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理论——本色论

合集下载

李渔戏曲本体观与“本色”理论

李渔戏曲本体观与“本色”理论
二、清代李渔的“本色”说
李渔对曲文的探讨主要着手在两个方面,一个是曲词,一 个是宾白,跟明代戏曲家相比,他对戏曲的艺术特性及其本色 阐释的更加具体与深刻。在这里,他已然把宾白提升到与曲词 同等的地位,用辩证的态度审视戏曲中的两种语言。
“曲文之词采,与诗文之词采非但不同,且要判然相反。 何也?诗文之词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词曲 不然,话则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 在这 里,“贵显浅”是李渔对戏曲语言最先提出的要求。此款与 “戒浮泛”、“忌填塞”是一体两面。李渔的“显浅”包含三 重意思。其一:“显浅是要求戏曲的语言要通俗易懂,要完全 让普通百姓接受。其二:“显浅”既不是粗俗的语言,也不是很 直白的家常厘语,而是某种具有深厚韵味的词语,即“意深” 而“词浅”。其三,“显浅”是“忌填塞”。就是创作者在对 典故的运用时尽量要做到不留痕迹,让人读起来有种朗朗上口 的感觉。对于曲文的“显浅”,李渔的落脚点立足于观众的接 受层面,相较于明代的剧作家,它提出的通俗更接近戏曲的群 众性这一特征。
“本色”的另一个方面是“重机趣”。这一个观点的提出 既是对古典剧论“本色”理论,尤其是明代以来“本色”派理 论的继承,也是在曲文通俗化基础上的创造性见解。“机趣” 说是李渔关于曲文的性质的论述。李渔认为,无论什么角色演 唱的曲文都不能缺少“机趣”,即某种审美韵味。在这里,李 渔更多看到的是一种欣赏层面的美,一种形式与内容相结合 的美。他指出:“机趣二字,填词家必不可少。机者传奇之精 神,趣者传奇之风致,少此二物,则如泥人马土,有生形而无 生气。因作者逐句凑成,遂使观场者逐段记忆,稍不留心,则 看到第二曲不记头一曲是何等情形,看到第二折不知第三折 要何作勾当。是心口徒劳,耳目俱涩,何必以此为苦,而复苦 百千万亿之人哉?……

艺术理论基础知识之戏曲

艺术理论基础知识之戏曲

艺术理论基础知识之戏曲1 中国戏曲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代表性艺术品种之一,世界上有三种古老的戏剧——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古印度的梵剧中国的戏曲,中国戏曲是其中生命力最为旺盛的一种,如今,其他两者都已退出历史舞台,唯有中国戏曲仍然活跃在广大城乡。

中国戏曲的源头可追溯到原始社会的歌舞,其孕育期非常漫长,直到宋代才成为一种独立生存与发展的戏剧形态。

2 戏曲的含义戏曲是中国传统戏剧的特别称谓直到近代,学者王国维在其《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才将“戏曲”一词作为班汉宋金杂居、宋元南戏、元明杂居、明清传奇以至清代以来各种地方戏在内的中国传统戏剧的通称。

今天,戏曲一词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演剧体系的专称。

3 戏曲的基本特征A 综合性包括时间艺术(音乐)和空间艺术(美术)。

戏曲是以唱、做、念、打得综合表演为中心的戏剧艺术。

涵盖了文学、音乐、舞蹈、美术、工艺、武术、杂技等各种门类的艺术因素,各种艺术因素都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成为帮助和加强表演、刻画人物形象的有机手段,从而使中国戏曲具有独特的魅力。

B 虚拟性传统舞台常常空无一物,有时只摆放意义不固定的“一桌二椅”。

主要是靠表演将表演场所转换为剧情发生的地点。

戏曲艺术充分相信人们的智慧和想象力,通过演员的表演和当场指点,再加上观众的想象力,可以叫舞台上出现任何事物。

这种虚拟的手法解放了戏曲舞台,给戏曲作家和物体啊艺术家带来了艺术表现的自由,大大地开拓了表现生活的领域。

C 程式性戏曲艺术从表演身段,到剧本结构、音乐设计、服装穿扮等,都要求遵守一定的程式。

程式是一种规范。

它来源于生活,表演程式是生活动作的规范化,是一种可以使人们理解的相对固定的格式。

表演程式又是生活动作的节奏化和美化。

并非一成不变。

D 节奏性(音乐舞蹈来表演故事的需求)E 技术性(中国戏曲包含舞蹈、杂技、哑剧、武术等技术要求很高的艺术因素)4 戏曲的活动方式庙会演出宴会演出剧场演出广大民众自娱自乐(曲社票房围鼓堂等)5 戏曲的演出队伍江湖班(宋元“路歧人” 勾栏艺人)家班(特殊的艺术性奴仆)业余班社(曲友票友串客)“票友下海”指有的票友参加了专业的戏曲班社,成为职业演员。

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

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

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艺术关汉卿是元代伟大的戏剧家,元杂剧的开山祖师。

元人钟嗣成《录鬼簿》中将他列于"前辈才人"之首,明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称其"初为杂剧之始,故卓以前列",近人王国维在《元刊杂剧三十种序录》中也说:"至元时,杂剧一体,实汉卿创之。

"他所写杂剧总数约64种,现存14种,残本3种(1)。

他的作品思想深刻,题材广阔,内容丰富,人物性格鲜明。

他的戏曲语言能适合不同风格的需要,要雄壮时则雄壮,要妩媚时则妩媚,要通俗时则通俗,要文雅时则文雅。

其显著的特点是通俗晓畅、明白如话。

正如王国维所云:"关汉卿一空依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元人第一。

"(2)周德清将关汉卿推为"元曲四大家"之首。

一、语言的适俗性一代有一代之所胜,一代有一代之文学,作为一种崭新的文学样式,元杂剧打破了自先秦以来以诗文为正宗的局面,体现了文学发展史上的一大转变,作为俗文学的代表与雅文学分庭抗礼。

杂剧创作的繁荣意味着俗文学对文坛的占领,因为戏剧文学是大众的艺术,语言必须通俗易懂。

这与诗文的典雅隐晦是迥然相异的,清朝徐大椿在《乐府传声》中这样说:"至其体则全与诗词各别,取直而不取曲,取俚而不取文,取显而不取隐,盖此乃古人之言语,使愚夫愚妇共见共闻,非文人学士自吟自咏之作也。

"正是由于戏曲语言的俚直,才真正体现了戏剧的本色。

对于本色,许多评论家都有所论及,明王骥德说:"作剧戏,亦须令老妪解得,方入众耳,此即本色之说也"(3)。

徐渭在《南词叙录》中也说"与其文而晦,曷若俗而鄙之易晓也。

"何良俊也说"谐俳,自然,似寻常说话。

"(4)由此可见,本色在语言上的标志是通俗浅显。

而兴起于勾栏瓦肆间的元杂剧也正是以民间口语为语言主体的,因此,大部分剧作具有较浓烈的生活气息,语言显得特别朴素、明快。

略论徐渭“本色论”中的“真”与“情”

略论徐渭“本色论”中的“真”与“情”
撼 目 辩 豁& #

蚤 £ 赫 帮 氲 s 。# 嚣 精
鸯菩 , 警蕊 蟹 ;譬 擎 竽{肇 辫警 奠罄
§ 。} 辣 《
鬯 替蝮 蟊& £ 爵 § 鬻j。 # 鞲 瓣 魏 端 擗 壶 弗瓣 § § § #{ 嚣§ £ ; § 女 麟 巷糖 善 蓦蟾 § §募 g# 耩§ § { s 辩嚣 。 ¥ 萋 { § 鳍嚣 #矗 #} #§ § § 。 。 § 蛳 辩 i s §§ 鞋 船 g 蟹耩 { ;

它最 初来 源于 中 国诗 文 理 论 , 被 引 人并 盛行 于戏 后
曲理 论批 评 。在 明代 中晚期 , 着 戏 曲创 作 和理 论 随 研究 的繁 兴 ,本 色 论 ” 成 为 戏 曲家 们 在 研究 戏 曲 “ 也
发展历 史 、 现状 及 创 作 规 律 时着 重 探 讨 的问 题 。徐 渭在 比较 深入把 握 戏 曲艺术 特质 规 律 的基 础 上 , 批

本 色重 真
心 。徐 渭 在《 书季 子 微 所 藏 摹 本 兰亭 》中说 : 世 间 “
诸 有 为事 , 临摹直 寄兴 耳 , 凡 铢而 较 , 寸而合 , 岂真我
在 徐渭 “ 色 论 ” 本 的深 层 底 蕴 中 , 尚纯 真 、 是 贵 自然 的艺术 观和 美学 追求 。
“ 地视 人 , 天 如人 视蚁 , 视微 尘 , 蚁 与人 , 蚁 如 尘
与虚邻 , 亦人 蚁形 。小 以及 小 , 为 等伦 , 互 则所 称蚁 , 又 为甚 大 , 大 如斯 , 有定 界 ? 物 体纷 立 , 仲无 小 胡 伯 怪, 目观 空华 , 起灭 天外 。爰 有一 物 , 里无碍 , 小 无 在 匪 细 , 大匪 泥 , 不 知 始 , 不 知 驰 , 之 者 成 , 在 来 往 得 失

徐渭戏曲论新探三则

徐渭戏曲论新探三则

徐渭是明代著名的传奇人物,他不仅以独特的气质、才情独领一时风骚,而且在文学、艺术的多个领域都有很多独特的成就和见解。

在戏曲界,对于徐渭戏曲论的研究,多围绕他的戏曲论著《南词叙录》展开,关于这方面也产生了颇丰的研究成果。

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关于《西厢序》《题昆仑奴杂剧后》等文章的研究。

徐渭不仅在戏曲理论上有独特的观点,他还创作戏曲剧本《四声猿》。

这些文学、艺术的成就和徐渭个人的人生历程互相融合,形成了徐渭特有的艺术观、思想观,并渗透于他的著作之中。

一、本色:使用合适的语言徐渭戏曲理论中最被推崇的理论就是“本色”论,可以说,“本色”论就是徐渭戏曲论的核心。

但“本色”这个词语并不是从徐渭始创,也不是徐渭独创的戏曲理论用语。

刘勰《文心雕龙》、严羽《沧浪诗话》、陶明濬等运用了“本色”这个词来评点文学作品,但每个人对“本色”含义的把握不尽相同。

“本色”最初并不用在戏曲评论上,它是由徐渭首次引用到戏曲评论中,并得到了大家的认同,此后的戏曲评论里经常可以看到“本色”一词,尽管其内涵不尽相同。

“本色”一词的含义比较复杂,在不同的时代有不同的意思,因此用一句话来概括说明是很不容易的,即便是在同一个时代,“本色”的含义也会随着研究者的观点产生不同的解释。

徐渭的“本色”一词,主要是围绕戏曲语言展开的,他在《题昆仑奴杂剧后》中说:“语入要紧处,不可着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越警醒,此才是好水碓,不杂一毫糠衣,真本色。

”[1]“语入要紧处”是指随着人物和环境的不同而使用合适的语言。

如果身份不高的人物说出知识分子才会说的优雅的语言,或者说一些一般观众不了解的典故,那这个人物就是不真实的人物,演出时就会让观众觉得非现实,他们不容易投入观戏。

相似的观点在《南词叙录》也有阐述:“关于典故”“最喜用事当家,最忌用事重沓及不着题”。

[2]意即用典时一定要根据剧情和人物使用合适的典故,而且要使用观众普遍熟悉、容易理解的典故。

用典一直是中国文化的语言特色,徐渭也深知于此,但是他强调要使用观众都知道的典故、适合于剧情和人物的典故。

徐渭“本色论”曲学内涵新探

徐渭“本色论”曲学内涵新探
本 , 的重要范畴之一, 如北宋陈师道《 山诗话》 “ 后 云: 退 于徐渭 的戏 曲 “ 色 论 ” 研 究 者 有 着 不 同 的看 法 。 之 以文 为诗 , 瞻 以诗 为 词 , 教坊 雷 大 使 之舞 , 子 如 虽 或认 为徐渭 所 云 “ 色 ” 的是 曲家 的个 性 特 征 与 本 指 极 天下 之 工 , 非 本 色 。 …。 季 狸 《 斋 诗 话 》 艺术 风格 . 要 ” ∞曾 艇 如夏 写时 先生 认 为 : 徐 渭 与 唐顺 之 的见 “ 云 : 东坡 之 文 妙 天 下 , 皆非 本 色 。 “ 然 与其 它 文 人 之 鳃 十 分接近 , 认 为本 色 就 是 真 我 面 目。 _ 】 认 他 ”5加或 ] 文、 诗人 之诗 不 同 。 l 南 宋 严 羽 以禅 喻 诗 , 为 : 为与 明代大 多 曲家一样 , 渭 “ 色 论 ” ”2 认 徐 本 只涉及 戏 曲 “ 悟乃 为 当行 , 为本色 。 ¨ 因为 “ 色论 ” 中 的语 言 问题 。 王 小 盾 先 生 认 为 : 准确 地 说 。 色 惟 乃 ” 本 在 如 “ 本
要: 目前学界一般认为明代 曲家的“ 本色论” 只涉及戏 曲的语言 问题 , 但徐 渭的戏 曲“ 本色论 ” 明代 曲家 中 在
比较独特 , 内涵丰 富, 除关注戏 曲的语言外 , 还广泛 涉及 了戏 曲的审美特征 、 创作 技法、 角色塑造 、 声腔格律 、 曲家 个性、 艺术创新诸多 曲学范畴的问题。徐渭戏 曲“ 色论” 本 的提 出, 因其 曲学 内涵 的丰 富性, 导并启迪 着 当时 指 及后世诸 多 曲家的戏曲创作 与剧论表述 , 为晚明及清初古典戏剧 学高峰 的到来奠定 了丰厚 的理论基础。
关键 词 : 渭 ; 色 论 ; 徐 本 曲学 内涵 中 图 分 类 号 : 3 I7 2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 7 — 2 X(0 2 0 — 0 0 0 1 2 9 0 2 1 )4 0 2 — 5 6

徐渭诗歌的

徐渭诗歌的

真实是艺术的生命——谈徐渭诗歌对其“本色”戏曲理论的借鉴和运用王海艳(宁夏大学人文学院,宁夏银川 750021)摘要:“本色”这一范畴徐渭主要把它用于戏曲理论,是要面向“大地众生”,表现“人生本色”,也即是“真”。

但是,我认为在徐渭的创作过程中,他自觉不自觉的把这一理论推广运用到了传统的诗文领域,使其抒发一己之“真我”的本色理论不仅仅限于戏曲,不仅仅是他品评戏曲作品价值的美学标准,同时也是他对整个文学创作价值的认识,成为一个普遍的美学观点。

本文就试从抒写真我和尚求真奇两个方面分析徐渭诗歌中运用的“本色”创作论。

关键词:徐渭;诗歌;本色;真实徐渭,字文长。

生于明代正德十六年(1521年),死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他是十六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家、戏曲家和书画家。

正如徐渭自称:“吾书第一、诗二、文三、画四。

”①他在诗文、绘画、戏剧、书法及戏剧理论方面都有极高的造诣,尤其是他反对当时前后七子高呼的复古思潮,提出了“崇尚自然”、“出己之所自得”的文学主张,其精华即为崇尚自我的“本色”创作论。

“本色论”是徐渭戏曲理论的核心,也是明代文坛上比较重要的文学理论。

下面先来谈谈“本色”论的提出及徐渭对“本色”论的认识。

一“本色”的提出“本色”一词最早见于著名文艺理论家刘勰的《文心雕龙·通变》:今才颖之士,刻意学文,多略汉篇,师范宋集,虽古今备阅,然近附而远疏矣。

夫青生于蓝,绛生于茜,虽逾本色,不能复化。

②刘勰以颜色的递变,说明“才颖之士”“近附而远疏”产生的弊病,“本色”指本来的颜色——蓝、茜,并不是文艺批评的名词术语,但后代“本色”的内涵就是由此演变而来的。

唐人将本色用于区别乐官的服饰,设“本色官”以其服装颜色的不同来区别其职务的不同。

北宋诗人陈师道第一个把“本色”引入文艺批评领域。

他说:“退之以文为诗,子瞻以诗为词,如教坊雷大使舞,虽极天下之工,要非本色。

”③陈师道的“本色”说以其比喻义说明各种艺术体裁都有各自的艺术特质和创作规律,以文为诗,以诗为词,以经子之谈为曲。

戏曲理论中“本色”之演进

戏曲理论中“本色”之演进

宋陈师道《 山诗话 》 “ 后 : 退之 以文 为诗 , 瞻 以诗 为词 , 教 子 如 坊雷 大使之 舞 , 虽极 天下 之工 , 非本 色。 _ 要 ” ( 赵 令畴 亦
认 为 : 黄 鲁 直 间 为 小 词 , 高 妙 , 不 是 当行 家 语 , 著 腔 子 “ 固 然 乃
阳 明心学的萌 起 , 人们 开始 重 新认 识 自己, 承认 人 的个性 尊 严 。徐渭 、 汤显祖 、 李贽等也做 出极 大的努力 , 充分肯定 了人 ,
颂 扬 了人 性 , 认 人 的 七 情 六 欲 。而 且 , 曲 艺 术 本 身 在 发 展 承 戏
唱好诗也 。 E_ ㈣这都是 从文学创作 的本体 出发来讲 的 , ”2 ( 各 种文体有其 自身特色 , 彼此假借 不得 。至严羽《 沧浪诗话 ・ 诗 辨》 :大抵 禅 道惟 在妙 悟 , 云 “ 诗道 亦 在妙 悟。且 襄 阳学 力下 韩退之远甚 , 而其诗独 出退之 之上 者 , 味妙悟 而 已, 一 惟悟 乃 为当行 , 乃为本 色。 l_ ” 3 把“ 行”、 本 色” 禅宗 的 “ ( 当 “ 与 妙 悟” 相结合来论 诗 , 求得 “ 道” 诗 的极 高境 界 。这 些诗 文 方 面 的批评使 “ 本色” 当行” 与“ 具有 了较丰 富的 内涵 , 为其 以后在
重要地位 , 特别是在 明中叶后 , 本 色” 当行” “ “ 的相提 并论使得 “ 色” 本 内涵向更深层次发展 , 至清代 以及 当今 , 本 色” “
得 到 了进 一 步 的补 充 和 完善 。
[ 关键词 ] 本色; 当行 ; 戏 曲理论 [ 中图分类号 ] 10 .7 2 73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 号] 17 —19 ( 06 0 00 0 6 1 6 6 2 0 )2— 16— 3 败 的。虽然 , 元杂剧 有 “ 本色 ” “ 、 当行” 的要 求 , 但是 , 代 戏 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总结
• 何良俊、徐渭、沈璟、吕天成等人有关“本色” 的言论都是有代表性的:何良俊是以语言通俗为 重的本色派;徐渭是以表现真我为宗旨的本色派; 沈璟是以讲究当行为特色的本色派;吕天成是以 综合各机制说为特点的灵活的本色派;王骥德则 对本色论做了综合性的发言。 •

谢谢观赏!
• 《拜月亭》是元人施君美所撰,《太和正因谱》“乐府群英姓氏”亦 载此人。余谓其高于《琵琶记》远甚。盖其才藻虽不及高,然终是 “当行”。其“拜新月”二折,乃隐括关汉卿杂剧语。他如《走雨》、 《错认》、《上路》、馆驿中相逢数折,彼此问答,皆不须宾白,而 叙说情事,宛转详尽,全不费词,可谓妙绝。《拜月亭﹒赏春》【惜 奴娇】如“香闺掩珠帘镇垂,不肯放燕双飞”,《走雨》内“绣鞋儿 分不得帮底,一步步提,白忙里褪了根”,正词家所谓“本色语”。 • 这段话正说明他以词简淡、承了徐渭的“妙悟”的观点,借严羽的 《沧浪诗话》的话来说明“当行”、“本色”。 • 当行本色之说,非始于元,亦非始于曲,盖本 宋严沧浪之说诗。沧浪以禅喻诗,其言:禅道在 妙悟,诗道亦然。惟悟乃为当行,乃为本色。有 透彻之悟,有一知半解之悟。 • ——(《杂论上﹒三六》) • 《曲律》中对“当行”的用法也有灵活之处,但 主要是从剧场、舞台的实际需要出发来谈创作方 法。 • “ 大雅与当行参间, 可演可传,上之上也词藻工, 句意妙, 如不谐里耳,为案头之书, 已落第二义 。 既非雅调, 又非本色, 掇拾陈言, 凑插埋语, 为 学究, 为张打油, 勿作可也。”
凌濛初
• 凌濛初《谭曲杂扎》: • “曲始于胡元,大略贵当行不贵藻丽,其当行 者曰‘本色’。盖自有此一番材料,其修饰词章, 填塞学问,了无干涉也。” • “词须累诠,意如商谜,不惟曲家一种本色 语抹尽无余,即人间一种真情话埋没不露已„„ 亦此道之一大劫哉!” • 关于戏曲的宾白,他尤其强调“本色”二字, 要求宾白必须“直截道意”,“不为深奥”, “使上而御前、下而愚民,取其一听而无不了然 快意”。
• 汤显祖在理论上主张发挥烂漫陆离之才情, 追求 “丽词俊音”,不复顾及传统的本色之说, 在创作 中更是才情焕发,文采斐然。而沈璟则是本色论的 积极提倡者, 他自称“ 鄙意僻好本色” 《词隐先 生手札二通》之一 , 极推崇《卧冰记》《江流记》 等宋元南戏, 认为它们“质古之极, 大有元人遗 意”, 不禁击节赞赏, 连称可爱, 他在自己的创作 中也努力实践其本色主张。
明人有关 “本色、当行”的相关理论
周洋
• • • • • • • •
有关理论人物: 何良俊 徐渭 沈璟 汤显祖 吕天成 王骥德 凌濛初
何良俊
• 何良俊说“本色”限于指戏曲语言,有时亦称为“当行”。如说《倩 女离魂》“清丽流便,语入本色”;说王实甫《丝竹芙蓉亭》“通篇皆 本色,词殊简淡可喜”;说《虎头牌》“情真语切,正当行家”。总 之,词简淡,情真切,就是“本色语”。他认为《拜月亭》之所以胜 于《琵琶记》,就是因为前者最和“当行”“本色”:
• 他更从文学发展的角度说明其通俗浅显的语言本色观。他 说:“晚唐五代填词最高, 宋人不及, 何也?词须浅近, 晚 唐诗文最浅, 邻于词调, 故臻上品。宋人开口便学杜诗, 格 高气粗, 出语便自生硬, 终是不合格。元人学唐诗, 亦浅近 婉媚, 去询不甚远, 故曲子绝妙。” • 怎样达到“本色”的境界,徐渭主张“妙语”。《南词序 录》说“填词(指作曲词)如作唐诗,文既不可,俗又不 可,自有一种妙处,要在人领解妙悟,未可言传。”
• 吕天成《曲品》: • 当行兼论作法,本色只指填词。当行不在 组织餖飣学问,此中自有关节局概,一毫 增损不得,若组织,正以?当行。本色不 在摹剿家常语言,此中别有机神情趣,一 毫妆点不来,若摹剿,正以蚀本色。…… 果属当行,则句调必多本色;果句本色, 则境态必是当行矣。
王骥德
• 王骥德的《曲律》,对本色论作了总结性的发言。 • 就戏曲语言而说,《曲律》把“本色”与“文词”、 “雅调”、“丽语”、“文藻”等对举。 • “作剧戏亦可令老妪解得,方入众耳,此即本色之说也”。 (《杂论上﹒四四》) • 认为凡戏剧“须奏之场上,不论士人闺妇以及村童野老,无 不通晓,始称通方”。 • ——《论过曲》 • “于本色一家, 亦唯是奉常一人— 其才情在浅深、浓淡、 雅俗之间, 为独得三昧。”
• 何良俊明确提出:“填词须用本色语,方是作家。” 引自 《曲论》。
• 他说:“《西厢》全带脂粉,《琵琶》专弄学间, 其本色语 少。”
• 何良俊还提倡语言的简淡、蕴藉。他赞扬王实甫《丝竹芙 蓉亭》杂剧〔仙吕」一套“通篇皆本色, 词殊简淡可喜” , 并指出这一折的好处在于描写闺情之态,而不着色相,语 言简净。他总结道:“夫语关闺阁,已是秋艳,须以冷言剩句出 之,杂以汕笑,方才有趣。若即着相, 辞复浓艳, 则岂画家所 谓‘浓盐赤酱’者乎? 画家以重设色为‘浓盐赤酱’。 若女子施朱傅粉, 刻划太过, 岂如靓妆素服, 天然妙丽者之 为胜耶?” 与简淡相联系, 他还提倡蕴藉, 认为“康对山 词跌宕, 然不及王九思蕴藉” 。郑德辉所作情词“何等蕴 藉有趣” 等。
徐渭
• 徐渭戏曲理论的观点是标举“本色”。徐氏《西厢序》云: • 世事莫不有本色,有相色。本色,犹俗言“正身”也;相 色,“替身”也。“替身”者,即书评中“婢作夫人,终 觉羞涩”之谓也;“婢作夫人”者,欲涂抹成主母而多插 带,反掩其素之谓也。故余此本中贱相色,贵本色。众人 啧啧者,我煦煦也。岂惟剧者,凡作者莫不如此。嗟哉, 吾谁与语!众人所忽余独详,众人所旨余独唾。嗟哉,吾 谁与语!(《徐文长佚草》卷一) • 由此可见,他的“右本色”,就是反对“涂抹”“插带” 而“掩其素”,也就是要标举“真性”。他在《昆仑奴题 词》中批评“散白太整”的现象,认为其中未免有“秀才 加文字语及引传中语”,毛病在于“未入家常自然”。徐 渭又写道:
• 语入要紧处,不可着一毫脂粉,越俗、越家常、 越警醒,此才是好水碓,不杂一毫糠衣,真本色。 若于此一恧(nǜ)缩打扮,便涉分该婆婆犹做新 妇少年哄趋所在,正不入老眼也。至散白与整白 不同,尤宜俗宜真,不可着一文字与扭捏一典故事, 及截多补少,促作整句。锦糊灯笼,玉相刀口, 非不好看,讨一毫明快,不知落在何处矣。此皆 本色不足。仗此小做作以媚人,而不知误入野虎 矫治也。 • 徐渭认为:“吾意与其文而晦,曷(hé)若俗鄙 之易晓也。” • 他认为:“惟《食糠》《尝药》《筑坟》《写真》 诸作,从人心流出,严沧浪言‘水中之月,空中 之影’,最不可到。如‘十八答’,句句是常言 俗语,扭作曲子,点铁成金,信是妙手。” • 这里徐渭追求“俗”与“真”的本色。
• 因此,徐渭以主张“宜真宜俗”为特色,并以“真”为核 心的“本色派”。
沈璟
• 沈璟所追求的“本色”,大体上具有这样的一些特色:一是兼有“当 行”的意思,二是推举拙朴、通俗的语言;三是以“返古”为旗帜。 • 沈璟所说的“本色”兼有“当行”的意思。即要求戏曲创作体现“场 上之曲”的特点,而反对“案头之曲”。他曾批评自己的初笔“《红 蕖记》“字字句镂,正供案头耳”。 • 沈璟的“本色”突出表现在对拙朴、通俗语言的推举。《南九宫谱》 引《江流记》两支明白如话的曲子评赞道:“二曲虽甚拙,自己不可 及……后学不可轻视也。” • 沈璟标举的“本色”是以“返古”为旗帜的。从他的批语中可以看到: • 此曲质古之极,可爱!可爱!——《卧冰记》【古皂罗袍】眉批。 • 句虽少,而大有元人北曲遗意,可爱!——《王焕传奇》【蔷薇花】 眉批。 • 用韵虽杂,然词甚古雅。——《锦香囊》【潇湘云】眉批。 • 用韵甚杂,但取其古而得体耳。——《风流合三十传奇》【白练亭】 眉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