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生活回归自然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摘要:幼儿处于身心发展启蒙阶段,幼儿阶段的教育对幼儿习惯的养成与健康的成长十分重要。
回归自然可以说是教育的一种大智慧,通过教师的指引与保护,让孩子接触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利用幼儿的天性产生对大自然的好奇心,鼓励幼儿积极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在探索大自然的过程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与快乐,促进幼儿身心健康成长。
关键词:幼儿;教育;回归自然;绿色生态活动引言:现如今,城市里的孩子越来越远离自然,他们未能获得本应从自然中汲取的体验和快乐。
实际上,极其丰富的自然资源作为幼儿园可利用的园外教育资源之一,幼教工作者应及时的更新思想,考虑到孩子喜爱亲近自然的天性,可结合幼儿的兴趣,创设多元化的教学情境,引领幼儿走进自然,接触自然。
一、合理利用,发现自然奥秘大自然好似一本鲜活的教科书,包涵着无数多的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
为合理的开展幼儿教育活动课程,需要对幼儿园的空地进行统筹规划,开辟出种植区等,尽可能给幼儿提供愉快地户外活动环境。
由于幼儿年龄尚小,教师要学会站在幼儿的角度上思考问题,可模仿幼儿的说话方式来使用情感语言来与幼儿相交流。
自然环境中蕴含着很多的科学文化知识,幼儿在看到、感受到环境交替变化时,经常会被新鲜事所吸引住,在此停留产生疑问。
这时他们会追着老师问,“我的面包渣子掉地上了,为什么有一群蚂蚁来托”“小蚂蚁会飞吗”……接二连三的问题从他们的幼脑中蹦发出来,他们有着极强的探索欲望,也想蹲下来帮着蚂蚁搬家;也想追逐蝴蝶,认识丰富的颜色。
在“-6岁儿童发展指南”3中明确指出;幼儿的思维多为具象思维,教师应结合幼儿进行感官觉上的体验,进行实际操作,发现科学文化知识。
例如,笔者专门结合幼儿的兴趣设计了“帮助小蚂蚁过河的活动,与幼儿一起围起圆圈进行不同材质的物体在水中沉浮的小实验,让幼儿拿取不同的物体在水中实验,引领幼儿仔细进行观察,主动联想和思想,发现沉浮现象,在教师的问题引导下,进一步明白其中的原理。
探究百草园,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

探究百草园,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1. 引言1.1 探究百草园,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百草园倡导自然教育,注重孩子在自然环境中的成长和学习。
在这里,孩子们可以自由探索自然,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学习尊重和保护自然。
百草园通过种植、观察、游戏等方式,将自然元素融入幼儿教育,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感受快乐和成长。
百草园的教育模式强调自由和尊重孩子的个性,注重培养孩子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这种教育模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积极的影响,可以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培养出更加自信和独立的个体。
探究百草园,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是一种积极的教育趋势,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借鉴。
让孩子们在自然中成长,将会对他们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也有利于培养出更加独立和自信的下一代。
【探究百草园,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的理念和实践,将会给我们带来新的启示和思考。
2. 正文2.1 了解百草园的背景和理念百草园是一家致力于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的独特教育机构。
其创立者是一群关注儿童成长的教育专家和家长,他们深知自然环境对儿童成长的重要性。
百草园的理念是通过自然的方式,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让他们在自然中学习、成长。
百草园位于郊外,占地面积广阔,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森林、湖泊、田园等。
这种优越的地理环境为百草园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让幼儿能够在自然中尽情探索、学习。
百草园的背景是由一群热爱教育的专家和家长共同创建的,他们希望能够打造一个与众不同的教育环境,让幼儿在自然中获得更全面的成长。
他们深信,只有让幼儿与自然亲密接触,才能真正激发他们的潜能,让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内容结束】。
2.2 百草园如何将自然融入幼儿教育百草园注重利用自然环境作为教育资源。
在百草园的教育活动中,孩子们经常会到户外进行实地考察和探索,接触各种植物、动物和自然景观。
这样的实践可以让幼儿身临其境地感受自然的美好,培养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百草园注重通过自然体验来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回归自然本真滋养美育童心

幼教特教YouJiaoTeJiao教师·TEACHER1062019年2月Feb.2019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自然界里有许多美好的事物、如果不事先指给孩子看,讲给孩子听,他们自己是不会留意的。
”是啊,大自然就是幼儿最好的教师,它神秘、生动、精妙绝伦。
因此,教师应当引导幼儿走出室内,身临其境,身体力行,回归自然,在大自然中感受自然之美,鉴赏万物之美,从而丰盈精神之美,润泽美育之心。
一、亲自然气象,耳濡目染感受美人类本来就是大自然的产物。
大自然的气象千变万化,可是更多的时候,我们习惯让幼儿躲开大自然,怕被太阳晒黑了,怕淋雨生病了,怕被风吹感冒了,怕被雷声惊着了……为什么不让幼儿去感受呢?去感受晴天的火热,感受雨天的冰凉,感受阴天的灰暗,感受雷雨天的震撼。
为什么不让幼儿去体验呢?去体验阳光洒满身上的温暖,去体验雨水滴落脸颊的凉意,去体验凉风拂过衣衫的畅快,去体验闪电一闪而过的光华。
带着幼儿走近自然,回归生活,感受自然美。
清晨,跟幼儿一起奔跑在阳光下,感受太阳初升的缕缕和煦;午后,跟幼儿一起行走在斑驳的树影中,体验阳光的热情蒸腾;傍晚,跟幼儿一起安静地躺在草地上,触摸阳光的懒惰和煦,再听一听他们的童言稚语:“老师,我感觉太阳公公在和我做游戏,挠得我痒痒的。
”“老师,我感觉伸出手就能碰到阳光了,好像太阳公公在陪我睡觉一样。
”“老师,我觉得阳光一定是彩虹色的,它晒得我整个人都暖暖的,真舒服。
”雨天,穿上雨衣,套上雨鞋,带孩子们冲进雨里,去看看幼儿的发现吧,听听幼儿的感受吧:一个幼儿安静地蹲在水坑前面,看着淅淅沥沥的雨水敲打在水坑上。
“老师,我发现了水坑的酒窝,下雨天水坑很开心,就笑出了很多个酒窝。
”一个幼儿穿着雨鞋,噼噼啪啪开心地踩着水,不厌其烦一遍又一遍。
“老师你看,我用力踩下去水就会溅得很高,我的脚好像踩在棉花糖上。
”一个幼儿捡了一片树叶在接水。
“老师,你看,雨水滴下来的时候,像一条一条的面条落在我的碗里。
让幼儿园教育回归自然

学术论文让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单立萍2014.12让幼儿园教育回归生活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到生长成人,从蒙昧未开的自然人到具有独立人格的社会人,始终不能脱离社会,成长于生活之外。
杜威有一个论断认为,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幼儿的学习是以直接经验为基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进行的。
”所以,幼儿最好的学习是在真实自然的生活环境中轻松地进行,也就是要将幼儿园教育生活化。
幼儿园的环境和教育活动内容是直接作用于幼儿的重要因素,我们该如何利用现有资源使幼儿园教育生活化呢?一、为幼儿创设贴近生活的环境根据幼儿的认知发展特点,精心选取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等领域的内容,并将之融合为一体,渗透于幼儿一日生活的方方面面,由此营造出来的一个能对儿童产生潜移默化影响的生活环境。
这是一种回归自然、充满趣味和学习元素的生态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儿童能够以游戏等方式自然、主动地进行学习和探索,自由选择适合自己身心发展特点的学习内容和方式,借助教师的支持不断地超越自我,获得丰富而积极的学习体验。
如何创设一个能让幼儿融于生活、走进生活,发现生活的环境,引发他们积极探索生活奥秘的行为?(一)创设生活化的户外游戏环境利用幼儿园户外场地种植高大乔木,这样既不影响幼儿进行器械活动,让幼儿尽情地玩耍和奔跑;又可遮阳,避免烈日暴晒。
同时,幼儿园种植的植被又应留意季节效果,力求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青,让幼儿园四季都有美丽的景象,户外绿化环境应让幼儿奔跑、游戏,并探索自然环境中的材料。
事实上,幼儿对环境布满了好奇,喜欢察看、探索、尝试,幼儿园户外环境绿化时应布置多样的设施,能让幼儿在树林间穿梭嬉戏,在小丘、山坡上上下攀爬,在饲养种植园地里照顾植物和动物,在草坪上察看昆虫,与大自然亲密接触,从自然界中获取乐趣,从真实的环境中了解动植物生长的过程。
如我园种植了杨树、槐树、桑树、桃树、石榴树、冬青、搭建了葡萄架,通过耳濡目染,孩子们会知道每当杨树的杨絮漫天飞舞时,那就是春天来了;当所有植物长出了绿油油的叶子,知了的叫声和在操场盘旋起舞的蜻蜓共同奏响了夏日交响乐;黄色的树叶纷纷盘旋落下,当小朋友们一起拾落叶的时候,那就是秋天来了;冬天的树枝是光秃秃的只有冬青还穿着绿衣裳,小白兔也换上了厚厚的毛毛衣……自然界的动植物在向小朋友揭示着四季的奥秘,让孩子们享受着大自然的恩典,这种效果是孩子们坐在教室里通过一首四季的儿歌认识季节所不能企及的。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

卢梭的自然教育思想让-雅克·卢梭,法国启蒙时代的著名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尤其是他的自然教育理论,从儿童的天性出发,强调教育应以儿童为中心,顺应其天性,让其自由发展。
本文将详细评述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自然人”,即能够适应社会生活并具有独立思考和判断能力的人。
他认为,教育应该以儿童为中心,尊重其天性,顺应其自然发展。
同时,他主张教育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以培养儿童全面的人格。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具有很强的创新性。
他提出了“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强调尊重儿童的天性和自然发展。
这与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他的理论为现代教育改革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不仅具有理论创新性,还具有很强的实践指导性。
他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提供了具体的指导方向和方法。
例如,他主张教育应该包括知识、技能和道德等多方面的内容,这为现代教育的全面性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然而,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他过于强调儿童的天性和自然发展,忽视了社会环境和教育对儿童成长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过于理想化,难以在现实中完全实现。
例如,他主张儿童应该通过实践来学习,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各种因素的限制,很难为儿童提供充足的实践机会。
卢梭的自然教育理论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教育思想为现代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然而,我们也应该看到其局限性,不能盲目地将其理论应用于现实教育中。
我们应该在理解和尊重其思想的基础上,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运用,以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和提高教育质量。
卢梭是18世纪法国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自然教育思想对后世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我国小学德育中,自然教育思想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卢梭认为,教育应顺应儿童的天性,以儿童为中心,尊重他们的兴趣和爱好,让他们在自然环境中自由发展。
在生活世界中构筑儿童与自然的道德关系:《道德与法治》中的人与自然教育

在生活世界中构筑儿童与自然的道德关系:《道德与法治》中的人与自然教育本文摘要建设生态文明,需要重塑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将“人类与自然”的抽象关系转化为“儿童与其生活世界中的自然”的具体关系,期待在生活世界中建构儿童与自然的“审美关系”“共生关系”“改善与被改善”的关系。
人与自然主题的教学应培养儿童的自然敏感性,培养儿童对自己所属自然环境的归属感以及改善环境的行动能力。
我国自古就有“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人们追求的理想生存境界。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工业文明带来的全球生态危机,提出建设“生态文明”,重塑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儿童处于自然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如何在儿童阶段培育生态文明意识,促成生态文明行动,是新时代德育课程和教材建设的重要主题。
但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往往把自然当作与人类世界相对立的“自然界”,自然则是抽象、遥远且“沉默无语”的物质存在。
儿童如何与遥远的物质存在建立关系?事实上,能够与人建立关系的自然必然是个体生活世界中的自然。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立足儿童的生活世界建构儿童与自然的道德关系。
本文分析该主题在教材中的内在理路、特殊需要和教育思想,在此基础上为该主题的教育教学提供基本思路。
一、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对人与自然关系的重构“人与自我”“人与人”的道德关系总是明确的,如自律、友好、互助等,相关的中小学教材只需探讨如何实现这些价值。
但“人与自然”的道德关系还比较模糊,需要课程和教材来建构。
近现代以来,学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观”“生态伦理观”“深层生态学”等思想,并为“人类中心”还是“非人类中心”争论不休。
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以生态文明思想为根本指导,构建儿童与自然之间的新型文明关系。
(一)美的自然与欣赏自然的人用以刻画“生态文明”的关键词是一个充满诗意和美学色彩的词语:“美丽中国”。
“美丽中国”表征的不仅是优美宜居的生活环境,更蕴含着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
探究百草园,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生活世界

探究百草园,让幼儿教育回归自然、生活世界摘要】走进幼儿园,走进幼儿生活,走进幼儿教育。
让幼儿教育回归生活世界,不是让幼儿教育变成生活训练,也不是将幼儿教育等同于日常生活,更不是将幼儿教育演变成教学任务,回归幼儿生活世界的本质是承认、尊重生命的存在和生命成长的现实和需要,发掘生活中的教育资源,让幼儿真正地亲近自己的生活,真正感受生命的脉动。
在开展的百草园一系列活动中,文中通过筛选、整合各类百草园资源,丰富、完善百草园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内容,积聚各种教学途径,让幼儿直观感受动植物的生长过程,激发幼儿对大自然的探究兴趣,有效地促进了幼儿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与成长。
【关键词】探究发现关注1百草园探究的意义开展百草园一系列活动,让孩子们在百草园里发现不一样的世界,生动地道出了孩子们对大自然的向往,孩子们在这里从事一些简单却有趣的活动,让他们直观感受动植物的生长过程,不仅激发孩子们对大自然一切生物的兴趣,更重要的是能培养孩子们的耐心、观察力、探究等方面能力。
与生活紧密结合,从生活中发现的问题,才是我们最需要探究,深入解读的课程。
2如何进行百草园的探究百草园里有各种各样的自然资源,都是来源于生活的教育,让幼儿更了解自然,更喜爱自然,能用探究的眼光去看这个百草园的一切。
这既满足了幼儿“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愿望,又能从百草园这个小自然界中,得到很多书本中无法得到的知识。
教师对于百草园教学的探讨首先教师需要对百草园有一定的了解,才能更好地引导幼儿,教师组织了有关与百草园知识的竞赛,这带给教师更多有关于百草园的思考,也让教师在组织百草园实践活动中有了更多的理论支持。
教师还对于百草园可开展的教学活动进行讨论、研究、梳理,激发教师参与的热情,逐步缩小教师之间在教育教学、组织指导等方面的个体差异,全面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不过幼儿的眼睛可比老师们亮,关注的东西也比老师们多,所以还是有更多的百草园活动内容等着我们去梳理。
对于百草园活动的探究,肯定是需要长期以往的。
回归自然的儿童教育观

回归自然的儿童教育观作为18世纪最为著名的启蒙运动家之一,卢梭在其教育巨著《爱弥儿》一书中详细阐述了回归自然和人本性的资产阶级自由主义教育思想。
卢梭按照人的年龄将教育划分成不同阶段,贯穿始终的是卢梭极力提倡的顺应人性的自然式教育,最终目的是培养独立思考的资产阶级社会合格公民。
标签:爱弥儿;儿童教育观;自然主义儿童作为国家未来的希望,究竟该采取怎样的方式和理念培养儿童,直接关系到国家未来的建设和发展。
对于这个问题,也许卢梭和他的《爱弥儿》可以为我们指明方向。
一、历史背景卢梭是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杰出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
当时的法国封建权贵居于统治地位,横征暴敛,荼毒生灵,农民生活困窘,为防止人民觉醒和麻痹群众斗志,天主教从思想意识方面对人民严厉控制。
卢梭自幼读书成癖,当时的哲学、文学和科学的著作都是他所浏览的,同时他还自修了几何学、代数学、历史、地理、天文学、生理学和解剖学等科学知识。
《爱弥儿》向封建教育挑战,它相信天性善良,而封建教育矫揉造作,人们才失去自然之美,因此,它呼吁率性发展,“归于自然”。
《爱弥儿》全书共分为五卷,贯穿其中的是“归于自然”和发展天性。
前四章借着爱弥儿为主人公,揭露当时男子教育的腐朽荒谬,提出自然主义的改革方案;最后一章以苏菲为例,提出女子教育改革的样板。
《爱弥儿》以性善论向封建统治者,特别是天主教义一向标榜的原罪论,进行殊死搏斗。
二、《爱弥儿》儿童教育观的基本内容1.儿童教育的目的卢梭说教育,我们或是受之于自然,或是受之于人,或是受之于事物。
我们的才华和器官的内在的发展,是自然的教育;别人教我们如何利用这种发展,是人的教育;我们对影响我们的事物获得良好的经验,是事物的教育。
如果把教育看成是一种艺术,那么要取得成功,就需要三种教育圆满的配合,那么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使其他两种教育来配合我们无法控制的自然教育。
所以卢梭主张教育应该顺应儿童成长和心理发育的自然法则,促进儿童身心的全面发展,使他们的各种器官和能力都得到健康的生长,从而成为一个名副其实的自然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