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产性服务业文献综述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一个文献综述

溢效用 [ 2 o l 。陈建军 、 陈菁 菁 ( 2 0 1 1 ) 基于浙 江省 6 9个 城市 和 地 区的产业 分布 , 验 证 了生产性 服务 业与 制造业 之 间的协 同定位关 系{ 。 吉亚 辉 、 李岩 、 苏晓晨 ( 2 0 1 2 ) 基 于 中 国
2 0 1 3年第 1 O期 总第 1 9 2期
经济研究导 刊
E C0NOMI C RE S E ARCH GUI DE
No . 1 0, 2 0 1 3 S e r i a l No . 1 9 2
关 于生 产 性服务 业与 制造 业的 关系: 一 个文 献综 述
刘 宪 龙
( 扬州大学 , 江苏 扬州 2 2 5 1 2 7 )
摘
要: 生产 性 服 务 与 制 造 业 的 关 系可 归 纳 为 : “ 需 求论 ” 、 “ 供给论” 、 “ 互动论” 、 “ 融合论” 。 学者 们 尝试 用不 同方 法
和 视 角思 路 对 生 产性 服 务 业 与制 造 业效 率 提 升之 间的 关 系展 开研 究 。 先 对基 于主 导 地 位 生产 性 服 务 业 与 制 造 业 的 关 系的 文 献进 行梳 理 , 然 后 分 别 基 于 空 间视 角 、 生 态 共 生视 角 以及 投 入 产 出视 角对 国 内外 的 研 究 进行 归 纳 综 述 。
服 务 业 作 为 投 入 要素 。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与 制 造业 关 系成 为 了经 济 学 中 的一 个 热 点研 究 问题 。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全球范围内都在蓬勃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种以提供服务为主要目标的产业,它与传统的生产业有所不同。
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经济增长和就业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的美国。
当时,美国的制造业正在经历一场危机,许多制造企业纷纷裁员或关闭。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一些企业开始转向提供服务,并通过与客户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这一新的商业模式迅速传播到其他国家,成为全球范围内的一个新兴产业。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对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使得整个经济体系更加多元化,不再仅仅依赖于传统的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提供从设计到销售的一整套服务,满足客户的特定需求。
这种个性化的服务可以大大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并为经济的发展创造更多机会。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为就业提供了新的机会。
传统的制造业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但随着技术的发展和自动化的应用,制造业的人力需求正在不断减少。
相比之下,生产性服务业对高技能劳动力的需求更大。
这为大学生和研究人员提供了就业的机会,并促进了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挑战。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大量的投资。
服务业通常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而这些都需要耗费大量的资金。
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激烈。
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进入生产性服务业,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新进入者往往面临着艰难的市场环境。
生产性服务业是一个快速发展的新兴产业,在促进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随着全球化和技术进步的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在未来有望继续发展壮大。
为了充分发挥其潜力,政府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共同推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创新和发展。
还需要加强人才培养,提高劳动者的技能水平,并为生产性服务业提供更好的政策环境和支持。
只有这样,生产性服务业才能继续为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研究:文献综述与展望

文 从生 产 性 服 务 业 空 间 布 局 与 城 市 等 级 体 系 的关 系 、 间布 局影 响 因素 、 空 与制 造业 互 动 的空 间布局 差
异 、 究方 法 四个方 面 , 国 内外 生 产性 服务 业 的空 研 对
编 号 : 9 J 7 04 。 0 Y C 9 0 8
作 者 简 介 : 松庆 (9 1) 男 , 李 17 - , 汉族 , 教 授 , 士 ; 副 博 主要 研 究 方 向 : 代 服 务 业 和 现 代 物 流 。 现
1 6
经齐 与管 理 :
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布局研究: 文献综述与展望
接触 的机会 , 进 双 方 的 了解 。而 且 , 务 越 复杂 , 增 服
专业 化程 度越 高 , 就越 需 要 足 够 大 的市 场 规 模 来 支
都, 只有首都和一些经济较为发达 的大都市区区位 商 大于 1 L 。Masa 等 人对 英 国 17 r l hl 9 1—18 97年 的
Vo .1 No 5 1 1 .
0c . 01 t2 1
生 产 性 服 务 业 的 空 间布 局 研 究 : 献 综 述 与 展 望 木 文
李松 庆
( 东 工 业 大 学 管 理 学 院 , 东 广 州 , 10 5 广 广 507 )
摘 要 :生产性服务业在现代经 济发展 中的重要作用 , 引起 了国内外学者 的广泛 关注 。其 中, 基于地理 学视 角的生 产性服务业空 间布局研 究是近年研 究 的新方 向。本文从 生产 性服 务业 空间布局 与城 市 等级 体 系的关 系、
基 于地 理学 视 角探讨 生 产 陛服务 业 的空 间布 局是 近 年 研究 的新 方 向 , 该类 研究 刚起步 , 但 还很 薄 弱 。本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研究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生产性服务业国家,这种变化主要归因于国家政策的支持以及消费者需求的增长。
我们的生产性服务业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已经超过了传统的制造业。
在当前经济形势下,中国的生产性服务业正面临着机遇与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的变化,服务业已经成为了世界经济增长的主要驱动力之一。
这种趋势在中国也得到了体现。
随着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信息技术的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逐渐成为了我国经济新的增长点。
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也为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推行了开放政策,将越来越多的领域逐步引入到全球化的经济循环之中。
这些政策和措施为生产性服务业的跨国运营提供了机会。
然而,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与挑战。
首先,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其次,我国的生产性服务业经营模式主要依赖于低廉的劳动力和低成本绩效,知识创新、制度变革和高质量服务等方面的发展亟待提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研究。
一、加强技术创新,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技术创新是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关键。
当前,许多生产性服务业还存在着技术创新能力不强的问题。
在机器人技术、智能制造等方面,国外的优势明显。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在技术创新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不断深入挖掘高技术的应用领域,提高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核心竞争力。
二、发展人才培训,提高服务质量人才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当前,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人才培养仍面临诸多挑战,比如人才素质低下、人才不足等。
因此,政府需要制订出更多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政策扶持,吸引更多优秀人才加入到生产性服务业领域。
同时,还需要加强对人才的培训和教育,提高生产性服务业从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服务质量。
三、推进“互联网+”服务,引领新一轮生产性服务业变革随着我国互联网进入到深度应用阶段,生产性服务业与互联网产业的融合和创新成为了当前趋势。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一、生产性服务业概述生产性服务业,也称生产者服务业,顾名思义属于服务业即第三产业的一种,是与生活性服务业相对应的概念,是从制造业内部而发展起来的新兴产业,依附于制造业而存在,贯穿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不直接向消费者提供服务,有利于保持工业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促进产业升级和提高工业生产效率,是二三产业加速融合的关键环节。
包括金融、会计、保险、法律、研究开发、管理咨询、工程设计、房地产、广告、仓储、运输、人事、通信、行政等。
生产性服务业能够有效带动经济发展,其快速增长能够加速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稳定增长,有利于激发内需潜力、提高社会就业水平、改善人民生活,引领产业向价值链高端提升。
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现状在我国经济发展早期并没有明确的生产性服务业行业分类,生产性服务的功能主要存在于企业自身的“内化”服务,绝大多数的制造业生产企业都是通过企业内部组织的科层结构形式自行设置相关的生产性服务部门,其相应的生产性服务活动都是在企业内部的科层指令下有计划的开展;而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加入世贸组织之后,中国的制造业部门开始学习和借鉴发达国家有关产业分工和市场化外包生产服务的做法,使得中国真正意义上具有了从事生产性服务的具体产业,市场环境的日益完善也使得原本“内化”的生产性服务逐步“外化”为专业化的生产性服务业。
尽管中国的第三产业经过了30年的快速增长,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就生产性服务业来说国内总体的发展水平还是偏低的,产值规模小,在带动就业方面能力不足。
2011年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固定投资额占全国总投资11.5%,就业人数占全国就业人数28.95%,生产性服务业在推动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我国目前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发达国家生产性服务业在拉动经济增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而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贡献率,却由2005年的43.3%下降到了2010年的38.5%。
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研究--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届大学本科)论文题目:_上海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发展研究学生姓名:__学生学号: _指导教师:__二级院系:_专业班级:__完成时间:__1、生产性服务业1.1 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和特征生产性服务业是指直接或间接为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政府管理等提供中间服务的服务性产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而非直接向个体消费者提供的服务。
生产性服务也可理解为服务生产的外部化或市场化,即企业内部的生产服务部门从企业分离和独立出去的发展趋势,分离和独立的目的是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经营的专业化程度。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中将生产性服务业分为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服务、信息服务和商务服务等。
从普遍意义上讲,目前国内生产性服务业的主要发展方向是金融业、信息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现代物流、商务服务业和会展业等。
从产业的发展来看,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五个方面的特点:●增值性。
生产性服务业对提供产品增值性作用很大。
●知识性。
因为它属于知识和技术密集的产业,所有他的服务可以促进高素质人才的集聚,保证提高高智力、高效率的知识技术服务。
●创新性。
生产性服务业是高新技术的主要使用者和推动者,所以它的发展离不开自身的创新。
●关联性。
因为服务提供与客户消费同时进行,互相联动,密不可分,并在整个产业链的各种服务中依存度越来越大。
●信用性。
信用决定服务产品的价值,信用体系保证服务过程的质量。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又具备了三方面的要素:●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必须在一个便捷的区域。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需要必要的资源配置。
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需要人才资源上的整合。
1.2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情况分析生产性服务业涉及信息收集、处理、交换的相互传递、管理等活动,其服务对象主要是商务组织和管理机构,其范围主要包括仓储、物流、中介、广告和市场研究、信息咨询、法律、会展、税务、审计、房地产业、科学研究与综合技术服务、劳动力培训、工程和产品维修及售后服务等。
嘉兴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互动发展问题研究[文献综述]
![嘉兴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互动发展问题研究[文献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2d8fa59d227916888486d7de.png)
毕业论文文献综述统计学嘉兴市生产性服务业对制造业互动发展问题研究一、前言部分写作目的:生产性服务是指那些被其他商品和服务的生产者用作中间投入的服务[]1。
尽管生产性服务可以为所有产业服务,但在中国转型时期,生产性服务投入到第二产业的份额超过一半[]2。
这意味着,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存在一种紧密的依存关系。
更具体地说,伴随着我国制造业的高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亦应获得快速发展。
诚然,随着工业化进程的推进,我国生产性服务业获得了巨大发展。
我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增加值由 1987 年的1462 亿元(1990年不变价格,下同)增加到2006年的5203亿元,增加了3.55倍。
然而,整体而言,我国生产性服务业仍处于刚刚起步阶段。
2002年,生产性服务业增加值在我国GDP中所占份额为 16.1%,而其在美国 GDP中的份额达到了47.83%[]3,几乎是中国的3倍,同时,服务业产出在我国GDP的比重 12年中仅上升了1个百分点[]4。
可以看出,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仅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甚至处于相对停滞阶段。
因此,如何促进生产性服务业快速有序发展成为摆在我们面前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而明晰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间的发展关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前提条件之一。
鉴于此,探讨处于转型期中国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成为本研究的目的,我们以处在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嘉兴市作为研究对象,对嘉兴市的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互动影响进行研究,在此基础上综述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需求、空间布局等外在表现形式 ,继而从分工、价值链、创新与共生四大视角探寻了两者互动的内在机理,最后本文从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互动的外在表现形式与内在机理两方面阐述未来研究的可能方向及趋势。
相关概念:1、规范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实证分析回答“是什么”和“能不能”这些类型的问题,不涉及价值判断,而规范分析主要回答“应该怎样”和“该不该”的问题。
本文对生产性服务业相关理论及与制造业互动理论进行规范分析,同时立足与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对生产性服务业和制造业的经济关联和互动绩效等做了实证分析。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研究随着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本文将对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进行研究,并探讨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为第三产业,是相对于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而言的一个概念。
它主要包括交通运输、邮电通信、金融保险、商业贸易、房地产、旅游餐饮等行业。
生产性服务业通过提供各种服务,为实体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在促进经济增长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服务业占比的提高,使得经济结构逐渐向服务业转型。
服务业比工业更能创造就业机会,并为经济增长提供了稳定的支撑。
生产性服务业还可以提高经济的效率,促进资源的优化配置。
现代物流服务的发展可以提高商品运输的效率,减少物流成本,提高供应链的管理水平。
生产性服务业对实体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支撑作用。
实体经济主要指工业制造业和农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依赖生产性服务业提供的各种服务。
交通运输服务是将货物从生产地运送到销售地的桥梁,金融保险服务为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和风险管理,商业贸易为产品销售提供了渠道。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能够提高实体经济的运行效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从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
生产性服务业还对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起到了积极作用。
随着经济的发展,传统的制造业面临着资源价格上涨、环境压力加大、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多重挑战,需要转型升级。
而生产性服务业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可以提供高附加值的服务,为制造业提供技术支持、市场推广、品牌建设等服务。
通过与制造业深度融合,生产性服务业可以提高制造业的附加值,推动产业升级。
生产性服务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积极的外部效应。
生产性服务业的快速发展可以促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居民的生活品质。
房地产服务的发展可以提供更多的住房供应,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
旅游餐饮服务的发展可以丰富人们的文化娱乐生活。
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相关行业的发展,推动区域经济的整体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产性服务业文献综述作者:任娟娟,吕月英,王超杰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2年第11期摘要:近年来,生产性服务业在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通过引出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对国内外学者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与综述,提出对生产性服务业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关键词:生产性服务业;文献综述;展望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1-0276-03近10年来,作为世界经济中快速增长行业之一的生产性服务业,已逐渐形成比较完整的产业体系。
全球经济活动正在由以制造业为中心逐步向以制造业和服务业相融合的方向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迅猛发展已引起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
一、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1966年,美国经济学家H.Greenfield在研究服务业及其分类时,最早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
生产性服务业又称生产者服务业,在理论内涵上是指市场化的中间投入服务,即可用于商品和服务的进一步生产的非最终消费服务。
1975年,Browning和Singelman在对服务业进行功能性分类时,也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的概念,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包括金融、保险、法律工商服务、经纪等具有知识密集和为客户提供专门性服务的行业。
我国学者侯学钢(1997)认为,生产性服务业也可称为厂商服务业,它随着西方“工厂制度”的确立而迅速发展起来,是为社会物质生产提供各种非实物形态的服务性产业。
钟韵、闫小培(2005)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为生产、商务活动和政府管理提供而非直接向消费的个体使用者提供的服务,它不直接参与生产或者物质转化,但却是任何工业生产环节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目前,国际经济合作发展组织对其定义为“Producer services are intermediate inputs to further production activities that are sold to other firms”,即生产性服务是指作为中间性投入提供给其他企业的促进生产活动的服务。
二、国外生产性服务业务研究(一)生产性服务业增长分析研究Goe(1990)认为,生产性服务业销售的最大部分是其他服务业而不是制造业,对大多数生产性服务业而言,市场主要面向最终需求。
他还认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增长的几大要素有:(1)产品和服务生产的转型;(2)大多数产品生命周期被削短了;(3)短期的顾客货物的生产正在取代大批量生产经营方式。
Coffey和Bailly(1991)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增长和区位间的关系以及弹性生产方式的兴起,认为在货物生产和服务业部门生产中弹性生产方式的兴起促进了生产性服务业活动的增长。
Daniels(1993)的研究显示,在大部分的经济体系中,虽然生产性服务业并不是服务部门中最大的部分,但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就业增长是服务业中最快的。
Beyers(1993)研究指出,生产性服务业在经济增长最快的大都市区增长最快,同时在整个区域也显现了较快的增长势头。
Harrington(1995)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
Coffey(2000)经研究后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二战后发达国家就业增长最为迅速的部门。
他认为,就其促进经济的转变和适应性而言,生产性服务业在投资、创新和技术转变等方面扮演了战略性的作用。
(二)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研究Harrington(1995)指出,影响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的两个重要因子是:可能顾客的当前区位和多样劳动力的成本与获取。
这两个因素间相互作用受服务业生产技术及其市场结构、大容量的远程通讯依赖的调节。
这些因素间的相互作用可以是相反也可以是一致的。
许多研究阐述了生产性服务业在空间上的不均衡发展、服务业区位选择的大都市化倾向。
Beyers(1993)研究发现,1985年美国90%的生产性服务业就业集中在大都市区,占总就业的83%。
Coffey (2000)认为,在区域、国家、国际尺度下,生产性服务业都倾向于在大都市区布局,而非大都市区、甚至较小的大都市的生产性服务业则处于相对的劣势。
有学者还关注到跨国生产性服务的布局对世界城市网络和大都市区自身的影响。
Sassen(1991)研究指出,伦敦、纽约和东京作为全球城市,集聚有多项高级专业服务业。
她认为,高级生产性服务业是当前世界城市形成的一个主要特征。
关于生产性服务业的“郊区化”趋势,有学者研究认为,大城市的办公成本太高,导致一些服务企业的外迁,二级城市成为了它们的优先选择。
也有学者认为,不同种类的生产性服务业在区位选择上有不同的偏好。
Gil1espie和Green(1987)提出了生产性服务业布局行为的逆大都市化趋势。
Illeris(1996)认为,家庭服务业和部分生产性服务业主要考虑接近客户,由于区域市场可以提供足够的收益,生产性服务业趋于分散化。
(三)生产性服务业对城市经济发展的作用研究Hansen(1990)分析了美国教育、生产性服务业密度和大都市区人口规模对大都市区人均收入的效应,结果表明,在日益增加的信息指向经济中,生产性服务业部门的增长实际上扩大了劳动分工和生产率。
而且,生产性服务业的出口或外销也加速了区域的发展,充当了催化剂的作用。
Harrington(1995)通过对美国的研究认为,生产性服务业对区域的贡献为:(1)对区域就业、收入和税收的直接和非直接的贡献;(2)对区域活动生产率和竞争的贡献,这表现了一种市场外部性。
Grubl(1993)提出了三个基本种类的服务贸易:要数服务贸易、附带有人员和货物暂时移动的贸易、物化的服务贸易。
他认为,生产性服务贸易只有两种形式:一种是通过个人和商品的移动并进行贸易;另一种是通过装运服务物化在其中的物质材料来进行贸易。
Illeris(1996)指出,在正在出现的服务社会,一些生产性服务通过出口到区域外,对其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做出直接的贡献。
他还指出,还有部分生产性服务活动通过提供必要的服务和符合条件的劳动力、或通过吸引这样的劳动力前来就业的方式来提高区域的直接基本经济活动企业的竞争力,以此间接对区域经济发展作贡献。
OECD(2000)的研究也表明,OECD国家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业服务业为主要代表的生产性服务业的产值比重从1987到1997年间已经基本上稳居各服务行业的首位,并且增长率仍是各部门中最高的。
Thompson (2004)的研究,美国生产性服务业的就业增长率从1992年到2002年间保持了极高的增长水平,其吸纳的就业总量在2002年已经超过了制造业,占全部非农部门就业的比重为1319%,仅次于政府服务(1615%)。
(四)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研究Cohen and Zysman (1987)认为,服务业部门的存在要以制造业为基础,因为制造业是服务业产出的重要需求部门。
格鲁伯、沃克(1993)用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说来阐述生产者服务业同制造业之间的关系。
Eswarn and Kotwal(2001)认为,服务业的发展可以增加制造业部门的收益,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是制造业生产率得以提高的前提和基础。
Park,Chan (1989),Shugan(1994)和Bathla(2003)等通过研究,将生产性服务业与制造业的关系表述为协同发展、互为基础和推进动力的关系。
Riddle(1986)提出了交互经济模型,认为生产性服务业是促使其他部门进行发展和增长的过程产业,它的作用在于使得一切经济的交易更为方便,是经济的黏合剂。
Lundvall and Borras(1998)也认为,随着信息通信技术的发展和广泛应用,服务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边界正在模糊,两者之间的融合互动逐步加剧。
Guerrieri (2005)通过对8个国家11年的面板数据分析指出,一个国家制造业的专业化分工是决定一个国家生产者服务业国际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反过来,生产者服务要素的使用也能促进制造业以及服务业本身专业化分工。
Alan Macpherson(2009)指出,一个知识密集型制造业通常会对生者服务有着较高的需求,因此,也更有可能生产和出口这些生产者服务业;制造部门的结构能够影响生产者服务业以及生产者服务贸易的发展。
三、国内生产性服务业务研究(一)对国内外研究成果评述甄峰、顾朝林、朱传耿(2001)对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和评述。
赵群毅、周一星(2005)对西方生产性服务业地理学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地梳理,归纳了西方生产性服务业地理学研究的主要特点,提出新的发展背景下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地理学研究的拓展方向。
李江帆、毕斗斗(2004)对国外生产服务业的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跟踪梳理,系统介绍和阐述了生产服务业的概念、生产服务业对于经济与就业增长的贡献、生产服务业与其他产业的互动关系、生产服务业外包、生产服务业布局、生产服务业对城市与区域发展的作用等生产服务业焦点问题。
王敬荣(2006)系统地回顾和总结了国外和国内学者对于生产性服务业的研究成果,并归纳了今后的研究趋势。
吕拉昌、阎小培(2006)总结了生产性服务业的若干理论问题,重点就生产性服务业在区域发展中的作用、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和区位三大问题进行探讨。
(二)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研究张文忠(1999)从经济区位论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不同类型服务业的区位特征以及服务业布局的理论依据,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发达国家大城市服务业布局的特征和空间演变趋势。
宁越敏(2000)以中国最大的经济中心上海市为例,分析转型时期城市生产服务业和办公楼区位的分布特点,得出影响上海生产性服务业区位的因素。
陈殷,李金勇(2004)探讨了生产性服务业的区位模式和影响机制,认为聚集因素在生产型服务企业区位模式中扮演主导作用。
钟韵(2004)通过对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的实证研究,从产业功能的角度探讨了广州生产性服务业的成长历程特征、及其对腹地珠江三角洲的影响,并提出我国中心城市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的思路。
曾国宁(2006)通过生产性服务业集群和制造业集群的比较,形成了生产性服务业集聚的基本因素。
李普峰(2009)和贺天龙(2010)分别利用区位商和赫芬达尔指数揭示生产性服务业的空间分布规律。
(三)经济增长的贡献分析研究考虑生产性服务业对某个区域或某个城市的影响,更重视个体差性。
钟韵、阎小培(2003)从全国、区域以及城市三个层次研究了生产性服务业的作用、地位与影响,并以此来探讨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与经济结构变化及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及关系。
姚耀,陈高森,骆守俭(2006)比较分析了生产性服务业、消费性服务业、社会性服务业三种类型服务业对于上海市经济增长的贡献,得出生产性服务业对上海市GDP贡献最大。
郑吉昌(2005)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与分工深化的关系进行了考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