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辨证关系: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6.静止和运动的辨证关系区别: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联系:静止是绝对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二.哲学原理和方法论1、物质决定意识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2、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原理〖原理内容〗: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能动地改造世界。
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反对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3、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

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及方法论物质与运动是世界上最基本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辩证关系。
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运动是物质的表现形式。
物质是有形的,能够被感知和测量,而运动则是隐形的,只能通过物质的变化和运动的效果得以展示。
物质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包括机械运动、热运动、电磁运动等等。
这些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相互作用,形成了物质世界中的各种现象和规律。
例如,物体的运动速度受力大小和方向的作用而产生变化,热能会从高温区流向低温区,电磁波的传播受到介质的影响等等。
在研究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时,需要运用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
辩证法认为,世界是复杂多样的,包含着矛盾和冲突,而矛盾又是推动事物发展的动力。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对矛盾的分析和解决,来认识和改造世界。
具体来说,辩证法有以下几个原理和方法:1. 矛盾分析。
在研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时,需要分析其中的矛盾,比如力与质量的矛盾、速度与时间的矛盾等。
通过深入分析矛盾的性质和特点,可以找到解决矛盾的方法。
2. 统一性原理。
辩证法认为,事物的矛盾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矛盾的两个方面又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的。
因此,在解决矛盾过程中,需要通过尊重相互依存的统一性原理,寻求矛盾的平衡点和统一点。
3. 发展性原理。
世界是变化和发展的,事物的矛盾不断发展,从而推动事物的前进。
因此,需要在解决矛盾时,考虑事物的发展方向和趋势,寻找解决矛盾的持久性方法。
4. 实践性原理。
辩证法认为,人们对事物的认识是通过实践得到的,因此在研究物质与运动的关系时,需要依靠实践,通过实验和实际应用来验证理论,不断完善和发展知识体系。
总之,物质与运动是世界上最基础的两个方面,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是复杂多样的。
在研究这种辩证关系时,需要运用辩证法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分析矛盾、尊重统一性、考虑发展性和依靠实践,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方法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要坚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观能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要把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实践决定原理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原理: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上升过程。
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发展和检验真理。
矛盾斗争性和统一性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普遍性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现有研究水平来看,根据已有的历史地震资料,进行中长期的
A 地震预报是完全可能的。上述材料蕴涵的哲理是( )
①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②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
③认识不是一成不变的
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C 庄子说:“方生方死,方死方生。”从哲学观点看(
)
①夸大了事物的运动和发展,夸大了运动的绝对性和连续性
正确,承认运动的绝对性。
错误,否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英国哲学家毕尔生说:“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运
动。”我国唐代的著名和尚慧能也有相同的观点。《坛经》记
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
日:“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毕尔生和慧能的
A 观点属于(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A、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
知识点
运动与物质、静止的关系
夯实基础 一.运动的含义
含义
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 的变化和过程。
举例
流水不腐,户枢不蠹 物转星移几度秋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1、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 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 物质。 (物质离不开运动)
2.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 (运动 离不开物质)
成是不可捉摸的东西,这种观点是错误的。
3
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我们在肯定运 动绝对性的同时,也要承认相对静止的存在。
错误倾向:形而上学的不变
论: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4
3
四.运动与静 止的关系
活学活用
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

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运动和物质的辩证关系,这听起来挺复杂的,但其实啊,我们可以把它拆得简单点,像剥香蕉皮一样。
想想吧,运动就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舞蹈,而物质呢,就是舞池中的每一个人。
没有舞者,舞池就空荡荡的;而没有舞池,舞者也没地方去舞。
这种关系就好比一对老夫老妻,谁都离不开谁。
先说说运动。
大家想象一下,早晨的阳光透过窗帘洒在床上,刚醒来的你,想不想来个早晨拉伸?这时候,身体一动,仿佛每一个细胞都在欢呼,感觉真是神清气爽。
运动不光是锻炼身体,更是一种心灵的放松。
跑步的时候,脑海中一片空白,世界只剩下你和风。
每一步都在跟地面说:“嘿,我在这里!”运动让人心情愉悦,让生活变得更有味道,简直是生活的调味品。
再来聊聊物质。
生活中,咱们见过那么多五花八门的东西,从桌上的咖啡杯到街角的小摊。
每一件物品都有它自己的故事。
比如说,你的老旧运动鞋,虽然有点磨损,但它陪着你跑过多少个晨跑,流过多少汗,简直就是你奋斗的见证。
物质不仅仅是冰冷的物体,更是承载着情感的载体。
每当你穿上那双鞋,就像是穿上了过去的回忆,充满了故事。
运动与物质的结合就像两位好朋友一起冒险。
没有运动,物质就像沙漠中的孤舟;没有物质,运动则失去了支撑和意义。
试想一下,一个整天坐在沙发上只知道追剧的人,生活会多么无趣!而运动员们呢,身体的每一次扭动,每一次冲刺,都在和物质进行着一场美妙的互动。
肌肉的力量与物体的重量相互较量,真正是精彩纷呈。
我们也会遇到运动带来的挑战。
比如,想要在健身房里提升自己,哎呀,举起那根重杠铃可真是个考验。
不过,正是这种挑战让我们变得更强大。
运动就是一次又一次的试炼,像是人生中的各种坎坷,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时候,物质就是我们的助力,提供能量,给我们加油。
就好比喝一口清凉的水,立刻觉得满血复活。
生活中,运动和物质的结合还体现在我们日常的选择上。
每当你去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你是否会想,怎样吃得更健康,怎样运动得更有效?选择健康的食物,不仅能为运动提供支持,更让身体状态达到最佳。
【考研政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

【考研政治】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重点关注“实践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基础”、“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这两个知识点。
只要在哲学当中涉及人与自然的关系,那么大家就用这两个原理答题完全没有问题。
1、物质的根本属性及存在形式(1)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A. 一方面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B. 另一方面,物质是一切运动变化和发展过程的实在基础和承担者,世界上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载体。
(2)运动与静止的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静止是运动的衡量尺度。
运动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无条件性。
静止的相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有条件性。
运动与静止相互依赖、相互渗透、相互包含。
(3)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形式,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2、人与自然当今世界出现的生态、环境、人口、资源等全球危机问题,并不单纯是自然系统内平衡关系的严重破坏,实际上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严重失衡。
马克思认为,应当合理地调节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变换。
恩格斯也提出了自然界“对人进行报复”以及“人类同自然的和解”问题。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在当代中国,建设生态文明,是一场涉及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深刻变革,“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重要内容”。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人类只有遵循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人类对大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这是无法抗拒的规律。
(此段为十九大报告原文)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的决定作用和意识的反作用,必须处理好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
(1)首先,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第二、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 运动的主体。
运动形式
运动主体
机械运动
宏观物体
物理运动 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和场
化学运动
原子、离子、原子团
生物运动 蛋白质、核酸、生物个体、生物种群
社会运动
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思维运动
人的大脑
• “万物都在运动,但只是在概念中 运动。”
——毕尔生
• “天只此知之虚明,地只此知之凝 聚”,“四时日月只此知之流行, 人与万物只此知之合散”
• 二、运动是物质的根本 属性和存在方式
1、运动的涵义
“运动,就最一般的意 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 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 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 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 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 起直到思维。”“应用到 物质上的运动,就是一般 的变化。” ——恩格斯
• 运动是标志一切事物和现象 的变化及其过程的哲学范畴。 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是 物质的存在方式,是宇宙中 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运 动是一般的变化。
➢第二,相对静止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 件,因而是区分和认识事物的基础。
物体相对静止 的可能性,暂时的 平衡状态的可能性, 是物质分化的根本 条件,因而也是生 命的根本条件。 恩格斯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三、相对静止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 必要条件。
河外星系 旋涡星系
黑洞
行星
月
细胞 高分子
木星
在相对静止中有绝 对运动的一面;处于绝 对运动中的事物都有相 对静止的一面.
(3)、承认相对静止的意义
➢第一、静止是运动的量度,不了 解静止,就无法了解运动。
从辩证的观点看来, 运动表现于它的反面, 即表现在静止中。运 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 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
运动的含义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知识点

运动的含义和物质与运动的关系知识点运动是指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随时间的变化。
运动是物质的一种基本属性,是物质存在的必然表现。
物质的运动是指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物质的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也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现象之一。
物质的运动是由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包括原子、分子、离子等微观粒子的运动。
这些微观粒子的运动是非常快速的,它们在物质内部不断地碰撞、交换能量和动量,从而使物质整体呈现出各种不同的运动状态。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包括引力、电磁力、强核力和弱核力等。
这些相互作用是物质之间的基本相互作用,它们决定了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方式和物质的运动状态。
例如,引力是物质之间的万有引力,它决定了天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状态;电磁力是物质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它决定了物质之间的电磁相互作用和运动状态。
物质的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物理学概念和定律。
例如,牛顿第一定律规定了物体在不受外力作用时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的状态;牛顿第二定律规定了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的加速度和力的关系;牛顿第三定律规定了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力的大小和方向相等但作用于不同的物体上。
物质的运动是物理学的基础,它涉及到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物质的运动是由物质内部微观粒子的运动和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所决定的。
物质的运动是自然界中最基本的现象之一,它涉及到许多重要的物理学概念和定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运动和物质的关系
原理: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
方法论: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
方法论: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规律的普遍性、客观性
原理:规律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要坚持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的统一。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原理:物质决定意识。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
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主观能动性和自觉选择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原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坚持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与时俱进,要把坚持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实践决定原理
原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方法论:在实践中检验、丰富和发展认识,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
真理的条件性、具体性
原理:真理具有条件性和具体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坚持和发展真理。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
原理: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
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螺旋式的前进上升过程。
方法论:在实践中认识、发展和检验真理。
矛盾斗争性和统一性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对立是指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属性,统一是指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矛盾双方相互依存,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求坚持用一分为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矛盾普遍性
原理:矛盾具有普遍性、客观性
方法论:要求我们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矛盾特殊性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
方法论: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要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
原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是辩证统一的。
方法论:要在矛盾特殊性中去概况矛盾的普遍性。
要在矛盾普遍性的指导下,研究矛盾的特殊性。
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辩证关系
原理: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同时还要统筹兼顾解决好次要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辩证关系
原理:矛盾主要方面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方法论: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又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辩证否定观
原理: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是联系和发展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就是“扬弃”,本质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树立创新意识,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与创新意识
原理:辩证法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方法论:要求我们密切关系变化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善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联系的普遍性
原理:联系是普遍的
方法论:要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
联系的客观性
原理:联系是客观的
方法论:人们可以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改变事物的状态,调整原有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联系的多样性
原理:联系具有多样性和条件性
方法论:要把握联系的多样性,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
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
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整体的功能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方法论: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系统和要素关系
原理:系统的基本特征是整体性、有序性和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方法论: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用综合的思维方法认识事物。
整体重要性
原理: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
方法论:要求我们应当树立全局观念,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
部分重要性
原理:整体是由部分构成的,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
方法论: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
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原理:世界上一切事物是变化发展的,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方法论: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相统一
原理:事物的发展趋势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事物的发展趋势是光明的,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方法论:我们既要对未来充满信心,又要不断克服前进路上的各种困难。
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
原理:事物的发展状态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方法论:做好量的积累,要果断地抓住时机,促成质变。
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辩证关系
原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具有阻碍作用。
方法论:要树立实践第一的思想,同时要树立先进的正确的社会意识,重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两大规律矛盾运动
原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状况就会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反之,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
当上层建筑适合经济基础状况时,就会促进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反之,就会阻碍经济基础的发展和变革。
方法论:要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认识和把握阶级社会的各种现象,树立改革创新的意识,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和经济基础发展的方面和环节,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前进。
社会发展总趋势
原理: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
方法论: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前进性和上升性,通过改革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社会主义基本矛盾的特点和改革
原理:社会主义的基本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
方法论:要通过社会主义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
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原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方法论: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价值观的导向作用
原理:价值观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大的导向作用。
方法论:要求坚持正确的价值观,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和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人生价值的实现
原理:人生的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对个人的尊重和满足两个方面。
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对人民的贡献。
方法论:要求我们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个人的价值,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