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6.静止和运动的辨证关系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联系:静止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哲学原理和方法论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物质与运动是世界上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物质是有形的,能够被感知和测量,而运动则是隐形的,只能通过物质的变化和运动的效果得以展示。
物质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等。
这些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形成了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例如,物体的运动速度受力大小和方向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热能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电磁波的传播受到介质的影响等等。
在研究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时,需要运用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包含着矛盾和冲突,而矛盾又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具体来说,辩证法有以下几个原理和方法:1. 矛盾分析。
在研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时,需要分析其中的矛盾,比如力与质量的矛盾、速度与时间的矛盾等。
通过深入分析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2. 统一性原理。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因此,在解决矛盾过程中,需要通过尊重相互依存的统一性原理,寻求矛盾的平衡点和统一点。
3. 发展性原理。
世界是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矛盾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事物的前进。
因此,需要在解决矛盾时,考虑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寻找解决矛盾的持久性方法。
4. 实践性原理。
辩证法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践得到的,因此在研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时,需要依靠实践,通过实验和实际应用来验证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知识体系。
总之,物质与运动是世界上最基础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在研究这种辩证关系时,需要运用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矛盾、尊重统一性、考虑发展性和依靠实践,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这个词听起来好像挺简单的,但它背后可是大有讲究。
我们平时说的“运动”,一般指的是身体的活动,比如跑步、打球,或者去健身房。
但在科学和哲学中,运动的定义要复杂得多。
今天咱们就来聊聊运动的真正含义,以及它跟物质之间的关系,看看这个话题到底有多有趣。
1. 运动的定义1.1 日常生活中的运动我们平时说的运动,基本上就是身体的各种活动。
比如你去跑步、游泳、骑自行车,或者玩篮球,这些都是运动。
运动能让你身体更健康,心情更愉快,也能让你结识到很多朋友。
简言之,运动就是一种让你身体“动起来”的行为,别看它简单,但对我们的生活可是大有裨益。
1.2 科学角度的运动但是从科学的角度来看,运动的定义要深奥得多。
科学上,运动指的是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
换句话说,就是说你如果看到一个东西从这儿跑到那儿了,它就是在运动。
这个定义更广泛,不仅仅包括我们看得见的身体运动,也包括各种看不见的,比如电子在电路里的流动,或者地球绕着太阳转的轨道运动。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2.1 物质的基本特性首先,咱们得了解一下“物质”这个词。
物质就是构成一切东西的基本成分,包括你我他,桌子椅子,甚至空气都是物质。
物质有各种不同的状态,比如固体、液体、气体,它们都是由不同的微小粒子组成的。
2.2 运动与物质的关系那么,运动和物质到底有什么关系呢?简单来说,物质总是处于运动中。
就像你从未见过一颗完全静止的石头一样,所有的物质都在不断地运动。
即使是看似静止的物体,其实它的内部粒子也是在不断地运动的。
举个简单的例子,你的手机放在桌子上,看起来是静止的,但里面的电流在流动,屏幕的像素也在闪烁。
再比如,地球虽然看起来是在静止的,但它实际上是在绕太阳转,地球内部的岩浆也在不断地流动。
这些看似微小的运动,实际上是物质存在的基本特征。
3. 运动的不同表现3.1 宏观运动从宏观的角度看,运动表现得特别明显,比如我们日常看到的车辆行驶、飞机飞翔,这些都是我们可以用肉眼直接观察到的运动。
认识运动把握规律

• 1、什么是主观能动性 • 主观能动性:想(认识)、做(实践)、精神状态 • 意识能动性:想(认识)、精神状态 • 2、主观能动性的方法论要求 • 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人们可以
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 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 ③人们对规律的认识和利用,并不意味着改变或创造 规律,规律是不能被改变或创造的。
• (5)小结:规律的客观性与主观能动性的关系 • 人们的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受客观规律的制约,正确发挥
主观能动性必须以承认规律客观性为前提。
• 两者不可分割,也不能并列,更不能颠倒。片面强调规 律的客观性而否认主观能动性是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思想; 夸大主观能动性而否认客观规律的制约性是唯心主义思想。
C
2、运动与静止的辩证关系
• (1)什么是运动?
• 哲学上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 (2)什么是静止?
•
静止是就物质的具体存在形式来说,是运动的一种特殊
状态,包括两个方面的含义:
•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 有发生变化;
•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 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和范围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 2008年8月5日中科院专家陈挺恩表示,喜马拉雅山 目前仍处于隆升的过程之中,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它 一定会越来越高。珠峰未来的高度取决于珠峰隆升 的速度和风化的速度谁快谁慢,如果风化快过隆升, 则珠峰无疑就会变矮,而如果隆升速度快过风化过 程,则世界第一高峰还会长高。这说明
• ①自然界是变化发展的
3.懂得规律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 发 展 理解人和规律的关系,提高按客观规律办事的自觉性。 要求 说明 无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主体。
运动形式
运动主体
机械运动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化学运动
原子、离子、原子团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社会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思维运动
人的大脑
•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 运动。”
——毕尔生
• “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 聚”,“四时日月只此知之流行, 人与万物只此知之合散”
•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 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的涵义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 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 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 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 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 起直到思维。”“应用到 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 的变化。” ——恩格斯
•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 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 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二,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 件,因而是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基础。
物体相对静止 的可能性,暂时的 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 条件,因而也是生 命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必要条件。
河外星系 旋涡星系
黑洞
行星
月
细胞 高分子
木星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 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 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 对静止的一面.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 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
从辩证的观点看来, 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 即表现在静止中。运 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 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简述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简述运动的含义以及物质和运动的关系“运动”作为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或固有属y性,它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固有属性,事物的一切形式变化和过程。
恩格斯说:“运动,就它被理解物质的存在方式、物质的固有属性这-最一般的意义来说,涵盖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变动直到思维。
”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离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是运动的担当者,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实在基础,不存在脱离物质的运动。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
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不运动的物质。
运动和物质本身一样,是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
“没有运动的物质和没有物质的运动一样,是不可想象的。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
事物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本质条件。
没有相对静止,就没有多样化的物质世界。
但是任何静止都只是相对的,只有对特定的运动形式来说才是有意义的。
相对静止是事物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运动是永恒的,静止是暂时的。
一切事物永远都在运动之中,绝对静止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物质运动具有多种多样的形式。
一切运动都和某种位置变动相联系,但运动不能归结为位置移动或机械运动。
运动着的物体的性质是从运动的形式得出来的,物质本身的各种不同的形式和种类只有通过运动才能认识。
物质运动从低级的简单的运动形式发展到高级的复杂的形式。
物质运动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在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社会运动(包括思维运动)等基本运动形式中转化。
各种形式的物质运动因互相联系表现出内在统一性,又因有各自特点和规律显现着区别性和多样性。
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时间是物质运动的持续性,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
时间和空间与物质运动不可分离。
离开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是不存在的。
现代科学的发展证明时间和空间随着物质运动的变化具有多种特性,深化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时间、空间和物质运动不能分离的观念。
哲学基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教学目标知识方面识记:运动、静止的概念。
理解:①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②一切运动都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主体;③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能力方面⑴培养从五种运动形式的具体实例中,归纳出一般哲学观点的概括能力。
⑵通过运动和静止关系内容的学习,培养在区别和联系中思考问题的辩证思维能力。
觉悟方面⑴运用教材中引用的我国历史上的发明创造、优秀思想和传统文化的材料,在理解哲理观点中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和民族自豪感。
⑵运用运动的观点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增强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信心。
⑶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运动观。
教学重点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教学难点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
⑵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
复习提问教师可带一盆花到课堂,然后提问学生:运用第一节所学的联系的观点来说明如果你种这盆花,你都要做些什么?为什么?(或者提问花的生长需要哪些条件?)(设计的目的是为了引出新知识即导人新课。
)导入新课花的生长需要阳光、空气、水、肥料、适当的温度等,更需要人的辛勤培育,这些是花生长的外部条件;花作为植物,它体内的新陈代谢、遗传因素等是花生长的重要的内部条件。
正是这些内部、外部的因素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才有花开花落,才有千姿百态的花朵供人欣赏。
任何事物的存在、生长、变化都是如此,都是因为在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存在着普遍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才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才使宇宙万物呈现出变化万千、五彩缤纷的生动图景。
事物是运动、变化、发展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之一,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些基本观点。
第二节坚持发展的观点一、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1.事物的联系构成运动、变化和发展-前面我们谈到联系的普遍性时,谈到任何事物内部的各个部分、要素、环节是互相联系的。
比如:社会生产的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环节,它们之间是有机联系的。
一定的生产决定着一定的分配、交换和消费;而分配、交换和消费又影响和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商品的发展。
一、常见简答题总结1、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

一、常见简答题总结1、简述物质与运动的关系?(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即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2)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割的关系。
这表现在: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
因为物质是世界上一切运动的主体与客观基础,设想离开物质主体的运动必然主张以意识为主体的运动,最终陷入唯心主义。
如黑格尔“绝对观念”的运动。
另一方面,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物质离不开运动。
因为运动是世界上一切物质的存在形式与根本属性,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必然主张静止是物质的本质属性,最终陷入形而上学。
如欧洲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3)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实质上是承认了运动的绝对性,但这并不意味着完全否认静止的存在。
恰恰相反,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在绝对运动中存在着某种相对静止的状态,但相对静止不是物质的本质属性,而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2、简述运动与静止的关系?(1)运动即一切事物的一切变化与过程。
静止主要是指物质运动的三种特殊状态:其一是相对于特定的参照系而言,事物没有发生机械运动。
其二是相对于质变而言,事物仍处在量变阶段。
其三是相对于某种具体的物质运动形式而言,事物没有发生那种形式的运动而处于其他形式的运动之中。
(2)运动与静止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对立表现在: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二者相互区别,不可混淆。
所谓运动是绝对的是说,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任何事物在任何条件下都是永恒运动的,是无条件的。
所谓静止是相对的是说,静止是运动在特定条件下的特殊状态,是有条件的。
另一方面,运动与静止的统一表现在:运动和静止是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即所谓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在运动与静止关系上有两种形而上学的错误: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否认运动,只讲静止,将静止绝对化的形而上学不动论;一种是割裂运动与静止的关系,只讲运动,否认静止的形而上学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方法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要坚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观能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要把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实践决定原理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
原理: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上升过程。
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发展和检验真理。
矛盾斗争性和统一性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普遍性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特殊性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方法论:要在矛盾特殊性中去概况矛盾的普遍性。
要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还要统筹兼顾解决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原理: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辩证否定观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原理: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系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善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
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方法论: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和要素关系
原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整体重要性
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部分重要性
原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原理:事物的发展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趋势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不断克服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同时要树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两大规律矛盾运动
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社会发展总趋势
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前进性和上升性,通过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和改革
原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方法论:要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人生价值的实现
原理: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