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慈禧与朝鲜明成皇后
朝鲜摄政王:选对儿媳很重要

朝鲜摄政王:选对儿媳很重要作者:雾满拦江来源:《百家讲坛》2014年第20期1866年,朝鲜国王李熙大婚,是摄政王也是他爹的李星应替他千挑万选,找了个闵氏大族的孤女闵慈英做妃子。
这年,闵妃16岁,李熙15岁。
一段姐弟恋就这样开始了。
在婚姻学上有一条定律:家庭的幸福程度和与父母的距离成反比。
尤其是姐弟恋这种事,情形更是如此。
李昱应天天杵在小两口中间,看他们过得甜甜蜜蜜,竟越看越不顺眼。
于是李星应一家出现了矛盾。
那么,最佳的解决方案就是分家。
闵妃提出的这个建议得到了两个人的坚决支持。
一个是李星应的大儿子。
因为老爹当时让弟弟做了国王,却没他什么事儿,所以他的内心很受伤,于是他坚决支持兄弟媳妇的分家要求——只要能让老爹心里不痛快,什么事他都干得出来。
另一个人是李昱应的亲哥哥,他曾是汉城里的一名菜贩子,弟弟时来运转成了一国的摄政王,他心里说不出的郁闷,巴不得弟弟一家打得头破血流。
于是李昰应一家分成了两伙,每日里鸡飞狗跳,打成一团。
李昰应悲伤地说:“这日子没法过了!”当初李昰应千挑万选,选了个孤女,是觉得这丫头孤身一人,没有家族势力可以依靠,因此不会欺负他的宝贝儿子。
可是李是应忽略了一点,闵妃既然是个孤女,那么无依无靠的生活必然会养成她刚烈的个性。
儿媳妇跟公公闹分家,解决的方案无非有两种,一种是公公拄着拐杖走人,另一种是小两口搬走铺盖卷另过。
而这两个方案对李星应来说都只有一个结果:他得交出权力。
因为大清帝国册封的朝鲜国王是他儿子,而不是他。
这么一来,唯一的解决途径就是闹事了。
1882年7月23日,李星应部下亲卫营大哗啸聚,突然杀入王宫,李昰应的大儿子见势不妙,拔腿狂逃,而李昰应的哥哥因年迈跑不动,被乱兵追上砍成了肉酱。
接着,乱兵涌入宫中,要找到闵妃一并砍了。
乱兵只知道闵妃是朝鲜第一美人,所以只要见到美貌的宫女便砍,眨眼工夫,王宫中的美貌宫女被砍得一个不剩。
事情闹大了,李星应匆忙进宫,看到宫中到处都是尸体和鲜血,连自己的亲哥哥都死于这场兵乱之中,他不禁摇头叹息:“家和万事兴,家乱出人命,我早就说过,姐弟恋是不会有好结果的!”接下来,他亲自主持丧事,替死于兵乱之中的儿媳妇办理后事。
历史上的明成皇后、高宗和大院君

历史上的明成皇后、高宗和大院君作者:yexinad2 发表日期:2004-08-15 01:18:31哲宗突然驾崩,赵太后收养大院君之儿子命福,并且辅佐登基,是为日后高宗。
高宗登基之时年纪十三,由赵太后垂帘听政。
三年国丧已过,大院君迫不及待逼退赵太后,并且要帮高宗娶妻成婚,广纳天下秀女名单。
此时有两股贵族势力左右宫廷,一为安东金氏另为丰阳赵氏。
赵太后为巩固自己地位,建议由赵氏闺女为皇后人选,大院君表面赞成同意,暗地另寻皇后人选以断赵太后之路。
此时大院君夫人闵氏家族有一秀女,聪慧美丽,名为闵慈英,闵氏颇为满意,大院君冷眼端详,不置可否,未料大院君得知闵慈英为寡母带大,不符入选秀女资格。
闵氏夫人态度积极,觅得宫人洪尚宫来教导闵慈英各种宫廷中的礼仪与规范,闵慈英聪敏好学,面容姣好,颇得洪尚宫赞赏。
赵太后觅得赵氏闺女,也正巧为寡母带大,因此闵慈英又得以参加秀女大会。
年幼的高宗与一位十九岁的宫女李尚宫相好,大院君看在心里,却不加以制止。
李尚宫得知将要遴选皇后,心中难过,要求高宗答应绝对不可舍弃她…宫中明争暗斗,大院君与赵太后互不相让,终于大院君食言而肥,枉顾与赵太后之约定。
闵慈英被选为皇后,赵太后一夕之间,被逼退垂帘,又被大院君欺骗,心中气愤难耐。
赵太后即将不再垂帘,高宗得到大院君之教诲,痛哭挽留太后继续垂帘听政,赵太后决意不肯再留,如此顺理成章,太后退位由于皇上尚未长大成人,于是由大院君继续辅佐皇上,正所谓悄悄的完成了权利移转。
高宗慑服于大院君之威严,凡事都听从大院君之指示,大院君告知高宗,务必要生儿子,巩固王室地位,被李尚宫之侍女三月听到,赶紧告知李尚宫,李尚宫暗自窃喜,希望早日帮皇上生子。
大院君借口皇上即将迎娶皇后,将赵太后赶至乐善斋,以消灭赵太后之残余势力...景福宫火灾,引起宫廷众臣人人自危,感古堂李氏正在帮明成梳头发,但是心中忐忑不安,担心景福宫之火灾,明成却仪态优雅端庄,安心等候下人通报,洪尚宫打从心眼佩服这位皇后人选沈稳镇定。
朝鲜纯献皇贵妃明成皇后严贵妃

朝鲜纯献皇贵妃明成皇后严贵妃纯献皇贵妃严氏又称严贵妃,是朝鲜高宗李熙的后宫,生皇太子李垠。
严氏原本为明成皇后的尚宫,得到宠幸后生下王子,闵妃时候回宫受宠,当上皇贵妃。
纯献皇贵妃朝鲜纯献皇贵妃纯献皇贵妃(1854年—1911年),姓严,是朝鲜高宗李熙的后宫,懿愍皇太子李垠的母亲。
本贯宁越,是严镇三之女。
6岁入宫,后为闵妃(明成皇后)的侍卫尚宫,乙未事变后得到高宗宠幸,并在俄馆播迁中起重要作用,1897年10月生下英亲王李垠,随后被封为贵人,1900年封为淳嫔,1901年晋封淳妃,1903年封为皇贵妃,成为大韩帝国事实上的后宫之主。
严氏颇有野心,一心想当皇后,并有干预政治的倾向,对外则采取亲日态度。
晚年热心女子教育。
日韩合并后降为贵妃,次年去世,谥号“纯献”。
明成皇后严贵妃严氏6岁即入宫为宫女,后来成为朝鲜王妃闵妃(明成皇后)的侍卫尚宫,负责闵妃的内殿。
大约在光绪十一年(1885年,朝鲜高宗二十二年),时任朝鲜国王高宗李熙偶然临幸严尚宫,结果被闵妃发现,闵妃妒忌心极重,宫中有子女的嫔御都遭到她的迫害,高宗在她生前不敢公开宠爱别的女人,因此朝鲜宫廷二十年不闻婴儿啼哭之声。
严氏被临幸也不例外,闵妃怒不可遏,甚至企图杀死严尚宫。
高宗竭力为严尚宫求情,严尚宫才幸免于难,但仍被撵出宫廷。
十年后,即开国五百四年(1895年,高宗三十二年)的八月二十日,朝鲜发生“乙未事变”,闵妃在景福宫中被日本人暗杀。
闵妃之死给了严氏机会,乙未事变发生5天后,严氏就被召入宫中,重新得到高宗宠幸。
真正让严氏获得高宗信任的则是建阳元年(1896年)发生的“俄馆播迁”事件,严氏起到重要作用。
或许由于严妃的气魄和能力都不如闵妃,其家族外戚的实力也远不如骊兴闵氏,而且她闹了几年的升后风波不了了之,始终没有如愿得到皇后的名分,再加上国家行将就木等种种因素,使她无法步闵妃干政之后尘,也没能像闵妃那样引起后世的巨大争议。
关键词: 纯献皇贵妃明成皇后严贵妃。
历史智慧评析——慈禧

——精于治术而昧 于世界大势
生 平 简 介
慈禧太后,孝钦显皇后,满族,1835年11月29日(道光十五年十月 十日)~1908年11月15日(光绪三十四年十月二十二日),又称“西 太后”、“那拉太后”、“老佛爷”,徽号“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 寿恭钦献崇熙”。死后清朝上谥号为“孝钦慈禧端佑康颐昭豫庄诚寿 恭钦献崇熙配天兴圣显皇后”。咸丰帝的妃子,同治帝生母,光绪帝 养母。慈禧博学多才,能书善画,书法长于行书、楷书,绘画有花卉 等传世。 中文名:叶赫那拉· 杏贞 外文名:Empress Dowager Cixi 别名:西太后、慈禧太后、老佛爷 国籍:中国 民族:满族 出生日期:1835年11月29日 逝世日期:1908年11月15日 职业:懿嫔,皇太后 坟墓:定东陵 生活年代:清末
身 世 之 谜
网友评论
特 殊 嗜 好
1 2 3 4
身世之谜 特殊嗜好
5 6 7
驭人权术
万寿无疆
辛酉政变
风光大葬
清末新政与预 备立宪
8
历史评价
特 殊 嗜 好
特殊嗜好,京剧发展过程中非常关键的 一步,是在西太后的鼓励下完成的。正是由于她坚定的支持,原来上不 得台面的乱弹才得以成为压倒所有其他戏曲形式的京剧。
清 末 新 政 与 预 备 立 宪
预备立宪
更令人吃惊的是,慈禧太后顺应民情,在1905年后甚至还搞起 了立宪,这在中国的上千年的专制历史上绝对是石破天惊,令人难以想 象。如果要说宪政的话,真正的源头却是在慈禧这里。在慈禧太后执政 的最后七八年中,中国才开始真正向现代社会转型。 “预备立宪”是清末新政的继续与延伸。立宪对于一直实行君主 集权的清皇朝,无疑是一场颠覆性的政体变革。 清末新政与“预备立宪”,是慈禧一生的亮点。
明成皇后

明成皇后百科名片明成皇后(朝:명성황후),名闵兹映(朝:민자영)即韩国历史上的闵妃,本名闵紫英或译闵慈英,骊兴人。
她是朝鲜王朝高宗的王妃,骊兴闵氏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朝鲜历史上女性掌权的延续。
1897年,朝鲜王朝高宗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自行称帝,将闵妃复位并追谥为“孝慈元圣正化合天明成太皇后”故亦称“明成皇后”。
另外袁非有同名小说《明成皇后》;韩国也有电视剧《明成皇后》,导演尹昌范、申昌石。
目录[隐藏]身世相关年表朝鲜末代皇孙一生很悲惨晚年房租交不起【书名:《明成皇后》】内容简介:【韩剧《明成皇后》】〖演员名单〗〖电视简介〗〖电视原声简介〗o〖经典对白〗o〖人物简介〗明成皇后照片,真实性待考明成皇后1851年(辛亥年,朝鲜哲宗二年)阴历九月廿五生于骊州近东面蟾乐里,是佥正赠领议政骊城府院君纯简公闵致禄的女儿。
1866年(丙寅年)十六岁入宫,并册封为王妃,是为闵妃,行家礼于汉阳的云岘宫(兴宣大院君之府第)。
闵妃为朝鲜王朝高宗之王妃,纯宗之母。
高宗幼时即位,其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是应摄政,一味采取闭关锁国路线。
而后闵妃鼓励高宗采取开化政策并引入日本势力,在朝野扶植亲信,推举亲族出任要职,排斥大院君势力,两派互斗不断,导致党争激烈,政权更迭动荡。
过程之中闵妃与亲日之改革开化派势力渐行渐远,偏向亲华,多次利用清朝势力扫除政敌以求掌权。
至甲午战争(韩国称:清日战争)日本战胜中国之后,遭亲日开化派夺权而失势之闵妃欲转与俄罗斯合作对抗日本,因而引发1895年乙未年(高宗三十二年,光绪二十一年)10月8日的“乙未事变”,日本公使三浦梧楼领日本浪人及乱军入侵景福宫,于玉壶楼弑杀闵妃,并焚毁其遗体,并胁令高宗废她为庶人,直至两年后1897年,高宗改国号为大韩帝国,自行称帝,才将闵妃复位并追谥为孝慈元圣正化合天明成太皇后,并厚葬于南杨州市金谷洞的洪陵。
由于闵妃(即:明成皇后)初期主张开放政策,后期力抗日本并身死殉难,所以深受韩国后世人民欢迎。
朝鲜美女皇后遭日军玩弄虐待 竟惨被活活烧死!

[键入文字]
朝鲜美女皇后遭日军玩弄虐待竟惨被活活烧死!
导读:日本军人强行深入皇后所在的房间里,在皇后的胸上狠狠地踩了几脚,然后刺了她好几刀,再玩弄她的阴部,并在她还末断气前,将她的身体浸在油中,点火烧她至死。
明成皇后被害始末:
明成皇后是朝鲜近代史上的女政治家,本名闵兹映,通称闵妃,是朝鲜京畿道骊州郡人。
她是朝鲜王朝高宗李熙的王妃,骊兴闵氏外戚集团的核心人物,19 世纪末朝鲜的实际统治者。
1895 年10 月8 日,闵妃在“乙未事变”中被日本人暗杀于景福宫玉壶楼。
由于闵妃早期主张开放、后期力抗日本并身死殉难,故深受后世韩国人民的尊崇。
1897 年,高宗李熙改国号称“大韩帝国”,追谥闵妃为“孝慈元圣正化合天明成皇后”,故现今韩国史学家多称她为“明成皇后”。
她的一生极富传奇色彩,以她为题材的影视作品也是屡见不鲜,特别是她的死很有争议。
首先我们来看看历史上真实的明成皇后是个什么样子。
明成皇后生前并不是“皇后”,而是大清帝国属国——朝鲜国的王妃,其最高头衔也
是1895 年1 月所封的“王后”(当时高宗的称号晋升为“大君主”,王妃也随之升为“王后”),因此历史上通称为“闵妃”。
闵妃是朝鲜王朝高宗李熙之王妃,纯宗李坧之母,本名闵兹映。
1851 年(哲宗二年)阴历九月二十五日生于朝鲜京畿道骊州郡近东面的蟾乐里,是骊城府院君闵致禄的女儿。
1866 年(高宗三年)被册封为王妃,史称闵妃,行嘉礼于汉城的云岘宫(兴宣大院君之府第)。
高宗12 岁即位,其生父兴宣大院君李昰应摄政,一味采取闭关锁国路线。
而后闵妃鼓励高宗采取开化政策并明成皇后的陵墓——洪陵
1。
清末慈禧与朝鲜明成皇后

王朝兴衰背后的她们——清末慈禧与朝鲜明成皇后的比较在漫长的古代史中,妇女的地位是卑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匍匐在男权主义的淫威之下,然而奇怪的是出身平凡并无特殊之处的女人,当了皇后之后也能智谋自出,权倾朝野,把一个个权臣玩弄于股掌之上,成为实质上的皇帝。
我将要论述的两个非凡的女人均生活在一个王朝兴衰的背后,对王朝的兴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韩国电视连续剧《明成皇后》反映的是历史上与我国关系极为密切的朝鲜半岛一百前多年的往事,明成皇后的经历是朝鲜李朝末期动荡历史的写照。
由《明成皇后》我想到了差不多同一时期,对近代中国有着巨大影响的女统治者——慈禧太后。
首先分别介绍一下明成皇后和慈禧太后的人生经历。
明成皇后:(1851-1895)本名闵慈英,李氏朝鲜高宗的王妃,是朝鲜王朝最后一个国母。
闵氏降生时,自1392年建立的李朝已有国460年,尽显末世景象。
此时西学开始传入,在李朝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受到冲击,新旧思想展开了激烈斗争。
而且,此时的李朝王室同我国清末爱新觉罗氏一样,王室日益虚弱,子嗣也越来越少。
出身平民知识分子家庭的闵氏因为天生丽质,聪慧好学,八岁被选入宫,实则作为外戚企图操控王室的一个棋子安插在皇帝身边。
初入宫廷的闵氏,内心产生了隐隐的危机(受丈夫的冷落),但她从小炼就的遇事泰然自若的功夫使她从来不把内心的忧虑和忌恨,写在脸上。
她利用年轻的岁月,埋头读书,排遣内心的郁闷,她将中国的《春秋》《左传》及其他一些帝王治世经典读得烂熟于心,为日后御国弄权打下了基础。
由于多病懦弱的丈夫根本承担不起国王的责任,闵妃战胜了大院君集团,逐渐揽权把持朝政,维护王权,以权力捍卫权力。
朝鲜人历来对明成皇后褒贬不一,但由于她主张实施“仁政”,同情贫民,所以受到朝鲜人民的推崇,加上她坚决反对日本侵略也符合朝鲜人民的民族热情,曾被后世史家称为“伟大的铁娘子”。
慈禧太后:(1855-1908)清朝咸帝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满洲镶蓝旗人。
袁世凯与朝鲜皇后之间不得不说的一段风流故事

袁世凯与朝鲜皇后之间不得不说的一段风流故事本文导读:袁世凯妻妾成群,荒淫成性,在今天已是家喻户晓之事,但是却有很少人知道,这个清末民初时期的一代枭雄年轻的时候与朝鲜的李朝的最后一位皇后曾有一段风流艳史。
这位皇后就是前段时间热播的韩国电视连续剧《明成皇后》中李氏王朝高宗的皇妃、纯宗的生母闵紫英,人称闵妃,也称明成皇后。
不过,这部电视连续剧却把袁世凯与明成皇后的这段跨国孽缘给遗漏了。
1882年,袁世凯随淮军将领吴长庆进驻朝鲜。
当时袁世凯只有23岁,年轻英俊,在吴长庆1885年去世后,升任为大清国驻朝鲜总理交涉通商事宜的全权代表。
袁世凯设计帮助高宗和明成皇后也就是闵妃家族除掉政敌大院君,得到了朝鲜皇室的赏识。
当时执掌朝鲜大权的其实是闵妃,她听从袁世凯建议,组建义勇团,并任用袁世凯为练兵大使,使义勇团成为维护高宗和闵妃为代表的朝鲜皇室的重要力量。
当时闵妃美貌无比,有世界第一美女之称。
她十分感激袁世凯帮其除掉大敌,又仰慕袁世凯的风采,便有意以身相许。
袁世凯也是不甘寂寞,随即便上了闵妃的凤床。
为了不引人怀疑,闵妃想出一条妙计,就是将其妹妹闵碧蝉许配给袁世凯为妻。
碧蝉虽姿色不如其姐姐闵妃,但也是倾国之貌,且立志非英雄不嫁,听说要嫁的袁世凯年轻英雄,便同意了这门婚事。
过门之后。
闵妃几乎每天都借探望妹妹之名来袁世凯府邸幽会,但不久便被其妹碧蝉发现。
碧蝉知道真相之后十分气愤,便向袁世凯哓以厉害。
袁世凯也担心与一国之母私通之事暴露之后会影响甚大,便又按照碧蝉的方法,从中国河南带回自己的一个姨太太,谎称正室,主持家务,闵妃对此恨之入骨,便联合那个姨太太一起算计碧蝉进行报复。
不久,日军野心勃勃地向外扩张,开始进攻朝鲜,袁世凯回国,随同带上了碧蝉和她的两个婢女。
回国之后,袁世凯不知出于何种原因,将两个婢女也收为侧室,并按年龄大小分别成为二姨太和四姨太,碧蝉仅排为第三。
原想成为正室的碧蝉现在还经常受到大姨太的打骂,终日郁郁寡欢,喜怒无常,袁世凯自认有愧于她,也就随着她,对她的待遇比其他几位姨太太要特殊一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王朝兴衰背后的她们
——清末慈禧与朝鲜明成皇后的比较在漫长的古代史中,妇女的地位是卑微的,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匍匐在男权主义的淫威之下,然而奇怪的是出身平凡并无特殊之处的女人,当了皇后之后也能智谋自出,权倾朝野,把一个个权臣玩弄于股掌之上,成为实质上的皇帝。
我将要论述的两个非凡的女人均生活在一个王朝兴衰的背后,对王朝的兴衰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韩国电视连续剧《明成皇后》反映的是历史上与我国关系极为密切的朝鲜半岛一百前多年的往事,明成皇后的经历是朝鲜李朝末期动荡历史的写照。
由《明成皇后》我想到了差不多同一时期,对近代中国有着巨大影响的女统治者——慈禧太后。
首先分别介绍一下明成皇后和慈禧太后的人生经历。
明成皇后:(1851-1895)本名闵慈英,李氏朝鲜高宗的王妃,是朝鲜王朝最后一个国母。
闵氏降生时,自1392年建立的李朝已有国460年,尽显末世景象。
此时西学开始传入,在李朝占统治地位的程朱理学受到冲击,新旧思想展开了激烈斗争。
而且,此时的李朝王室同我国清末爱新觉罗氏一样,王室日益虚弱,子嗣也越来越少。
出身平民知识分子家庭的闵氏因为天生丽质,聪慧好学,八岁被选入宫,实则作为外戚企图操控王室的一个棋子安插在皇帝身边。
初入宫廷的闵氏,内心产生了隐隐的危机(受丈夫的冷落),但她从小炼就的遇事泰然自若的功夫使她从来不把内心的忧虑和忌恨,写在脸上。
她利用年轻的岁月,埋头读书,排遣内心的郁闷,她将中国的《春秋》《左传》及其他一些帝王治世经典读得烂熟于心,为日后御国弄权打下了基础。
由于多病懦弱的丈夫根本承担不起国王的责任,闵妃战胜了大院君集团,逐渐揽权把持朝政,维护王权,以权力捍卫权力。
朝鲜人历来对明成皇后褒贬不一,但由于她主张实施“仁政”,同情贫民,所以受到朝鲜人民的推崇,加上她坚决反对日本侵略也符合朝鲜人民的民族热情,曾被后世史家称为“伟大的铁娘子”。
慈禧太后:(1855-1908)清朝咸帝之妃,同治、光绪两朝实际最高统治者,满洲镶蓝旗人。
父亲惠征,曾任安徽徽宁池广太道道员。
咸丰十二年被选入宫,封兰贵人。
1856年,生皇长子载淳(同治帝)。
次年,被封为懿贵妃。
由于她容貌娇美,口才机灵,聪明过人,所以得到了咸丰宠爱,地位仅次于皇后钮钴禄氏。
咸丰在位期间,由于体弱多病,所以朝廷政事渐渐由慈禧揽权,这也为她以后“训政”,发动“辛酉政变”奠定了基础。
1861年,咸丰帝病死,六岁的载淳继位。
1861年11月,慈禧与恭亲王奕訢等贵族宫
僚在北京发动“辛酉政变”,改元同治,实行两太后“垂帘听政”,自己掌握实权,并任奕訢为军机处大臣,管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慈禧依靠曾国藩、李鸿章等组织的汉族地主武装,勾结外国侵略势力,绞杀、镇压太平天国运动,使清王朝的统治得到暂时稳定。
为了巩固清朝统治,慈禧采用了洋务派“自强”和“求富”的方针,开办一些新式工业,训练海军和陆军以加强政权实力。
中法战争期间,她免去奕訢一切职务,独揽朝政。
1886年中法战争战败后,改“垂帘听政”为“训政”。
在亲政期间,她幻想列强出面干涉、调停,以致中日甲午战争失败,又与日本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
她残酷镇压了维新运动,使中国一次近代化尝试夭折。
她利用义和团的反帝爱国热情,对外宣战,在八国联军侵华期间,又联合侵略者共同绞杀义和团。
慈禧对列强表示要“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又与列强签订了《辛丑条约》。
为了巩固政权,她在晚年实施“新政”,导演了一出预备立宪的丑剧。
1908年病死,结束了对清朝长达47年的统治。
两位皇后都处于西资东侵时代,闭关锁国的局面被西方的坚船利炮打破,封建王朝将要瓦解的时代。
在风雨飘摇的王朝末期,她们都曾数十年(闵妃20多年,慈禧40多年)执掌国家大权,都是“女强人”。
她们掌权的经历颇为相似:均年幼入朝并聪慧好学、精明、通达事理、善于理事、意志坚强,都有政治家的气魄;她们都爱读书尤其爱读史书,这也是她们长期统治的基础;她们的丈夫都体弱多病,性情懦弱,使她们得以渐渐掌权揽政;她们都试图挽救危亡,都利用改革等措施。
她们的性格因素中都包括:机诈、残忍。
在封建宫廷斗争中,权欲与人性时时交锋往往是权欲胜,人性败。
透过胜利后她们的微笑,我们看到的往往只有权欲!透过失败后她们流下的眼泪,我们看到的是东方封建帝国在西方资本主义猛烈冲击下濒于瓦解时掌权者的无奈与挣扎。
她们的掌权,是封建专制制度的产物,她们虽有高明的政治手段,但由于她们长居宫中,与世隔绝,不明世界大势,不能不断更新政治智慧、与时俱进,因而不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和治国方略。
面临严重的民族危机,她们都曾寄希望于他国,而不是励精图治,只有小智谋,而没有大智慧。
她们没有能力使国家真正摆脱危机,顺应历史的大趋势,走上强国之路,因而她们注定是历史的悲剧角色。
俩位皇后具有许多相同点,也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一、明成皇后出生于平民知识分子家庭,幼年丧父,饱受人间疾苦,所以在掌权期间,她的政治策略多有利于百姓。
慈禧出生于地主家庭,从小受良好的贵族教育,不了解百姓疾苦,在揽权期间一心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所以镇压太平天国,阻止维新变法,绞杀义和
团,签订数个不平等条约,犯了一件又一件让百姓怨恨的事情。
二、明成皇后为了国家独立,不惜曲膝向日本借款,假借私用名义来充为军费,主张“师夷长技以制夷”。
而慈禧恰与闵妃相反,在甲午战争期间,她私自挪用军费以用作自己六十大寿的经费,致使北洋舰队缺少军费购置武器而在甲午战争中全军覆没。
因此许多爱国人士都视慈禧为罪魁。
三、明成皇后深知李朝无论在军力、经济还是在统治集团的对外认识上都不具备主张开放的条件,因此她坚持闭关锁国。
为了避免战乱,闵妃才被迫签订了《江华岛条约》。
而慈禧太后则一味顽固守旧、妥协,于是在其执政期间,相继签订了《中法新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丧权辱国的不平等条约,使中国一步步走向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四、后人评价
闵妃没有使朝鲜真正强大起来,走上近代化的富强之路,但她的宁死不屈的抗争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试图以小胜大,以弱胜强,最后为了国家被日本侵略者残忍杀害,博得了朝鲜人民的深切同情,激励了朝鲜的民族精神和反侵略的决心。
而慈禧虽死的安详,却留下千古骂名。
历史学家对明成皇后是褒贬不一的,而电视剧《明成皇后》主要偏重从正面表现了她为维护朝鲜王室利益而对日本宁死不屈的反抗,从而赢得了一部分韩国人的民族情感。
慈禧和明成皇后都没有显赫的政绩,但慈禧却有显赫的“卖国事迹”,提起慈禧,国人大都咬牙切齿。
她在近代史中是封建顽固派的代表,尤其1895年后,逆历史潮流而动,严重阻碍国家的近代化。
她不明世界大势,只是关心如何在内外交困中继续维持对这个庞大而迟暮的封建帝国的统治权,对内钳制思想,拒绝变革,拒绝开放,甚至为了满清贵族的利益而牺牲国家利益和民族尊严,比如割让台湾,比如《辛丑条约》等。
所以作为封建专制主义的总代表,她只能是进步的对立物。
但她并不是没有做过一些“好事”,比如支持洋务运动,客观地讲,没有她的支持洋务运动是开展不起来的。
又如,1901年开始的新政尽管主观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但客观上也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
从以上对慈禧太后和明成皇后的比较,我得出了一个结论:爱国者,治国国兴;卖国者,误国者,治国国亡”。
作为中华儿女,我们应时时刻刻铭记历史教训,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自己的贡献。
在撰写这篇小论文的过程中,随着搜集的材料的日益丰富详实,我对慈禧太后和明成皇后的认识逐渐深入,仿佛慢慢地揭开了盖在她们头上的层层神秘面纱,她们本来的历史面目逐渐清晰可见,也渐渐感到历史书上对历史人物的记述过于简单和平面,教材通常将人物淡
化,在介绍历史人物的时候也只是简单枯燥的生平介绍,以突出历史事件,使本来生动多彩的历史人物显得苍白无力,使本来为多姿多彩的历史人物所吸引的我感到失望。
同时也认识到历史剧虽充满趣味性和娱乐性,但有太多的不符合历史的戏说成分,比如电视剧《明成皇后》。
另外通过撰写这篇小论文,我也进一步对老师讲的坚持用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的观点看待历史人物有深刻的体会。
首先,评价历史人物时必须从历史实际出发,客观地评价历史人物。
其次,判断一个人,不是看他的言论,而是看他的行动。
再次,应当把历史人物的活动联系起来进行考察,用发展的观点评价历史人物。
如果不能坚持这些原则,就会把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历史人物或作肤浅的历史评论,就会把立体的、复杂的历史人物变成泾渭分明的平面化标本。
记得毛泽东在《贺新郎.读史》中写到:
……
一篇读罢头飞雪,但记得斑斑点点,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骗了无涯过客。
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屩流誉后,更陈王奋起挥横钺。
歌未竟,东方白。
我想学习历史最重要的也许并不是读史、希望自己不是只读史,更能掌握真正的历史规律,汲取历史智慧,我想也许我未必会成为真正的智者,但至少不会是被漫漫的历史骗了的“无涯过客”了。
作者浙江省衢州一中高一16班于茜
指导老师刘畅
2005年1月
烟 kjnfbnfdg965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