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村落的出路_罗德胤

合集下载

回归乡土――对话乡土建筑专家罗德胤

回归乡土――对话乡土建筑专家罗德胤

回归乡土――对话乡土建筑专家罗德胤中华民居:费孝通在早年曾提出了“乡土中国”的理论,通过“乡土”这一概念表达了一种态度、一种关怀;而你从乡土建筑角度来研究乡土社会,这是一个独到的视角,能谈谈你对“乡土建筑”的理解、定位吗?罗德胤:费孝通关于“乡土中国”的提法并非原创,“乡土”这个词唐代文献中就有。

费先生的贡献在于把“乡土”和“中国”组合起来了,提出这样一个观点:中国说到底是一个乡土社会;当然不排除其中官方的、正统的成分,但是与西方是非常不同的。

西方社会的发展主线classical(经典)的:从希腊罗马,到中世纪、文艺复兴,以至现在,波澜壮阔。

中国的文化、历史、社会习俗的内容,基本上都可以放到“乡土建筑”这个大框架里。

这是一个比较广义的概念:它包括独立建筑,也包括独立建筑形成的社区,以及由此形成的聚落和聚落群。

从乡土建筑角度来研究乡土社会,是由陈志华先生首先提出的。

他的视角比费孝通先生更微观而具体,把政治、经济、文化各方面的因素都放到“乡土建筑”这个边界或范畴下进行研究,由此形成了互相关联的有机学科。

陈先生1948年上清华,读的是社会学专业。

第二年因为院校调整,清华社会学系撤销。

他当时只有两个选择:一是到人民大学继续读社会学,二就是在校内换专业。

他原先听过梁思成先生讲课,很受感染,于是就萌生了转去建筑学系的想法。

他找到梁先生,梁先生表示欢迎,说,“有社会学背景太好了,我们需要这样的人”。

所以陈先生就转过来了,主要任务就是跟着苏联的专家讲建筑史。

于是就写了第一本书《苏维埃建筑史》;第二个要写《外国建筑史》。

因为要写教材,就又读了很多书。

他的外国建筑史教材现在是全国通用的教材,再版了好几次。

由于他的社会学背景,他在研究外国建筑史的时候,也很关注建筑和社会、人之间的关系。

我觉得他一直在寻找一个切口,能够研究建筑和人、人的生活之间的关系,而外国建筑史这门学科对他来说有相当大的障碍,那时没有条件出国,学术积累也不够。

赣派传统村落特色风貌分析

赣派传统村落特色风貌分析

赣派传统村落特色风貌分析——以江西宜丰天宝古村为例前言由于我国传统村落数量众多、风貌各异,并没有标准的派系划分以及对其风貌特点的区别总结。

针对不同类型的村落,也没有从整体风貌着手的村落发展体系。

不过罗德胤教授[1]在《中国传统村落谱系建立刍议》一文中提出我们可以建立起中国传统村落的谱系,建议先以文化要素将全国传统村落划分成汉族、民族、民系、混合四大片区,继而以地理文化要素、民族要素、民系特征、人口要素等细分。

依据这样的原则划分,汉族片区中有我们熟悉的多具军事化特征的山西晋北村落、有黄土窑洞风貌的陕西村落、巷道与阡陌纵横的江南村落;民族片区有山水干栏的侗族村落;民系片区有聚居围屋的客家村落;混合片区有民风民俗气息浓厚的海南村落。

赣派村落应被划分在其中的汉族片区内,属江右民系的村落。

1赣派村落背景1.1赣派村落分布赣派村落并未有严格意义上的派系定义,参照罗德胤教授提出的对汉族片区内村落以聚落、建筑、非遗这3个维度区分的原则,以位于江右区域、具有宗族文化、存在丰富的农业景观、讲究风水、建筑类型为赣派建筑的特征来定义。

赣派村落主要分布在江西省一带,在湖南东部、湖北东南部、安徽西南部、福建西北部也有大量分布,也是江西省内占比最多的传统村落类型[2]。

其形成地区多山环水绕,天然形胜,地形宽裕,因地缘经济文化差异会有些许区别。

其中的代表有江西省南昌市安义古村、江西省吉安市渼陂古村、江西省抚州市乐安县流坑古村、江西省宜春市宜丰县天宝古村等。

1.2天宝古村的典型性天宝古村位于江西省宜丰县境北23公里处,处于江西省西北部九岭山脉的东南岭。

北与江西省奉新、修水两县接壤,南靠近宜丰县石市镇,西接江西省铜鼓县,东邻宜丰县花桥乡。

天宝古村有着1800多年的历史,宋光宗元年1190年,墨庄始祖刘椿任大姑岭巡检遂家于此,繁衍后代,始建屋场至今815年,为宜丰现代最早、规模最大、较为完整的古村落。

天宝古村被誉为“江西第一古村”,2008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2012年入选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如今也是宜丰县重点打造的乡村旅游中心点。

保护与发展:乡村活化的空间思考--以云南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玉碗水村为例

保护与发展:乡村活化的空间思考--以云南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玉碗水村为例

85摘 要:玉溪市红塔区春和街道玉碗水村是云南省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村落案例,通过对该村落空间与行为活动调研,分析当前该村的传统资源与现状,提出在以保护“第一”的前提下,加强对古村落“活化”这一建设思路和途径取向,有针对性地实现修复自然环境、保护古村风貌目标;活化核心建筑,整治新建筑;发展文化及旅游产业,新旧融合,实现玉碗水古村落空间的保护与文化复兴。

关键词:保护;发展;空间;活化Abstract :As a representative cas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Yunnan Province, Chunhe street yuwanshui village in Hongta district of Yuxi city,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raditional resources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village by investigating the space and behavior activities of the village. Should protect "The first" under the premise, should strengthen to the ancient village "The activation" the construction mentality and the way orientation. To repair the natural environment, protect the style of ancient villages; activate the core building, renovation of new buildings; development of cultural and tourism industry, integration of old and new, to achieve yuwanshui ancient village space protection and cultural Renaissance.Key words :Protection ; development ; space ; rural 中图分类号:TU-86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144(2018)-08-85(7)作者简介苏艳妮,昆明理工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硕士研究生。

古村落改造案例

古村落改造案例

古村落改造案例【篇一:古村落改造案例】改造农村闲置房,开辟为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创新流转制度,解决贫困户住房问题;以经营理念盘活闲置房,即以出租的形式将农村闲置房屋租给企业、附近的打工者和某些特定群体;发展特色旅游经济,激活农民闲置房屋等一系列农村要素。

这四种利用方式,前两种实际上是政府主导并进行资金投入,产生的社会效益远远大于经济效益,难以从本质上改变乡村产业的发展结构;而后两种利用方式,则在某种程度上将闲置农宅转变为“资本”,并根据其不同的使用价值,衍生若干发展形态。

一、艺术孵化聚落这种形态源于农民将自己闲置的农宅租赁给艺术家,逐渐产生艺术家集聚的规模效应,最终形成一个特色的艺术创作村落。

案例1:宋庄北京的宋庄是国内此种形态的代表,自1994年以来,全国各地1300多个艺术家聚集宋庄,宋庄从此成为中国最大的艺术家集聚地。

村民几乎家家都改建了供艺术家租用的工作室。

这些工作室,连同后起的艺术馆群一起成为宋庄旅游的核心吸引物,围绕艺术创作而延伸的旅游产业链条也不断拓展。

案例2:白马湖soho公社宋庄的发展形态后来进化出了由政府主导的 2.0版,最具代表的就是杭州的白马湖soho公社。

杭州白马湖统一规划,将柴家坞、章苏、孔家里、陈家村四个自然村共计500余幢农居改建成居住创业两相宜的文化创意工作室,形成具有城市美学特征和独特文化内涵的创意建筑。

在不改变产权性质的前提下,通过农居soho空间的租赁、招商引入文创团队创业办公。

目前入驻企业规模已达160余家,2011年园区产值达 1.4亿元。

二、田园养老社区这种形态与艺术孵化聚落相似,同为将农宅进行出租,但是吸引的人群不同。

田园养老社区主要吸引的是城市的银龄阶层。

目前城市养老压力增加,而农村空气纯净、食材新鲜、环境安宁,且生活成本低,已经成为不少市区老年人向往的养老去处。

农家休闲养老是一种候鸟型、旅游休闲型相结合的农家寄养式异地养老模式,代表有崇明岛农家养老和浙江天目山农家养老项目,老人与农户签订协议,长期寄养在农户家中,是一种特殊的乡村旅游形式,也可以成为新农村建设的一种重要模式。

临沣寨:神秘古寨的前世今生

临沣寨:神秘古寨的前世今生

临沣寨:神秘古寨的前世今生作者:暂无来源:《农家参谋》 2019年第9期平顶山郏县堂街镇的临沣寨,有“汝河南岸第一府”“古村寨博物馆”“中原第一红石古寨”的美誉。

登上临沣寨寨墙,可以居高临下地环顾四周。

寨墙外,直通长江的护寨河沿着弧形的寨墙向两旁延伸,讲述着这座古寨曾经的繁华;寨墙内,朱家大院青砖灰瓦古木森森,精心设计的曲折小巷暗藏玄机。

曾经,它是一座易守难攻、坚若磐石的神秘古寨,保一方平安;现如今,它又该如何焕发新的活力?歪门邪道,暗藏玄机秋风送爽的九月。

汽车驶过曲曲折折的乡间小路,停在临沣寨口。

穿过树林,一座“红色长城”赫然抢入眼帘。

这座红色长城,便是临沣寨的寨墙,寨墙由红石砌成,看起来古朴而厚重。

厚厚的两扇榆木大门开启在两边,外面包裹的锈迹斑斑的铁皮诉说着历史的沧桑,铁皮上“同治元年”“在壬戌”的字样清晰可辨。

“临沣寨的寨墙,现在有1100米长。

这石头是材质优良的天然红石,全部取自50公里外的紫云山。

”临沣寨保护开发办公室主任尹亮亮介绍。

临沣寨始建于明末,最初的寨墙为土墙,清同治元年,用红石重修了寨墙。

临沣寨共有3个寨门,分别称为“溥滨门”“临沣门”“来曛门”,按八卦的三个方向设置,其中西北门因临沣溪而取名为“临沣”,这也正是今天临沣寨寨名的由来。

寨门外两边各有两道石槽,是防洪闸门。

汛期发洪水时,用木闸板插入,里边用沙袋填实,防止洪水进入寨内;在寨门下抬头望去,可以看到寨门上也设有水槽。

这个设计非常巧妙,可以防止敌方火攻。

从里边灌水,可以直接浇在城门上,扑灭大火。

穿过厚厚的寨门,仿佛穿过了一条时空隧道,回荡着古寨前世的回响。

进门左手边,沿着台阶拾级而上便可登上寨墙。

寨墙高约6米,宽约3米,并有墙垛800多个、哨所5座。

登上寨墙,可以居高临下地环顾四周。

寨墙外,弯弯的护寨河沿着弧形的寨墙向两旁延伸,仿佛讲述着这座古寨的前世今生;寨墙内,树木掩映中青砖灰瓦,古意盎然。

临沣寨村子的布局非常特别,宅子的东门不朝正东,偏向东南,带有一丝丝的神秘感。

大胡村:堪称“小故宫”的李家大院

大胡村:堪称“小故宫”的李家大院

大胡村:堪称“小故宫”的李家大院鹤壁市山城区鹿楼乡大胡村,是一座千年古村,汤、泗二河环村流过。

汤河北岸,有一处蔚为壮观的明清建筑群——李家大院,它规制宏大,气势不凡,占地50余亩,并排5套“九门相照”的大宅渐次排开,有1500多间房,当地人称之为“小故宫”。

走进李家大院,哨卫楼暗藏财宝、机关重重,女儿楼精美华瞻、风光旖旎。

天井大院设计匠心独运,好似一处曲折回环、风景静幽的园林。

推开一扇厚重的大门,仿佛推开了一段旧时光:尚书府前宾客盈门,小儿女们正在欢声笑语。

“九门相照”李家院大胡村,是鹤壁市山城区的一个城中村,穿过长长的一条窄巷,便从喧嚣的城市进入闹中取静的大胡村。

午后,阳光正好,汤河蜿蜒流经大胡村旁,泛着粼粼波光。

河水北岸的婆娑树影间,便是在当地有着“小故宫”之称的李家大院。

之所以称它为“小故宫”,是因为这片院落规制宏大。

“这片宅院始建于明朝嘉靖初年,占地50多亩,它是由并排5个‘九门相照’的大宅依次排开的,有1500多间房子,规模比较宏大。

”李海林介绍到,他是李家大院旧主的后人,也是村里文物义务保护小组的成员。

据了解,古时一般只有家境极为殷实的权贵,才会建筑“九门相照”规格的院落。

所谓“九门相照”,是指一套大院,五重院落,南北排列,中轴线上开9道门,门户相通,形成“九门相照”的格局。

尚书府两套大院,为明朝工部尚书李燧所建。

据史料记载,李燧原是汤阴人,他生前不仅是当地最显赫的人物,也是朝廷重臣。

他生性耿直,60岁那年,由于不愿与官宦同流合污,便辞官回乡。

一天偶然巡游至大胡村,看到此地三面环水,风水极好。

于是,李燧便在此建起两座“九门相照”的大宅,成为李家大院最早的宅子,李燧后人在此基础上继续修建屋宅到今天的规模。

整个李家大院坐北朝南,呈双喜结构,由5套并排“九门相照”的院落组成,中间为天井大院,西边为尚书府两套大院,东边的两套大院建造者已无从细考。

匠心独运的天井院天井院,位于李家大院建筑群主楼的中央,“四水归堂,财不外露”说的就是天井大院。

到乡村去

到乡村去

到乡村去如今投身乡村建设的人都戏称自己为“风口上的猪”——站在风口,猪都能飞起来。

这股风来自后工业化时代对乡土价值的重新寻找,或许会成为撬动乡村复兴的支点。

到农村去:反思现代性的“新乡村主义”从更长的历史时期来看,到农村去,并不是突如其来的一阵风。

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总结,中国知识分子“到农村去”的运动伴随着整个20世纪的中国历史,有一个代代相传的精神谱系——“五四运动”先驱们的“新村运动”是第一代,30年代共产党人的土地改革与梁漱溟、晏阳初的“乡村建设运动”是第二代,40年代延安的知识分子与工农兵相结合的下乡运动是第三代,五六十年代“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是第四代,“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第五代。

与此关联的一个现象是,尽管每一次到农村去,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但是这些影响大都是“雨过地皮湿”。

于是,几乎每一代人的下乡,都要面对与前一代人几乎相同的问题,即中国农村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落后与贫穷状况没有发生根本的改变。

追溯这一精神谱系的源头,要回到20世纪初。

日本思想家子安宣邦认为,自1850年始,东亚是“被拖到世界和世界史中去的”,而这一“世界”,是以西方和西方文明为中心的世界。

作家梁鸿认为,20世纪初的中国知识分子是在接受这一世界史的过程中开始了对本国现代性的思考,“乡土中国”也是在此视野下诞生的。

当中国和西方被置于同一空间时,“农业的、儒家的、专制的、技术落后的”中国自然落后于“工业的、宗教的、民主的、技术发达的”西方。

于是,自鲁迅开始,“乡土中国”一直是愚昧、落后、“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形象,而它所拥有的“乡土文化特征、道德礼俗、儒家思想”则是停滞的根源。

因此,在拥有了新思维的“五四”知识分子“现代化”的视野中,乡土中国始终是异质性的,是与工业文明二元对立的。

社会学家王铭铭也认为,知识分子“乡村即为中国的缩影”的观念,其政治影响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深远得多,至少可以说是对于20世纪以来中国社会变迁起到关键影响的思想之一。

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活化途径与策略

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活化途径与策略

保护与发展:传统村落的活化途径与策略作者:陈进先陈倩翟辉来源:《价值工程》2018年第16期-摘要:近年来,传统村落濒危和衰败现象日益凸显,造成传统文化的巨大损失。

本文首先论述国内外乡村活化的内涵及其相关实践,进而分析云南省当下的传统村落建设模式的利弊,最后通过雷响田村落的实践,从五个方面得出具体的乡村活化途径,旨在为我国特别是云南地区传统村落的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

Abstract: In recent years, the endangerment and decline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have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resulting in huge losses in traditional culture. This article firstly discusses the connotation and related practice of rural activation at home and abroad, and then analyze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current traditional village construction model in Yunnan Province. Finally, through the practice of Leixiangtian village, this article derives concrete ways of rural activation from five perspectives to provide some reference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villages in China, especially in Yunnan.关键词:传统村落;乡村活化;保护与发展;雷响田Key words: traditional village;rural activation;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Leixiangtian village中图分类号:K9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8)16-0283-030 引言在过去几十年传统村落大量消失,传统村落的保护迫在眉睫。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多就会降低设计感,还不如不讨论。尊重当地文化和听从村民意见,是两件事。 如果是为某一户村民设计住宅,我们会充分尊重和听取户主一家人的意见,会反复 修改我们的方案,这就是我们在云南元阳县改造哈尼族蘑菇房的时候做的事情。但 是我们也经常会跟县乡政府说,第一个动的房子最好别是居民自己的,而是公家的 房子,这样设计师可以完全做主——在这个阶段,我们需要保留设计师的主导角色。 实际上粮油博物馆是完全保留了何老师的设想的,他从设计角度谈如何尊重当地的 文化,但是他不太会去跟村民商量做成这样好不好看。我们在第一阶段不能这么做, 因为这是专业和业余的区别,也是城市和乡村的区别。长期的城乡差距,导致村民 和市民之间暂时还不能很好的相互理解。并不是我们不尊重当地村民的意见,而是 存在文化上的差异,要客观的承认这个事实。 UED : 您认为乡村印象和现代精神矛盾吗?它们如何才能够协调? 罗德胤 : 乡村是现代城市的互补,这一点其实很多人没有意识到。作为一个规 划师、设计师,要想办法传达这种信息,让人们觉得乡村既漂亮又好用,而且还有 更高的品质。我们做的很多案例,骨架和墙体都是老的,但是我们会装进很舒服的 家具,比如柔软的沙发和美观的灯,这些东西都是古代没有的,但是这些东西进场 之后会让现代人觉得很舒适。当你把这种东西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实际上就产生了 新的美学。传统和现代不是 180° 的矛盾关系,而是 90° 的支撑关系。 UED: 当代的乡愁“愁”的是什么? 罗德胤 : 余光中的乡愁是很美好的,能给你带来一种美好回忆的略带惆怅的情 绪,没有单独说这个“愁” ,单独说这个“愁”就变成贬义词了,很多人把乡愁变 成了一个令人发愁的东西,实际上是有一种曲解。乡愁是特别美好的,习总书记讲 “乡愁” ,是希望可以勾起大家美好的回忆、憧憬与向往,但是有的人落在实处,乡 愁确实令人发愁,我们也承认这种客观现象,而且很大程度上从个人角度来说,没 有办法阻止目前这种下滑的趋势。 UED: 您向往田园生活吗?您理想的生活状态是什么样子的?
பைடு நூலகம்160
[ feature ] 专题/建在乡村·乡村建筑 building in the countryside
UED : 您最欣慰的又是什么? 罗德胤 : 最欣慰的是不管过程中间怎么争论,最后都能够实现,有的两三个月, 有的拖了半年多,总能实现。只要实现我们想要的东西,原先的讨论、争吵,甚至 很激烈的矛盾,都会消失掉。 UED : 传统村落除了发展旅游还有什么道路可以走? 罗德胤 : 道路很多,大众化路线又分为产业化的道路和非产业化的道路。产业 化道路很有效率,一旦形成产业,大家就会接受,而且会想办法投资。非产业化道 路也需要借鉴产业化的思维,要想办法让别人认同我们的观念,所以我们就要进行 策划,让村民能够体验到原来这种方式是有用处的,这样他们才会接受,这是一个 文化创意行为。产业化的道路当中,也不只是旅游这一条。我认为一般来说旅游会 是最直接、最高效的,很快就可以见到一种经济上的效益,村民的积极性就会被带 动起来。实际上所有旅游必然伴随文化交换行为,想挣更多钱就要研究一下怎么做 饭菜更好吃,要研究城里人口味是什么样的,这就是交换思维了。学习别人的东西 就是一种文化行为,除了吃饭之外还要研究别的产品,比如采摘、爬山、摸鱼、让 小朋友下地劳动以及手工艺品,这些都是衍生出来的旅游产品,给城里人提供一种 体验乡村文化的机会。仍然是旅游,但是已经往文化方向发展,也是一种互动。城 里人和农村人开始互相交流,这样才能互惠。 UED : 乡村应该怎么建设才能把年轻人吸引回来 ? 让鸟回来?让民俗也回来 ? 罗德胤 : 孙君老师的步骤是先让鸟先回来,年轻人其次,最后是民俗回来。这 个路径一般来说是成立的,一下子进入商业环境不太现实,所以要有一个缓冲,所 有事情都涉及到谁投钱的问题。年轻人回来的前提是可以就业(当然还有别的问题, 比如小孩上学) ,等这些人都回来之后 , 他们的生活就会慢慢地找回传统的非物质文 化遗产,也就是民俗,比如以前的过节、庙会、祭祀祖先。集体型经济也会找回来。 投入要有相应的产出,这个投入作为政府来说是可以接受,可能不是直接的经济回 报,但也是很好的结果。
UED : 传统村落的礼仪部分和日常部分的关系是怎样的? 罗德胤 : 礼仪空间和日常空间实际上代表了普通人生活的两种状态。日常生活 是很规律的,有时候甚至是枯燥的、劳累的,对于古代农民来说尤其是这样。所以 它需要节庆来调节,节庆让生活回避掉这些日常乏味、劳累的动作,暂时放松,尽 情享受那么几天,这对人的生活来说很重要,这是第一层意义。第二,礼仪空间伴 随集体的祭祀或者其他的庆祝活动,全体成员一起来做一件事情,这样能够增加大 家之间的认同感,增加互相依赖的亲密感,让你觉得不再那么孤独,从而有更强的 能力去应付困难的环境和麻烦的问题。实际上,礼仪活动是为了提高个体的生存和 发展能力而设计的一种生活环节,在现代社会依然也一样,独自面对生老病死、家 庭矛盾这些人类没有办法解决的问题,是非常孤独的。仪式空间是人类所需要的一 种不可缺少的东西,现代社会可以倡导新的仪式,比如大家一起看球赛,这是一种 新的民俗,但是这种新的民俗的问题在于不一定能创造和培养得出来。这本身也是 一个有成本的事情,春晚算是新的民俗,因为你有过节的心理需要。 已经存在的民俗,就不需要再创造了,只要连续使用就可以了。这些老的祭祀 活动,只要去办,大家就会参加,所以这种事件成立的成本是最低的,那为什么不 用呢? UED: 建筑师是很强势的角色,总是在不停地主导着建筑,但是何崴老师在做 西河粮油博物馆及村民活动中心的时候,弱化了自己建筑师的地位,让村民更多参 与,您是怎么看待的? 罗德胤 : 我们做规划、设计,总在思考的问题就是怎样找到合适的办法,以最 小的代价达到目的。我的目的是什么?是实现一个理想的样板房,来改变村民的观 念,让他们意识到老房子是更好、更高级的生活状态。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有时候 要和村民讨论,有时候就不能讨论,因为他们的认识暂时没有达到这个程度,讨论
UED : 现代的乡村最迫切需要的是什么? 罗德胤 : 这个问题不是从保护角度来讲的,而是社会学的概念,已经超出了我 的专业范畴。如果社会学家回答这个问题可能会不一样,我只能说我作为遗产保护 人,在想办法找到遗产保护在当地的社会能否存在某种功能,因此我要去分析当地 社会的现状,去分析哪些方面是已经存在的,还有哪些方面是我们潜在的需求—— 这种需求是当地人实际需要的,但可能还没有被发现。我们分析完之后给老房子找 到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这是我们做规划设计的一种思维习惯。 UED : 您认为郝堂村项目、莫干山项目成功在哪里?
[ UED ] 093 | 6+7 | 2015
The Way Out for Traditional Villages 传统村落的出路
受访者/罗德胤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住建部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住建部传统民居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采访/王璐娟、周丽雅
UED: 您认为建在乡村和乡村建筑是否有区别? 罗德胤 : 我之前并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如果直接理解,乡村建筑是已经存在 于乡村的建筑,而建在乡村的建筑是之后添加的建筑,含有一些当代的意味。 UED : 乡土建筑和乡村建筑怎么区分? 罗德胤 : 乡土是文化,乡村是一种空间概念。乡土包含传统的概念,乡土建筑 是长期按照当地传统而建造的建筑。乡村建筑单纯强调乡村的空间概念,不那么强 调文化意义。
罗德胤 : 田园生活人人都向往。我个人最喜欢就是能够每天学到新东西,然后 把它和以前的知识串起来,用它来指导我做将来的事情。这是一种学习思考的乐趣。 当然我也很享受在美好的环境里面工作生活的状态。田园并不排除现代的东西,我 们希望有现代的设施。 UED : 马未都说过“文明一定趋同,文化必须求异” ,怎么既兼顾文明又做到 文化创新? 罗德胤 : 实践。马未都先生说的话是强调文明的共性,人群足够大,共同形成 一种够强的东西,这才是文明,文明是比文化更高级的状态。文化可以是小群体的, 不一定是文明。文化实现创新似乎很难,因为你绞尽脑汁都不一定找得到落脚点。 它需要很强的训练,在专业系统里面去学几年,然后再出来摸爬滚打几年,还不一 定可以创新。这是需要有很强的训练和眼界才可以做到的。 不过话又说回来, 创新其实也没有那么难。 只要多去看、 多去尝试就自然会出现。 先要模仿,模仿之后拿来调整。把创新落到实处必须非常小心,要多多实验,不要 大范围的展开。为什么新农村会失败,因为还没有想透彻就大范围展开了。如果在 小局部上多做实验,从中挑出好的来推广,失败的可能性就会小。所以多试、多做、 多看,自然而然就能够创新了,莫干山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 UED : 不同的村庄怎么才能找到对自己的身份的准确定位? 罗德胤 : 这就是规划调研的重要性,要研究这个地方的地域特点在哪里。研究 本身也是一个文化创意行为。在中国,乡村的遗产保护这几年刚刚起步,没有成熟 的套路可用,大家都在同一个起跑线上,不同地方涌现出不同程度的成功案例。对 这些地方,我们要多去看,看它们为什么成功,哪些地方还做得不好,分析比较然 后再总结自己的案例能够怎么借鉴参考,其实这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领域。
UED : 传统村落在现代和传统中怎样才可以找到一个契合点? 罗德胤 : 传统的东西存在了很多年,将来仍然有很大的一部分是被人们所需要 的。传统社会看重的文化以及宗族观念是不会泯灭的。现代社会对过去最大的改变 是对个体的态度。传统社会并不强调隐私的问题,而当代对个体的尊重以及隐私问 题越来越关注。 在做建筑保护和改良的时候,我们要思考如何保护现代人的隐私权,如何让他 们感觉是自由的,而不是被禁锢的。这就要通过艺术设计、建筑设计、室内设计等 设计方式的介入来找到其中的平衡点。我认为文化创意是需要智慧的,而不是简单 的照搬传统。 UED : 在传统村落保护和改良方面,国内外有哪些案例是可以借鉴的? 罗德胤 : 欧洲现存的老房子有很多,大部分都可以在现代社会中找到它们继续 存在的功能需求。国外的传统建筑适应现代功能的契合点大致有两个方面 : 一是仪 式性空间,它不会改变,比如教堂,代表了一种文化性很强的传统意味 ; 另一种是 日常空间,为了适应现代人的需求而被改造成博物馆、餐厅、住宅等。 国内,比如何崴老师设计的西河粮油博物馆,老粮库不再具有库房的功能,而 是作为展览、食堂、餐厅,这样它就能够在当代社会里面找到存在的理由。大家反 复的使用,就可以产生经济价值或者社会价值。被需要是很重要的,人是如此,建 筑亦如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