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章 所得税会计
第十一章 个人所得税法-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2015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内部资料税法第十一章 个人所得税法知识点:对企事业单位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详细描述: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或=(纳税年度收入总额-必要费用)×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提示】纳税年度收入总额包括承包人个人工资,但不包括上缴的承包费。
例题:1.张某承包经营一国有企业(拥有企业经营成果所有权),每年上缴承包费用5万元,该承包费用()。
A.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允许税前扣除B.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允许税前扣除C.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不允许扣除D.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允许扣除正确答案:A,D解析:考核承包费与企业所得税、个人所得税的关系;张某承包经营一国有企业(拥有企业经营成果的所有权),每年上缴承包费用5万元,该承包费用在计算企业所得税时不允许税前扣除,但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允许扣除。
2.以下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的税务处理办法,符合当前规定的有()。
A.对企事业单位的承包经营、承租经营所得,计算个人所得税时可扣除的必要费用自2011年9月1日起每月为3500元B.承包人对被承包企业经营成果拥有所有权的,在计算个人所得税时,承包者上缴的承包费用可作为费用扣除C.在一个纳税年度内,纳税人承包经营期不足12个月的,应将收入换算为12个月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D.承包人对被承包企业经营成果不拥有所有权,仅是按合同规定取得一定所得,其所得按“工资、薪金所得”项目征收个人所得税正确答案:A,B,D解析:在一个纳税年度内,承包经营或承租经营期限不足1年的,以实际承包、承租经营的期限为一个纳税年度计算缴纳个人所得税。
中级会计实务 -第11章 政府补助 (历年考点分析)

第十一章政府补助本章历年考点分析近三年考试题型为单项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分析题。
2023年预计教材主要变化无实质性变化。
本章考点及真题讲解考点一、政府补助概述一、政府补助的主要形式交易或事项是否属于政府补助1.财政拨款√2.财政贴息(企业直接收到财政贴息)√3.税收返还(增值税/所得税)(1)企业收到的先征后返的所得税;(2)企业收到的即征即退的流转税(增值税、消费税);(3)采用先据实征收、再以现金返还的方式收到的税收奖励。
√4.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的税收优惠(增值税)√5.企业收到的代企业作为个人所得税的扣缴义务人,收到的扣缴税款手续费√6.无偿划拨的非货币性资产√7.政府作为所有者投入的资本×8.政府代第三方支付给企业的款项×9.直接减征、免征、增加计税抵扣额、抵免部分税额的税收优惠(所得税)×10.增值税的出口退税×【提示1】还需说明的是,增值税出口退税也不属于政府补助。
借:其他应收款贷: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出口退税)【提示2】如一般纳税人的加工型企业根据税法规定招用自主就业退役士兵,并按定额扣减的增值税借: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额)贷:其他收益(减征的税额)【真题回顾及经典习题】考点年份1.政府补助的概念2021年单选题、2020年单选题、2021年多选题、2018年判断题、2017年判断题、2013年单选题、2016年判断题、2015年单选题、2015年综合题部分内容;2.政府补助的会计处理2022年多选题、2021年计算题、2021年判断题、2020年判断题、2019年单选题、2019年多选题、2018年多选题、2018年计算分析题、2014年单选题;【例题1-1单选题】(2020年)2019年12月,甲公司取得政府无偿拨付的技术改造资金100万元,增值税出口退税30万元,财政贴息50万元。
不考虑其他因素,甲公司2019年12月获得的政府补助金额为()万元。
2024中级会计必背得分宝-中级会计实务分录

《中级会计实务》必备分录第二章存货
一、存货跌价准备的计提与转回
二、存货成本的结转
第三章固定资产
一、外购固定资产
二、固定资产折旧的会计处理
第四章无形资产
一、自行研发无形资产
二、无形资产摊销
第五章长期股权投资
一、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二、非同一控制下控股合并取得长期股权投资
第六章投资性房地产
一、成本模式计量的会计处理
二、公允价值模式计量的会计处理
第八章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一、交易性金融资产
二、债权投资
第九章职工薪酬及借款费用一、短期薪酬
二、辞退福利
第十章或有事项一、一般情况
二、未决诉讼或未决仲裁
第十一章收入
一、附有销售退回条款的销售
二、附有客户额外购买选择权的销售
第十三章所得税一、所得税的会计处理
第十四章外币折算一、确认期末汇兑差额
第十五章财务报告一、内部债权债务的合并处理
第十八章政府会计一、借款的核算
第十九章民间非营利组织会计一、会费收入的核算
二、业务活动成本的核算。
所得税会计的知识点

所得税会计的知识点所得税会计是指对企业或个人在经营活动中发生的利润或收入进行识别、计量、确认和报告的一项会计工作。
所得税会计涉及多个知识点,包括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所得税会计处理原则、所得税会计准则等。
以下是所得税会计的主要知识点:1.所得税基本概念和法律依据:所得税是指个人或企业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净收入,根据各国的法律和规定,需要向政府缴纳一定比例的所得税。
不同国家的所得税法规有所不同,企业需要了解所在国家的所得税法规作为会计处理的依据。
2.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所得税会计核算方法包括权责发生制和现金基础制。
权责发生制是指收入和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即确认,与货币支付时间无关。
现金基础制则是指只有在收到或支付现金时才能确认收入和费用。
企业需要根据所得税法规和会计准则选择合适的核算方法。
3.所得税会计计算:所得税会计计算主要涉及计算所得税费用和所得税负债。
所得税费用是指在会计报表期间所应承担的所得税款项,通常是根据所得税税率乘以企业的应税所得额计算得出。
所得税负债则是指根据企业报表日期所应缴纳的所得税款项。
4.所得税会计披露:5.所得税减免和减税优惠:不同国家和地区都有所得税的减免和减税优惠政策。
企业需要了解国家和地区的所得税法规,正确应用减免和减税优惠政策,并在财务报表中披露相关信息。
6.所得税会计准则:各国都有自己的所得税会计准则,例如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GAAP)。
企业需要根据所在国家的会计准则进行会计处理,并在财务报表中按照会计准则要求进行披露。
7.所得税会计风险管理:8.国际税收筹划: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需要进行跨国税收筹划,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所得税风险,并提高企业的营利能力。
涉及到国际税收筹划,企业需要考虑税法、税收协议、转让定价等多个因素。
以上是所得税会计的主要知识点。
所得税会计对于企业的财务报表和税务规划都具有重要意义,企业需要根据所在国家的法规和准则进行正确的所得税会计处理,并加强风险管理和合规性控制。
2023中级会计经济法每章分数

2023中级会计经济法每章分数摘要:一、2023中级会计经济法简介1.考试时间和科目2.经济法的定义和作用二、各章分数分布1.第一章总论2.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3.第三章合同法律制度4.第四章增值税和消费税法律制度5.第五章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6.第六章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7.第七章土地增值税法律制度8.第八章印花税法律制度9.第九章城市维护建设税法律制度10.第十章资源税法律制度11.第十一章车辆购置税法律制度12.第十二章环境保护税法律制度13.第十三章烟叶税法律制度14.第十四章船舶吨税法律制度15.第十五章关税法律制度三、备考策略1.理解法律规定2.记忆重点条款3.模拟试题练习4.提高解题速度和准确率正文:2023中级会计经济法考试涵盖多个章节,包括总论、公司法律制度、合同法律制度、增值税和消费税法律制度、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等。
本篇文章将重点介绍各章分数分布以及备考策略。
一、2023中级会计经济法简介2023中级会计经济法考试时间为每年一次,考试科目包括经济法。
经济法是研究经济活动中的法律规范,主要包括公司法、合同法、税法等。
经济法对于保障市场经济秩序、维护国家利益、保护企业和个人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二、各章分数分布根据2023中级会计经济法考试大纲,各章分数分布如下:1.第一章总论(约10分)2.第二章公司法律制度(约15分)3.第三章合同法律制度(约15分)4.第四章增值税和消费税法律制度(约10分)5.第五章企业所得税法律制度(约15分)6.第六章个人所得税法律制度(约10分)7.第七章土地增值税法律制度(约5分)8.第八章印花税法律制度(约5分)9.第九章城市维护建设税法律制度(约5分)10.第十章资源税法律制度(约5分)11.第十一章车辆购置税法律制度(约5分)12.第十二章环境保护税法律制度(约5分)13.第十三章烟叶税法律制度(约5分)14.第十四章船舶吨税法律制度(约5分)15.第十五章关税法律制度(约5分)三、备考策略1.理解法律规定:在备考过程中,首先要对经济法的规定有深入的理解,了解法律条款的背景、原理和实际应用。
企业会计准则—所得税

所得税第一节所得税会计概述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税收处理分别遵循不同的原则,服务于不同的目的。
在我国,会计的确认、计量、报告应当遵从企业会计准则的规定,目的在于真实、完整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为投资者、债权人以及其他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其决策有用的信息。
税法则是以课税为目的,根据国家有关税收法律、法规的规定,确定一定时期纳税人应交纳的税额,从所得税的角度,主要是确定企业的应纳税所得额,以对企业的经营所得征税。
所得税会计的形成和发展是所得税法规和会计准则规定相互分离的必然结果,两者分离的程度和差异的种类、数量直接影响和决定了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的改进。
《企业会计准则第18号——所得税》(以下简称所得税准则)是从资产负债表出发,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上列示的资产、负债按照会计准则规定确定的账面价值与按照税法规定确定的计税基础,对于两者之间的差异分别应纳税暂时性差异与可抵扣暂时性差异,确认相关的递延所得税负债与递延所得税资产,并在此基础上确定每一会计期间利润表中的所得税费用。
一、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所得税准则采用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核算所得税。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较为完全地体现了资产负债观,在所得税的会计核算方面贯彻了资产、负债的界定。
从资产负债表角度考虑,资产的账面价值代表的是企业在持续持有及最终处置某项资产的一定期间,该项资产能够为企业带来的未来经济利益,而其计税基础代表的是在这一期间,就该项资产按照税法规定可以税前扣除的金额。
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小于其计税基础的,表明该项资产于未来期间产生的经济利益流入低于按照税法规定允许税前扣除的金额,产生可抵减未来期间应纳税所得额的因素,减少未来期间以应交所得税的方式流出企业的经济利益,应确认为资产。
反之,一项资产的账面价值大于其计税基础的,两者之间的差额将会于未来期间产生应税金额,增加未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及应交所得税,对企业形成经济利益流出的义务,应确认为负债。
第十一章 个人所得税法-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2015年注册会计师资格考试内部资料税法第十一章 个人所得税法知识点: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详细描述: (一)一般情况下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财产转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 应纳税额=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的税率=(收入总额-财产原值-合理税费)×20% (二)不同财产转让的个人所得税计算: 有价证券、房产、收藏品: 1.个人转让有价证券: 2.个人收藏品拍卖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扣除的原值、合理税费的确定。
(P398) 3.个人住房转让所得应纳税额的计算 了解房产原值、合理税费的确定。
4.自然人转让投资企业股权(股份)例题:1.2013年2月,张某通过股票交易账户在二级市场购进甲上市公司股票100000股,成交价格为每股12元。
同年4月因甲上市公司进行2012年度利润分配取得35000元分红所得。
同年7月张某以每股12_8元的价格将股票全部转让。
下列关于张某纳税事项的表述中,正确的是()。
A.2月购进股票时应缴纳的印花税为1200元B.4月取得分红所得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3500元C.7月转让股票时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为8000元D.7月转让股票时应缴纳的印花税为2560元正确答案:B解析:B35000x50%x20%=3500(元)依据:《税法》教材第239、333、367页。
干扰项:A.100000x12x1%0=1200(元) C.100000x(12.8-12)x10%=8000(元)D.100000x12.8x2%0=2560(元)2.方某接受房产赠与,手续齐全、合法,赠与合同上注明该房产原值25万元,方某支付相关税费2.5万元。
经税务机关评估,该房产市场价格为35万元。
方某获赠房产应缴纳个人所得税()万元。
A.2B.1.5C.7D.6.5正确答案:B解析:方某获赠房产应缴纳个人所得税=(35-25-2.5)X20%=1.5(万元)。
3.王某2012年7月份将市区内闲置的一处住房出租用于他人居住,租期1年,每月租金2000元。
《所得税会计》课件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案例分析
总结词
注重暂时性差异,全面反映递延所得税 资产和负债
VS
详细描述
资产负债表债务法以资产负债表为重心, 确认所有因暂时性差异产生的递延所得税 资产和递延所得税负债,并按照预期收回 该资产或清偿该负债期间的适用税率计算 确认递延所得税费用。
THANKS
所得税会计的基本原则
合法性原则
所得税会计必须遵守国家税收法律、 法规和相关政策,确保企业应纳税所 得额和应缴所得税的计算合法合规。
准确性原则
所得税会计应当及时处理和报告相关 税费信息,以满足企业财务管理和税 务部门监管的需要。
真实性原则
所得税会计应当真实反映企业所得税 费用的实际情况,不得虚构、隐瞒或 歪曲。
05
所得税会计案例分析
应付税款法案例分析
总结词
简单直接,计算简便
详细描述
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造成的纳税影响额直接计入当期损益,本期应交所 得税等于本期所得税费用,账务处理较为简单。
纳税影响会计法案例分析
总结词
递延确认所得税费用,符合配比原则
详细描述
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时间性差异造成的纳税影响额递延确认 ,按照当期应交所得税和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的合计,计算本期所得税费用。
企业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合理估计未 来期间的应纳税所得额和适用税率 ,以确定递延所得税资产和递延所 得税负债的金额。
所得税费用的计量
01
02
03
所得税费用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费用, 其计量涉及到企业财务报表的准确性 和可靠性。
企业应当根据税法规定和会计准则的 要求,准确计算所得税费用,并将其 反映在财务报表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5年深圳注协CPA会计辅导笔记孙进山 市话通:26247650sun-js@本资料系为深圳市注册会计师协会2005年CPA考前培训班整理,在整理过程中参考了其它资料,在此予以感谢。
重申本资料非商业目的,若有错误之处请告之予以更正。
第十一章 所得税会计本章2002年试题的分数为1分,2003年试题的分数为1.5分,2004年试题的综合题涉及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和递延税款的计算。
从考试试题看,试题类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和综合题。
客观题考核的是与所得税有关的一些基本的概念,考点主要集中在"递延税款"余额或发生额的计算、债务法和递延法的特点等。
综合题涉及应交所得税的计算和递延税款的计算。
与2004年版教材相比,本章内容未发生变化。
第一节、所得税会计概述一、应交所得税的计算:企业在一定时期计算应交纳的所得税时,是以会计账簿确定的税前会计利润为基础,并按照税法规定加或减纳税调整项目来确定应纳税所得额,然后乘以适用所得税税率作为应交纳的所得税额,即: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项目应交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所得税税率企业的纳税调整项目就是税前会计利润和应税所得之间产生的差异,这一差异根据性质可以分为永久性差异和时间性差异。
纳税调整项目:(1)、弥补以前年度亏损;(2)、永久性差异;(3)、时间性差异二、永久性差异永久性差异是指某一会计期间,由于会计制度和税法在计算收益、费用或损失时口径不同,所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这种差异在本期发生,不会在以后各期转回。
永久性差异产生的原因有以下4种类型:(1)、会计核算作为收益,计算应税所得不计入。
(2)、会计核算不作为收益,计算应税所得计入。
(3)、会计作为费用或损失,计算应税所得不予扣除。
税法规定,各种经营性赔款、罚款可以税前扣除,例如违反合同的违约金等;而各种行政性赔款、罚款税前不能扣除,例如税收滞纳金等。
因此,各种经营性赔款、罚款不需要进行纳税调整;而各种行政性赔款、罚款则作为永久性差异,需要进行纳税调整。
(4)、会计不确认费用或损失,而计算应税所得时准予扣除。
三、时间性差异 :时间性差异是指会计制度和税法在确认收益、费用或损失时的时间不同而产生的税前会计利润与应纳税所得额之间的差异。
时间性差异的特点是:发生在某一会计期间,但在以后一期或若干期内能够转回。
时间性差异分为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可抵减时间性差异。
(一)、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是指未来应增加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
(简单表述为先不交税,以后交税。
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先减后加。
)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对递延税款的影响为:形成在贷方、转回在借方,在尚末转回前余额在贷方。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例:假定企业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5000元,使用期5年,期末无残值。
会计按5年直线法计提折旧,税法按5年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计提折旧情况如下表:项目 第一年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会计折旧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税收折旧 2000 1200 720 540 540差额 -1000 -200 280 460 460从上表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二年为发生应纳税时间性差异,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项目;第三、四、五年为转回应纳税时间性差异,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项目。
(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是指未来可抵减应纳税所得额的时间性差异。
(简单表述为先交税,以后不交。
在计算应税所得时先加后减。
)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对递延税款的影响为:形成在借方、转回在贷方,在尚末转回前余额在借方。
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例:假定企业某项固定资产原价为5000元,使用期5年,期末无残值。
会计按5年双倍余额递减法计提折旧,税法按5年直线法计提折旧,计提折旧情况如下表:项目 第一年第二年 第三年 第四年 第五年会计折旧 2000 1200 720 540 540税收折旧 1000 1000 1000 1000 1000差额 1000 200 -280 -460 -460 从上表分析可以看出:第一、二年为发生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项目;第三、四、五年为转回可抵减时间性差异,计算应纳税所得额=税前会计利润--纳税调整项目。
对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在纳税影响会计法可总结如下规律:可抵减时间差异在计算应纳税所得时先加后减,即先交税以后不交税,影响递延税款形成在借方转回在贷方;应纳税时间差异在计算应纳税所得时先减后加,即先不交税以后交税,影响递延税款形成在贷方转回在借方。
第二节、 所得税会计处理方法一、应付税款法应付税款法是将本期税前会计利润按照税法规定,调整为应税所得,按照应税所得计算确定本期的应交所得税,并作为本期的所得税费用。
因此,应付税款法下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不单独核算,与本期发生的永久性差异同样处理。
在应付税款法下,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所得税费用。
二、纳税影响会计法纳税影响会计法,是将本期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递延和分配到以后各期。
纳税影响会计法对永久性差异的处理与应付税款法相同,均在产生的当期确认为所得税费用或抵减所得税费用。
纳税影响会计法与应付税款法的主要区别是:应付税款法将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确认为本期所得税费用或抵减本期所得税费用;而纳税影响会计法需确认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并将其计入递延税款的借方或贷方,同时确认所得税费用或抵减所得税费用。
在应用纳税影响会计法时,有两种方法可供选择:即递延法和债务法。
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时间性差异对所得税费用的影响反映在递延税款中。
本期所得税费用=本期应交所得税±本期递延税款发生额 具体做法是:首先计算确定本期应交所得税和本期递延税款的发生额,然后计算确定本期所得税费用的发生额。
因此,在纳税影响会计法下,关键的问题是确定递延税款的发生额。
确定递延税款的发生额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借贷方向;二是税率发生变动时如何处理。
关于借贷方向,若在税前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将时间性差异加回,则递延税款的发生额在借方;若在税前会计利润的基础上将时间性差异减去,则递延税款的发生额在贷方。
借:所得税------ (按会计口径)借或贷:递延税款----(时间性差异×税率)贷:应交税金 -------(按税法口径)具体列示如下:(1)本期发生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税率(2)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税率 (1)本期转回的可抵减时间性差异×税率 (2)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税率例题:甲公司于2002年1月1日对乙公司投资200万元,占乙公司有表决权股份的30%,采用权益法核算。
甲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甲公司所得税纳税影响会计法核算。
甲公司2002年和2003年税前会计利润均为100万元,甲公司按乙公司2002年的净利润的30%确认的投资收益为17万元,甲公司2003年从乙公司分得的现金股利为17万元。
假定甲公司除此投资收益纳税调整项目外,无其他纳税调整项目。
(1)若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投资收益为17万元为永久性差异。
甲公司2002年应确认的应交所得税=(100-17)×33%=27.39万元,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27.39万元。
甲公司2003年应确认的应交所得税=100×33%=33万元,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33万元。
(2)若乙公司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15%,投资收益为17万元为应纳税时间性差异。
甲公司2002年应确认的应交所得税=(100-17)×33%=27.39万元,应确认的递延税款贷方发生额=17/(1-15%)×(33%-15%)=3.6万元,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27.39+3.6=30.99万元。
借:所得税-(按会计口径)27.39+3.6=30.99万贷:递延税款--(时间性差异×税率)17/(1-15%)×(33%-15%)=3.6万贷:应交税金 ---(按税法口径)(100-17)×33%=27.39甲公司2003年应确认的应交所得税=100×33%+17/(1-15%)×(33%-15%)=36.6万元,应确认的递延税款借方发生额=17/(1-15%)×(33%-15%)=3.6万元,应确认的所得税费用=36.6-3.6=33万元。
借:所得税--(按会计口径)36.6-3.6=33万元。
借:递延税款--(时间性差异×税率)17/(1-15%)×(33%-15%)=3.6万贷:应交税金 ---(按税法口径)100×33%+17/(1-15%)×(33%-15%)=36.6万(一)、递延法递延法的特点在于:(1)采用递延法核算时资产负债表上反映的递延税款余额,并不代表收款的权利或付款的义务。
采用递延法进行会计处理时,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按照产生时间性差异的时期所适用的所得税率计算确认,不随税率变更而调整,因此不能反映为企业的一项资产或负债。
(2)本期发生的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的金额,用现行税率计算,以前发生而在本期转回的各项时间性差异影响所得税金额一般用原有税率计算。
例题:乙公司采用递延法核算所得税,上期期末"递延税款"账户的贷方余额为3300万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3%,本期发生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和可抵减时间性差异分别为3500万元和300万元,适用的所得税税率为30%;本期转回的应纳税时间性差异为1200万元。
乙公司本期期末"递延税款"账户的贷方余额为()万元。
(2002年考题)A.3600B.3864C.3900D.3960答案:B解析:"递延税款"账户的贷方余额=3300+3500×30%-300×30%-1200×33%=3864万元。
(二)、债务法债务法的特点在于:(1)本期的时间性差异预计对未来所得税的影响金额在资产负债表上作为未来应付税款的债务或者作为代表预付未来税款的资产。
(2)采用债务法进行会计处理时,递延税款的账面余额按照现行所得税率计算,并随税率变动或开征新税而相应的调整其账面余额。
从理论上讲,债务法比递延法更科学。
一般情况下,递延税款余额=时间性差异余额×现行所得税税率 例题:某股份有限公司20× 0年12月31日购入一台设备,原价为3010万元,预计净残值为10万元,税法规定的折旧年限为 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