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润滑油标准
工业润滑油部分性能指标参数

工业润滑油部分性能指标参数一、密度与相对密度相对密度,是指物质在给定定温度正气密度与标准温度下标准物质的密度之比值。
对石油液体其标准物质是水。
二、粘度液体流动时内磨擦力的量度叫粘度,粘度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大多数润滑油是根据粘度来分牌号的。
粘度一般有五种表示方式,即动力粘度、运动粘度、恩氏粘度、雷氏粘度和赛氏粘度。
动力粘度:表示液体在一定剪切应力下流动时内磨擦力的量度,其值为加于流动液体的剪切应力和剪切速率之比。
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以帕/秒(Pa•s)为单位。
习惯用厘泊(Cp)为单位,1cp=10-3Pa•s。
运动粘度:表示液体在重力作用下流动时内磨擦力的量度,其值为相同温度下液体的动力粘度与其密度之比,在我国法定计量单位中以m2/s为单位。
习惯用厘斯(cst),1cst=1mm2/s。
恩氏粘度:在规定条件下,一定体积的试样从恩格勒粘度计的小孔流出200mL试增所需要的时间(s)与该粘度计测定水的值之比,以0Et表示。
雷氏粘度:在规定条件下,一定体积的试样从雷德乌德粘度计流出50mL试样所需要量的时间,以s为单位。
赛氏粘度:在规定条件下,一定体积的试样从赛波特粘度计流出所需要的时间,以s为单位。
赛氏粘度分为赛氏通用粘度(以SUV表示)和赛氏重油粘度(以SFV表示)。
三、粘度指数粘度指数是表示油品粘度随温度变化这个特性的一个约定量值。
粘度指数高表示油品的粘度随温度变化较小,反之亦然。
四、闪点在规定条件下,加热油品所逸出的蒸气和空气组成的混合物与火焰接触发生瞬间火时的最低温度称为闪点,以℃表示。
闪点的测定方法分为开口杯法和闭口杯法,开口杯法用以测定重质润滑油的闪点;闭口杯法用以测定燃料和轻质润滑油的闪点。
五、凝点试油在规定条件下冷却至停止移动时的最高温度称为凝点,以℃表示。
凝点是评价油品低温性能的项目。
油品的凝点与蜡含量有直接关系,油品中的蜡含量越多,凝点越高。
因此凝点在石油产品加工工艺中可以指导脱蜡工艺操作。
润滑油技术标准

润滑油技术标准
润滑油技术标准的制定目的是为了保证润滑油的质量和使用效果,防止润滑油在使用过程中对设备和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润滑油技术标准包括国际标准、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等。
润滑油技术标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1. 物理性质:润滑油的密度、黏度、闪点、倾点等物理性质的标准化要求和检测方法。
2. 化学性质:润滑油的酸值、碱值、水分含量、氧化安定性等化学性质的标准化要求和检测方法。
3. 机械性能:润滑油的润滑性、抗磨性、防锈性、抗腐蚀性等机械性能的标准化要求和检测方法。
4. 环境保护:润滑油的挥发性、毒性、可生物降解性等环境保护性能的标准化要求和检测方法。
5. 标准实施:润滑油技术标准的实施要求、检测方法和评价标准等。
润滑油技术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润滑油的质量和安全,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和效率,促进工业和环保的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 1 -。
润滑油标准GB+ISO+DIN

ISO 12168-2-2001
滑动轴承 静态条件下不带排泄槽的液压滑 动轴颈轴承 第1部分:不带排泄槽的润滑油 滑动轴颈轴承的计算用特 润滑剂、工业润滑油和有关产品(L类) H组 (液压系统) HFAE、HFAS、HFB、HFC、HFDR 和HFDU各品种的规格 技术勘误 润滑剂、工业润滑油和有关产品(L类) H组 (液压系统) HFAE、HFAS、HFB、HFC、HFDR 和HFDU各品种的规格
ISO 6743-11-1990
ISO 6743-1-2002
ISO 6743-12-1989
ISO 6743-13-2002
ISO 6743-14-1994
ISO 6743-2-1981
ISO 6743-3-2003
ISO 6743-4-1999
ISO 6743-5-2006
ISO 6743-6-1990
ISO 7624-1997 ISO 7747-1983 ISO 7824-1986 ISO 7905-1-1995
ISO 7967-6-2005
ISO 8068-2006 ISO 8681-1986
ISO 9219-2002
航空航天.滑轮用合金钢和镀镉或钛合金钢 、MoS<下标2>润滑或耐腐蚀钢和钝化的紧公 差柄、短螺纹薄六角头螺栓.
ISO 13738-2000
ISO 13944-1996
ISO 14635-3-2005
ISO 15380-2002
ISO 18904-2000 ISO 19378-2003 ISO 2137-1985 ISO 21469-2006 ISO 2176 Technical Corrigendum 1-2001 ISO 2176-1995
ISO润滑油标准

ISO 12128-2001
ISO 12168-1-2001
滑动轴承静态条件下不带排泄槽的液压滑动轴颈轴承第1部分:不带排泄槽的润滑油滑动轴颈轴承的计算
Plain bearings - Hydrostatic plain journal bearings without drainage grooves under steady-state conditions - Part 1: Calculation of oil-lubricated plain journal bearings without drainage grooves
ISO 10792-2-1995
航空航天飞机结构用不锈钢自润滑球面滑动轴承第2部分:英制系列
Aerospace - Airframe spherical plain bearings in corrosion-resisting steel with self-lubricating liner - Part 2: Inch series
ISO 12156-2-2007
柴油.使用高频往复装置(HFRR)进行润滑评估.第2部分:限值
Diesel fuel - Assessment of lubricity using the high-frequency reciprocating rig (HFRR) - Part 2: Limit
ISO 10438-4-2003
润滑油粘度等级分类(按各种标准汇总

1.工业用润滑油ISO粘度等级分类
2.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机油粘度分类
SAE粘度分类SAE J300包括了“W”及其他等级。
“W”等级与低温起动有关,着重于机油的最低泵送温度及低于0℃时的粘度。
其他等级则只表示在100℃时的粘度。
能够同时符合“W”等级及其他等级的机油称为多级油。
由于分类只标出低温粘度范围的上限,故此“W”级别低的机油能符合任何“W”级别较高的机油的粘度要求,即“10W”机油可满足“15W”、“20W”或“25W”机油的粘度要求。
3.美国汽车工程师协会(SAE)车辆齿轮油粘度分类
4.API汽油发动机润滑油质量分级
5.API柴油发动机润滑油质量分级
6.API车辆齿轮油质量等级分类
7.美国润滑脂学会(NLGl)润滑脂稠度分类。
工业润滑油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

工业润滑油的质量标准及检验方法工业润滑油是工业生产中必不可少的一种物质,它在机械设备的运转过程中,起到润滑、降低摩擦、减少磨损等重要作用。
为了确保工业润滑油的质量,保证其正常使用和延长设备的使用寿命,制定了一系列的质量标准和检验方法。
首先,工业润滑油的质量标准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1. 物理性质:物理性质包括外观、颜色、透明度、密度、闪点、凝固点等。
外观应为无杂质、无悬浮物的液体;颜色一般为透明或淡黄色;透明度应好,不应有混浊、沉淀和水分;密度应稳定,与标准值接近;闪点是指液体和气体混合物在给定条件下,液体表面上蒸发形成的可燃性蒸汽与空气混合形成的混合气体接触时,能够引燃并向后传播的最低温度。
2. 化学性质:化学性质包括酸值、碱值、氧化安定性、含水量等。
酸值是指氧化酸质的总量,氧化安定性是指润滑油在高温高压条件下不发生分解和沉淀,含水量应符合规定的要求。
3. 粘度:粘度是指润滑油的阻力,它直接影响润滑膜的形成和润滑效果。
不同的设备和工作环境要求不同的粘度等级。
4. 抗乳化性:抗乳化性表示润滑油在接触水分时,不会与水形成乳状物质,能够保持其润滑效果。
5. 抗氧化性:抗氧化性表示润滑油在高温、高氧环境下不会发生氧化反应,保持其较长的使用寿命。
其次,工业润滑油的检验方法主要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 外观检验:通过观察润滑油的外观(颜色、透明度)来判断是否有混浊、沉淀和杂质等。
2. 密度测定:使用密度计来测量润滑油的密度,与标准值进行比较,判断润滑油的稳定性。
3. 闪点测定:使用闭口杯闪点仪,将润滑油制样,并在特定条件下进行闪点测试,判断润滑油的安全性。
4. 酸值测定:使用碱滴定法测定润滑油中的酸度,通过计算酸值来判断润滑油中酸质的含量。
5. 粘度测定:使用粘度计来测定润滑油的粘度,可以根据需要选择不同的粘度等级。
6. 氧化安定性测定:使用氧化安定性试验仪,将润滑油在高温高压条件下进行氧化稳定性测试,判断润滑油的使用寿命。
工业齿轮油国家标准

工业齿轮油国家标准工业齿轮油是工业生产中常用的一种润滑油品,它主要用于工业设备中的齿轮传动系统,起到润滑、降低摩擦、保护齿轮等作用。
为了保障工业生产的正常运转,我国对工业齿轮油制定了一系列的国家标准,以确保其质量和性能符合相关要求。
首先,工业齿轮油国家标准对产品的基本要求进行了规定。
包括产品的分类、命名、技术要求、试验方法等方面的内容。
在产品的分类方面,标准对工业齿轮油进行了分类,分别规定了不同类别的产品适用的工作条件和要求。
在技术要求方面,标准规定了产品的物理化学性质、粘度、氧化安定性、抗乳化性、防锈性等方面的要求,确保产品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满足工业生产的需求。
其次,工业齿轮油国家标准对产品的检验方法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标准规定了对工业齿轮油进行检验时所需的设备、试验方法和检验项目,确保产品的质量能够得到有效的检验和监控。
这些检验方法包括外观检查、粘度测定、氧化安定性试验、抗乳化性试验等,通过这些检验方法可以对产品的质量进行全面的评价。
此外,工业齿轮油国家标准还对产品的包装、标识和贮存进行了规定。
标准规定了产品的包装方式、包装规格、标识要求以及贮存条件,确保产品在运输、储存和使用过程中不受到污染和损坏,保证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不受影响。
总的来说,工业齿轮油国家标准的制定对于保障工业齿轮油产品的质量和性能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只有严格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和使用工业齿轮油产品,才能够确保工业生产设备的正常运转,提高设备的使用寿命,保障工业生产的安全和稳定。
因此,制定和执行国家标准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保障工业齿轮油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
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不断完善和执行工业齿轮油国家标准,加强对工业齿轮油产品的监督和检验,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性能,为工业生产提供更加可靠的润滑保障。
同时,我们也需要加强对工业齿轮油国家标准的宣传和推广,提高相关人员的标准意识,促进工业齿轮油产品质量的持续改进和提高。
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工业生产的安全和稳定,推动工业齿轮油行业的健康发展。
工业润滑油的分类

工业润滑油的分类工业润滑油是广泛应用于工业领域机械设备的液体润滑剂。
润滑油在金属表面上不仅能够减少摩擦,降低磨损,不断地从摩擦表面上吸取热量,降低摩擦表面的温度,起到冷却作用,从而保持机械设备正常运转,减少故障和损坏,延长其使用寿命。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了润滑剂、工业润滑油及有关产品分类标准。
润滑油是由一种或多种由稠化剂和一种或几种润滑液体所组成的一种具有塑性的润滑剂。
适用于润滑各种设备、机械部件、车辆等所有种类的润滑脂,不适用于特殊用途的润滑脂,例如接触食品、辐射、高真空等。
也就是说,对只起润滑作用的润滑油适用,对起密封、防护等作用的润滑脂均不适用。
工业润滑油根据使用场景和特性,分为不同的种类:一、根据使用设备分类:液压油、齿轮油、汽轮机油、压缩机油、冷冻机油、变压器油、真空泵油、轴承油、金属加工油、防锈油脂、气缸油、热处理油和导热油等。
此外,还有润滑油为基础油,并加有稠化剂的润滑脂。
二、根据添加剂分类:工业润滑油在不同的应用场合中,其添加剂也不一样。
室外用的液压油要有适合当地的温度变化,就不能用室内密闭环境下的液压油。
重载齿轮油含有极压添加剂来确保可以在苛刻环境下使用。
成型油,通常是纯矿物油,不含添加剂。
三、根据粘度分类:在中转速、中载荷和温度不太高的工况下,选用中粘度润滑油;在高载荷、低转速和温度较高的工况下,选用高粘度润滑油或添加极压抗磨剂的润滑油;在低载荷、高转速和低温的工况下,选用低粘度润滑油;在宽高低温范围、轻载荷和高转速以及有其它特殊要求的工况下,选用合成润滑油。
四、根据锥入度分类:润滑脂的基本性能和主要选用原则是锥入度,以锥入度来划分润滑脂度等级。
锥入度是各种润滑脂常用的控制工作度的指标,用以表示润滑脂进入摩擦点的性能和润滑脂软硬程度的指标。
使用润滑脂的轴承所承受的负荷大、转速低时,应该选用锥入度小的润滑脂。
反之所承受的负荷小、转速高时,就要选用锥入度大的润滑脂。
在宽高低温范围、轻负荷、高转速和低温很低时,以及有其它特殊要求时,应选用合成润滑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工业用润滑油工业用油的概念工业润滑油应用范围很广,基础油的种类也很多,如:纯矿物油,PAO聚ɑ稀烃合成油,聚醚合成油,烷基苯油,可生物降解脂类油。
当它们成为某种工业润滑油时,它们之间是不能相互混合的,例如聚醚合成油和别的工业油混合之后,其性能就会显著下降。
工业应用领域主要有液压油、齿轮油、汽轮机油、压缩机油、冷冻机油、变压器油、真空泵油、轴承油、金属加工油(液)、防锈油脂、气缸油、热处理油和导热油等。
此外,还有润滑油为基础油,并加有稠化剂的润滑脂。
工业润滑油的用户是各行各业的企业,一般使用的品种多、用量大,不仅取决于产品的价格,而且取决于产品的质量和技术特性,同时更取决于技术服务的好坏。
因此,工业润滑油的技术营销更为重要。
工业润滑油在不同的应用场合中,其添加剂也不一样。
室外用的液压油要有适合当地的温度变化,就不能用室内密闭环境下的液压油。
另外象重载齿轮油和成型油使用条件也不同,重载齿轮油含有极压添加剂来确保可以在苛刻环境下使用,成型油,通常是纯矿物油,不含添加剂。
使用工业润滑油的企业,配置的机械与设备相对比较集中,所以有目的、有针对性的技术交流会更为必要。
这也是售前技术服务的主要形式。
工业润滑油的基本性能和主要选用原则是粘度,因此,必须优先加以介绍。
GB/T3141-94是工业液体润滑剂ISO粘度分类,等效采用国际标准ISO3448-1992《工业液体润滑剂-ISO 粘度分类》。
一般说,在中转速、中载荷和温度不太高的工况下,选用中粘度润滑油;在高载荷、低转速和温度较高的工况下,选用高粘度润滑油或添加极压抗磨剂的润滑油;在低载荷、高转速和低温的工况下,选用低粘度润滑油;在宽高低温范围、轻载荷和高转速,以及有其它特殊要求的工况下,选用合成润滑油润滑脂的基本性能和主要选用原则是锥入度,以锥入度来划分润滑脂稠度等级。
因此,也应该向用户介绍。
锥入度是各种润滑脂常用的控制工作稠度的指标,用以表示润滑脂进入摩擦点的性能和润滑脂软硬程度的指标。
J一般说,使用润滑脂的轴承所承受的负荷大、转速低时,应该选用锥入度小的润滑脂。
反之所承受的负荷小、转速高时,就要选用锥入度大的润滑脂。
在宽高低温范围、轻负荷、高转速和低温很低时,以及有其它特殊要求时,应选用合成润滑脂。
工业润滑油的类别多,品种繁杂,技术性能各有特点,涉及的技术范围也广泛,而液压油是工业润滑油中用量最多的大品种,试以此品种为例简要说明。
在液压传动系统中,作为能量传递介质的液压油可传递功率,减少摩擦,隔断磨损表面,悬浮污染物,控制元件氧化,并具有冷却作用。
各种液压系统具有不同的种类结构和使用条件。
为了满足各类系统的要求,液压油必须具备一定的性能,例如,粘度、粘度指数、相对密度、抗磨性、低温性、酸值、闪点、氧化安定性、破乳化性、水解安定性、起泡性、空气释放性、剪切安定性、防锈性和过滤性。
按GB11118.1-94液压油依据组成的用途分为下列品种,每一个品种又有不同的粘度等级。
HL液压油是由精制深度较高的中性基础油加入抗氧和防锈添加剂制成,用于一般的机床液压设备,以减少部件的磨损,降低温升,防止生锈。
HM液压油是由精制深度较高的粘度指数大于95的中性基础油加入抗氧剂、防锈剂和抗磨剂制成,因此,其抗磨性比较好,可用于高速、高压液压系统。
HG液压油是在HM液压油基础上加入抗粘滑添加剂(油性剂或减摩剂)制成,除具有良好的抗氧、防锈和抗磨性外,还具有优良的抗粘-滑性,用于液压系统和导轨润滑系统合用的机床,使导轨在低速下的振动和间断滑动(粘-滑)减至最小,但不适用于高压液压系统。
HV液压油采用粘度指数大于130的基础油,加入抗氧、防锈、抗磨、粘度指数改进剂和降凝剂制成,可用于寒冷地区野外和在恶劣环境下工作的液压设备。
HS液压油是合成型液压油,以低温性能优良的α-烯烃合成油为基础油,添加与HV液压油类似的各种添加剂,制成倾点不高于-45℃的低温液压油,适用于严寒地区野外和恶劣环境下工作的液压设备。
工业用油分类锭子油Spindleoil液压油Hydraulicoil食品级液压油lforthefoodindustry涡轮油Turbineoil循环油Circulationoil传输油Transmissionoil食品级传输油Transmissionoil压缩机油Compressoroil冰箱压缩机油Refrigerationcompressoroil碳氢气体压缩机油Hydrocarboncompressoroil过程油Processoil变压器油Transformeroil润滑油的国家标准质量级别是根据API(美国石油协会)的分类来划分的,汽油机油以S打头,如SE,SJ,S等。
柴油机油以C打头,如CD ,CF,CH等。
齿轮油以G表示,如G-4,G-5等。
次字母越往后油品质量等级越高。
很多人搞不清楚润滑油是如何分类的,那我们就从我国润滑油的规范说起.与多数基础工业一样,我国润滑油最先也是延用了前苏联的规范(гост系列规格),我国随后的企业标准、石油(SY)、石化(SH)标准及国家标准(GB)均由苏联规范改编而来。
润滑油的分类润滑油分为工业润滑油和车用润滑油两大类。
其中车用润滑油油包括发动机油,水箱及冷却系统用油,自动波箱油,齿轮油(手动波箱用),刹车及离合系统用油,润滑脂等。
有关润滑油的构成以及合成油与矿物油概念润滑油是由基础油和添加剂组成的。
对于发动机油,基础油通常约占90%,剩下是添加剂。
基础油质量对于润滑油性能至关重要,它提供了润滑油最基础的润滑,冷却,抗氧化,抗腐蚀等性能。
但为了提高润滑油的性能,在润滑油中还包含了提高其综合性能的添加剂。
发动机油的添加剂主要有:抗氧化添加剂,防锈添加剂,防腐蚀添加剂,抗泡添加剂,粘度指数改进剂,降凝剂,清洁添加剂,分散剂,抗磨损添加剂等。
上述添加剂并不是多加就好,多项性能需要综合平衡。
因此,润滑油才需要进行台架试验以通过其在发动机内的综合表现确定或评定配方的性能优劣。
因为含量占绝大部分,因此,基础油的性能对成品润滑油的性能至关重要。
依据习惯,把通过物理蒸馏方法从石油中提炼出的基础油称为矿物油(部分非深度加氢基础油也应称为矿物油),合成油,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化学合成获得的基础油(其成份多数并不直接存在于石油中)。
合成油与矿物油没有准确的定义,这是俗称的说法。
API(美国石油协会)对基础油共分五类,通常对第三类和第四类基础油称为合成油。
通常的合成油通常为:PAO类,XHVI类,酯类。
此外VHVI类基础油性能介于合成油和矿物油之间,虽有人称其为合成油,但其性能(如粘温特性和抗氧化性等)较PAO,XHVI和酯类有较大差距。
PAO和XHVI是最广泛用作发动机油的基础油,其中,XHVI是壳牌专利技术的合成型基础油,美孚的合成机油主要以PAO为原料,嘉实多的合成油多以酯类为基础油。
XHVI与PAO性能相近,但酯类发动机润滑油在抗氧化性上性能与前两种有一定差距。
现在我国工业紧跟西方新技术,很多使用美国、日本、欧洲的油品,因此逐渐开始引用这些国家的标准(如美国SAE、日本JIS、欧共体CCMC、德国DIN等),我国现行润滑油标准(SY、SH、GB)也逐步向这些标准靠拢,尤其是参照美国SAE标准。
全球经济一体化是必然趋势,各国润滑油行业采用标准逐步一致或相互等同,我国也不例外,首先分类与ISO(国标标准化组织)一致:共十三大类,主要的几大类油品如内燃机油、齿轮油、液压油等均采用了国标最新的标准分类,就标准而去,我国的水平与国标同步。
但在实际应用中,我国的润滑油与发达国家水平差距明显,润滑油中耗量最大的内燃机油,我们普遍使用SD、SE级,而发达国家已用到SG、SH级,相差了2、3个等级(按字母顺序排列);我国现在能生产SE、SF,甚至SH级的内燃机油,但关键原料:内燃机复合添加剂,还是基本依赖进口;这就是我国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实际差距。
润滑油标准GB 439—90航空喷气机润滑油GB 440—77(88)20号航空润滑油GB 443—89L—AN全损耗系统用油GB/T 447—94蒸汽汽缸油GB 5903—95工业闭式齿轮油GB 5904—86轻负荷喷油回转式空气压缩机油GB 11120—89L—TSA汽轮机油(防锈汽轮机油)GB 11121—95汽油机油GB 11122—1997柴油机油,GB 12691—90空气压缩机油GB 13895—92重负荷车辆齿轮油(GL一5)GB/T 14906—94内燃机油粘度分类GB/T 16630—1996冷冻机油SH/T 0010—90热定型机润滑油SH/T 0017—90(1998)轴承油SH/T 0094—91(1998)蜗轮蜗杆油SH/T 0111—92(1998)合成锭子油SH 0138—9210号仪表油SH/T 0139—95车轴油SH/T 0350—92(1998)普通车辆齿轮油SH/T 0360—92(1998)13号机械油(专用锭子油)SH/T 0361—1998导轨油SH 0362—92抗氨汽轮机油SH/T 0363—92(1998)普通开式齿轮油SH 0526—92(1998)粘度标准油GB/T 0391—77(88)发动机润滑油腐蚀度测定法GB/T 2433—2001添加剂和含添加剂润滑油硫酸盐灰分测定法GB/T 3142—82(90)润滑剂承载能力测定法(四球法)GB/T 6538—2000发动机油表观粘度测定法(冷启动模拟机法)GB/T 7607—95柴油机油换油指标GB/T 7608—87拖拉机柴油机润滑油换油指标GB/T 8022—87润滑油抗乳化性能测定法GB/T 8023—87液体石油产品粘度温度计算图GB/T 9171—88发动机油边界泵送温度测定法GB/T 9932—88内燃机油性能评定法(开特皮勒1H2法)GB/T 9933—88内燃机油性能评定法(开特皮勒1G2法)GB/T 11143—89加抑制剂矿物油在水存在下防锈性能试验法GB/T 11144—89润滑油极压性能测定法(梯姆肯试验机法)GB/T 11145—89车用流体润滑剂低温粘度测定法(勃罗克费尔特粘度计法) GB/T 12577—90冷冻机油絮凝点测定法GB/T 12578—90润滑油流动性测定法(U型管法)GB/T 12579—2002润滑油泡沫特性测定法GB/T 12581—90加抑制剂矿物油的氧化特性测定法GB/T 12583—90润滑油极压性能测定法(四球法)GB/T 12709—91润滑油老化特性测定法(康氏残炭法)GB/T 17038—1997内燃机车柴油机油SH/T 0024—90(2000)润滑油沉淀值测定法SH/T 0030—90车辆齿轮油成沟点测定法SH/T 0031—90柴油机活塞清净性评分方法SH/T 0037—90(2000)齿轮油贮存溶解特性测定法SH/T 0059—91润滑油蒸发损失测定法(诺亚克法)SH/T 0061—91(2000)润滑油中镁含量测定法(原于吸收光谱法)SH/T 0066—2002发动机冷却液泡沫倾向测定法(玻璃器皿法)SH/T 0067—91(2000)发动机冷却液和防锈剂灰分含量测定法SH/T 0068—2002发动机冷却液及其浓缩液密度及相对密度测定法(密度计法) SH/T 0072—91液体润滑剂摩擦系数测定法(振于法)SH/T 0074—91汽油机油薄层吸氧氧化安定性测定法SH/T 0075—91CC级柴油机油高温清净性评定法(1135C2法)SH/T 0076—91(2000)润滑油中糠醛试验法SH/T 0077—91(2000)润滑油中铁含量测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SH/T 0102—92(2000)润滑油和液体燃料油中铜含量测定法(原于吸收光谱法) SH/T 0103—92(2000)含聚合物油剪切安定性测定法(柴油喷嘴法)SH/T 0104—92(2000)冷冻机油在致冷剂作用下的稳定性试验(菲利普法)SH/T 0120—92酚精制润滑油酚含量测定法SH/T 0123—93极压润滑油氧化性能测定法SH/T 0124—92含抗氧剂的汽轮机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SH/T 0185—92(2000)直馏润滑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SH/T 0186—92普通内燃机油高温清净性评定法(1135单缸评定法一135A法) SH/T 0187—92润滑油极压性能测定法(法莱克斯法)SH/T 0188—92润滑油磨损性能测定法(法莱克斯轴和V形块法)SH/T 0189—92润滑油抗磨损性能测定法(四球机法)SH/T 0190—92液体润滑剂摩擦系数测定法(MM一200法)SH/T 0191—92(2000)润滑油破乳化值测定法SH/T 0192—92(2000)润滑油老化特性测定法SH/T 0193—92润滑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旋转氧弹法)SH/T 0195—92(2000)润滑油腐蚀试验法SH/T 0196—92润滑油抗氧化安定性测定法SH/T 0197—92润滑油中铁含量测定法SH/T 0198—92润滑油中酚含量测定法(紫外吸收法)SH/T 0199—92内燃机油氧化腐蚀模拟测定法(CLW一1轴瓦机法) SH/T 0200—92含聚合物润滑油剪切安定性测定法(齿轮机法)SH/T 0201—92液体润滑剂摩擦系数测定法(法莱克斯与V形块法)SH/T 0228—92润滑油中钡、钙、锌含蛊测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SH/T 0256—92润滑油破乳化时间测定法SH/T 0257—92润滑油水分定性试验法SH/T 0258—92润滑油的颜色测定法SH/T 0259—92润滑油热氧化安定性测定法SH/T 0260—92普通柴油机油高温清净性评定法(1105单缸评定法)SH/T 0261—94CD级柴油机油高温清净性评定法(1135D2法)SH/T 0262—92普通柴油机油清净性评定法(皮特A V一1法)SH/T 0263—92增压柴油机油高温清净性评定法(皮特A V—B法)SH/T 0264—92内燃机油高温氧化和轴瓦腐蚀评定法(皮特W一1法) SH/T 0265—92内燃机油高温氧化和轴瓦腐蚀评定法(L一38法)SH/T 0267—92润滑油氢氧化钠抽出物的酸化试验法SH/T 0269—92内燃机润滑油清净性测定法SH/T 0298—92含防锈剂润滑油水溶性酸测定法(pH值法)SH/T 0299—92内燃机油氧化安定性测定法SH/T 0300—92曲轴箱模拟试验方法(QZX法)SH/T 0302—92按氨汽轮机油抗氨性能试验法SH/T 0306—92润滑剂承载能力测定法(CL一100齿轮机法)SH/T 0308—92润滑油空气释放值测定法SH/T 0309—92含添加剂润滑油的钙、钡、锌含量测定法(络合滴定法) SH/T 0451—92液体润滑剂贮存安定性试验法SH/T 0505—92含聚合物油剪切安定性测定法(超声波剪切法)SH/T 0510—95汽油机油清净性评分方法SH/T 0511—92发动机试验油泥评分法SH/T 0512—92汽油机油低温锈蚀评定法(MS程度ⅡD法)SH/T 0513—92汽油机油高温氧化和磨损评定法(MS程序ID法)SH/T 0514—92汽油机油低温沉积物评定法(MS程序VD法)SH/T 0515—92QC汽油机油性能评定法(程度Ⅱ、Ⅲ、V法)SH/T 0516—92QD汽油机油性能评定法(程度Ⅱ、Ⅲ、V法)SH/T 0517—92车辆齿轮油锈蚀评定法(L一33法)SH/T 0518—92车辆齿轮油承载能力评定法(L一37法)SH/T 0519—92车辆齿轮油抗擦伤性能评定法(L一42法)SH/T 0520—92车辆齿轮油热氧化安定性评定法(L一60法)SH/T 0532—92润滑油抗擦伤能力测定法(梯姆肯法)SH/T 0560—93润滑油热安定性试验法SH/T 0562—2001低温下发动机油屈服应力和表观粘度测定法SH/T 0565—93加抑制剂矿物油的油泥趋势测定法SH/T 0574—93L—ERA二冲程汽油机油评定法SH/T 0575—93L—ERB二冲程汽油机油评定法SH/T 0576—93L—ERC二冲程汽油机油评定法SH/T 0577—93铁路柴油机油高温摩擦磨损性能测定法(青铜一钢法)SH/T 0582—94润滑油和添加剂中钠含量测定法(原于吸收光谱法)SH/T 0603—94冷冻机油R12不溶物含量测定法SH/T 0605—94润滑油中钼含量测定法(原子吸收光谱法)SH/T 0617—95润滑油中铅含量测定法(原于吸收光谱法)SH/T 0618—95高剪切条件下的润滑油动力粘度测定法(雷范费尔特法)SH/T 0619—95船用油水分离性测定法SH/T 0631—1996润滑油和添加剂中钡、钙、磷、硫、和锌测定法(X射线荧光光谱法) SH/T 0633—1996水冷二冲程汽油机油锈蚀测定法SH/T 0634—1996水冷二冲程汽油机油滤清器堵塞倾向测定法SH/T 0644—1997航空液压油低温稳定性实验法SH/T 0645—1997柴油机油清净性测定法(热管氧化法)SH/T 0646—1997风冷二冲程汽油机油排气烟度评定法SH/T 0647—1997水冷二冲程汽油机油早燃倾向评定法SH/T 0648—1997水冷二冲程汽油机油清净性及一般性能评定法SH/T 0649—1997船用润滑油腐蚀试验法SH/T 0662—1998矿物油的紫外吸光度测定法SH/T 0667—1998风冷二冲程汽油机油清净性评定法SH/T 0668—1998风冷二冲程汽油机油润滑性评定法SH/T 0669—1998风冷二冲程汽油机油排气系统堵塞评定法SH/T 0670—1998水冷二冲程汽油机油润滑性评定法SH/T 0671—1998冲程汽油机油流动性及其与汽油混溶性测定法SH/T 0672—1998汽油机油低温沉积物性能评定法(CEPT—V法)SH/T 0675—1999风冷二冲程汽油机油SH/T 0676—1999TC—WⅡ水冷二冲程汽油机油SH/T 0688—2000石油产品和润滑剂碱值测定法(电位滴定法)SH/T 0691—2000润滑剂的合成橡胶溶胀性测定法SH/T 0695—2000发动机油挥发度测定法(气相色谱法)SH/T 0697—2000水冷二冲程汽油机油互溶性测定法SH/T 0698—2000在制冷系统中冷冻机油的化学稳定性试验法(密封玻璃管法)SH/T 0699—2000冷冻机油与制冷剂相容性试验法SH/T 0703—2001润滑油在高温高剪切速率条件下表观粘度测定法SH/T 0708—2001水冷二冲程汽油机油清净性及一般性能评定法(OMC 70HP法)SH/T 0709—2001水冷二冲程汽油机油清净性及一般性能评定法(Mercury 15HP法) SH/T 0710—2001风冷二冲程汽油机油清净性评定法(EGD法)SH/T 0719—2002润滑油氧化诱导期测定法(压力差示扫描量热法)SH/T 0722—2002润滑油高温泡沫特性测定法润滑脂类标准GB 491—87钙基润滑脂GB/T 492—89钠基润滑脂GB/T 5671—95汽车通用锂基润滑脂GB 7323—94极压锂基润滑脂GB 7324—94通用锂基润滑脂GB 15179—94食品机械润滑脂GJB 2660—96多用途低温润滑脂规范GJB 2661—96飞机宽温度通用润滑脂规范SH/T 0113—92压延机用润滑脂SH/T 0368—92钙钠基润滑脂SH/T 0369—92石墨钙基润滑脂SH/T 0370—95复合钙基润滑脂SH/T 0371—92铝基润滑脂SH/T 0372—92合成钙基润滑脂SH/T 0373—92铁道润滑脂(硬干油)SH/T 0374—92合成复合钙基润滑脂SH 0375—922号航空润滑脂(202润滑脂)SH/T 0376—924号高温润滑脂(50号高温润滑脂) SH/T 0377—92铁路制动缸润滑脂SH/T 0378—92复合铝基润滑脂SH/T 0379—92钡基润滑脂SH/T 0380—92合成锂基润滑脂SH/T 0381—92合成复合铝基润滑脂SH/T 0382—92精密机床主轴润滑脂SH/T 0383—92炮用润滑脂SH/T 0384—92弹药保护脂(弹保脂)SH 0385—923号仪表润滑脂(54号低温润滑脂)SH/T 0386—92滚珠轴承润滑脂SH/T 0534—93极压复合铝基润滑脂SH/T 0535—93极压复合锂基润滑脂SH/T 0536—93膨润土润滑脂SH/T 0537—93极压膨润土润滑脂SH/T 0587—94硫化钼极压锂基润滑脂GB/T 269—91润滑脂和石油脂锥人度测定法GB/T 392—77(90) 润滑脂压力分油测定法GB/T 512—65(90)润滑脂水分测定法GB/T 513—77(88)润滑脂机械杂质测定法(酸分解法) GB/T 3498—83(91)润滑脂宽温度范围滴点测定法GB/T 4929—85(91)润滑脂滴点测定法GB/T 5018—85润滑脂防腐蚀性试验法GB/T 7325—87润滑脂和润滑油蒸发损失测定法GB/T 7326—87润滑脂铜片腐蚀试验法SH/T 0048—91润滑脂相似粘度测定法SH/T 0109—92润滑脂抗水淋性能测定法SH/T 0122—92润滑脂滚筒安定性测定法SH/T 0202—92润滑脂极压性能测定法(四球机法)SH/T 0203—92润滑脂极压性能测定法(梯姆肯试验机法)SH/T 0204—92润滑脂抗磨性能测定法(四球机法)SH/T 0319—92润滑脂皂分测定法SH/T 0322—92润滑脂有害粒子鉴定法SH/T 0323—92润滑脂强度极限测定法SH/T 0324—92润滑脂钢网分油测定法(静态法)SH/T 0325—92润滑脂氧化安定性测定法SH/T 0326—92汽车轮轴承润滑脂漏失量测定法SH/T 0327—92润滑脂灰分测定法SH/T 0329—92润滑脂游离碱和游离有机酸测定法SH/T 0330—92润滑脂机械杂质测定法(抽出法)SH/T 0331—92润滑脂腐蚀试验法SH/T 0335—92润滑脂化学安定性测定法SH/T 0336—92润滑脂机械杂质含量测定法(显微镜法)SH/T 0337—92润滑脂蒸发度测定法SH/T 0338—92滚珠轴承润滑脂低温转矩测定法SH/T 0427—92润滑脂齿轮磨损测定法SH/T 0428—92.高温下润滑脂在抗磨轴承中工作性能测定法SH/T 0429—92润滑脂与合成橡胶相容性试验法SH/T 0452—92润滑脂贮存安定性试验法SH/T 0453—92润滑脂抗水和抗水一乙醇(1:1)溶液性能试验法SH/T 0596—94润滑脂接触电阻测定法SH/T 0643—1997润滑脂抗水喷雾性测定法SH/T 0661—1998润滑脂宽温度范围蒸发损失测定法SH/T 0681—1999润滑脂表观粘度测定法SH/T 0682—1999润滑脂在贮存期间分油量测定法SH/T 0700—2000润滑脂防锈性测定法SH/T 0716—2002润滑脂抗微动磨损性能测定法SH/T 0721—2002润滑脂摩擦磨损性能测定法(高频线性振动试验机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