和鸡雏艺术创作
鲁迅先生曾经记录过一位盲诗人的谈话: “在缅甸遍地是音乐,房里、草里、树上都 有昆虫的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 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 …… ”
字里行间充满了听觉想象,视觉想象则十 分匮乏.这说明想象无论新颖甚至离奇到什么 程度,构成新的形(表)象的材料永远来自对客 观现实的感知.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 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则概 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 格地说,想象力是科学研究中 的实在因素。”
——爱因斯坦
31
现实只有一个,想象可以预想多 个结果.世界由此变得丰富多彩. 1+1=?数学上讲,答案唯一,可有 了想象就不同了。
32
2 1 王 田 11 ……
想象的概念及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二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三想象的作用
5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 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 程。
6
对想象心理活动的分析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创造新形象
现实生活的猴子
8
9
明朝的人长就是孙悟空
11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教授林春说,想象对机体 的生理活动确有调节作用。有研究机构对一名十分具有想 象力的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结果发现,只要这个人说他 想象出什么事物,就可以观察到他的机体发生了奇异的变 化,比如他说“看见右手放在了炉边,左手在握冰”,这 时就可以观察到他的右手温度升高了2度,而左手温度降 低了1.5度。当他说“他看见自己跟电车奔跑”时,就可 看到他的心跳加快,在“看见自己安静地躺在床上”时, 心跳就减慢了。
大学心理学第五章 思维与想象

实用文档
(二)什么是问题解决?
由一定情景引起的,按一定目标应 用各种知例如识“和韩技信能分油,”经算过术游一戏系:列思维 操作,使问“题3斤得的以葫芦解7决斤的的灌过,程。
(四) 典型化 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特征创造新 形象的过程。
实用文档
四、作用
(1)预见功能 (2)理解功能 (3)补充功能 (4)调节功能
实用文档
五、分类 P98-100
(一)无意想象 没有预定目的,不由自主产生的想象。 (二)有意想象 1、再造想象 2、创造想象 3、幻想:包含科学幻想、理想和空想。 4、妄想:是一种常见的思维障碍,是思维的
独特性(新)
(2)发散思维
实用文档
运用已获得的知 识经验,按惯常 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根据创造性程度划分:
(1)常规思维
(2)创造思维
以新异、独创的 方式解决问题
实用文档
第二节 想象
猫说… … 小鸭子说… …
实用文档
一、想像的含义(P97) 想像是人脑对原有的表象
加工改造,创造新形象的心理
过程。
问题2:某城市有15%的人不把号码放在 电话簿上。如果你从该城市的电话簿上随 机抽取200个号码,你能否预期其中有多 少人是不把号码放在电话簿上?
实用文档
2、功能固着
人们把某种功能赋予某种物体的倾向
• 问题
–利用如图所示 的材料,将蜡 烛象壁灯一样 立在墙上。
实用文档
问 题 答 案
实用文档
普通心理学第七章 思维与想象

精品文档
二 、想象的概述
❖ 1、定义 ❖ 2、种类 ❖ 3、想象的综合过程
精品文档
定义和功能
❖ 想像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形成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 动。
精品文档
创造性
❖ 创造性——是一种运用一切已知信息,产生出某种新颖、独特、有社会 价值的产品的能力。创造能力的特征就是新颖、独特和有价值。
❖ 具有创造性的人具备以下能力:1)、敏锐的感知能力 ;2)、协同能力; 3)、捕捉机遇的能力。创造性的含义
❖ 创造力,亦称创造性,是人的一种综合素养。它主要由创造性思维、创 造性倾向和创造性表现能力三种 因素构成。创造力是创造型人才的关键 特征。
精品文档
特点
❖ (1)概括性: ❖ (2)间接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思维通
过一个事物认识其他事物;第二、思维可以事物的 外部特征认识其内部变化及内在联系。第三、思维 可通过语言和词反映有关事实,预测事物发展变化 的进程等。
精品文档
思维的种类
❖ (1)根据思维的凭借物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可把思维 分为三类:
精品文档
影响创造性思维的认知因素
❖ 迁移 ❖ 启发 ❖ 定势 ❖ 表征 ❖ 酝酿
精品文档
❖ 形象性和新颖性是想像活动的基本特点。 ❖ 想像具有预见、补充知识经验、代替和对机
体的生理活动过程的调节作用。
精品文档
种类
❖ 1、根据有无目的性将想象可分为有意想象和无意想 象。
❖ 根据有意象想的内容新颖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的不 同有可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两种。
《普通心理学》:想象概念及作用

⼀、想象的概念 (⼀)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加⼯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理过程。
对此概念我们应做如下的理解。
第⼀,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储存在脑中的已有的表象)为原材料进⾏加⼯改造⽽形成的。
例如,我们没有去过草原,但当我们读到《敕勒歌》中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时,头脑中就会浮现出⼀幅草原牧区的美丽景象:蓝蓝的天空,⼀望⽆际的⼤草原,微风吹动着茂密的牧草。
不时露出牧草深处的⽜⽺。
这幅我们从未感知过的图景,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蓝天、草地、微风、⽜⽺等记忆表象的组合构成的。
第⼆,⼈的头脑不仅能够产⽣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且能够产⽣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例如,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他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戒等形象并不是他所感知过的;读者在读《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戒等的形象也是读者未曾感知过的;法国科幻⼩说家凡尔纳在他⼩说中出现的霓虹灯、潜⽔艇、坦克、电视机等也是他当时未曾感知过的;还有⾳乐家谱写⼀⾸新曲⼦时头脑中出现的⾳乐形象,建筑设计师设计⼀座新的建筑物时头脑中出现的新建筑物的形象等等,这些他们没有感知过的但⼜出现在头脑中的新形象是想象的结果。
第三,想象过程所产⽣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
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 (1)在现实中存在着但主体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 (2)历史性事物的表象; (3)未来会有的事物的表象; (4)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的表象。
由于构成想象表象的加⼯、改造过程是通过思维活动进⾏的,所以,想象是思维的⼀种特殊形式,是⼀种形象思维。
(⼆)想象的构成⽅式 想象过程是⼀个对已有形象(表象)分析、综合的过程。
想象的分析过程,是从旧形象中区分出必要的元素或创造的素材;想象的综合过程是将分析出来的元素或素材,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以下⼏种形式。
1.黏合 黏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起⽽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孙悟空、猪⼋戒、美⼈鱼、飞马等的形象。
6心理学 第六章 想象

第六章学前儿童的想象一、想象概述1、想象的概念:想象是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建立新形象的过程。
2、想象的种类:(1)想象按其功能分为:认知性想象和情感性想象(2)根据想象有没有目的,划分为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
(3)根据想象独立性和创造性程度的差异,分为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
3、想象在学前儿童心理发展中的作用(1)想象与学前儿童的认知活动:①想象依靠原有的表象。
②想象和记忆密不可分。
③想象和思维关系密切。
(2)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情绪活动:①想象往往能引发情绪。
②情绪影响想象。
(3)想象与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学前儿童的主导活动是游戏,想象在学前儿童的游戏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如果没有想象,也不可能进行任何游戏活动。
(4)想象与学前儿童的学习活动:想象是学前儿童学习活动必不可少的。
没有想象,就没有理解,而没有理解,就无法学习,掌握新知识。
(5)想象的发展是幼儿创造思维发展的核心。
创造思维一般可以分为三个方面:直觉、灵感和想象。
换言之,想象是创造思维的一个主要方面。
二、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和发展1、学前儿童想象的发生(1)想象发生的年龄:1岁半-2岁儿童出现想象的萌芽。
(2)想象发生的原因:1大脑皮质的成熟儿童语言的发生生活经验的积累(3)想象萌芽的表现和特点:儿童最初的想象可以说是记忆材料的简单迁移。
表现为下列特点:①记忆表象在新情景下的复活。
②简单的相似联想。
③没有情节的组合。
2、学前儿童想象的发展的一般趋势(1)从想象的无意性,发展到开始出现有意性。
(2)从想象的单纯的再造性,发展到出现创造性。
(3)从想象的极大夸张性,发展到合乎现实的逻辑性。
3、学前儿童无意想象和有意想象的发展(1)无意想象的特点:①想象无预定目的,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
例如:看见小碗小勺,就想喂洋娃娃。
看见小汽车,就想要玩开汽车。
看见书包,又想去当小学生。
②想象的主题不稳定。
例如:在游戏中,幼儿正在当医生,忽然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包糖果,她就跑去当工人,和小朋友们一起包糖果。
《普通心理学》:想象概念及作用

《普通心理学》:想象概念及作用一、想象的概念(一)什么是想象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
对此概念我们应做如下的理解。
第一,想象是以感知过的事物形象为基础,即以记忆表象(储存在脑中的已有的表象)为原材料进行加工改造而形成的。
例如,我们没有去过草原,但当我们读到《敕勒歌》中的诗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时,头脑中就会浮现出一幅草原牧区的美丽景象:蓝蓝的天空,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微风吹动着茂密的牧草。
不时露出牧草深处的牛羊。
这幅我们从未感知过的图景,就是我们所熟悉的蓝天、草地、微风、牛羊等记忆表象的组合构成的。
第二,人的头脑不仅能够产生过去感知过的事物形象,而且能够产生过去从未感知过的事物形象。
例如,吴承恩在写《西游记》时,他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形象并不是他所感知过的;读者在读《西游记》时头脑中出现的孙悟空、猪八戒等的形象也是读者未曾感知过的;法国科幻小说家凡尔纳在他小说中出现的霓虹灯、潜水艇、坦克、电视机等也是他当时未曾感知过的;还有音乐家谱写一首新曲子时头脑中出现的音乐形象,建筑设计师设计一座新的建筑物时头脑中出现的新建筑物的形象等等,这些他们没有感知过的但又出现在头脑中的新形象是想象的结果。
第三,想象过程所产生的新形象称为想象表象。
想象表象有四种类型:(1)在现实中存在着但主体未曾感知过的事物的表象;(2)历史性事物的表象;(3)未来会有的事物的表象;(4)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的表象。
由于构成想象表象的加工、改造过程是通过思维活动进行的,所以,想象是思维的一种特殊形式,是一种形象思维。
(二)想象的构成方式想象过程是一个对已有形象(表象)分析、综合的过程。
想象的分析过程,是从旧形象中区分出必要的元素或创造的素材;想象的综合过程是将分析出来的元素或素材,按照新的构思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
想象的分析、综合活动有以下几种形式。
1.黏合黏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孙悟空、猪八戒、美人鱼、飞马等的形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闻先生指着画说:“从整幅画的形象看,只有前后七匹马,然而,凡是看过这幅 画的人,都会感到这里有万马奔腾,这难道不是2+5=10000吗?”
学生们听罢,恍然大悟。原来闻先生用这个简单的算式形象地说明,文学艺术作 品的容量是不能像数学公式那样计算的。文学艺术作品贵在储蓄,要给人们以广阔 的想象余地。在上述这幅画中虽然只画了七匹马,但是,通过艺术手法,使人们感 到了一种万马奔腾的热烈场面,这就是想象的作用。
二想象与客观现实的关系
想象的形象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利用过去感 知得来并通过记忆保持下来的表象,进行加工改 造的结果。
想象的形象来源与客观现实,想象是人脑对客 观现实的一种反映。
23
头脑里没有赵本山的形象就不会有关赵本山的漫画创作
24
没见过骏马,就不会有关于骏马艺术创 作
鲁迅先生曾经记录过一位盲诗人的谈话:“在缅甸遍地 是音乐,房里、草里、树上都有昆虫的吟叫,各种声音成为 合奏,很神奇,其间时时夹着蛇鸣嘶嘶 …… ”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则概括着世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严格地说,想象
力是科学研究中的实在因素。”——爱因斯坦
29
现实只有一个,想象可以预想多个结 果.世界由此变得丰富多彩. 1+1=?数学上 讲,答案唯一,可有了想象就不同了。
30
•2 •1 •王 •田 •11 •……
九头龙
拟人化。拟人化是把人类的形象和特征加在外界客观对象 上,使之人格化的过程。例如,《封神演义》《西游记》 《聊斋》等古典名著中的许多形象,都采用了拟人化想象的 创作手法。如雷公和电母,风婆和雨师。拟人化也是文学和 其他艺术创作的一种重要手段。
风婆和雨师
典型化。典型化就是根据一类事物的共同的、典 型的特征创造新形象的过程。这是一种在文学艺 术创作中普遍采用的方式。例如,鲁迅笔下的阿Q 的形象、祥林嫂的形象的创造,就是鲁迅综合某 些人物的特点之后创造出来的。
“念动现象”:又叫意动现象,很普遍: 当人们手拿一根系着重锤的直线,闭上眼睛想象重锤作圆周运动
时,会发现重锤真的转动了。 如想象举重时,会感觉到肌肉的紧张,并能记录到肌肉相应的生
物电活动;想象视物引起眼动。 想象不仅可以改善个体的身体状况,也能使人体出现病理性变化。
现在为止人类的大脑一直在快速进化过程中,可以模糊地推测,
人类以后进化成外星人模样或者其他不可思议的模样,在理论上 都是有可能的。
想象的概念及作用
一、想象的概念 二、想象与现实的关系 三、想象的作用
5
一、什么是想象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 造而创造新形象的过程。
6
对想象心理活动的分析
• 表象是想象的基础。 • 对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 创造新形象
心
想 象 的 概
理 学 教 程
述
主讲:张高峰
1000年后,人会变成什么样?
2
美国科学家蓝田称未来人类可能长成外星人那样
• 蓝田博士曾被美国科学界评为21世纪最有希望的年轻创新者,在 2005年曾被评为美国精英,目前兼任中国中山大学干细胞研究中心 主任,是一位年轻有为的华人学者,其相关论文已经发表在《科学》 杂志上 。
• 美国科学家蓝田称未来人类可能长成外星人那样,人类进化成电 影中出现过的外星人模样,大脑袋,细身体,这是有可能的。由
蓝田博士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一共找出了24个有关与大脑进
化有关的基因,并对人类体内管理脑容量大小的两个基因的演变
进行分析。他们共搜集了世界各地59个民族、1000多人的
基因样本,并发现这两个基因都正在进化中,有证据表明,直到
夸张与强调。
夸张与强调是改变客观事物的正常特征,使事物的某一部分 或一种特性增大、缩小、数量加多、色彩加浓等在头脑中形 成新形象的过程,例如,人们创造的千手千眼佛、九头龙等 形象。还有,我们常看到的一些人物的漫画就是绘画者对人 物特点进行夸张或强调的结果。这种方式是各种创作的一种 重要手法。
千手观音
字里行间充满了听觉想象,视觉想象则十分匮乏.这说明 想象无论新颖甚至离奇到什么程度,构成新的形(表)象的材 料永远来自对客观现实的感知.
26
三、想象的作用
闻一多先生有一次给学生上课时,走上讲台,先在黑板上写了一道算术 题:2+5=?学生们疑惑不解。然而,闻先生却执意要问:2+5=?同
学们于是回答:“等于……” 闻先生说:“不错,在数学领域里,2+5=7,这是天经地义、颠 扑不破的。但是,在艺术领域里,2+5=10000也是可能的。” 说到这里,他拿出一幅题为《万里驰骋》的国画叫学生们欣赏。只 见画面上突出地画了两匹奔马,在这两匹奔马后面又错落有致、大小不 一地画了五匹马,这五匹马后面是许多影影绰绰的黑点点。
欣赏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你想到了什么?
想象的结果是创造了新形象 新体现在: (1)在目前的现实有的,由于条件限制未曾感知过的事物形 象。如听别人介绍想象南极的冰天雪地。 (2)历史性事物形象,以前有现在没有了。如恐龙。 (3)未来会有的事物的形象。如未来人的模样。 (4)在现实中不可能有的事物形象。如孙悟空、猪八戒等 。
现实生活的猴子(猴子的表象)
8
明朝的人长的什么摸样(人的表象)
吴承恩
9
人、猴表象结合就是孙悟空
10
表象是加工材料, 没有表象就不会有想象
加工改造的形式
• 黏合 • 夸张 • 拟人化 • 典型化
黏合。黏合是把两种或两种以上客观事物的属性、元素、
特征或部分结合在一起而形成新形象的过程,如孙悟空、猪 八戒、美人鱼、飞马等的形象。黏合方式是想象过程中最简 单的一种方式,多用于艺术创作和科技发明。
充分发挥大家的想象 力,当大家的思维插上 想象的翅膀,世界变得 更丰富多彩。
三、想象的作用
• 想象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必要条件。。 • 想象对机体有调节作用。
• 对机体的调节作用: “圣斑现象”:在欧洲的中世纪,发现有一些患有
歇斯底里症的病人,当他们想到耶稣基督受难的痛 苦时,其手掌和脚掌上就会出现瘀血或溃疡的症状, 形同自己受到同样的酷刑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