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光地“朱陆兼采”学风论析——以《读孟子札记》为考察中心
中国古代哲学史 (复旦大学) 清代前期

《中国古代哲学史》复旦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教研室编第二章清代前期的理学清初顺治、康熙年间,程朱理学经过清朝廷的极力提倡,再度成为官方哲学。
以李光地、陆陇其为代表的官方理学家,一尊朱学,罢黜王学,为程朱理学张目。
以孙奇逢、李颗为代表的北方理学家,则维护王学,并逐渐走上了调和“朱王异同”、“兼采朱王”之路。
平民理学家张履祥,由王学返回朱学,延续了程朱倡导的“居敬穷理”的路数,并由此提出“顺应之道”。
陈确作《大学辩》,否定了程朱关于道德修养实践的理论,成为清初心学理论的总结者。
可以这样说,理学仍然是清代前期学术界的主流,它对后来的学者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里,我们主要介绍李光地、陆陇其和李顒的理学思想。
第一节李光地李光地(1642—1718)字晋卿,号榕树,又号厚庵,福建安溪人。
康熙九年(1670)进士。
官至翰林院掌院学士、巡抚、尚书、文渊阁大学士。
“三藩”之乱时,福建也因靖南王耿精忠的反叛而陷于战火之中。
当时正值李光地返乡探亲,他与老友陈梦雷共谋,遣人暗藏蜡丸进京密提情报,建议平叛,得到康熙皇帝的赏识。
“三藩”之乱被平定后,李光地独据其功,而陈梦雷却以附贼之罪被流放。
因此,当时人们便有“卖友”之讥,李光地也为此声誉扫地。
李光地曾奉旨编«周易析中》、《朱子全书》、《性理精义》等,后经康熙皇帝的审定,作为“御纂'“御定”颁行学宫,成为清代前期官方哲学思想的范式。
李光地一生著述宏富,代表他理学思想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周易通论》、《周易观象》、《二程遗书纂》、《朱子语类四纂》等。
李光地去世后,他的后人将他的这些著作汇辑为《榕村全书》。
一、折中理气李光地作为清代前期理学的官方代表,为学一尊程朱,毕生以宣传程朱理学的正统地位为己任。
他声称“近不敢背于程朱,远不敢违于孔孟”(《榕村全集•进读书笔录及论说序记杂文序》)。
他认为,自孔子以来,只有程颐与朱熹才是“继绝学,承圣统”的圣人。
他批评王阳明“晚年之说也,其异于孔孟之旨”,遵循和发挥了理学家的“理”、“气”之辨。
朱陆异同读后感

朱陆异同读后感读了关于朱陆异同的内容,就像是看了一场古代学术大佬之间的精彩“对决”,还夹杂着一种奇妙的惺惺相惜之感。
朱熹和陆九渊,这两位在南宋学术圈那可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啊。
他们之间的异同就像两种口味独特的美食,各有各的妙处,又有着鲜明的对比。
先说相同点吧。
他们都有着一颗对儒学无比热爱且崇敬的心,都想把儒家的思想发扬光大,让儒学在当时那个时代重新焕发光彩,就像是两个都想守护祖传宝藏的卫士,虽然守护的方式有所不同,但目的是一致的。
而且他们都非常重视道德修养,认为人要是没有高尚的品德,那简直就像没有根基的大树,风一吹就倒了。
这一点让我觉得他们俩在做人的基本准则上是站在同一条战线上的。
但一说到不同之处,那可就像打开了话匣子关不上了。
朱熹讲究的是“格物致知”,在我看来就像是一个严谨的科学家,通过对世间万物的细致观察和研究,去探寻事物背后的道理,然后再推及到人的道德修养上。
比如说看到一朵花的盛开与凋谢,就去思考生命的轮回,从而感悟到做人也应该顺应自然规律,保持平和的心态之类的。
这个过程就像是在一条长长的知识走廊里,一个房间一个房间地去探索,最后把所有的收获汇总起来,形成对世界和人的认识。
陆九渊呢,他主张“发明本心”,这就很像是一个内心强大的探险家,他觉得所有的道理都在自己的心中,不需要向外去求那么多。
只要好好地挖掘自己内心的良知和善良,就能领悟到世间的真理。
这就好比宝藏就在自己心里,只要静下心来好好找,就能找到。
我感觉陆九渊这种想法特别酷,有一种很强大的自信在里面,相信自己内心的力量。
他们俩的不同观点就像是两条不同的河流,朱熹的河流弯弯曲曲,流经很多地方,汇聚了各种各样的知识水滴;陆九渊的河流则像是从内心深处的泉眼直接涌出,直来直往,清澈见底。
这两种观点在当时一定碰撞出了很多激烈的火花。
他们的弟子们也像各自门派的弟子一样,互相辩论、互相切磋。
但在今天看来,他们的异同又给我们提供了很多思考的角度。
我们既可以像朱熹那样通过不断学习外界的知识来丰富自己,也可以像陆九渊那样相信自己内心的直觉和良知。
简论李光地《诗所》对朱熹“淫诗说”的修正

简论李光地《诗所》对朱熹“淫诗说”的修正□!"祎内容摘要%朱熹《诗集传》提出“郑、卫之诗”为*2诗”的观点,在理学盛行的时代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也引起了人们的争议,清初的李光地作为朱子学代表,在学术上显得相对圆通,在基本肯定朱熹“淫诗说”的基础上,并没有全面接受,而是用不同的方式巧妙地对其予以了修正。
关键词%李光地朱熹*2诗说”修正朱熹在《诗集传》中提岀以郑、卫之诗为“淫诗”的观点,因对汉唐诗学以三百篇岀于性情之正的观念造成冲击,在当时即有极大争议,如吕祖谦就从教化角度提岀诘难a桑中》、《湊f》诸篇,几于劝矣。
夫子取之,何也?曰:诗之体不同,有直刺之者,《新台》之类是也;有微讽之者,《君子》之类是也;有者,类是也。
”⑴"$%为康熙朝朱子学代表,李光地对“淫诗说”度a朱子郑卫之说,诸以为,之者。
”曲&9,在朱熹岀的三十a情”的“淫诗”之中,李光有三a朱传”。
同时,李光对于“淫诗说”的度也是为J在《诗》中朱子观点同《诗集》说J是在对《风雨》、《》朱子a淫诗”的中,对朱熹“淫诗说”提岀,体对朱熹“淫诗”说中有的度。
一.引用毛郑诗解反驳“淫诗说8李光地在具体解诗过程中,说观点J 以之为的对象,对于《诗集》的同之J也。
李光在诗中借毛郑之说朱熹诗k《丘中有麻》一诗,《诗集传》岀它是a者有之J有之之者”郎j为是子表子的诗。
李光说:a以为大夫者,从k”[2#"9&即《传》,a丘中有》也”!4吧为诗中“留”字为大夫之姓,而对于“丘中有李,之子。
之子”,李光为是子以李百姓,百姓视之如玉。
故《中有》是表百对于大夫的慕爱戴,这显之情无涉,将同政治教化相联系,是周室还有善政而为百慕的表。
在李光:确朱子诗,体保守性,只列旧注也已表度。
对于《》,朱熹为“淫奔之当之时,期之悦也”印。
,为是子约子相见,表喜悦之情的诗。
亍李光地认为:》谓子者,从”[&回J赞同《》说《》J子也k乱世则子J不改度焉k”[*期为赞美子在乱世中改节操之k郑玄据《小》以生发说“兴者,喻子虽居乱世J变改节度……鸡为如晦止鸣”胪。
李光地的学术养成与学术生涯

帝注重理学,兼及六艺 , 御篡 《 周易折中》 《 朱子大全》
《 性 理精议 》三书时 ,经 常召李光地入便殿商讨校理 疑难 章 节 。康 熙四十 七年 ( 1 7 0 8),李光 地陷于 党争 ,促 使
家人藏身 于安溪深谷之中 。同时 ,将对 方兵力部署情报藏 入蜡 丸派人向康熙密报 ,并陈述平 叛之 见 。由此 ,深得康 熙赏识 ,遂 按 照其所 拟计 策 ,平定 耿 氏之乱 。耿乱 平复 后 ,郑 氏家族成 为台海最 大隐患 。康熙十 六年 ( 1 6 7 7)
清军收复泉 、漳等地 ,郑 氏集团被迫退台 。同年 ,李 光地
无歧 义 。2 0 岁后 ,他开始涉猎 《 周易 》,因
受 象数学影 响颇 深 ,并未采 纳朱熹的 注解 。
他 回 顾 这 段 经 历 时 ,说 自 己 少 年 时 就 喜 欢 阅
学者在榕村书院寻访
读学 术性强 的典 籍 ,譬如 《 乐书 》 《 历书 》 之 类 。就是 读 《易 》,也是 执 著 于 《 太 极
晋升侍 读学士 。康熙十 七年 ( 1 6 7 8),同安 蔡寅结 众万
4 5
海峡教育研究 l 2 0 1 6 年第4 期
出 茅 庐 ,其 宦 场 生 涯 先 是 备 尝 艰 辛 ,跌 宕 起
伏 ,继而柳 暗花明 。其学 术境界与跌 宕人生
基 本同步 ,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 1 . 兼收并蓄 ,崇 尚陆王 早 年 ,李 光 地 以 《四书 》作 为 治学 起
地生 于 明崇 祯 十五 年 ( 1 6 4 2),卒 于 清康 熙 五 十七 年 (1 71 8),祖 籍 福建 安 溪 湖头 。他 别 号厚 庵 ,另号 榕 村 ,又字晋卿 ,乃清初卓有才干的元老重 臣 。考中进士后
2024年2月福州市高三质量检测(语文试题+答案)

(在此卷上答题无效)2023~2024学年福州市高三年级2月份质量检测语文试题(完卷时间 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 (35分)(一) 现代文阅读Ⅰ (本题共5 小题, 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古人普遍重视札记在读书治学过程中的作用,认为撰写札记可以督策学人勤读深思、力学进业。
正因为认识到了札记撰写对于进学修业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所以古代很多学者将札记作为重要的为学之具,在平时的学习、研究中常以札记来记载感悟、辑录见闻、考究原委等。
如乾隆时学者翟灏即是龚例:“苟可资多识者,靡不览。
诸子之瓌论,百家之琐语,山经地志之异闻,荒冢破壁之奇字,包孕而贯串之;意或龃龉,则旁参互巧。
穿穴以求其合。
自壮至老,手搦翰一管,撰述无倦。
”札记为古人求知修学所倚用,在其学术研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故古代的学术札记十分发达,成为传统学术的重要载体,为数甚夥,精品亦多。
清梁章钜说:“子书杂家最多,而有数部不可磨灭之书,必须专读者。
如班固之《白虎通义》、颜之推之《家训》、王应麟之《困学纪闻》,皆当家有其书。
”清徐养原说,“杂家者流,自古有之,至唐宋而寝盛”,出现了苏鹗《苏氏演义》、沈括《梦溪笔谈》、洪迈《容斋随笔》等一大批学术札记名著,“足为考镜之资”。
清代是训诂学的鼎盛时期,此时学者在训诂研究上的所闻、所思、所得,有很多是以札记来承载和呈现的。
如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王念孙《读书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孙诒让《札迻》等学术札记,其中就多有训诂探究的内容,借此能窥见当时训诂学研究实绩之大略,甚至可以粗知清代学术的内涵、特点等。
所以梁启超说:“札记实为治此学者所最必要,而欲知清儒治学次第及其得力处,固当于此求之。
“李光地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综述

第37卷第1期2019年2月泉州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Quanzhou Normal UniversityVol.37 No.1Feb.2019“李光地研究”学术研讨会会议论文综述周颖斌(泉州师范学院图书馆,福建泉州 362000)摘 要:由泉州师范学院和安溪县人民政府、泉州市社科联联合主办的“李光地研究”学术研讨会围绕李光地的治国理政思想、李光地对清初国家统一的作用、李光地的学术思想、李光地的教育思想、李光地的语言文学造诣、李光地的历史地位评价等六个领域展开深入研讨。
会议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60余名专家学者的参与,提交的论文研究领域宽泛,对深入发掘和弘扬李光地文化提出了许多有益的建议和策略。
关键词:李光地研究;治国理政思想;学术思想中图分类号:B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24(2019)01-0054-04收稿日期:2018-12-20作者简介:周颖斌(1982-),男,福建漳州人,馆员,硕士,主要从事图书馆管理与服务研究。
2018年,恰逢李光地逝世300周年和泉州师范学院60周年校庆之际,为了深入发掘和弘扬李光地文化,全面展示其生平功绩和学术造诣,进而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新时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2018年12月1-2日,“李光地研究”学术研讨会在泉州师范学院隆重召开。
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肖贵新,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原所长、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陈祖武,福建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福建省人民政府顾问李鸿阶,福建人民出版社副社长魏清荣,福建省社科联社科规划办主任陈飞,泉州市宣传部副部长郭丹红,泉州市社科联副主席谢伯辉,泉州师范学院校长、福建省李光地研究院院长屈广清,泉州师范学院副校长杨晓翔出席大会。
此外,还有来自全国各地近20家单位的60余名专家学者出席了此次学术研讨会,并提交了29篇论文。
研讨会开幕式由泉州师范学院原副校长林华东主持。
开幕式上,福建省委宣传部副部长肖贵新在致辞中指出,李光地文化就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全面展示李光地的生平功绩、学术造诣,深入研究李光地的学术思想、执政理念和治家原则,揭示李光地文化的思想精髓,传承和弘扬李光地精神,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探讨李光地儒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四川文化产业职业学院)学报2019年第1期★文学艺术★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下探讨李光地儒学思想的历史意义陈良(泉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福建泉州362000)【摘要】李光地作为一代理学名臣,在清初为祖国的统一、社会的发展做出过巨大贡献。
但由于种种原因,李光地及其 儒学思想长期受人非议。
在国家倡导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今天,更加客观地看待李光地儒学思想是为必要。
而唯物史观则 是一种颇有益于人们拨云见日的视角。
【关键词】儒学思想李光地唯物史观视角【中图分类号】D09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784 (2019) 01-53-3李光地(1642年-1718年),字晋卿,号厚庵,别号榕村,福建泉州人,清初理学名臣。
与 纯粹的学者大家有别,其不但儒学思想造诣精深,且能知行合一,做出过诸多历史贡献。
所以,笔者认为,谈论李光地儒学思想时,应当将其视为 清初官方儒学的代表。
这既符合历史实际,也更 容易让人看清其儒学思想的历史意义。
一、在历史上的贡献突出无疑,清朝是中央集权站上巅峰、思想禁锢 趋于极端的时期,这其间儒学(主要是程朱理学)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但是,站在今人的某种立场 上,以所谓“专制”、“人治”之名,全然抹杀清 代儒学的意义,并不客观。
历史唯物主义要求人 们把历史人物和事件,置于具体的历史环境中去 考量。
毛泽东同志就曾强调说:“剥削阶级当着还 能代表群众的时候,能够说出若干真理,如孔子、苏格拉底、资产阶级,这样看法才是历史的看法。
王阳明也有一些真理。
孔孟有一部分真理,全部 否定是非历史的看法。
”[1]所以,这里的一个重点 问题是,以李光地儒学思想为代表的清初官方儒 学,在当时,是否能够代表群众利益,“说出若干 真理”?客观地说,答案是肯定的。
理由很简单,经历了明朝末年以来的动荡,国家和百姓都需要一个统一、和平、稳定的局面 来休养生息。
而李光地在平息“三藩之乱”、统一台湾、治理水患等方面是做出极大贡献的。
《李光地》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

《李光地》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李光地》阅读答案及翻译译文李光地李光地,字晋卿,福建安溪人。
幼颖异,力学慕古。
康熙九年进士,选庶吉士,授编修。
十二年,乞省亲归。
十三年,耿精忠反,郑锦据泉州,光地奉亲匿山谷间,锦与精忠并遣人招之,力拒。
十四年,置疏蜡丸中,遣使间道赴京师,上得疏动容,嘉其忠,擢侍读学士。
以父丧归。
十七年,同安贼蔡寅结众万余,以白巾为号,掠安溪。
光地募乡勇百余人扼守,绝其粮道,贼解去。
十九年,授内阁学士。
入对,言:“郑锦已死,子克塽幼弱,部下争权,宜急取之。
”且举内大臣施琅习海上形势,知兵,可重任。
上用其言,卒平台湾。
初,畿辅屡遭水患,上以漳河与滹沱合流易泛滥,命光地导漳自故道引入运河,杀滹沱之势。
寻奏霸州等七县因浚新河,占民田一百三十九顷,请豁免赋额,从之。
由是下流益畅,无水患。
上褒其治绩,擢吏部尚书。
四十四年,拜文渊阁大学士。
时上潜心理学,旁阐六艺,御纂朱子全书及周易折中、性理精义诸书,皆命光地校理,日召入便殿揅求探讨。
四十七年,皇太子允礽以疾废,命诸大臣保奏诸皇子孰可当储位者。
尚书王鸿绪等举皇子允禩,上切责之。
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因以撼光地。
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上偶言及侍郎汪霦卒后,谁能古文者,光地曰:“惟戴名世案内方苞能。
”苞得释,召入南书房。
其扶植善类如此。
五十七年,卒,年七十七。
遣恒亲王允祺奠醊,赐金千两,谥文贞;使工部尚书徐元梦护其丧归。
复谕阁臣:“李光地谨慎清勤,始终一节,学问渊博。
朕知之最真,知朕亦无过光地者!”(《清史稿·列传达室第四十九》,有删节)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遣使间道赴京师间道:从小路B.上用其言,卒平台湾卒:副词,终于C.皆命光地校理校:考察D.桐城贡士方苞坐戴名世狱论死坐:因犯罪1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A.B.C.D.12.下列断句恰当的一项是()A.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B.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C.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D.询光地何无一言/光地奏/前者皇上问臣以废太子病/臣奏言徐徐调治/天下之福/臣未尝告诸人也/光地被上遇/同列多忌之者/凡所称荐/多见排挤参考答案:10.C(校:考订,考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有 学者 认 为 , 光 地 的 学 术 成 就 , 史 地 看 , 李 历 “ 贡献 并 不 在 于 理 学 , 是 他 顺 乎 潮 流 , 经 学 研 而 对 究 的 提倡 和 身 体 力 行 。 L 学 界 一 般 认 为 , 光 地 ”l 李
的理学著述只是为了迎合清廷的思想文化政策 , 对 程朱理学的表彰也多是复述 陈说 而缺少建树和创 新 。但实际情况并非如此。李 光地作为清初政府 要员 , 他的治学包含为巩固统治所需要 的成分 当然
风的先河 。
关键词 : 李光地 ;读孟子刮记》 “ 《 ;朱陆兼采” 清初学风 ;
中图分 类号 : 6 o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0 9 5 2 (0 1 O —0 3 —0 10 - 18 2 1 )3 o 8 5
收稿 日期 :0 l _ l l 2 1_ o — 7 作者简 介 : 杨华 (9 5 ) 女 , 17 一 , 山西大 同人 , 上海政法学 院社会科 学系讲师 , 学博士 , 史 主要 从事清代 学术思 想史 、 中国
者据此认为李 的理学立场为“ 是程朱 , 非陆王。 事 ”
实上 , 光地 的学 术 思 想 随着 他 仕 途 的起 伏 , 历 李 经
、
《 村 四书说》 榕 的学术价值
了复杂的发展变化 , 由最初 的兼收并蓄 、 陆兼采 朱 到晚年才 以程朱为宗。l L 这一点却被学界所忽略。
因此 , 应对 李光 地理 学思 想 的发 展演 变 尤其是 前 理 期朱 陆兼 采 的理 学 思 想 予 以足 够 的 重 视 , 如 此 , 不 则榕 村最 终 以程 朱 为 宗 的 理 学立 场定 型之 底 蕴 便
近现代学术思想 史研究 。
清 初学 术 承 晚 明 而来 , 由于 理学 末 流 的 空疏 ,
目前 , 学界 对李 光 地理 学思 想 的研究 大 多集 中
加之 时代的动荡 , 使得这一 时期 的学 术有别 于先 前, 大有 从理 学 回归 于经 学 的趋 势 。本文 以李 光 地 《 榕村四书说 ・ 读孟子刽记》 中对孟子“ 工夫论 ” 的 理解 为切入 点 , 考察 李光 地 对朱 、 学说 的取 向 , 陆 分
这里 所 谓 的 “ 言 ” 当 然 是 先 “ ”然 后 知 , 知
“ , 即对于所 “ 的对象有 了“ 的认识 和 言” 亦 言” 知”
仍 颇 有意 义 。
段而言 , 徐用锡在康 熙三十三年后从学 于他 , 可见
《 榕村语录》 反映的是李光地五十岁 以后 的理学思
想, 据此研究李光地一生的学术思想尤其是其前期 学术思想 , 就难 免有所局 限。再次 , 榕村 四书 就《
21 年 第 3 01 期
杨
华: 李光地“ 朱陆兼采” 学风论析
・ 9・ 3
说》 的性质 而言 , 该书集 中了榕村对 《 四书》 的阐 释。如所周知, 阐发《 四书》 向来是理学家体 现 自 , 身治学方法 、 表达学术 旨趣的重要途径 , 榕村 也正 是在这部著作 中表达 了 自己的学术主张 , 以《 所 榕 村 四书说》 更为真实地反映着李光地的学术思想 。
21 0 1 l fW en n T a h r ie i o r a ia e c esUnv r t o s y
Ma .2 l r 0 1 V0 . 6 No 3 12 .
第2 6卷 第 3期
李光地 “ 陆兼采 " 风论 析 朱 学
— —
以《 读孟子割记》 为考察 中心
杨 华
( 上海政法 学院 社会科学 系, 上海 2 10 ) 0 7 1
摘
要: 清康熙朝 大力表彰程朱理学 , 清初学界一时 大有 “ 由王返朱 ” 之势 。李 光地作 为理学 大臣 , 读 孟子 钊记》 其《 却
反 映出“ 朱陆兼采 ” 的思想趋 向 , 并成为他此期学术 的重点与特色 。从李光地 对孟子 “ 工夫论 ” 的阐释可见 他试 图用程朱 所 强 调的“ 工夫论 ” 来弥补陆王 “ 空疏” 的缺 陷 , 以实 现治学 思想上 的 “ 、 末 ” 本” “ 两全 。榕 村之 论带 有调 和朱陆 或称 “ 陆兼 朱 采” 的色彩 , 强调为学工 夫。 当时 , 弃虚 蹈 实” “ 已成 学术共 识 , 光地 的“ 陆兼 采 ” 风正是 顺应 了学术 思潮 在“ 与 李 朱 学 虚” “ ” 间的转换 , 表着清初学风必将弃 “ 实 之 代 尊德性” “ 而走 上“ 之 虚” 实而又实 ” 道 问学 ” 的“ 路径 , 从而 开启乾 隆年间考 据学
李 光地 的思 想 。其 次 , 李光 地 学术 思想 的发 展 阶 从
勿庸置疑。然而 , 李同时还是一位 “ 学者” 他 主要 , 集 中于理学 的论著 仍然有着政治价 值 以外 的“ 学
术 价值 ” 。易 言之 , 光 地 的 种 种理 学 言论 并 未 能 李
逃脱时代思潮的制约性影响 , 即同样也折射着清初 理学清算运动 中学风转轨 的重要学术讯息 。因此 , 剖析李光地的理学思想 , 对于理解清初学风的转轨
不能洞见 。《 榕村 四书说》 正是李光地理学思想形
成发 展 时期 的一 部著 作 , 对研 究榕 村学 术 思想 的 发 展 和转 变具 有独 特价 值 。
首先 , 榕村语录》 《 是李 的门人 徐用锡对李 光 地日 常讲论 的记 录, 榕 村 四书说》 而《 是他本人 的 著述 。两者相 比, 榕村 四书说》 能真切地反 映 《 更
析榕 村 的“ 陆兼 采 ” 风 及 其 折 射 出 的清 初 学 风 朱 学 变 化之 方 向和 趋势 。
一
于李的《 榕村语录》 及其续编 , 却不甚关注其《 榕村
四书说》 包括《 ( 大学古本说》 《 、 中庸章段 》 《 、 中庸 余论》 《 、读论语割记》 《 、 读孟子劁记》 。《 ) 榕村语 录》 及其续编属于榕村之“ 晚年定论” 大多数研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