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生物检查中无菌操作注意事项
微生物实验操作注意事项

微生物实验注意事项一、无菌操作要求★ 1.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进行接种食品样品时,必须穿专用的工作服、帽及拖鞋,应放在无菌室缓冲间,工作前经紫外线消毒后使用。
★3. 接种食品样品时,应在进无菌室前用肥皂洗手,然后用75%酒精棉球将手擦干净。
★ 4. 进行接种所用的吸管,平皿及培养基等必须经消毒灭菌,打开包装未使用完的器皿,不能放置后再使用,金属用具应高压灭菌或用95%酒精点燃烧灼三次后使用。
5. 从包装中取出吸管时,吸管尖部不能触及外露部位,使用吸管接种于试管或平皿时,吸管尖不得触及试管或平皿边。
6. 接种样品、转种细菌必须在酒精灯前操作,接种细菌或样品时,吸管从包装中取出后及打开试管塞都要通过火焰消毒。
7. 接种环和针在接种细菌前应经火焰烧灼全部金属丝,必要时还要烧到环和针与杆的连接处,接种结核菌和烈性菌的接种环应在沸水中煮沸5min,再经火焰烧灼。
8. 吸管吸取菌液或样品时,应用相应的橡皮头吸取,不得直接用口吸。
二、无菌间使用要求1. 无菌间通向外面的窗户应为双层玻璃,并要密封,不得随意打开,并设有与无菌间大小相应的缓冲间及推拉门,另设有0.5-0.7m2的小窗,以备进入无菌间后传递物品。
2. 无菌间内应保持清洁,工作后用2%-3%煤酚皂溶液消毒,擦拭工作台面,不得存放与实验无关的物品。
★ 3. 无菌间使用前后应将门关紧,打开紫外灯,如采用室内悬吊紫外灯消毒时,需30W紫外灯,距离在1.0m处,照射时间不少于30min,使用紫外灯,应注意不得直接在紫外线下操作,以免引起损伤,灯管每隔两周需用酒精棉球轻轻擦拭,除去上面灰尘和油垢,以减少紫外线穿透的影响。
4. 处理和接种食品标本时,进入无菌间操作,不得随意出入,如需要传递物品,可通过小窗传递。
★ 5. 在无菌间内如需要安装空调时,则应有过滤装置三、消毒灭菌要求★微生物检测用的玻璃器皿、金属用具及培养基、被污染和接种的培养物等,必须经灭菌后方能使用。
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

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无菌技术是现代生物实验室中常用的一项技术,它用于在无菌条件下进行微生物的培养和实验操作。
无菌技术操作流程的规范和正确性对于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至关重要。
下面将详细介绍无菌技术的操作流程。
一、准备工作1. 实验前准备:清洗实验台面、操作台和实验仪器,保持干净整洁,并将所需的培养基、试剂和器械准备齐全。
2. 环境准备:确保实验室的环境无尘、无菌,使用紫外线灯照射操作区域,杀灭空气中的微生物。
二、个人防护1. 穿戴实验服、手套和口罩,避免将自身的微生物带入操作区域,减少对实验的污染。
2. 手部消毒:使用75%酒精或其他有效的手部消毒剂对双手进行彻底的消毒,确保双手洁净无菌。
三、无菌技术操作流程1. 开启无菌工作台或无菌柜,并等待5-10分钟,使其内部环境达到无菌状态。
2. 打开培养基瓶盖前,先对其外表面进行消毒,然后将瓶盖旋开一定角度,以避免瓶口受到外界污染。
3. 取出所需培养基,使用酒精灯或Bunsen燃烧器对瓶口进行消毒,避免外界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培养基中。
4. 取出需接种的微生物试管或培养皿,在火焰中将试管口或培养皿盖轻轻烧烤一下,杀灭表面的微生物,避免外界污染。
5. 使用灭菌的移液器或接种环,将微生物接种到培养基上,注意避免接触到瓶口或其他可能污染的物体。
6. 接种完成后,立即将瓶盖或培养皿盖盖好,避免外界的污染。
如果是试管,则立即用胶带封口。
7. 在接种完毕后,将移液器或接种环进行高温烧烤,以保证其表面的无菌状态。
8. 实验结束后,关闭无菌工作台或无菌柜,并对操作区域进行清洁消毒,确保下次实验时的无菌环境。
四、注意事项1. 操作要快且准确,以减少外界污染的可能性。
2. 避免与培养基的瓶口或试管口直接接触,以防止微生物的污染。
3. 注意消毒的方法和时间,确保彻底杀灭微生物。
4. 避免操作时产生气流,以防止空气中的微生物进入操作区域。
5. 定期对无菌工作台或无菌柜进行检测和维护,确保其正常工作和无菌状态。
无菌技术操作

无菌技术操作无菌技术操作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技能,在生物学、医学和制药等领域中广泛应用。
无菌技术操作是指在细菌、病毒或其他微生物体存在的条件下,通过一系列操作来保持操作环境的无菌状态,从而确保实验或制药过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无菌技术操作需要谨慎、细致和耐心,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一、无菌技术操作的原则与方法1. 确定操作目的和操作物品的无菌要求。
不同的实验和制药过程需要的无菌程度不同,应根据实际需求来确定。
2. 准备好不同的无菌工具和溶液。
无菌技术操作需要使用一系列的无菌工具和溶液,如无菌操作台、无菌手套、酒精灯、无菌的注射器和管道、消毒酒精、紫外线灯等。
3. 无菌操作台是无菌技术操作的基础设施,也是最为重要的设备。
无菌操作台是一个带有过滤器的封闭操作室,可以过滤掉空气中的微生物,确保操作环境的无菌状态。
4. 开始进行无菌操作前,需要对所有用品进行清洁和消毒,无菌手套也需要进行消毒处理。
5. 离子除菌机是保持无菌手套的净化器。
手套放进去因离子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去除静电灰和灰尘,减少手套和灰尘对菌体的影响。
6. 聚四氟乙烯分离膜简称PTFE膜,是制备药物的无害操作膜。
该膜极佳的无污染性及生物相容性方面极可靠,对于培养生物细胞和免疫细胞很友好,可用于细胞培养、医学检查和药物制备等方面。
7. 战斗移液管使微量注射操作简单,流量方便的操纵,自动化的操纵,而无需直接接触样品,大大的提高了实验过程的安全性。
二、无菌技术操作的步骤1. 将操作区域消毒。
用70%的乙醇清洗无菌工作区和各种准备好的设备。
特别要注意对无菌操作台上的工作区域进行消毒,以确保工作区域的无菌状态。
2. 消毒手部。
用70%的酒精进行消毒处理,并穿上无菌手套,保证手部的无菌状态。
3. 准备好实验用品。
在操作台上摆放好需要使用的实验用品,而且要保证用品的无菌状态。
4. 打开紫外线灯。
打开紫外线灯,让灯光辐射30分钟,杀死操作区域内的细菌和病毒。
5. 开始进行实验。
检验科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检验科无菌技术操作原则
(一)操作前准备
1、环境准备:环境要清洁、宽敞、定期消毒。
进行无菌技术操作前半小时,须停止清扫地面、更换床单等工作,减少人员流动,防止尘埃飞扬导放污染;操作台面清洁、平坦、干燥、物品摆放合理。
2、医务人员准备:衣帽穿戴要整洁,帽子要把全部头发遮盖,口罩须遮住口鼻,修剪指甲,并洗手。
必要时穿无菌衣、胾无菌手套。
(二)操作中保持无菌
1、无菌操作过程中医护人员应面向无菌区,操作者的身体应与无菌区域保持一定距离,手臂应保持在腰部或操作台面以上,不得面对无菌区谈笑、咳嗽、打喷嚏。
2、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钳(摄)。
未经消毒的物品、手臂不可触及无菌物品或跨越无菌区;无菌物品若已有污染或怀疑污染应立即更换或重新灭菌。
3、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三)无菌物品管理
1、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应分开放置,标志明显,摆放有序。
2、无菌包外应注明物品名称、灭菌日期,合格标志。
并按灭菌日期先后顺序摆放,在清洁、干燥、固定的地方;无菌包在未被污染的情况下有效期为7天,过期或包布受潮应重新灭菌。
3、无菌物品必须存放于无菌包或无菌容器内,不得暴露于空气中。
从无菌容器中取出的物品,虽未使用,也不可放回无菌容器内。
(完整版)微生物实验注意事项

微生物实验注意事项1.实验过程中要及时详细标清除产物和日期,实验做完以后要对以前的过度产品做个清理,以免东西积累过多。
2.实验后的DNA和RNA要及时放回冰箱,以免时间长降解,特别是用水溶解的时候。
3.要及时甘油保存你鉴定出的细菌,每个细菌保存两份,存放在—80度冰箱里。
4.实验用的酶类虽然在室温下放一段时间也没什么问题,但还是要及时放回冰箱,以免活性降低。
5.要及时清理实验台面,保持干净,整洁,有序。
6.无菌操作台用后及时清理干净,操作真菌和细菌等最好不要交叉使用。
7.培养基使用的时候要注意无菌操作,移液器不要插入培养基中,之准许无菌枪头进入瓶子腔体,如培养基较少,可以倾斜瓶子,移液器取液体最好不要用到最大量程,以免吸液过猛导致与移液器接触。
8.灭好的培养基标签一定要写好,包括名称,日期,是否加抗生素,是否加抗生素非常重要,特别是在共用培养基的实验室。
9.实验用过的试剂盖子一定要盖好,以免挥发。
特别是有毒的物品,如氯仿,苯酚等,用完后的瓶子及时拿出实验室。
10.带手套接触有毒物品后,要及时处理掉手套。
不管是否接触过有毒物品,,不要戴着手套乱接触其他东西,如开窗等。
11.做实验过程中不要接电话,说话,考虑其他事情。
特别是PCR和配溶液的时候。
做PCR和配溶液的时候要把所用的试剂找全,一字排开,加完一种东西就把这种东西放到一边,可防止自己少加错东西。
12.同时作几个实验的时候一定要有定时器,防止自己忘记,特别是在煮东西,加热溶化溶液等危险操作的时候,切忌。
13.饭前,有活动前不要做实验,这时候匆匆忙忙非常容易出错,特别是作有危险的实验,更要注意。
14.作好试验记录,不管有没有结果,一定要坚持。
还有点用图片,测序结果等,如果不清楚记录东西多了,就乱了,混了。
这个一定要认真做好。
15.要随时写下自己的想法,因为有些想法稍纵即逝。
微生物实验注意事项一、无菌操作要求1。
接种细菌时必须穿工作服、戴工作帽。
2。
微生物检验时的注意事项

微生物检验时的注意事项对微生物进行检验时有很多需要注意的事项,检测环境一定要非常干净,同时实验室的器具也需要保持洁净,进行操作的有关人员一定要具备非常强的专业性,操作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避免因为工作人员的失误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差错。
除此之外,还要保持适宜的温度,保证决策的合理性。
1.微生物检验概述微生物检验指的是对病原微生物进行研究,借助检验手段和先进的技术将病原体检测出来,让临床诊断变得更加准确和科学,同时为下一步的治疗提供思路,给接下来的用药提供科学指导,防止出现感染扩散。
2.培养基的灭菌及使用2.1在每一次进行配置前,都要保证生产日期在保质期的时间之内,检查开瓶日期以及瓶口的密封度是否完好,不可以出现变质和受潮等现象。
2.2在进行培养基的配置时,要保证称量非常准确,并且分装的盐水准确无误。
2.3必须做到现配置现灭菌,不能长时间没有灭菌地配好培养基,坚决不允许出现过夜的情况。
2.4灭菌的时候要保证恒定的温度,同时保证在恒压环境下进行,对灭菌时间也要有严格的要求,确保在有效的时间内进行灭菌。
2.5进行灭菌处理的培养基要放在冰箱中进行保存,时间最长可以保存一周,但是原则上不能超过三天。
并且要按照“先入先出”的原则,优先使用最先培养好的。
2.6使用的时候也要对使用量有着严格要求,先使用水浴锅把培养基溶化到液态,紧接着迅速调低水浴的温度,培养基一定不能长时间接触高温环境。
2.7对产品微生物进行检测的时候,将培养基温度保持在四十五度左右,温度不能过高,也不能过低。
过高的温度容易将菌烫死,过低的温度则会造成培养基结块凝固,给观察结果制造麻烦。
2.8每瓶培养基都需要做空白。
2.9在集中的时间做样,对同一瓶培养基的打开不要过于频繁,造成培养基的污染,减少误差结果的出现。
2.10当培养基的数量很少时,可以先把少量的培养基倾倒成空白用板。
3.维持检测环境3.1检测室3.1.1进行检测的时候,要管好检测室的窗户和空调,用医用酒精对检测室进行消杀,避免检测室内的空气流动对超净工作台的内部环境产生影响。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无菌技术操作规程》一、目的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的目的是为了确保无菌操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防止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污染,保证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实验人员的健康安全。
二、适用范围本规程适用于实验室、手术室等需要进行无菌操作的场所,涉及到培养基制备、细胞培养、微生物实验等工作。
三、操作程序1. 理清工作流程:在进行无菌操作前,要先明确工作流程,将需要使用的器皿、培养基等准备齐全。
2. 环境准备:无菌操作需要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操作台表面要进行清洁消毒,保持无菌状态。
3. 个人准备:实验人员需要穿戴合适的无菌服,戴上口罩、手套等个人防护用品。
4. 器皿处理:将需要使用的器皿在一定条件下进行高温高压灭菌处理,确保器皿的无菌状态。
5. 培养基制备:在无菌操作台上进行培养基的制备过程,确保在无菌环境下完成,防止细菌的污染。
6. 细胞培养:在严格的无菌条件下进行细胞的培养和处理,避免微生物的污染。
7. 垃圾处理:将使用过的器皿、口罩、手套等垃圾按规定的程序进行处理,防止垃圾中的微生物传播。
四、注意事项1. 每一项无菌操作都需要在无菌环境下进行,防止细菌、病毒的污染。
2. 实验人员需要接受相关的无菌操作培训,并进行定期的健康检查。
3. 无菌操作需要有专门的空间和设备,确保无菌状态的维持。
4. 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不得私自更改程序。
5. 发现操作台面或器皿出现污染时,要及时清洁消毒。
五、总结无菌技术操作规程是实验室和手术室等需要进行无菌操作的场所必须严格遵守的操作规定,只有严格按照规程操作,才能保证无菌环境的稳定和无菌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无菌操作中,实验人员需要时刻保持警惕,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的污染情况,确保无菌操作的顺利进行。
无菌操作的原则与注意事项

器材、规范进行无菌操作等。
03
定期评估操作技能
定期对无菌操作技能进行评估和考核,及时发现和纠正操作中的问题和
不足,确保操作技能的稳定和可靠。
提高对微生物污染危害认识
了解微生物污染的危害
充分认识微生物污染对实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的影响 ,以及对实验人员和环境的潜在危害。
强化微生物污染防控意识
树立微生物污染防控意识,时刻保持警惕,严格遵守无菌 操作规范,防止微生物污染的发生。
保持环境清洁与消毒
定期清洁
无菌操作室需定期进行全面的清洁工 作,包括擦拭操作台面、清洗设备表 面等。
消毒处理
清洁后需对无菌操作室进行消毒处理 ,如使用紫外线灯照射、喷洒消毒液 等,确保环境达到无菌要求。
使用合格无菌器材和试剂
选用合格产品
购买和使用经检验合格的无菌器材和试剂,确保其无菌状态 和有效性。
对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进行分类处理,分别放置
在不同的容器中,避免交叉污染。
安全处理
02
对于可能具有传染性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应采取安全处理措施
,如高压灭菌、化学消毒等,以确保安全无害。
及时清理
03
在实验结束后,应及时清理操作区域和废弃物容器,保持环境
整洁卫生。
05
无菌操作后处理及评估
对操作区域进行彻底清洁和消毒
正确保存
无菌器材和试剂需按照说明书要求正确保存,避免污染和失 效。
避免交叉污染和感染风险
分区操作
在无菌操作室内设立明确的分区,将 已灭菌和未灭菌的物品分开放置,避 免交叉污染。
减少人员流动
废弃物处理
对操作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及时 、正确的处理,防止对环境造成污染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微生物检查中无菌操作注意事项
一、关于采用酒精棉球消毒的注意事项
1.用酒精棉球擦拭双手,包括手掌、手背,尤其是手指,更换一个酒精棉球擦拭酒精灯附近(约10cm)桌面。
2.点燃酒精灯,在酒精灯附近拆器皿包装,并对器皿做相应标记。
3.用酒精棉球再次擦拭双手,开始实验操作。
4.消毒用酒精棉球湿度以不挤压出酒精为宜。
二、关于酒精灯正确使用的注意事项
1.酒精量以大于1/3,小于2/3为正确量。
2.防风罩应小口朝上放置于酒精灯上,反过来放置会导致氧气没有充分燃烧。
3.使用酒精灯前要检查灯芯帽是否盖得太紧,以防酒精不能上升,影响酒精灯燃烧。
点燃酒精灯时严禁两个酒精灯对点。
4.熄灭酒精灯方法:先用灯芯帽扣压并熄灭火焰,再揭帽重新扣压一次。
这样可防止蒸汽倒吸灯帽,再次使用酒精灯时难以揭开灯帽。
5.做样品稀释及从试管取样实验时,酒精灯应放在操作人员和试管架之间,便于无菌操作。
三、关于吸量管使用的注意事项
1.左手拿洗耳球,右手持吸量管,用右手食指平按住吸量管的顶部。
2.吸取样品后进行定量时,吸量管吸液口应贴附于试管内壁;放样时,吸量管吸液口也应贴附于试管约1/2内壁,不应贴附在管口处放液。
吸量管应尽可能垂直放液。
3.用吸量管往空平皿加入1ml溶液时,吸量管应贴附于平皿底部中央位置放液;用吸量管在平板上加入溶液做涂布接种时,吸量管应垂直、悬空放液于平板中央。
4.因吸量管拆封包装后应马上使用,故无须对吸量管吸液口过火焰消毒。
5.整个取样放样的过程应尽可能保证试管口或锥瓶口靠近酒精灯火焰附近。
四、关于样品梯度稀释的注意事项
1.从试管架上取出所需试管于酒精灯火焰附近拔出试管塞,并在火焰外焰处对试管口过火焰进行消毒。
2.将试管放回试管架后用吸量管进行取样,然后取出该试管于火焰附近调节吸量管内溶液体积。
3.取样完成后对试管口再次消毒并塞上试管塞,将试管放回试管架原处。
4.从试管架上取出所需加样的试管于火焰附近进行加样放液操作。
五、关于培养皿记号的注意事项
1.标记统一写在平皿底部边缘,以“字数少、字体小、清晰、明确”为原则。
2.标记内容包括:班级、学号、日期、培养基名称、稀释级。
六、关于平板制备的注意事项
1.打开培养皿的方法:左手小指、无名指、中指及一部分掌腹托住平皿底部,食指和拇指张开轻握皿盖侧部,以食指为支点,摆动拇指打开皿盖。
打开的皿口应向着酒精灯的外焰。
切勿把开口朝向操作人员。
2.手持锥形瓶中下部将瓶中培养基倾倒入平皿中央位置,锥瓶口不应接触平皿。
培养基应一次注入够量,不应分次加入(除实验特殊规定)。
3.混匀培养基时应将装有混合培养基的平皿于手中顺时针轻微摇匀2-3次,平放于桌面上后再次顺时针摇匀2-3次,整个过程应在培养基尚未开始凝固时完成。
学生只要有其中一个摇匀动作也算完成混匀培养基。
4.手中装有培养基的平皿应水平放置于台面上,不应从台面边缘往里推。
在位置允许的情况下,应分开平摊放置待凝。
七、关于涂布方式的注意事项
型涂布棒应放平涂布。
2.涂布时应从中间按同一个方向打圈方式往周边涂布,可以重复涂布。
3.从高稀释级往低稀释级涂布时,可以不用更换涂布棒,也不用灼烧涂布棒。
涂布同一个稀释级的不同平板时也不用灼烧涂布棒。
但是从低稀释级往高稀释级涂
布时,如不更换涂布棒,一定要灼烧涂布棒(原则上不采用这个涂布顺序)。
八、关于培养基接种的注意事项
1.液体培养基接种时不强调接种环是否应接触到液体培养基。
2.单手持两支大试管切忌手部覆盖培养基面,空白管在里面(近操作人员),菌种在外面。
九、关于接种环灭菌的注意事项
取完固体菌时,应先垂直灼烧环部再往上灼烧其余接种丝;取完液体菌时,应先灼烧非环处的其它接种丝,再灼烧环部,这样可避免环上液体突然遇热而爆破溅出,造成污染。
以下是做参考用的,类似考评项目和分值:我们以后实训考试可否参考这些来调整我们以前的考核评分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