赖氏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合集下载

最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

最新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
【思考题】
1.血清中谷丙转氨酶的测定有何临床意义?
2.血清谷丙转氨酶的测定有何注意点?为什么要 避免溶血?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的基本原理。 2.熟悉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的具体操作
方法。
3.了解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二是比色测定法,如:金氏法(King法)、穆氏法(Mohun 法)和赖 氏法(Reitman-Frankel法)。其原理、试剂、操作步骤及作用温度等完全 相同。不同之处在于作用时间:King法60min ,Mohun法和 Reiman法 30min。因此它们的单位定义和标准曲线制备也不同。King法单位定义是: 每1ml血清在37℃条件下与底物作用60 min,生成1μmol丙酮酸称为一个单 位。 Mohun 法单位定义是:每毫升血清在pH=7.4,37℃条件下与底物作 用30 min,每生成2.5微克丙酮酸为1单位。赖氏法没有制定自身的单位定 义,而是以实验数据套用速率法的卡门氏单位作表示的。1个卡门氏单位 的定义是:在温度25℃,pH7.4,波长340nm,光径1cm的条件下,1ml血 清使NADH的吸光度下降0.001的转氨酶活性。可见卡门氏单位不是用物质 的量浓度,而是用物质的吸光度表示酶的活性单位的。若将卡门氏单位的 定义条件代入国际单位计算公式,即得卡门氏单位与国际单位的换算关系: 1卡门氏单位=0.4821 IU/L(25℃),便可将卡门氏单位兑换成国际单位。
பைடு நூலகம்原赖氏法的反应温度(40℃改为37℃)和底物浓度(改为低 浓度)的改良赖氏法,对卡门氏单位的科学套用,使比色 法一些缺陷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克服,使其结果与速率法较 为一致,能较好反映酶的真实活性。
由于赖氏法设计的底物浓度,如a-酮戊二酸不足,反应速度 只能达到最大速度的65%;显色剂2,4-二硝基苯肼的用量只 及反应液中酮酸浓度的一半;保温30min的酶促反应后, 新生成的丙酮酸和未用完的a-酮戊二酸存在着无法人为控 制的竞争显色的几率问题,如此等等,使赖氏法的重现性 较差,在测量精度上仍与连续监测法相差甚大。

关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参考范围

关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参考范围

关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参考范围
潘柏申
【期刊名称】《肝脏》
【年(卷),期】2007(012)001
【摘要】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肝脏疾病实验室检测的一项重要项目,检测方法有多种,不同方法所测得的参考范围各不相同。

上海市曾于1975年组织临床肝病学专家、临床检验专家和流行病学专家共同进行了上海市居民的Reitman 法(赖氏法)检测ALT参考范围的调查。

调查结果显示第95百分位值为25赖氏单位,和国外报道一致。

考虑肝炎防治工作的需要并结合当时的情况,决定以40赖氏单位(第99百分位值)为赖氏法检测ALT的参考范围上限。

手工操作检测ALT的赖氏法因操作简便,成本低廉,得以广泛应用。

卫生部确定全国测定ALT 活力统一使用赖氏法,并且将40赖氏单位定为ALT的参考范围上限。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潘柏申
【作者单位】200032,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检验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
【相关文献】
1.健康体检人群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参考范围的调查 [J], 毕莹;罗鸣;张正君
2.关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参考范围 [J], 潘柏申
3.福建省南平地区无偿献血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参考范围探讨 [J], 张春鸣
4.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参考值范围的分级使用探讨 [J], 王萌;唐志毅;郭健
5.确定多指标医学参考值范围的统计方法第六讲制定临床诊治参考值范围的统计方法 [J], 陈彬;张铭志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精品文档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精品文档
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的 测定(改良赖氏法)


【目的要求】 1.掌握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的基本原理。 2.熟悉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的具体操作 方法。 3.了解血清谷丙转氨酶活性测定的临床意义。

【实验原理】 血清中的谷-丙转氨酶(ALT),在37℃、 pH7.4的条件下,可催化基质(底物)液中 的丙氨酸与α-酮戊二酸生成谷氨酸和丙酮酸:

改原赖氏法的反应温度(40℃改为37℃)和底物浓度(改为低 浓度)的改良赖氏法,对卡门氏单位的科学套用,使比色 法一些缺陷得到了卓有成效的克服,使其结果与速率法较 为一致,能较好反映酶的真实活性。 由于赖氏法设计的底物浓度,如a-酮戊二酸不足,反应速度 只能达到最大速度的65%;显色剂2,4-二硝基苯肼的用量只 及反应液中酮酸浓度的一半;保温30min的酶促反应后, 新生成的丙酮酸和未用完的a-酮戊二酸存在着无法人为控 制的竞争显色的几率问题,如此等等,使赖氏法的重现性 较差,在测量精度上仍与连续监测法相差甚大。
尽管基质液中余下的a-酮戊二酸同样可生成红棕色苯腙硝 醌化合物而影响测定结果,但因其量不多,加之对505nm 的吸光度远不如丙酮酸生成的苯腙硝醌化合物强,尤其用 标准曲线作测定时,所用的酶活性单位通过卡门氏分光光 度速率法矫正,摈弃了赖氏法一些固有弊端,结果比其他 比色法准确。故卫生部临检中心建议国内无条件使用连续 监测法的单位使用赖氏法。1981年全国常规生化检验方法 学术讨论会认为赖氏法测定ALT活性较为合理,全国肝炎 协作会议也建议统一使用改良赖氏法。



【方法评价 】 ALT活性测定主要有两类。一是卡门氏(Karman) 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是酶促反应速率。其原理如 下: 由于NADH在波长340nm处有特异吸收峰,因此 ALT的活性可通过NADH的减少量,亦即通过 340nm吸光度的减少量间接作出定量测定。这一 方法特异性、准确性高。但是此法除要加入待测 酶ALT的底物外,还需要加入指示酶LDH及其辅 酶NADH,又需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因此不易为 一般临床化验室推广。,要求各S管和U管进行双管平行操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标准曲线回归处理方法的选择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标准曲线回归处理方法的选择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标准曲线回归处理方法的选择李一涛;裴标
【期刊名称】《临床荟萃》
【年(卷),期】1994(009)020
【摘要】在用Reitmen—Frankel法测定血清中ALT的实验中,因基质浓度不足,酶作用时产生的丙酮酸量与酶活力不能呈正比关系,从而使标准曲线呈抛物线状.因此,用直线回归法处理显然是不妥的.目前,国内不少学者推荐使用曲线回归法处理ALT标准曲线.为选择合适简便的曲线回归处理方法.本文试用半对数、双对数及二次抛物线回归三种曲线回归法处理同一组ALT标准曲线数据,结果表明,半对数回归法应用方便,计算简单,曲线的相关程度及配合的吻合程度均较佳,与抛物线回归无差异.现介绍如下.
【总页数】2页(P949-950)
【作者】李一涛;裴标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311
【相关文献】
1.赖氏法测定血清ALT/GPT最佳标准曲线选择和计算 [J], 王日平
2.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标准曲线回归处理方法的选择 [J], 李一涛;裴标
3.血清氨基转移酶标准曲线回归方法探讨 [J], 张群弟;徐淑琴
4.ALT标准工作曲线制作中三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比较 [J], 方代华;逯心敏
5.赖氏法测定血清转氨酶(ALT)五种标准曲线绘制方法误差分析 [J], 刘巧突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测定
生成的丙酮酸可与起终止和显色作用的2,4二硝基苯肼发生加 成反应,生成丙酮酸-2,4-二硝基苯腙,进而在碱性环境中
生成红棕色的苯腙硝醌化合物,其颜色的深浅在一定范围 内与丙酮酸的生成量,亦即与ALT活性的高低成正比关系。
据此与同样处理的丙酮酸标准液相比较,便可算出或通过 标准曲线查出血清中ALT的活性。
2.标本中ALT活性结果
⑴查标准曲线 利用测定所得的吸光度结果(AU- AB),便可从标准曲线上查得标本的ALT结果
⑵计算 将实验测得的AU-AB 、AS 代入下面计 算公式,即可算得标本中ALT活性
【方法评价 】
ALT活性测定主要有两类。一是卡门氏(Karman) 分光光度法,测定的是酶促反应速率。其原理如 下:
由于NADH在波长340nm处有特异吸收峰,因此 ALT的活性可通过NADH的减少量,亦即通过 340nm吸光度的减少量间接作出定量测定。这一 方法特异性、准确性高。但是此法除要加入待测 酶ALT的底物外,还需要加入指示酶LDH及其辅 酶NADH,又需用紫外分光光度计,因此不易为 一般临床化验室推广。
取干净试管12支,按下表所示标号,要求各S管和U管进行双管平行操 作。先做对照管和测定管,在30min保温期间再做空白管和标准管。
【实验结果】
1.赖氏法测定ALT的标准曲线(即计量反应曲线) 在 坐标纸上以上表中An-A 0之值为纵坐标,相应的 酶活性的卡门氏单位为横坐标作图,即得赖氏法 测定ALT的标准曲线
尽管基质液中余下的a-酮戊二酸同样可生成红棕色苯腙硝 醌化合物而影响测定结果,但因其量不多,加之对505nm 的吸光度远不如丙酮酸生成的苯腙硝醌化合物强,尤其用 标准曲线作测定时,所用的酶活性单位通过卡门氏分光光 度速率法矫正,摈弃了赖氏法一些固有弊端,结果比其他 比色法准确。故卫生部临检中心建议国内无条件使用连续 监测法的单位使用赖氏法。1981年全国常规生化检验方法 学术讨论会认为赖氏法测定ALT活性较为合理,全国肝炎 协作会议也建议统一使用改良赖氏法。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是一种重要的酶类蛋白质,广泛存在于人体的肝脏、心脏、肾脏、肌肉等组织中。

它在氨基酸代谢过程中起着关键的作用,能够催化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之间的转移反应,将丙氨酸的氨基基团转移到α-酮戊二酸上,生成丙酮和谷氨酸。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临床诊断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是评估肝脏功能和肝细胞损伤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当肝细胞受到损伤或死亡时,细胞内ALT的释放会增加,导致血液中ALT水平升高。

因此,检测血清中ALT的水平可以帮助医生判断肝脏疾病的情况,如肝炎、肝硬化、脂肪肝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正常参考范围是10-40U/L,超出这个范围可能暗示着肝脏疾病或损伤。

但需要注意的是,ALT水平的升高并不一定意味着肝脏疾病,它也可能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如药物、饮食、运动等。

因此,在进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检测时,医生需要结合患者的临床症状、其他肝功能指标以及影像学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肝脏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除了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也在科研领域有
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人员可以通过检测细胞或动物模型中的ALT水平,来评估药物或其他治疗手段对肝脏功能的影响,以及疾病模型
中肝细胞损伤的程度。

这为新药的研发和肝脏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
要的参考依据。

总的来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标准是临床诊断和科研工作中不
可或缺的重要指标之一。

它的检测可以帮助医生及时发现肝脏疾病,指导治疗方案的制定,也为科研人员提供了重要的实验数据。

因此,对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理解和应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和科研意义。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偏高:1.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简称转氨酶存在于肝细胞的线粒体中,只要肝脏发生炎症、坏死、中毒等损害,转氨酶就会由肝细胞释放到血中。

所以肝脏本身的疾患,特别是各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变、肝脓肿、肝结核、肝癌、脂肪肝、肝窦状核变性均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转氨酶升高。

2.除肝脏外,体内其它脏器组织如心、肾、肺、脑、睾丸、肌肉也都含有此酶。

因此当心肌炎、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肺结核、乙型脑炎、多发性肌炎、急性败血症、肠伤寒、流脑、疟疾、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流感、麻疹、血吸虫病、挤压综合征等亦均可见血中转氨酶上升。

3.因为转氨酶是从胆管排出的,如果有胆管、胆囊及胰腺疾患,胆管梗阻,也可使转氨酶升高。

临床常见的有胆囊炎、胆管蛔虫、肝胆管细石、胆囊及胆管肿瘤、壶腹周围癌、先天性胆管扩张症、急慢性胰腺炎、胰头癌及出血坏死性胰腺炎。

4.药源性或中毒性肝损害,以及药物过敏都可引起转氨酶升高,并常伴淤胆性黄疸和肝细胞损伤。

临床有报告在用药12~48小时即可引起转氨酶升高,4~10日可达高峰,及时停药者多在3周内恢复正常。

5.其它内科疾病,如患系统性红斑狼疮、甲状腺功能亢进、糖尿病、恶性网状细胞病、心力衰竭、风湿热、消化性溃疡、急慢性胃肠炎及尿毒症等均可发生转氨酶升高。

6.另外,剧烈运动后亦可引起转氨酶增高。

运动后乳酸含量增加,在体内积聚,乳酸代谢使机体相对缺氧及低血糖,造成肝细胞膜通透性增加,引起转氨酶升高。

7.由此可见,血清转氨酶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临床上和生活中遇到单项转氨酶增高的人,千万不要武断地肯定为肝炎。

必须详细询问病史,作必要的理化检查,并可结合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肝炎的特异性诊断和肝活检来协助确诊8.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简称LDL-C,能对动脉造成损害;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简称HDL-C,则具有清洁疏通动脉的功能。

下面是一些专家推荐的饮食方法,旨在降低人体内LDL-C含量,而增加HDL-C 含量。

丙氨酸氨基转移 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 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aminotransferase,简称ALT),也被称为谷丙转氨酶(glutamate pyruvate transaminase,简称GPT),是一种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其他生物体内的酶。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在人体内的主要功能是催化丙氨酸和α-酮戊二酸之间的转化反应,将丙氨酸的氨基基团转移到α-酮戊二酸上。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种组织和细胞中,尤其在肝脏、心脏、肌肉和肾脏中的含量较高。

因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常用于评估这些器官的健康状况。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是临床常规检验项目之一,可以通过血液样本来进行。

正常情况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浓度较低,血清中的活性值一般在10-40单位/升之间。

当肝脏受损或其他器官受到损伤时,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会释放到血液中,导致血清中的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活性升高。

因此,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可以作为判断肝脏和其他器官功能损害程度的指标。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升高可能与多种疾病和情况相关。

常见的原因包括肝炎、脂肪肝、肝硬化、药物和毒物引起的肝损伤、心肌梗死、肌肉损伤等。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升高程度通常与疾病的严重程度相关,但并不是所有疾病都会导致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升高,因此仅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结果无法确诊具体疾病,还需要结合临床症状、其他相关检查和医生的综合判断。

在临床实践中,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常常与其他指标一起使用,如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aminotransferase,简称AST)、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简称ALP)和总胆红素等,以综合评估肝功能和疾病的严重程度。

此外,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测定也可以用于监测药物治疗的疗效,如抗病毒治疗对乙肝病毒的抑制作用。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标志物,在临床医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通过测定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的活性,可以帮助医生评估肝脏和其他器官的功能状况,辅助诊断和监测疾病的进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实验十九 赖氏法测定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原理】

L-丙氨酸 + α-酮戊二酸α-丙酮酸 + L-谷氨酸
α-丙酮酸 + 2,4-二硝基苯肼2,4-二硝基苯腙
(红棕色,λ=505nm)
利用比色分析原理将样品显色与丙酮酸标准品配制成的系列标准液比较,求出样品中丙
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活性。
【试剂】
1.0.1mol/L磷酸二氢钾溶液 称取KH2PO4 13.61g,溶解于蒸馏水中,加水至1 000ml,
4℃保存。
2.0.1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 称取Na2HPO414.22g,溶解于蒸馏水中,并稀释至1 000ml,
4℃保存。
3.0.1mol/L磷酸盐缓冲液(pH7.4) 取420ml 0.1mol/L磷酸氢二钠溶液和80ml 0.1mol/L
磷酸二氢钾溶液,混匀,即为pH7.4的磷酸盐缓冲液。加氯仿数滴,4℃保存。
4.基质缓冲液 精确称取D-L-丙氨酸1.79g,α-酮戊二酸29.2mg,先溶于0.1mol/L磷
酸盐缓冲液约50ml中,用1mol/L NaOH调pH至7.4,再加磷酸盐缓冲液至100ml,4~6℃
保存,该溶液可稳定2w。每升底物缓冲液中可加入麝香草酚0.9g或加氯仿防腐,4℃保存。
配成200mmol/L丙氨酸与2.0mmol/Lα-酮戊二酸基质缓冲液。
5.1.0mmol/L 2,4-二硝基苯肼溶液 称取2,4-二硝基苯肼(AR)19.8mg,溶于1.0mol/L
盐酸100ml,置棕色玻璃瓶中,室温中保存,若冰箱保存可稳定2个月。若有结晶析出,
应重新配制。
6.0.4mol/L NaOH溶液 称取NaOH 1.6g溶解于蒸馏水中,并加蒸馏水至100ml,置
具塞塑料试剂瓶内,室温中可长期稳定。
7.2.0mmol/L丙酮酸标准液 准确称取丙酮酸钠(AR)22.0mg,置于100ml容量瓶中,
加0.05mol/L硫酸至刻度。此液不稳定,应临用前配制。丙酮酸不稳定,开封后易变质(聚
合),相互聚合为多聚丙酮酸,需干燥后使用。
8.待测标本 病人血清或质控血清。
【操作步骤】
1.ALT校正曲线绘制:
(1)按表19-1向各管加入相应试剂。

表19-1 ALT各标准管的配制方法
加入物(ml) 1 2 3 4 5
0.1mol/L磷酸盐缓冲液 0.1 0.1 0.1 0.1 0.1
2.0mmol/L丙酮酸标准液 0 0.05 0.10 0.15 0.20
基质缓冲液 0.50 0.45 0.40 0.35 0.30
2,4-二硝基苯肼溶液 0.5 0.5 0.5 0.5 0.5
混匀,37℃水浴20min


ALT

碱性条件下
0.4mol/L NaOH溶液 5.0 5.0 5.0 5.0 5.0
相当于酶活性浓度(卡门氏单位) 0 28 57 97 150
(2)混匀,放置5min,在波长505nm处,以蒸馏水调零,读取各管吸光度,各管吸光
度均减“1”号管吸光度为该标准管的吸光度值。
(3)以吸光度值为纵坐标,对应的酶卡门氏活性单位为横坐标,各标准管代表的活性
单位与吸光度值作图,即成校正曲线。
2.标本的测定
(1)在测定前取适量的底物溶液和待测血清,37℃水浴预温5min后使用;具体操作
按表19-2进行。

表19-2 赖氏法测定ALT操作步骤
加入物(ml) 对照管 测定管
血清 0.1 0.1
基质缓冲液 - 0.5
混匀后,置37℃保温30min
2,4-二硝基苯肼溶液 0.5 0.5
基质缓冲液 0.5 -
混匀后,置37℃保温20min
0.4mol/L NaOH溶液 5.0 5.0

(2)室温放置5min,在波长505nm处以蒸馏水调零,读取各管吸光度。
【计算】
测定管吸光度减去样本对照管吸光度的差值为标本的吸光度。该值在校正曲线上查得
ALT的卡门氏单位。
【参考范围】
血清ALT:5~25卡门氏单位。
【临床意义】
ALT在肝细胞中含量较多,且主要存在于肝细胞的可溶性部分。当肝脏受损时,此酶可
释放入血,致血中该酶活性浓度增加,故测定ALT常作为判断肝脏受损指标。
1.肝细胞损伤的灵敏指标 急性病毒性肝炎转氨酶阳性率为80%~100%,肝炎恢复期,
转氨酶转入正常,但如在100U左右波动或再度上升为慢性活动性肝炎;重症肝炎或亚急性
肝坏死时,再度上升的转氨酶在症状恶化的同时,酶活性反而降低,是肝细胞坏死后增生不
良,预后不佳。以上说明,监测转氨酶可以观察病情的发展,并作预后判断。
2.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脂肪肝转氨酶轻度增高(100~200U),或属正常范围,且AST>
ALT。肝硬化、肝癌时,ALT有轻度或中度增高,提示可能并发肝细胞坏死,预后严重。其
它原因引起的肝脏损害,如心功能不全时,肝淤血导致肝小叶中央带细胞的萎缩或坏死,可
使ALT、AST明显升高;某些化学药物如异菸肼、氯丙嗪、苯巴比妥、四氯化碳、砷剂等可
不同程度地损害肝细胞,引起ALT的升高。
3.其他疾病或因素亦会引起ALT不同程度的增高,如骨路肌损伤、多发性肌炎等。
【注意事项】
1.丙酮酸标准液的配制 丙酮酸不稳定,见空气易发生聚合反应,生成多聚丙酮酸,
而失去其化学性质。在配制校正曲线时,不会出现显色反应。此时应将变性的丙酮酸放在
干燥箱(40~55℃)2~3h,或干燥器中过夜后再使用。
2.基质液中的α-酮戊二酸和显色剂2,4-二硝基苯肼均为呈色物质,称量必须很准确,
每批试剂的空白管吸光度上下波动不应超过0.015A,如超出此范围,应检查试剂及仪器等
方面问题。
3.血清中ALT在室温(25℃)可以保存2d,在4℃冰箱可保存1w,在-25℃可保存1
个月。一般血清标本中内源性酮酸含量很少,血清对照管吸光度接近于试剂空白管(以蒸馏
水代替血清,其它和对照管同样操作)。所以,成批标本测定时,一般不需要每份标本都作
自身血清对照管,以试剂空白管代替即可,但对超过正常值的血清标本应进行复查。严重脂
血、黄疸及溶血血清可引起测定的吸光度增高;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病人血中因含有大量酮体,
能和2,4-二硝基苯肼作用呈色,也会引起测定管吸光度增加。因此,检测此类标本时,应
作血清标本对照管。
4.赖氏法考虑到底物浓度不足,酶作用产生的丙酮酸的量不能与酶活性成正比,故没
有制定自身的单位定义,而是以实验数据套用速率法的卡门氏单位。赖氏法校正曲线所定的
单位是用比色法的实验结果和卡门分光光度法实验结果作对比后求得的,以卡门氏单位报告
结果。卡门法是早期的酶偶联速率测定法,卡门氏单位是分光光度单位。定义为血清1ml,
反应液总体积3ml,反应温度25℃,波长340nm,比色杯光径1.0cm,每min吸光度下降0.001A
为一个卡门氏单位(相当于0.48U)。赖氏法的测定温度原为40℃,校正曲线只到97个卡门
氏单位,后来改用37℃测定将校正曲线延长至150卡门氏单位。赖氏比色法测定由于受底
物α-酮戊二酸浓度和2,4-二硝基苯肼浓度的不足以及反应产物丙酮酸的反馈抑制等因素影
响,校正曲线不能延长至200卡门氏单位。当血清标本酶活力超过150卡门氏单位时,应将
血清用0.145mol/L NaCl溶液稀释后重测,其结果乘以稀释倍数。
5.加入2,4-二硝基苯肼溶液后,应充分混匀,使反应完全。加入NaOH溶液的方法
和速度要一致,如液体混合不完全或NaOH溶液的加入速度不同均会导致吸光度读数的差
异。呈色的深浅与NaOH的浓度也有关系,NaOH浓度越大呈色越深。NaOH溶液<0.25mol/L
时,吸光度下降变陡,因此NaOH浓度要准确。
【评价】
1.重复性差 其原因有三:①由于限制底物α-酮戊二酸的用量,如一般采用2.0mmol/L
的浓度,反应速度只有最大反应速度的65%,使产物生成量与酶的活性之间不能呈现良好的
线形关系。②2,4-二硝基苯肼在碱性条件下也能显色,为了降低试剂空白的吸光度而不得
不使用低浓度的2,4-二硝基苯肼(1.0mmol/L)。此种水平的2,4-二硝基苯肼仅能与反应体
系中的两种酮酸的一半反应。酶促反应中2,4-二硝基苯肼与这两种酮酸的结合显色度不易
控制。低浓度的2,4-二硝基苯肼使校正曲线弯曲呈非线性也影响测定结果。③产物旁路效
应,即ALT催化生成的产物丙酮酸,在乳酸脱氢酶催化下而消耗,从而影响测定结果。这
种现象称为产物旁路效应。
2.准确性差 ①由于线性范围狭窄,测定温度为40℃,校正曲线只到97个卡门氏单
位,测定温度为37℃时校正曲线延长至150卡门氏单位。但临床病人标本多见为200卡门
氏单位以上。尽管采用标本稀释后再测定,结果乘以稀释倍数,但偏差大。②影响实验条件
的因素多,而且不易控制,系统误差大。
3.试剂稳定性差 基质液不易保存(易长菌),易失效,故保存期短。影响试剂的批间
结果的一致性。
4.操作简便,实验条件要求不高,便于基层医疗单位开展。
5.赖氏法是比色法中比较合理的方法。可以理解为它最大限度地减小了比色法所固有
的缺点,使测定结果能较好地反映酶的真实活性。但从总体上说,由于设计原理的不足,使
赖氏法不能成为ALT的理想测定方法并终将被连续监测法或其他先进方法所取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