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合集下载

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原因

日本帝国主义的形成原因毛泽东同志曾经指出:日本“是一个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这个论断高度概括了日本帝国主义的根本特征。

日本为何能在19、20世纪势力迅速壮大,成为一个对外侵略的帝国主义国家。

本文试从资本主义的确立、天皇制的确立与变形,思想领域和政治结构等方面来阐述。

甲午战争后,日本国家预算规模逐年膨胀,其中军费所占比例,只有1902年不到百分之三十,奇特年度通常均为百分之四十五至百分之五十。

国家预算的膨胀使得政府不断地增税和发行公债,因此帝国议会曾反对增税和扩军,而从民间搜刮到政府手中的货币再向以特殊资本家为中心的大资本家、大商人、大地主回流,成为企业资本。

这样,有国营企业和同政府结合的特权资本的企业作为先导,资本主义产业迅速发展起来。

资本主义确立的主要标志在于机械制造大工业的发达。

日本资本主义同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寄生地主制结合在一起,相互依存,于1900年前后确立起来,它同地主制结合的基础结构,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一是军事意义非常大,可以通过出口产品来赚取外汇,以便进口军舰、武器及其制造所需要的钢铁和机器等。

第二,银行资本与产业资本融合一起并形成在产业各部门占据了垄断地位的金融垄断体制,以四大财阀的形式形成。

三是日本资本主义一方面不得不在金融上依靠先进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在另一方面又具有掠夺朝鲜和中国的强烈要求。

天皇在奴时代是最大的奴隶主,在封建社会是大农奴主和封建领主。

自公元12世纪末,随着幕府统治的形成,天皇大权日渐衰落,成为王权的一种象征。

到明治维新前,改革派武士为了推翻幕府统治,提出“尊王攘夷”等口号,重新打出拥戴天皇的旗号,经过激烈的国内战争(戊辰战争),重新建立了天皇制的明治政府,近代天皇制基本确立。

资本主义一经确立与发展起来,资本家阶级的政治势力也就必然增大。

日本资本主义是在专制天皇制的培育下,同半封建式的寄生地主制相结合而成长起来的。

因此,虽说资本主义已经确立,但资本家阶级既没有意愿、也没有能力来取代天皇制而掌握国家政权。

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

明治维新改革不彻底政治上掌握统治大权的多是封建武士出身者,武士道精神被继承和发展。

旧武士等级不复存在,一批资产阶级化的“新武士”(士族)活跃在各领域且是主导力量。

1871年时,中央9省(部)官吏87%是士族,至1880年时,中央及地方官吏的74%仍是士族。

统治集团中的骨干多是武士出身者。

士族及士族出身者极自然地成为推动日本军国主义产生发展的主要社会力量。

在经济原因方面,由于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等改革,使农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浓厚封建残余,农村成为“国内殖民地”,因而国内市场狭小。

又使大批士族无法生存而对明治政权不满,统治阶级则以对外侵略扩张将心怀不满的农民、士族的不满情绪引向海外征战,使他们成为军国日本的基本社会力量。

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日本实现民族独立,摆脱沦为殖民地半殖民地危机,是以对东北亚弱小邻国进行领土扩张和武装侵略为重要手段的。

正是将自己迅速转化为压迫民族才迎来了日本的迅速崛起。

明治政府推行“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富国强兵”是主体,是诸政策之首。

“强兵富国”路线的推行,使日本工业化的实现即产业革命的完成均与侵略中、朝的甲午战争、日俄战争紧密相连。

待日本急速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更与侵略战争捆在一起,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点,使日本被纳入军事、战争轨道,进入从战争走向更大战争的恶性循环之中。

日本军国主义思想是一个庞杂的思想体系,其来源之一是武士道精神,来源之二是日本神道教、佛教以及儒学中的封建糟粕,来源之三是皇国、神国史观,进入近现代以后,又加上了从西方引进的一些所谓理论体系,因此,是封建主义的、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腐朽、反动思想糟粕的拼凑,其拼凑的内容和混乱的表述往往使人难以分类和把握其逻辑层次。

这一庞杂的精神体系为日本军国主义者所利用,在亚洲和太平洋地区造成了巨大的灾难。

1、武士道是日本军国主义思想的精神渊源武士道既是日本武士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又是武士应尽的义务和职责,包括效忠君主、崇尚武艺和绝对服从等封建道德规范及行为准则。

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军国主义

日本,是我国的古老邻邦。

两国自西晋以来的友好交往一直是两国关系的主题。

然而,到了近代,日本与中国却变成了侵略国与被侵略国。

这就不得不提日本近代走上的军国主义道路。

说到日本军国主义及其对中国的侵略危害,就不得不提到日本的明治维新。

日本明治维新,是日本近代史上一次非常奇特的社会变革。

这次变革,既给日本带来了全面开放学习西方的社会效果,同时也给日本带来了天皇军政教合一的政治制度,甚至直接促进了日本对外进行军事扩张。

如果说此前日本的军国主义只是一种趋向或者停留在理论上,那在明治维新之后日本便彻底实践了它。

因此,研究日本明治维新,可以让我们更多了解到所谓的“日本军国主义”。

要讨论日本军国主义的本质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展开:1.从内容上看日本资本主义起步晚,却迅速发展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这直接归功于明治政府推行的“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三大政策。

“富国强兵”是主体,是诸政策之首。

其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是取消旧的军制及建立新的军制。

军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便是模仿西方,实行征兵制,建立新式的常备军。

它为战争服务的作用不言而喻,这就成为近代日本穷兵黩武的重要基础。

“殖产兴业”是指运用国家政权的力量,以各种政策为杠杆,用国库资金来加速资本原始积累过程,并且以国营军工企业为主导,按照西方的样板,汗大力扶植日本资本主义的成长。

但是由于经济方面改革不彻底,地税改革和士族授产等改革使农村土地制度(寄生地主制)留有浓厚封建残余,农村成为“国内殖民地”,因而国内市场狭小;又使大批士族无法生存而对明治政权不满,统治阶级则以对外侵略扩张将心怀不满的农民、士族的不满情绪引向海外征战,这便又加速了日本的对外侵略,加剧其军国主义程度。

“文明开化”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文化科学、生活方式等,借以改造日本封建文化,建立资本主义精神文明。

教育上提出“和魂洋才”,以本民族的民族精神为主,鼓吹“忠君”等武士道精神。

这一时期的武士道,对内作为精神工具,毒化和控制日本国民的思想;对外则鼓舞日本国民踏上了侵略亚洲各国的道路。

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日本—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日本——国事封建帝国主义一、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明治政权建立后,并未废除与欧美列强签订的不平等条约,仍受着外国的奴役,并时刻有被沦为殖民地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明治政府从加快资本主义发展,增强军事力量,免除被西方侵吞的危险出发,充分发挥了政权干预经济的作用,大力参于经济活动,建立国有工厂,扶植私人特权资本,推进工业革命,因此,日本资本主义从一开始就具有浓厚的国家资本主义性质。

(一)19世纪70-80年代国家扶植下资本主义的发展。

1、政府为了诱导私人事业采用西方工厂制度和先进技术设备,建立了一批模范工厂。

日本的工业革命与西方其它国家不同,它是自上而下开始的。

第一批近代企业是由政府建立的。

明治政权建立后,接收了过去将军和大名所设的封建性的企业,接着从西方国家买进技术装备,对这些企业进行了改组和改造,并陆续兴办了一大批国有企业。

其中主要包括四大类。

①兵工厂,火药厂和造船厂等军事工业,这是国有工业的重点;②交通运输和通讯事业。

这个部门既有重要的军事意义,又是发展资本主义的重要条件,政府十分重视。

从1872年起,明治政府就开始修筑东京到横滨的铁路。

到1894年,国有铁路已达929公里。

③创办了十余处金银、铜、煤矿,以增加国家的金银产量和资源基础。

④建立新式的棉、丝纺织工业,上述企业为工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

2、明治政府采取鼓励和扶持私人资本主义的政策。

明治政府在采榨取农民和工人血汗建立一批工业企业以后,为了减轻国家的财政负担和困难,鼓励和扶植私人资本主义的发展,1880年颁布了向私人出让除军火工业以外的国有工业企业的规定。

结果,绝大部分企业廉价的转让到了大“政商”(即与政府有密切联系的大商人)手里。

例如,三井取得了幌内煤矿,三池煤矿,新町纺织厂,富冈缫丝厂;三菱取得了长崎造船厂,神户造船所,高岛煤矿,佐渡金矿,生野银矿等等。

企业的售价往往只是原投资额的1/3到1/2。

有的大政商从政府买到企业后转手卖掉就获利几倍。

日本明治维新完整总结与解析[整理版]

日本明治维新完整总结与解析[整理版]

日本明治维新一、历史背景——幕府统治危机(明治维新物质基础)⑴表现:①城市:商业资本和高利贷资本发达,形成江户,大阪,京都三个中心,并开始参与藩政。

②农村:商品经济也渗透到农村,促进了自然经济的解体。

A.经济较发达地区,资本主义的手工工场普遍发展起来。

B.有些商人组织资本主义性质家庭手工业或直接投资手工工场。

C.一小部分兼营手工业的农民,开始使用雇佣工人,扩大自己的作纺。

③这些人在经营商业、高利贷或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同时,还投资于土地,变成新兴地主。

⑵影响:①加速了日本社会分化,一部分成为资本家性质的剥削者,一部分破产沦为工资劳动者。

②使统治阶级内部发生分化,部分大名逐渐与商人资本家接近。

③大批武士经济陷入困境,不满幕府统治。

农民起义,城市“米骚动”。

⑵中下级武士不满幕府统治:1837年,大阪,大盐平八郎起义:①原因:中下级武士经济状况恶化,对现实不满,②影响:充分显示幕府统治的危机。

直接打击幕府和巨商,暴动得到广泛响应和效仿。

③地位:是日本历史上第一次由武士联合农民和贫民的暴动。

(性质)⑶大名也开始挑战幕府权威;萨摩、长州等大名,加强自己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力量。

争取在幕府政权中更多的话语权。

⑷天皇力图恢复统治权:被称为“京都囚徒”的天皇也利用反幕府力量恢复自己统治地位。

(“黑船来航”)⑴时间:1853年,美国,佩里。

⑵条约:《日美亲善条约》,也称《神奈川条约》。

⑶影响:使日本彻底结束闭关锁国的状态。

①政治上:国家主权受损害,内政遭干涉,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民族危机加深。

②经济上:A.日本成为列强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

中下级武士生活恶化,幕府大名财政更困难。

B.列强侵略客观上推动了日本社会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封建自然经济的解体。

③阶级上:激化了日本社会的矛盾,进一步动摇了幕府统治。

④思想上:先进思想的传入,有识之士开始向西方学习,要求变革的呼声更加强烈。

⑴森严的等级制度激化了阶级矛盾:日本社会被分为士(将军,大名,武士)、农、工、商四个等级。

战后日本的军事战略

战后日本的军事战略

战后日本的军事战略摘要::二战结束后,日本在国际社会的监督下被迫进行了非军事化改造,“国家永远放弃拥有军队和交战权”的条款被写入日本国宪法。

然而,日本在战败后不久就开始了重整军备的步伐,特别是在冷战结束后,其军事实力的发展更是咄咄逼人。

这不能不引起人们对日本军事战略的关注和对其依附性的研究关键词:日本,军事二战前的日本是一个军事封建帝国主义国家,国家活动的中心是对外扩张,其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教育都为这一中心而服务,使日本成为“武装到牙齿”的庞大的战争机器。

作为二战元凶的日本虽遭惨败,但战争机器并未被彻底摧毁。

二战后美国独占日本,虽对日本进行了系统的改造,但这个改造却对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和军国主义分子起到了保护作用,在美国的支持下,日本在战后不久便开始重新武装,并持续地、有计划地逐步推进。

(一)极力向国际社会推销其“普通国家”的政治理念,主张打破国际禁忌、修改和平宪法,恢复日本作为一个正常国家所应享有的一切权力,包括自卫权、交战权、海外出兵权……,为其介入地区争端、干涉他国事务寻找法理依据。

二战结束后,日本的国家愿望曾一度表现出和平主义倾向,但国内右翼势力的沉渣泛起和国外霸权主义者的强横干涉却无时不在冲击着这股和平潮流,使日本一步步走上了重整军备的道路。

基于其固有的排外心理和“种族主义”优越感,也为了迎合美国的霸权需要,日本不仅迅速恢复了自己的军事潜力,调整了战略部署,而且也在确立了经济大国地位后积极向政治、军事大国迈进,显露出狂热的“地缘政治野心”。

尤其是90年代以来,随着新日美同盟关系的建立,日本不但将敌视的目光投向中国,威胁中国的国家安全,而且私欲膨胀,再一次唤醒了对“重建大东亚共荣圈”的迷恋,试图与美国联手重绘东亚的政治版图,构筑亚太新秩序。

1954年7月,在美国的授意、支持下,日本公然违背和平宪法,突破国际禁忌,以“自卫队”的名义复活了海陆空三军,重新走上了武装自雄的战前老路。

专题八 明治维新

专题八     明治维新

讨论:
为什么日本在十九世纪中期也难逃被侵略 的厄运?从中我们能又一次受到哪些启示?
原因: 1)国际: 工业革命、世界市场、殖民扩张、 2)国内: 统治腐朽、矛盾尖锐、闭关锁国、发
展缓慢
启示: 落后挨打、对外开放、抓住机遇、发展生
产力、维护和平…
社会矛盾激化
进入19世纪以后,社会各阶 层对幕府统治强烈不满,社会动 荡不安,尤其是下级武士,迫切 希望改变现状。他们后来成为明 治维新的领导者。
1867年,萨摩、长州等藩组成讨幕联盟,策划武力讨 幕;幕府统治摇摇欲坠。在此情况下,德川庆喜采取 以退为进的策略,1867年10月24日他假意向朝廷提出 辞职,将政权交还天皇,称为大政奉还。 倒幕派:王政复古 (建立新政府)
意义:通过武装倒幕,以天皇为首的、下级
武士掌控的明治新政府成立。为明治维新的开 展提供了必要前提。
第一步征服中国的台湾
1)明治维新保留了大量的封建 第二步征服朝鲜 第三步征服中国的满蒙地区 残余,竭力推行军国主义。 2)日本资本主义发展的先天不 第四步征服中国内地 足 第五步征服世界
——大陆政策
2、表现
1)1910年,日本强迫朝鲜国王签订《日韩合并条约》, 正式吞并朝鲜。 2)中日甲午战争后,迫使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 3)1905年,日俄双方签订了《朴次茅斯和约》
明治天皇睦仁(1852—1912)
三、明治维新的内容
(一)目的
1.巩固明治政府的统治 2.摆脱外来压迫
脱亚入欧
实现民族振兴
3.发展资本主义
(二)特点:
“破旧”和“立新”
(三)内容:
《五条誓文》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
上下一心,大展经纶;

日本国别史

日本国别史

日本专题史复习日本12世纪末进入幕府统治时期。

17-19世纪中期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

一、倒幕运动和明治维新1688年,倒幕运动取得胜利,内忧外患下的德川幕府统治结束。

这为明治维新的进行和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政治条件。

通过明治维新,日本走上资本主义道路,先富强,后独立,崛起为当时亚洲唯一独立的强国。

具体如下:解析1经济上,在政府保护下,利用两次工业革命的先进成果,资本主义迅速发展,垄断组织随之产生;政治上,通过1889年宪法,由封建君主专制变为半封建的资产阶级君主立宪制,近代天皇制确立。

日本成为“带封建军事性的帝国主义”。

对外政策方面,明治维新后走上军国主义,利用与严重周其它国家力量对比的优势,大行扩张活动。

1876年打开朝鲜门户并与1910年把朝鲜最终边为殖民地;1894年发动对中国的甲午中日战争;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侵华;在日俄战争中击败俄国,变朝鲜为其“保护国”,占领中国东北南部;一战中参与协约国方面作战,并乘机扩大对中国的侵略,一度形成独霸中国的局面。

解析3发展的原因③依靠军事手段来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④充分应用两次科技革命的成果。

(1885年前后,日本工业革命出现高潮。

)2、日本对朝鲜和中国的侵略由于日本保留着大量封建残余,国内市场狭小,资源不足,农业落后等原因,日本无法通过经济手段听其他帝国主义国家竞争,而是更多的依靠军事手段来夺取殖民地、取得市场和原料产地。

因此,带有浓厚封建性的垄断集团同军阀集团勾结,推行侵略扩张政策。

①1876年强迫朝鲜签定《江华条约》,使朝鲜开放通商口岸;②18944年挑起甲午中日战争,结果增强了控制朝鲜的能力;③1905年发动日俄战争(是一场争夺朝鲜和中国东北的帝国主义战争),击败俄国,在美国支持下,把朝鲜变为其实际上的殖民地;④1910年通过《日韩合并条约》,正式吞并朝鲜。

三、两次世界大战间一战后美国主持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通过《九国公约》打破了日本独霸中国的局面,使其殖民利益受到极大限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历史]
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
(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16)对比记忆法:在记忆相类似的事物时,可将两种事物进行对比,找出异同。

(17)归类记忆法:把要记忆的内容列出提纲,分门别类整理归纳,然后进行记忆。

(18)重点记忆法:记住整个内容中的公式、定理、结论、基本概念、重要句子等重点,作为记忆的“链条”来联系全部内容。

(19)理解记忆法:只有深刻理解了的知识才能牢固地记住它。

(20)推理记忆法:利用一事物引出接近的事物或引出有因果关系的事物来记忆。

(21)网络记忆法:如能把所学的各知识点连成线,组成面,编成网的话,那么各部分知识之间的联系也就清晰可见了。

最后, 需要提醒同学们的是:重复是记忆之母。

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学者顾炎武,可以背诵14.7万字的十三经。

据《先正读书诀》记载:“林亭(即顾炎武)十三经尽皆背诵。

每年用3个月温故,余月用以知新。

”我国当代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80多岁高龄还能熟练地背诵圆周率小数点后一百位以内的数。

有人向他请教记忆诀窍,他的回答是:“重复!重复!再重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记忆就是如此。

你能注意到这两者提法上的这种细微的差异,说明你是个思维慎密的人。

其实我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我觉得这两种提法是有区别的,下面谈谈我的理解同时希望各位就此问题展开讨论。

要解决这个问题,应该着眼于俄、日两国垄断产生和进入帝国主义
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不同特点,同时要重视军事封建性与两国垄断集团的关系。

俄国垄断的产生,与同时期其他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一样,更多的是受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内部发生重大变化,也即生产和资本高度集中,产生垄断,并主导了国民经济,从而向帝国主义过渡。

同时俄国的封建势力仍很强大,贵族地主经济上仍占有大部分的私有土地,政治上把持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沙皇政府又热衷于对外侵略扩张,我的理解,其封建军事性与垄断集团基本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所以被称为军事封建帝国主义。

日本的垄断集团则是在政府的保护和扶持下,更多的是由原来的封建财阀转化而来,垄断集团自身就带有极强的封建性,同时垄断集团又与军阀集团相勾结,疯狂推行侵略扩张政策,所以,日本的垄断集团与封建军事性是直接的紧密结合的关系,两者相包容,被称为“带军事封建性的帝国主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