胥氏第十二修宗谱序言
家谱序言范文

家谱序言范文
家谱序言,族谱序言,原文一、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
史所以纪一国之事迹,谱所以叙世代之源流。
盖祖宗以一人之身,散而传之千百人之身;且四方错落,有见面莫相识,尊卑莫能辨者;虽一本之亲,几何不秦越视之,世序之淆乱散涣极矣。
家谱之修,上以敬宗,下以收族。
大宗小宗列其序,昭穆世次绘为图。
由本支百世,上而溯之,同出一源,此涣而受之以萃之义也。
稽吾族自始祖讳泰公──系出豫章,原籍赣州府安远县杨家寨黎木社庄,于前明嘉靖年间迁徒北流,侨寓县西门刘家井,继迁六贡桥--燕翼贻谋,创业垂统,是为吾族之一世祖也。
厥后皆耕读为业。
五传至高祖象家公,家日益饶,复迁翰堂,遂卜居焉。
是时土寇窃发,蹂躏乡里,公设法捍御,赖以保存者甚众。
迨伯祖复斋公、叔祖著斋公以晋秩请封。
追源溯流,欲创修家谱,志焉未逮。
迄今又数十余年,生齿日繁,支派愈盛。
族愈远而支愈分,更再踵而不修,则一脉之贻如同陌路,无以动其水源木本之思,又何以笃其睦族敦伦之谊。
爰是悉心采访,详加纂辑,务令昭穆不紊,世次井然。
凡祖宗之行述、事迹、名号、爵秩与历代墓所、祭产及生忌年月之可以考查者,悉行纂录,寿诸枣梨,传为家乘。
由今日逆而溯之,原其本出自一人。
自始祖顺而推之,溯其流一十三世。
所以联属族人,使览斯新谱者,父兄宗族俨在庭帏,长幼尊卑秩然不紊。
俾咸之一本之谊,共敦九族之亲,而尊祖敬宗,敦伦收族之心有不感发而兴起者乎。
【文化】二十篇家谱序言范文欣赏

【文化】二十篇家谱序言范文欣赏序是图书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古往今来,凡书皆有序。
序,主要记载作者之意,作序者向读者表达著书的意图、评价和宗旨。
汉代孔安国曾说:“序者,所以叙作者之意也。
”家谱同其他著作一样也有序,置于正文前面。
序的类型分三类:一是自序,即作者或编著者写的;二是他序,即请他人写的;三是代序,即用一篇文章代替。
家谱序言,多为自序、他序两种。
宋代欧阳修、苏洵既自编家谱,又为自编家谱作序。
他序的也很多,为了提高家谱的荣誉和地位,不少家谱往往请名人作序。
文学家欧阳修、词人辛弃疾、理学家朱熹、文学家文天祥等就为很多家谱作过序。
今选出二十篇名人撰家谱序言共赏!郭氏旧谱序(欧阳修撰)余赏参参诸家之谱牒,考氏族之源流,盖自黄帝以来,子孙分国受姓,其得姓则一,而后别为氏者则殊。
有以先王之谥而为氏者,有以所居为官司而为氏者,流衍派别,鲜有能辨其氏族之源者也。
溯其流则可以知其源,寻其枝则可以知其根,余因历览传记,而知其概矣。
按郭之先,本出周室王季之后,为文王卿士,功在王试冬躲于盟府,封于虢,时称为虢公。
周惠王时,杀子颓有功,遂得虎牢以东之地,今城皋也并酒泉焉。
后为晋所灭虢公合举其族,出奔京师,子孙多就城郭园池而居,因以为氏。
虢,郭氏之源也,故京师有东郭市,西城池,皆以此也。
后有郭隗者,客于燕,卒复燕,昭王得士,实自隗始。
汉兴郭氏浸盛,有曰蒙,曰亭、曰衷冬皆高祖元勋,均封列侯。
忠生迁,迁生长,永生萌,世居颍川,故今有五看焉。
汉室既东,郭氏壮盛,太原、河南、颍川、东郡、冯翊是也。
其声著者曰泰,字林宗,屡举有道不就,雅尚沮高,为世所慕。
又有仕于晋者曰璞,洽闻博物,尤深阴阳卜筮之学,不从王氏之变,遂殒其身。
迨至季唐,郭氏尤盛。
有曰知运者,多战功,封太原郡王。
最显者曰子仪,世居华州,以武举屡有大功,进封汾阳郡王。
生八子:曜、旰、希(左有“日”旁)、出(左有“日”旁)、晤、暧、曙、映,皆为显宦,孙多人,锐、锋、钢、钊、奇、从、,万为超擢。
谱序2

南 昌 世 家二〇一五年修晋锡来天府百代衣冠沾雨露 谌姓四十八世祖九筹公支派坎流自浃溪九秋事业际风云谌氏派系节高镕徹思宣逊更序光容倨得扶果徕曰永相灼寿郢全和六艮嗣文铭升礼信喜允教嵩伯存世维学守焕克端德大帮文九胜秀献妙信恭镇浒棣鸣嘉钦横荣焕增世泽昌隆书香永集熏基铭鸿模熙堂锡泰柏辉均鉴海梯重修家谱序国有史省县有誌而家有乘犹国之有史天地间人口繁衍姓氏各异有乘者汇集无论天南地北同姓人溯本追源能述亲踈若家乘不作而长次不分辈份不辨故家谱之修委实重要,我谌姓第四十八世祖九筹公性甘泉石情洽波涛自浃溪来彭泽居马当迁河头分居黄港大屋大垅谌家垅大圹坝等地至今有二十八代根枝叶茂生齿繁衍而年代悠久几经沧桑遭日本侵略内外战乱建国后又逢文化大革命浩劫扫四旧倒至我族谱惨遭残毁焚烧幸有我族大垅谌谌林川、谌运兴、谌和平等热血人士冒牢獄之危完整地保护了一套一九二七年所修族谱及历代谱头至一九九一年政策稍松族人议起续修之事,时有书字辈谌国诚老先生义不容辞排万难之难,呕心沥血一手辛操用间隔六十六年之久的老谱为依据追根寻源走访造册,核对手抄先生仅用半年时间使得我族谱撰写成功实乃功不可没永传后世,万代留芳。
九筹公二十二世裔孙鑫玉二〇一五年十月家谱续修概况在2012年6月,有山东鄄城引马集谌宏轩先生为我谌氏文化研究走访全国近30年。
引1927年谌小岑筹修通谱记录查有九江彭泽县博雅轩书局谌翠涛先生不辞辛劳寻来打听到其后人谌开庆将领至大垅谌先生见祖堂门头有南昌世家匾额高兴不已,有本族谌和平、谌新汉、谌育才、谌新应一干人等迎接打开祖堂门,先生买来鞭炮香纸对祖宗牌位下跪磕头。
其带资料与我谱头一对更是高兴,原来我谱从始祖至今记载清楚,其爱不释手,并把谱头复印带走,互换联络信息。
在2014年3月28日有谌爱平来电邀请我彭泽地区派代表去高安参加全国谌氏联谊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商量后,派有谌鑫玉、谌的荣、谌国良、谌良兴、谌金培驱车前往,来自全国各地的同宗欢聚一堂,互相问候盛实亲热,这种血浓于水的家族情感无法形容。
家谱序言范文家谱序言范文5篇2篇

家谱序言范文家谱序言范文5篇2篇关于家谱序言篇一大家上午好!我是新字辈第33世孙某某,在33世孙中本算不上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让我发言确实诚惶诚恐。
编修家谱是家族发展历程中的大事,我知道修谱已有两年有余,编委会的长辈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
在取得阶段性成果的今天,我首先向编委会的前辈和倡议、关心、支持修谱工作的所有宗亲致以崇高的敬意!随着历史变迁、时代发展,我们敦行堂陈氏宗亲流动性非常大,有些宗亲可能已迁徙至千里、万里之外了,编修家谱意义重大。
家谱具有传承文明、正史补正、宣扬名人、聚宗睦族等作用。
观本族,一世祖请于朝而作家谱,宋高宗赐金钱谱,并命史官汪藻作序,令我非常感动。
史臣汪藻承圣上之命在族谱序中写到“家声四锐,赫赫播扬,世不乏人”使我等众后生深受鼓舞。
序文我不一一宣读了,总之看完全文深有感悟。
孙中山先生说过:“由于家族的团结,扩充到国家民族的大团结,这是中国人才有的良好的传统观念,应当加以发扬和利用。
”我想,也正是基于这种情怀,陈氏族人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祖祖辈辈将家谱的缮修工作延续到了今天,并以此来教育后代铭记祖先、不忘根源,厚德敦行凝聚亲缘。
缮谱、修谱、续谱,彰显的正是不忘历史、颂扬祖先、传承族风、激励后人的思想和精神。
这与当今社会所倡导的凝聚人心、构建和谐社会是一脉相承的,可以说家族振兴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强基石。
作为陈氏后辈和所有前辈一样,我热切期望全族宗亲人同努力,把我们的家谱、家族发扬光大,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为族人的发展创造更大的动力。
有宗亲曾提议修建陈氏宗祠,我本人非常赞成,并愿力尽所能予以支持。
最后,衷心祝愿家族繁荣富强,各位来宾、各位宗亲幸福安康!谢谢!关于家谱序言篇二在延令陈氏敦行堂祭祖暨续修宗谱颁谱庆典上的发言各位来宾、各位宗亲:大家上午好!我是某字辈第某某世某某某,在某某世算不上学业有成、事业有成,让我发言确实诚惶诚恐。
编修家谱是家族发展历程中的大事,我知道修谱已有两年有余,编委会的长辈做了许多艰苦细致的工作。
家族续谱前言

续谱前言参天大树必有其根,万里江河必有其源。
普天之下炎黄子孙,一脉相传。
说世系、道宗族、辨亲疏,以延宗亲之道。
国有史、县有誌、族有谱,同为一理,此为郝氏家族修续谱之初衷。
我们祖先为湖北省麻城县人氏。
明末清初,移民大搬迁,随携妻小,逆汉水、月河而行,历经艰难万险,迁入今陕西汉滨区五里镇郝家坝定居,距今400多历史。
先祖们在社会生产力极度落后,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世代繁衍生息,代代相传至今,可谓历经艰辛。
从现有资料记载先祖郝秀已传至今共十二代人,在世人口达100多人,主要分布在汉滨区谭坝镇关子沟村,不乏有识之士、栋梁之才。
我们不能忘记他们,更不能不知道我们从何而来。
思修族谱之大事,上可告慰祖先在天之灵,下可使子孙后代有寻根之本,可谓千秋之功德。
因未能到祖籍地湖北考证,又因本支无完整家谱可供核查,致使族谱中郝彪以下郝秀以上祖先字辈谱缺失,无法考证。
实为吾族之遗憾。
同时,让我们欣慰的是,我们祖祖辈辈、代代口传,却能记住400多年来的家族史及宗亲支系关系,足以说明郝氏家族尊长辈,重宗亲之美德。
现今可用字辈谱已用完,再续家谱已迫在眉睫。
为使亲情永续,世代相传,2014年清明节郝华喜、郝富荣、郝富安、郝勇、郝鹏等一块共商续谱事宜。
由于续谱困难重重,加之当时交通不便、通讯条件所限,信息交流不畅,随搁置而不了了之。
家谱不修,寝食难安,无家谱可查之遗憾不能再留给后辈,这是郝氏族门要人之共识——重修新谱刻不容缓。
2014年10月,郝鹏受到同村叶氏家族续谱一事,深感80岁高龄的叶氏独自一人从湖北麻城到我们同村的叶氏续谱,足见人们对家族观念的重视,所以郝鹏再一次召集郝氏家门,下定决心,重议修谱大事。
由郝华喜、郝富荣、郝富安、郝勇、郝鹏等5人组成修编委员会,负责族谱修编事宜。
在无家谱考查的情况下,要收集大量资料,其中有很大一部分人已不在人世,加之本家族居住不集中,资料收集全凭在世亲人回忆记叙,修谱之难可想而知。
由于从湖北麻城迁移始祖郝一虎以下至今原郝氏家谱被毁,后人无从考证郝一虎至郝秀之间相传多少代,只知道郝一龙、郝一虎、郝一统兄弟三人于明末清初从湖北麻城迁至陕西安康市汉滨区五里镇郝家坝居住。
序谱前言

由于执笔者才疏学浅的限制,所以在编修中难免存在不妥
之处,敬请族人多多谅解。
承办人:二十二世李庆云、李庆彬
李庆军(执笔)、李庆刚
二〇一七年五月
续谱前言
李兰廷、李兰朋、李兰岗
李庆福、李庆华、李庆云
一九八八年正月十二日
续谱前言
家谱是家族间构建凝聚力的核心,是尊老爱幼之本,是净
化宗祖血缘关系有力保证,为了子孙能明确自己的辈分,彰显
我族人丁兴旺,根深叶茂,贤才辈出,团结心齐。加之我家谱
已近三十年未曾序谱,所以本次修谱是很有必要的。
本次,内容真实,层序分明。
本次修谱为体现男女平等,女眷采用真实姓名登记,不在
用“x氏”登记,姑娘的资料如实登记。
本次修谱采用“源流世系图”、“源流世系表”的表现形式。
为了查阅方便,编写有目录,每个人的格中都有上下所接页码,
资料现无法填写齐全的,可以后手工填写,为了方便下次序谱,
留有若干空格。
为了使我族世代繁衍,代代相传,建议后人每二十年序谱
续谱前言
始祖麤喇李鸿,南直应天府句容县朱家港人,身体伟大,
气格轩昂,日可食粟数斗,少好武事,宣力行间。
明太祖见而奇之,赐名曰麤喇李将军,以授镇殿将军,既
而中止后,奉列北迁,遂家于真定府冀州枣强县之边村,数年
又移居倘村为嘉会社二甲,军籍屯在顺天府房山县,甞从戎燕
京寓齐化门。
洪武三十三年以寿终,葬于边村西。
原我始祖披坚执锐,屡立功勲,而年逺事,湮竟阙畧不得
详考惟。
钦赐别字可传奇以稍識大概矣。
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四月重修
十九世麟祥
二十世福盈字寿同书
续谱前言
为了振兴李氏家族传宗接代,至二十二世庆字辈以下无法
《侍氏宗谱》序言

《侍氏宗谱》序言侍氏先祖自明正统十二年(公元1447)前,迁徙至甘肃镇番卫(民勤县)城南安居,初,勤于王事,艰苦创业,自强不息。
至于确切纪年,因何缘由来邑无从稽考。
后分别移居红沙堡、柳林湖垦殖,已历五百多年。
今散居于内蒙古、新疆、金昌、武威等地侍氏裔孙皆为民勤侍氏余脉堂亲,民勤侍氏可谓源源流长,瓜瓞连绵,子嗣发达。
据考泉山镇侍家墩数里可遥、堪为乐土,以姓氏宗号命名的物障建筑在当时实为罕见、屈指可数,实证民勤侍氏乃当时地方名门博望。
遥想吾辈先祖自躬耕陇亩,买田宅,葺屋宇,勤俭持家,诗礼教子,传承不易。
圣祖尔元父子两代三人竞相及第,天禄率众御敌喋血沙场,释谛禅(俗名完年)峨冠博带、道法自然,峨峰方少时文韬武略后世不及,后世子侄诸行百业竞相风流。
凡此出类拔萃者皆为我辈学习之典范,后世子孙当以先人之才学、胆略而荣耀,并发扬广大。
重文才,先孝悌,学问当以自勉,稼穑理应勤快,经商报以诚信,为人以本分,历世以豁达,互敬互爱,和谐共荣。
我族宗谱首倡于咸丰年间,曾于光绪和民国年间两度焚香纳表,予以补缮,本当永泽后世,因子孙不孝保管不善,已金石俱焚,荡然无存。
反思尽忆,方知宗祠绵延二十世,世系辈排,依稀只得“尧”字辈以上圣祖“旺”公名号,瞻前顾后竟不明圣公堂考讳号,为嗣者皆不痛心疾首、愧对先祖。
侍氏后裔谨用圣祖所赐4句20字辈排以来,代代人丁兴旺,宗支四布,历经20世长幼世排界临断失之险,1985年经族中博学者锡山、峒山、鳌山、明玉、明理提议,镂月裁云,方定世系辈排20字。
憾建谱事宜拓宕延年一直未能如愿,况族中历世者皆一一仙世,家族资料弥足珍贵。
为此吾族有识之士,怀爱族敬祖之心的族人心急如焚、奔走呼号,2006年经鳌山、泰山、明理、明亮、明祥等多人倡议并组织,修谱事宜方定,族人一呼百应。
尤叹者永昌八旬老人宝文公慕名而来寻根问祖,左旗七旬老人岠山公不忘根本心系祖宗,率子侄及宗亲,风尘仆仆三度赴民勤合议统谱事宜。
泪涟涟,语切切,举樽敬先祖,花目相侄孙,虽已发须白,不改故乡音,其情可嘉,其义可彰,族人无不感激涕零。
胥氏本出姬姓汇编

琅琊郡:现在山东省诸城市。
《百家姓》把胥姓的郡望定在琅琊郡。
春秋(公元前770-256年)指“齐”今山东胶南市琅琊或陕西省巩昌府陇西县(今甘肃陇西县)琅琊郡(书籍上有此郡,但不可考)。
南北朝(420—479年)中原居民南迁,白下(今南京北,幕府山西南)为“客籍”也叫琅琊郡。
《百家姓》编于宋朝,说明当时胥姓成为望族是在琅琊郡,(可能是山东、陕西或南京)。
吴兴郡:三国时置郡,治所在乌程(今浙江吴兴南、晋义熙初移今吴兴)。
相当于现在浙江省临安、余杭、德清一线西北一带地区,兼有江苏宜兴县地。
琅琊堂名节堂眘琊堂敦睦堂(江西省进贤县白墟乡麻山)太原堂清节堂胥氏早期在山西活动,以后扩展到东部沿海地区,汉唐之间以琅琊\吴兴为郡望,在今山东\浙江形成重点分布区.宋代以来在山西\陕西\湖南\重庆\江苏等地均有分布.胥氏本出姬姓,应为晋国宗室的一个分支。
《国语-晋语四》记载:文公刚即位时,“胥、籍、狐、箕、栾、郤、柏、先、羊舌、董、韩,实掌近官。
”以上十一个家族都是晋国旧姓,也是文公政权的支柱。
胥氏的具体渊源似乎已不可考(编者按:胥臣祖辈和子孙请参见帖子《关于胥臣之前先祖和胥童之后的子孙》),但在文公时期以前,这个家族似乎并不十分显赫,直到胥臣跟随文公流亡,后在文公政权中占据重要地位。
胥臣之后,其子胥甲、孙胥克先后受到赵氏、郤氏的压制与打击,前601年失去六正席位,家族沉沦近30年,直到前573年,胥克受到晋厉公的宠信,帮助厉公除掉郤氏,重新被封为卿,但不到一月,即被栾书杀死,胥氏从此彻底退出晋国政治的中心地带。
第一代A胥臣(臼季、司空季子):博雅君子胥臣,由于封地于臼(在今山西运城县),曾任司空,所以又称臼季、司空季子(有认为“季子”是其字,但似乎是排行而已,以排行为字似不合理,多半是后人附会的)。
他是晋文公称霸时期政治班底的骨干之一,正是因为他的出色,胥氏在晋国政治中才得以显现,可惜的是,在其身后,家族就不断衰落以至沉沦,最终是“降在皂吏”的结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胥氏第十二修宗谱序言
国有史,省有乘,县有志,家有谱,皆明史明宗之举。
古人云:“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郡县之有志也”,谱记一姓之渊源,志叙一方之全史,史载一国之兴衰,缺一不可。
谱牒上溯姓原之始,下逮继世之宗,明昭穆以尚祖,系所生以尚嫡,序长幼以尚齿,列像赞以尚思。
宗谱如实地记载了宗族的起源、流派的盛衰变迁、祖先的功名业绩,是一部诏示后人,流芳百世,亲族传家之宝。
中华民族自古重家族血缘,每个家族成员都按字派(辈)命名,虽历经多年,又或远隔万水千山,同一家族成员均能按家谱论出辈分高下或亲疏,可以说,没有家族史,就没有细致入微的国家史和文明史,有鉴于此,历代都提倡修家谱。
升平盛世,修志续谱,以寻根聚族访祖,知先祖之渊源,融血脉之亲情,求和谐之发展,追先辈之美德,承祖宗之遗风,集宗族之芳名,以兴国家之念,光大前人业绩,忠诚赤心为国,善良正直为人,勤奋开拓创业,传胥氏之清史。
自古以来,为国尽忠,为人尽孝,乃炎黄子孙之美德;缅怀先祖,承前启后,光宗耀祖,逐辈延续,乃立世为人之根本。
为继承先辈之事业,弘扬家族之传统,使后世崇尚列祖列宗,并佳行懿德,故续修《胥氏宗谱》。
九江原《胥氏宗谱》(民国以前编修)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文革时期遭焚毁,虽经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回忆补修,但记载的历史不全,脉络不清,缺漏甚多,很不完备,身为胥氏略有文化之子孙,我心有不安。
修祠续谱是我们的责任和义务,虽久有重修完善宗谱之心,奈资料残缺,工作繁忙,无暇顾及。
戊子(2008)年冬,丰城、进贤诸支宗亲力邀修谱,九江族人共商大计,并前往进贤麻山,合议与江西胥氏进贤的麻山上、麻山中、麻山下、白墟乡麻山胥家、高子岭、湾头、濠上、丰城的白土、廖墩、闵桥、筱塘中保、铁路鸥冈、杜市星桥、小桥、印山等支同修宗谱事宜。
逢此良机,在族人立荣、立森、立柱、立章、德明、德清等努力下,多方寻找资料文献,积极筹措修谱资金,寻先人古迹,觅典籍史记,查族谱碑记,实现了九江与丰城宗谱对接,使九江胥氏宗族的历史向前延伸到春秋时期。
追踪溯源,胥姓历史久远,早在公元前七千多年的原始初民时代,有燧人氏自立姓氏为“风”,燧人氏女儿“华胥氏”生伏羲,开创华夏历史的三皇五帝时代,公元前6477年至前6352年有伏义、娍义、肆杤、归纹、伏秧五位帝王为“赫胥氏”,据《续通考•同性异派》载:“赫胥氏后亦为胥氏”;四川盐亭射洪县馆光绪六年庚辰编制《胥氏宗谱》序言载:“母华胥孕帝华胥之渚”。
胥姓最早应由“华胥氏”、“赫胥氏”演化而得,因岁月流失,沧海桑田,历史衍进及秦始皇焚书坑儒,很多史实已难以考证。
据我族先贤记载和考证,九江胥氏起于风姓,出于姬姓,始自春秋时期晋国曲沃桓叔姬成师第七子姬伋。
春秋初期,晋国内部出现了公室与贵族长期的权利斗争,当时,晋国第九君晋穆侯生有姬仇和姬成师二子,晋穆侯死,晋穆侯之弟晋殇叔篡位,四年后,太子姬仇杀掉晋殇叔,夺回君位,是为晋文侯。
公元前745年,晋文侯之子晋昭侯继位,封其叔父姬成师(公元前802~前731年)于曲沃(今山西闻喜),姬成师号曲沃恒叔,桓叔分封子姓,功臣共十八族,其第七子姬伋列为公族之一,食采于蒲地(今山西临汾蒲县),授姓胥,为胥伋,乃胥氏肇姓之始祖。
【桓叔姬成师出生于周宣王姬静时,亦有说胥氏出自周宣王姬静支子,即周幽王异母弟,周幽王十一年,犬戎攻镐京,杀幽王,太子姬宜臼即位,号平王,公元前770年迁都洛阳,胥祖年幼,无奈朝中诸侯,迁山东琅琊定居,易姬为胥姓】伋公在蒲地做诸侯,其孙胥懿为蒲邑长,懿公之孙胥臣曾随晋文公重耳流亡,在晋楚的城濮决战中虎皮蒙马建奇功,官拜司空,胥氏遂显赫于晋国。
公元前614年,秦晋两国交战,臣公之子胥甲因贻误军机被削官爵到卫国,甲公之子胥克被起用,晋厉公时,克公之子胥童拜为卿,童公与权臣栾书等
有积怨,后童公与晋厉公一同被害,童公之子胥何因父难迁徙于齐国(童公幼子胥仪后代改童姓),何公之孙胥泽为穆陵牧,泽公四个儿子胥启、胥毕、胥度、胥思都在齐国做官,深受百姓爱戴,祖孙父子聚族琅琊,形成胥氏之郡望——琅琊郡(今山东胶南县琅琊台西北)。
源于太原(晋国都城在山西太原南),盛于山东、江浙的胥姓历经秦、汉、晋至南朝梁(公元502—557年)时,世籍西川的第三十六世祖胥庆云任富春令,传六代生胥玉湖(翰林讲官后升侍御史),玉湖公生子十二(天应、天名、天显、天云、天瑞、天顺、天槐、天松、天彬、天常、天粹、天将),得三十一个孙,都很显贵,当时子孙众多,便分居于顺天、金陵、太原、西安、仙桂峰、西大渡,也有回琅琊、也有留西川,玉湖公第三子为胥天显,天显公第三子乃胥元翅,元翅公长子胥绪,宦寓长沙,绪公之子为胥献和胥猷,猷公守长沙,第四十六世祖献公于乾符年间(公元874年)因黄巢之乱,弃御史,省祖墓,由长沙迁到江西临川,献公后嗣繁盛,有二子(胥圻、胥埏)、四孙(胥泰等)、八曾孙(胥彦聪、胥彦明等)、十五元孙(胥仕衡、胥仕隆、胥仕权等)。
胥仕衡(南唐洪洲节度使通判)之子胥一峰(官江西行省司户黍军)住洪洲杏花村,一峰公五世孙胥潜夫于南宋建炎年间返临川省墓时,率子若孙迁往临川独古狭,潜夫公五世孙胥坛于元世祖至元年间迁徙到进贤南乡麻山;胥仕权后裔居花园、湾头、管坑、罗溪、枫林桥等地;胥仕隆(西安府判)之幼子胥宣(第五十一世)由临川仙桂峰迁徙到宜黄的大岭,传至第六十二世祖胥原召,因元末(1368年)兵乱,原召公又迁徙到丰城县广丰乡檀树坳,其长子胥季谌居檀树坳,次子胥季诚徙居落星桥,幼子胥季让徙居桐树桥。
季谌公之长子胥永龄,永龄公之长子胥弼(必)堂于明永乐二年(公元1404年)和妻子黄氏素安携子胥海迪由洪都丰城县广丰乡檀树坳迁到德化县仙居乡河西社高良山下(今九江县新合镇尖山村胥家山)结庐创业,择地名为胥家山。
九江胥氏由弼堂公传胥海迪,海迪公传胥澄堂、胥清堂,清堂公有三子:胥志聪、胥志江、胥志奇,志江公回原籍丰城檀树坳;志聪公生子三:胥龙堂、胥凤堂、胥虎堂,因龙堂英年早殇,志聪公弃儒修术,其后为长房;志奇公之子胥虎,耕读立业,虎公生胥朝明,朝明公生胥庭瑚,庭瑚公生六子:胥君先、胥辅卿、胥俊卿、胥武明、胥行素和胥友生,于是辅卿公之后为二房,俊卿公之后为三房,武明公之后为四房,行素公之后为五房,友生公之后为幺房。
明清两朝时,人财兴盛,太学生及文武官员辈出,咸丰年尤盛,时在朝二十四位顶戴花翎于清明同归祭祖,盛况空前。
而今九江胥氏经明清,历民国,入共和,已越六百春秋,子孙繁衍更盛,祖基难载,先后有迁小石山胥家墩,有迁牛角龙廖家岭,有迁县城、市区,有迁永安、港口,有迁瑞昌、南昌,有迁徐州、大连,有迁广东、广西、北京、上海等,散居各地,然追根溯源,皆为胥家山弼堂公之后裔。
欣逢盛世,政通人和,百业俱兴,祖地福荫,人才辈出。
族人秉先人之遗风,铭先贤之家训,或务农耕,或营工商,或事教育,或理政务,求生存,图发展,虽贫富不一,穷通有异,然忠于道义,勤于职守,勇于开拓,其进取之心,奋发之举,尽皆可歌可颂。
为承先人之贤,报功崇德,光前裕后,胥家山和胥家墩均重修宗祠,以妥先灵。
饮水不忘挖井人,幸福犹感先祖恩,水有源头树有根,世代勋业寄寓文。
胥氏本宗,往无详志,宗亲由来,众说纷纭,今经考之,源宗亲之始终,悉祖系之由来,明修谱牒,绵延后世,为人立身,不忘根本。
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正确把握现在;只有铭记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族谱面世,夙愿得偿,唯望我族子孙善加利用,妥为珍藏。
愿子子孙孙枝繁叶茂,世世代代德厚流芳,是为序。
胥氏第八十一世孙明辉敬撰
二零零九年正月十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