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功能检测与评估
肝功能异常的评估

肝功能异常的评估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具有代谢、解毒、合成和排泄等重要生理功能。
肝功能的异常对人体的健康会造成严重影响。
肝功能异常的评估是指通过临床检查和实验室检测,对肝脏功能的情况进行全面评估,从而及时发现肝脏疾病并采取有效的治疗措施。
本文将介绍肝功能异常的评估方法和意义。
1. 临床表现评估:肝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如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体重下降等。
慢性肝病还会出现黄疸、腹水、肝掌、蜘蛛痣等特征性表现。
这些临床表现可以提示肝功能异常的可能,但不具有特异性,需结合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进行综合评估。
2. 实验室检测:肝功能异常的实验室检测包括以下几项指标:(1) 血清肝酶:包括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碱性磷酸酶(ALP)等。
ALT和AST是主要的肝脏酶,其升高提示肝脏细胞受损或死亡。
ALP升高则提示肝内外胆道阻塞。
(2) 胆红素:包括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
胆红素升高提示胆道梗阻、肝细胞病变或溶血性贫血。
(3) 蛋白质代谢产物:包括白蛋白、球蛋白和凝血酶原时间。
白蛋白主要由肝脏合成,其降低提示肝功能合成障碍。
球蛋白升高常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等。
凝血酶原时间延长提示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功能减退。
(4) 脂质代谢产物:包括甘油三酯、胆固醇等。
肝脂肪变性时,甘油三酯和胆固醇会升高。
(5) 血清铁蛋白和铁蛋白饱和度:这两项指标能反映体内铁的代谢情况,对于诊断肝病贫血等疾病有重要意义。
3. 影像学检查:包括B超、CT、MRI等,可以直观地观察肝脏形态和结构,了解肝血管、胆管的情况,发现异常病灶,为肝功能异常的评估提供重要依据。
4. 病理组织学检查:通过肝穿刺活检或手术获得肝组织标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可以直接观察肝脏组织的病变情况,是诊断肝功能异常疾病最可靠的方法之一。
1. 早期发现肝脏疾病: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同时也是最容易受到损害的器官。
许多慢性肝病在早期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只能通过实验室检测和影像学检查来发现。
肝功能10项

肝功能10项肝功能是指肝脏正常进行代谢、分解、合成和排泄等一系列生理功能的能力。
肝功能的评估一般包括十个方面。
1.肝酶指标:包括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等。
正常情况下,这些酶的活性在一定范围内,若超出正常范围则可能说明肝细胞损伤。
2.胆红素:胆红素是由肝脏代谢并排泄的一种黄色物质。
血液中胆红素含量异常增高可能是肝功能异常的表现。
3.白蛋白:白蛋白是肝脏合成的主要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白蛋白含量稳定,若减少可能说明肝脏合成功能受损。
4.谷氨酰转肽酶(GGT):GGT 是一种与肝脏胆道有关的酶。
血液中 GGT 含量异常增高可能是由于肝脂肪变性、肝胆道堵塞等原因引起的。
5.尿素:尿素是肝脏代谢蛋白质时产生的代谢废物,通过肾脏排泄体外。
如果尿素含量异常增高,可能说明肝脏代谢功能有问题。
6.凝血功能: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维持凝血功能的平衡。
凝血功能异常可能是肝脏疾病的表现。
7.总胆固醇(TC):总胆固醇是一种脂类物质,肝脏是其合成和分解的主要地方。
血液中总胆固醇含量异常增高可能与肝脏功能异常有关。
8.甘油三酯(TG):甘油三酯是血液中的主要脂类物质,肝脏参与合成和分解过程。
血液中甘油三酯含量异常增高可能与肝脏功能异常相关。
9.总蛋白:总蛋白是血液中的主要蛋白质。
正常情况下,血液中总蛋白含量稳定,若减少可能说明肝脏合成功能受损。
10.胆汁酸:胆汁酸是肝脏生成并排泄的胆汁成分之一,具有消化脂肪的功能。
血液中胆汁酸含量异常增高可能与肝功能异常有关。
通过对上述十项肝功能指标的检测,可以综合判断肝脏代谢、合成和排泄等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对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肝的评估实验报告

肝的评估实验报告摘要本次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方法对肝功能进行评估,包括生化指标测定、肝组织病理学观察以及肝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
实验结果表明,在肝功能受损的情况下,生化指标异常、肝组织结构出现变化以及肝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改变。
这些评估手段可以为肝功能检测提供可靠的依据。
1. 引言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之一,负责合成、解毒、储存等多项重要功能。
肝功能的评估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不同手段对肝功能进行评估,为肝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2. 实验材料与方法2.1 实验材料- 实验动物:实验使用小鼠作为模型动物,共计20只。
- 实验仪器:实验所需的生化仪器、病理学观察仪器和PCR仪器等。
- 实验试剂:实验所需的抗体、染色剂、基因引物和生化试剂等。
2.2 实验方法2.2.1 生化指标测定采集小鼠血液样本,离心后分离血浆。
在生化仪器上测定血浆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等生化指标的活性。
2.2.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将小鼠肝脏组织固定、切片、染色后,在病理学观察仪器上观察肝组织结构的变化,包括肝细胞的变性、坏死等病理变化。
2.2.3 肝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提取小鼠肝脏组织中的总RNA,利用逆转录酶反应合成cDNA,通过真核小体定量PCR技术检测肝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
3. 实验结果3.1 生化指标测定结果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肝功能受损组的ALT和AST的活性明显升高(P<0.01),表明肝功能受到损伤。
3.2 肝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肝功能受损组的肝组织切片显示肝细胞出现可逆性和不可逆性的变性、坏死。
与对照组相比,肝细胞的排列紊乱,肝窦狭窄,肝细胞核受损等病理变化显著增加。
3.3 肝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肝功能受损组的肝功能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其中,代表肝细胞增殖的基因c-myc的表达水平显著下调(P<0.05),而代表肝细胞凋亡的基因bcl-2的表达水平明显上调(P<0.01)。
肝脏功能评估

肝脏功能评估肝脏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之一,承担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合成、代谢、解毒和排泄等。
肝脏功能评估是一种通过检测特定指标来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方法。
本文将详细介绍肝脏功能评估的标准格式。
一、背景介绍肝脏功能评估是一项常见的临床检查,可用于评估肝脏的结构和功能是否正常。
通过检测肝脏相关的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及早发现肝脏疾病,并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二、肝脏功能评估指标1. 肝功能生化指标肝功能生化指标是评估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用的肝功能生化指标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TBIL)、直接胆红素(DBIL)、总蛋白(TP)、白蛋白(ALB)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细胞损伤、胆红素代谢和蛋白合成等方面的情况。
2. 凝血功能指标肝脏在凝血功能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凝血功能指标也是评估肝脏功能的重要依据之一。
常用的凝血功能指标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和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合成凝血因子的能力。
3. 肝脏影像学检查肝脏影像学检查是评估肝脏结构和功能的重要手段之一。
常用的肝脏影像学检查包括超声检查、CT扫描和核磁共振成像(MRI)等。
这些检查可以直观地观察肝脏的形态、大小和结构,帮助诊断肝脏疾病。
三、肝脏功能评估的标准格式1. 检测项目及结果在肝脏功能评估报告中,首先列出所检测的项目及其结果。
例如:-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正常范围为10-40 U/L,本次检测结果为30 U/L。
- 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正常范围为15-37 U/L,本次检测结果为25 U/L。
- 总胆红素(TBIL):正常范围为5-21 μmol/L,本次检测结果为15 μmol/L。
2. 结果解读在肝脏功能评估报告中,对检测结果进行解读和分析。
根据检测结果和正常参考范围,评估肝脏功能是否正常。
例如:- 血清谷丙转氨酶(ALT)和血清谷草转氨酶(AST)的检测结果处于正常范围内,表明肝细胞功能良好。
肝功能实验报告

肝功能实验报告引言肝是人体最大的内脏器官,承担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代谢、解毒、合成和储存等。
肝脏疾病是世界范围内的严重健康问题,因此对肝功能进行实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肝功能指标的检测,评估肝功能的健康程度和潜在风险。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多种常用的实验方法,包括生化指标检测、功能评估和影像学观察等。
生化指标检测为了评估肝脏功能的整体状态,我们对参与实验的对象进行了一系列生化指标的检测。
首先,我们检测了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水平,用于评估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此外,我们还检测了总胆红素的水平,以判断肝脏排泄功能是否正常。
功能评估为了评估肝脏对药物代谢和解毒的功能,我们使用了乙醇饮酒实验。
通过观察实验对象在饮酒后对乙醇的代谢速度来评估肝脏的酒精代谢能力。
影像学观察为了观察肝脏结构和形态的变化,我们使用了超声波技术。
通过超声波检测,可以检查肝脏的大小、形状和结构,以判断是否存在肝脏肿瘤、囊肿等异常情况。
结果与分析经过实验测定和观察,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1. 生化指标检测:血清ALT和AST的水平较高,表明肝细胞损伤较为明显;总胆红素的水平正常,表明肝脏排泄功能良好。
2. 功能评估:实验对象在饮酒后乙醇代谢速度较慢,表明肝脏酒精代谢能力较差。
3. 影像学观察:肝脏结构整体正常,未观察到肿瘤、囊肿等异常情况。
根据以上结果分析,可以初步判断实验对象的肝功能受损程度较为严重,存在明显的肝细胞损伤和代谢功能不良的问题。
鉴于此,我们建议实验对象应尽快就医,接受进一步的检查和治疗。
结论肝功能是人体健康的重要保障之一,通过肝功能实验的一系列指标检测和评估,可以帮助我们判断肝脏健康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和修复肝脏。
本次实验结果表明,实验对象的肝功能受损较为严重,需要及时求医治疗。
在今后的研究中,我们将进一步探索肝功能相关的疾病发生机制,寻找并开发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以提高肝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效果,为人类健康做出更大的贡献。
肝功能检查及临床评价

确认实验( RIBA)
RIBA 3.0 – 抗体的确认 • 是一种较为简单的确认实验技术,如 c22 + c33
条带通常和感染有关而 NS5 +c100 条带则与病毒 血症无关 • 结果十分可靠。 • 与肝损伤有相关性。 • 可用于监测不同时间的抗体反应性。 • 绝大多数RIBA阴性的献血员其PCR也是阴性。
40
一. 急性肝炎肝功能损害特征
四种代谢指标正常 1.凝血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原活
动度(PTA)、纤维蛋白原(Fg)均正常。 2.蛋白质指标:前白蛋白(PA)、白蛋白(Alb)、
白球比值正常。 3.脂肪代谢指标:胆固醇(包括胆固醇脂)、
甘油三脂(TG)和磷脂(PL)正常。 4.糖代谢指标正常
型 观察疗效: HBV-DNA;HCVRNA
29
三、肝炎检测项目管理
肝炎检测项目的选择 • 根据项目功能 • 根据肝病类型
肝炎检测项目的应用 • 检测结果的临床意义
30
肝功能评价 肝功能评价, 判断良中差。 凝酶度不低, 放心不可怕。 严重肝坏死, 十大项低下。 凝酶白低下; 肝功极端差。 白球比低下, 蛋白合成差。 胆碱酯酶低, 胆固醇低下。
(2)在肝脏组织坏死或严重损害时,ALT即 从细胞内溢出而进入血液,使血清ALT增 高。
36
一. 急性肝炎肝功能损害特征
(3)研究表明,1500个肝细胞中只有2个遭到破 坏,ALT就能反映出增高数值,故它是肝细胞膜 通透性增强和线粒体损伤的极敏感指标。 (4) ALT增高的绝对值与预后无关
37
一. 急性肝炎肝功能损害特征
19
三、肝炎检测项目管理
肝炎检测项目的选择 • 根据项目功能 • 根据肝病类型
京东方体检肝功标准

京东方体检肝功标准肝脏是人体内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承担着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包括代谢、排毒、蛋白质合成等。
因此,肝脏的健康对人体健康具有重要的意义。
而京东方体检肝功标准,是对肝脏功能进行评估的重要指标之一。
一、肝功标准的意义。
肝功标准是通过对肝脏功能相关指标的检测和评估,来了解肝脏的健康状况。
它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是否受到损害,以及损害的程度。
同时,肝功标准还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肝脏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
二、常见的肝功标准指标。
1. 肝功能检测。
肝功能检测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手段之一,主要包括血清谷丙转氨酶(ALT)、血清谷草转氨酶(AST)、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等指标。
这些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细胞的损伤程度,以及肝细胞合成功能的情况。
2. 肝功能代谢检测。
肝脏在人体内承担着重要的代谢功能,包括糖代谢、脂肪代谢、蛋白质代谢等。
因此,血清葡萄糖、甘油三酯、胆固醇等指标也是评估肝脏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3. 肝脏炎症指标。
肝脏炎症是肝脏疾病的常见表现之一,血清白蛋白、球蛋白比值、凝血酶原时间等指标可以反映肝脏炎症的程度。
三、京东方体检肝功标准的意义。
京东方体检肝功标准是京东方医学影像诊断中心制定的一套肝功能评估指标,它包括了肝功能检测、肝功能代谢检测、肝脏炎症指标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这些指标的制定是基于大量的临床数据和研究成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临床应用价值。
京东方体检肝功标准可以帮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肝脏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肝脏疾病的存在和发展趋势。
同时,它还可以帮助患者了解自己的肝脏健康状况,及时采取相应的保健措施,预防肝脏疾病的发生。
四、结语。
京东方体检肝功标准是评估肝脏健康状况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包括了肝功能检测、肝功能代谢检测、肝脏炎症指标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通过对这些指标的检测和评估,可以全面了解肝脏的健康状况,及时发现肝脏疾病的存在和发展趋势。
因此,建议人们定期进行京东方体检肝功标准的检测,以保障自己的肝脏健康。
肝功能检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

肝功能检测操作流程及评分标准肝功能检测是一种常见的医学检验,在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介绍肝功能检测的操作流程以及相应的评分标准,以便读者对该检测过程有更清晰的了解。
一、肝功能检测操作流程1. 患者准备:在进行肝功能检测前,患者应提前空腹4-8小时,停用一切药物,并遵循医生的具体指示,如有需要还可以进行肝脏超声或CT检查,以确定肝脏情况。
2. 抽血采样:肝功能检测一般通过抽取患者的静脉血样进行。
在抽血前,医生会先为患者消毒,然后使用无菌注射器穿刺患者的静脉,采集一定量的血液样本放入试管中。
3. 送样检测:采集完毕后,将血液样本送往化验室进行检测。
不同的检测项目需要使用不同的方法和仪器。
4. 数据分析:检测结果会通过仪器产生,通过专业人员进行数据解读和分析。
根据不同项目的临床参考值和正常范围,对结果进行评估。
5. 结果报告:医生或者医学技术人员会将肝功能检测的结果通知患者,并解释其意义。
根据检测结果,医生会决定下一步的治疗计划或者建议。
二、肝功能检测评分标准肝功能检测项目包括了很多指标,下面将介绍常见的几个评分标准:1. 肝酶指标:肝酶指标包括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和碱性磷酸酶(ALP)等。
正常情况下,酶的活性较低。
评估肝酶水平的高低可以发现肝功能的异常,并评估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2. 肝功能检测:常见的肝功能检测项目包括血清总胆红素、直接胆红素、总蛋白、白蛋白和球蛋白等。
这些指标可以评估肝细胞合成和胆小管排泄功能的正常与否。
3. 凝血功能检测:肝脏是体内主要的凝血物质合成器官之一,因此凝血功能检测也是评估肝功能的重要指标之一。
常见的凝血功能指标有凝血酶原时间(PT)和凝血酶时间(APTT)等。
4. 肝脏血流灌注检测:评估肝脏血液循环情况的指标,包括门静脉压力和肝血流速度等。
这些指标对于评估肝脏疾病的严重性和治疗效果都有重要意义。
5. 免疫功能检测:肝功能异常与免疫功能的紊乱密切相关,因此免疫功能指标也是评估肝功能的重要内容之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肝功能检测与评估
肝脏的生理及生化功能复杂且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检测肝功能的手段众多,但尚无十分有效的特异性试验,且肝脏贮备功能大,即使有明显的肝细胞损害,某些肝功能试验仍可正常或接近正常。
因此,对肝功能的评估应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定,以便正确估计肝脏功能代偿能力及其能否耐受手术麻醉。
临床对于肝功能的评估常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㈠蛋白质代谢功能试验
1.血浆蛋白质的测定血浆总蛋白测定对评价肝功能有重要临床意义,血浆中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凝血酶原和其他凝血因子等均由肝脏合成。
肝脏还将糖和脂肪转变为氨基酸,为进一步合成蛋白质提供原料。
当肝脏发生病变时,肝脏合成蛋白质功能减退,血浆蛋白量和质均可发生改变。
临床上常用检测血浆或血清蛋白含量及各种蛋白的比例来判断肝功能损害程度及判断预后。
但由于白蛋白的半衰期为20~26天,且肝脏代偿能力强,只有当肝损害达到一定程度,且经过一定病程后,才有可能出现蛋白质量和质的改变。
血浆总蛋白正常值为60~84 g·L-1,白蛋白35~50g·L-1,球蛋白为25~34g·L-1,A/G比值为1.5~2.5:1。
急性肝脏损害早期或病变范围较小时,血清总蛋白、白蛋白、球蛋白及A/G比值可在正常范围内。
慢性肝病,肝功能损害严重时,白蛋白减少,而球蛋白可因炎症所致的免疫反应合成增多,含量反而增高。
总蛋白含量可在正常范围内,但A/G比值下降,甚至倒置。
白蛋白含量低于25 g·L-1时,说
明肝功能显著障碍或营养不良。
另外,一些肝外疾病也可引起血清蛋白质质和量的改变,如肾病综合征、大面积烧伤、可因蛋白的丢失过多,而引起血清总蛋白或白蛋白减少。
某些消耗性疾病如恶性肿瘤、甲亢、长期慢性发热等可因蛋白质消耗过多,营养不良时因蛋白质摄入不足或吸收障碍等均可引起白清总蛋白和白蛋白的减少。
而血吸虫病、红班狼疮等免疫性疾病可致血清球蛋白含量增高。
2.血浆凝血因子及凝血酶原时间的测定凝血因子Ⅰ、Ⅱ、Ⅴ、Ⅶ、Ⅸ和Ⅹ因子均在肝内合成,其中Ⅱ、Ⅲ、Ⅳ、Ⅹ因子的合成常需维生素K参与,当肝脏病变肝功能受损时,上述凝血因子合成减少,且其生理活性也有不同程度的减低,临床上可出现出血倾向。
常用检测凝血酶原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来了解肝功能损害程度。
凝血酶原时间用Quick一步法正常值为12~14秒,如超出正常对照3秒有临床意义。
时间延长可见于阻塞性黄疸及肝细胞病,前者用维生素K 治疗有效,后者维生素K治疗无效。
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正常值为200~400mg/dl-1,慢性肝炎,肝硬化病人,肝功能严重受损时,血浆纤维蛋白原含量明显减少,凝血酶原时间显著延长。
(二)胆色素代谢功能测定
1.血清胆红素测定血清总胆红素由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组成,正常值<1mg·dl-1(<17nmol·L-1),其中结合胆红素为0.1~0.8mg·dl-1(<3.4nmol·L-1)。
总胆红素>3mg·dl-1(>51.3nmol·L-1)时,临床上出现黄疸,提示肝功能障碍。
但对肝病性质的鉴别诊断意义不大。
如总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增高,常见于溶血性黄疸。
总胆
红素、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均增高时,则提示为肝细胞性黄疸。
而总胆红素增高,结合胆红素增高时,则提示为阻塞性黄疸。
2.尿中尿胆原及胆红素检测正常人尿中胆红素为阴性,肝细胞病变及胆道受阻时,尿胆红素试验可呈阳性反应。
有时尿胆红素出现较黄疸早,是肝胆疾病早期诊断方法之一。
正常尿中尿胆原含量甚微,24h 尿约含1~4mg,定性呈弱阳性反应。
溶血性黄疸及肝细胞病变时,尿胆原含量增加,可呈现阳性或强阳性反应,胆道受阻出现梗阻性黄疸时,尿胆原减少甚至消失,尿胆原呈阴性反应。
(三)血清酶学检测
当肝细胞受损时,因细胞膜通透性增加,使细胞内各种酶释放入血,血清中某些酶活性增高;但由于肝细胞受损,其合成能力降低,有些酶活性可降低,如肝炎时胆碱酯酶合成减少,血清中胆碱酯酶活性降低。
1.转氨酶肝脏内含有20多种转氨酶,常规检测的有血清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和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其正常值因检测方法的不同而各不相同。
这些酶亦存在心脏、骨骼肌和肾脏等组织中,GOT在心脏中含量最多,其次为肝脏,而GPT及AST 以肝脏中含量最多,肝细胞及上述其他组织细胞受损时,其活性均可升高。
血清转氨酶活性的升高,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肝细胞受损及坏死程度。
2.乳酸脱氢酶(LDH)LDH广泛存在于肝脏、骨骼肌、心肌和红细胞内,不是肝细胞损伤的特异指标,其同工酶LDH5仅存在于肝脏,
是肝细胞损害的特异指标,骨骼肌及心肌损害时,血清LDH5不发生变化。
3.血清碱性磷酸酶(AKP)AKP广泛存在于体内,主要来自肝脏、骨骼、小肠、胎盘和肾脏,血清和血细胞等也均含有。
生理情况下,AKP经胆道排入小肠,在肝细胞受损、产生过多、排出受阻时,血清中AKP均可升高,因此,在梗阻性黄疸或肝细胞受损、肝癌时均可显著升高,但各种骨骼病变时,亦可明显升高。
4.血清r-谷氨酰转肽酶(r-GT)r-GT广泛存在于体内,含量最多的为肾脏,但血清中r-GT主要来自肝脏。
原发性肝癌或肝转移癌,阻塞性黄疸时明显升高。
急性肝炎、慢性肝炎非活动型、肝硬化代偿期可正常,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或伴有炎症和进行性纤维化时,可显著升高。
(四)肝脏贮备功能的评估
肝脏手术尤其是肝叶切除时,应正确评价肝脏的储备功能,如肝脏储备功能很差,手术应慎重,术后可因肝功能衰竭而死亡。
临床上可根据磺溴酞钠、靛青绿、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胰高血糖素负荷试验及尿素氮合成率来评价肝脏储备功能。
1.磺溴酞钠(Bromsulphalein,BSP)BSP滞留试验常用于检测肝脏排泄功能。
当肝脏有实质性损害,肝细胞摄取和排泄受阻时,BSP可滞留于血中。
正常情况下,静脉注入BSP 45分钟后,血中BSP存留量<5%。
滞留量20~40%,提示肝功能轻度受损;50~80%提示肝功能中度受损,90%以上则提示肝功能损害严重。
BSP滞留<20%,基本
可耐受肝叶切除手术。
但BSP滞留试验为非特异性试验,心功能不全、周围循环功能不全、肝血流量减少,均可使BSP排出时间延长,肥胖、水肿可因注入量超过实际体重,均可导致45分钟滞留量增高。
2.靛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滞留试验ICG注入体内后,迅速与白蛋白结合被肝脏摄取贮存,大部分以原形由胆道排入肠道,不经肠道再吸收。
注入靛青绿后,检测血中ICG滞留量,亦可检测肝细胞排泄功能。
静脉注入靛青绿0.5mg·kg-1,正常情况下,15分钟血内滞留率<10%,随后每5分钟抽血测定其廓清率,正常ICG最大廓清率ICGRmax每分钟>0.8mg·kg-1。
当ICG15<25%,或ICGRmax 每分钟>0.8mg·kg-1,提示肝脏贮备功能良好,可耐受半肝切除。
ICG15为30~40%,或ICGRmax每分钟0.4~0.8mg·kg-1,提示肝脏储备功能轻度减退,可做肝段切除;ICG15>40%,或ICGRmax每分钟0.3~0.4mg·kg-1,提示肝脏贮备功能明显减退,只能做局部肝切除或包膜下肿瘤切除;当ICGRmax每分钟<0.2mg·kg-1时,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禁忌做任何类型肝切除手术。
ICG试验与磺溴酞钠试验相似,但较其更安全。
且不经肾排泄及肠肝循环,受肝外因素影响少,对治疗后观察及预后判断有一定意义。
3.Child-pugh肝功能分级临床上应对肝脏功能进行综合评估,目前仍习惯用child最早提出的肝功能损害程度的估计方法加以改进(见表12-1)。
血清总胆红素,白蛋白、凝血酶原时间及腹水等指标是否符合child-pugh0A级,提示肝功能轻度受损,B级提示肝功能中度受损;C级则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麻醉手术危险性大,术后并发症及死亡
率较正常高4~5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