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语文S版

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语文S版
二年级语文下册 第二单元 第5课《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语文S版

程门立雪

教学设计1

【内容简析】

本篇课文主要写了宋朝大学问家杨时虚心好学,在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时,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站在门外大雪中久等的故事。课文配有一幅程老师发现杨时和一个同学在大雪纷飞的门外等待的插图。学生通过看图、学文,体会杨时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优秀品质。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读中感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从而理解文中的词句,体会杨时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新偏旁“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杨时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杨时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带、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学过了哪些成语?(指名答)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程门立雪。(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2齐读课题,激发探究:你听过这个成语故事吗?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己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多读几遍;练习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可采用开火车读、个人读、齐读、男女赛读等形式)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字音。如:“宋、尊、慈”的声母是平舌音,“程、宋、疼、祥”的韵母是后鼻音。

3检查学生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注意不丢字、不添字,不破句。

4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再同桌互相朗读,注意不唱读。

5用序号标出自然段,小组内互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正确,谁读得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地方不明白,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四导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自读第1自然段,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第2~5自然段

1自由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注意多音字“教”在文中应读“jiào”。)指名汇报。

2杨时为什么要去找程老师?当时的天气怎么样?请同学们用“”画出有关词句。

重点指导读好“尽快”“冒着鹅毛大雪”“专门”等词语,从读中体会杨时那种虚心好学的精神。

3你觉得课文中有哪些词句最能打动你的心?请同学们用“”线画出有关词句,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句子说说。

重点指导读好“悄悄地”“一声不响地”“默默地”“静静地”等词语,也可通过动作演示帮助理解。

然后,在读中感受文中的意境,体会人物的品质。

4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

5结合图意,学习第4、第5自然段。

(1)选择自己喜欢的角色和同桌互读,注意读出相应的语气。

(2)从他们的对话中,你觉得杨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用“”找出有关句子。

(3)指导读好杨时说的话,体会他尊敬老师的精神。

(4)指导学生用多种形式有感情地朗读2~5自然段。

五回读全文,整体把握

1自由读课文,把你觉得好的句子读给同桌听。

2学了课文以后,你是怎么想的?把你的想法说给小组的同学听。

3谁能说说“程门立雪”的意思。

六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我们学了这篇课文,知道杨时是一位非常尊敬老师的人。你做过哪些尊敬老师的事?请你说给大家听。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通过上节课学习,你们知道杨时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二再读感悟

1选读:选择文中最令你感动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赛读:推荐两位同学分段轮读,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有感情。

三合作识字,指导书写

1复习要求认识的字,和同桌说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了哪些字。重点引导分析以下字:

“尊”的上面是酋,不是。

“默”的左边是黑,右边是犬。

“祥”的左边是礻,不是衤。

2出示生字卡,通过指名读、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认读要求会写的字。

3让学生口头选字组词,并用词语说句子。

4指导书写。

(1)先复习部首“忄”“宀”“木”“心”“页”的写法,注意“木”和“页”的形状变化。

(2)学习新部首“酉”。

(3)让学生说说:你认为哪个字最难写?重点指导书写“醒”“容”“题”。教师认真示范难写的字,然后逐一指导学生观察田字格,独立书写,教师巡视指导。

(4)评一评,谁的字写得最好。

四积累词语

1把喜欢的词语写在词语花篮里。

2完成课后练习第3题。3把文中你觉得好的词、句抄下来。

五拓展延伸

课后找伙伴演演“程门立雪”的故事,比一比谁演得好。

教学设计2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板书课题,告诉学生“程门立雪”是个成语,课文《程门立雪》讲的就是这个成语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读正确

1.自由轻声读课文,要把带注音的生字读准确,把句子读通顺。

2.同桌互读课文,互相检查,纠正字音读错或破句的地方。

3.用生字词卡片检查学生识字情况。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指名读指定的段落,纠正丢字、添字和破词、破句的现象。

(三)熟读课文,读流利

1.练习把课文读流利。读得准确,做到不丢字、不添字、不重复、不唱读。

2.标出自然段,同桌互读,每人读一段,看谁读得正确、流利。

(四)理解课文,读出感情

1.轻声读课文。说说你觉得杨时是个什么样的人?

2.指导读好2—5自然段。读出感情,理解词句。

(1)找出杨时爱学习的句子读一读,指导读出急切的心情,读中理解“争论”“弄清”“冒着”“请教”等词语。

(2)指导读杨时尊敬老师的句子或词语,一边读一边体会“悄悄地”“一声不响地”“默默地”“静静地”的情景。指导读出杨时他们生怕有一点动静都会吵醒老师的心情,读得轻轻地。

(3)指导读程老师和杨时的对话。读出程老师爱学生和学生爱老师的浓浓师生情。读中理解“心疼”“慈祥”“惊动”等词语。

3.通过读全文,再把课文中有关写雪的词句画出来读一读,然后说一说“程门立雪”这个成语的意思。

(五)指导写字

(六)做课后第2题和第3题

程门立雪教案

程门立雪 教学目标: 1.会认“程、宋、朝、尊、论、冒、专、椅、悄、咱、默、醒、容、诚、恳、惊”16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会写“专、面、咱、宋、容,尽、冒、雪”8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认真书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自主识字、写字的能力,以及良好的书写习惯。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会认“程、宋、朝、尊、论、冒、专、椅、悄、咱、默、醒、容、诚、恳、惊”16个生字,培养学生自主识字的能力。 2.会写“专、面、咱、宋、容,尽、冒、雪”8个生字,能按笔顺规则认真书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1.课件出示成语——程门立雪 2.教师导入:程门立雪是一个成语,课文《程门立雪》讲的就是这个成语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成语故事。

3.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感知 1.出示教材第34页插图,教师朗读课文,提醒学生仔细听清楚字的读音和停顿。 2.组织学生自学 (1)借助拼音自读课文,把句子读通顺。 (2)标出自然段序号。 3.检查自学情况。 (1)教师带读课文生字。 (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齐读。 (3)学生分析生字结构并口头组词。 (4)学生练习朗读课文,将课文读流利。 4.探究课文的主要内容:课文主要讲了杨时同学去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时,不愿意打扰老师睡觉,宁愿在风雪中等待的故事。 5.全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指导写字 1.教师出示田字格中的8个生字,学生齐读。 2.教师在田字格中范写,一边写一边读出笔画名称,引导学生观察笔画笔顺和结构以及笔画间的连带呼应。 3.学生在田字格中描红、临写,教师巡视指导。 四、课堂小结 1.齐读课文。 2.教师小结:这节课我们学习了许多生字和词语,也了解了《程门立雪》这个故事,那么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体会杨时尊敬老师和爱学习的好品质。 2.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教师谈话: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现在,谁能把这篇课文有感情的读给大家听听? 2.指名读课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学案:第5课 大自然的语言(无答案)

融( )化: 萌( )发: . 花香鸟语: 销声匿( )迹: : 5.大自然的语言 编写者:王俊 责任编辑:章顺兰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掌握什么是物候及影响物候的因素。 2、学习本文有条理地说明事物的方法。 【相关链接】 1、题目解读 以“大自然的语言”为题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语言是人们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的 工具,大自然怎么会有语言?我们读了文章才会恍然大悟。原来大自然的物候现象,如草木 荣枯、候鸟去来等,实际上起着预报农时的作用,从这一点上说,物候现象仿佛就是传递信 息的“大自然的语言”。 2、走近作者 竺可桢(1890 一 1974),是我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候学、地理学、 自然科学史等方面的造诣都很高,而物候学也是他呕心沥血作出了重要贡献的领域之一。我 国现代物候学的每一成就都是和他的工作分不开的。 【自主学习】 1、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2、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解释这些词语的意思。 . . 次第: 悬殊: 翩( )然: 周而复始: . 3、浏览全文,快速准确地筛选信息,整体把握文意。 (1)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2)物候观测对农业有什么重要性? (3)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有哪些? (4)研究物候学有什么意义? 4、再读课文,划分段落,概括段意,理清结构层次。 5、我的疑问(请将你的疑问写下来,准备在课堂上与老师和同学们合作探究解决)

【合作探究】 一、对学,群学,小组质疑解难。 二、理清说明顺序,探究说明技巧。 [导航]:说明顺序有:时间顺序、空间顺序、逻辑顺序。逻辑顺序有:由主到次、由一般到特殊、由现象到本质等。 1、从全文看本文按照什么顺序安排说明内容的? 文章首先介绍____________,然后以具体事例说明________________,接着说明__________,最后说明_____________。 2、齐读第1自然段,想想本段主要描写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 3、快速阅读2-3自然段,说说每段写了什么内容?按什么顺序说明的? 4、精读课文6-10段,思考并讨论: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的说明顺序能否调整(或互换)?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拓展提升】 古诗中的物候现象: 1、王之涣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诗中后两句从字面意义上讲就是:玉门关外的杨柳不青的原因是由于春风不度造成的,这里的春风当指夏季风。 2、白居易的《大林寺桃花》:“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全诗短短四句,写出了平原与山地气候的差异。 3、岑参的“北风卷地百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则是描写我国北方广大地区入冬后的气候状况。 4、赵师秀的“黄梅时节家家雨”,说明梅子黄熟的六月,夏季风北进,雨带随之移到长江 中下游地区,出现阴雨连绵的梅雨天气。 你知道下面古诗中的物候现象吗? 1、李白的《塞下曲六首(其一)》: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 晓战随金鼓,宵眠抱玉鞍。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2、卢纶的《塞下曲》: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具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程门立雪》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 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 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 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 xx市实验学校

《程门立雪》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城关一小马秀 教材分析: 《程门立雪》是一篇成语故事。本课通过描述宋朝大学问家杨时和同学去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时,不愿意打扰老师午睡,宁愿在风雪中等待这一故事,使学生体会他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同时知道尊师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培养尊敬师长的情感。 学情分析: 相对识字来说,学生根据课文理解内容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课堂上,学生必须花相当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边读边想”这一学习任务。虽然学生练习过读读划划圈圈,大多数学生也能按要求找到并划出相关的句子,但有部分学生还是不会,需要教师在课堂上继续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从而进一步来培养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能较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 3.会用“非常”“急忙”写句子。 教学重难点 1.从杨时的行为中体会他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 2.能较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教法学法: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努力让学生体现课堂主体作用。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卡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程门立雪》这个成语故事,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2、检查生字词: 程颐心疼面容尊敬问题请教等待鹅毛大雪 慈祥宋朝诚恳睡着尽快等候默默地大雪纷飞 二、自读课文,理解“程门立雪”的意思。 1、思考:(1)“程”是什么意思?(简介“程颐”) (2)“门”是什么意思?“立”是什么意思? (3)成语中还缺什么?(谁和谁) 2、说话练习。 (1)程颐老师的家门外(谁)和(谁)(怎么样)立雪(干什么)。 (2)在这句话前用上“为了……”该怎么说?

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单元第5课《再

八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再塑生命》同步检测[基础与积累] 1、成语填空。 ()然不同小心()()美不()收花团锦()不可名() 2、填写动动词。 (1)我的手指()着花叶,()着那些为迎接南方春天而绽开的花朵。 (2)我独自躺在床上,心中充满了喜悦,()着新的一天快些来到。 (3)我恍然大悟,有一种神奇的感觉在我脑中(),我一下子理解了语言文字的奥秘了,知道了“水”这个字就是正在我手上流过的这种清凉而奇妙的东西。 (4)我感觉到有无数无形的线条正()在我和其他人的心灵中间。 [探究与体验] 1、从课文中找出具体表现海伦在莎莉文老师到来之前状况的语句,摘录在下面。 2、莎莉文老师在海伦生命中起到怎样的作用?请你用一句话概括。 3、文中莎莉文老师对海伦的教育方式,你特别欣赏哪些?请举例说明。再举一二个你自己的老师,(也像莎莉文一样注意教育方式)使你豁然开朗的例子。 4、当你读完本文,掩卷沉思,脑海中呈现的盲聋哑儿童海伦是怎样的形象?[拓展与欣赏] 一天早晨海伦在田纳西河的岸边,第一次学习“地理”。 老师蹲在泥巴里挖空这里,堆高那里,造出几个奇形怪状的大深坑,一块平地,一些高丘。安妮弯腰舀了河水灌满低洼的地方。 海伦一直发问:“老师这是什么?” 安妮只回答:“海伦,等一等。”

海伦只好用手“观察”安妮的每一个动作,耐心地等待着解释。安妮终于做完了,她用泥沙做了一个缩小的世界地图。 安妮讲解爆发的火山,喷出火焰的山顶,奔流而出的熔岩埋下的城镇;冰河曾经慢慢移动,盖满地球表层,冰冻所有的生物;古地质时代巨大的怪兽,它们有尖小的头,庞大的身体,在沼泽地互相扑斗……海伦听得又怕又爱。海伦从来没有刻意去学习很多困难的问题。后来,当她听到一些人说地球本身的历史平淡乏味时,她疑惑了:“怎么可能?在她看来,地球是个奇异、瑰丽而壮观、有着许多险恶、不可思议的星球。老师用田纳西河的泥塑启发了她智慧的奇妙世界。(节选自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1、在这段文字里,安妮.莎莉文老师通过怎样的教学方式,使海伦学到了哪些知识?这样的教学方式有什么好处? 2、联系课文和这段文字,在你心目中安妮.莎莉文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你喜欢这样的老师吗,为什么? [综合与创新] 1、提炼句式并仿写句子。 我懂得了阳光雨露如何使树木在大地上茁壮成长起来;我懂得了鸟儿如何筑巢,如何繁衍,如何随着季节的变化而迁徙;也懂得了松鼠、鹿和狮子等各种各样的动物如何觅食,如何栖息。 2、请你给海伦或莎莉文老师写一封信,谈谈你读了本文之后的感受。 3、推荐课外阅读:海伦.凯勒的作品《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我生活的故事》、《石墙之歌》、《走出黑暗》、《乐观》、《老师》。

【最新】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教案-全册教学设计

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古诗两首之《村居》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知道春天美好,要珍惜春光。 教学重点 识字、写字,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准备 幻灯片、课件或古筝曲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导入课题 春天到了,你们喜欢干些什么?清朝诗人高鼎居住在乡下时就亲眼目睹了儿童放学归,三五成群,迎着春风,放飞风筝的情景,于是他便为后人留下了一首较为明快的诗篇──《村居》。(板题,生齐读课题并识记“村、居”) 二、范读课文、整体感知 认真听不认识的字或不熟悉的字的读音。 三、自读课文、自学生字 1.利用拼音自读古诗,边圈画生字,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2.小组合作,交流识字方法。 四、理解诗句、感悟欣赏 1.指读古诗,要求读得正确、流利。 2.你是怎么记住“醉、烟、童、散、忙”的? 点拨:(1)“醉”是平舌音。 (2)“烟”韵母是前鼻韵母。

(3)“童”可以用熟字相加的方法认记(立+里)。 (4)“散”是平舌音;偏旁是反文旁,不是折文旁。 (5)“忙”书空;扩词;用“急忙”说话。 3.自读古诗,然后谈一谈你最喜欢这首诗的哪一句,为什么? 点拨:(1)纸鸢:风筝。 (2)拂堤杨柳醉春烟:杨柳在微微春风中摇摇摆摆,陶醉在这美丽的春光中。(演示课件或出示图片,帮助学生理解) 4.让我们闭上眼睛,伴着美妙的音乐听xx同学朗诵这首诗,然后谈谈你的感受。(指名配乐朗诵) 5.交流听读后的感受。 6.请你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你的感受。(配乐练读、指名读、评价读) 7.练习背诵课文。 五、再现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醉、烟、童、散、忙”。 2.连词认读生字。 3.观察“忙”的结构特点,说说这个字书写时应注意什么? 4.指导、示范书写“忙”字。 5.学生描红、临摹。 六、交流资料、扩展朗读 自古以,人们都喜欢春天,珍惜春光。古代诗人除了《春晓》《村居》以外,还写了很多咏春的诗句,把你积累的诗句与小组内的同学交流交流。(也可以出示教师摘抄的诗句,让学生读一读。如: 双飞燕子几时回?夹岸桃花蘸水开。──徐俯《春游湖》 春宵一刻值千金,花有清香月有阴。──苏轼《春宵》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朱熹《春日》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韩愈《晚春》) 1、古诗两首之《咏柳》 教学目的:

程门立雪

36程门立雪 上海七宝明强小学纪凌 教学目标: 1、在课文语境中识记8个生字,随文理解“尽快”、“心疼”的意思。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小节。 3、边读边想,理解成语“程门立雪”的意思。 4、懂得尊敬老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激发尊敬老师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两分钟准备:交流成语) 一、揭示课题,引入故事。 1、师:刚才同学们交流了很多成语。每个成语简洁而又包含着丰富的内容。中国人对成语有一种特殊的钟爱,无论是吟诗作对还是朋友之间的闲谈,都会说上那么几句成语,今天学习的故事就和一个成语有关。 板书:程门立雪 指名读。 2、“程门立雪”是成语,也是我们要学的课文题目,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1、借助拼音读课文,思考:“程门立雪”的意思,用一句话简单说说。 2、学生交流,师板书:杨时和同学站在程老师家门口的雪地里。 3、学习生字“杨”,介绍程老师。(程颐老师,他是我国宋朝时期的大学问家,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师。) 师:读文章、写文章,题目很重要,这篇课题告诉我们文章的大致内容。 4、再看这句话,你觉得这句话中还有些什么内容没说清楚?少了什么? (为什么去?为什么站在雪地里?在雪地里干什么?) 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继续了解的内容。 三、读课文,深入理解。 (一)学习第2小节 1、指名读第2节,思考,这段话讲了什么内容? 2、指名交流问题,随机理解词语“尽快”(板书:尽快弄清问题)

3、(出示句子:为了尽快弄清问题,他们就冒着鹅毛大雪,一同去请教程颐老师。)师引读句子:为了尽快弄清问题,杨时和同学—— 他们冒着鹅毛大雪,一同去请教程颐老师,就是为了—— (板书:冒雪请教) 4、你觉得他们怎样?(板书:爱学习) 5、齐读第2节。 (二)学习第3小节 1、引读第3节,师生合作读。 走到程老师家门口,杨时刚想——,忽然听见——,就悄悄地对同学说—— 2、看老师圈一个词。(老师圈划“悄悄”) 为什么要圈这个词呢?请你读读杨时的话想一想。 生交流。(师:等一会儿的意思是——等到老师醒来) 指导读杨时的话。做上动作悄悄地对你的同学说。 3、为了不打扰老师才这么悄悄说的呀。自己读下一句话,看看还有哪些词也要 圈出来。 默默——不出声,在心里背 静静——耐心、真心板书:等待(待的部首是双人旁。) 好好读读这句话,把句子的意思读出来。自读,指名读。 4、深入思考杨时为什么要这么做。 不是为了要弄清问题才来的吗?怎么不进去呀? 老师在睡觉,那就走吧,改天再来呀? 师:弄清学习上的问题很重要,不能回去,但是现在不打扰老师午睡,尊敬老师比弄清问题更重要。 5、根据板书,现在你能说说他们站在雪地里干什么? (等老师醒来,向他请教问题。) (三)学习第四、五、六节 1、故事的结果怎样呢?指名读第四、五、六节。 2、理解关键句。(出示句子:程老师听了,两眼望着门外漫天飞舞的大雪,久久 没有说话。)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

第一单元分析 第一组教材围绕“春天里的发现”这个主题进行安排,主要由《找春天》《笋芽儿》《古诗两首》《小鹿的玫瑰花》及语文园地一组成。 上学期我们已经学过以“多彩的春天”为专题的一组课文,本组课文在此基础上重在引导学生走进春天,发现春天的特点,探索春天的奥秘。课文中有描写美好春光的散文、古诗,有发人深思的童话故事。尽管文章体裁不同,但从内容上都很贴近学生生活。教学中教师要联系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在反复诵读中感悟、积累语言,提升审美情趣。同时还要积极开发生活中的学习资源,增强学生语文实践活动的机会。 《找春天》图文并茂,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教师要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同时在课外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笋芽儿》语言精美,角色鲜明。由于孩子们对笋芽儿的知识了解不多,课前师生可共同搜集一些相关的音像和图片资料。教学中要创设情境,以读带问,以情促思,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培养自能读书的能力。 《小鹿的玫瑰花》是一篇引人深思的童话故事。故事情节曲折,比较贴近儿童生活。教师应重点抓住黄莺和微风的话进一步开发文本,运用“移情”策略,引导想象,使学生在充分的角色体验中受到情感熏陶。 1 找春天 课前分析: 作者用细腻清新的笔触点染了一幅生机勃勃、绚丽多姿的春景图。从探头的小草、早开的野花、解冻的小溪、飘摇的风筝等景物中我们随处可见春姑娘娇羞、活泼的身姿。文章图文并茂,语言优美,充满儿童情趣和文学色彩,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春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孩子们对寻找春天有着美好的愿望,以前又接触过描写春天的文章,积累了一些好词佳句。课前,教师可带领学生走进自然,亲身体验自然的变化,进一步丰富内心感受。课上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反复读文中品味美感,积累语言。课后扩展知识,进行语文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留心观察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目标: 1、会认“羞”等9个生字,会写“脱”等9个字。 2、抓住文中的三个比喻句和反问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在具体的语言文字中进一步体会情感,品味美感。 3、体会春光的美好,体验大自然的情趣,养成主动发现的习惯。 教学重点:识记生字,积累词语,感悟读文。 信息资料: 教师:生字词卡片;课文插图或课件;音乐磁带《春天在哪里》。 学生:课前观察春天里事物的变化,搜集有关春天的文字和图片资料。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导入。轻轻地,轻轻地,春姑娘来到了我们的身边,让我们用美丽的词语去迎接她的到来吧!(学生说出有关描写春天的词语或句子。)是的,春天就像一个害羞的小姑娘,遮遮掩掩,躲躲藏藏,她藏在哪呢?让我们一起去找春天吧!(板书:找春天) 2、歌曲导入。(播放《春天在哪里》的录音磁带。) 师:春天在哪里呢?其实春姑娘已经悄悄的来到我们身边,只有仔细观察的小朋友才能找到它。孩子们,让我们一起去寻找春天吧! 【在音乐声中,教师和学生翩翩起舞,营造一种平等和谐的氛围,缩短了师生间的距离,提供了自由学习的情境。】对话平台 自读 1、春姑娘来到了课堂,她就藏在我们的课文里,请同学们仔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感受春天的气息。遇到不认

语文S版二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程门立雪 教学设计1 【内容简析】 本篇课文主要写了宋朝大学问家杨时虚心好学,在向程颐老师请教问题时,为了不打扰老师休息,站在门外大雪中久等的故事。课文配有一幅程老师发现杨时和一个同学在大雪纷飞的门外等待的插图。学生通过看图、学文,体会杨时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优秀品质。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以读为主、读中感悟。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从而理解文中的词句,体会杨时对老师的敬爱之情。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8个生字,会写8个字,认识新偏旁“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杨时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美好品质。 【重点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杨时热爱学习、尊敬老师的美好品质。 【课前准备】 生字卡片、录音带、教学挂图或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流程】第一课时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1同学们,你学过了哪些成语?(指名答)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个新的成语:程门立雪。(板书课题:程门立雪) 2齐读课题,激发探究:你听过这个成语故事吗?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初读课文,读通课文 1自己试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并画出生字,多读几遍;练习把句子读通顺。 2用生字卡片检查识字情况。(可采用开火车读、个人读、齐读、男女赛读等形式)注意纠正容易读错的字音。如:“宋、尊、慈”的声母是平舌音,“程、宋、疼、祥”的韵母是后鼻音。 3检查学生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字音,注意不丢字、不添字,不破句。 4练习把课文读流利。先自己读,再同桌互相朗读,注意不唱读。 5用序号标出自然段,小组内互读,比一比,看谁读得正确,谁读得流利。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默读课文,想想哪些地方你读懂了,哪些地方不明白,再与小组同学交流。 四导读课文,理解感悟 (一)学习第1自然段 自读第1自然段,然后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二)学习第2~5自然段 1自由读2~5自然段,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注意多音字“教”在文中应读“jiào”。)指名汇报。 2杨时为什么要去找程老师?当时的天气怎么样?请同学们用“”画出有关词句。 重点指导读好“尽快”“冒着鹅毛大雪”“专门”等词语,从读中体会杨时那种虚心好学的精神。 3你觉得课文中有哪些词句最能打动你的心?请同学们用“”线画出有关词句,选择一个你喜欢的句子说说。 重点指导读好“悄悄地”“一声不响地”“默默地”“静静地”等词语,也可通过动作演示帮助理解。

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案5程门立雪_语文S版

《程门立雪》教案 要练说,得练听。听是说的前提,听得准确,才有条件正确模仿,才能不断地掌握高一级水平的语言。我在教学中,注意听说结合,训练幼儿听的能力,课堂上,我特别重视教师的语言,我对幼儿说话,注意声音清楚,高低起伏,抑扬有致,富有吸引力,这样能引起幼儿的注意。当我发现有的幼儿不专心听别人发言时,就随时表扬那些静听的幼儿,或是让他重复别人说过的内容,抓住教育时机,要求他们专心听,用心记。平时我还通过各种趣味活动,培养幼儿边听边记,边听边想,边听边说的能力,如听词对词,听词句说意思,听句子辩正误,听故事讲述故事,听谜语猜谜底,听智力故事,动脑筋,出主意,听儿歌上句,接儿歌下句等,这样幼儿学得生动活泼,轻松愉快,既训练了听的能力,强化了记忆,又发展了思维,为说打下了基础。【教学目标】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家名篇。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

加强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1.会认“程、宋、尊、默、疼、慈、祥、容”8个生字,会写“惊、醒、宋、容、尽、息、急、题”8个生字。 “师”之概念,大体是从先秦时期的“师长、师傅、先生”而来。其中“师傅”更早则意指春秋时国君的老师。《说文解字》中有注曰:“师教人以道者之称也”。“师”之含义,现在泛指从事教育工作或是传授知识技术也或是某方面有特长值得学习者。“老师”的原意并非由“老”而形容“师”。“老”在旧语义中也是一种尊称,隐喻年长且学识渊博者。“老”“师”连用最初见于《史记》,有“荀卿最为老师”之说法。慢慢“老师”之说也不再有年龄的限制,老少皆可适用。只是司马迁笔下的“老师”当然不是今日意义上的“教师”,其只是“老”和“师”的复合构词,所表达的含义多指对知识渊博者的一种尊称,虽能从其身上学以“道”,但其不一定是知识的传播者。今天看来,“教师”的必要条件不光是拥有知识,更重于传播知识。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3.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学习杨时热爱学习、尊敬老师、虚心求教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 1.了解课文内容,会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2.体会课文重点语句的意思,认识新偏旁。 【教学难点】 学习杨时尊师好学的精神及尊敬老师的品质。 【教学方法】 讨论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复习

统编版八年级下册语文第5课《大自然的语言》知识点 知识点 一、作者简介 竺可桢(1890-1974),浙江上虞人,是我国卓越的科学家。他一生在气象学、气 候学、地理学、自然科学史等方面有很高造诣。重要作品有《中国之雨量及风暴 说》《中国历史上气候的变迁》等。 二、文体知识 按照不同的标准,说明文可分为不同的类别: 1.依据说明对象与说明目的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事物说明文和事理说明文两大 类。事物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具体事物。通过对具体事物的形状、构造、性质、 特点、用途等作客观而准确的说明,使读者认识、了解这个或这类事物。 第三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物说明文。事理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某个抽象事理。将抽 象事理的成因、关系、原理等说清楚,使读者知其然,知其所以然,明白这个事 理“为什么是这样”是其主要目的。第四单元的文章都是事理说明文。 2. 根据说明语言的不同特色,表达方式的使用情况的不同,把说明文分为平实说明文和生动说明文两种。生动说明文又叫文艺性说明文。 《大自然的语言》一文在语言上是生动说明与平实说明相结合。 三、理解词义 萌发:种子或者孢子发芽。 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销声匿迹:原意是不公开讲话,不公开露面。文中 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形容荒草遍地、极其凋敝的样子。 风雪载途:风雪满路,遍地都是。 四、课文结构 第一部分(1—3):引出什么叫物候和物候学。 第二部分(4、5):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6—10):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 第四部分(11、12):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五、问题归纳 1.课文第一自然段,语言生动形象,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一点? 写大地回春,用了拟人手法;写燕子归来,用“翩然”形容,给人以轻快敏捷的感受; 写秋天植物叶枯落地,用“簌簌”一词;写昆虫用“活跃”和“销声匿迹”对比,令人仿佛置身于肃杀的秋天之中。这些生动的词语或状其具体情态,或概 括其总体特征,给人以生动形形象的感受。这几句话通过时间顺序勾勒出一幅诗意盎然的“四季图”,为下文说明“大自然的语言”作铺垫。

部编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设计含教学反思

1 古诗二首 教材分析 《古诗二首》编排了两首古诗,它们从不同的观察角度描写了春天。 《村居》描写了诗人居住在乡村时见到的春天的美景和放学后孩子们放风筝的情景;《咏柳》是首咏物诗,描写了早春二月的杨柳,借柳树歌咏春天。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春天已有了自己的感受,能较好地与课文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教师可利用这一点,激发课堂教学的情趣,真正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古诗教学达到魅力无穷、活力四射的境地。所以,在本课的古诗教学中,要以读为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在读中进入到诗歌所营造的意境中去,在读中意会,读中感悟,读中体验,在读中积累语言,培养语感。 教学建议 学习本课,可引导学生先自读自悟,借助文字想象诗中的画面,然后再看图,感悟图文相通之处。还可先引导学生依据插图来体悟课文,把课文与图意融为一体,再启发学生思考和想象,加深对诗句的领会、理解,从而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会认11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理解古诗含义,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过程与方法】 1.让学生在语境中整体认读、自主识字,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识字。 2.借助画面理解词语和诗句的意思,小组合作朗读、想象、体会。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重点难点 重点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句,背诵古诗。 难点 1.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春天的美景。 2.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激发热爱大自然的美好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古诗的配乐曲子,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彩笔及画纸。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会认“莺、拂、堤、柳、醉”5个生字,会写“诗、村、童”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村居》,背诵古诗《村居》。 3.理解古诗《村居》,感受春光的美好和乡村儿童生活的情趣。 二、重点难点 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难点 体会诗人对春光的赞美之情和对儿童的喜爱之情。 三、激趣导入 在二三月间,公园里、学校中,到处都是春暖花开的景象。今天,老师想带大家到一首古诗中去找一找小山村的春天,大家跟随老师一起吧!(板书课题:村居) 四、自读古诗 1.请大家自由读古诗,用自己喜欢的学习符号标记应重点注意的地方。(如不认识的字、不懂的词、难写的字等) 2.(出示风筝图,上面带有生字)大家瞧,这些风筝多美呀,你能将它们放

05.程门立雪教案

一、课型 新授课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程、宋、尊、默、疼、慈、祥、容”。 2.正确书写并记忆8个汉字“惊、醒、宋、容、尽、息、急、题”;及以下词语:大雪纷飞、宋朝、面容、尽快、休息、急忙、问题。 3.学习新偏旁“酉”字旁。 4.会用“非常、急忙”写句子。 (二)能力目标 1.朗读课文,能较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出来。 2.识记并正确书写8个生字。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 三、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1、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从杨时的行为中体会他尊敬老师的情感和爱学习的好品质。 四、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借助汉语拼音正确认读本课8个生字“程、宋、尊、默、疼、慈、祥、容”。 2.正确书写并记忆8个汉字“惊、醒、宋、容、尽、息、急、题”;及以下词语:大雪纷飞、宋朝、面容、尽快、休息、急忙、问题。 3.正确流利朗读课文,学习1.2段。 二、教学重点难点 1.识记8个生字,注意“醒”字的写法 2.理解1.2段内容大意。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板书课题 1.小朋友,我们祖国的语言文字绚丽多彩,历史上有许许多多的成语,它们大多包含着一定的意义,因此流传至今。 其中有一些还有专门的故事呢,如:狐假虎威、守株待兔、…… 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一个成语故事。出示课题,齐读。 3、“程”指谁?(程颐老师)“立雪”是什么意思?谁在程门立雪?“程门立雪”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要求:读好词语,读通句子。 2.、多种形式学习生字。 (三)细读课文,理解感悟 1.课文是怎样写杨时的呢?自由读第一段,找相关句子。指导朗读。 2.你觉得杨时是一个怎样的人?学生交流。 3.练习用“非常”说话。 4.师:是啊!杨时是我们宋朝的一位著名学者。 (四)回读课文,记忆积累 回读第一段。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5课我的童年练习新版新人教版

《我的童年》练习 一、基础知识积累与运用。 1. 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孤苦伶仃()发酵()溺爱()琐事()万象更新()私塾()教谕()谷穗() 2.下面词语字形全对的一项是() A.涎生孤苦伶仃琐事收割 B.腌咸菜龙干凤髓溺爱发酵 C. 椽子万象更新琐事滋味 D. 私熟光大门楣骄傲激励 3.文学常识 本文的作者是,、、作家。终身教授。散文集有《》《》《》《》等,其著作汇编成《》共24卷。 4.将下面句子改为陈述句,然后体会原句的表达效果。 我一直到今天对日常生活要求不高,对吃喝从不计较,难道同我小时候的这一些经历没有关系吗? 5.修改病句。 (1)虽然没有私塾,所以小伙伴是有的。 (2)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过度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 二、阅读理解。 (一)课内阅读。 我的童年 季羡林 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来,眼前没有红,没有绿,是一片灰黄。 最穷的村中最穷的家

20世纪初期的中国,刚刚推翻了清代的统治,神州大地,一片混乱,一片黑暗。我最早的关于政治的回忆,就是“朝廷”二字。当时的乡下人管当皇帝叫坐朝廷,于是“朝廷”二字就成了皇帝的别名。我总以为朝廷这种东西似乎不是人,而是有极大权力的玩意儿。乡下人一提到它,好像都肃然起敬。我当然更是如此。总之,当时皇威犹在,旧习未除,是大清帝国的继续,毫无万象更新之象。 我就是在这新旧交替的时刻,于1911年8月6日,生于山东省清平县(现改临清市)的一个小村庄——官庄。当时全中国的经济形势是南方富而山东(也包括北方其他的省份)穷。专就山东论,是东部富而西部穷。我们县在山东西部又是最穷的县,我们村在穷县中是最穷的村,而我们家在全村中又是最穷的家。 父辈们 我们家据说并不是一向如此。在我诞生前似乎也曾有过比较好的日子。可是我降生时祖父、祖母都已去世。我父亲的亲兄弟共有三人,最小的一个(大排行是第十一,我们把他叫一叔)送给了别人,改了姓。我父亲同另外的一个弟弟(九叔)孤苦伶仃,相依为命。房无一间,地无一垄,两个无父无母的孤儿,活下去是什么滋味,活着是多么困难,概可想见。他们的堂伯父是一个举人,是方圆几十里最有学问的人物,做官做到一个什么县的教谕,也算是最大的官。他曾养育过我父亲和叔父,据说待他们很不错。可是家庭大,人多是非多。他们俩有几次饿得到枣林里去捡落到地上的干枣充饥。最后还是被迫弃家(其实已经没了家)出走,兄弟俩逃到济南去谋生。 我父亲和叔父到了济南以后,人地生疏,拉过洋车,扛过大件,当过警察,卖过苦力。叔父最终站住了脚。于是兄弟俩一商量,让我父亲回老家,叔父一个人留在济南挣钱,寄钱回家,供我的父亲过日子。 每天最高的享受 我出生以后,家境仍然是异常艰苦。一年吃白面的次数有限,平常只能吃红高粱面饼子;没有钱买盐,把盐碱地上的土扫起来,在锅里煮水,腌咸菜;什么香油,根本见不到。一年到底,就吃这种咸菜。举人的太太,我管她叫奶奶,她很喜欢我。我三四岁的时候,每天一睁眼,抬脚就往村里跑(我们家在村外),跑到奶奶跟前,只见她把手一卷,卷到肥大的袖子里面,手再伸出来的时候,就会有半个白面馒头拿在手中,递给我。我吃起来,仿佛是龙胆凤髓一般,我不知道天下还有比白面馒头更好吃的东西。这白面馒头是她的两个儿子(每家有几十亩地)特别孝敬她的。她喜欢我这个孙子,每天总省下半个,留给我吃。在长达几年的时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红楼春趣》课文原文及知识点

部编版小学五年级下册语文第8课《红楼春趣》课文原文及知识点原文 一语末了,只听窗外竹子上一声响,恰似窗屉子倒了一般,众人吓了一跳。丫鬟们出去瞧时,帘外丫鬟嚷道:“一个大蝴蝶风筝挂在竹梢上了。”众丫鬟笑道:“好一个齐整风筝,不知是谁家的,断了绳,拿下他来。” 宝玉等听了,也都出来看时,宝玉笑道:“我认得这风筝,这是大老爷那院里娇红姑娘放的。拿下来给他送过去罢。”紫鹃笑道:“难道天下没有一-样的风筝,单他有这个不成!我不管,我且拿起来。”探春道:“紫鹃也学小器了。你们一般的也有,这会子拾人走了的,也不怕忌讳。”黛玉笑道:“可是呢,知道是谁放晦气的,快掉出去罢。把咱们的拿出来,咱们也放晦气。”紫鹃听了,赶令小丫头们将这风筝送出与园门上值日的婆子去了,倘有人来找,好与他们去的。 这里小丫头们听见放风筝,巴不得一声儿,七手八脚,都忙着拿出个美人风筝来,也有搬高凳去的,也有捆剪子股的,也有拨籰子的。宝钗等都立在院门前,命丫头们在院外敞地下放去。宝琴笑道:“你这个不大好看,不如三姐姐的那一个软翅子大风凰好。”宝钗笑道:“果然。”因回头向翠墨笑道:“你去把你们的拿来也放放。”翠墨笑嘻嘻的果然也取去了。宝玉又兴头起来,也打发个小丫头子家去,说:“把昨儿赖大娘送我的那个大鱼取来。”小丫头子去了半天,空手回来,笑道:“晴姑娘昨儿放走了。”宝玉道:“我还没放一遭儿呢。”探春笑道:“横竖是给你放晦气罢了。”宝玉道:“也罢。再把那个大螃蟹拿来罢。”丫头去了,同了几个人扛了一个美人并籰子来,说道:“袭姑娘说,昨儿把螃蟹给了三爷了。这一个是林大娘才送来的,放这一个罢。”宝玉细看了一回,只见这美人做的十分精致,心中欢喜,便命叫放起来。 此时探春的也取了来,翠墨带着几个小丫头子们在那边山坡上已放了起来。宝琴也命人将自己的一个大红蝙蝠也取来。宝钗也高兴,也取了一个来,却是一连七个大雁的,都放起来了。独有宝玉的美人放不起去。宝玉说丫头们不会放,自己放了半天,只起房高,便落下来了。急的宝玉头上出汗,众人又笑。宝玉恨的掷在地下,指着风筝道:“若不是个美人,我一顿脚跺个稀烂。”黛玉笑道:“那是顶线不好,拿出去另使人打了顶线就好了。”宝玉一面使人拿去打顶线,一面又取一个来放。大家都仰面看天上,这几个风筝都起在半空中去了。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 最新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下册全册教案

1 古诗两首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能准确识读生词,认读轻声。能正确、规范地书写8个生字,听写课后8个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过程与方法】 培养学生运用方法理解诗句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诗人的情感,体会出作者对春天的热爱之情。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1.学会本课生字。 2.了解诗歌大意,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 1.初步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并能利用手中的学习工具自学古诗。 2.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释题、了解作者 1.同学们想一想,你以前会背哪些古诗?谁想起来,就请你站起来背给大家听。(学生起来背) 2.真好!看来大家非常爱学古诗。今天我们再学一首,这首古诗啊,内容和春天有关系。你们喜欢春天吗?(喜欢)清朝有位诗人高鼎特

别喜爱春天,他用写诗的形式来表达对春天的喜爱。这首诗是诗人居住在乡村写下的一首诗,所以题目叫《村居》。 3.板书课题,拼读课题,释题: 村:乡村。 居:居住。 村居:在乡村居住。 (二)图文结合、初知大意。 1.(多媒体出示画面)说说你们看到了什么?听到什么(草儿萌芽,柳树被风轻拂,黄莺边飞边唧唧地叫,孩子们正在放风筝。)看着这幅图你有什么感觉? 2.这首古诗写的就是这美丽的景色。请大家自己去读读吧: (1)学生练读。 (2)指名读,正字音: 注意“妆”是翘舌音,后鼻音,“剪”前鼻音,“醉”、“裁”、“丝”是平舌音,“莺”、“咏”后鼻韵母。 (三)导读古诗,感受诗意。 1.现在你们看看图,再读这首诗,读一句,想一想,你猜猜这首诗是什么意思?把每句诗的意思猜出来。猜出来后告诉周围的同学,再听听其他同学怎么说。大家互相帮助,把这首诗学好。 (学生自学) 2.学习一、二句: (1)(多媒体出示第一、二句诗的画面)谁来说第一句?指名说,大家补充。 (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 (2)学生质疑:我觉得不对,要是“二月,青草茁壮成长,黄莺飞来飞去。”应该是“二月天草长莺飞”呀,这里写的是“草长莺飞二月天”这是怎么回事? (师点拨:这是古诗常用的方法,古人写诗常常不按照正常顺序写,为了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 (3)齐读第一句,指导停顿: 草长/莺飞/二月天,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程门立雪教学设计

5 程门立雪 教材说明 这是一篇成语故事,写的是宋朝大学问家杨时尊敬师长,虚心求教的故事。 课文共5个自然段。 第1自然段交代杨时是什么人(宋朝大学问家),是个什么样的人(很爱学习,非常尊敬老师)。 第2自然段写杨时和同学在学习上遇到难题,冒着大雪去请教程颐老师。 第3自然段写杨时他们走到老师家门口,看见老师正在休息,就冒雪站在门口一边读书,一边静静地等着。 第4—5自然段写程老师醒来,发现两位同学站在大雪纷飞的门外,很心疼。杨时说,老师在休息,不敢惊动老师。 通过教学,教育学生要学习杨时热爱学习,虚心求教,尊敬老师,尊重他人的优良品格。 课文中的插图形象地再现了“程门立雪”的场景:门外大雪纷飞,树上、屋顶、地上都积了厚厚的一层白雪。程老师拉着杨时的手,说着话;另一个学生正在给老师行礼作揖。从图上可以看出浓浓的师生情。通过观察插图,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 课后练习共3题。第1题是让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课文内容,再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是培养学生“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的口语表达能力。第2题是让学生照样子,再说出几个这样的词语,如:慢慢地、轻轻地、渐渐地等,目的是丰富学生的词汇。第3题是练习用“非常”和“急忙”造句。要先让学生通过读句子,了解这两个词的意思及在什么情况下使用,再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运用词语造句。 教学目标 (一)会认8个汉字:程、宋、尊、默、疼、慈、祥、容。会写8个汉字:惊、醒、宋、容、尽、息、急、题,及以下词语:惊动、宋朝、面容、尽快、休息、急忙、问题。学习偏旁“酉”。 (二)朗读课文,能较完整地把这个故事讲出来。教育学生热爱学习,尊敬老师。 (三)会用“非常”“急忙”写句子。 教学建议 (一)课前准备 生字、词卡片等。 (二)识字写字 1.识字。 “程”字是翘舌音、后鼻尾音,课文中是指人的姓。“宋”是平舌音,宋朝是一个朝代,“宋”字也可作人的姓。“尊”是平舌音。“默”字可这样记:我的“黑犬”叫默默。“慈”是平舌音。“祥”是后鼻音,“祥”和“样”形相近,引导学生注意区别。“容”不要读成“yóng”。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