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子课》读书心得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是一部由美国作家罗伯特·斯蒂尔创作的小说,讲述了一个小男孩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父母,被送往乡下的农场生活,通过种植蔬菜和和动物相处,逐渐成长的故事。
这部小说通过对自然、生命和成长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启发和感悟。
在小说中,主人公小男孩艾伦在失去父母后,被送到了一个陌生的农场生活。
刚开始,他对这个环境感到不适应,但通过和农场主人的交流和努力,他渐渐融入了这个大自然的世界。
在农场里,他学会了耕种、播种、收获,也学会了和动物相处,体验了生命的循环和成长的喜悦。
在这个过程中,他逐渐明白了生命的可贵和自然的奥秘,也学会了珍惜和感恩。
这部小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首先,它让我重新思考了自然和生命的意义。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自然的美好和生命的可贵,而小说通过对自然的描绘和主人公的感悟,让我明白了自然的奥秘和生命的可贵。
生命是如此的脆弱而又坚强,而自然是如此的神秘而又美丽。
我们应该珍惜生命,感恩自然,学会与之和谐相处。
其次,小说也让我明白了成长的重要性。
在农场的生活中,主人公艾伦逐渐学会了独立、坚强和勇敢,也学会了感恩和珍惜。
这些都是成长的过程中必不可少的。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成长的重要性,而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成长的描绘,让我明白了成长的意义和价值。
成长是如此的宝贵而又珍贵,我们应该珍惜成长的每一步,感恩成长的每一天。
最后,小说也让我明白了感恩的重要性。
在农场的生活中,主人公艾伦学会了感恩农场主人的关爱和教导,也学会了感恩自然的馈赠和恩赐。
感恩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品质,是一种态度。
在现代社会,人们往往忽视了感恩的重要性,而小说通过对主人公感恩的描绘,让我明白了感恩的意义和价值。
感恩是如此的重要而又珍贵,我们应该学会感恩,感恩生活中的一切。
总之,种子课是一部富有启发和感悟的小说,通过对自然、生命和成长的思考,给读者带来了深刻的感悟。
它让我重新思考了自然和生命的意义,明白了成长的重要性,也学会了感恩的重要性。
《种子课》读书心得

读《种子课》的心得体会大圩镇中心小学黎忠福看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这本书,书中列举了很多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例,也用诸多的课堂实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交给了我们这些读者很多很新、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而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从以上这段话,我肤浅的就把“种子课”理解为了为知识的学习而打基础的课,是因为要先理解理透了,才能有“生长课”。
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生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
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俞正强老师在这里点出了种子课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是的,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教材都是成人编的,老师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学生的想法,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怎么想的。
当学生的想法异于成人时,我们把他定义为错误。
我想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很多时候都会把学生异于我们老师的想法给否定,甚至归为错误。
可是,我们体会过学生面对错误时的无奈吗?学生为什么渐渐失去学习的激情或动力,而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难道不是一次一次的无奈堆积而造成的吗?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
2022《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读后感

《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读后感初次邂逅《种子课 2.0-如何教对数学课》这本书,在读到“学生的问题为何越来越少”一文时,让我备受触动,深有感想。
老师也需要去不断进行自我反思,是否作为教师的我们没有做好正确积极的引导。
对于未来的教学旅程我又多了一份坚定和责任。
恰巧本学期我刚上过这节课,感悟比较深,正好可以好好整理一下自己的想法。
以下是我以一节笔算除法课为例子所提出的一些看法。
正如书中所说,我的做法是问学生:我们学过的加法和减法的竖式计算,那么你觉得除法有没有竖式计算呢?学生回答:有!我追问:那除法竖式该怎么写?和加减法竖式有区别吗?请学生自由发挥,结果是正确错误参半,紧接着错误学生就被其他孩子反驳并接受正确的写法,我也就默认了学生们都已经接受除法竖式书写格式和加减法不一样,并没有深思在没有预习过的孩子们看来,与加减法类似的竖式书写格式才是符合常理的。
然后在学完这节课后的练习作业中就发现了学生出现了这样的写法,除法竖式中忘记写被除数下面商和除数的乘积,很明显这样写的学生完全没有明白为什么除法竖式要这样书写,只是老师这样教我就这样接受。
当时我还觉得有点生气,课上不是已经纠正过了怎么还错,一节课就教了写除法竖式居然还不知道怎么写。
殊不知真正的原因在于我。
我仅仅是管输给了他们除法竖式的写法,要求他们照做。
而这一教法并没有让每一位学生真正理解到除法竖式要这样写的意义,他们只是照葫芦画瓢似的照做而已,更别提作为教师我们需要去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了。
直到第二节课,同样针对除法竖式的写法问题也是出现两种答案,这次我选择了换一个方式,我开始顺着学生的想法让他们大胆发言,让大家一起来踊跃参与,一起来判断哪种写法更好更合适,显然这一效果更加出众,这也体现在这个班级课后作业的高正确率上。
看到本书这篇内容,我开始有些明白了从学生的想法出发提出问题,“既然学生们认为A更好,那为什么书上会选用B呢?”再通过实际的分物活动来体现出除法的特别。
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

《种子课》读后感《种子课》读后感1《种子课》这本书几年前就买来看过的,在平时的教学中让我越来越感觉到每一单元的起始都很重要,所以本学期又拿起这本书看起来。
听过俞正强老师的不少视频课,给人的感觉是他教学语言诙谐、风趣,寓教于乐,深受孩子们的喜欢。
虽然他的风格,我是学不来,但我认为他的一些理念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那末这棵树的生产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末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和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种子的力量在于生长,在小学数学中,每一块知识都可以描述为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的过程,这个过程具有内在的联系,如果将这种内在的联系不可断绝视为生命过程,那末种子课的提出和实践就不是不可理解,而是可以改善我们的数学学习。
以《克和千克》为例,课前先让孩子们称一称身边的一些物体,再掂一掂,积累一些生活经验,课中又让他们感悟1 克和1 千克的重量,课后又让他们到生活中寻觅克和千克,估一估。
在此过程中不是单纯的记忆知识,否则长此以往会觉得数学学习是索然无味的,学生的学习便会缺乏生命的活力。
为使学生有旺盛的生长力,我们教师应上好每一节“种子课”从一个系统的角度来思量,整体把握一个知识块的前生今世及后延。
这个过程一定有其发生的基点 (知识与经验活动相连的关键点)、发展的节点(知识与知识相连的关键点)这些基点与节点可能就是我们的种子课。
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非流水线上生产出来的各种零件似的各种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他们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和合适的生长环境。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

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寒假一次偶然的机会,在书店的茫茫书海里邂逅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一书,打开封面,映入眼帘的是这么一句话:“谨以此书献给所有以上课为乐,并愿将每一节课作为礼物呈现给孩子们的老师们”。
刹那间,我被这句话深深打动,有博大教育情怀的俞老师,他不仅用他精湛的教学艺术指引着我们,而且用这样的方式温暖着同行的我们。
以下是本站WTT为大家带来的关于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以供大家参考!俞正强老师《种子课》读书心得感谢学校、感谢教研组、感谢数学学科带头人,让我的寒假有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陪伴。
这个寒假不是空闲空虚空洞的,而是充实收获丰满的,这本书举了很多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实例,让我走进了一位特级教师的数学课堂里,感受到了俞老师带给我们的科学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俞老师这本书不是纯粹枯燥的文字,而是用一个个鲜活的例子,让我们明白数学课不光光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多的是要培养学生数学思考的方法。
本书分为两大块,一是从课的角度进行阐释:什么是种子课及如何上好种子课这两个问题。
另一块是从人的角度进行分析:学生的成长和教师的发展。
在叙述种子课时,俞老师没有对种子课下定义,也没有根据定义来演绎,而是采用了举例的方法让我们看到:像这样的课就上种子课;就某一单元而言,这几节课应该是种子课;就某一知识领域而言,每一节种子课应该如何呈现,才能成就孩子们的学习乐趣。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成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如果将教师的专业发展视为一个生命体,那是可以描述为若干个显性阶段的。
当发展至一定时候,便能了然课与课之间的差别,了解学生的特点帮助学生成长。
这句话成立的前提是教师的不断思考和实践。
一堂课从知识属性上来说可以分为:概念课和计算课等;从教学要求来说可以分为:新授课、练习课、复习课;俞老师的观点是无论什么课无非就是种子课和生长课之分。
近期有幸拜读了XXX老师的著作《种子课2

近期有幸拜读了XXX老师的著作《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最近我读了XXX老师的《种子课2.0:如何教对数学课》,这本书深入分析了“教对数学的问题讨论”和“教对数学的路径把握”,并结合了XXX的教育教学案例。
阅读完这本书后,我意识到自己在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有所欠缺,对数学教学也有了新的认识。
我最初被这本书吸引是因为“种子课”这个词,它是一种基于学生想法的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想法,是可供迁移和生长的关键课。
小学数学有几个重要的节点,把握好这些节点并培养好学生的数学思维,教师就不必让孩子刷题,只需让孩子分析练什么,以及为什么要这样练。
要想把握好这些节点,就需要全面把握小学至初中的教材知识,并积累教育教学经验。
因此,青年教师在空闲时间里应该梳理整套中小学教材的知识框架,帮助自己树立“全局观”,并从更高的角度备课。
XXX在书中提到学生的问题越来越少,他举了笔算除法的例子(15÷3=5)来解答这个问题。
我很庆幸在备课时找到了这节课,深感自己之前备课不够认真。
结合学生研究的加、减、乘这三种运算,不难想到学生会把15÷3写成和加、减、乘一样的形式,但这是错误的。
然而,怎样让学生意识到这种做法的错误并理解教材中的算法呢?这需要在课堂上展现学生的想法,呈现出冲突,引发深度的思考,并结合除法的意义理解除法竖式写法的合理性。
这种授课方式比平时直接展示除法竖式慢得多,但我们应该知道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有价值。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我们应该让学生拥有提出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正如XXX所说,“种子课的慢其实不是慢,是数学的本质。
而平常我们上课的快不是快,是省略了数学内涵。
种子课的慢,是为了将来的快。
而我们而平时我们上的快,可能将来会慢。
”备课时的不求甚解可能会导致课堂进程的卡顿,造成的损失是一两套练题所不能弥补的。
因此,我们应该认真对待每节课,让学生会提问题,而我们自己也要学会发现问题。
读《种子课》有感:我学 我行 我思

读《种子课》有感:我学我行我思读《种子课》有感:我学我行我思《种子课》是一本著名的教育类书籍,它的作者是美国著名教育家鲁思·帕克。
这本书主要讲述了如何让孩子们在学习中掌握自我管理的能力,并发掘自己的潜力。
这本书读起来非常耐人寻味,让我对教育产生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像这本书中所讲的,教育并不仅仅是简单地灌输知识,而是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孩子的成长需要从自我管理开始,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意愿,掌握自己的学习进度和方向。
同时,自我管理还包括了自我评估和自我纠正的能力。
只有当孩子逐渐掌握了理解自己、控制自己、管理自己的能力,才能真正实现教育目标。
在孩子的教育过程中,家长和老师的作用至关重要。
他们应该成为孩子身边的良师益友,打开孩子探究世界的大门。
在这个过程中,家长和老师要倾听孩子的声音,借助孩子的独特思维方式,让孩子们对学习充满热情和兴趣。
除此之外,教育的过程也需要付出时间和耐心。
对于孩子来说,学习是一件美妙的事情,他们需要足够的时间来思考和沉淀。
而孩子的学习过程是多样化的,老师和家长也需要根据孩子的个性和特点,为孩子制定不同的学习计划和学习方式。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孩子的自我思考和自我发展,只有让孩子们拥有足够的空间和自由,才能帮助其发掘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作为一名学生和将来的教育工作者,我深深体会到教育的价值。
只有教育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让他们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
在我的教育道路上,我希望能够像《种子课》中所讲的那样,勇敢思考、认真孵化每一个种子,给未来播下希望的种子。
最后,我想用这样一句话来总结我对这本书的感受:我学我行我思,因为有鲁思·帕克和《种子课》的陪伴,我的人生教育之路将永不孤独。
《种子课》读后感(通用10篇)

《种子课》读后感(通用10篇)《种子课》读后感(通用10篇)《种子课》读后感篇1这学期我拜读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寒假里我断断续续将书本读完。
看完之后,感触很深。
在这本书里面,记录了一个数学特级教师的思与行。
全书主要分两块内容:一是种子课,生长的课堂。
详细讲解了什么是种子课?如何上好种子课?二是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
强调了感悟学生发展,反思教师成长。
而全书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却是“破茧而出:教师专业发展的五个阶段”章节中所提到的几点内容。
下面我就针对这些内容谈一下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
一、认识自己,摆正姿态人们常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觉得是非常对的。
学生们从小开始接受老师的教育,老师不仅传递知识,而且教学生为人处世的道理,关注学生的身心发展,老师就像学生的父母,像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在成长的道路上走的更好。
毋庸置疑,教师专业发展将有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教师成为自己专业发展的主体,就要求教师本人了解自己的优缺点,确立发展目标,才能找出目标与自身现有条件之间的距离,思考缩短这一距离的途径方法,并不折不扣地实施于行动。
认识自己,影响着教师在自己专业发展进程中的行动方式,从而影响着教师专业发展的水平。
因此,能否树立正确的自我观念,是影响教师专业发展的首要问题。
二、改变自己,接受学生教师的改变要立足于中国教育的改变,为孩子而改变,但首先是为自己改变。
教师改变着眼点就是学生,所以一切的改变都是学生的改变,改变学生什么,改变学生生命的状态,生命的欲求。
改变的中心,或者说灵魂是什么?以美点亮学生的内心,就是要激励学生欲求美好事物。
改变自己的目的是去接受学生,意味着教师必须去了解(研究)学生,必须顺着学生所表现的种种可能性来改变自己原先准备的预案,从而去影响学生,而不是惯性的要学生跟着教师的思维走。
因而,教师在对学生施加教育影响之前、之中或之后,应随时根据学生的情况改变自己,从而使自己的影响吻合于学生的发展现实与潜在的发展可能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种子课》的心得体会
大圩镇中心小学黎忠福
看了俞正强老师的《种子课》这本书,书中列举了很多很多关于小学数学的课堂教学实例,也用诸多的课堂实例给我们上了一堂示范课,交给了我们这些读者很多很新、很科学合理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这本书主要分为上篇和下篇,上篇基本上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课,而下篇分享给我们的是关于人(学生和教师)。
种子课,生长的课堂。
如果将某一知识系统作为一棵树,这棵树的生长过程表现为若干节“课”,那么,一定有一些课需要“莳也若子”,充分理透脉络;一定有一些课可以“置也若弃”,让学生充分自主。
“莳也若子”的课,通常处于起点或节点,谓之“种子课”。
“置也若弃”的课,通常处于点与点之间,谓之“生长课”。
从以上这段话,我肤浅的就把“种子课”理解为了为知识的学习而打基础的课,是因为要先理解理透了,才能有“生长课”。
种子课,为了每一个人的生长。
叶圣陶先生说,学生“跟种子一样,全都是有生命的,能自己发育,自己生长的;给他们充分的合适的条件,他们就能成为有用之才。
所谓办教育,最主要的就是给受教育者提供充分的合适条件”。
种子课就是合适学生生长的条件之一。
俞正强老师在这里点出了种子课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是的,教师教的是人,教师所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流水线上的各种零件似的产品,教师的“产品”是活生生的学生,学生有自己的思想,他们是有生命,像一颗种子一样,能自己发芽、生长,只是,学生的发芽、生长,需要我们教师为其保驾护
航,为其提供充足的养料及合适的生长环境。
教材都是成人编的,老师经常将自己的想法变成学生的想法,想当然地以为学生是怎么想的。
当学生的想法异于成人时,我们把他定义为错误。
我想很多老师都会有这样的认识误区,很多时候都会把学生异于我们老师的想法给否定,甚至归为错误。
可是,我们体会过学生面对错误时的无奈吗?学生为什么渐渐失去学习的激情或动力,而把学习当成是一种任务?难道不是一次一次的无奈堆积而造成的吗?
为什么我们成人如此理直气壮?因为我们认为学生是一张白纸,是等着我们去描绘,可以任意涂鸦。
事实上,学生绝非一张白纸,而是一颗种子,她带有太阳的能量,带有生长收藏的密码,带有春夏秋冬的记忆。
因为是颗种子,所以她随时都在生长,随时都准备生长。
《种子课》这本书,给我们数学教师对课堂、对学生有了又一次新的认识和启发,放下这本书的时候,作为数学教师的我,是不是该认真的好好想想,今后,我的课堂要怎么更好地面向全班学生,我的课堂将如何给学生创造一个更合适的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