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及翻译

合集下载

英汉名词修饰语的异同及其翻译 (2)

英汉名词修饰语的异同及其翻译 (2)
held将要召开的会议workdonemycollegue我同事做完的工作在这几个例子中修饰语都放到被修饰语的后面是英文的表达习惯翻译时不能译成衫印有花因为中心是衫而不是花在某些语料中后置的语非常长比frontgte这种情况就要考验译者的翻译水平这个语可以译为你通过前门所需的总之无论后置的短语修饰语有多复杂译者都必须想办法将其放到汉语被修饰语之前有些作为语修饰语会放在被修饰语前面这样的修饰语基本可以归为一类修饰数量的例如
- 45 -
语言文学研究
代词和形容词性物主代词在汉语里也能够找到对应的词 语。 所以,代词作修饰语修饰名词的翻译可直译。 例如:
his clock 他的钟 David’s bike 大卫的单车 This book is mine.这本书是我的。 前两个例子中,前置的形容词性物主代词翻成中文后 被放到名词前面,意思和结构都没有改变;最后一个例子的 名词性物主代词在汉语里也可以后置,同样是依葫芦画瓢。 (3)数词作修饰语 英汉两种语言中都常见数词(基数词、序数词)充当名 词的修饰语。 两种语言中,数词充当修饰语时与中心词的位 置相同。 例如: five cars 五辆车 the fifth birthday 第五个生日 two bottles of milk 两瓶牛奶 由以上例子可得:无论是在汉语还是英语中,序数词 和基数词修饰名词时都置于中心词之前, 结构与语序都 相同,翻译起来同样是按语顺和结构直译,不需要做过多 调整。 译者唯一需要注意的是:中文不能直接用“数词+名 词 ”格 式 ,比 如 :五 车 ,中 文 的 结 构 为 “数 词+量 词 + 名 词 ”。 因为中文中量词的词汇和语序都是固定的, 翻译时可以 直接套用固有格式,所以翻译英文的“数词+名词”时也可 以直译。 (4)形容词作修饰语 英汉语中单个形容词作为名词修饰语时都置于被修饰 词之前,语序和结构完全一致,所以两种语言进行转换时采 取直译,并无困难。 例如: red flower 红花 tall building 高楼 young lady 年轻女孩 以上的例子都是在英语中常见的形容词充当名词修饰 语,译成中文时不需要调整语序,但是译成中文时要注意将 “的”字省去。 上述例子是比较普遍的情况,但是总有一些特 殊情况,有时候英语中的形容词修饰语可以后置。 例如: something alive 尚存活的东西 mission impossible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为汉语中的形容词修饰语只能放在被修饰语之前, 所以尽管英语中形容词后置了,汉语中还是要将其提前。 2.英语中存在但汉语中不存在的修饰语 英语中有单复数之分,还有可数和不可数之分,所以存 在冠词。冠词主要分为不定冠词和定冠词。不定冠词“a”往往 修饰可数名词的单数;“the” 可用于修饰各类名词, 表示特 指,以区别于其他同类物品。 但汉语中没有冠词,更没有冠 词作为名词修饰语的情况。 所以,对于中国英语学者和译者 来说,“冠词”的学习和处理是一大难题。 例如: a student (一个)学生 This is an orange.这是(一个)橘子。 the bags 这些书包 the bus 这辆巴士

英汉语主被动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主被动对比与翻译

英汉语主被动对比与翻译一、概念主动与被动体现主语和谓语动词之间的语法关系。

所谓主动,是指行为的发出者在句子里是主语,即施事;而被动是指充当句子主语的是某一行为作用的对象,即受事。

二、汉语的被动式与翻译汉语中表达被动概念有三种形式: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不带有被动标记的意念被动式和无主句。

一)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是指借助词汇手段实现的。

主要有“被、由、给、把、让、受、挨、为、使、于、蒙、经、叫、遭受、加以、予以、为……所、是……的、在……中”等。

此类被动句一般表示较强的被动意义,侧重于行为的表达,翻译时一般译成英语的被动句。

如:1. 救济品很快被送到火灾的灾民手中。

Relief was quickly sent to the sufferers from the fire.2. 这些发动机由蒸汽驱动。

The engines are driven by steam.二)不带有被动标记的被动式此类句子中的主语或话题实际上是动作的承受者。

句子形式主动,而意义被动。

一般情况下,译成英语,可使用被动式。

1. 这座桥将于今年年底建成。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bridge will be completed by the end of this year.2. 地图挂在墙上。

A map was hung on the wall.三)无主句无主句通常可以用主动形式表达被动意义。

一般情况下,可以用英语被动式表达该类无主句。

必须保证8小时睡眠。

Eight hours’ sleep must ne guaranteed.但如果选择的英语动词的意义和英语的行文习惯,也可以用主动式。

洋车夫疑心他醉了,回头叫他别动,车不好拉。

Suspecting he was drunk, the rickshaw puller turned his head and asked him to keep still, for it was hard to pull the rickshaw.三、英语的被动式与翻译、鉴于以上汉语被动句的三种表达方式,我们在翻译英语被动句的时候,要找出适当的被动形式,因为汉语表达被动式的词存在语体等方面的差异,如积极意义(被、受/到)和消极意义(挨、糟)的差异,抽象和具体的差异,口语体(给、叫、让+ 施事)和书面语体差异等。

英译汉翻译技巧

英译汉翻译技巧

英译汉讲稿Unit1 中英文主要差别I.意合、形合As it is getting dark, let’s go home!II.动词I fell in love with Beijing just upon my arrival there.I burst into tears at the news.III.名词与限定词Have you brought your book here?Did you have your meal?IV. 名词单复数Since Nixon on, American Presidents have attached great attention toSino-American relations.There are 150 staff members / a staff of 150 in our Department.What foods do you usually have for your meals?V. 动词时态What did you have in your mind?I knew he could pass the test!Oh, I thought there would be only grammar differences in the two languages. VI. Punctuation marksToday’s newspaper—The People’s Daily—carried an important article: “How to Curb Corruption”.VII.短与长However, you do not have to wear a seat belt if you are reversing your vehicle; or you are making a local delivery or collection using a special vehicle; or if you have a valid medical certificate which excuses you from wearing it.VIII. 重复问题Time is life, for it is both money and speed.Pleasant Journey to Office, Safe Trip to HomeNew Beijing, Great OlympicsVarious Schools to contend; numerous flowers to bloom!Unit 2 增词译文不能对原文的意思任意增加或减少,这是从事翻译必须遵守的一项基本要求,但这并不是说译文在文字上不能有任何增减。

从英译汉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

从英译汉看英汉两种语言的表达差异

英译汉是国内英语考试特有的题型,因此做惯了多项选择的考⽣做英译汉时如临⼤敌;因为它的难度⼤,许多英语基础不是太差的考⽣做这类题时也觉得如履薄冰。

⼀句话,英译汉是⼀种令⼈伤脑筋的题型。

但是,像英语学习本⾝⼀样,只要⽤⼼钻研、寻找规律,英译汉也是可以突破的。

本⽂想从英汉两种语⾔在表达上的差异这⼀⾓度谈谈英译汉的技巧。

1.英语重结构,汉语重语义。

英语和汉语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

从英译汉题型的设置来看,英语句⼦⼀般⽐较复杂,这主要有两个⽅⾯的原因:⼀是考试要求句⼦要有⼀定的难度,不然⽆法检验考⽣的真实⽔平;⼆是英语可以通过结构上的安排使许多层意思在⼀个句⼦中表达出来。

下⾯我们先看⼀个例⼦: ①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who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who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

这个句⼦⽒达30个单词,是个典型的复杂句。

从内容上讲,它主要提供两个⽅⾯的信息:⼀是It applies to... historians,⼆是historians的具体情况;从结构上讲,它是⼀个主句带两个由who引导的从句。

尽管结构复杂、信息量⼤,这句话在英语⾥并不紊乱,因为句⼦结构环环相扣,语义清楚楚:who引导的定语从句放在名词后⾯修饰这个名词,这是英语中较常见的表达形式,两个从句的语义既相对独⽴,⼜和主句连成⼀体。

如果把这个句⼦改成:It applies equally to traditional historians and to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Traditional historians(or the former) view history as only the external and internal criticism of sources. Social science historians (or the latter) equate their activity with specific techniques.表达的意思完全⼀样,但是表达⽅式略显平淡、罗嚏,这说明英语表达⾮常重视句⼦结构,句⼦结构上的适当安排往往可以达到更好的表达效果。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

从主动与被动角度看英汉句式翻译对比差异英汉句式翻译是中英语言之间重要的桥梁,它涉及到两种不同的语言文化背景以及语法结构的差异。

从主动语态和被动语态两个不同角度来看,英汉句式翻译存在一些差异。

第一,主动与被动的表达方式在英语中,主动语态的表达常常强调动作的主体和动作的发出者,而被动语态的表达则强调动作的承受者。

在汉语中,主动语态的表达并不会强调动作的主体,而是注重表达动作本身。

在句式翻译时,需要根据上下文来把握句子的意义,准确地传达出来。

英语句子"I made a cup of coffee."可以翻译成汉语句子"我泡了一杯咖啡",而英语句子"A cup of coffee was made by me."则可以翻译成汉语句子"我泡了一杯咖啡",可以看到,这两个句子在英汉之间的翻译差异主要体现在被动语态的表达上,其中主语"我"(I)变为主谓结构中的动词"泡"(made)的宾语。

而汉语句子的主语"我"(我)并没有被翻译出来。

在句式翻译中,由主动语态到被动语态的转换通常需要对句子的结构进行相应的调整。

在英语中,这种转换通常是通过变换动词的形式实现的。

而在汉语中,这种转换通常是通过语序的调整来实现的。

英语句子"The teacher teaches the students."可以通过将动词"teaches"变为被动形式来进行转换,使得句子变为"The students are taught by the teacher."在这个翻译过程中,动词"teaches"变为了"are taught",同时句子的主语"the teacher"变为了"by the teacher"。

非文学翻译

非文学翻译
英译汉中句型的转换、英汉结构差异和汉译英选词 一英译汉中句型的转换
英汉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有相似之处,但更多 的是差异。同一个思想或概念,英语和汉语的 表达方式各不一样。在很多情况下,翻译的本 质,实际上是一种“替代”。在英译汉中,需 用汉语的表达方式,去“替代”英语的表达方 式; 反之亦然。这种翻译中的句型转换,也可 以说是“改换说法”。
译文2: 译文2 对大部分人来说,“教的就是大楼里一间间的教室。
3这些替换手段,最典型的是一些标牌或标识的 翻译: Wet Paint! 油漆未干! No Smoking! 禁止吸烟! No littering! 禁止乱抛果壳和纸屑! 其次是一些成语或谚语的翻译 1As you sow , so shall you reap.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2Birds of a feather flock together.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因此,表达同一思想或概念的方式掌握 越多,汉译英时就能根据不同的上下文和文 体,选择适当的词汇和短语,翻译起来就能 左右逢源,游刃有余。选自《笔译实务》2 级
3 Man did not learn to write until about 3000 B.C. . 译文1:人类社会到公元前3000年才学会书写. 译文2:人类社会到公元前3000年才出现文字。 4 The battle field became something holy. It was not touched. 译文1:这个战场几乎成为圣地,它一直没有被动过。 译文2:这个战场几乎成为圣地,至今还保持着当年 的旧观。
所以,“替换”在翻译中是广泛使用的手段: 例1Nowadays it is not seldom that a man lives to be seventy years old. 译文1:今天,活到七十岁的人不是不常见的。

英汉句式结构的差异及翻译

英汉句式结构的差异及翻译

英汉句式结构的差异及翻译
1.语序:英语是一种SVO语序(主语+谓语+宾语),而汉语是一种主
谓宾语的语序,即主语+谓语+宾语。

2.修饰成分位置:英语中的形容词一般在名词前面,而汉语中的形容
词一般在名词后面。

3.动词与介词搭配:英语中动词与介词的搭配较多,而汉语中动词与
介词的搭配较少。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注意上述差异,根据语序、修饰成分位置和动词
与介词搭配的情况进行相应的调整和转换。

例如,将英语句子"The boy is reading a book."翻译成汉语时,需
要将语序调整为"这个男孩正在读一本书。

",同时将形容词"reading"放
在名词"book"之后。

另外,还需注意英汉语言的特点和习惯用法,在翻译过程中要尽可能
保持原文的意思和表达方式,同时遵循汉语的语法规则和习惯用法。

同时,还要注意准确表达各种动作和情感,并根据上下文进行合理的译文选择。

英汉语序差异及翻译技巧英汉语序差异

英汉语序差异及翻译技巧英汉语序差异

英汉语序差异及翻译技巧英汉语序差异语序指句子成分的排列次序,它是词语和句子成分之间关系的体现,反映语言使用者的逻辑思维和心理结构模式。

对同一客观事物或事实,英汉有不同的语言表达顺序。

英语思维模式是由点到面的外展螺旋式,其表达方式是由小到大,由近及远,由轻到重,由弱到强;而汉语恰恰相反,呈内旋式:由面到点,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重到轻,由强到弱。

此外,英语多倒装句,汉语则很少见。

汉语是语义型语言,英语是形态型语言,所以两者在语序安排上有很大的差异。

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要掌握基本的翻译技巧,还需要对原文仔细思考,灵活调整语序,以达到译文最大程度的通顺。

有时译者冲不破原文结构的束缚,一味照搬原文的词序、语序,导致了译文的走形。

1.无主语时英汉语序的差异及翻译汉语中有大量的无主语句,而英语句型中除祈使句外一般都有主语,因此,把汉语的无主语句译成英语时,需要改变句子结构,使译文符合英语语法规范。

例如:a. 沉默啊,沉默啊!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Silence, silence! Unless we burst out, we shall perish in this silence!此处补增主语we。

b.世界到处都在说英语。

English is spoken all over the world.此处把汉语无主语句中的宾语转换为英语被动语态结构中的主语。

c. 似乎有一个错误。

There appears to be a mistake.此处把汉语无主语句中的宾语转变成英语There be句型中的主语。

2.英汉定语语序的差异及翻译英汉定语的位置不完全相同。

英语定语的位置比较灵活,有前置定语和后置定语之分。

而汉语定语位置比较固定,一般为前置定语。

2.1一个单词作定语英语中单词作定语时,通常定语放在名词之前,汉语中定语的位置也大体如此。

当英语定语修饰的是由some, any, every, no等构成的复合代词时,定语要后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及翻译英汉句子表达方式差异是影响学生英汉互译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

文章主要从几个方面探讨英汉句子表达方式的差异,以期对学生的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在英语教学中, 常常会发现:学生在英译汉时,汉语欧式化,半土半洋,晦涩、难懂; 在汉译英时,英语似乎已被汉语同化, 句子中充满了中国式的英语(Chinglish) 。

其中原因恐怕涉及很多方面,但最主要的原因在于学生对两种语言的句子表达方式差异不甚了解。

因此在英语教学中, 应坚持英汉比较的原则,让学生从理性认识上弄清两种语言的异同,把精力集中于解决异的问题上。

正如吕淑湘所说:“对于中国学生最有用的帮助是让他们认识英语和汉语的差别,在每一个具体问题---词形、词义、语法范畴、句子结构上, 都尽可能用汉语的情况来跟英语作比较,让他们通过这种比较得到更深刻的领会。

”本文主要探讨英汉句子表达方式的一些差异, 以期对学生的英汉互译水平的提高有所帮助。

一、英语重形合,汉语重意合英汉句子中, 成分与成分之间或句子与句子之间的连接方式不同。

英语多靠形合,汉语多靠意合。

所谓形合就是指英语句子中各分句之间的联系大多是通过词汇纽带直接地显现出来的。

所谓意合就是指汉语句子主要通过字词的意义连结起来。

英语单词本身就是一种有形式标记的语言, 比如英语在词形变化上除了通过词根或词尾表示词类、词义外,还有名词的单、复数形式, 动词的各种时态形式, 人称代词的格的形式等, 这些词的形式的变化表示着意义的变化。

正如吕淑湘先生指出:在某些语言里,形态即使不是语法的一切,至少也是语法的根本。

”而汉语在表示动作和事物的关系上(词类,名词数、格,动词时态) 几乎全部依赖意合。

申小龙先生就汉语的无标记性曾指出过:“汉语语词意蕴丰富有余, 配合制约不足,一个个语词好象一个个基本粒子,可以随意碰撞, 只要凑在一起就能意合, 不搞形式主义。

”不少学者用了很多生动的例子来说明汉语的这种意合性。

比如纸花, 花纸; 半斤, 斤半; 商量好,好商量; 词序变了, 意义完全改变。

在句子结构上,英语句子的主干结构突出,即主谓机制突出,其它修饰、限制、平行、补充等成分好似主干上的旁枝,借助各种关联词进行空间搭架,把各个子句(clause) 有机地结合起来。

而汉语句子则没有一定的主谓框架限制, 句子与句子之间不用或少用连结词来表示相互之间的关系, 而通过逻辑纽带或语序间接地表现出来,有可能几个动词结构连用,或几个名词性短语连续铺排,节奏简洁明快。

在表达一些复杂思想时,一般是按时间顺序或事理逻辑关系逐步交代, 层层铺开,形成了汉语句子所特有的线型结构。

因此,有的语言学家把英语句子比作一棵参天大树,一串葡萄,一串珍珠; 把汉语句子比作一根竹子, 一盘珍珠, 这不失为非常形象的比喻。

根据以上英汉句子结构的根本差异, 在英汉互译时要注意进行形合法和意合法之间的转换。

具体地说, 在汉译英时常常要有意识地在译文中选用适当的词如连词、关系词、介词等按照英语的语法逻辑关系将汉语的几个意义片断连结为并列句或复合句,既正确译出原文的意思,又符合英语的句法。

英译汉时, 我们需要将有着层层从属或修饰关系的英语句子按照时间顺序或逻辑顺序分散为几个意义片段,以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请看以下几例。

1. As long as the green mountains are there , oneshould not worry about firewood.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2. If winter comes ,can spring be far behind ?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3. This means that a rectangular picture can be builtup from the 551 digits by putting themdown in 29 rows of19 characters , putting black squares where there are onesand white squares where there are zeros.这意味着, 一个长方形的图案可以由29 行组成,每行包括19 个符号,共551 个数字,在1 的地方涂成黑色的正方形,在0 的地方涂成白色正方形由上述几例我们不难看出, 英语句子多使用各种关联词,而汉语句子略去了关联词,但句间的关系依然清晰可见, 如1 , 2 , 例; 3 例虽然较长, 但它们的主干结构突出,其它成分通过各种关联词、介词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结构紧凑严密,而相应的汉语译文则要将句子分散为小的片断, 片段之间用标点符号隔开,按逻辑顺序,逐步交代,层层铺开,给人以舒缓明快的感觉。

二、英语多用静态词,汉语多用动态词因为汉语动词没有什么形态变化,使用方便,且重于动态描写,所以在汉语中动词用得多;由于英语句子中的谓语动词受形态变化的约束, 而且句子中只能有一个谓语,因此英语有一种少用(谓语) 动词,或用其它手段表示动作意义, 具有静态特征。

英语的这种特征具有多方面的表现。

但概括地说, 不外有句法方式和词汇方式两种, 前者包括非谓语形式(即动词的- ed 形式、- ing 形式、和不定式) , 后者包括动词的同源名词(如master - mastery) 、同源形容词(如doubt - doubtful) 、以及一些具有动作意义的名词( sight、glance 、look 等) 、形容词(如aware 、afraid等) 、介词、副词等。

由于英汉句子的上述特征, 英译汉时常常把这些具有动作意义的词汇转译成汉语的动词, 而汉译英时,在确定了句子的谓语后,将其它动词转译成英语的非谓语动词、名词、介词、副词或其它词类。

请看以下例子:1. The sight and sound of our jet planes filled mewith special longing.看到我们的喷气式飞机,听见隆隆的机声,令我特别神往。

2. She is a lover of Chinese parnting.他热爱中国画。

3. Up the street they went ,past stores ,across a broadsquare ,and then entered a huge building.他们沿着大街走去,经过许多商店,穿过一个大广场,然后进入了大厦。

4. The parades marched in the street ,carrying flowersand banners in their hands.游行的人拿着鲜花和彩旗在街道上行进。

三、英语重物称,汉语重人称英汉的另一差别是英语重物称与汉语重人称。

()也就是指英语句子在选择主语时, 往往采用非生物的词语, 而汉语习惯用表示人或生物的词语作主语。

在英汉互译时,为了使译文更加自然,我们应当进行这种物称与人称的转换。

请看下边例子:1. An idea has occurred to me.我想到了一个主意。

2. If anything happened to him,let me know.如果他发生了什么意外,请通知我。

3. The smell of those flowers reminds me of mychildhood.一闻到那些花香,我就回忆起我的童年。

四、英语多被动,汉语多主动被动语态的广泛使用是英语有别于汉语的又一特点。

在英语中,凡是不必说出主动者,不原说出主动者, 无从说出主动者或者是为了便于连贯上下文等场合, 往往都用被动语态。

科技英语中被动语态的使用更为突出。

而在汉语中, 被动语态的使用远远低于英语, 英语被动语态的句子如果不强调动作的执行者,译成汉语时,很多情况下都译成主动句。

请看下列句子:1. This book has already been translated into Chinese.这本书已经翻译成中文了。

2. They are long - term policies , which will be incorporated in the Basic Lawfor Hong Kong and preservedintact for 50 years from 1997.这些(安排) 是长期的政策, 它们将写入为香港制定的基本法中, 并在1997 年以后的五年内保持不变。

3. All teachers and cadres of the Department are requested to meet in the conference room at 2 : 00 p. m. onWednesday to hear a speech.请全系教师和干部于星期三下午在会议室集合,听报告。

4. It is hoped that you will have a chance to visitChina.希望你有机会来中国访问。

在英语中类似于例句4 以it 作为形式主语的英语句子英译汉时要变成主动句,有时不加主语,有时加主语如“有人”, “大家”“人们”等,同样汉译英时也应将汉语中的这一类表达方式译成英语中的被动语态, 在表达方式上则可充分利用英语中以it 作形式主语的句型,例如:1. It should be said that the situation is basicall ysound.应该说,情况基本上良好。

2. It has been known for a long time that there is afirs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heart and the liver.长期以来, 大家知道心脏和肝脏的关系是主要的。

五、英语多长句,汉语多短句英语多用长句, 汉语多用短句这是英汉语言的又一差别, 这一差别与上述所提到的四种差别密切相关,另外还由于英语的后置修饰语(定语短语或定语从句) 和位于动词后面的状语短语或从句有时很长;而汉语的修饰语一般前置,不宜过长。

上述诸种原因导致了英语多用长句, 汉语多用短句这一特点。

因此,英译汉时,通常按汉语的特点和表达方式把英语的长句分译成若干个短句,反之汉译英时,通常借用英语的各种连词, 关系词等把汉语的若干短句连结成符合英语表达习惯的句子。

正象着名汉语学家王力教授所说: “英国人写文章往往化零为整,而中国人写文章往往化整为零。

请看下面例子:1. The contrast between this knowledge and understanding of Kissinger’ s tact ics and this unc ertainty abouthis strategy is characterisic of most of what is written andsaid ,not just about his role in the Middle East but about awhole range of Kinssinger’ s ventures , including the mostimportant he has undertaken.人们一方面对基辛格的策略有这样的认识和了解,另一方面对他的战略却又这样捉摸不透,基辛格的大部分文章和言论的特点就是这样; 这些文章和言论不仅谈到他在中东所起的作用, 而且谈到他的全部活动,包括他从事的最重要的活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