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 古代印度社会
第2课:亚非文明

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
• 古代埃及、古巴比伦、古代印度和古代中 国,被称为亚非四大文明古国。四大文明 古国都产生于大河流域,称之为大河文明。
一、古代埃及文明 1、产生于:(北非)尼罗河流域。 2、文明代表:金字塔、狮身人面像、象形 文字。
二、古巴比伦文明 1、产生于:(西亚)两河流域。 2、文明代表: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 (楔形文字是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创造的)。 3、汉谟拉比法典: 制定者:汉谟拉比; 目的和实质:为了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 价值: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流域? 大河文明地处北纬20º ~40º 之间,北纬 20º ~40º 之间的大河流域,气候湿润,光热 充足,地势平坦,适合人类的生存;大河 的定期泛滥,给两岸提供了充沛的水源和 肥沃的土壤,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六、大河文明的特点: 地处大河流域,经济以农业为主,对外进 行侵略扩张,建立了统一的奴隶制国家,实 行专制统治。 七、在四大文明古国中,最早建立中央集权奴 隶制国家的古代 埃及 ,文明唯一没有中断的 是 中国 。
三、古代印度文明 1、产生于:(南亚)印度河、恒河流域。 2、文明代表:种姓制度、阿拉伯数字、佛教。 3、种姓制度: 将全社会成员按地位的高低,分为四个等级: 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实质:严格维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充分体 现了奴隶主阶级压迫、剥削奴隶的阶级本质。
四、古代中国文明 1、产生于:(东亚)黄河、长江流域。 (公元前2070年) 2、文明代表:甲骨文、青铜器(司母戊 鼎、四羊方尊)、分封制。
噶米精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一单元 古代世界》第2课 古代印度社会课后练习 中华书局版

第2课古代印度社会1.(2018曲靖二模)印度河流域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以下与之相关的是( B )A.金字塔B.种姓制度C.伊斯兰教D.《汉谟拉比法典》2.宁宁编写了一部关于古印度种姓制度的课本剧。
其中不符合史实的场景是( C )A.刹帝利对婆罗门毕恭毕敬B.婆罗门主持祭祀活动C.首陀罗担任官吏在办案D.吠舍在农田里劳动3.一部印度电影里有这样的一句台词:法官的儿子永远是法官,小偷的儿子永远是小偷。
这种阶级歧视源自( B )A.禅让制度B.种姓制度C.分封制度D.科举制度4.尼赫鲁曾指出:“种姓制度及其相关的许多东西是完全不协调的、反动的、拘束的,并且是进步的障碍。
”同时他认为:种姓制度维护了印度文化的完整性,保持了每个集团的民主习惯。
因此,在独立后的印度,并没有彻底的把种姓制度废除掉。
如图能够反映印度种姓制度的是( D )5.(思维拓展题)印度奴隶社会等级制度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C )A.社会成员分工不同B.四个等级间权利义务的多少C.严格的阶级关系D.等级间的种族差别6.下列对印度等级制度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等级之间界限森严B.低等级种姓不允许从事高等级种姓的职业C.不同种姓之间的男女不能通婚D.种姓制度对印度社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7.世界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创立于( C )A.古埃及B.古巴比伦C.古印度D.古罗马8.佛教产生的时间是( C )A.公元前7世纪B.公元前1世纪C.公元前6世纪D.公元6世纪9.下列关于佛教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C )A.佛教是在印度社会矛盾非常尖锐的情况下产生的B.佛教教义对当时渴望解除苦难的人们有很大的吸引力C.佛教反对婆罗门的特权地位,同时也否认众生平等D.很多国王利用佛教“忍耐服从”的教义并大力扶植10.(综合探究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他(指造物主)为了世界的繁荣,用自己的口、双手、双腿和双脚相应地制造了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
国王应极力使吠舍和首陀罗执行自己的义务,因为他们逃避自己的义务时,则使这个世界动摇。
初中历史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古代印度》课件

古代印度在阿育王时代发展到全盛时期。他经过多年 征战,使王朝版图扩展到除印度半岛最南端以外的整 个南亚次大陆,即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 拉国。这个庞大的帝国是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 因此在阿育王死后不久便陷入分裂。
从事农、牧、渔、养猪业以及其他职业。 首陀罗
从事国家军事、行政事务。
刹帝利
那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一位理发师的儿子爱上了一个少女。 他父亲告诫说:“儿子,你不耍把愿望寄托在办不到的事情上。 你是理发师的儿子,属于低级种姓(首陀罗).而那个女孩属于 高级种姓(刹帝利)。刹帝利的女儿是不能与你结婚的。”结果, 理发师的儿子在绝望中忧郁而死。
嘴
婆罗门
统治阶级
手 刹帝利
腿 吠舍
被统治阶级
脚 首陀罗
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
5.特点:在理论上皆为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 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
6.影响:造成印度社会阶层的隔离,阻碍了社会成员的流动, 对印度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印度的种姓分为四类: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其余 的则属于绝对不可接触的“贱民”,他们不包括在四个种姓之内, 最受鄙视
印度河与恒河流域的 气候特点
温暖湿润
2.公元前2500年左右,印
度河流域出现了城市国家。
其中,以哈拉帕和摩亨
佐·达罗最著名。
摩亨佐·达罗
哈拉帕
哈拉帕谷仓遗址
哈拉帕的内城
3.公元前15世纪后,雅利安人 入侵,建立起奴隶制小国。
雅利安人
是世界三大古游牧民族中其中的分 支之一,属于白色人种。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笔记归纳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笔记归纳第一章古代人类的迁徙与繁衍1.旧石器时代的人类-旧石器时代是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时期,人类还处于采集、狩猎阶段,生活在山洞或简易的棚屋中。
-旧石器时代的主要遗址有中国的周口店、法国的克龙尼、埃及的卢克索等。
2.新石器时代的农耕文明-新石器时代是人类开始进行农业生产的时期,人类逐渐过渡到定居生活,并发展了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
-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遗址有中国的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印度的哈拉帕文明、埃及的金字塔等。
3.两河流域文明-两河流域文明是指位于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流域的古代文明,也被称为美索不达米亚文明。
-两河流域文明的代表性城市有乌尔、拉格什、巴比伦等,人们发明了楔形文字并建立了城邦国家。
第二章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1.夏、商、周三代的更替-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朝代,传说中的禹是夏朝的开国君主。
-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实际考古证据的朝代,商朝时期兴起了青铜器制作和商代文字。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王朝,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有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的儒墨之争。
2.春秋战国时期的变革-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变革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思想文化繁荣。
-春秋时期的鲁国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提倡仁义礼智信的道德观念。
-战国时期的墨子是墨家学派的代表,提倡爱与非攻的思想。
3.秦汉帝国的统一-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皇帝制度。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久、最繁荣的封建王朝,汉武帝时期实行郡县制和科举制,开展了丝绸之路。
第三章印度古代文明的发展1.印度河流域的早期城市文明-印度河流域是古印度文明的发源地,又称哈拉帕文明或莫亚文明。
-哈拉帕文明的城市规划布局有街道、公共浴场、精密的排水系统等。
2.阿育王的帝国与佛教的传播-阿育王是印度历史上最有名的国王之一,他推行了广泛的改革并促进了佛教的传播。
-佛教是由释迦牟尼创立的宗教,强调舍弃欲望、追求解脱,对印度以及东亚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九上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知识归纳

九上第一单元“古代亚非文明”知识归纳
第1课古代埃及一、古埃及文明
1.发源地:非洲东北角的尼罗河流域。
2.概况:
3.文明成就:金字塔、象形文字、狮身人面像、太阳历等。
二、金字塔
1.用途:古埃及法老的陵墓。
2.地位: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国王的无限权力,以及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
第2课古代两河流域一、古代两河流域文明
1.发源地:两河流域(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
2.概况:
3.文明成果:《汉谟拉比法典》、楔形文字、阴历等。
二、《汉谟拉比法典》
1.主要内容:
(1)社会等级严格::分为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2)维护奴隶制度:家庭奴隶制是古巴比伦的一大特征,男性家长对奴隶有生杀予夺之权。
(3)民事商业行为:有关于租赁、雇佣、交换、借贷等方面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2.地位: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3.意义:从中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比伦社会;是古巴比伦王国留给人类的宝贵文化遗产,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
第3课古代印度一、古代印度社会
1.发源地:南亚的印度河流域。
2.概况:公元前1500年左右,雅利安人在印度河流域和恒河流域定居下来。
孔雀王朝统治时期是古代印度文明的鼎盛时期。
3.文明成就:种姓制度、佛教、阿拉伯数字的发明等。
二、种姓制度
三、佛教的创立
1.时间、创始人:公元前6世纪创立、乔达摩·悉达多(“释迦牟尼”)。
2.传播:。
第2、3课 古代两河流域和印度

中国古代佛教四大名山
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
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
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
4.作用:
对于反对种姓制度的主张具有积极意义;通过佛教的传播,印度文化对周边地区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知识整理
文明
时间
发源的河流
文明的代表
约前3500
古埃及
尼罗河
金字塔
古巴比伦
前3500
幼发拉底河 底格里斯河
石柱上部是一副精致的浮雕,浮雕为太阳神沙玛什端坐在宝座上,正把象征帝王权力的权标授予站在他面前的汉谟拉比,体现了“君权神授” 的思想。
三、文明成就
1、文字:
楔形文字
阴历
3、数学:
60进位制
2、历法:
4、法律:
《汉谟拉比法典》
(1)地位: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
(2)内容:
被征服者、贫困破产失去土地的人
掌握神权
把持国家军政大权
向国家纳税;向神庙上供;供养第一、二等级
几乎没有权利,受奴隶主阶级的剥削和奴役,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1
1
1
1
刹帝利
1
1
首陀罗
1
婆罗门
吠舍
不同种姓的男女所生的子女被看成是贱民,被开除出种姓的人也成为贱民,也叫“不可接触者”。
2.分析特点
B
随堂检测
2. 郑同学漫步罗浮宫时,解说员指着一黑色的石柱说:“这是现存世界上最早的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请你判断,此文物应产生于( ) A.古代中国 B.古巴比伦 C.古印度 D.古埃及
D
随堂检测
3. 右图是古代四大文明分布示意图,B处所在地区的代表性文明是( ) A.种姓制度、佛教 B.分封制度、甲骨文和青铜器 C.象形文字、金字塔 D.楔形文字、《汉谟拉比法典》
第2课 亚非文明古国教案

1、埃及位于北非尼罗河流域,公元前3100年,形成统一的奴隶制国家,都城在孟斐斯。国王称为法老。
2、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是古埃及人民劳动和智慧的结晶。
3、西亚两河流域约在公元前3000年出现了许多城市国家。
4、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国王汉谟拉比统一了两河流域,首都在巴比伦。
5、《汉谟拉比法典》是历史上已知的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教案
精讲部分
6、公元前2300年左右,印度河流域出现了一些城邦。公元前15世纪,雅利安人入侵。
7、印度的种姓制度:婆罗门(祭司贵族)、刹帝利(国王、官吏和武士)、吠舍(从事农业、牧业、商业的平民)、首陀罗(从事低贱的各种职业)
8、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巴比伦和中国被称为亚非四大文明古国。
互动设计
学科:历史
练习部分
完成同步练习上的作业
课后反思第周Leabharlann 教务处检查(签章) 年 月 日
年级:九年级
班级:
生生互动
师生互动
课题
第2课亚非文明古国
第课时 共课时
教学目标
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古巴比伦国王汉谟
互动设计
师生互动
生生互动
重难点
《汉谟拉比法典》
导入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指的是世界上最早进入文明时代(奴隶社会)的四个国家,包括埃及、印度、巴比伦和中 国。它们分别发源于非洲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流域、西亚的两河流域和东亚的黄河流域。
九年级历史上册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印度课堂重点笔记

九年级上册历史
第二课古代两河流域和古代印度
重点笔记
一、古代两流域文明
1、地理位置:“两河”指西亚的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大体上是以今天伊拉克首都巴格达为中心的狭长地带。
2、建国:约从公元前3500年起产生小国(文明产生)。
大约在公元前2400前,两河流域实现了初步统一。
此后,两河流域几度统一,也屡遭外族入侵和内部战乱。
二、古巴比伦王国
1、概况:
(1):原是幼发拉底河中游的一个小国。
(2):公元前18世纪,古巴比伦王国国王汉谟拉比对外采取各个击破的策略,完成了整个两河流域中下游地区的统一事业,建立了统一、强大的奴隶制国家。
2、汉谟拉比:
①实行君主专制制度。
②制定了一部较为系统和完整的法典。
③古巴比伦王国最强盛的时期在位。
3、《汉谟拉比法典》
(1)目的:为了维护统治。
(或严格保护奴隶主的利益,强调等级)
(2)实质:是代表奴隶主意志的法律,是维护奴隶主阶级统治的工具。
(3)内容:
①古巴比伦拥有公民权的自由民、无公民权的自由民和奴隶三个严格的社会等级;
②奴隶制度在古巴比伦相当发达,战俘是奴隶的主要来源,也有买卖奴隶的现象;
③家庭奴隶制是其一大特征;
(4)意义:
法典内容十分广泛,可以清晰地了解古巴伦社会。
法典中的规定说明商品经济在古巴比伦比较活跃。
(5)地位、评价:
是迄今已知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整的成文法典,表明人类社会的法制传统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