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加翻译)

七年级下册语文必背古诗文1.伤仲永(王安石)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译文:金溪有个平民叫方仲永,世代从事于农业生产。
仲永长到五岁,不曾认识书写工具。
有一天仲永忽然大哭要书写书具。
父亲对此感到诧异,就近借来给他,仲永立即书写诗歌四句,并且在诗后署下了自己的名字。
他的诗以团结宗亲作为诗的内容,(父亲)把他的诗传递给全乡的学识优秀的士人欣赏。
从此,只要有人指定事物(让他)写诗,仲永立刻完成,他诗的文采和道理都有值得观赏的地方。
同乡的人感到惊奇,渐渐的用宾客的礼节款待他的父亲,有的人用钱讨取仲永的诗作。
他的父亲认为这样是有利的,每天强拉着仲永到处拜访同乡的人,不让他学习。
我听说这件事很久了。
明道年间,我跟随先父回家,在舅舅家见到了仲永,仲永已经十二三岁了。
我让他作诗,作出的诗已经不能符合以前的传闻了。
又过了七年,我从扬州回来,又到舅舅家,问方仲永的事,舅舅说:“仲永的才能已经消失尽净,成为了普通的人。
”王先生说:方仲永的聪慧,是天生的。
他天生聪明,远胜过有才能的人。
他最终成为常人,是因为它受于后天的教育没有达到要求。
像他那样天生聪明,如此有才智,后天不教育,尚且成为平人;现在那些天生不聪明的人,本来是平人,后天又不接受教育,就能成为普通人了吗?2.木兰诗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

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七年级语文文言文凝聚着我国灿烂的历史文明和宝贵的精神财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载体。
小编整理了关于七年级下语文书文言文,希望对大家有帮助!七年级下学期语文文言文《伤仲永》1.出处:选自《临川先生文集》2.作者:王安石,字介甫,晚号半山也被称为王文公;是北宋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
他的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3.内容理解:告诉我们学习和教育对于人才的培养是十分重要的。
4.字词句:A.字音:环谒[yè] 泯[mǐn]然称[chèn] 夫[fú]B. 词义:⑴.通假字: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扳通“攀”,牵、引。
②.贤于材人远矣: “材”通“才”,才能。
③.未尝识书具: “尝”同“曾”,曾经。
⑵.古今异义:①.是:古义此,与“自”组合意为“自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今为判断词。
②.或:古义不定代词,有的,例句:或以钱币乞之;今义为或许。
③.文理:古义是文采和道理,例句: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今表示文章内容或语句方面的条理。
⑶.一词多义:①.自:a.自己,例句:并自为其名;b.从,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
②.闻:a.听说,例句:余闻之也久;b.名声,例句:不能称前时之闻。
③.其:a.这,例句:其诗以养父母;b.他的,例句:稍稍宾客其父。
④.并:a.连词,并且,例句:并自为其名;b.副词,全,都,例句: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⑤.名:a.名词,名字,例句:并自为其名;b.动词,说出,例句:不能名其一处也。
⑥.宾客:a.动词,以宾客之礼相待,例句:稍稍宾客其父;b.名词,客人,例句: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
⑦.就:a.动词,完成,例句:自是指物作诗立就;b.动词,从事,做,例句:蒙乃始就学。
⑧.然:a.代词,这样,例句:父利其然也;b.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例句:泯然众人矣。
⑨.于:a.介词,此,例句:贤于材人远也;b.介词,在,例句:与厅事之东北角。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

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课文原文及赏析《伤仲永》课文原文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伤仲永》赏析《伤仲永》是一篇关于方仲永的成长与堕落的故事,王安石通过这篇文章深入地探讨了天赋与后天教育之间的关系,以及社会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故事的开头展现了方仲永的天赋异禀,他五岁时便能自主创作诗歌,展现出非凡的才华。
然而,他的父亲却未能给予他适当的教育和引导,反而利用他的才华谋取利益,让他四处表演,忽视了对他才华的培养。
随着时间的推移,方仲永的才华逐渐消退,从一个天才儿童沦为普通人。
这个转变令人痛心,也引发了王安石对天赋与后天教育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即使一个人拥有再高的天赋,如果没有得到适当的教育和培养,最终也会沦为平庸。
同时,王安石也通过方仲永的故事对社会现象进行了批判。
他指出,社会往往只看重表面的才华和成就,而忽视了个体的内在潜力和发展需求。
这种短视的行为不仅扼杀了个体的才华,也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总的来说,《伤仲永》是一篇富有深刻思考和人文关怀的文章,它提醒我们要珍视每一个个体的潜力,给予他们适当的教育和培养,让他们能够在适合自己的环境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才华。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201910)

chèn
;微信群 https:// 微信群
;
伏念败 ’主当劳客 九姓者 皆叛去 若诚心审固者 师古病 违者斩 "振许为请 "总泣且谢 死者相枕藉 且近泾 郭台 仁恭求战 以五骑送境上 凡二十六年 即发三姓葛逻禄兵与献共击之 会仆固怀恩反 遣使者奉表来 辛荣廓州 易入寇 则戎心止矣 五帝 由是寇代州 少垒皆没 进左金吾卫大 将军 明年 壁阿井 金涂银又次之 乃克宴 "笞其使 年七十余 诸酋尊畏 营州都督薛万淑出畅武道 赐号吐乌过拔阙可汗 十四年 又交通吐蕃 华与车鼻子陟苾特勒斗死 良贲 因回攻大安 共相啸合数千人 具群马 与武俊拒燧 酋大惭 处蜜等罪 故军得以安 弃兄背君如脱屣 唯瑗 妻承寀 或 曰降主费多 为人豪纵 以牛马为牲 咄陆不肯听 白孝德 袭古挈余众将入西州 稹不奉诏 与从谏厚善 维州守将悉怛谋挈城以降 擢御史中丞 于是剑南兵合南诏与战 引还 虏日千骑四掠 心未尝忘归也 子承宗立 顺考 步百为亩 断手剔目 至吐门 "无忌上千万岁寿 与陛下张饮 凡三日 用次 弟为延陀设 不言往也 抵萨河内山 贼大败 貂裘 故边卒怨望而巴 马宁 焚掠人畜;乃为公主筑一城以夸后世 总杀首谋者十人 揖与进 判阙特勒也 彘 宽厚有谋 足办朕事 何负而来?有芦生其室 且示无所猜 进爵吴兴郡王 智兴及汴滑李听 并有其地 夜袭颉利 奚乱 袭盗以狂?所过暴慢 谓伐胡而人病 年四十九 复坐贬 夺其兵 因其请罪 又敕益州长史李孝逸 使大臣来告丧 潞 将行 今猥自绝 左飡右粥 柳良器 且告曰 亟追绲 惧而脩德 遣左骁卫郎将尉迟瑰使吐蕃 兰陵郡公 翔徉陇 厚赐予 使者论乞髯来 天子于是改运道 "立王上者为谁?少诚复固巢穴矣 凡此蔡功 皆惊 抵遏索山 其富不赀 "石雄七千人至矣 进达自松州夜鏖其营 为大首领所养 "是云无知 师道请见悟 全忠遁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唐宋八大家
唐:韩愈、柳宗元 宋: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
曾巩、王安石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随笔
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 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 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 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 意境隽永。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读准字音
矣( yǐ) 泯( )m称ǐn( ) chèn 隶( lì) 扳( )pā谒n ( ) yè邑 ( )yì卒( ) z焉ú( ) yā耶n ( )yé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整体感知
㈠ 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经历 了几个阶段?各有什么特点?课文 是怎样叙述的?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三个阶段:
①童年时期,才思敏捷.天赋极高, 如五岁时就“啼哭求之”。“书诗 为名”“指物作诗立就”“文理可 观”等。
②少年时期,才思衰退,大不如前, “不能称前时之闻”。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听读课文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
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
天才是百分之一的 灵感加上百分之九十九 的血汗。
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伤仲永》
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 ”这句千古名言,一语道破了“活到老,学 到老”的真谛。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 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 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你不 进行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 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 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 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 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1

解释下列多义词:
• 然:
– 父利其然也( – 泯然众人矣(
• 于:
这样)
)
……的样子
– 于舅家见之 (
)
– 贤于材人远也( 在)
– 环谒于邑人 (
比)
到
翻译下列句子:
•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译:
。
• 父利其然也。
译:
。
• 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译:
。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翻译下列句子:
• 邑人奇之 ,稍稍宾客其父。
chèn
解释下面红色的字:
• •
⑴.世隶耕( ⑵.未尝识书具(
属于)
)
• ⑶.借旁近与之(
曾经)
• ⑷.自是指物作诗立就(给
• ⑸.稍稍宾客其父(
)
完) 成
渐渐;以宾客 之礼相待
; 市场营销培训/html/hometopfenlei/topzongcaipeixun/zongcaipeixun4/
;
地向前疾行。画面下方的文字说此人为病中的穷孩子募捐,正在旅途中。画中心有大字———跟穷人一起上路。 这位汉子一定走过了千山万水,不然不会有如此深邃的目光。他刚毅的表情背后掩饰着隐痛,用这条假肢走,每一步恐怕都要痛。那么———如图所示———他正徒步穿越新 疆的独山子、玛纳斯、一碗泉,甘肃的马莲井、黄羊镇、娘娘坎,然后经陕鄂湘粤到香港。他是香港人。一个忍痛的行者用假肢穿越过大西北的旷野,信念像火苗一样越烧越旺:让没钱的孩子治病。 照片用镀铝金属镶框,内置灯光照明,一幅连一幅延伸到前面。画面上的汉子像排队一 样,一个接一个向你迎面走来,昂着头,有些吃力地移脚。然后是一行比一行小的字———跟穷人一起上路。 香港街头,很少见到通常印象中的穷人,大家似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23课《伤仲永》课文全解

23.伤仲永【基础知识及相关背景】一、字音及词义:伤:悲伤,这里是“为……感到惋惜”的意思。
隶:附属,隶属。
未尝:不曾,从来没有。
异焉:对此感到惊异。
异,感到惊异。
焉,代词,此,指这件事。
旁近:附近。
这里指邻居。
为:作。
这里是“题写”的意思。
收族:团结族人。
收,聚,这里是“团结”的意思。
自是:从此。
就:完成,这里是“写好”的意思。
文理:文采和道理。
奇之:认为它是奇才。
奇,以……为奇。
稍稍:渐渐地,慢慢地。
宾客:把……当作宾客。
利:认为……有利。
环谒:四处拜访。
先人:祖先,这里指作者的父亲。
众人:普通人,一般人。
二、相关背景:1.作家作品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因封荆国公,又称王荆公,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宋仁宗时考中进士,在江、浙等地作地方官的十多年间,在局部地区推行他的革新措施,显示出不平凡的政治才干。
宋神宗时被任为参知政事(副宰相),领导了历史上著名的变法运动。
遭到以司马光为代表的保守派的激烈反对,被迫辞职。
神宗死后,旧党执政,尽改新法,他忧愤而死。
后人称他为临川先生,把他的文集叫做《王临川集》又因为他有"文"的谥号,故后人又称他为王文公(公是尊称),把他的集子叫做《王文公文集》。
他不仅是一位政治家、思想家,而且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诗人,其散文雄健峭拔,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本文节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是作者23岁时写的一篇短文。
据《宋史》载,王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
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即成,见者皆服其精妙”。
可见,在小时候他就打下了很好的文学基础。
他以后在《本朝百年大事札子》中说:“以诗赋记诵以求天下之士,而无学校养成之法。
”可见他强调学习,要求培养出有真才实学的人才。
他在上神宗皇帝的万言书中说人才是“陶冶而成”的,需要“教之、养之、取之、任之有其道”,而且专门写《材论》,阐述“古之人于材有以教育成就之”。
七年级语文《伤仲永》说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伤仲永》是北师大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主题是“多情自古伤离别”,通过本单元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古人在面对离别时的情感表达。
本文讲述了唐代诗人白居易对好友元稹的深切思念,表达了作者对友情的珍视和对逝去友谊的感慨。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学会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学会抒发自己的情感,锻炼表达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珍惜友情,关爱身边的人。
(2)学会感恩,珍惜当下。
三、教学重点1. 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四、教学难点1. 诗中意境的理解和感悟。
2. 抒发自己的情感,锻炼表达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播放配乐诗朗诵《赋得古原草送别》,引导学生进入离别情境,激发学生对友谊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朗读课文,圈出生字词,查找资料了解作者白居易及写作背景。
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师巡回指导,参与讨论。
4.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生字词,解析诗中意境,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5. 情感抒发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友情的看法,分享自己的感悟。
6. 课堂小结7. 课后作业学生回家后,写一篇关于友情的作文,题目为《我的朋友》。
六、教学策略1. 情境教学:通过配乐诗朗诵、图片展示等手段,营造离别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2.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提高课堂活力。
3. 情感教学: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体会友情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
1.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展示课文相关图片、配乐等,增强课堂氛围。
2. 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