囚绿记优秀教学指导设计优选稿
《囚绿记》教案范文五篇

《囚绿记》教案范文五篇《囚绿记》教案范文五篇《囚绿记》教案篇1 知识与才能1.理解散文的相关知识,包括叙事散文的根本特点,以及言在此而意在彼的表现手法。
2.体会作者表达的深化的思想内涵。
3.理解如何运用象征的手法,并能在写作中进展模拟。
过程与方法1.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即作者当时所处的历史环境,以便学生可以准确、快速地理解本文的内涵。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对绿的认识、感受和理解。
3.设计问题,结合学生对绿的理解,引导学生体会本文作者对绿的感受以及由此而抒发的对不屈从于黑暗、顽强____的精神的赞美。
4.结合作者的身世,引导学生加深对本文内涵的理解。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中华民族和一切进步权力不屈从于任何黑暗权力、顽强____、永不气馁的民族精神。
2.树立民族自尊和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及打破◇重点1.有感情地朗读散文,尤其注意节奏和语气的运用。
2.体会散文形散神聚、言在此而意在彼的写作特点,理解托物言志的象征写作手法。
3.体会作者在散文中寄托的感情、散文的内涵美及其象征意义。
难点1.理解绿的在本文中的象征意义及作者赋予绿的深化思想内涵。
2.结合作者赞美绿的历史环境,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
教学打破1.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分组讨论我心中的绿。
2.通过讲解,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言在此而意在彼的散文写作手法。
教学准备老师准备1.课前将学生分组,提出预习内容和要求,让学生查找有关赞美绿的文章,并将本文与之进展比拟;查找有关____前期中国历史的资料。
2.搜集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与本课在写法、语言上进展比拟。
学生准备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考虑自己对于绿的认识,并与作者的认识进展比拟;标出课文中难理解的字词句,以便共同讨论。
2.复习上节课所学的内容,准确地把握本文的写作目的和赞美对象,同时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
教学步骤(第1课时)教学流程设计老师活动1.以人们对绿的认识导入新课。
2.朗读教学,指导学生正确地朗读课文。
《囚绿记》教案三篇

《囚绿记》教案三篇《囚绿记》教案篇1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同学们知道这种盆景植物的名称吗?(常春藤)这是老师喜欢的一种植物,老师喜欢它的原因有两点,我先说第一个原因,那就是它的颜色——绿色。
绿色是希望之色,是生命之色;它不仅是芸芸众生喜爱之色,也是文人墨客歌咏之色。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位喜爱绿色的现代散文家陆蠡写的一篇散文《囚绿记》。
2、指明一学生上黑板写上课题和作者名字。
教师给作者名正音。
3、简介作者有关情况。
(学生圈划、朗读课文后面注释中的有关内容)二、释题:“囚绿”就是把绿色囚禁起来。
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呢?要求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如高声朗读、轻声朗读、一个人读,找个伴儿一起读等不同形式)自由朗读课文。
教师明确要求:标注段落,圈划疑难字词。
或结合课后注释,或同学相互讨论,合作解决,实在不能解决的,也可当场求助老师。
三、教师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明确__的线索。
1、作者为什么要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怎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教师归纳板书:恋绿囚绿释绿思绿四、研读“恋绿”的部分(第1-7小节)。
1、学生速读课文。
指明学生找出表现作者爱绿感情的语句,有感情地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师适当引导讲解,在学生找出后,或组织学生齐读,或组织分组读,在读中与作品直接对话,感知这篇散文的语言风格。
2、创设情境:假设学生是作者,要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与绿直接“对话”,要求学生以课文第五小节一段话“绿色是多宝贵的啊……也视同至宝”为例,变换人称、有感情地表述,直接抒发对绿的喜爱之情。
五、研读“囚绿”部分。
(第8-11小节)1、作者因为爱绿而囚绿,课文那些语句写出了他绿友的爱之深?指名朗读文中有关语句。
2、教师再次展示常春藤盆栽,要求学生观察它的枝条向一个方向伸长即向着阳光方向生长的外形特点,揭示喜爱它的`第二个原因,即追求光明的性格。
2024年《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

2024年《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教案选自2024年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五单元《囚绿记》。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教材中《囚绿记》全文,详细内容涉及文章的背景、作者介绍、生字词学习、文章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方面。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和掌握《囚绿记》的生字词,提高学生的词汇量。
2. 分析和欣赏《囚绿记》的文学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探讨文章主题思想,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人文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文章的文学特色分析,主题思想的深入挖掘。
2. 教学重点:生字词的学习,文章结构的把握,情感表达的理解。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语文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绿叶被囚禁的图片,引发学生对自由的思考,进而引入课文学习。
2. 生字词学习:讲解生字词,让学生做好笔记,巩固词汇。
3. 作者和背景介绍:介绍陆蠡及其创作《囚绿记》的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4. 文章分析:带领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深入理解课文。
5. 例题讲解:结合课文内容,讲解典型题目,指导解题思路。
6. 随堂练习:布置相关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指导。
7. 主题思想探讨: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和感悟。
六、板书设计1. 《囚绿记》2. 主要内容:生字词、作者介绍、文章分析、主题思想探讨等。
3. 板书布局:合理规划黑板空间,突出重点,简洁明了。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解释下列词语:束缚、羁绊、执着、憧憬。
(2)分析文章中“囚绿”和“放绿”的意义。
(3)谈谈你对文章主题思想的理解。
2. 答案:(1)略。
(2)囚绿:束缚、禁锢;放绿:自由、希望。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自我评价,找出不足,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2. 拓展延伸:(1)阅读陆蠡的其他作品,了解其创作风格。
囚绿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

囚绿记(教案)(教师中心稿)教案第一章:导入1.1 课程背景《囚绿记》是现代作家陆蠡所写的一篇散文,通过讲述作者在家中囚养绿色植物的经历,表达了对自然、生命和自由的热爱与思考。
本章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程背景,激发学生对自然和生命的关注。
1.2 教学目标1.2.1 知识与技能了解《囚绿记》的作者及作品背景,掌握作品的基本情节。
1.2.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和自由的感悟能力。
1.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追求自由的情感态度,提高学生对散文的欣赏能力。
1.3 教学重点、难点1.3.1 教学重点掌握《囚绿记》的基本情节,理解作品的主题思想。
1.3.2 教学难点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1.4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讨论法、写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1.5 教学过程1.5.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陆蠡及其作品《囚绿记》,激发学生对课程的兴趣。
1.5.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囚绿记》,了解作品基本情节,回答相关问题。
1.5.3 讨论交流分组讨论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分享对自然、生命和自由的感悟。
1.5.4 写作练习以“我眼中的绿色”为主题,进行现场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1.5.5 总结拓展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引导学生关注自然、珍惜生命、追求自由。
第二章:作品分析2.1 情节梳理本章旨在帮助学生理清《囚绿记》的情节脉络,分析作品中的事件、人物关系等。
2.2 教学目标2.2.1 知识与技能掌握《囚绿记》的情节脉络,了解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2.2.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对散文情节的理解能力。
2.2.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生命和自由的热爱,增强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2.3 教学重点、难点2.3.1 教学重点梳理《囚绿记》的情节脉络,分析作品中的主要人物。
2.3.2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作品中的象征手法,引导学生体验作者的情感。
2023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

2023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通用5篇)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1学习目标:1、读一读2、画一画3、说一说4、赏一赏重点和难点1、掌握象征的写法。
2、体会作者在行文中所表达的向往光明、顽强斗争的精神。
学习过程:一、导入:你喜欢绿色吗?我们应该怎么对待绿色?二、朗读课文,圈点批注1、用“.”圈出文中生字、难字;2、用“O”在段首圈写出段落序号;3、用“——”在文中画出直接描写常春藤的语句;4、用“【】”批注表现常春藤特点的内容。
三、整体感知:__题目“囚绿记”作何解释,“囚绿”是怎么回事?作者为什么“囚绿”?四、理清层次在文中题目为“囚绿记”,课文中哪几段是写“囚绿”?“囚绿”之前、之后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寻绿(1 - 4)赏绿(5 - 7)囚绿(8 -12)放绿( 13)怀绿( 14)五、研读课文:1、请同学们逐段找出文中直接描写常春藤被囚之前、之后生长状况的句子,并说说表现了它什么样的特点2、绿藤被囚后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这说明了什么?六、探究写法;1、【知识链接】①陆蠡其人:(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
1942年,因出版抗日书籍,被捕,刑审数日,受尽酷刑,英勇不屈,年仅34岁。
从一介书生到抗日英烈,34岁短暂的生命有如燃烧的流星,划过漫漫夜空,爆出了美丽耀眼的火花。
②陆蠡其时其文:1937年7月,卢沟桥事件发生了,时值日寇入侵,“黑云压城城欲摧”“山雨欲来风满楼”。
__写于1938年,当时作者是富有正义感的青年作家,困难当头,不能不愤怒、忧烦,不能不生发出坚贞不屈的浩然正气。
2、联系当时的社会背景,说说“绿”的象征意义七、拓展延伸:1、__给你什么深刻的人生启示?2、观赏名人事例及视频,激发正能量。
囚绿记公开课一等奖教案2学习目标:1、能通过圈点关键词句概括行文脉络。
2、能揣摩抒写绿的形象的句子,探究绿的内涵。
3、能通过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情感态度,说出对__主旨的理解。
教学重点、难点:正确理解绿的内涵和写作意图。
《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

《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囚绿记优秀教案教学内容:本课教材选用自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二课《囚绿记》。
本课主要内容是引导学生通过朗读、理解和感悟,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生命的情感。
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能够通过课文学习,体会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知识点,进行相关的写作练习。
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通过朗读和理解,掌握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理解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并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练习本、文具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一些绿色的植物和自然风光,让学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引出本课的主题《囚绿记》。
二、朗读理解(10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教师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的生词和短语。
3. 教师通过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三、感悟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对自然和生命的尊重的表现。
2. 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感悟。
3. 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引导。
四、实践练习(10分钟)1. 学生根据课文内容,编写一段关于自己热爱生活的句子。
2.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练习成果。
3. 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
2. 学生根据自己的感悟,制定一份珍惜生命的计划。
3. 教师对学生的计划进行点评和指导。
板书设计:囚绿记热爱自然珍惜生命作业设计:1. 根据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热爱生活和珍惜生命的作文。
2. 制定一份珍惜生命的计划,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小事。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作者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命的尊重,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在今后的教学中,应更多地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感受到生活的美好,培养学生的爱心和责任感。
同时,可以结合其他学科,如美术、音乐等,进行跨学科的教学,让学生在多个角度感受到生命的美好。
《囚绿记》优秀教案

《囚绿记》优秀教案《囚绿记》优秀教案1教学目标:1、学会用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散文。
2、指导同学从文中找出关键语句,明确对“绿”的感受和理解。
3、了解象征手法,体会表达的深刻的思想内涵。
教学重难点:1、品尝关键句,理解文中“绿”的象征意义。
2、了解背景,明确的情感以及对生命的爱、对光明自由的憧憬、对坚贞不屈精神的赞颂。
教具预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巴金在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美丽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由于,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日要学习的散文《囚绿记》的,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今日这堂课就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与陆蠡相识课前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下面就请大家把你们的预习成果展现出来,介绍一下我们并不熟识的陆蠡。
〔同学自由发言〕[课件展现]:陆蠡〔1908—1942〕现代散文家、翻译家,抗日烈士。
散文集有《海星》《竹刀》《囚绿记》等,其特点是从琐细的生活情节中,挖掘耐人寻味的人生哲理,文笔凝练、质朴、蕴藉而秀美。
译著有《罗亭》《鲁宾逊漂流记》等。
他也曾写过很多短篇小说,给人感觉总是“渴望着,更有生命,更有力气,更有盼望和鼓舞”。
陆蠡是一位对生活极为严厉仔细的狡猾人。
1942年4月,陆蠡工作的上海文化生活社被抄,为了追回书刊,他亲自去巡捕房交涉,结果被日本特务机关隐秘杀害。
据说日敌问他赞不赞成伪府,他回答不赞成。
问他对于大东亚的看法,他认为肯定失败。
正是这种民族的骨气,坚决的信念,使他的散文贮满着一种主动乐观的心情。
李健吾在《陆蠡的散文》一文中说:“生命真纯,节奏美妙。
陆蠡的成就得力于他的璞石一般的心。
”三、推动新课〔一〕整体感知刚刚我们已与相识,走进,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文本。
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品读课文。
《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

《囚绿记》优秀教案(通用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语文教材第二册第四单元《囚绿记》,详细内容为整篇文章。
该文通过对“绿”的描写,展示了作者对生命、自由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文章的主题思想,感受作者对生命和自由的热爱。
2. 分析并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他们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如对“绿”的象征意义的分析。
重点:文章主题思想、写作手法的学习,以及对自然、生活的热爱。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组大自然的美照,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魅力,引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
2. 课文朗读:让学生分组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美。
3. 课文解析: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写作手法,讲解难点、重点。
4.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具有代表性的句子,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
5.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进行句子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6.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文章中的“绿”所象征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
8. 课后作业布置: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所学内容,进行写作练习。
六、板书设计1. 文章主题:囚绿记——生命、自由、美好生活2. 写作手法:象征、拟人、排比等3. 重点句子分析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以“我心中的绿”为题,写一篇600字左右的作文。
2. 答案要点:运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表达自己对生命、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了解他们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2. 拓展延伸:推荐阅读相关作品,如《边城》、《荷塘月色》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组织户外活动,让学生亲近自然,感受生活中的美好。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关于文章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的掌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囚绿记优秀教学指导设计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囚绿记》优秀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本文以感情为线索组织材料的写法,领悟意境美。
2、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进行描写的特点,掌握景物描写抓住特征的能力。
3、领悟课文的社会意义、政治意义。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从各种不同的角度对绿枝条进行绘形绘色的描写的特点。
教学难点:学会体味散文隐含意的方法,领悟意境美?教学过程:一、导入:巴金回忆一位作家时说,他有“优美的性格和黄金的心”,同他谈话,“仿佛听完一曲贝多芬的交响乐,因为,我是和一个崇高的灵魂接触了”。
多好的人!他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囚绿记》的作者,一位很有才华的青年散文家和翻译家陆蠡。
陆蠡是一位真诚的作家,是一位文如其人的作家。
1942年,他才34岁,坚贞不屈死于日寇酷刑之下。
现在,让我们一起研读陆蠡的散文代表作《囚绿记》,去接触他那崇高的灵魂。
二、作者简介、课文背景?解释读音:蠡字是多音字,读二声时,是瓢,贝壳的意思;用于人名时读作三声。
如范蠡。
陆蠡(1908—1942),字圣泉,原籍浙江天台。
1919年进浙江基督教蕙兰中学,1921年转入浙江之江大学附中,开始阅读文学作品并尝试写作。
1926年考入之江大学,1928年转学到上海劳动大学机械系。
1930年任教于杭州中学。
1932年开始在上海文化生活出版社任编辑,一度曾到福建泉州一私立中学任教。
写有大量散文作品,出版过3本散文集。
《海星》中几乎全部是散文诗似的篇章,表现了一个青年知识分子的回忆、幻想与沉思,文字清新纯朴。
笼罩着孤独和空虚的情绪。
《竹刀》中的一些篇章,增加了现实主义的色彩,并写了走向反抗的农民。
笔调忧伤愤懑。
《囚绿记》写于抗战爆发之后,除了上述题材和情调之外,又加入了对祖国山河沦亡的感叹与对民族气节的礼赞。
1942年4月,日本宪兵查抄文化生活出版社,搜去一些有关抗日的书籍。
他虽然当时并未在场,但知道消息后,前去交涉,被宪兵扣留,最后因遭酷刑逝世。
《囚绿记》这篇散文写于1938年,当时正是“祖国蒙受极大耻辱的时候”,他困居已成“孤岛”的上海,借怀念一年以前在北平暂住的公寓窗外的常春藤,来抒发了自己热爱自由,追求光明和仇恨日寇的感情!三、整体感知本文讲述了作者与常春藤绿枝条的一段“交往”经历,描绘了绿枝条的生命状态和“性格特点”,也写出了作者的生存状况和真挚心愿,含蓄地揭示了华北地区人民面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苦难命运,象征着作者和广大人民坚贞不屈的民族气节。
“绿”是全文描写的客观对象,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文章思路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即寻绿(1—4)观绿(5—7)囚绿(8—12)放绿(13)怀绿(14)1、作者为什么囚绿(因为他爱绿)2、他把绿“囚”牢了吗(没有,他后来把绿释放了)3、离开了绿,他对绿的感情又是什么样的呢(他对绿充满了思念)四、讲析课文?1、寻绿(1~4段)(1)“这是去年夏间的事情。
”自成一段,说明这件事情让我难忘。
(2)第二自然段,交代了寓所的具体情况。
问题:为什么要详细介绍寓所(突出其简陋的特点)(3)屋子简陋,可我却选择了它,是因为我有一个小小的理由。
这里给读者留下悬念,很自然的引起下文。
(4)谁能找出屋子如此简陋,但作者毫不犹豫地选择它的那个理由是什么?(5)而当我毫不犹豫的决定住下来,为什么连伙计都感觉到惊奇(更加的衬托出我追求绿的迫切心情)从刚才我们所探讨的问题结合在一起,大家不难看出,作者对绿是热切追求的。
寻绿——热切追求?从窗户写起,交代绿的由来,其实是在绿枝条出现之前交代一下背景。
这背景是很寒伧的。
但有了绿枝条.就顿然有了生气和活力。
第4段反复三次提及“绿影”,尽管只是寥寥几笔,但富有诗意。
绿在此时还只是“影”。
另外,一些表达情感态度的词语,如”喜悦而满足”“欢喜”“喜悦”等,也给绿带上了情绪色彩,物我之间初相映照。
2、观绿(5~7段)。
(1)找出作者喜欢绿色的原因?明确:“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慰安,它是快乐?”通过排比和比喻两种修辞,使句子生动富有气势,直接抒发了作者对绿的赞美,为后文揭示主旨作好铺垫。
(3)还有没有其它的缘故呢(从作家自身的处境和当时的社会背景来思考)明确:“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困倦的旅程和以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等? (4)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
作者为什么要用一个焦字?明确:“焦”写出了一点点希望都快没有了的绝望、渴盼、迫切的心情。
也说明作者境遇不佳,生活在北平大都市举目无亲,正需要绿色来娱悦自己的眼睛,安慰自己的心灵。
(5)绿色使作者忘记了种种困倦和不快,他现在的状态是什么样的?明确:行为——“我移徙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面朝墙壁和小窗”“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天天望着窗口常春藤的生长”等?心态——怀念、欢喜、急不暇择、视同至宝、留恋、爱?观绿——欢喜满足?3、囚绿(8~12段)。
(1)作者为什么要囚禁“绿色”明确:为了装饰这简陋的房间,抚平抑郁的心情,点燃心灵的希望,作者竟然“残忍”的绿枝条囚禁了起来。
(如果我们被囚禁起来会怎样颓废、抑郁、崩溃)但是,最初的时间里,绿枝条比在外面生长的更为茂盛。
(2)作者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
“生的欢喜”应该怎样理解?明确:生的欢喜即天性喜爱绿色,喜爱这象征生命、希望、幸福的绿色,表达我对生命活力的赞美。
文章中我在自私的念头的驱使下,将绿色囚禁在了房间里,为的是让绿色和我更亲密,作者甚至已经更换了对“绿枝条”的称呼,称呼他为“绿友”,更深刻的说明了作者对绿色的喜爱之情!但是“绿友”按照作者的安排生长了吗(没有)(3)在作者眼中,绿枝条有着怎样的性格特点?明确:作者描写绿枝条,一半是写实景实情,一半是带着感情与想像。
它具有美的特点,“伸开柔软的卷须”“舒开折叠着的嫩叶”,下雨时带着“淅沥的声音,婆娑的摆舞”;它是青春、爱和幸福的象征,就像作者说的,“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它是柔弱的,离开阳光就“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的孩子”;它是倔强的、坚贞的,“它的尖端总是朝着窗外的方向。
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
植物是多固执啊!”它是“永不屈服黑暗的囚人”。
这些特点既有现实依据,又有作者的美化、拟人化的加工,作者是把绿枝条当作人来写的。
尽管绿友是顽强的,是固执的。
在第11段,作者详细的描写了绿枝条的憔损过程。
可以说,即使一个普通人也会生命怀有怜惜之情,但是作者却没有。
因为什么因为绿友的固执,损伤了作者的自尊心。
因此,魔念在我心中产生了。
(4)如何理解这种魔念?明确:魔念指作者自私自利的心灵。
绿囚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和善意,执着的向着阳光生长,损害了“我”的自尊心,于是“我”很恼怒,以致于要把它继续囚下去。
虽然绿枝条此时十分憔悴,但是作者魔念占了上风,最终决定离开北平时再放绿。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作者为什么会因为绿枝条的固执而恼怒?是因为他爱绿至极。
囚绿——爱绿至极4、放绿(13段)“卢沟桥事件发生了”点明了写作背景。
“临行时我珍重地开释了这永不屈服于黑暗的囚人”。
体现了作者发自内心的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
“我把瘦黄的枝叶放在原来的位置上,向它致诚意的祝福,愿它繁茂苍绿。
”抒发了作者祝愿天下所有向往光明和自由的人得到光明。
作者在放绿的同时也是对自由和光明的呼唤,并点出了文章的主旨!放绿——点明主旨5、怀绿(14)一年后仍旧怀念“圆窗和绿友”,设想再度见面时的情景,含蓄的表达了作者对日寇铁蹄下的同胞的惦念与牵挂!怀绿——惦念牵挂四、总结全文1、结合写作背景和文章的主题来看,为什么作者给文章命名“囚绿记”2、明确:选定“囚绿”来给文章命名,这与文章想要表现的主题有关。
文章的五个层次中,“囚绿”写绿枝条最艰难的状况,这暗示着艰难的国运家运;“囚绿”表明作者复杂的心情,这是在卢沟桥事变之后,日本帝国主义大举侵略我国领土的时代背景下,作者的内心极度痛苦和精神上顽强抗争的反映。
顽强抗争2、本文运用最多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手法可以通过描写某种具体事物来进行暗示、喻旨另一种事物。
借物抒情是象征手法的一个方面,作者写《囚绿记》赋予绿以象征意义,他是生命、希望、慰安、快乐的象征,是真正自然的颜色。
而常春藤象征了作者本身的品格。
作者赞美常春藤“永不屈服于黑暗”的精神,借以歌颂中华儿女忠贞不渝的民族气节,表达自己对民族光明前景的祝福和信念、对光明的向往之情!因此,我们在鉴赏此类散文时应该从物的特点思考,展开联想,从而把握意象特征。
向往光明3、作者围绕“绿”展开思路,铺设线索。
以“寻绿”、“观绿”、“囚绿”、“放绿”,“怀绿”作为行文线索贯穿全文,在这条明线下还隐藏了一条暗线,即作者感情的发展和升华,通过本文的学习,相信同学一定也学到了常春藤的那永不屈服,蓬勃向上的精神,同时引发了我们现实的思考,无论怎样的境遇,我们都要克服生活的困难,像作者一样,用自己的生命照亮民族的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