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文体风格角度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
论美

论美——从《培根随笔》中引发的思考读好文章,如饮醇酒,其味无穷,久而弥笃。
而文章中暗含的道理更值得引起我们的思考,培根这位16、17世纪时期伟大的思想家经过长时间的观察后得出的总结更能引起我们的深刻反思,其中,给我触动最深的还是《论美》一文。
《论美》一文笔墨不多,却论理透彻,用优美的语言阐明了“美德比美貌更重要”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也是当今的社会最需要的。
说起美德,首先会想起的就是尊老爱幼,当然这也是我们的传统,而现在这些不“德”的现象却也不在少数,记得看过一则报道,就体现出了“貌”与“德”的不相匹配,事情是这样的:在一辆拥挤非凡的公交车上,有一位穿着时尚的年轻女子,在她的座位旁边站着一位年迈的老人,汽车因为突然急刹车,老人不小心踩了女子的脚,谁料女子张口便骂,与刚才判若两人,车上的人也劝她不要生气,并对女子投来了异样的目光。
这才平息了这场风波,从这件事中我们能看出外在的美并不是不好,可没有了内在的心灵美却会招人厌烦。
联系时事,再说一说名人郭德纲的“德”,从草根到名人的郭德纲改变了不少,虽说他心直口快,但也未免有些过火,他的成名要感谢北京电视台,而在今年他却为了“保护”徒弟而对恩人口下不留情,忘记了自己的“以德为纲”。
这不是不“德”的表现吗?与之相反,把“貌”与“德”同时做好的人也有不少。
陈光标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
被称为中国首善的陈光标成为中国第一位承诺裸捐的企业家,他的“德”几乎尽人皆知,他便是德的模范。
正如培根文中所写“美德犹如宝石,在素色的衬托下愈显其美,请秀端庄,才德双全最为可人,尽管其容貌并非十分艳丽”。
是的,评价一个人,不应是只虚看其行,正如谚语所说“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通读全文,所能吸取的精华不止这些,而我们应懂得一个道理:应该把美的形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这样美才会放射出夺目的光辉。
也正因为这样才真正算得上是“美”。
让我们从现在起,就学习如何得到真正的美吧!。
《培根随笔》之《谈美》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

《培根随笔》之《谈美》读后感_读后感_模板《培根随笔》之《谈美》读后感原创:周恩熙”美”分为:外在美――美貌,内在美――美德。
有句谚语:”Virtue is fairer far than beauty. “(美德远胜于美貌。
)拥有美德之人在川流不息的茫茫人海中,显得格外晶莹剔透,璀璨夺目。
而朴实无华,不刻意打扮、追求华贵,端庄严肃的美德者,就更令人肃然起敬。
19世纪英国成功学开山鼻祖,著名的作家和社会改革家――塞缪尔?斯迈尔斯曾书:”友善的言行,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这些都是走进他人的通行证。
”像法国国王腓力四世、英格兰国王爱德华四世,他们不仅有胸怀天下的王者风范,还有出类拔萃的俊秀仪容,真是羡煞旁人。
《小窗幽记》有云:”美女不尚铅华,似疏云之映淡月。
”如此可见,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没有浓妆艳抹的自然美人却更深入人心。
阿沛里斯和杜勒这两位画家,将攫取不同人身上最美之处的特点,拼凑组合出来的人物像,仅仅代表个人偏爱,画质再精妙绝伦也算不上真实存在的美。
伏尔泰曾评论:”外在的美只能取悦人的眼睛,而内在的美却能感染人的灵魂。
”所以说我们不应该和眼睛一样盲目追求、粉饰表面的美,而应该提高自我修养和内在的高尚灵魂――美德。
芸芸众生,时光荏苒。
清晨出现在斑马线边,穿着橙色反光工作服的身影,有可能是弓腰偻背、沧桑白发的老人。
他们和蔼可亲,动作细腻柔和的清除垃圾,美化着我们共享的城市生活环境。
与朝气蓬勃的年轻人我们相比,虽然不再有青春和美貌,但是他们脸上慈祥的岁月印记,无悔的辛苦付出,如三月阳春的绵绵细雨温暖备至、熠熠生辉。
正所谓”暮秋之色最美”!像他们一样可敬可爱的人还有很多:驻守祖国边疆防线的钢铁国魂战士;日复一日坚守工作岗位的敬业工作者;体贴周到、乐观热情的白衣天使……他们可能相貌平平,角色平凡,但正是拥有这样一群崇高心灵美的奉献者,社会才更加和谐,我们的生活才能如此美好。
白驹过隙,再惊为天人的美貌也会随着时光的流逝慢慢褪色、凋零,而美德却因时间的沉淀,如酒馥香浓郁,源远流长经久不衰。
培根《论美》三种翻译表格式

要之,年少而美者常无行,年长而美者不免面有惭色。虽然,但须托体得人,则德行因美而益彰,恶行见美而愈愧。
倘美之要素果真在于仪态之优雅,那长者比少者更美就不足为奇,须知美人之秋亦美。假如不把春青视为优雅得体之补足,年少者多半都难称俊秀。美貌如夏日鲜果易腐难存,而且它每每使年少者放荡,并给年长者几分难堪;但笔者开篇所言仍然不谬,若美貌依附于善者,便会使善举光彩夺目,使恶行无地自容。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许多容貌俊秀的人却一无所有,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的美而放弃了内在的美。
美不在颜色艳丽而在面目端正,又不尽在面目端正而在举止文雅合度。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举凡最美之人,其部位比例,必有异于常人之处。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窃以为此等画像除画家本人外,恐无人喜爱也。余不否认画像之美可以超绝尘寰,但此美必为神笔,而非可依规矩得之者,乐师之谱成名曲亦莫不皆然。人面如逐部细察,往往一无是处,观其整体则光彩夺目。
至于美女,天生容貌胜过粉黛胭脂,而优雅举止又胜过天生容貌。优雅之态乃美之极致,非丹青妙笔所能绘之,亦非乍眼一看所能识之。绝色者之形体比例定有异处。世人难断阿佩利斯和丢勒谁更可笑,后者画人像总是按几何比例,前者则将诸多面孔的最美之处汇于一颜。笔者以为除画家本人之外,此等画像谁也不会喜欢。
仔细分析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最高的美是画家所无法表现的。因为它是难以直观的。这是一种奇妙的美,曾经有两位画家DD阿皮雷斯和丢勒滑稽地认为,可以按照几何比例,或者通过摄取不同人身上最美的特点,加以合成的方法,画出最完美的人像。其实像这样画出来的美人,恐怕只有画家才喜欢。
初三语文《 论美》

生
美与生活, 艺术,道德, 教育自然等 关系等
美的 起源
怎样算美
论美
把内在美与 外在美结合 起来
美的 形式 美的原 则
开放心态
新世纪的 上海人应 有怎样的 精神
踏实
凌云志
创新 大气
平常心
宽厚
自 信
怎样宽题狭做?
本文是一篇随笔,由于文章的内容 是谈美,而“美”是一个抽象的概念, 如处理不当就会失之空洞。作为一篇 文艺性随笔,文章语言简洁,内涵丰 富,生动形象,作者在语言的运用上 有什么特点?
随笔:
随笔也称随感。一般是针对生活现象有感 而发,写法自由灵活,不拘一格,在这一 点上有些类似杂文。但随笔与杂文又有所 不同。 语言风格 情感表达
杂文: 冷嘲热讽 随笔: 冷静议论
尖锐辛辣 抒情隽永
朗诵
结 构:
〈分〉一、指出美德比美貌更重要,人
要有美德。
〈分〉二、指出形体之美胜于颜色之美,
优雅行为之美胜于形体之美。
“美”作为一个抽象的概念,在文中单独出现了 三次,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含义有所不同。有 好几处是被形象化的。 ★“美是不能制定规范的,创造它的往往是 机遇而不是公式”。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难以保持 的。” ★“把美的外貌与美的德行结合起来吧,只有 这样,美才会放射出真正的光辉”。
«枫叶如丹» 丹,是成熟的颜色,是果实的 颜色,是收获者的颜色,又是 孕育着新的生命的颜色。 绿,是播种者的颜色,是开拓 者的颜色。人们说它是希望, 是青春,是生命。
比喻 类比
美德好比宝石,它在朴素背景的衬 托下,反而更华丽。(比喻)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 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类比) 美犹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烂而 难保持的。(比喻) 。(比喻 比喻)
《论美》的两个译本赏析

( 3) B eaut Y i S as s umme r f ruit S, whi ch a re ea sY t 0
c o r ru pt , a nd c a nn ot 1 a st: a nd f o r th e m os t p a rt i t m ak es a
一
错 ,也不肯努力 创造 出美善 兼备之上 品。故世 间美 男子多有身躯 之完美 而无精神之 高贵,多注重其行而不注重其德 。 此 句 原文开 头是 一个 倒装 的被 动语态 ,而 两位 译者 都未 以被 动句 翻译 ,体现汉语 多用主动 的特点 。王 的第一个小句完 全按照原文 的行文 方 式, “ s e e n ”和 “ t h a t ”之 间的停顿在王译 中也有所体现 , “ 人不尽 知 ”之后 的冒号起到 了一个 停顿兼解释 的作用 ,可 见译者在形似 上花费 了很大的心思 。英语多用 形容词 ,而汉 语则 以动 词居多,英汉 间 “ 静” 与 “ 动 ” 的转换也 是翻 译 的一个 技巧 。原文 的 b u s y 一词被 译为 动词 “ 劳碌 ”,体 现 了动静 的转 换 。这句 王仍追求简 练的短语 ,而 曹则用词 繁 多,节奏与 风格上略逊 一筹 。下 一句王和曹都 用了两个 “ 而”来连接 两个转折 ,虽 字数表达 略有不 同,但 有异 曲同工之妙 ,读之 节奏鲜 明,
王译 :德行犹如 宝石 ,朴素最 美;其于人也 :则有德者但须 形体悦 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 曹译 :善犹 如宝石, 以镶嵌 自然为美 ;而善 附于美者无疑最 美 ,不 过这美者倒不必相貌俊秀,只须气度端庄,仪态宜人。 此句是本作 的开篇之句 ,运用 了喻证法 ,形象生动地说 明了美德 的 重要性 ,表 明 了朴素不 会给其带来 影响,反而使 它更可贵 。原文一句断 了五个部 分,娓娓道来 。两个译本在 形式上前两 着多用 四字 词语 ,如王 的 “ 形体 悦 目”、 “ 面 貌俊秀 ”、 “ 气 度恢弘 ”;曹的 “ 相 貌俊秀 ”、 “ 气度端 庄 ”、 “ 仪态 宜人 ”。平 平仄仄 ,节奏 感与美感并存 ,让人感 到不但 文章在论美 ,文章的语言 也美,将培根 细腻而又富有 哲理逻辑 的 文字风 格展露无遗 。两位译者 的译 文符合汉语 的节奏表达 ,给人一种 中 国雅致 的古文风 的感 觉,将培根 这篇散文传达 给母语为英语 的读者 的那 种西式 古风用汉语传 达给 了中文 读者 ,做 到了近乎完美 的形神兼备 的翻 译 。王和曹对句 子处理上有所不 同 ,王则添 加了 “ 其于人 也 ”,作 用 旨 在 过渡 ,统领下 面的句子 ,使两 句之间关 系柔 和 ,逻辑 关系 明晰 ,而曹 则 只用 了一个 “ 而”字 作为两句的过 渡,非常巧妙,两者各有千秋。
现代文翻译培根散文选论美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现代文翻译培根散文选论美篇一:从文体风格角度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从文体风格角度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摘要:风格的忠实传递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以刘宓庆的“风格符号体系”理论为指导,分析弗朗西斯.培根散文《论美》的文体特征以及两个中文译本,从而探讨英文古典散文的风格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体翻译;“风格符号体系”理论;《论美》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0118(20XX)-08-0-03一、引言文体风格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核心”。
(周仪;罗平,1999:81)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原理就将“传达原作之精神与风格”作为翻译的基本要求。
可究竟何为风格?古罗马政治家、演讲家西塞罗认为“风格即修辞”,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提出“风格即人”,布拉格结构主义学派理论家mukarovsky和spitzer认为“风格即语言之变异”。
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风格通常是“典雅”,“新奇”,“远奥”这一些印象性的主观描述。
可以说,风格的界定五花八门,而且普遍较为片面,抽象,和主观。
只有在利用更为科学、具体、系统的方法,准确认识和鉴别风格之后,才能进一步谈如何接近于准确地进行风格翻译。
刘宓庆先生的“风格符号体系”同时从宏观的思想、风骨、情调这些审美角度,以及微观的字、词、句、篇章等语言学角度,对风格进行全面阐释和分析。
风格审美角度的特征称为“非形式标记”,篇二:培根论美阅读答案美德好比宝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衬托下反而更华丽。
同样,一个打扮并不华贵却端庄严肃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肃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为造物是吝啬的,他给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许多容颜俊秀的人却一无作为,他们过于追求外形美而放弃了内在美。
但这话也不全对,因为奥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爱德华四世、阿尔西巴底斯、伊斯梅尔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细考究起来,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培根《论美》的美学原则及其哲学基础解读

培根《论美》的美学原则及其哲学基础解读
伯特兰·培根的论文《论美》被视为文艺复兴以来最重要的美学论著,向后世的文艺审美提供了深刻的哲学思想和文学原则。
伯特兰·培根认为,美被视为伤害他人的行为,并在他的文章中提出了三个美学原则来指导文艺创作。
第一,美表现为“同一”,即把不同看起来、有不同寓意或者创作背景的作品结合到一起,互相补充,共同组成一个完整的画面。
伯特兰·培根认为,要在作品中创造出美的感受,就需要紧密结合着各种不同的感官以及心理上和精神方面的内容,彼此相互作用,从而营造出一种全新的感受体验。
第二,美表现为“奇偶对比”,即我们通过对作品中的相反成分、形式或元素进行比较,使它们之间形成了强有力的对比,呈现出美的魅力。
培根认为,文艺创作应该以相互补充和强烈对比的方式相结合,以营造出美的感受。
第三,美表现为“隐喻”,即令观众在阅读作品时,用自己的理解和想象,来感受到作品所具有的深远的哲学意义。
伯特兰·培根认为,作家的精神思维应当以隐喻的方式表达,以便美的智性与情感在作品中内在联系起来。
总之,伯特兰·培根认为,美学原则是高于理性观念的,旨在突破自身界限,以便将文艺审美融入到人们的真实生活情景中。
伯特兰·培根的美学原则和哲学基础不仅赋予了文艺的深刻思考,也激发了许多人从事文艺审美探索的勇气和热情,它将继续影响着中国美学审美的发展历史。
培根随笔片段《论美》赏析

培根随笔片段《论美》赏析培根随笔片段《论美》赏析《论美》是散文集中的一篇著名的美文。
培根在文中提到:形体之美要胜于颜色之美,而优雅行为之美又胜于形体之美。
诚然,爱美是人的天性。
无论是生活在哪个年代哪个国家的人,都在追求着美。
然而,当人们乐此不疲地使用各种方法淡妆浓抹、注重衣着、讲究发型等让“美丽”布满全身时,却可曾想到,你得到的,仅仅是瞬间的外表美,而真正能让你美丽起来的,你又得到了多少呢?!那些衣着华丽、披金戴银,却毫无真才实学,肚里空空的人;那些外表风度翩翩、英俊潇洒,而内心丑恶、言行令人不齿的人,他们是否真正等到了美呢?仅有衣着,外表的美,并不是完整的美丽。
外表的美往往是肤浅、短暂的。
你看红通通的苹果和可人的荔枝尽管有天然的美貌,但过几天,她们的美貌就开始衰变,然后就会腐烂掉。
我们人也一样。
每个人都有过一张红润的、笑容可掬的脸,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张脸就慢慢地爬满了皱纹,青春的美丽不复存在。
外表的美总是经不起岁月的冲洗,经不起长久的凝视,只有内在的美才是永恒的。
很多其貌不扬的人,被认为是真正美的人。
音乐家贝多芬虽只是个1.6米的又矮又盲的人,但他的精神是如此崇高,他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如此高大。
这是因为他不断地在音乐领域努力开拓,为音乐事业奋斗一生,发出了无比强大的个人艺术魅力。
还有许许多多的外表平平甚至是丑陋的人,他们都能在平凡的岗位上辛勤耕耘,为国家乃至全人类的共和事业贡献自己的光和热。
正如俄国文学家契诃夫所说的:“人,应该从知识、修养到风度、衣着,都是美丽的。
”世界上的很多事并不都是需要漂亮的人来做,相反许多事情的成败在于是否有真才实学。
当我们颂扬爱迪生、李时珍的卓越贡献时,当我们欣赏雨果、鲁讯的不朽名著时,当我们赞美乔丹、马拉多纳的高超球技时,谁又曾在意他们是否美丽呢?虽然每个人都希望“才貌双全”,然而谈何容易。
既然外表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个不变的事实,那么何不用自己的真才实学、勤奋努力、品德修养在别人面前展现出一个美丽的自我,展现出一个具有内在美的真实完美的自我呢?美丽,是由内而外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文体风格角度谈培根散文《论美》的翻译摘要:风格的忠实传递是衡量译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
本文以刘宓庆的“风格符号体系”理论为指导,分析弗朗西斯.培根散文《论美》的文体特征以及两个中文译本,从而探讨英文古典散文的风格翻译策略。
关键词:文体翻译;“风格符号体系”理论;《论美》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1)-08-0-03一、引言文体风格翻译是“文学翻译的核心”。
(周仪;罗平,1999:81)尤金-奈达的“动态对等”原理就将“传达原作之精神与风格”作为翻译的基本要求。
可究竟何为风格?古罗马政治家、演讲家西塞罗认为“风格即修辞”,法国博物学家布封提出“风格即人”,布拉格结构主义学派理论家mukarovsky 和 spitzer认为“风格即语言之变异”。
在中国传统文艺理论中,风格通常是“典雅”,“新奇”,“远奥”这一些印象性的主观描述。
可以说,风格的界定五花八门,而且普遍较为片面,抽象,和主观。
只有在利用更为科学、具体、系统的方法,准确认识和鉴别风格之后,才能进一步谈如何接近于准确地进行风格翻译。
刘宓庆先生的“风格符号体系”同时从宏观的思想、风骨、情调这些审美角度,以及微观的字、词、句、篇章等语言学角度,对风格进行全面阐释和分析。
风格审美角度的特征称为“非形式标记”,其语言学角度的特征称为“形式标记”。
“形式标记”又由六个类属性标记组成,即:“音系标记”、“语域标记”、“句法标记”、“词语标记”、“章法标记”和“修辞标记”。
这套“风格符号体系”虚实结合、兼容并蓄,将古今中外风格的理解融为一体,有利于译者发掘原语全部的风格意义。
因此本文将该体系作为理论框架,进行文体风格的分析和文体翻译探讨。
英国学者弗朗西斯-培根的散文《论美》是本文讨论的材料。
培根的散文向来文采不凡,充满哲理,堪称英文散文之经典。
这篇《论美》不仅语言精妙,修辞丰富,而且体现了其一贯古典优雅的风格。
如何重现原文盎然的文采给译者提出了极高的要求。
到目前为止,起码有水天同、王佐良、曹明伦、何新、蒲隆等五位译者挑战了这篇散文。
其中,水天同是中国第一位翻译《培根散文集》的译者,以直译的方式处理了《论美》,而王佐良以文言文归化的方法再现原文风采。
两者的译文极具代表性,因此将在本文中进行对比研究。
二、用“风格符号体系”分析《论美》译文(一)形式标记形式标记基于语言符号特征,包括音系,语域、词语、句法、章法、修辞。
下面将一一针对这六个方面进行分析:1、音系标记培根的散文如同诗歌般朗朗上口,具有令人愉悦的音乐性。
在《论美》一文中,培根采用押头韵和押尾韵的修辞方法, 使全文读起来抑扬顿挫,轻快悦耳。
尽管这两种修辞手段在译文中难以复制,但使用某些翻译技巧后,可以使译文与原文“异曲同工”,实现“功能对等”。
example(1):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 and surely virtue is best in a body that is comely…and that hath rather dignity of presence than beauty of aspect.译文一(水):才德有如宝石,最好是用素净的东西镶嵌。
无疑地,才德如果是在一个容貌虽不姣丽,然而形体闲雅,气概庄严的身体内,那是最好的。
译文二(王):德行犹如宝石,朴素最美;其于人也:则有德者但须形体悦目,不必面貌俊秀,与其貌美,不若气度恢宏。
原文中,”stone”和“set”紧邻在一起,形成了头韵,而“body”和“comely”, “dignity”和 beauty”的组合又形成了尾韵。
头韵和尾韵的运用令全文朗朗上口,使人印象深刻。
两个译文无一运用到头韵或尾韵,但译文二却明显优于译文一。
译文二中加入了文言虚词“也”和“则”,译文获得古文特有的韵律和节奏,听起来流畅自然。
此外,中文四字格的运用,如“形体悦目”“面貌俊美”“气势恢宏”,使译文二听起来短促有力,典雅平衡,同样能产生独具一格的听觉效果。
相比之下,译文一在音韵上没有特别之处,而且还将众多四字词堆砌在一个名词前修饰,读起来艰难拗口。
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曾提到,若原文某处修辞手段在译文中无法实现,译者可以通过对其它句子修辞,来平衡全文的修辞效果。
(2004:92)由此得出,译文二的翻译策略切实可行,中文文言虚词以及四字格的运用,是补偿英文中头韵和尾韵的好方法。
2、语域标记《论美》的语言古典又正式,许多用词都具有拉丁和希腊词源.这种风格的翻译具有较高难度,因为文章的正式性与文化高度相关。
因此,译者在领悟原文意蕴之余,还需深思本国文化,找到功能对等的词汇进行翻译。
example(2): a man cannot tell whether apelles, or albert durer, were the more trifler; whereofthe one, would make a personage by geometricalproportions;译文一(水):我们说不出阿派莱斯和阿伯特·杜勒究竟哪一位是更大的戏谑者;他们两位之中一位是要根据几何学上的比例来画人。
译文二(王):阿贝尔与杜勒皆画家也,其画人像也,一则按照几何学之比例,一则集众脸形之长于一身,二者谁更不智,实难断言。
例句中,“trifler”源于希腊词“trufle”,而“geometrical”源于拉丁词“gemetridae”。
这些词汇反映出原文的古典性。
而像“whereof”这样的词语通常只在法律文书和商务合同里出现,证明原文拥有比较正式的语域。
中文从来没有利用外来词反映正式性的习惯,这时候该采用什么翻译策略呢?译文二中“也、其、则、之、更不智、众脸形之长、实难断言”这些文言词汇的运用就非常巧妙,符合中文对于古典性和正式性的体现方法,与拉丁词根的词汇产生的效果不禁“异曲同工”。
相比之下,译文一的语言较为平淡且过于口语化,如“说不出、好几个、最好的部分、得不到的”。
因此译文二再次超越译文一,同时得出结论:在翻译中,运用文言词汇是反映英文散文古典和正式风格的恰当策略之一。
3、词语标记用词精辟是原文词汇上的最显著特点,反映了培根思想的敏锐。
因此译者必须了解每个词语的精确含义,才能给出最贴切的译文。
example(3): for no youth can be comely but by pardon, and considering the youth, as to make up the comeliness.译文一(水):因为年轻的人,如果我们不特意宽容,把他们底青年也认为是补其美观之不足者,是没有一个可以保有其美好的。
译文二:(王)年少而著美名,率由宽假,盖鉴其年事之少,而补其形体之不足也。
在英汉字典中,“comeliness”的字面含义是“标致的,秀丽的,好看的”,这样看来,该词在译文一中翻译成“美观”,在译文二中翻译成“形体”都行得通。
但仔细阅读《论美》全文,可以发现培根在一开始就明确表示,美在于举止得体,而不仅仅是外表。
这样看来,两个译文都没有准确翻译出原文的涵义,相比之下,笔者认为曹明伦翻译的“优雅得体”更为贴切。
4、句法标记原文最长的句子含47个词,最短的含13个词,平均每个句子含30个词,而所有文体的平均句长为17.8个词(leech & short, 2001),《论美》大大超过了这一数值。
这说明,《论美》一文长短句交替,句式多样,长句和复杂句占主体。
通读《论美》后,还可发现论美的句子普遍具有简洁,清晰,和节奏性强的特点,这与标点符号、小词的频繁运用,以及大量的省略句密不可分。
据统计,全文共有388个词,57处标点,每个小分句的平均长度为6.8个词,超过86%的词所含字母数少于7个。
而且每一处长句几乎都有省略结构,因此译者需要在译文中也体现出句式简洁的特点。
《论美》句型较多,限于篇幅,此处仅讨论省略句型。
example(4):that is the best part of beauty, which a picture cannot express; no, nor the first sight of the life.译文一(水):美中之最上者就是图画所不能表现,初睹所不能见及者。
译文二(王):美之极致,非图画所能表,乍见所能识。
省略句是《论美》中最为普遍的句型,大大简化了长句的内容。
可中文却倾向于重复而非省略。
如何保持译文简洁又符合中文习惯,成为译者的一大难题。
在这一例句中,两个译文都利用中文“概念为中心”的特点,根据中心意思进行断句,而不受结构牵制。
这样一来,长句就被分为无数个意思独立的短句,与原文中标点和省略句的作用一样,起到了简化的目的。
原文中在“nor the first sight of the life”后省略了“can recognize”这一内容,而两个译文都补充了“所能识/所不能见及”,这样的做法非但不显重复累赘,反而增强了译文的连贯性和平衡性,符合中文的习惯。
所以,对于结构复杂的省略句,可以采取根据核心意思重新断开分句的方法获得简化效果,文言文和标点的使用同样有助于保留原文简洁的风格。
5、章法标记章法标记通常与文章的粘合和连贯性有关。
粘合指“整合语篇的语言手段,如连词等,赋予文章有机性和结构” (verdonk and webster, 1995),而连贯性指“语篇意思的统一和逻辑性”,(english-chinese dictionary, 2007) 代词,同义词等是其主要手段。
笔者对原文中实现粘合、连贯的相关词汇和标点进行统计,并列表总结:根据表格可以看出,培根在《论美》一文中用了大量连词,标点,副词,介词,以及代词等章法标记实现粘合和连贯。
这些章法标记使语篇过渡自然,结构紧凑,思想连贯,行文流畅。
译文的章法标记符号如下表所示:译文一:译文一在大多数情况下将这些章法标记都直译了出来。
这样的做法可以接受,但文章却显得不够自然,反而破坏了译文的粘合和连贯。
中文的篇章以意合为主,过多的连接词反而多余,所以译文不需要将连接词都翻译出来。
译文二:与译文一不同的是,译文二省略了大量连词和代词,以句子内部的语义关系和文言虚词作为连接篇章的手段。
这种不仅不会有损文章的粘连和连贯,反而使译文语篇更为自然连贯。
所以,要维持英译中语篇的粘连和连贯,最好的方法是省去大多数的连接词,只凭句子内部语义为线索贯穿全文,并适当加入文言6、修辞标记在原文中,培根使用了大量修辞手法比如明喻和暗喻,使文章形象生动,引人入胜。
如:“virtue is like a rich stone, best plain set;”, “beauty is as summer fruits, which are easy to corrupt, and cannot last;”,通常对原文中富有文采的鲜活表达,只要不存在很大的文化差异,译文宜采用比较忠实的直译方法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