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同形词.

合集下载

中日现代语言同形词汇研究pdf

中日现代语言同形词汇研究pdf

中日现代语言同形词汇研究pdf一、引言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许多同形词汇,即汉字词汇,这是由于汉字传入日本并在日本得以流传和应用的结果。

这些同形词汇在两国语言中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形态和意义,对于中日两国的交流和理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然而,由于中日两国的语言环境、文化背景和社会发展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同形词汇在使用和理解上仍存在一些差异和变化。

因此,对于中日现代语言同形词汇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中日语言概述中日两国语言属于不同的语系,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而日语则属于阿尔泰语系。

汉字在公元3世纪左右传入日本,并逐渐成为日本官方文字的一部分。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字在日本得以广泛使用并逐渐融入日本文化和社会生活中。

在现代日语中,汉字词汇占据了相当大的比例,成为日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中日同形词汇的形成原因中日同形词汇的形成原因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汉字的传入和普及;二是两国文化的交流和相互影响;三是两国语言发展的共同规律和趋势。

这些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大量的同形词汇。

四、中日同形词汇的差异与变化尽管中日两国语言中存在许多同形词汇,但在实际使用和理解上仍存在一些差异和变化。

这些差异和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词义的差异,即同形词汇在两国语言中的意义可能不完全相同或略有差异;二是用法的差异,即同形词汇在两国语言中的用法可能存在一些不同之处;三是语感的差异,即同形词汇在两国语言中的语感可能存在一些微妙的差异。

五、中日同形词汇的应用与研究现状中日同形词汇在两国交流和理解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由于同形词汇的存在,人们可以更容易地理解对方的意图和表达自己的思想。

此外,同形词汇还在文学、历史、语言学等领域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目前,对于中日同形词汇的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但仍有许多值得进一步探讨的问题和领域。

六、中日同形词汇的未来展望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中日两国的交流将更加频繁和密切。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研究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研究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 认知语言学研究
同形异义词:指在两种语言 中形式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
认知语言学:研究语言与认 知之间的关系
认知语言学理论:从认知的 角度解释语言现象
同形异义词的认知语言学解释: 从认知的角度解释同形异义词 的产生和发展
语言学研究: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探讨语言学中的认知规律和特点 跨文化交流: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同形异义词,促进跨文化交流 语言教学:在语言教学中,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语言
翻译研究:在翻译研究中,通过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
中日同形异义词的 教学与翻译
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日文化的差异和相似之处
同形异义词的定义:指在两种语言中具有相同形式但意义不同的词汇 教学策略:通过比较分析,帮助学生理解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翻译技巧:根据语境和语义,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实例分析:列举一些典型的中日同形异义词,分析其在翻译中的应用
词性不同: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词性上也有所不同,如“汤”在中文中意为热水,而在日语中意为汤。 搭配不同:中日同形异义词在搭配上也有所不同,如“丈夫”在中文中意为丈夫,而在日语中意为结实。
同形异义词:指在中日两种语言中,字形相同但意义不同的词
语义比较:比较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语义上的异同
关联性:中日同形异义词在语义上的关联性,如词义相近、相反等
教学策略: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理解同形异义词的含义和用法 翻译策略:根据语境和语义,选择合适的词汇进行翻译 跨文化交流:通过中日同形异义词的比较,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 词汇积累:鼓励学生积累中日同形异义词,提高词汇量

中日同形异义词 形容词

中日同形异义词 形容词

中日同形异义词形容词中日同形异义词是指在汉语和日语中具有相同形态(即写法相同或非常相似),但意义不同的词汇。

这些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使用场景和含义可能完全不同,因此容易引起误解。

以下是一些形容词的中日同形异义词的例子:1.大:在汉语中,“大”通常表示尺寸、规模、程度等方面的较大。

而在日语中,“大”除了表示尺寸、规模、程度等方面的较大外,还可以用来表示尊敬、敬称等。

例如,“大家”(dàjiā)在日语中表示“各位”,而不仅仅是“大的家”。

2.小:在汉语中,“小”通常表示尺寸、规模、程度等方面的较小。

而在日语中,“小”除了表示尺寸、规模、程度等方面的较小外,还可以用来表示年轻、幼稚等。

例如,“小鬼”(xiǎoguǐ)在日语中表示“小孩子”或“年轻人”,而不仅仅是“小的鬼”。

3.高:在汉语中,“高”通常表示高度、地位、水平等方面的较高。

而在日语中,“高”除了表示高度、地位、水平等方面的较高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价格、成本等较高。

例如,“高価”(taka-ka)在日语中表示“高价”,而不仅仅是“高的价”。

4.低:在汉语中,“低”通常表示高度、地位、水平等方面的较低。

而在日语中,“低”除了表示高度、地位、水平等方面的较低外,还可以用来表示价格、成本等较低。

例如,“低価”(hi-ka)在日语中表示“低价”,而不仅仅是“低的价”。

5.新:在汉语中,“新”通常表示时间上的较近、事物上的更新等。

而在日语中,“新”除了表示时间上的较近、事物上的更新等外,还可以用来表示新鲜、不熟悉等。

例如,“新”(arai-shii)在日语中表示“新鲜的”或“不熟悉的”,而不仅仅是“新的”。

中日同形同义词的对照研究

中日同形同义词的对照研究

中日同形同义词的对照研究关键词:同形同义词;形容动词;词性研究目的与意义中日两国自古以来交流频繁,中日语言也在这个过程中相互影响。

因此对中日语言,特别是对中日词汇的对比研究一直以来都是日语研究的热点,并已取得众多成果。

例如,在语构成方面,彭广陆(2009)中将“改建”—「改築」、“窃听”—「盗聴」这样的形态类似、意思相对应的中日词语称为中日同素语,并以中日同素语为对象进行考察。

邵艳红(2010)从《近现代汉语新词词源词典》中抽取783例三字词,从『『明六雑誌』中抽取三字词748例,以抽取的三字词为研究对象,从形成过程、词性、语构成等方面对两者进行比较研究。

在个别语为对象的对照研究方面,吴夫迎(2017)以“牺牲”和「犠牲」为研究对象,从语义特征、语法特征、含蓄特征三方面进行考察。

笔者通过在知网以“中日词汇对比”为关键词进行搜索,其结果发现中日同形词的对比研究篇数最多。

但在知网用“中日同形词”为关键词进行搜索时发现以中日同形词的研究中以同形异义词为研究对象的论文最多,其次是同形类义词,以同形同义词为研究对象的相关研究最少。

但对以汉语为母语的日语学习者来说,汉字词的习得易受到母语干涉的影响。

同形同义词虽然意思相同,但是在词性、色彩,搭配等方面存在不同。

同形异议词的显著差异不同这样的差异反而难以掌握,更易出错。

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对同形同义词进行了考察。

李(2012)中指出在日语教学基本词汇中与汉语完全同形的形容动词占多数。

而形容动词本身具有特殊性,因此二字形容动词与与其相对应的汉语词的对照研究是很有必要的。

熊,玉冈(2014)中以自制语料库的1383个二字汉字词为对象,将日汉同形二字汉字词的品词的对应关系分为5类。

分别为①日汉词性完全相同;②日语词性多于汉语;③日汉词性完全不同;④汉语的词性多于日语;⑤日汉词性各有不同。

其中,第一类同形语数量最多,为57.99%。

本文以二字汉字形容动词为研究对象,考察形容动词与其相对应的汉语词的词性对照关系。

中日同形词对比及其教授法研究

中日同形词对比及其教授法研究

近似同形词: 中日两国语言 中意义相近或
相似的词汇
同形异义词: 中日两国语言 中意义完全不
同的词汇
同形近义词: 中日两国语言 中意义既有相 同又有不同的
词汇
来源于中国的汉字
在中日两国语言中具有相同或相似 的意义
添加标题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添加标题
传入日本后成为日语词汇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在使用中可能存在一些差异和变化
相同点:中日同形词在语义上 有相似之处,可以借助已知的 汉语词汇来理解日语词汇。
中日同形词的 语义对比
中日同形词的 用法差异
中日同形词的 词性对比
中日同形词在 不同语境中的
使用
相同点:中日同形词在文化内涵上存在一定的相似性,反映了中日文化交流 的渊源。
不同点:由于中日文化、社会背景等方面的差异,同形词在具体含义和使用 上存在较大的差异。
研究意义:通过对比研究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内涵,有助于深入了解中日文化 的异同,促进跨文化交流。
教授方法:针对中日同形词的文化内涵对比,可以采用案例分析、比较研究 等方法进行教授。
中日同形词的定 义和分类
中日同形词的教 学现状和问题
中日同形词的教 学方法和策略
中日同形词的教 学效果和评价
对比教学法:对比中日同形词的语义、用法和搭配,加深理解 语境教学法:通过创设语境,让学生在实际运用中掌握同形词的用法 归纳演绎法:先归纳中日同形词的共性,再演绎其个性,形成系统化教学 文化导入法:结合中日文化背景,解释同形词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跨文化意识
,a click to unlimited possibilities
汇报人:
中日同形词是指中 日语言中意义相同 或相近的词语

关于中日同形词的研究

关于中日同形词的研究
日同形词进行了分类研究。中日两国语言在长期交流中相互影响,形成了大量同形词,这些词语的存在印证了中日语言交流的深远。同形词不仅是中日两国人民共有的文化财产,而且在两国交流中发挥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然而,并非所有同形词在汉语和日语中都拥有相同的含义,这些同形词也是中日交流中容易导致误解的地方。因此,笔者认为对同形词展开详细的研究是很有必要的。通过追溯历史,我们发现日本从中国借用了大量汉字,并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完全日语化了。到了近代,日本人在学习西方文明的过程中,利用所掌握的汉字词汇造词法知识,创造了大量新的汉字词汇,这些新词后来又被大量中国留学生等引入汉语中,并作为汉语中的“外来语”而被定型使用。本文的研究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日同形词的形成和发展,而且对于促进中日两国的语言文化交流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

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原因浅析中日两种语言中存在大量具有相同形式的词汇,但其词义却存在严重的差异。

这一现象被称为“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

中日同形词的出现可以归因于许多原因,本文将利用认知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词义差异原因进行浅析。

首先,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可能是由于语法差异造成的。

两种语言之间有不同的语法结构,例如日语使用几个状态词(如ジ、チ、ナ)来表示不同的宾语语法,而汉语则没有对应的语法结构。

因此,同一个词在两种语言中可能具有不同的语法功能,从而导致词义出现差异。

其次,中日同形词义差异也可能是由于历史文化差异引起的。

中日两种文化环境的差异是同形词词义差异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例如,日语中“利用”一词和汉语中“利用”一词在历史文化上具有不同的情境和背景,因此他们具有不同的词义以及不同的语义暗示。

此外,语言发展过程中,某些词汇也可能由于历史文化的变化而演化出不同的词义。

再者,“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可能也是由谐音形成的。

一些汉字的发音可能与日语中的某些词汇比较接近,这也可能导致了两种语言中词义的差异。

在两种语言合并的情况下,谐音的效应可能会使汉字的词义和原有的日语词义发生差异。

最后,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还可能是由于两种语言的认知差异造成的。

文化活动是语言发展最重要的因素,而不同社会背景下的文化活动会影响相同形式的词汇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

例如,在中国,“谢谢”一词在礼仪中常常表示感谢,但在日本,“谢谢”一词更多地表示道歉。

因此,不同社会背景下的认知差异也可能是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综上所述,中日同形词的词义差异可能归结于语法差异、历史文化差异、谐音形成和认知差异等多种原因。

此外,还有可能存在其他未知的原因,比如语言的演化等,需要进一步探究。

未来,语言学家需要更深入地研究语言,特别是“中日同形词词义差异”,以维护并发展中日两国彼此之间的语言文化交流。

中日同形异义成语

中日同形异义成语

中日同形异义成语一、介绍中日两国语言虽然源自不同的语系,但由于历史原因和文化交流的影响,中日之间存在许多同形异义的成语。

这些成语在表面上看起来相同,但实际意义和用法却存在差异。

本文将就中日同形异义成语进行详细分析和比较,从而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使用这些成语。

二、相同成语不同意义2.1 国士无双(日本)vs. 国士無双(中国)2.1.1 国士无双(日本)在日本,国士无双是一个褒义词,用来形容某人在某个领域非常杰出,独一无二,无人能及。

这个成语源于日本战国时期的茶道大师千利休。

他被称为“茶道国士”,意思是他在茶道方面的天赋和造诣超越了所有其他人,不可比拟。

2.1.2国士無双(中国)然而,在中国,国士无双具有贬义色彩。

它指的是一个人在某个领域过于独断独行,自视甚高,不听他人建议。

这个词往往带有傲慢和自大的意味。

2.2 四面楚歌(中国)vs. 四面楚歌(日本)2.2.1 四面楚歌(中国)在中国,四面楚歌是形容一个人身陷困境,四面受敌的情况。

这个成语源于中国战国时期的楚国。

当时楚国被其他国家围困,无法自拔,形势非常危险。

2.2.2 四面楚歌(日本)然而,在日本,四面楚歌的意义与中国有所不同。

它指的是一个人受到大家的排挤和孤立,处于社交困境中。

这个词常常用来形容一个人在工作场所或社交圈中处境困难,没有朋友和支持者。

三、不同成语相同意义3.1 杯弓蛇影(中国)vs. 杯矢蛇蝎(日本)3.1.1 杯弓蛇影(中国)在中国,杯弓蛇影是形容一个人过于敏感和多疑,对于周围的事物和人有过度的怀疑和猜疑。

成语的意思来源于一个人在喝酒时,光线昏暗,导致杯中的弓影看起来像蛇一样。

3.1.2杯矢蛇蝎(日本)而在日本,杯矢蛇蝎与中国的杯弓蛇影有着相同的意义。

它形容一个人过分敏感,对于周围的事物和人过度猜疑和怀疑。

成语的来源是“杯”代表喝酒,而“矢”、“蛇”和“蝎”分别代表箭、蛇和蝎子,这三者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被认为带来厄运和危险。

3.2 轮流做官(中国)vs. 輪番進軍(日本)3.2.1 轮流做官(中国)在中国,轮流做官指的是官员按一定的轮次和顺序担任特定的职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在汉语和日语中存在很多意思相近、用法相同的同形词, 给语言相互的交流、学习提供了方便。

但不留意的话就会掉入同形词的陷阱, 使人们在交流中产生各种误解, 严重的甚至引起摩擦。

因此, 中日同形词的对照研究对排除文化障碍也有意义。

以中日同形词“先生”为例, 对其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用法、色彩等进行了对照分析, 得出的结论是:1) 汉语的“先生”具有不稳定性, 词义一再萎缩;2) 历史地看在感情色彩方面汉语的“先生”含褒义、贬义、中性, 日语的「先生」基本上为褒义;3) 语体色彩方面汉语和日语的“先生”相同, 都可用于口语和书面;4) 汉语的“先生”只是一个称呼词, 而日语的「先生」既是称谓又是职业;5) 日语“先生”一词增加了“对他人亲密的或带有玩笑的称呼”这一义项。

关键词:同形词;先生;称谓;汉语;日语;日语中有大量的汉字和汉语词, 研究者把这些字形相同的词汇称作同形词。

随着两国语言的各自发展, 即便相同的汉字, 其意思、用法也各不相同, 这给两种语言的学习带来障碍, 交流上也会产生误解。

如“先生”一词, 无论是中国人还是日本人对这两个字都不陌生。

但由于用法上存在着不同, 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交流中常常为此引起不快。

有很多学日语的人因受汉语“先生”语义的影响, 遇到日本人统统以「先生」来称呼, 不管对方从事什么职业, 结果使对方很尴尬。

同样, 当日本人称中国老师为「さん」而不是称「先生」时, 中国老师心里也会不愉快, 会觉得对方不尊重自己。

原因在于双方都按照本国的语义来理解“先生”这个同形词。

有位日本人曾写过对“先生”一词的感受:“日常的に「先生」と呼ばれるような仕事をしていると、なんだか肩甲骨の下辺りがむずむずするような感覚になる。

思い浮かべる「先生」なる人はもっと色んなことを教えてくれるし、尊敬すべき人物だ。

未熟の塊みたいなわたしが「先生」だなんておこがましい。

”本文以中日同形词“先生”一词为例, 对其在两种语言中的词义、色彩、用法等进行对比分析。

一、“先生”、「先生」的基本解释(一) 汉语“先生”的不稳定性与日语“先生”的稳定性《现代汉语词典》(1996版) 对“先生”的最基本的解释为老师。

“先生”和“老师”是等同的。

《现代汉语词典》对“老师”做了如下的解释:【老师】尊称传授文化、技术的人。

泛指在某方面值得学习的人。

既然“先生”和“老师”是对等的, 那么在使用上就可以互换。

下面来看一看在实际使用中是否真的可以互换。

例1 a.我们学校有20 000多名学生, 3 000多名老师(教师) 。

b.我们学校有20 000多名学生, 3 000多名先生。

例2 a.我是一名小学老师, 每每看到学生的造句, 我便想投河自尽。

现在我抄下来也让大家看看, 你有同感吗?b.我是一名小学先生, 每每看到学生的造句, 我便想投河自尽。

现在我抄下来也让大家看看, 你有同感吗?例3 a.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是一所中学的老师。

b.他有一份稳定的工作, 是一所中学的先生。

例 4 a.自己是最后一批超生队伍中的一员, 为此作为老师的父亲被罚款2万元。

b.自己是最后一批超生队伍中的一员, 为此作为先生的父亲被罚款2万元。

如上文例1到例4所示, “老师”和“先生”不可随意互换。

因为在现代汉语中“先生”只是一种称谓不是一种职业, 而“老师”即是一种职业又是一种称谓, 所以简单地把“先生”解释为“老师”显然不妥。

不过在新中国成立前对从事教育这种职业的人, 人们习惯称“先生”。

把“老师”称为“先生”解放后基本不再使用, 而更多地使用“老师、教师、教员”。

所以应该把“先生”解释为“老师”的旧称更合适。

从这一点来看汉语“先生”的词义具有不稳定的特点, 随着时代的变迁词义不断地发生改变。

而日语「先生」的特点和汉语不同, 词义比较稳定。

下文中例5到例10证明了日语「先生」词义比较稳定, 从“先生”一词传入日本, 这个义项就未曾改变过, 基本维持它原有的意思。

例5「先生古より師匠の号とす」。

(比喩尽(1786) 8)例6「京大阪ではおやまや先生たち茶人がついて、なやます事じゃ」。

(随筆《胆大小心録》(1808) 35)例7「卒業してから先生の宅へ夜分外史を習ひに来たが」。

(郊外一〈国木田独歩(19) 〉(1900) )例8「ぽっちゃん、先生となる」。

(夏目漱石『ぽっちゃん』(1906) ) 例9山田さんは高校の先生をしています。

(『外国人のために基本語用例辞典』(1961) )例10このごるは先生になりたいという人が少なくなった。

(『外国人のために基本語用例辞典』(1961) )(二) 汉语“先生”与日语“先生”在使用对象上的不同《现代汉语词典》把“先生”解释为对知识分子的称呼。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现代汉语词典》是这样解释的:“具有较高程度文化水平, 从事脑力劳动的人, 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

”也就是说受过高等教育的人都可称“先生”, 既可是年长者, 也可是年轻人, 既可是男性, 也可是女性。

但“先生”在实际使用中, 不会把刚刚走出校门的年轻人, 以及在所从事的领域里还没有什么成就的人, 称做先生的。

例11 a.王刚先生虽刚刚执教不到一年, 但却撰写了多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

b.王刚老师虽刚刚执教不到一年, 但却撰写了多篇有价值的教学论文。

例11中的王刚虽然很优秀, 但还称不上德高望重。

刚刚执教不到一年, 把他称为“先生”显然不妥。

解放后对一般教师基本不称“先生”, 人们只称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一定成就, 具有高深学问的、有名望的学者为“先生”。

人们可以称文学家鲁迅为“先生”、称著名画家齐白石等为“先生”。

例12 a.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 他为人敦厚, 彬彬有礼。

(《人民日报》教育家叶圣陶逝世1988-02-16)b.叶圣陶老师是我国文艺界、教育界的老前辈, 他为人敦厚, 彬彬有礼。

叶圣陶是我国著名的作家、教育家, 人们称他老人家为先生是当之无愧。

表达了人们对叶圣陶老人家敬仰爱戴之情。

如把叶老先生称老师这种敬仰爱戴之情就表达不出来, 而且会让人感到很失礼。

称叶圣陶为先生, 称王刚为老师比较贴切合乎情理。

另外, 这个意义上的“先生”并不专指男性, 德高望重的年长的知识女性被称为“先生”也不鲜见, 因为“先生”还是一个表敬意的称谓。

例13 a.中国之声记者走访多位杨绛先生的亲友, 用特殊的方式送上一份对百岁老人的祝福。

(注:杨绛, (1911—) , 钱钟书夫人, 本名杨季康, 著名的作家、评论家、翻译家、学者。

) (摘自特写《百岁老人的世纪风华》)b.中国之声记者走访多位杨绛老师的亲友, 用特殊的方式送上一份对百岁老人的祝福。

例13和例12是一样的道理。

这样看来汉语“先生”这一义项与日语相比使用范围比较窄。

汉语的“先生”只对在各个领域中取得一定成就, 具有高深学问的、有名望的男女学者为“先生”, 不会称一般的知识分子为先生。

而日语「先生」使用范围则比汉语广, 如例14至例19对政治家、艺术家、小说家、漫画家、医生、律师及居于指导性地位的人不分男女老少, 也不分资历深浅统统称为先生。

例14中曽根先生の勧めで、選挙に立侯補する決意をした。

(日本yahoo.co.jp中曾根康弘, 日本原首相, 政治家。

)例15宮崎駿先生は引退発表。

(日本yahoo.co.jp宮崎駿, 日本著名动画导演, 动画师及漫画家。

)例16私も村上先生の作品を読んでみたいと思うのですが、どの作品から読み始めればいいと思いますか? (日本yahoo.co.jp村上春樹, 日本作家, 美国文学翻译家。

)例17「父さんが、治療を受けて帰りましたが、高熱を出して苦しみ寄ります。

先生に往診してもらわれんでしょうか。

」(堀場清子「わたしの夏―1945·広島」)这是「わたしの夏―1945·広島」文中, 一个小女孩希望医生能到家里往诊, 请求为受原子弹辐射之苦的父亲看病的一段话。

文中的“先生”就是指医生。

例18住田先生にフゔンレターを出したいと思うのですが、どちらに出せばいいのでしょうか? (日本yahoo.co.jp住田裕子, 律师, 原日本第一东京律师会检事。

) (检事:日本检查官的官名之一)例19秋山先生が進める縁起物の色の条件をしっかり満たしていますので、どれも安心してお飾り頂けます。

(《朝日新聞》飾るなら「日本の縁起物」が一番ですよ!2011-01-22) (秋山(勉唯絵) , 日本易推命学会会长, 日本屈指可数的风水师。

)(三) 中日同形词“先生”在称谓上的差异汉语中可以称自己的丈夫和别人的丈夫为先生。

例20她先生出差去了。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例21等我先生回来, 我让他马上去找您。

(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解放前这种用法很流行, 除称自己的丈夫和别人的丈夫为先生外, 对一般男子也都称先生。

不过这个义项它虽然是固有的汉语词汇, 但西方各国也称男士为“先生”, 这就使“先生”一词带有了洋味, 带有了政治色彩。

在大搞社会主义建设和阶级斗争的年代, 对人的称谓也都带有了阶级性。

当时人们称欧美等国家为资本主义国家, 而这些国家称男士为“先生”, 社会主义国家则不能用这种带有资本主义味道的称谓。

为了体现我国和红色苏联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是亲密无间的朋友, 一切向苏联老大哥学习直到文化大革命前, 不论男女及职业一律称“同志”。

文化大革命开始(1966年) 到改革开放前, 为体现工人阶级领导一切, 不论男女把各行各业的从业人员皆称“师傅”。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 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流、文化交流日益频繁起来, 为了顺利的与世界各国的人们进行交流, 又重新启用了“先生”这一称谓, 而“同志”、“师傅”也就从鼎盛走向了衰败。

汉语“先生”特指丈夫的称谓, 日语「先生」没有此用法。

日本妇女在家称自己的丈夫为“あなた”“お父さん”, 在与外人提起自己丈夫时为“主人”。

对一般男子称“さん”, 比“さん”更表敬意的是“様”。

例22あなた、ちょっと来てくださらない。

例23お父さん、明日太郎を連れて公園へ行こうか?例24主人はまだ帰っておりません。

例25中村さんはこっちの胸のうちを見抜いたように行った。

(井上ひさしナイン)例26すみませんが、どちら様ですか?日语的「先生」只可称学校的老师、医院的大夫、政治家、律师等。

如称一般男子“先生”的话, 会使对方感到尴尬。

而中国人更喜欢日本人称自己为“先生”而不是“さん”。

这是中国人和日本人在交流中因称谓引起摩擦的原因。

解放前中国人把医生称“先生”, 也有称“郎中”的。

作为方言现在有的地方的人还是习惯把医生称“先生”。

例27请先生过来, 用心替他诊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