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赋》解读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6页)

陆机《文赋》原文与译文陆机的《文赋》是一篇古代文学理论著作,主要探讨了文学创作的规律和方法。
本文将对其原文和译文进行详细解读,以便读者更好地理解这部作品。
一、原文《文赋》原文:吾子监兹昭晰,执是以应之,若兹事之终始,固当立名号,然后论其体性。
是以析理则揄辞以昭之,状物则拟象以写之,拟声则比曲以和之,拟色则设采以记之。
及至气貌山海,声采形文,莫不待丽词以宣其义,而达其意也。
故必使文以尽意,意以称文,情以应物,辞以逮意。
然后,使声之高下,抗坠长短,轻浊抑扬,互节其间。
尔其述志,必由气体,其舒也,则其疏也,其促也,则其密也。
夫神思之速,形不可滞,理不可稽,骖驾而游,扬波而观。
其始也,皆收视反听,耽思旁讯,精骛八极,心游万仞。
其终也,在四维而彷徨,无所不至,及情思所止,然后反中而自得。
二、译文《文赋》译文:我的孩子,你看到这些明白的事理,拿着这个来应对,如果这件事的始终,本来就应该立个名号,然后讨论它的体性。
因此,分析道理就通过辞藻来显示它,描述事物就通过模拟形象来描绘它,模拟声音就通过比曲来调和它,模拟颜色就通过设置色彩来记录它。
至于气貌山海,声采形文,没有不等待华丽辞藻来宣示其意义,传达其意旨的。
所以必须使文辞充分表达意思,意思与文辞相称,情感与事物相应,文辞能够表达意思。
然后,使声音的高低、升降、长短、轻重、抑扬,互相调节其中。
至于述说志向,一定要依据气质,它舒展,就疏朗;它急促,就紧密。
神思的速度,形态不可停留,道理不可稽考,驾驭着马匹游走,扬起波浪观看。
开始时,都收回视线,闭耳不听,沉溺于思考,旁征博引,精神驰骋于八极,心灵游荡于万仞。
结束时,在四维之间徘徊,无所不到,等到情感思绪停止,然后回到中心而自我领悟。
三、解读与赏析陆机的《文赋》不仅是一篇关于文学创作的理论文章,更是一部充满诗意的文学作品。
文章通过对文学创作过程的细致描绘,展现了作者对文学创作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
1. 文学的本质与功能在《文赋》中,陆机探讨了文学的本质和功能。
诗词创作话灵感

诗词创作话灵感“灵感”原是一个宗教用语,本义为“神的启示” 后引进文学创作中,专指突然爆发出来的一种豁然贯通、文思如涌的文学现象。
在创作过程中,某些事物、现象、语言信息,一旦“触其心思” ,顿生诗思,居然因之成篇。
这种在创作中经常出现的“神秘”现象,就是通常所说的灵感。
灵感能激发作者的创作激情,从而敏捷地去扑捉创作中所需要的“猎物” ,如立意、命题、结构、字眼、人物、事物、景象、史料、典故等主客观要素,神速高效地帮助作者完成作品创作。
因此,这门知识值得学习,这种技巧值得掌握。
“灵感”这种文学现象前人早有研究和解读。
西晋的文学家陆机在《文赋》中就说过:“若夫应感之会,通塞之纪,来之可遏,去不可止。
藏若景灭,行犹响起。
”他在创作实践中已经感觉到了文思有通有塞的灵感现象,但认为来去突然,不可捉摸。
谢榛也说:“诗有天机,待时而发,触物而成,虽幽寻古索,不易得也。
⋯⋯所谓‘尽日觅不得,有时还自来'。
”(《四溟诗话》)诗歌创作中的灵感与比兴手法中的“兴”很有关系。
“兴”的本义就是启发、感发的意思。
只是在诗歌的比兴中,“兴”仅为一种表现手法。
如果从产生创作激情、创作冲动的角度去思考,那么“兴” ,实际上是一种创作的际遇,一种时机,一种阶段,是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
在具体的创作运思中,有时诗思受到外物的触发,突有所感,忽然贯通,从而产生创作的激情。
比如杜甫诗云:“东阁官梅动诗兴。
”(《和裴迪》)“感激时将晚,苍茫兴有神。
”(《上韦左相》)李白更是一个极富灵感的诗人,贾至与李白同游洞庭,称李白:“轻舟落日兴不尽,三湘五湖意何长。
”(《贬洞庭湖》)另一位诗人任华的《寄李白》云:“或醉中操纸,或兴来走笔。
”李白自己也说:“兴酣落笔摇五岳,诗成笑傲凌沧州。
”(《江上吟》)“好为庐山谣,兴因庐山发。
(《庐山谣》)这里的“兴” ,都体现了诗人勃发爽利的创作精神风貌,都是指创作灵感。
宋代诗人杨万里对“兴”作了这样的解释:“我无意于作是诗,而是物,是事适然触乎我,我之意亦适然感乎是物,是事,触先焉,感随焉,而是诗出焉⋯⋯斯之谓兴。
文学概论第6章抒情性作品解读

全民癫狂的文革时期——《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 是好》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 就是好呀 就是好呀就是好 马列主义大普及 上层建筑红旗飘 革命大字报(嘿)烈火遍地烧胜利凯歌冲云霄 七亿 人民团结战斗 红色江山牢又牢 (文化大革命好 文 化大革命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嘿)就是好 就是好呀就是好呀就是好 一代新人在成长 顶风逆浪 战英豪 工业学大庆(嘿)农业学大寨万里神州传捷 报 七亿人民跟着毛主席 继续革命向前跑 (文化大 革命好 文化大革命好) 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就是好
抒情自我与社会的联系最突出地体现为与一定社会 意识形态的联系。 别林斯基:“诗人的创作活动也是一种特殊的、整 个的、自成一体的世界,维持在自己的法则上,有 它自己的原因和基础……诗人的个性越是深刻有力, 他就越是一个诗人。”
抒情内容是抒情主体对客
观社会情感把握的结果 “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主观世界,偏于用声音组织和画面组织 来象征性地表现情感。
第二节
抒情的现实依据
一、情感经验 1、抒情内容: 文本所表现的某种特定的情感过程和意义。 它往往是一种体验、一种感悟、一种心境, 既是稍纵即逝的,有时微妙复杂的,不想 客观事物的外在形态或理论思维过程那样 可以用词语相对确切的表述,而往往是只 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宣州谢朓楼饯别校 书叔云》
◇ “零度抒情”在中国: 自我狂飙突进的五四时期——郭沫若《天狗》(我 飞奔! 我狂叫! 我燃烧! 我如烈火一样燃烧! 我如大海 一样狂叫! 我如电气一样飞跑! ) 历经血火考验的抗日战争前后——艾青《我爱这土 地》(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 爱得深沉……) 热情歌唱的建国初年——贺敬之《桂林山水歌》( 写于1959,改于1962)“呵!桂林的山来漓江的水— — 祖国的笑容这样美!”
从陆机的“缘情说”到刘勰的“情采说”-文档资料

从陆机的“缘情说”到刘勰的“情采说”序论《文赋》是中国文学理论历史上第一部完整而系统的文学创作专论,最早最有价值地提出了许多创作理论,勾勒出了文学创作理论体系的整体轮廓。
《文赋》不仅发展了曹丕的《典论?论文》,而且对刘勰写作《文心雕龙》也有一定的启示作用,对后世文论更是具有开创意义。
因此,虽然对《文赋》的评价褒贬不一,但历朝历代对他的研究都没有停止过,特别是20世纪50年代以来,更是掀起了一场研究的热潮。
主要研究点集中于文章写作年代,创作论等十论的解读、成就和贡献以及对陆机本人的综合评价。
研究成果上,校勘注释方面,由于《文赋》最早在梁代被萧统收录进《昭明文选》得到重视和研究,因而早期的《文赋》研究是附属于《文选》研究的,历代《文选》学者对《文赋》的校勘和译注是很重要的材料。
唐代李善的注,是现存最早最重要的注本,其后各家对《文选》的译注,都对其有所补益,比较重要的有清代方廷硅的《昭明文选大成》、于光华的《文选集评》。
现代“五四”以后,黄侃开始以新观点研究《文赋》,到了40年代,比较集中出现了唐大圆《文赋注》、李全佳《陆机义证》、陈柱《讲陆士衡自记》等,《文赋》研究逐渐从《文选》研究中脱离出来,自成一门。
50年代后,重要的有张少康《文赋集释》、张怀瑾《文赋译注》。
在写作年份的讨论上,主张写于作者四十一岁的有逯钦立《撰出年代考》、饶宗颐《陆机理论与音乐之关系》、毛庆《创作年代考辨》;主张作于二十一岁的姜夫亮《陆平原年谱》;还有夏承焘认为作于陆机二十九岁以后。
在文论与美学的解读上,比较早期的有张少康《谈谈关于的研究》、钟翔《是怎样探索创作规律的》、周汝昌《陆机“缘情绮靡”说的意义》。
80年代以后,随着西方文艺美学理论的兴起,将现代方法和传统文论相结合,对于《文赋》的价值有了新的思考和认定,使《文赋》的研究进入兴盛期,研究成果颇丰。
产生了一些新研究方向的成果,如李进立《陆机“诗缘情”辨》、郭丽平《陆机的感物观》、王开国《陆机二论》、赵盛德《试论陆机的构思理论》等。
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书目导读

馆藏中国古代经典书目导读前言中国古代文化典籍凝聚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丰厚精神财富。
经典是人类精神宝库中最灿烂的组成部分,它们凝聚了作者对人生、社会和时代的思考,具有永恒的艺术魅力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是每个人一生中都不应错过的精神驿站。
世代中国人通过经典阅读而汲取了多方面的营养,传承了中华文化,创造了新的生活经验。
阅读经典可以给人以智慧的启迪,可以提高一个人的修养,从而为走向成功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典阅读在今天仍然是我们提高自身素质、保持民族自信的一条有效途径。
中国古代文化典籍浩如烟海,不能一一赘述。
这里精选了几部有代表性、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作品,通过“必读理由”、“作者简介”、“内容提要”、“名家汇评”、“延伸阅读”等栏目帮助读者多角度解读经典,为深入阅读提供指导。
使读者在提高阅读效率的同时,获得更多的想象空间和文化熏陶。
馆藏中国古代经典书目1.《周易》——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索书号:B22/120 馆藏:社科书库2.《诗经》——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索书号:I222.2/19 馆藏:文学书库3.《尚书》——纪言述事之祖。
索书号:B22/9 馆藏:社科书库4.《春秋左传》——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索书号:K225/57 馆藏:社科书库5.《国语》——我国现存第一部国别体史书。
(春秋)左丘明索书号:K225/52 馆藏:社科书库6.《战国策》——我国第一部记录策士谋臣言行的专集。
(西汉)刘向索书号:K231/22 馆藏:社科书库7.《孙子兵法》——我国第一部军事著作,世界古代第一兵书。
(春秋)孙武索书号:E892/11 馆藏:社科书库8.《论语》——我国第一部语录体散文作品。
索书号:B222/171 馆藏:社科书库9.《孟子》——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战国)孟轲索书号:B22/121 馆藏:社科书库10.《荀子》——先秦重要的哲学著作和散文集。
对具体语境下“诗缘情”的解读——细读陆机《文赋》

对 具 体语 境 下 缘 情 的解 读 “ 诗
细 读 文 系 北京 10 8 ) 0 0 1
摘 要 : 本 文 在 分 析 《 赋 》 的 基 础 上 , 通 过 对 《 经 》 的 以及 后 世 文 体 发 展 的 探 讨 。 文 诗
“ 言 志 ” 的 金 科 玉 律 的 反 叛 、开 一 代 风 气 之 先 , 诗 同 时 也 招 来 后 世 持 传 统 儒 家 立 场 的 批 评 家 们 的 强
烈 抨击 。或认 为 “ 情 ” 的主 张堪称 缘 “ 知 义理 不
之 归也 ” ,或 认 为 使 “ 志 章 教 ,惟 资 涂 泽 , 先 言
般 离 不 开 乐 歌 ,一 如 现 代 的 流 行 歌 曲 ;在 表 达 感 情 之 外 ,偏 重 理 性 的 讽 颂 与 祈 求 也 常 以 乐 歌 表 示 。 这 种 言 说 方 式 就 是 “ 语 ” 是 日常 生 活 的 乐 , 重 要 组 成 部 分 , 是 “ 活 的 必 然 和 自然 的 需 求 ” 生 ( 自清 语 ) “ 语 ” 的 非 音 乐 部 分 也 就 是 后 世 朱 。 乐 言 及 的 “ ” 诗 是 人 类 文 学 最 古 老 的 体 裁 形 式 @, 诗 。 在 初 民的 时代里 承担 着几 乎 一切文 学 的职能 。 关 于 诗 的 作 用 最 早 的 论 述 见 于 孔 子 。 《论 语 ・ 路 》 载 : “ 日 : 诵 诗 三 百 ,授 之 以 政 , 子 子
在 人 类 文 学 发 展 的 早 期 ,种 种 条 件 的 限 制 使 得 文
学 体 裁 极 为 有 限 ,诗 作 为 最 古 老 的 文 体 几 乎 承 担 了后 世 所 有 文 学 体 裁 的 一 切 职 能 。朱 自清 先 生 有
第五章 魏晋南北朝文学理论

一、魏晋南北朝文论的文化背景
玄学的兴盛。就文学理论与文化关系而言,
魏晋南北朝文论取得如此大的成就,与老庄 道学的复兴,魏晋玄学以及儒道释三教合流 有着直接的关系。才性之本,言意之辨、以 及心物、形神之论,动静、虚实之说,既是 玄学清谈的命题。玄学思想,以及玄佛合流、 儒道兼综的文化走向,成为魏晋南北朝文论 发展和繁荣的思想文化动因。
D、关于作家才性的天赋与习染。 “才有庸俊,气有刚柔,学有浅深,习有雅正, 并情性所烁,陶染所凝。”(刘勰《文心雕龙· 体性》)
创作论
概括地说,魏晋南北朝的创作论,一是不乏经典, 如陆机的《文赋》,钟嵘的《诗品》和刘勰的 《文心雕龙》;二是论用范围广泛,包括创作发 生、创作过程、创作中主客体的关系、创作个性 与作品风格、文学分类和文学的审美特征等各个 方面;三是对创作中的一些主要理论问题有深入 的探讨,比如情感、想象、灵感、心生关系等等。 下面从以下几个面来论述魏晋南北朝的创作理论。
二、魏晋玄学对传统文论的影响
言意论
言意是一个广泛的文化哲学命题。在魏晋南 北朝之前的言意论,大体上是可分为儒家经 学中心主义的“立言”,道家自然主义的 “无言”,以及《易传》对儒道两家言意观 的折衷。 王弼《周易略例.明象篇》从不同的角度来 辨析“言—象—意”三者之间的关系。“象 生于意,意以象著”、“得象忘言,得意忘 象”。言和象均为得意之工具。“得意忘言”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成为解读精典的方法。
◆士风变化还反映在生活情趣和生活态度上。
正统 思想失去约束力,生活追求更为丰富,更为重情 性、重个性。士人开始重新认识“人”的价值, 纷纷感到时光易逝,人生短促。如: 人生譬朝露,居世多屯蹇。忧艰常早至,欢会常 苦晚。(秦嘉《赠妇诗》)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苦夜长,何不秉 烛游。为乐当及时,何能待来兹。(《古诗十九 首》)
宇文所安对中国文论的创造性诠释——以对《文赋》的诠释为中心进行讨论

赋为体” 作为文赋 “ 巧而碎乱” 刘勰语 ) ( 的原因。 也有指出《 文赋》 以赋为体” “ 的话语优势 , 唐大圆 《 文赋注》 “ : 赋乃韵 文之 至者 , 欲辨 文之利 害中
度。
赋 的 “ 物 ”旨趣 , 体 分类 、 偶对 、 陈等 结构 原 铺 则, 以及“ 说尽 为 止” 的论 说特 点 共 同形 成 陆机 在
与古圣人以及“ 的形成有关。《 经” 论语 ・ 述而》 孔子谦 逊地说 自己“ 而不作 ” 《 述 , 乐记》 阐发 了
机理 论 的 影 响 。“ 物 ” 赋 这 种 文 体 最 本 质 的 体 是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特点 , 并且赋 的体物“ 动辄 把赋的主题置放 到某 种宇宙框架之中, 把它理解为若 干平衡势力的产 物或一个有序 的过程 ” 。陆机之所 以摆脱 了以往 经典 的文 学 问题 , 文 学 的道 德 旨趣 、 如 社会 背景 、
对< 文赋》 的诠释为 中心, 讨论 了宇文所安在对 中国文论 的诠释 重视 中国文论 的论说 方式 , 通过考 察观念 在具体 文
本之 中如何运作 , 来展现 思想 文本 的本 来面 目, 突破 了中国文论 的注疏传 统, 开拓 了中国文论的诠释 空间。 关键词 : 宇文所安 ; 中国文论 ; 文赋
性 的解读 , 虽然 在 2 0 0 3年 就 被 翻译 到 国 内 , 但其 理论 的独 创性 以及 学术 方法 的范 式 意义似 乎并 没 有被 中国文论研 究领 域广 泛 重视 。本 文 以宇文所
也 。 儿3 这 些论 断 有 一 个 共 同 的 特 点 , 点 到 ” p’ o 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赋》解读
文赋全文可以分为6大段,如下:
1-4节为第一大段,
徐复观:本段论由写作之动机以迄写作之成果,皆所以述“观才士之所作,窃有以得其用心”的“追体验”,及“每自属文,尤见其情”的创作体验。
由追体验与创作体验的互相印合,描述了有了创作动机之后,在酝酿过程中,写作时,如何能使意可以称物,文可以逮意的文学心灵活动的历程。
张少康:这一大段主要分析了由酝酿创作、构思形象、进入创作,安排结构,一直到全篇写成的过程。
下文进一步论述创作中的一些重要利害问题。
第5小节为第二大段
徐复观:,总论文章之共同要求,及各题材体裁之个别要求,以作后文“因论作文之利害所由”的张本。
张少康:本段论述文学创作中的风格和体裁问题。
风格的多样化:一则“物”本身之多样化。
二则,与作家个人的兴趣爱好和气质性格有密切关系。
又,风格的特点和作品不同的体裁有很大关系。
6-16节为第三大段
本大段总论文学创作中所应注意之问题及容易出现的毛病,申述小序中“若夫随手之变,良难以辞逮”之意。
文学著作之总原则应为:“因宜适变”,“离方遁圆,期穷形而尽相”,分而述之,则为会意、遣言、音声迭代。
17单节为第四大段
杨牧:此段陆机指出作者之认识和实践是不免有所偏差的。
徐复观:此段言评鉴之难。
对此段以上所做之评鉴,感到歉然有所不足,此乃从事于评鉴者应有的甘苦之谈。
在全文中卫第四段。
(按:徐氏此论可备一说。
)
张少康:此段中心是感叹人的才能有限,常常不能如愿以偿的写出好作品。
陆机感到尽管自己对文章写作中的原理和规则,非常了解,非常熟悉,对于创作中的弊病和优长也了如指掌,自己也可以写出一些好作品,然毕竟有限。
按:本段陆机以己属文之情见才士作文之用心,深感“意不称物,文不逮意”,良有以也;以陆机之才
识,尤不能曲尽作文之妙,联属昌言以垂范后世,此系陆氏自谦之词也。
又叹知音之难,盖千载难逢,万人一遇也。
方竑之释甚的!其云:“此其自道也。
’练世情之常尤,识前修之所淑’伤古尔思今也。
浚发巧心,受蚩拙目,叹知音之难。
琼敷玉藻,虽纷蔼于此世,而学薄才疏恒病昌言之难属。
踯躅短垣,庸音足曲,遗恨终篇,取笑鸣玉,则亦谦之甚也。
18单节为第五大段
黄侃:以上言文思开塞之殊。
竑:此自述其思致之通塞之情也。
徐复观:此在全文为第五段,所以补足第一大段创造历程中所常遭遇的文机有利有钝的问题。
张少康:此段中心是讲创造灵感。
19单节为第六大段
黄侃:以上总叹文用。
徐复观:言文章之功用价值,以总结全篇。
张少康:最后一段讲文章的社会功用。
陆机在这个问题上的看法,基本上承袭了儒家的传统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