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性因素与癌症

合集下载

致癌的名词解释

致癌的名词解释

致癌的名词解释导语:在当今社会中,癌症已经成为一种全球性的健康问题,给无数人的生活带来了恐惧与困扰。

然而,对于致癌因素的认识往往令人困惑。

本文将对致癌的名词进行阐述,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重要健康问题。

一、致癌物质致癌物质是指能对人体造成恶性肿瘤形成的物质。

世界卫生组织将其分为物理性致癌物质、化学性致癌物质以及生物性致癌物质三类。

物理性致癌物质主要包括紫外线、电离辐射等;化学性致癌物质指的是在化学过程中产生的一些有害物质,如烟草中的尼古丁等;而生物性致癌物质则是指某些病毒、细菌等生物因素。

二、致癌基因致癌基因是指在肿瘤形成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的基因突变。

人体细胞中存在着一套修复基因系统,能够修复DNA中的突变。

然而,当这些修复基因受到损伤或突变时,恶性肿瘤就有可能发展形成。

此外,致癌基因还包括一些调节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基因,当这些基因发生突变时,也会导致肿瘤的形成。

三、致癌率致癌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某一人群中患恶性肿瘤的发生率。

它通常被以“每10万人口中患癌症的人数”来表示。

致癌率与人们生活方式、环境因素以及遗传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高度的空气污染和不良的生活习惯将增加致癌率;而合理的饮食结构、均衡的营养摄入以及积极的运动习惯则可以降低致癌率。

四、致癌机制致癌机制是指致癌物质如何引发恶性肿瘤的过程和机制。

目前,学者们已经揭示了一些基本的致癌机制。

首先,致癌物质会与DNA分子结合,导致DNA损伤。

其次,这些损伤DNA的物质可以改变基因的表达模式,促使细胞的不受控制的增殖。

最后,这些异常增殖的细胞还可能侵袭到周围组织或进入血液循环系统,形成转移性的恶性肿瘤。

五、致癌预防致癌预防是指通过改变生活方式、防止接触致癌物质等措施来降低患癌风险。

在致癌预防中,重要的一点是避免暴露于有害物质中。

例如,戒烟、避免长时间暴露在紫外线下、保持饮食的多样化和均衡等都是有效的预防措施。

此外,规律的体检也能帮助发现早期的癌症病变,提高治愈率。

从生物学角度解析癌症的发生机制

从生物学角度解析癌症的发生机制

从生物学角度解析癌症的发生机制癌症是一种由于细胞凋亡失常引起的疾病。

在正常情况下,细胞会按照一定的周期自我更新和再生。

这个过程可以帮助身体保持健康和正常运作。

然而,当细胞因为遗传突变或其他原因产生了异常,它们可能会变得不受控制,并开始无限制地分裂和生长,最终形成肿瘤。

这就是癌症的本质机理。

癌症发生的机制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解析,其中最重要的是从生物学的角度考虑。

一、遗传突变和DNA损伤大部分的癌症都与遗传突变有关。

这些突变可能会引起基因的变异或损害,导致初始的肿瘤细胞形成。

这个过程可能会由于环境因素(例如辐射、化学物质、病毒、细菌、某些药物等等)或基因突变而发生。

在肿瘤细胞分裂和生长的时候,它们也会逐渐累积新的遗传突变。

这可能会导致细胞的肿瘤特征变得更加明显。

遗传突变并不总是会引起癌症。

这是因为身体含有多种机制来检测和修复DNA损伤。

如果损伤过于严重,细胞会自行凋亡来避免癌症的发生。

然而,当这些机制失效时,细胞可能会留下遗传缺陷并发生癌变。

二、免疫系统反应免疫系统可以捕捉和摧毁异常细胞,因此它是癌症的重要“守门员”。

然而,有时候癌症细胞会通过不同的策略逃避免疫系统的检测,例如减少表达癌细胞特异性抗原、产生免疫抑制因子、招募免疫抑制者细胞等等。

这可能会导致身体免疫系统无法有效地识别和摧毁癌症细胞,从而促进癌症的发展。

三、癌症微环境肿瘤的生长和发展取决于其所在微环境中的许多因素。

这包括了周围细胞的类型、交互,以及细胞周围的物理特征。

大部分的肿瘤细胞都需要血液和血管来供应养分和氧气。

然而,细胞的生长也会导致缺氧现象的发生,进而引起针对微环境的适应性变化和调节。

这些变化可能会通过不同的细胞信号和分子机制来支持癌症细胞的生存和生长。

四、癌症细胞的特性癌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和行为与正常细胞的不同是癌症的主要特征之一。

例如,它们会通过增加DNA复制、减轻程序性凋亡、激活血管新生、增加细胞间通讯等等方式进行快速分裂和生长。

癌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临床表现

癌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临床表现

癌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与临床表现癌症是一类以恶性肿瘤为主要特征的疾病。

它是由内源性或外源性致癌因子引发生物体恶性克隆增殖和侵袭而形成的,促进因素包括基因突变、遗传、生活方式、营养、感染等。

本文将着重阐述癌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及其临床表现,并分析治疗策略。

一、病理生理学变化癌症的病理生理学变化是指在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过程中,肿瘤组织在细胞、分子和人体整体水平上发生的生理学变化。

首先就是癌细胞的增殖异常。

癌细胞的一大特征是无限增殖,因为它们能够突破细胞增殖抑制机制,绕过程序性死亡途径(凋亡)。

其次,癌细胞的分化程度低,这意味着它们失去了正常细胞的特殊功能,并能够分泌多种增殖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等,诱导永生命反应,令其他正常细胞失控增殖形成癌组织。

最后,癌细胞的侵袭能力强,能够穿过生物组织的各种屏障,形成转移灶。

二、临床表现癌症的症状和体征因其类型、部位、分化程度、临床阶段等而异。

一般而言,早期肿瘤通常无明显症状,而后期肿瘤则有全身性的异常。

下面,我们将分别从临床表现的早、晚期去进行分析。

1.早期临床表现早期癌症通常是无症状的,容易被忽视,患者也没感觉到异常。

只有通过定期体检或其他的筛查检查才能发现早期的肿瘤存在。

但是,有些癌症在早期会出现一些症状,如:胃肠道肿瘤会出现腹泻、便秘、腹痛等问题,子宫颈癌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白带异常、痛经等问题,肝癌患者则可能会出现肝区酸痛、乏力等问题。

2.晚期临床表现晚期癌症的症状和体征则比较复杂,出现了全身重度异常。

例如,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会呈现贫血、体重减轻、食欲丧失、恶心呕吐等问题。

肺癌患者则可能出现咳嗽、咳痰、气短、胸痛、血痰等问题。

而对于白血病等血液系统恶性肿瘤,患者会出现淋巴结肿大、贫血、骨痛等问题。

三、治疗策略针对癌症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化疗、放疗、分子靶向治疗等多种方法。

目前,肿瘤专家提倡个体化精准治疗,即依据患者的病理、分子和基因型特点来设计治疗方案。

生物癌症知识点总结

生物癌症知识点总结

生物癌症知识点总结癌症的发展与预防:1. 癌细胞的形成:癌症是一种具有遗传性和变异性的细胞疾病。

正常细胞在受到不良刺激后,可能产生基因突变,从而导致细胞增殖受到失控,形成癌细胞。

2. 癌症的发展过程:癌症的发展是一个非常漫长的过程,从细胞的突变开始到癌细胞的形成,然后到癌细胞的扩散与转移,这个过程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3. 癌症的发生机理:癌症的发生和发展与许多因素有关,包括基因突变、环境因素、生活方式、饮食及遗传因素等。

癌症的检测与诊断:1. 癌症的检测方法:目前医学上常用的癌症检测包括肿瘤生物标志物检测、彩超检查、CT 检查、核磁共振检查等。

2. 癌症的诊断方法:癌症的诊断主要是通过临床体征、影像学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和实验室检测等综合分析后得出结论。

3. 早期癌症的筛查:癌症的早期筛查可以帮助早期发现癌症,及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

癌症的预防与治疗:1. 癌症的预防:预防癌症首先应注意饮食卫生、保持良好的生活作息以及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同时还要避免暴露在有害物质中,增强体质等。

2. 癌症的治疗:目前癌症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放射治疗、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激素治疗等,这些治疗方法之间可以单独应用,也可以进行联合治疗。

3. 中医药治疗癌症:中医认为癌症是肿瘤瘀阻、毒淤、气滞、阴虚的综合表现,对于不同类型的癌症,中医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

癌症的康复与护理:1. 癌症的康复:癌症的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规范化治疗、营养合理、心情乐观和家庭支持等都是重要的因素。

2. 癌症的护理:癌症患者应密切关注自身的身体状况,并定期进行相关检查,同时也要注意心理的护理,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

总之,癌症是一种疾病,其发病机制异常多样,病因繁多,预防和治疗癌症是一项非常重要和紧迫的工作。

对于癌症,我们应该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提高治愈率和生存率,从而减少病人的痛苦,给社会减少负担。

癌症如何预防和治疗生物

癌症如何预防和治疗生物

癌症如何预防和治疗生物引言癌症是一种常见而可怕的疾病,全球范围内每年都发生大量的癌症病例。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的进步,人们对于癌症的预防和治疗也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将介绍一些在预防和治疗癌症方面具有生物学作用的方法。

预防癌症的生物方法锻炼身体锻炼身体是一种非常重要的预防癌症的生物方法。

长期的研究表明,适度而规律的体育运动可以提高身体的免疫功能,减少慢性炎症,降低体内炎症因子的水平,从而减少患癌的风险。

此外,体育运动还可以维持健康的体重,降低肥胖与某些类型的癌症(如乳腺癌、结肠癌等)之间的关联性。

健康饮食健康饮食是预防癌症的另一种生物方法。

饮食中含有大量的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等营养物质可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增强免疫力,降低癌症的发病风险。

例如,水果和蔬菜中含有大量的抗氧化剂,可以清除自由基,抑制癌症的发展。

此外,饮食中应避免食用过多的加工食品、腌制食品和高脂肪食品,以减少致癌物质的摄入。

改善生活方式和环境改善生活方式和环境也是预防癌症的重要生物方法。

避免吸烟和被动吸烟可以显著降低患肺癌的风险,因为烟草中含有多种致癌物质。

此外,减少暴露在化学物质和辐射源中的时间和频率,如减少接触有机溶剂、重金属和紫外线辐射等,也有助于减少癌症的患病风险。

治疗癌症的生物方法化学治疗化学治疗是一种常用的癌症治疗方法,通过使用化学药物来杀灭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和扩散。

化学治疗可以通过静脉注射药物、口服药物或者局部给药的方式进行。

虽然化学治疗可以杀灭癌细胞,但同时也会破坏正常细胞,导致一系列的副作用。

放射治疗放射治疗利用高能辐射来杀灭癌细胞或阻止其生长。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通过外部机器向患部照射辐射,或者通过内部放射源直接放置在患处进行。

放射治疗在一些局部化的癌症治疗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也会对正常组织造成损害。

免疫治疗免疫治疗是一种新兴的生物治疗方法,通过激活或增强人体自身免疫系统来对抗癌症。

这种治疗方法可以通过注射免疫细胞、细胞因子或使用癌症疫苗来增强免疫功能。

癌症生物学研究

癌症生物学研究

癌症生物学研究癌症是当今世界上最为严重的健康问题之一,每年都有数百万人被诊断出患有各种类型的癌症。

为了解决这个全球性挑战,科学界一直致力于研究癌症生物学,以期找到更有效的治疗方法和预防策略。

本文将探讨癌症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性和最新进展。

一、癌症生物学研究的意义癌症生物学研究对于癌症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深入研究细胞的变化和生物过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癌症的起源、发展和转移机制。

这种了解为我们提供了更多针对特定癌症类型的治疗选择,例如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

此外,癌症生物学研究还为早期癌症的筛查和诊断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技术。

二、癌症发展的基本过程癌症是由异常细胞的不受控制的生长和分裂引起的。

癌细胞可以通过基因突变、表观遗传学改变和细胞环境的影响等方式产生。

癌症发展的基本过程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癌前病变、癌症发展和癌症转移。

在癌前病变阶段,正常细胞经历一系列遗传和表观遗传学改变,逐渐发展成为潜在的癌细胞。

这些改变包括基因变异、DNA甲基化和染色质重塑等。

在癌症发展阶段,癌细胞进一步累积基因突变和表观遗传学改变,逐渐形成恶性肿瘤。

这些突变和改变会导致细胞增殖、凋亡、免疫逃逸等异常生物学行为。

在癌症转移阶段,恶性肿瘤的癌细胞可以通过血液循环或淋巴系统进入其他组织和器官,形成远处转移病灶。

这是癌症最致命的特征之一,也是治疗的最大难题之一。

三、癌症生物学研究的技术和方法随着科技的发展,癌症生物学研究采用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方法。

其中一种重要的方法是基因组学,通过对癌症患者基因组的测序与分析,我们可以发现与肿瘤发生和发展相关的基因变异和突变。

另一个常用的技术是蛋白质组学,它可以用来研究癌细胞的蛋白质组成和功能,从而了解癌症的分子机制。

通过蛋白质组学的研究,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许多与癌症相关的重要蛋白质标记物,这些标记物可用于癌症的诊断和预后评估。

此外,单细胞测序、免疫组化和转录组学等技术也在癌症生物学研究中得到广泛应用。

细胞生物学与疾病发生机制

细胞生物学与疾病发生机制

细胞生物学与疾病发生机制细胞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细胞结构和功能的科学领域,通过了解细胞的运作原理,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疾病的发生机制。

本文将探讨细胞生物学与疾病之间的密切关系,并介绍一些常见疾病的发生机制。

一、细胞生物学基础细胞是生命的基本单位,所有的生物都由一个或多个细胞组成。

细胞内有细胞核、细胞器和细胞质等重要组成部分。

细胞核内包含遗传物质DNA,它指导蛋白质的合成和细胞的功能运作。

细胞器则承担着特定的功能,例如线粒体负责能量的产生,高尔基体负责合成和分泌物质等。

二、细胞异常与疾病发生机制当细胞内发生异常时,会导致疾病的发生。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细胞异常及其相关的疾病发生机制。

1.突变突变是指DNA序列的改变,可能由于自然突变、环境因素或遗传缺陷引起。

突变可能导致细胞功能异常,如蛋白质合成错误或细胞周期调控失衡。

这些细胞的异常状态可能最终导致诸多疾病的发生,如遗传病、癌症等。

2.细胞凋亡细胞凋亡是一种受控的细胞死亡过程,当细胞受到损伤、感染或其他不良刺激时,会启动凋亡程序以避免不良细胞扩散。

然而,当细胞凋亡失控时,可能导致细胞过量死亡,如神经退行性疾病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3.代谢异常细胞的正常代谢对维持生命起着关键作用。

当细胞无法正常进行代谢过程,例如无法正确利用营养物质、产生过多的代谢产物等,就可能导致代谢性疾病的发生,如糖尿病和肝病等。

4.蛋白质异常蛋白质是细胞中最重要的功能分子之一,扮演着多种不同的角色,包括结构、传导和调节等。

当细胞中的蛋白质发生异常,可能导致蛋白质聚集、形态改变或功能失调,进而引发神经退行性疾病、肾脏疾病等。

三、常见疾病的细胞生物学基础1.癌症癌症是由于细胞突变和异常增殖引起的疾病。

癌细胞通常会失去正常细胞的控制机制,不受细胞周期的调控,导致快速的无序分裂。

此外,癌细胞还具有侵袭能力和转移能力,可以穿过组织屏障并扩散到其他部位。

2.心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包括心脏病和中风等。

心肌细胞的异常和损伤是心脏疾病的主要原因。

基因突变与癌症发生和发展相关性分析

基因突变与癌症发生和发展相关性分析

基因突变与癌症发生和发展相关性分析引言癌症是一个复杂的疾病,其发生和发展涉及多个因素,包括遗传、环境和生活方式等。

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对基因突变与癌症之间的关系越来越感兴趣。

本文旨在通过对基因突变与癌症发生和发展相关性的分析,探讨二者之间的关联以及对癌症治疗的启示。

1. 基因突变与癌症发生基因突变是导致癌症发生的重要因素之一。

基因突变是指细胞DNA序列的改变,导致DNA编码的蛋白质发生异常。

这些异常的蛋白质可能促进细胞的异常增殖、分化和生存,从而使正常细胞逐渐演变为癌细胞。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在癌症的发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TP53基因的突变是多种癌症的常见突变。

TP53是一种重要的抑癌基因,其编码的蛋白质具有抑制细胞生长和调控DNA修复的功能。

当TP53基因发生突变时,这些功能可能被丧失,从而导致细胞不受控制地生长和分裂,最终形成癌细胞。

此外,其他一些致癌基因的突变也与癌症的发生有关。

例如,BRCA1和BRCA2是乳腺癌和卵巢癌的遗传易感基因。

当这些基因突变时,会导致DNA修复系统的功能受损,增加细胞发生癌变的风险。

2. 基因突变与癌症发展除了参与癌症的发生外,基因突变还参与了癌症的发展过程。

癌症的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包括癌细胞的增殖、侵袭、转移等。

研究表明,基因突变在这些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例如,EGFR基因是肺癌中经常发生突变的基因之一。

当EGFR基因突变时,可能导致细胞信号通路异常激活,增加肿瘤细胞生存和增殖的能力。

这些突变的EGFR蛋白质也被广泛应用于肺癌的治疗靶点。

此外,基因突变还可以影响癌症的转移能力。

例如,CDH1基因突变与乳腺癌的转移相关。

CDH1编码的蛋白质对于细胞间黏附的维持至关重要。

当CDH1基因突变时,细胞间黏附功能丧失,使癌细胞能够脱离原发灶并侵入周围组织,从而引起转移。

3. 对癌症治疗的启示对于基因突变与癌症的关系的深入研究可为癌症的治疗策略提供启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物致癌因素包括以下几种:
病毒:约有1 50种病毒有致肿瘤的特性。

如EB病毒与鼻咽癌有关;肝炎病毒与肝癌有关;疱疹病毒可引起淋巴瘤等。

霉菌毒素:最常见的是发霉的粮食中存在的黄曲霉所产生的黄曲霉毒素,可使人得肝癌、胃癌等肿瘤。

寄生虫:如血吸虫病人易得肠癌,中华枝睾吸虫病人易得肝癌。

生物性致癌因素包括病毒、细菌、寄生虫。

自本世纪初从鸡的恶性肿瘤中发现了劳斯肉瘤病毒以来,已经证明有30余种150余株病毒可以造成动物肿瘤,从动物致癌的实验中已经得到确切的结论。

2、
大约有10余种霉菌可能引起癌症,霉菌产生的毒素有很强的致癌或促癌作用,其中以黄曲霉素致癌能力最强,以白地霉菌毒素的促癌作用最强。

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霉变的花生、玉米、大米、豆类食品中,可以诱发肝癌及肾、肺、胃、皮下组织的肿瘤。

可产生T—2毒素的镰刀菌在动物体可诱发胃癌、胰腺癌和脑部肿瘤等,而常见的产生灰黄毒素的青霉菌可诱发小鼠甲状腺癌或肝癌。

实验还证明了食物中如娄地青霉、念珠菌、白地霉等几种生活上常见的霉菌,均可促进食物亚硝胺的形成,镰刀菌的代产物和亚硝胺有协同致癌作用。

目前,一些科学家认为,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胃炎、胃溃疡、胃癌有一定关系,用某些抗生素杀灭螺杆菌可降低胃炎与胃癌的发生率。

体某些寄生虫与某种癌症有关。

如血吸虫病与大肠癌密切有关,原因是血吸虫在病人的大肠黏膜下产卵包,刺激组织增生,诱发肠癌。

中东地区的“埃及血吸虫病”可引起膀胱癌。

据临床观察,华支睾吸虫与原发性肝胆管癌的发生有关,动物实验也成功地诱发了肝胆管癌,其致病机制可能与虫体的机械刺激及虫体产生的有毒代产物有关。

3、
除了与我们周围环境化学、物理因素相关的致癌因素,还有许多的肿瘤与病毒等生物学因素密切相关,包括霉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

各种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肝炎、肝硬化、肝癌是乙肝三部曲,也是其他肝炎的三部曲。

而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

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医院副院长、南方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肿瘤中心副主任爱民教授指出,目前的科学证据证明了癌症是可以预防的,通过改变或避免主要危险因素,超过30%的癌症可以得到预防。

譬如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HPV(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洁身自好避免多个性伙伴、远离毒品,预防乙肝病毒、HPV、HIV(艾滋病病毒)感染。

实行分餐制有助于预防HP感染。

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可以减少感染病毒的风险。

除此之外,感染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华支阜血吸虫均可能致癌,这需要我们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未煮熟的食物,从自我做起避免病从口入。

4、还有许多人没有意识到的是,癌症与霉菌、细菌、病毒和寄生虫等传染病媒相关联,
如乙肝病毒和人类乳头瘤病毒等,而这些就是与癌症相关的生物学因素。

很多病毒、细菌已证明与癌症明确相关。

爱民指出,人类T细胞白血病病毒(HTLV)与白血病、肉瘤、淋巴瘤、乳腺癌等有关;单纯疱疹病毒-2和人乳头状病毒与宫颈癌的发病有关;EB病毒与鼻咽癌、多发性B细胞淋巴瘤及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发病相关;胃癌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密切相关;各种肝炎病毒与原发性肝癌的发生有关,肝炎、肝硬化、肝癌是乙肝三部曲,也是其他肝炎的三部曲。

“80%-85%的肝癌由乙肝发展而来,10%的肝癌与丙肝感染有关。


如此明确的相关性,给了我们预防这些癌症的方法。

爱民指出,可以通过接种乙肝疫苗、HPV(人乳头瘤状病毒)疫苗、洁身自好避免多性伴、远离毒品等方法,预防乙肝病毒、HPV、HIV(艾滋病病毒)感染;实行分餐制有助于预防HP感染;避免不必要的输血和使用血制品可以减少感染病毒的风险。

除此之外,感染埃及血吸虫、日本血吸虫、华支阜血吸虫均可能致癌,这需要我们注意饮食卫生,不吃生冷、未煮熟的食物,避免病从口入。

Tips
好的生活习惯更利防病防癌
虽是老生常谈,但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对整体健康有好处,防病防癌先培养良好的生活习惯准没错!
一、合理膳食:少喝含糖饮料,限制摄高脂肪、高糖及低纤维素的食物,常吃蔬果类;避免或尽量少吃加工的肉制品;避免过量饮酒,过量烈性酒会导致多种癌症(如口、咽、喉、食道、结直肠、乳腺)的发生。

二、经常运动:每天至少锻炼30分钟。

腰围每增加1英寸,得癌症的风险就会增加8倍以上。

三、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洁身自好避免多个性伙伴、远离毒品,减少不良生活所致病毒感染的风险。

四、保持好的心情:好心情可提高免疫力。

6、
谨防这些生物因素致癌
在谈癌色的今天,虽然有许多医学科研人员一直在苦苦寻找致癌因素和治疗手段,可是至今还是收获甚微。

目前研究发现,许多生物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和都癌症保持着“亲密关系”。

可以想象,如果通过控制这些病毒、细菌、寄生虫等的感染或侵入,就能和癌症说再见,癌症的预防效率显然就能提高很多。

现已经明确与癌症保持着“亲密关系”的生物因素有:
1.霉菌与癌症
目前研究发现,大约有10余种霉菌可能引起癌症,霉菌产生的毒素有很强的致癌或促癌作用,其中以黄曲霉素致癌能力最强。

黄曲霉素广泛存在于霉变的花生、玉米、大米、豆类食品中,可以诱发肝癌及肾、肺、胃、皮下组织的肿瘤。

可产生T-2毒素的镰刀菌在动物体可诱发胃癌、胰腺癌和脑部肿瘤等,而常见的产生灰黄霉素的青霉菌可诱发小鼠甲状腺癌或肝癌。

实验还证明了食物中如娄地青霉、念珠菌、白地霉等几种生活上常见的霉菌,均可促进食物亚硝胺的形成,并且还发现镰刀菌的代产物和亚硝胺有协同作用。

2.病毒与癌症
自本世纪初从鸡的恶性肿瘤中发现了劳斯肉瘤病毒以来,已经证明有30余种150株病毒可以造成动物肿瘤,从动物致癌的实验中已经得到确切的结论。

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布,84%的癌症具有肯定的病毒感染原因;而英国癌症研究组织最新研究报告则指出,全世界每年新增的癌症患者中,约有180万的患者是因为病毒感染而导致的。

在我国最常见的有:⑴肝癌与乙型肝炎病毒:肝癌的发生与乙型肝炎病毒(HBV)有很密切的关系。

由乙肝病毒导致乙型肝炎,再到肝硬化,最后引发肝癌的病程已被科研所证实。

肝癌病人的HBV感染率普遍高于正常人和其他病人,可达50%,甚至更高;与此同时,HBV感染者的肝癌发病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两者之间的相关性高达80%。

⑵鼻咽癌与EB病毒:我国的一些地区是鼻咽癌的高发区,很多当地的流行病学和实验室研究资料都证明,Epstein-Barr(EB)病毒与鼻咽癌的发生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首先,在鼻咽癌患者病灶细胞存在着EB病毒的DNA片段,而正常鼻咽组织中则没有;其次,对鼻咽癌患者的血清调查发现,其阳性率高达90.9%,而其他肿瘤患者和正常人分别为3.5%及0.6%;第三,鼻咽癌组织中的EB病毒不只是处于潜伏状态,而且也能病毒复制。

⑶宫颈癌与人乳头状瘤病毒(HPV):近年来,在我东地区进行的调查证实,在人宫颈癌中HPV16型DNA阳性率为36%—64%;国外一些研究也发现,疱疹病毒Ⅱ型抗体阳性的妇女浸润癌及上皮瘤变的发病率较正常妇女高。

因此可以证实,人乳头瘤病毒和疱疹病毒Ⅱ型感染在宫颈癌的发生中有重要作用。

3.细菌与癌症
最近,大学肿瘤医院院长游伟程教授研究发现,如果能清除人体胃幽门螺杆菌感染,可使胃癌的发病率降低40%!并且将这一成果刊登在了最新一期的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杂志上。

同时,结论被世界同行誉为继澳大利亚科学家沃伦、马歇尔发现胃幽门螺杆菌后(曾因此荣获2005年诺贝尔医学奖),相关领域的又一重要突破。

目前全世界约有一半人感染了幽门螺杆菌,科研发现,幽门螺杆菌的感染与胃炎、胃溃疡、胃癌一定有关,用某些抗生素杀灭幽门螺杆菌可降低胃炎、胃溃疡、胃癌的发病率。

不久,大学肿瘤医院的研究报告指出,长期感染幽门螺杆菌的患者,得胃癌的几率会比正常人高出4—6倍。

而同时幽门螺杆菌
导致胃黏膜相关的淋巴瘤,也已获得证实。

4.寄生虫与癌症
世界卫生组织通过流行病调查发现,体某些寄生虫与某种癌症有关,如血吸虫病与大肠癌密切相关,原因是血吸虫在病人的大肠黏膜下产卵,刺激局部组织增生,诱发大肠癌。

中东地区的“埃及血吸虫病”可引起膀胱癌。

据临床观察,华支睾吸虫与原发性胆管癌的发生有关,动物实验也成功地诱发了胆管癌,其致病机制可能与虫体产生的有毒代产物有关。

虽然大多数肿瘤医学专家认为,致癌的病因很可能是多因素的。

即便如此,在被微生物感染的人群中,癌瘤发生的机会相对较高,而且至少这是目前可以明确采取措施进行癌症预防的,不多的有效手段之一。

顺便提醒大家,即使那些对导致癌症还不很明确的微生物,人们也应该提高警惕。

有时候,“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尽量采取预防措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