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诊断详述

合集下载

孙新明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孙新明 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

重视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的早期预防和治疗孙新明关键词: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早期预防孙新明慢性下肢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CVI)是指由于下肢静脉系统因静脉返流及静脉阻塞所引起下肢静脉回流障碍所导致的一组临床症候群。

又称为下肢慢性静脉性疾病(CVD),是最常见的周围血管静脉性疾病,据报道在我国人群患病率高达27%,年新发病率为0.5%-3.0%[1]。

CVI的主要病理因素是下肢静脉瓣的关闭不全或功能丧失以及下肢静脉的阻塞所导致的一系列临床症候群,由于静脉瓣膜的损害程度不同以及下肢静脉阻塞的部位、范围不同,其临床症状可以从无明显自觉症状到下肢硬质膜炎、下肢溃疡、水肿等不同的临床表现。

病因多发生在持久从事体力劳动或站立工作人员,在农民、理发员、运动员、外科医师等人群及有家族史的人群。

当人体站立时,心脏水平以下的血管内血压比卧位时增高,增高部分相当于从心脏水平以下的血管到心脏的这样一段血柱高度内的水的压力,形成静水压(+102mmHg),加上肢体远端的动力压(+15mmHg),这样形成肢体远端静脉内的总压力为+117mmHg,接近于动脉的压力[2]。

由于静脉壁明显薄弱于动脉,在这样的压力下如不注意保护,很容易造成静脉壁的扩张,静脉瓣关闭不全,这也是为什么肢体远端更容易产生静脉曲张的原因。

先天静脉壁薄弱、扩张,静脉瓣膜缺陷,后天的静脉腔内压力持久升高以及随年龄老化静脉壁及瓣膜退行性变,都是静脉曲张、CVI产生的主要原因。

静脉瓣膜缺陷理论认为大隐静脉和股静脉连接处瓣膜功能不全,允许血液反流入大隐静脉,导致从大腿到小腿的静脉瓣膜相继关闭不全。

根据该理论,静脉曲张的治疗方法是在腹股沟结扎大隐静脉并将大隐静脉剥脱,加或不加小隐静脉剥脱。

如果瓣膜回流功能不全是主要因素,则术后不再有静脉曲张。

另一相反的理论认为小腿的一支或数支静脉有病变,使肌肉收缩时血液从压力高和容积增加的深静脉流向浅静脉。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概述一、发病情况慢性静脉疾病(CVD)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平均发病年龄为53.4岁,女性发病率(67.5%)高于男性。

CVD是指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根据病因可将CVD分为三大类:原发性、继发性及先天性。

以原发性居多,约为66%;继发性25%,先天性不足1%,其他原因占8%。

导致CVD发生的因素有:(1)静脉反流:(2)静脉回流障碍:(3)先天发育异常:(4)遗传因素:(5)其他因素:(二)发病机制1. 下肢静脉高压:2. 慢性炎症反应:3. 静脉微循环受损:4. 遗传易感性:诊断及CEAP分级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方法有很多,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是需要必要的检查,以明确下肢深浅静脉和穿通静脉的情况,才能做出确切的诊断。

一、主要诊断方法1. 病史询问和体检:2. 传统的检查方法:3.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静脉有无阻塞和反流,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安全、无创、方便、重复性强、准确率高,是静脉疾病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

4. 静脉造影(包括顺行和逆行静脉造影):5. CT静脉造影(CTV)和磁共振静脉造影(MRV):6. 动态静脉压测定:7. D-二聚体检测:二、CEAP分级1. CEAP分级:1994年,美国静脉论坛确定了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和分级体系即CEAP,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分类、病例报告及疗效评价(表1)。

2. CEAP分级的改进:【推荐意见】采用CEAP分级和VCSS评分系统评价慢性静脉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疗效。

治疗一、药物治疗有CVD症状和体征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改善静脉功能,缓解下肢沉重、酸胀不适、疼痛和水肿等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静脉功能不全分级

静脉功能不全分级
350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2009年8月第15卷第4期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临床分级与分期
张纪蔚
关键词:静脉功能不全;静脉曲张;临床分级;静脉评分
中图分类号:R
65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6948(2009)04—0350—02
下肢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
venous
C:,即静脉曲张,是皮下浅静脉持久性扩张。在 直立位时口径>3 mm并呈扭曲状,可累及膝下或膝 上隐静脉系统,或非隐静脉系统。又称为vafices和
varicositis。
forum,AVF)提出了CEAP分
类法,包括:(1)根据患者症状和体征评估做出的临 床分类(clinic,C);(2)以先天性(Ec)、原发性(Ep)和 继发性(Es)为分类的病因学分类(etiology,E);(3) 下肢病变静脉的解剖分类(anatomy,A);(4)以逆流 (Pr)、阻塞(Po)和二者兼有(Pro)的病理生理分类 (pathophysiology,P)。在CEAP分类中,E、A、P的含 义很明确,“c”代表临床表现,C0。。各有特指的含义,
扇形排列,往往是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进展的临床表 现,且与溃疡好发部位一致。也可称为malleolar
flare和ankle flare。
ciency,CVI)是一组下肢静脉病征的总称,临床表现 的多样性及病理生理改变的复杂性,需要有诊断分 类的标准,用以规范诊断及治疗。1994年,美国静
脉联盟(american
改变。
C0,无明确的视、触体征,但有下肢静脉功能不 全的临床症状,以“不安定腿”为特征,有可能是已再 通的隐匿型胭静脉或小腿静脉血栓形成后的临床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

《中国慢性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指南》(2019)要点概述一、发病情况慢性静脉疾病(CVD)是常见的血管疾病,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平均发病年龄为53.4岁,女性发病率(67.5%)高于男性。

CVD是指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二、病因及发病机制(一)病因根据病因可将CVD分为三大类:原发性、继发性及先天性。

以原发性居多,约为66%;继发性25%,先天性不足1%,其他原因占8%。

导致CVD发生的因素有:(1)静脉反流:(2)静脉回流障碍:(3)先天发育异常:(4)遗传因素:(5)其他因素:(二)发病机制1. 下肢静脉高压:2. 慢性炎症反应:3. 静脉微循环受损:4. 遗传易感性:诊断及CEAP分级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方法有很多,以下肢静脉曲张为例,根据临床表现,诊断并不困难,但是需要必要的检查,以明确下肢深浅静脉和穿通静脉的情况,才能做出确切的诊断。

一、主要诊断方法1.病史询问和体检:2.传统的检查方法:3.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血管多普勒超声检查可以明确诊断静脉有无阻塞和反流,能提供可靠的诊断依据,安全、无创、方便、重复性强、准确率高,是静脉疾病首选的辅助检查手段。

4.静脉造影(包括顺行和逆行静脉造影):5. CT静脉造影(CTV)和磁共振静脉造影(MRV):6.动态静脉压测定:7. D-二聚体检测:二、CEAP分级1. CEAP分级: 1994年,美国静脉论坛确定了慢性静脉疾病的诊断和分级体系即CEAP,现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诊断、分类、病例报告及疗效评价(表1)。

2. CEAP分级的改进:【推荐意见】采用CEAP分级和VCSS评分系统评价慢性静脉疾病的严重程度及其疗效。

治疗一、药物治疗有CVD症状和体征的患者都需要进行药物治疗。

药物治疗可改善静脉功能,缓解下肢沉重、酸胀不适、疼痛和水肿等临床症状,促进溃疡愈合。

【免费下载】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免费下载】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慢性下肢静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4-06-09 19:15来源:中华普通外科杂志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分会血管外科学组1、慢性下肢静脉疾病发病情况及治疗现状慢性下肢静脉疾病是常见的血管病和多发病,其发生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

2008 年,国际血管学杂志发表的《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下肢慢性静脉疾病治疗指南》指出慢性静脉疾病(chronic venous diseases,CVD)是因静脉的结构或功能异常而使静脉血回流不畅、静脉压力过高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为特征的综合征,以下肢沉重、疲劳和胀痛,水肿、静脉曲张、皮肤营养改变和静脉溃疡为主要临床表现。

国内对慢性静脉疾病常用CVI 的概念,慢性静脉功能不全(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v,CVI)即指静脉系统功能异常的慢性进展性疾病。

CVD 与CVI 的区别在于,CVD 纳入了更多处于疾病早期的患者,这些患者可能无症状或(和)体征,或者症状较轻。

CVD 概念的引入对患者早期治疗,延缓疾病进展具有重要意义。

静脉疾病约占血管外科疾病的60%,常发生于下肢。

在中国,下肢静脉疾病的患病率为8.89%,即近1 亿患者,每年新发病率为0.5%-3.0%,其中静脉性溃疡占1.5%。

2011年由国际静脉联盟(UIP)组织的迄今为止静脉领域最大规模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在50岁左右的下肢不适人群中,CVD 的发生率为63.9%,其中C3-C6 的CVI 患者占24.3%。

目前,我国对CVD 的诊疗还有待规范,根据静脉分类系统即CEAP(clinic,etiologic,anatomic and pathophysiologicalclassirication),不同分级的患者缺乏统一的治疗方案建议。

CVD 早期阶段,医患对疾病的认识不足,对疾病早期治疗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诊断率和治疗率低,当患者处于CVI 阶段后,又出现诊断标准不统一、手术不规范、治疗过度、药物治疗疗程不足、疗效评价标准不统一等问题。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诊断检查

下肢静脉功能不全诊断检查

专业的血管病医疗服务平台 /
1.病史中注意询问有无职业、家族吏、妊娠与发病的关系,有无胸部或腹部慢性疾病、下肢外伤史,有无深静脉炎或深部静脉血栓形成,了解其发生的时间与症状 (下肢沉重、小腿隐痛、易疲倦、水肿和出血),以及症状与站立、行动和卧床休息的关系,过去治疗的情况与效果。

2.详查全身有无其他疾病,腹内有无肿块(尤其应注意有无盆腔肿瘤),是否妊娠,局部有无血管杂音等。

3.用常规方法检查病变是在大隐静脉或小隐静脉,一侧或两侧,曲张程度如何,大隐静脉瓣功能是否健全,深静脉是否通畅,深浅静脉间交通支静脉瓣功能是否健全。

4.检查患肢有无水肿、色素沉着、溃疡、湿疹和急性炎症现象。

5.注意与动静脉瘘及深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所引起的曲张静脉相鉴别。

中医对静脉功能不全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静脉功能不全的认识和理解

中医对静脉功能不全的认识和理解一、概述静脉功能不全是一种常见的血管疾病,中医认为该病是由于气血不畅、瘀血阻滞、虚实夹杂、湿邪侵袭、肝脾失调等多种因素所致。

在治疗上,中医注重整体调理,强调个体化治疗,通过对病因、病机的深入分析,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二、气血不畅气血不畅是静脉功能不全的主要病机之一。

中医认为,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血相互依存,相互影响。

如果气血不畅,血液就会瘀滞在脉络中,导致静脉曲张、静脉炎等病症的出现。

在治疗上,中医采用行气活血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红花、桃仁、赤芍、川芎等。

三、瘀血阻滞瘀血阻滞也是静脉功能不全的重要病机之一。

瘀血是指血液在脉络中停滞,形成病理性的血块。

这些血块会随着血液流动而逐渐增大,导致静脉曲张、静脉炎等病症的出现。

在治疗上,中医采用活血化瘀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三棱、莪术、丹参等。

四、虚实夹杂虚实夹杂是静脉功能不全的常见病机之一。

虚是指正气不足,实是指邪气亢盛。

在静脉功能不全的发病过程中,虚实夹杂的情况较为常见,例如气虚血瘀、阳虚寒凝等。

在治疗上,中医采用扶正祛邪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人参、黄芪、附子等。

五、湿邪侵袭湿邪侵袭也是静脉功能不全的常见病因之一。

湿邪是指体内水湿过重,导致气血运行不畅的情况。

湿邪侵袭会影响到静脉的正常功能,导致静脉曲张等病症的出现。

在治疗上,中医采用化湿利水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苍术、薏苡仁、茯苓等。

六、肝脾失调肝脾失调也是静脉功能不全的常见病因之一。

肝脾是人体内的两个重要脏腑,肝主疏泄,脾主运化。

如果肝脾功能失调,就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影响静脉的正常功能。

在治疗上,中医采用调理肝脾的方法,常用的药物有柴胡、白芍、陈皮等。

静脉淋巴功能不全

静脉淋巴功能不全

静脉淋巴功能不全静脉淋巴功能不全,又称为下肢静脉淤血,是一种下肢血液循环障碍疾病。

它主要指的是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引起淋巴液滞留,造成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等症状。

静脉淋巴功能不全是一种常见的下肢循环障碍疾病,主要发生在成年人中,尤其是中老年人群。

它的发生原因多种多样,包括遗传因素、长时间站立或久坐、肥胖、生活习惯不当等。

此外,女性在月经期、妊娠期和更年期等特殊阶段更容易出现静脉淋巴功能不全。

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的主要症状是下肢水肿,尤其是在长时间站立或行走后更明显。

此外,患者还常常出现下肢沉重感、疼痛、瘙痒和热感等不适症状。

部分患者还会出现静脉曲张、皮肤色素沉着、溃疡等病变。

这些症状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困扰。

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两种方法。

药物治疗主要是通过改善静脉血液循环,减轻血管壁张力,促进淋巴液排出等方式来缓解症状。

非药物治疗包括穿戴弹力袜、定期运动、提脚休息、注意饮食等。

此外,如果症状严重还可以采取外科手术治疗。

预防是静脉淋巴功能不全的重要措施。

首先,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长时间站立或久坐,定期运动,提脚休息,不穿过紧的衣物等。

其次,要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

最后,定期体检和咨询专业医生,了解自己的体质和病情,及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总之,静脉淋巴功能不全是一种常见的下肢血液循环障碍疾病。

它的发生原因复杂多样,症状各异,给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不小的困扰。

预防和治疗静脉淋巴功能不全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

通过合理的生活习惯和医生的指导,我们可以有效地预防和管理静脉淋巴功能不全,提高生活质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诊断详述
*导读: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症状的临床表现和初步诊断?如何缓解和预防?
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诊断一般不困难,可利用以下的诊断方法:1、静脉压测定:患肢静脉压升高,提示侧压处近心端静脉有阻塞;
2、超声:二维超声显像可直接见到大静脉内的血栓,配合Doppler 测算静脉内血流速度,并观察得呼吸和压迫动作的正常反应是否存在。

此种检查对近端深静脉血栓形成的诊断阳性率可达95%;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仅为50%-70%,但特异性可达95%。

3、放射性核素检查:125I纤蛋白原扫描偶用于本病的诊断。

与超声检查相反,本检查对腓肠肌内的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检出率可高达90%,而对近耽深静脉血栓诊断的特异性较差。

本检查的主要缺点是注入放射性核素后需要滞后48-72小时才能显示效果。

4、阻抗容积描记法(,IPG)和静脉血流描记法(PRG):前者应用皮肤电极,后者采用充气袖带测量在生理变化条件下静脉容积的改变。

静脉阻塞时,随呼吸和袖地充、放气而引起伏的容积波幅度小。

这种试验对近端深静脉雪山形成诊断的阳性率可达90%,对远端者诊断敏感性明显降低。

5、深静脉造影从足部浅静脉内注入造影剂,在近心端使用压脉带,很容易使造影剂直接进入到深静脉系统,如果出现静脉充盈
缺损,即可作出定型及定位诊断。

浅静脉血栓形成诊断较容易,局部症状体征较明显。

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鉴别诊断:
1、静脉回流障碍:体循环静脉管输送血液流回右心房的过程。

体循环静脉系统的血容量很大,占血液总量的一半以上。

静脉易扩张,又能收缩,因此起着血液贮存库存的作用。

静脉的收缩和舒张可有效地调节回心血量和心输出量,使循环机能能够适应机体在各种生理状态时的需要。

静脉回流的基本力量是小静脉(又称外周静脉)与腔静脉或右心房(又称中心静脉)之间的压力差。

小静脉压力的升高或腔静脉压力的降低都有利于静脉回流。

由于静脉管壁薄,静脉压低,所以静脉回流还受到外力如肌肉收缩的挤压作用、呼吸运动、重力作用等等的影响。

当上述因素阻碍静脉回流时,机体会出现种种表现。

2、静脉血流滞缓:静脉血流滞缓:血栓性静脉炎是以急性非化脓性静脉炎继发腔内血栓形成为特点的静脉血管疾患,受累浅表静脉区的皮肤红肿,自发牵扯性疼痛,可摸到有触痛的条状物或
结节,静脉血流滞缓。

着眼于发生肺栓塞的严重威胁,对所有发生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患者均应提前进行预防。

股骨头骨折、较大的骨科或盆腔手术,中老年人如有血粘度增高等危险因素,在接受超过1小时的手术前大多采用小剂量肝素预防。

术前2小时皮下注射肝素5000U,以后每8-12小时一次,直至患者起床活动。

急性心肌梗死用肝
素治疗也同时对预防静脉血栓形成有利。

华法林和其他同类药物也可选用。

对有出血倾向者可用右旋糖酐40。

阿司匹林等抗血小板药无预防作用,对于明显有抗凝禁忌者,应采用保守预防方法,包括早期起床活动,穿弹力长袜。

定时充气压迫腓肠也较好的效果,但患者多难以接受。

深静血栓形成深静脉血栓形成在临床上受到重视是由于其严重的致死并发症-肺栓塞,以及遗留的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综合征。

*结语:以上就是对于慢性静脉功能不全的诊断,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怎么处理的相关内容介绍,更多有关慢性静脉功能不全方面的知识,请继续关注或者站内搜索了解更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