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学家们为什么意见不一
中国哲学史笔记

中国哲学史笔记《中国哲学史》笔记第一篇子学时代第一章绪论一、哲学之容二、哲学之方法三、哲学中论证之重要四、哲学与中国之义理之学五、中国哲学之弱点及其所以1.中国哲学家之哲学,比西洋以及印度哲学家之哲学,大有逊色。
但这是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为,非尽由于中国哲学家之不能。
1)“吾欲托之空言,不如见之行事之深切著明也”,故中国人不十分重视著书立说;2)“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中国哲学家,多讲“圣外王”之道。
圣:立德;外王:立功。
立言乃为最后不得已而为之。
3)中国古代由于竹简夯重,著述立言务求简短,往往仅写结论,后人虽不受此限,但亦因仍不改。
2.中国哲学家多注重于人之是什么,不重视人之有什么。
更重视在圣人,不重视外在知识。
3.逻辑在中国亦不发达4.中国哲学家对于宇宙论之研究,亦甚简略。
六、哲学之统一七、哲学与哲学家八、历史与哲学史二者相互影响九、历史与写的历史两回事十、叙述式的哲学史与选录式的哲学史十一、历史是进步的十二、中国哲学史取材之标准第二章泛论子学时代1.子学时代之开始1.中国之文化,至周而初具规模。
孔子曰,“周监于二代,郁郁而从文哉,呜呼,吾从周”在孔子眼中,周朝的典章制度,实可以“上既往圣,下开来学”。
2.孔子之前,尚无私人著书立著之事。
从前贵族统治,他们是有知识的人,有想法直接就付诸于实施了,无需著书立著。
著书立著乃是后来人想实现自己的想法却不得而不得已为之的事情。
3.孔子一生未作官亦未做他事专以讲学为生,亦是开先河4.孔子的思想是有系统的,在此之前,无有。
所以,中国哲学史可以自孔子讲起5.孔子同时代的没有人可以与孔子的系统的思想和理念6.孔子后,墨学学兴起所以百年之后的孟子才力推儒学,距墨1.子学时代哲学发达之原因自春秋至汉初,在中国历史上,是为一大解放之时代,于其时,政治制度、社会组织、经济制度,皆有根本性的改变。
具体:1.贵族政治之崩坏。
2.贵族政治相连带的经济制度井田制度的崩坏商人阶级亦乘时抢占势力总之,世禄井田制度破坏,庶民解放,营私产,为富豪。
六、克伦威尔评价

六、克伦威尔评价——简论评论历史人物的方法1、史学界对克伦威尔的不同看法英国复辟时期的史学也对克伦威尔持全面否定的态度。
如1663 年出版的詹姆斯·赫斯的《鞭子》一书是代表作。
对克伦威尔持否定意见者认为,克伦威尔是一个为了“个人崇拜的野心而牺牲了公共利益”的野心家,他作为士兵和政治活动家的全部本质“都是和英国人的天性永不协调的”,它是伪善者,叛徒和法西斯的原形。
而全盘肯定者颂扬他“为了国家的自由而奋斗的战士”,是“人中之杰”,“王者之雄”。
我国史学界于80 年代初掀起了对克伦威尔评论的热潮,并一直持续至80 年代末,其中不乏一些具有真知灼见的文章。
如王觉非的《评研究克伦威尔的史学》(《历史研究》1981 年第3 期),蒋孟引的《论克伦威尔》(《南京大学学报》1982 年第3 期),陈贤齐的《也评克伦威尔》(《四川大学学报》1985 年第3 期),关勋夏的《克伦威尔的评价问题》(《华南师范大学学报》1986 年第1 期)等。
王觉非先生对国外史学自克伦威尔朝代开始的对其评述进行了全面而深刻的分析。
蒋孟引先生在文章中以大量史料来证明克伦威尔是一个“向上爬”的小丑,他是彻底的非革命者。
关勋夏先生则采取了二分法,认为克伦威尔既有成就也有罪过,是“矛盾”的历史人物。
至90 年代,对克伦威尔的研究就悄无声息了,学者们更加倾向于关勋夏的观点而达成共识。
2、克伦威尔(Oliver Cromwell)生平奥利弗·克伦威尔(1599—1658)是17世纪英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
1599年4月克伦威尔出生于英国东部亨丁郡的一个中等贵族的家庭。
其先祖在宗教改革中获得大量教会地产,后来家道衰落。
当到其父亲罗伯特·克伦威尔时,除经营土地外,还经商,以维持家庭生活。
奥利弗从小生活在清教的家庭中并受到严格的清教教育,1616年克伦威尔离开家乡进入剑桥的西德尼·苏萨克斯学院学习,接触到了几何、数学、修辞、逻辑等世俗学科。
汉学与宋学

汉学与宋学中国经学发展的历史,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分为不同的时期或派别。
但是,既然经学是一种学术思想,那么,按照学术思想“风格”的不同来进行划分,应该是最合适的了。
清代人编写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以为,“自汉京以后,垂二千年,儒者沿波,学凡六变”,但“要其归宿,则不过汉学、宋学两家,互为胜负”。
他们把整个中国经学的历程看作汉学与宋学两家互相争胜负的过程,就是以学术思想“风格”的差异,来对中国经学史进行的分期和分派。
因为汉学与宋学是传统中国学术中两种具有很大差异的经学研究方法。
一、汉学与宋学的差异二者作为学术思想主流思潮的时期:/西汉—唐宋学宋、兀、明\清如果以现代学术概念来概括汉学与宋学,则二者大致具有以下的主要区别:1、学术范围不同:汉学研究的是语言文字学、史料学,很少学者达到哲学理论的高度,甚至很少学者有理论上的兴趣;宋学是道德学、伦理学,即“修、齐、治、平”之道,研讨心、性、理、气等概念,近似于今天所谓的哲学。
二者之间互相争正统、争道统,声称是孔子的嫡传。
2、研究方法不同:汉学家多采用归纳法,认为史料本身可以真实的历史,所以他们反对孤证,重视搜集许多资料,强调根据大量资料才能得出结论;宋学家多采用演绎法,从一个思想推演出各种说法,甚至一套庞大的理论体系,他们更强调理解的重要性,因而他们得出的结论其实往往是他们自己的思想。
汉学家常常斥责宋学家“空疏”,宋学家常常斥责汉学家“琐碎”。
3、学术重点不同:汉学的重点是“五经” ,后来演化成“九经”、“十三经” 等;宋学的重点是“四书”,“四书”的成立及其发展是宋学的最大特点。
从根本上说,所谓经学史上汉学与宋学的区别,实际上就是人类两种最主要的思想方式的区别。
因而这种区别并不是汉代以降“经学”正式形成之后才产生,在先秦时代就已经有类似的现象。
先秦孔门内部,已经有“我注六经”与“六经注我”两种不同的风格。
此事徐复观先生有言及之,可谓明了:由孟子以下的人物(今按,指荀子、陆贾等人), 都是属于思想家型的。
Why Historians Disagree

1大多数学生通常都是通过一本厚厚的教科书接触历史的,然后他们很快便淹没在浩瀚如海的名字、日期、事件和数据当中。
然后学生们的学习水平通过考试来检验,主要考察他们记住了多少资料;记得越多,成绩就越好。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一些显而易见的结论:历史学习就是学习过去的”事实“;你知道的历史”事实“越多,你的历史就学得越好。
专业历史学家们就是将大量”事实“搜集到一起的人。
因此,当学生们发现历史学家们甚至对同一个历史事件常常有完全不同的意见时,他们常常感到困惑不解。
2面对这种情况,学生们的通常反应是,断定其中一位历史学家是正确的,而另一位是错误的。
而且,据此推测,错误的历史学家们所掌握的”史实“是错的。
然而,实际情况很少是这样的。
历史学家们的论证通常都有理有据,并具有说服力。
而且,那些”事实“---名字、日期、事件和数据---通常被证明是正确的。
此外,学生们常常发现争论不休的历史学家或多或少认同这些”史实“;也就是说,他们使用的资料几乎相同。
他们得出不同的结论是因为他们从不同的角度看待历史。
原本历史似乎是一件记忆”史实“的事,现在却变成从许多解释中挑选出一种合理的解释的事了。
历史真相变成了个人喜好问题。
3这种看法几乎难以令人满意。
学生们不禁觉得,关于同一个历史事件的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不可能同时正确;然而,他们缺乏判断孰是孰非的能力。
4要理解历史学家们为什么意见不统一,学生们必须考虑一个他们或多或少已经认为理所当然的问题。
他们必须问问自己,历史到底是什么。
5从最广义的角度看,历史是指人类过去的全部。
若加以限定,历史是有记录的过去,即人类生活中留下某种记录的那部分,如明间故事、手工制品或书面文件等。
最后,历史也可以被定义为历史学家们对过去的描述。
当然,这三种定义是相互关联的。
历史学家们对历史的描述必须以过去人们的遗物为基础。
显然,他们不可能清楚过去的一切,原因很简单,并非过去的每一大小事件都被全面完整地记录下来。
因此,历史学家们至多只能是接近历史。
柯林伍德历史的观念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柯林伍德这句话早已是耳熟能言的史学名言了。
不过正如诸多名人名言总是容易被人误读一样,柯林伍德这句话同样被许多人误认为历史研究只是局限在狭义的思想领域。
其实,柯林伍德在书中首次完整论述时是这样的:“历史的过程不是单纯事件的过程,它有一个由思想的过程所构成的内在方面;而历史学家所要求的正是这些思想过程。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
” 即历史学家研究的不是狭义的思想史,而是一切历史行为内在的思想,这个范围包括政治史、经济史、军事史、宗教史、艺术史等等。
历史学家需要关注的正是这些历史行为内部的历史思想,只有思想才能构成历史行为。
在本书的开端,科林伍德首先针对历史学自问自答了四个问题,他认为今天所有的历史学家都认为历史学应当是:“(1)一门科学,或者说回答问题;(2)与人类过去的活动有关;(3)通过解释证据来进行;(4)为了人类的自我认识。
” 但是历史学并非一开始就是这样成熟的,实际上历史学也是一个发展的过程,为此柯林伍德首先花费了四个章节回顾了从希腊罗马直到20世纪的西方史学。
在对这些阶段历史学或准历史学的分析批判中,我们不仅了解到了西方史学思想的概况,而且能够从中大致总结出柯林伍德的史学思想特点。
在后论的七篇文章中,柯林伍德又集中分析了他对历史学的诸多看法。
(一)希腊罗马的历史编纂学在柯林伍德看来,历史学实际是一个发明,是希罗多德在公元前5世纪的发明。
在此之前,统治近东的是神权历史学和神话这两种形式构成的准历史学。
而古希腊的思想本质上带有一种强烈的反历史的形而上学的色彩。
之所以会有这样的特点,那是因为“他们(希腊人)生活在一个历史以特别的速度运动着的时代里,生活在一个地震和侵蚀并以在其他地方罕见的暴力改变着大地面貌的国度里。
他们看到的整个自然就是一场不断变化的场面,而人类生活又比任何其他事物都变得更为激烈。
” 正因如此,他们特别强调永恒性,只有具有永恒性的事物才算知识,“它本身不能包含有使它自己消失的种子” ,如数学、物理等自然科学、自然规律天生就具有永恒性。
科学革命的结构

科学革命的结构——夏佩尔一、库恩科学革命的结构回顾1、“范式”理论:范式理论是库恩哲学的核心,也是区别于其他哲学的本质内容。
总的来说,“范式”就是指某一科学家集团围绕某一学科或专业所具有的共同信念。
这种共同信念规定他们有共同的基本理论、观点和方法,为他们提供了共同的理论模型和解决问题的框架,从而形成一种共同的科学传统,规定共同的发展方向,限制共同的研究范围。
2、科学革命:科学革命实质上就是指范式的转化和更替。
科学的发生和发展要经历如下几个阶段:(1)前科学时期:没有一个统一的科学共同体和一个公认的范式,存在许多竞争的学派。
(2)常规科学时期:有了公认的范式,科学共同体就在范式的支配下进行研究,常规科学时期就开始了。
“常规科学”就是按照常规或者说按范式进行研究的科学。
“常规科学不能改变范式”,常规科学研究无论在观念上还是在现象上都很少要求创造性的东西。
其任务主要是搜集观察和实验资料,进行一般的理论性研究,即解难题或释疑。
所谓难题是范式可以规定肯定有解的问题。
在此阶段,科学家的任务不是检查范式、批判或改变范式,而是坚守范式,坚定不移地用范式去解决科学研究中的问题。
当“范式”遇到反常时,他会调整理论,吸收反常,直到使反常成为预期的结果为之。
(3)科学危机时期:当反常愈积愈多并深入到范式的核心,理论的调整和修补无济于事,使常规科学陷入困境和迷途时,科学就进入了一个显著不稳定的时期——危机时期。
这时人们对范式的信念开始动摇,涌现各种竞争的理论,集体成员因失去共同的信念而分裂,引起不同学派之间的争论。
(4)科学革命时期:所谓革命实质上就是新旧范式的替换,即科学共同体除去那些顽固不化的反常、重新概念化的过程。
科学危机在这时结束。
库恩认为由于范式不是认识而是信念,因而从旧范式到新范式的代换不是科学共同体的认识的深化,而是信念的改变。
(5)科学发展的动态模式:整个科学史遵循着前科学时期—常规科学时期—反常和危机时期—科学革命时期—新的常规科学时期的周期运动规律向前发展。
精读4第三课Why Historians Disagree中英对译

Why Historians DisagreeAllen F. Davis & Harold D.Woodman 1 Most students are usually introduced to the study of history by way of a fat textbook and becomequickly immersed in a vast sea of names, dates,events and statistics. The students' skills are then tested by examinations that require them to show how much of the data they remember; the more they remember, the higher their grades. From this experience a number of conclusions seem obvious: the study of history is the study of "facts" about the past; the more "facts"you know,the better you are as a student of history. The professional historian is simply one who brings together a very large number of "facts". Therefore students often become confused upon discovering that historians often disagree sharply even when they are dealing withe the same event.大多数学生通常都是通过一本厚厚的教科书接触历史的,然后他们很快便淹没在浩瀚如海的名字、日期、事件和数据当中。
西方历史真伪之谜解读历史学家的争议观点

西方历史真伪之谜解读历史学家的争议观点西方历史真伪之谜一直以来都是历史学家们争议的焦点。
在历史研究中,人们对于历史事件的真实性、文献的可信度以及史料的准确性等问题存在着不同的观点。
本文将针对西方历史中的几个具有争议的事件和人物,探讨历史学家们的观点和解释。
1. 亚历山大大帝的征服之路亚历山大大帝是西方历史上备受赞誉的征服者之一。
然而,有人对他的征服之路提出了质疑。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亚历山大的军事才能并非是主要因素,更多的是运气和政治手段的结果。
这些学者指出,亚历山大对征服地区的控制并不牢固,很多领土在他去世后很快失去了统治,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他并非是真正的“世界征服者”。
2. 亨利八世的婚姻问题亨利八世是英国历史上备受争议的国王之一。
他的婚姻问题引发了许多争议和猜测。
一些历史学家认为,亨利八世为了政治利益而频繁离婚并迎娶新的王后,这使他在宗教改革中起到了推动的作用。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亨利八世的婚姻问题并非出于政治考虑,而是由于他与第一任妻子凯瑟琳的感情破裂所致。
3. 罗斯福总统的知情权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扮演着重要角色。
然而,一些历史学家对他的知情权持怀疑态度。
这些学者认为,罗斯福在珍珠港事件之前就已经得知了日本的袭击计划,但故意不予告知。
他们认为,罗斯福希望通过这种方式激发美国民众的爱国情感,推动美国参战。
然而,其他学者则认为,罗斯福并没有事先知情,珍珠港事件是对美国的突然袭击。
4. 拿破仑的失误拿破仑一直是历史学家们争议的对象之一。
虽然他是一位非凡的军事家,但在对俄战争中的失败引发了广泛的研究和争论。
一些学者认为,拿破仑在决策上犯了严重的错误,比如错误地低估了俄军的实力和战术,以及没有做好供给线的保障等。
然而,也有学者认为,拿破仑的失败并非完全是因为他的错误,而是由于一系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综上所述,西方历史中存在许多真伪之谜,这些谜题使得历史学家们在解读历史事件和人物时持有不同的观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学家们为什么意见不一
1. 大多数学生通常是通过一本厚厚的课本接触历史的,他们很快就被淹没在姓名、日期、时间和数据中。
然后学生的技能通过考试来检验,考试考的是他们记住了多少材料。
记得越多,分数就越高。
我们可以从中得出几条明显的结论:学习历史就是学习“史实”;作为历史专业的学生,知道的“史实”越多,你学得就越好。
专业的历史学家只不过是把大量的“事实”搜集在一起的人。
因此,当学生们发现历史学家们即使在研究同一事件时意见也有很大分歧的时候,他们常常感到困惑不解。
2. 对于这种情况,学生们根据自己的常识做出的反应是,断定一位历史学家是正确的,而另一位是错误的。
而且,据此推测,错误的历史学家给出的“事实”是错误的。
然而,实际情况很少如此。
历史学家的论证通常很有道理,并且有说服力。
而且,“事实”——姓名、日期、事件和数据——常常是被证明是正确的。
此外,学生们还经常发现争论不休的历史学家对事实大致持相同意见;也就是说,他们使用大体相同的材料。
他们做出的结论不同,是因为他们看待过去的角度不同。
历史,本来已定就是记忆“史实”,现在变成了从众多解释中挑选一个令人满意的解释的事情。
历史的真相成为了个人偏好问题。
3. 这种看法很难使人满意。
学生们肯定会想,对同一事件的两种完全不同的观点不可能同时是正确的;然而,他们没有能力在两者之间做出选择。
4. 要了解历史学家们为什么意见不一致,学生们必须考虑一个他们或多或少认为是理所当然的问题。
他们必须问问自己,历史到底是什么。
5. 从最广泛的意义上来说,历史指的是人类过去的总和。
比较狭义的概念是,历史是有记录的过去,即留下了某种记录的人类生活的一部分,比如民间故事、手工艺品或者有文字记载的文献。
最后,历史可以被定义为历史学家们书写的过去。
当然,这三种定义互相联系。
历史学家们的记述以过去人们的遗留物为根据;显然,他们不可能对所有的事情都了解,原因很简单,并不是每一件大小事件都被完整地记录下来了。
因此,历史学家充其量也只能接近历史。
没人能断言他们的调查研究已经结束。
6. 但是,这样的解释是不充分的。
如果说历史学家不可能了解一切是因为有的事件没有被记录下来,他们也没有充分利用所有他们能得到的记录。
相反,他们只选择那些他们认为是最重要的记录。
此外,他们还对部分历史进行重新创造。
就像侦探一样,他们把证据拼凑在一起来填补现有记录的空白。
7. 通过运用某种有关人类行为动机的理论,历史学家们可以选择证据并且创造历史依据。
这有时候看起来很简单,不需要丰富的经验和敏锐的观察力。
所以,比如历史学家在研究美国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原因是可能发现,美国商船在公海上被德国潜水艇击沉与他们的研究相关。
同时,他们最不可能使用的证据是,伍得罗˙威尔逊总统对在1919年头几个月买的一顶新帽子不满意。
对事实的选择是以一种理论为基础的——不可否认,在这种情况下,这是一个相当粗糙的理论——但是它确实是一个理论。
这个理论可以这样表述:正在考虑是否参战的国家领导人,更有可能受到针对自己国家的挑衅行为的影响,而不大可能受他们对衣帽商的不满情绪的影响。
8. 如果选择真的如此简单,那么问题就可以轻松地得以解决。
但是做出选择并不是如此容易。
调查美国加入一战的历史学家会发现,除了德国潜水艇的战争行为以外,还有其他一系列事实和正在研究的事件相关。
例如,他们会发现英国政府的一个宣传机构正在美国运作着,尽力赢得美国民众对英国事业的支持。
他们会发现,美国银行家给英国以大笔贷款,一旦英国战败,这些贷款将不会被偿还。
他们会读到英国截获的“齐默尔曼密电”,在密电中,德国外交部长命令在墨西哥的德国公使,一旦发生战争,他须建议墨西哥和德国结盟,这样,在德国的支持下,墨西哥可以夺回在墨西哥战争中被美国掠去的领土。
他们还会发现,美国许多政治领导人对欧洲的势力平衡十分关注,如果德国打败英国和法国,而成为欧洲唯一的
主导力量的话,这种均势就会被打破。
这对美国十分不利。
9. 那么历史学家怎样处理这些事实呢?一组历史学家可能只把事实列举出来。
他们这样做意味着他们作出了两个重要的假设:(1)他们列举出来的事实是主要原因,而那些没有列举出来的事实无足轻重;(2)他们列举出来的事实在解释美国在一战中扮演角色时起着同等重要的作用。
但是,另一组历史学家可能认为,列举的事实不够完整,因为这些事实没有考虑到威尔逊总统总体上的亲英观点,总统的亲英观点源于他的出身背景和所接受的教育。
结果,历史学家们的意见就产生了分歧。
此外,由于第二组历史学家提出了威尔逊总统的观点的问题,他们将会发现第一组历史学家忽略了某一些相关的事实。
他们会关注威尔逊接受的教育、他的老师的影响、他读的书以及他写的书。
总而言之,虽然两组历史学家考查的是同一个问题,他们将得出不同的结论,并且使用不同的事实来支持自己的观点。
选择哪些事实、忽略哪些事实并不取决于研究的问题,而取决于历史学家的观点。
10. 同样,第三组历史学家可能坚持认为列举出来的各项事实不应该给予同等的重视,其中的某项原因,比如说银行家的贷款,是最重要的。
他们的理论根据是,经济因素是人类行为动机的关键,少数富有的银行家有相当大的能力影响政府。
11. 在以上所举的例子中,历史学家意见不一,因为他们的出发点不同。
但是还有另一种原因导致意见的分歧。
历史学家意见不同,因为他们讨论的不是同一件事情。
他们通常考虑的是因果关系的不同层面。
假如老师问你:“今天早上为什么上学迟到?”你解释到:“我迟到是因为我睡过了头。
”或者我们来看一个有关历史的例子:“美国内战的爆发是因为1861年4月21日,南卡罗莱纳州的海岸炮兵袭击了驻扎在萨姆特的联邦卫戍部队。
”两句话都无可辩驳,因为它们只是不够准确。
然而与此同时,两者都不能充分解释正在讨论的事情。
接下来的问题很明显:你为什么睡过了头,或者为什么一个州和联邦政府的关系会恶化到要通过战争才能解决的地步?换言之,我们必须超越直接原因,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但是随着我们对问题挖掘得越深,问题就越发难以回答,答案也就越发复杂。
结果,你可能会说,你迟到的最终原因是因为你来到了人间,但是很明显,这追溯得太远了,已经没有了意义。
你的降生当然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它并不能为你今天的行为作出足够的解释。
同样地,你可以把美国内战的原因追溯到美洲的发现,但是这也是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
造成某件事情的充要条件并不是显而易见的。
因此,到底从何处开始分析,历史学家又会产生分歧。
至此,学生们应该明白,我们经常说的“让事实说话”没有实际的意义。
事实不会自己说话;历史学家们用自己特定的方法使用事实,因此,是历史学家而不是事实在说话。
12. 历史学家们不仅和其他人观点不一致,他们自己的意见也常常不能保持一致。
事实上,他们常常修改自己的观点。
他们这样做是因为他们不断发现新的信息,从其他社会科学家那里获得新的见解,掌握并使用新的技术。
历史学家还互相借鉴,并且通过比较研究国际上类似的事件和机构而受益。
13. 我们能消除所有的分歧吗?如果我们的知识水平能够给我们提供一种毋庸置疑的有效模式,对人类行为作出全面的解释,我们就能消除所有的分歧。
但是既然我们无法作出这样详尽而又准确无误的解释,分歧肯定会继续存在。
当学生们意识到,历史学家们提出的问题没有简单的答案,而且“真理”只是永无止境的探索过程中的一个目标,扑朔迷离而又引人入胜时,他们将发现学习历史是他们所受教育中意义深远、令人愉快而又使人受益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