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氏黑散

合集下载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明(名)老中医【方药】菊花四十分(30克) 白术十分(7.5克) 细辛三分(2.25克) 茯苓三分(2.25克)牡蛎三分(2.25克) 桔梗八分(6克) 防风十分(7.5克) 人参三分(2.25克) 矾石三分(2.25克) 黄芩五分(3.75克) 当归三分(2.25克) 干姜三分(2.25克) 芎劳三分(2.2s克) 桂枝三分(2.2s克)【用法】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

热食即下矣,冷食自能助药力(现代用法:作散剂,每服3克,每日1次,黄酒送下)。

【原文】侯氏黑散: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二) 【解说】本证为阳气不足,大风直中脏腑所致。

病位主要在脾,病势却在欲化热而尚未化热之际,故四肢烦重与心中恶寒不足并见。

《沈注金匮要略》云:“直侵肌肉脏腑,故为大风,邪困于脾,则四肢烦重,阳气虚而未化热,则心中恶寒不足”。

用侯氏黑散其玄机主要在于补脾胃、祛风邪。

试用白术、茯苓、人参、干姜以补脾益气;菊花、防风、细辛、桂枝以祛风散邪。

特别重用菊花,以能并去内外之风邪也;当归、川芎养血活血,此“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之义;桔梗、矾石降气化痰,以使风邪无所恋;黄芩、牡蛎清热敛阴,以制风邪之所散。

全方药味虽多而不杂,配伍虽繁而严谨,可谓步步为营,丝丝入筘。

目前临床将本方广泛运用于痹证、中风、顽麻、痫证、狂证、头痛、眩晕等多种与风邪有关的疾病,疗效卓著。

【运用】一、四肢烦重(高血压)何任医案:1978年8月24日诊治赵某,男,54岁。

患者平时嗜酒,患高血压已久,近半年来感手足乏重,两腿尤甚。

自觉心窝部发冷。

曾服中西药未能见效。

诊脉弱虚数,苔白。

血压160/120毫米汞柱。

乃予侯氏黑散。

方用:杭菊花120克,炒白术30克,防风30克,桔梗15克,黄芩15克,北细辛3克,乾姜9克,党参9克,茯苓9克,当归9克,川芎5克,牡蛎15克,矾石3克,桂枝9克。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

侯氏黑散侯氏黑散(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菊花120g 白术30g 防风30g 桔梗24g 黄芩15g 细辛9g 茯苓9g 牡蛎9g 人参9g 矾石9g 当归9g 干姜9g 川芎9g 桂枝9g上工4味,共为细末,温酒调服3g。

余服法同上。

注:若用汤剂,取上份量的1/3,水煎2次兑匀,分2次温服。

(功效)除湿蠲痹,散风活络。

(主治}中风,恶寒发热,头痛目眩,肢体酸重,麻木不仁,手足不遂,言语寒涩,脉浮弦而滑者。

(临证加减)1。

侯氏黑散的方义辨略:本方佳处,全在平肝熄风,内风不动,则不与外风勾结,此便是阻截之法。

喻西江盛称其用牡蛎、矾石堵御之妙。

予请为进一解,当实卫气以为城垣,当养荣血以坚壁垒。

若使药积腹中,以为堵截,吾恐风不得人者,气血亦由此不通,无怪误解填塞空窍者之恣议也。

[医方考.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2.《金匮要略》中有关情志病探讨:金匮中情志异常的病证很多,有的为独立存在,有的为兼证。

病因主要有……风邪热毒扰心:百合病、狐惑病、栀子豉汤证、风引汤证、侯氏黑散证、防己黄芪汤证。

[中医药研究,1986,c2,15~16]3.侯氏黑散的临床应用:《金匮要略》之侯氏黑散,多少年来没有被人重视,从古代的医典文献(除《外台秘要》载治风癫外)及现代的临床报道中,很少见到此方的正确论述,以及临床运用和评价。

诸如陈修园、尤在泾、程云来辈,虽对此方有过解释,但都偏重于补虚填窍之说,只不过是以经解经而已,对其真正价值未能解透,致使这一临床上有实际疗效的方剂销声匿迹,无用武之地,诚为憾事。

张仲景创立此方,并列为治中风之首方,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意义……对此方仅有此一条论述,其他别无所载.但我们在这一启示下,结合分析药物的组成,试用于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不少患者,获得显著疗效。

[经方发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4.侯氏黑散合并乳酸菌素片治疗慢性结肠炎:本方用党参、茯苓各30g,白术、干姜、土炒黄芩、炒防风、桂枝、川芎、当归各lOg,桔梗6g,菊花5g,细辛3g,煅牡蛎20g,矾石4g(炼枯,用豆腐皮包吞)。

侯氏黑散条文

侯氏黑散条文

侯氏黑散条文导言侯氏黑散是一种传统的中草药制剂,具有广泛的应用和疗效。

本文将全面介绍侯氏黑散的起源、成分、制备方法以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和疗效。

起源侯氏黑散是由中国古代医学家侯官方创制的一种中草药制剂。

侯官方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他根据自己多年的临床经验和对中草药特性的研究,创造了这种特殊的制剂并命名为“侯氏黑散”。

成分侯氏黑散主要由多种中草药组成,包括但不限于以下几种:1.当归: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功效;2.川芎:能够舒筋活络、祛风通络;3.红花:具有活血化瘀、行经止痛等作用;4.丹参:能够活血化瘀、清心安神;5.桃仁:能够活血化瘀、润肠通便;6.香附:具有活血化瘀、行气止痛等功效。

这些中草药的组合在侯氏黑散中起到协同作用,以达到治疗特定疾病的效果。

制备方法制备侯氏黑散的方法如下:1.将以上提到的中草药按照一定比例混合均匀;2.将混合后的中草药放入研钵中,用细碎的方法将其细磨成粉末;3.将粉末过筛,去除杂质;4.将粉末装入适当大小的密封容器中,保持干燥。

根据实际需要,制备过程可能会有所调整和改进。

但总体上来说,以上步骤是制备侯氏黑散的基本方法。

临床应用和疗效侯氏黑散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下面将介绍该制剂在几种常见疾病治疗中的应用情况:1. 痛经侯氏黑散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等功效,对于缓解月经痛、痛经等症状有良好的效果。

临床实践证明,服用侯氏黑散后,可以减轻疼痛程度,缩短经期,改善月经不调等问题。

2. 失眠侯氏黑散中的丹参和香附等草药具有清心安神、安定情绪的作用。

因此,侯氏黑散在治疗失眠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

患者服用该制剂后,可以改善睡眠质量,缓解失眠问题。

3. 高血压侯氏黑散中的芎花和桃仁等草药能够舒筋活络、润肠通便。

这些成分对于高血压患者来说非常有益。

服用侯氏黑散后,可以起到降低血压、改善循环系统功能的作用。

4. 神经衰弱侯氏黑散中的红花和当归等草药具有活血化瘀、行经止痛的功效。

侯氏黑散条文

侯氏黑散条文

侯氏黑散条文摘要:一、侯氏黑散的来源与历史1.侯氏黑散的创立者:明朝医学家侯士良2.侯氏黑散的别名:乌鸡散3.侯氏黑散的传承与发展二、侯氏黑散的组成与功效1.主要成分:乌鸡、川芎、白芍、当归、熟地黄2.功效:补肝肾、祛风湿、活血通络三、侯氏黑散的应用范围与适应症1.风湿性关节炎2.类风湿性关节炎3.颈椎病4.腰椎间盘突出症5.骨折、软组织损伤、创伤性关节炎等骨科疾病的康复治疗四、侯氏黑散的现代药理研究1.乌鸡的药理作用:抗炎、镇痛、抗疲劳2.川芎、白芍、当归等的药理作用:活血化瘀、调经止痛3.熟地黄的药理作用:滋补肝肾、养血滋阴五、侯氏黑散的临床应用与研究价值1.临床应用范围拓展2.保健品领域的应用3.研究价值与前景正文:侯氏黑散,又名乌鸡散,源于明朝医学家侯士良的《瑞竹堂经验方》。

本方主要用于治疗风寒湿痹、筋骨疼痛等症状。

其主要成分有乌鸡、川芎、白芍、当归、熟地黄等中药材。

侯氏黑散具有补肝肾、祛风湿、活血通络的功效。

适用于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等疾病。

根据现代药理研究,乌鸡具有抗炎、镇痛、抗疲劳作用;川芎、白芍、当归等具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作用;熟地黄具有滋补肝肾、养血滋阴作用。

综合诸药,侯氏黑散对于缓解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延缓病情进展具有良好疗效。

近年来,侯氏黑散在临床应用中不断拓展,不仅用于治疗风湿性疾病,还广泛应用于骨折、软组织损伤、创伤性关节炎等骨科疾病的康复治疗。

同时,侯氏黑散在保健品领域也有广泛应用,如乌鸡口服液、乌鸡营养液等。

总之,侯氏黑散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显著疗效的中药方剂,经过数百年的临床应用,其疗效得到了广泛认可。

侯氏黑散趣味记忆歌诀

侯氏黑散趣味记忆歌诀

侯氏黑散趣味记忆歌诀侯氏黑散,嘿,听这名字就有点神秘感吧!想想看,咱们生活中总会遇到些小毛病,不是吗?头痛、感冒、消化不良,这些可烦人了!这时候,侯氏黑散就像那个站出来的英雄,帮咱们解决烦恼。

你知道吗?这药的成分可有讲究了,黑色的药粉,简直就像魔法一样,吞下去就能让人感觉轻松许多。

说到侯氏黑散,大家的印象总是“黑”,是吧?这黑色的药散,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

想象一下,拿着小勺,舀一勺黑散,哎,心里不免有点忐忑。

但是,吃了之后,你会发现,噢,这滋味并没有那么可怕!其实啊,它的味道是苦中带点甜,仿佛是人生的缩影,经历了苦涩,才能品尝到甘甜。

就像咱们的生活,有时候苦得让人想哭,但转眼就能找到快乐。

有些人可能会问,侯氏黑散到底有什么神奇的效果呢?这药的“功夫”可大了,能调理身体,增强免疫力,真是一剂宝药。

尤其是秋冬季节,感冒流行的时候,别犹豫,试试侯氏黑散,绝对让你感到暖心暖胃。

说到暖心,跟朋友聚会的时候,聊起这个话题,总会引来大家的围观。

大家都开始分享各自的“黑散”经验,哦,那场面,简直热闹得像过年一样!听人聊起家里的传统偏方,那个热情劲儿可真是让人感动。

尤其是老人家,听到他们滔滔不绝地讲述那些年用侯氏黑散的故事,那可是一段段温暖的记忆。

每个家族都有自己的“秘方”,就像一代代传下来的宝藏,让人倍感亲切。

记得有次我去奶奶家,她就给我讲她年轻时怎么用这个黑散,结果一不小心讲了个“故事会”,把我逗得哈哈大笑。

黑散的魅力,还在于它的简单。

只要一小勺,跟水混合一下,就能化为灵药。

再加上,侯氏黑散的包装设计也蛮有意思,黑乎乎的,给人一种稳重感,像个靠谱的大叔,让人心里踏实。

每次打开包装,那股药味扑鼻而来,仿佛瞬间被拉回了儿时的记忆,满满都是家里的味道。

小时候,咱们总是躲着药,觉得它难以下咽,殊不知,长大后才明白那是对健康的渴望。

哎,发现侯氏黑散不光是药,更像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在忙碌的生活中,它是个小小的提醒,让我们关注身体的健康。

浅谈金匮要略20之三论侯氏黑散

浅谈金匮要略20之三论侯氏黑散

浅谈金匮要略20之三论侯氏黑散侯氏黑散服药法为“上十四味,杵为散,酒服方寸匕,日一服。

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禁一切鱼肉大蒜,常宜冷食,六十日止,即药积在腹中不下也,熟食即下,冷食自能助药力。

”其服药方法与病机丝丝入扣,亦大有章法可循。

本方证为风邪乘虚人中心脾,虚实夹杂,故病情急而重,病程长难以速愈,需长期用药,故选用了散剂。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采用了较小的药量方寸匕,1方寸匕约5ml。

每服小剂量药物不仅有利于人体的消化吸收,更重要的是五脏藏而不泻,治脏之邪,宜缓不宜急,故一边缓祛邪一边扶正填窍,量大则泻心脾精气,此为治脏邪的一个重要原则。

本方“酒服”且“初服二十日,温酒调服”,强调用酒。

中医学认为,酒乃熟谷之液,味辛、甘,性大热,气味香醇,其气剽疾滑利,入心、肝、脾经,具有上升和发散的特性及通血脉、行药势、御寒气、消冷积等功效,自古以来就有“酒为百药之长”的说法”。

此处言明初服二十日用温酒调服,意在借酒温散之性,使药物迅速发挥作用,以祛风邪。

侯氏黑散祛风兼填空窍,与风邪为病的病因病机相符。

空窍满则内而旧邪不能容,外而新风不复入矣。

待风邪已去,则“常宜冷食”,食冷则胃冷,胃冷则不宜消谷,水谷顺势而下注入腹中。

大肠小肠是人体最大的空窍,欲填此空窍必长时间以冷食注入,因食冷则不易迅速消化,图以缓治,使药易留而不易消。

一般来说,冷食六十日,药积腹中不下,填充人体之最大空窍,故需六十日。

若外敌侵入,当先垒固其城墙,城墙定,方可充城内之虚,城内壮则城墙坚,卫固荣守,营卫相得,邪由何入?也就是《素问·刺法论》中“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之意。

此外对服用药物时的禁忌也相当重视。

为了充分发挥养血补脾、化痰祛风除湿及填空窍的功效,当禁忌一切鱼肉大蒜等油腻味厚之品,以免妨碍邪气和阻滞经络气血流通。

以上摘自李闪闪侯氏黑散方义探微。

侯氏黑散的有关资料【辑录】2

侯氏黑散的有关资料【辑录】2

侯氏黑散的有关资料【辑录】2侯氏黑散,大风有菊花、防风辈任之,桂枝是与川芎、当归治心中恶寒。

(唐容川)医管家再现王唯工《气的乐章》学术研究:从脉象频谱分析十二经脉离愁菀结。

都系情志中自病。

恰逢冬温。

阳气不潜。

初交春令。

阳已勃然变化。

内风游行扰络。

阳但上冒。

阴不下吸。

清窍为蒙。

状如中厥。

舌喑不言。

刘河间谓将息失宜。

火盛水衰。

风自内起。

其实阴虚阳亢为病也。

既不按法论病设治。

至惊蛰雷鸣。

身即汗泄。

春分气暖。

而昼夜寤不肯寐。

甚至焦烦。

迥异于平时。

何一非阳气独激使然耶。

夫肝风内扰。

阳明最当其冲犯。

病中暴食。

以内风消烁。

求助于食。

今胃脉不复。

气愈不振。

不司束筋骨以利机关。

致鼻准光亮。

肌肉浮肿。

考古人虚风。

首推侯氏黑散。

务以填实肠胃空隙。

庶几内风可息。

奈何医者不曰清火豁痰。

即曰腻补。

或杂风药。

内因之恙。

岂有形质可攻。

偏寒偏热。

皆非至理。

生牡蛎生白芍炒生地菊花炭炙甘草南枣肉叶案精华肝风侯氏黑散,大风有菊花、防风辈任之,桂枝是与川芎、当归治心中恶寒。

瓦房店市10岁农家孩子王福汉得了多动症,去年10月初,父母领着他来到明章诊所,被姜大夫诊断为因“脾虚受风”而引发的多动症。

姜大夫亲自熬制“侯氏黑散加味”中药,小孩服药二十多天便治好了病。

同期姜大夫还治愈了一个小女孩的多动症。

两个家长高兴地写了封感谢信:“天使妙手治愈疑难症,祖国花朵健康成长……”大连日报《爱心诊所百姓爱》邵本贤文侯氏黑散临床应用举隅2007-05-27 00:46侯氏黑散临床应用举隅作者:孙树起金香淑郭丕春作者单位:133000,吉林省延边大学附属医院中医科侯氏黑散出自《金匮要略》,由菊花、白术、细辛、茯苓、牡蛎、防风、桔梗、人参、矾石、黄芩、当归、生姜、川芎、桂枝等药组成,用治“大风四肢烦重,心中恶寒不足者”。

笔者引伸其义,治疗美尼尔氏综合征、慢性溃疡性结肠炎、支气管哮喘等疾病,亦取得良好效果。

兹介绍如下。

1 美尼尔氏综合征患者,男,42岁,机关干部。

侯氏黑散现代用法

侯氏黑散现代用法

侯氏黑散现代用法
侯氏黑散是一种传统中药剂,主要由党参、升麻、通草、制何首乌、当归、黄芪、炒附子等多种草药组成。

侯氏黑散具有祛风清热、活血化淤、消肿止痛的作用,适用于风湿痹痛、筋骨疼痛、关节肿痛等症状。

在现代临床中,侯氏黑散一般以草药颗粒、丸剂、口服液等形式出现,方便患者服用。

使用侯氏黑散的时候,一般按照医生的指导进行用药,剂量和用法因病情而异。

此外,侯氏黑散也可以加入其他草药进行配伍,以增强其疗效。

常见的配伍有与桃仁、红花、川芎、白芍等草药组成的疏风活血方,用于风湿痹痛、关节疼痛等活血疏风的症状。

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侯氏黑散时应遵医嘱,避免超量使用或过敏反应。

同时,在使用侯氏黑散的过程中,应注意调节饮食、保持充足的休息和适量运动,有助于提高疗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侯氏黑散侯氏黑散(方组、临证参考用量)菊花120g 白术30g 防风30g 桔梗24g 黄芩15g 细辛9g 茯苓9g 牡蛎9g 人参9g 矾石9g 当归9g 干姜9g 川芎9g 桂枝9g上工4味,共为细末,温酒调服3g。

余服法同上。

注:若用汤剂,取上份量的1/3,水煎2次兑匀,分2次温服。

(功效)除湿蠲痹,散风活络。

(主治}中风,恶寒发热,头痛目眩,肢体酸重,麻木不仁,手足不遂,言语寒涩,脉浮弦而滑者。

(临证加减)1。

侯氏黑散的方义辨略:本方佳处,全在平肝熄风,内风不动,则不与外风勾结,此便是阻截之法。

喻西江盛称其用牡蛎、矾石堵御之妙。

予请为进一解,当实卫气以为城垣,当养荣血以坚壁垒。

若使药积腹中,以为堵截,吾恐风不得人者,气血亦由此不通,无怪误解填塞空窍者之恣议也。

[医方考.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7]2.《金匮要略》中有关情志病探讨:金匮中情志异常的病证很多,有的为独立存在,有的为兼证。

病因主要有……风邪热毒扰心:百合病、狐惑病、栀子豉汤证、风引汤证、侯氏黑散证、防己黄芪汤证。

[中医药研究,1986,c2,15~16]3.侯氏黑散的临床应用:《金匮要略》之侯氏黑散,多少年来没有被人重视,从古代的医典文献(除《外台秘要》载治风癫外)及现代的临床报道中,很少见到此方的正确论述,以及临床运用和评价。

诸如陈修园、尤在泾、程云来辈,虽对此方有过解释,但都偏重于补虚填窍之说,只不过是以经解经而已,对其真正价值未能解透,致使这一临床上有实际疗效的方剂销声匿迹,无用武之地,诚为憾事。

张仲景创立此方,并列为治中风之首方,绝非偶然,而是有其深刻意义……对此方仅有此一条论述,其他别无所载.但我们在这一启示下,结合分析药物的组成,试用于临床,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对不少患者,获得显著疗效。

[经方发挥.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2]4.侯氏黑散合并乳酸菌素片治疗慢性结肠炎:本方用党参、茯苓各30g,白术、干姜、土炒黄芩、炒防风、桂枝、川芎、当归各lOg,桔梗6g,菊花5g,细辛3g,煅牡蛎20g,矾石4g(炼枯,用豆腐皮包吞)。

治疗初期,每日工剂,水煎服。

症状控制后改散剂,每次9g,每日3次口服。

溃疡性结肠炎加白花蛇舌草50g,地榆30g,水煎取250ml保留灌肠,注药后腹部垫高,俯卧30分钟,每晚工次.乳酸菌素片每次2.4g,每日3次嚼服。

[江苏中医,1993,(10,:1235.蕲蛇、炙龟板、玄参、炙香附、天竺黄、羌活、乌药、细辛、赤芍、黑附子、炙虎骨、炒青皮、炒僵蚕、炒白术、骨碎补、党参、沉香、制乳香、制没药、母丁香、麻黄、山甲珠、白芷、制大黄、熟地、姜黄、制首乌、茯苓、草豆蔻、紫豆蔻、藿香、川芎、黄芪、天麻、黄连、炙白附子、防风、萆薢、肉桂、甘草、当归、地龙、炙松香、山羊血、威灵仙、葛根、全蝎、桑寄生、麝香、犀角粉、高丽参、菊花、血竭.炼蜜为丸。

治中风中痰,口眼歪斜,言语寒涩,手足拘挛,左瘫右痪,半身不遂,名人参再造丸(又名再造丸).6.川乌,草乌,地龙,炮天南星,乳香,没药,酒糊为丸。

治风寒湿痹,肢体疼痛,拘挛,名活络丹(又名小活络丹、小活络丸。

7.白矾、郁金各等份(现中成药药用剂量比例为3:7),为细末,皂角汁为丸(现多制成糊丸及水丸),每服3~6g,每日1--~2次;如炼蜜为丸效果佳,一般9g重,每日1--.2次,每次1丸。

功能豁痰安神。

治喉风、乳蛾,及痰阻心窍而致癫痫发茎,烦躁不安,神志不清,名白金丸注:现代临证,本方炼蜜为丸治高脂血症有良效。

8.白芍12g,白矾6g,当归lOg,牡丹皮lOg,柴胡6g,附子3g。

水煎服,治钩吻中毒,名白矾汤。

风引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大黄12g 干姜12g 龙骨12g桂枝9g 甘草6g 牡蛎6g 寒水石18g 滑石18g 赤石脂18g 白石脂18g 紫石英18g 石膏18g上l2味,杵之粗末,以韦囊盛之(皮革制成之盛药器),取三撮,井花水300ml,煮三沸,温服lOOml;或共为细末,每服3—6g,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

(功效)重镇潜阳,清热熄风。

(主治)内中风证,面色如醉,头目胀痛,目眩耳鸣,身热口苦,或卒然昏倒,不省人事,肢体瘫痪不用,舌质红,脉洪大有力者;癫痫,卒然跌仆,身热口噤,肢体抽搐,不省人事,醒后身热不退,头痛目胀,口干作渴,二便不利,脉弦数有力者。

(临证加减)1.热瘫热痫,痰湿较重者,本方去白石脂,酌加茯苓、竹沥、竹沥半夏、竹茹、天竺黄,以增加清热化痰之力。

2.小儿惊痫,因痰热引起者,酌参上条之加减法。

3.小儿麻痹后遗症,余热未尽者,本方去于姜,加桑白皮、地骨皮。

4.癫痫,治以平痫为主者,本方去白石脂,加石菖蒲,常获良效。

5.狂躁抑郁症,本方加知母、黄柏、灵磁石。

6.本方加僵蚕、全蝎、竹沥治中风偏瘫舌謇。

7.本方去桂枝加地龙、川芎治高血压肝阳上亢头痛。

防己地黄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生地黄60g 防己3g 桂枝9g防风9g 甘草3g上5味,以水1500ml,浸2—3小时,煎取300ml,分2次服。

注:鲜生地捣汁兑服;用干地黄则同煎。

(功效)滋阴降火,养血熄风。

(主治}血虚火盛风病,其人喜忘如狂,独语不休,动作妄行,时欲漱口不欲咽,舌质红少苔,脉浮或数。

(临证加减}1.风湿疾患,偏于肾阴不足而见小关节疼痛或游走不定者,本方加海风藤、鸡血藤、忍冬藤、青风藤、当归、杜仲、络石藤等。

2。

阴虚偏重于下肢足膝关节疼痛者,本方合桂枝芍药知母汤;偏于上肢者,可酌加蠲痹汤。

3.脏躁,“心风”,癔症者,可与甘麦大枣汤或百合知母汤合方。

4。

“风痫”,合甘麦大枣汤再酌加钩藤、天竺黄、僵蚕、白芍,牡蛎平肝镇痉之味。

5.癫狂,若大便秘结者,加大黄、生首、桃仁。

6.防己地黄汤加减治疗急性风湿性关节炎:不用西药而以防己地黄汤为主,基本方为木防己、生地各15g,防风、桂枝、甘草各9g,羌活、忍冬藤各30g。

关节红肿,有环形红斑,舌质红,去桂枝、羌活、忍冬藤,生地加量至60g(个别曾用至90g),并加用丹皮、赤芍各9g,水牛角30g,紫草15g。

[黑龙江中医约,1983,(4):18]7.防己地黄汤加减治疗严重的神经官能症:症见寐差多梦,或梦中惊醒,或彻夜不寐,头晕头痛,周身酸痛,精神萎靡,表情淡漠或心欲悲,或哭笑无常,或自己强迫想(做)一些无意义的事,不能进行正常工作和学习。

舌淡红,苔薄少,脉弦细。

防己地黄汤加减为基本方,药用防己、桂枝、独活各lOg,珍珠母、生地、白芍、合欢花、炙百合各30g,钩藤、紫石英、夜交藤、香附各15g,甘草6g。

可根据病情酌加石菖蒲、朱茯神、生龙牡等。

若病人头痛严重难以忍受者加服颅痛定30mg。

治疗7天为1个疗程。

嘶江中医杂志,1992,c2,:68]8.防己、茯苓、白术、桂心、生姜各四两,乌头七枚,人参二两,甘草三两。

为粗末,苦酒和水煎,分四次(昼三夜一) 服。

治历节风,四肢疼痛不可忍者,名防己汤.[备急千金要方]头风摩散(方组、临证参考用量)附子食盐各等份上药共为细末,加水少许,和匀敷患处,温熨尤佳。

其用法:先用温水洗患处,即“沐了”;再用散药摩其患处。

(功效}散风寒,止疼痛。

(主治)偏正头风,头痛无时,每遇风寒则痛甚,亦可用于风中经络之口眼歪斜,脉弦。

(临证加减]1.本方合牵正散(白附子、白僵蚕、全蝎)治中风口眼歪斜。

2。

本方加伸筋草、当归、鸡血藤治手足拘挛。

3.疔毒恶肿,生乌头切片醋熬成膏摊贴,次日根除。

[普济方]4.手足冻裂,附子去皮为末,以水调涂之良。

[谈野翁试验方]5.腰脚冷痛,乌头三个去皮,研末醋调贴,须臾痛止。

[十便良方「,6。

偏头风遇寒即痛者,属寒伏于脑,用《金匮要略》头风摩散,一法用川乌末醋调涂痛处。

7.治因沐头中风,多汗恶风,当先风一日而病甚,头痛不可以出,至日则少愈名曰首风。

[--iS方]8.捣生乌头去皮,以醋和涂散布上,敷痛上须臾痛止,日夜五六敷之,疔疮肿痛,醋和附子末涂之,干再上,名迨奎中墨风头痛方。

[千金翼方]9.治左瘫右痪,筋骨疼痛,手足拘挛,川乌一斤为细末,用隔年陈醋,人沙锅内慢火熬如酱色,敷患处,如病有一年,敷后发痒,如病二年,二日发痒,痒时令人将手拍痒处,以不痒为度。

先用升麻、皮硝、生姜,煎水洗患处,然后敷药,不可见风,名神仙外应膏。

[万病回春]桂枝芍药知母汤(方组、临证参考用量)桂枝12g 芍药9g 甘草6g 麻黄6g 生姜15g 白术15g 知母12g 防风12g 制附子9g(先煎30分钟)上9味,以水1400ml,煮取600ral,去滓,温服3次,每次200ml。

(功效)通阳行痹,祛风除湿,和营止痛.(主治}主证。

周身关节疼痛,身体瘦弱(蠃),脚肿如脱,舌淡苔白,脉沉细。

副证;头晕目眩,短气,温温欲吐.(临证加减)工.桂枝芍药知母汤证的探讨:历代注家对本方证认识不一,有人认为是湿热者,有人认为是风寒湿合邪者.言湿热者,因风湿容易化热,故见症不同程度的发热证候;言风寒湿者,因寒主痛,而临床表现,未见得热则舒,得冷则剧的特征.因此,本方证偏于风湿的历节。

险匮要略集释。

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2.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原发性坐骨神经痛:基本方为桂枝45g,生白芍80g,黑附子30~60g,知母、苍术、白术、麻黄、防风、干姜、甘草各15g,川牛膝、小青皮各30g.痛重附子加倍;行走吊痛感白芍增量(100g);瘀重加刘寄奴。

每日工剂,水煎分3次服。

LR宁中医杂志,1997,c12,:650] 3.桂枝芍药知母汤加青风藤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基本方用桂枝、知母、白术、川乌(先煎)、防风各lOg,白芍15g,两面针12g,青风藤30~60g,麻黄3g,甘草5g。

关节酸痛游走不定者加秦艽lOg,穿山龙工5g;关节红肿者加生石膏20~60g,黄柏10g;肢端麻木者加细辛5g,巴戟天工0g;关节变形者蜂房、全蝎各6g;体虚者加当归lOg,怀牛膝12g。

结果;显效。

[福建中医药,1990,《4,:11]4.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减治疗痹证:痹证每多寒热夹杂,本方寒热并用最为适宜,但配伍时宜灵活掌握。

本病患者多易出汗,除寒湿偏重者外,常可舍麻黄、生姜不用,以防辛散太过;川乌祛风湿通经止痛胜于附子,故原方附子改川乌效好;生地甘寒滋润,抗风湿,可加入方中与知母合用,以制桂枝、川乌之温燥,且可增强祛风湿作用;寒重于热者重用桂、乌;热重于寒者重用知、地.[上海中医药杂志,1989,t2,:,]5.桂枝芍药知母汤加味治疗结节性红斑:基本方为桂枝、赤芍、知母、白术、防风各15g,丹参、生地龙、乌梢蛇各20g,甘草、生姜、土鳖虫各lOg,麻黄、附片各5g。

水煎服,每剂。

结果结节性红斑全部消退,均不再使用激素、非激素消炎镇痛药,随访一年无复发。

6.关节肿痛:掣痛难以伸屈,得热则减者,倍加附子、麻黄;身体滞重,关节部沉着肿胀,遇阴雨天增剧者,倍加白术;疼痛部灼热,湿已化热者,倍加白芍、知母、甘草;日轻夜重者,倍加知母、芍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