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神鬼之说”

合集下载

我对鬼神的看法

我对鬼神的看法

我对鬼神的看法在这个科学越来越发达的今天,我们对世界存在的未知问题,未知现象有了一定的科学解释,但有些东西在科学的范畴中似乎还没有得到确切的答案,例如就像神鬼论,在这个问题中我相信大部分的人也是半信半疑,说信吧,自己又没有亲身经历过,都是从别人口中听到的一些观点,一些看法。

说不信吧,似乎也没有人可以拿出充足的理由来反驳和说服别人为什么这世界它就不存在鬼神。

这就是所谓的信则有,不信则无吧。

或许这也是鬼神一直被缠未知领域的神秘面纱而备受争议的原因。

就我而言,我觉得鬼神的起源与宗教的产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宗教曾经统治了人类社会长达几千年之久,引领人类社会从原始走向封建。

占卜、祭祀等宗教活动总会使人们与鬼神牵连起来。

对于上帝的信仰与崇敬,信仰不同的宗教,也必然会对自己的教义笃信不疑,那些与教义有关的鬼神故事也就被人们宁可信其有,也不会信其无了。

就如东方的佛教,西方的基督教,伊斯兰教。

不同的文化背景产生不同的宗教文化,但都伴随着鬼神论的产生,发展。

虽然中西文化有很大区别,但无疑他们都有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善良的鬼便是神,恶毒的神便是鬼,或者魔。

或许现在鬼神论依然存在的原因是因为他们古老的历史以至于我们坚信我们祖先坚持了那么多年不可能是虚构的。

就像一些偏方,我们无从考究为什么有这个功效可以祛除疾病,但是我们在意的是他确实治好病了。

就我对中国的神鬼学说了解而言,它似乎贯穿古今中外,无论是电影还是小说,对鬼神的演绎大体相同。

远古时代的泛神论,已初步形成了鬼神崇拜观念,秦汉以后传入的佛教及华夏道教,则为尊神事鬼提供了系统的理论基础。

佛教、道教宣扬鬼神不灭和因果报应,这无疑强化了人们的鬼神观念,以致在一些人心目中形成了虔诚的信仰。

风雨不调,祈求鬼神;疾病缠身,求助鬼神;婚丧嫁娶,朝拜鬼神;建房修路以及出门远行,也要请示鬼神。

如此一来,不知不觉,鬼神已成为人们祖先心目中的主宰行为的向导了。

因此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鬼神观念便逐渐深深地植入了浓厚久远的风土习俗、惩恶扬善的道德意识、形而上学的思维框架和保佑生者的心理机制。

中国神话传说中神、仙、妖、魔、鬼、怪的区别

中国神话传说中神、仙、妖、魔、鬼、怪的区别

中国神话传说中神、仙、妖、魔、鬼、怪的区别中国神话传说中神、仙、妖、魔、鬼、怪的区别一、首先谈妖与怪这个词在西方常称为怪物,一般指容貌恐怖的动物或兽人,而在东方常合称称为妖怪,妖怪是一个笼统的贬义词,泛指一切有超能力或是法术的非神非仙非人非鬼的由动植物修炼的已经幻化出人形(有的未必幻化成人)的物体。

其中妖以动物修炼而成的居多,例如蛇妖,免妖;而怪以植物修炼而成的居多,比如树怪。

但这也不是绝对的。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动植物们在修炼过程中如果一心向善悟道的话,是完全有资格修炼成仙的,妖与怪是动植物们修炼方向向邪恶这一面发展的不良结果,在修炼过程中(也就是未成妖怪或仙,但已有部分法力之前),这些动植物们常被称为精,比中免精,人参精等,比称妖怪略有善意,但也可一概称为妖怪(注意并非本质意义上的妖怪),妖怪白天晚上皆可活动。

二、其次谈谈魔魔从狭义上来说和妖基本相同,但有两个区别,其一是魔在法力上是远比妖要强大的多的,一般的神仙都不一定是其对手,是资深的妖怪,且带有一点反政府性质。

其二是魔有可能是仙和神误入邪道而堕落成的,妖则是动植物土生土长的。

魔白天晚上皆可活动。

三、接下来谈谈鬼很多人将鬼与妖,魔并谈,认为他们差不多,这是极其错误的!鬼为至阴之物,一般俗称为魂,言下之意就是阳寿尽了,阳间的躯体没了,只剩下了蒙胧的非实体的单元。

鬼绝大多数由人死后,魂离体而化成,只能在阴间活动,如果回了阳间也只能在夜晚出来,由于人的阴阳平衡被打破,变成纯阴之体,自然多了一点超能力,但极其微弱。

所以说鬼的力量很弱的。

鬼的出路一般有三,其一是投胎转世为人或动植物,其二是在地狱里受苦,这两条最为常见,还有一条是尸解成神,一般来说是人在阳间或多行善事,或修道,或受高人指点,或受敕封,但却没有机缘肉身化仙只能在死后尸解飞升为神的人。

其实这些人并没有直正的当过所谓的鬼。

鬼只能晚上活动,白天是绝对不可能的。

四、谈谈仙有俗话说: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浅谈中西方神鬼文化

浅谈中西方神鬼文化

浅谈中西方神鬼文化作者:李艳丽来源:《飞·素质教育》2012年第08期摘要:神鬼文化是文化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本文就东西方神鬼文化进行简要阐述,进而分析二者的不同之处。

关键词:神鬼文化鬼节吸血鬼一.简介在我们现实的生活当中,鬼这种东西是根本不存在的,但它作为一种特殊的精神幻体又确实存在于一些人的无知的头脑之中。

同时,这些与鬼相关的文化当中所表现出来的现象、宗教信仰和意识以及风俗习惯等却大量地存在于现实社会生活当中。

由于文化的不同,所以因之捏造出来的神鬼也就会不同。

本文就比较简要地阐述一下中西方普遍存在的神鬼文化之间的根本区别之处。

二.在中国人心里的神鬼观念是什么样子的中国人提到的神,从他的产生和变化来看,可以说大多数都是由人演变而成的:在人死后便变为鬼(即归去的意思),这个鬼假如说很懒散,而且缺乏服务的热忱,那么就成为了懒鬼,当然也成不了神;但是这个鬼若是负有勤快的双手,乐于助人,经过了一定时间的修炼,他就能变成为人们说的神。

这就象故事一样在告诉我们,人如果努力是能够变成神的,这是中国的鬼和神产生的根源。

有人说,中华民族是我们这个世界上最会‘装神弄鬼’的一个好幻想的民族,它在历史文化的长河里完全把鬼和神人性化了,所以中国的神和鬼都被付于了浓浓的人情味,这也更好地阐释了‘神鬼来自于人’的推断。

中国的鬼,其实是很有内涵的,无论是害人还是助人,总表现出虚无飘渺的神秘色彩,即便是害人,也是让人不知不觉,叫人防不胜防。

而且,中国的鬼,在正统的传说或者故事当中,中国的鬼好像都是长的比较漂亮或者温和的,即便是那些厉鬼凶神,害人助人都不是靠的自身的直接表现,而是凭靠诸如天地之力,风水之力来达到目的,都很含蓄并且神秘。

在中国人的神鬼系统中,再厉害的鬼都能被克制,被防御,都是相生相克。

人是能够在经过了多种方式的锻炼后,逐渐达到与神鬼交流的目的。

受过一定技术培训的人,不但不怕鬼,甚至可以抓到鬼,技术水平不够高的人,也可以御防鬼。

关于鬼神问题的思考

关于鬼神问题的思考

关于鬼神问题的思考关于鬼神问题,不想多说,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以历史的眼光去思考这个问题有时更多是一种消遣的饭后闲谈。

见到了吧,别人会说那是你视觉差产生的幻像,用土话说叫眼花;可当一幕真真切切在你眼前发生时,你却无法用逻辑理性将其推理否决。

是否真有鬼神,是否是宇宙所表现出的超自然,对此要么你从今往后转变自己的世界观重新审视探索这个未知的世界,要么你采用自欺欺人以阿Q精神冠以迷信的帽子继续在这个人世间浑浑噩噩活下去。

人活在世上,不能被世俗物欲蒙蔽自己的眼睛和智慧,也不能沉睡自己深处的灵魂。

人生当有追求,人生当有梦想,但只为享受而活着却不去思考曾经的来处和未来的去处实乃可悲。

人只不过是一个被操纵的机器,生生世世在设计好的游戏环境中来来回回扮演不同的角色,以为是自己思想行动的选择,其实是被程序设定的虚拟所决定,自己自得其乐却浑然不知。

人类文明的早期,所受历史条件及环境的影响,当时的人们不可能认知他们所面对的世界,总认为有一种高于人类的神力存在,从而在现实生产生活中给他们提供帮助以及指引正确的方向,于是鬼神的观念随之产生。

再加上鬼神在人间的无数次显灵,更加激发了人们对鬼神的崇拜之情。

而从全球历史范围来看,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鬼神数量能同中国相比。

比如,对神而言中国的山川有山神,江河有江河神,树木有树神,百花有百花神,房屋有门神,灶炕有灶神,进财有财神,刮风下雨有风雨雷电四神,管理三界的玉皇王母等;对鬼而言中国有索命的无常鬼,发财的进财鬼,淹死的水鬼,自杀的横命鬼,偷吃精血的精气鬼,判人寿命的判官,管理阴冥的阴曹阎王等。

这些鬼神常识在中国历史上流传几千年,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不可割裂的部分,在促成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鬼神的区别在于能量的强大与弱小。

能量高的上升为神,能量低的下降为鬼。

但鬼可以通过修行以及在人间做功德成为神类,神也会因为犯重大错遭到贬罚报应成为鬼类,而人界于两者之间,因为有双重选择的权力既可成为神亦可沦为鬼。

易经中提到的鬼神是什么东西?

易经中提到的鬼神是什么东西?

易经中提到的鬼神是什么东西?刚刚好分类:易经智慧鬼神在我们现代社会中是迷信思想,认为世界上根本不存在鬼神,而在我国古代哲学中是一个重要的观念。

在宗教中神是有意识有意志的精灵,这是比较容易理解的。

问题是在科学、哲学中,其含义颇为抽象、复杂。

《易传》提及“神”的地方较多,如: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也;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蓍之德圆而神;知几其神乎;凡天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神方而易体;“神”到底是指什么?简单来说第一条是指阴阳中不测的部分。

第二、三条是说万物之所以能变化,旨在神之“妙”处。

第四、五、六条应是指蓍的数中变化情状。

第七条截然与易相提并论。

从这几条说“神”中,总的是讲“变化”。

《周易》言变化者则在于爻,在于时。

言时者乃六龙御天,大明终始。

此乾元之所以“资始”,足见其“神”也。

显然,神与阳有所联系,与物亦不能离开,它们是相互依存的。

坤元之“资生”,正显现为“德合疆;含弘光大”之义。

坤者亦“神”。

鬼与神是两种对立的概念,其实是一物两体的相对论而已。

“凡天之数,五十有五,此所以成变化,而行鬼神也。

”讲是以天地数的变化而言鬼神;“精气为物,游魂为变。

是故知鬼神之情状。

”是以精气游魂以见鬼神。

东汉郑玄是这样解释鬼神的:精气谓七八也,游魂谓九六也,七八木火之数,九六金水之数。

木火用事而物生,故曰:“精气为物”;金水用事而物变,故曰:“游魂为变”。

游魂谓之鬼,物终所归,精气谓之神,物生所信也。

言木火之神,生物东南;金水之鬼,终物西北。

二者之情,其状与春夏生物,秋冬终物相似。

故《易传》曰:“几者动之微,吉凶之先见者也。

”此即“神”的奇妙之处。

知阴阳之变者,惟观天察地,方知太阳之伸归;知其伸归,则“知幽明之故”,原始反终以“知死生之说”。

综上所述,易经里的提到的鬼神其是就是对道的一种解释,是一种变化、引申为“归”和“生”的意义,也可以是现代意义上的神奇,奇妙,变化莫测等意思,但是没有我们传统迷信思想中的神鬼意思。

中国古代的鬼神观念

中国古代的鬼神观念
仙凡相通的神灵感应,千奇百怪的精怪鬼魅以及五光
十色的神话传说和历史故事。在艺术上,它比以前的
志怪小说也有了长足的发展。
学者一般认为《搜神记》成书於 晋永和初年,李剑国先生《唐前 志怪小说史》考定当在晋咸康至
永和初年之间。
《搜神记》又称《搜神录》、《搜神异记》、《搜神
传记》。《隋志》杂传类著录三十卷,与《晋书》本
下圣明,当中兴之盛,宜建立国史,撰集帝纪,宜备史官,敕佐著作郎干宝等渐就 撰集。”元帝纳焉。宝于是始领国史,著《晋纪》,自宣帝迄于愍帝五十三年,凡
二十卷,奏之。其书简略,直而能婉,咸称良史。宝性好阴阳术数,留思京房、夏
侯胜等传。宝父先有所宠侍婢,母甚妒忌,及父亡,母乃生推婢于墓中。宝兄弟年 小,不之审也。后十余年,母丧,开墓,而婢伏棺如生,载还,经日乃苏。言其父 常取饮食与之,恩情如生,在家中吉凶辄语之,考校悉验,地中亦不觉为恶。既而 嫁之,生子。又宝兄尝病气绝,积日不冷,后遂悟,云见天地间鬼神事,如梦觉, 不自知死。宝以此遂撰集古今神祇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凡三十卷。以 示刘惔,惔曰:“卿可谓鬼之董狐。”宝又为《春秋左氏义外传》,注《周易》、 《周官》凡数十篇,及杂文集皆行于世。
干宝《搜神记原序》
虽考先志于载籍,收遗逸于当时,盖非一耳一目之所亲闻睹也,
又安敢谓无失实者哉。卫朔失国,二传互其所闻,吕望事周,子长存 其两说。若此比类,往往有焉。从此观之,闻见之难,由来尚矣。夫 书赴告之定辞,据国史之方册,犹尚若此;况仰述千载之前,记殊俗 之表,缀片言于残阙,访行事于故老,将使事不二迹,言无异途,然 后为信者,固亦前史之所病;然而国家不废注记之官,学士不绝诵览 之业,岂不以其所失者小,所存者大乎。今之所集,设有承于前载者, 则非余之罪也。若使采访近世之事,苟有虚错,愿与先贤前儒,分其

中国文学中的鬼神之说第四讲

中国文学中的鬼神之说第四讲
《谈生》 写冥婚。叙一书生与一美丽女 鬼为婚,因不能遵守三年不得以火照观 的禁约,终于分离,留下一子。
因不能抑制好奇心而受到惩罚,这是各 国民间传说中最常见的母题,由此可以 见到人类的一种普遍心态。
干宝《 搜神记》
魏晋志怪小说中,《搜神记》是保存最 多且具有代表性的一种。
《搜神记》序中,自称作此书是为“发明 神道之不诬”,同时亦有保存遗闻和供人 “游心寓目”即赏玩娱乐的意思。此书原 已散佚,由明人重新辑录而成,现为二 十卷,四百多则,其中偶有误辑。
中国文学中的鬼神观念
_六朝志怪小说
志怪,就是记异谈怪的意思。 志怪小说指的是出现在魏晋南 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记述神灵怪 异故事为主要内容的小说形式。 今天可知的该时期的志怪小说 有五十余种。
一、六朝志怪小说创作概况
内容分类 作者
作品
曹 丕 《列异传》
干宝
鬼神怪异
陶渊明
《搜神记》 《搜神后记》
吴 均 《续齐谐记》
内容多取材於古籍﹐包罗很杂﹐有山川 地理的知识﹐有历史人物的传说﹐有奇 异的草木鱼虫﹑飞禽走兽的描述﹐也有 怪诞不经的神仙方技的故事﹐其中还保 存了不少古代神话材料。如所记八月有 人浮槎至天河见织女的传闻﹐是有关牛 郎织女神话故事的原始资料。
中一些关于当时狐狸的传闻,有很多狐 狸自有取死之道。其中一篇有书名之《 山魅阿紫》。故事结尾写道:“《名山记 》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其名曰‘阿 紫’,化而为狐,故其怪多自称‘阿紫’。’” 似乎在某些人看来,狐狸精天生就不是 好东西。
记汉武帝求神仙道术及远国遐方怪异之事。 记异境奇物及古代逸闻杂事,多刺取旧籍,少有新创。
叙山川地理异物,而对精怪的描写尤为出色。 多载神话传说、草木禽兽之属。

谈神说鬼寄幽怀

谈神说鬼寄幽怀

谈神说鬼寄幽怀第一课时一、古代神鬼小说发展史神话是小说的源头之一,虽然中国的神话保存得并不系统,但对小说的发展,影响确实是巨大的。

其影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我国文学传统打开了一扇扇想象的大门,开启了中国古代小说系统中一条崇‚奇‛贵‚幻‛的艺术道路;一是为后世的小说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

神鬼小说直接继承了神话的艺术手法,发展开来。

同其他类型的小说一样,神鬼小说也有两个系统:文言小说系统和白话小说系统。

文言小说系统以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小说‛为代表,发展到清代,随着《聊斋志异》和《阅微草堂笔记》的出现,艺术上达到了顶峰。

与‚志怪小说‛注重‚实录‛,不尚‚虚构‛不同,《聊斋志异》多是有意识地杜撰奇异故事,连同其中的神仙、狐、鬼、花妖,都是出自作者个人的心灵创造,并且在其中有所寄托、寓意。

因而个性色彩更浓,情节和人物也更引人入胜。

白话小说系统则以明代后期广泛兴起的长篇章回体神魔小说为代表。

这些小说是在儒、道、释‚三教合一‛的思想主导下,接受了古代神话、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宋元说经话本和‚灵怪‛‚妖术‛‚神仙‛等小说话本的影响,吸取了道家仙话、佛教故事和民间传说的养料后产生的。

它与讲究‚真‛与‚正‛的历史演义、英雄传奇不同,其主要特征是以神魔怪异为主要题材,参照现实生活中政治、伦理、宗教等方面的矛盾和斗争,依附性地编织了神怪形象系列,并将一些零散、片断的故事系统化、完整化。

《西游记》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二、比较阅读:1.两部小说类型不同。

《西游记》属于长篇章回体小说。

以唐僧师徒四人西天取经为主线展开,通过西天取经道路上神话英雄孙悟空等遇到的种种磨难来反映人物性格和当时的社会现实。

《聊斋志异》属于短篇小说集。

有传奇、志怪、轶事等,诸体兼备。

通过每一篇中的主人公(多是狐、鬼、花妖)来概括当时的社会关系,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面貌。

2.塑造神鬼形象不同。

《西游记》除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三个正面的神怪形象之外,其他鬼怪的形象大都貌恶,且在外形上留有很多物相。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神鬼之说”
摘要:现代社会也许把信“神鬼”当作是一种迷信,但在古代神学的发展一直是不停的。

存在即道理,神学的存在对古代人、现代人来说又有什么影响呢?本文通过一些个人理解加上从书本获得的信息,从远古神话的出现开始,浅谈“神鬼之说”出现的原因以及其存在对人类的作用。

关键词:神鬼之说;原因;影响
神话传说永远不会脱离人类而独立存在,它是人类在经历一个个看似离奇的生活现象进而产生的一种解释。

无论是从希腊古神话抑或是中国佛道相融的神文化,一开始即远古人民以自己的理解用来解释生老病死的方式。

很久很久以前,人类面对太多常人无法理解的事件,于是就产生了超人力的想象——鬼神。

就个人理解,“鬼神”的产生大致上归为两类:
1.人的尊敬崇拜之情
2.人们自身的意愿
我们熟悉的盘古、女娲的出现都可谓是第一种情况。

当人类逐渐脱离于一般动物开始考的时候,面对广袤的大地,面对身边的同伴,难免会产生疑问:世界从何而来?我们从何而来?正如伟大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开篇问道“上下未形,何由考之?”天地还没有形成之前,是从哪里产生出来的呢?《淮南子·精神训》中说,上古天地未成之时,阴阳二气互相作用、碰撞、融合,形成了万物。

但盘古、女娲似乎更被人们所接受为开创天地万物的神。

“盘古之君,龙首蛇身,嘘为风雨,吹为雷电,开目为昼,闭目为夜”(《广博物志》)。

“俗
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黄土做人,剧务,力不暇给,乃引绳淤泥中,举以为人”(《风俗通义》)。

“气”的神话不太被接受也许因其太“玄妙”而难以理解,在当时文化不太发达的时期,人们更易接受一种“具体”的解释,于是“盘古开天”,“女娲造人”的故事便传开了。

这体现了人们对世界伊始的未知的崇敬。

当然女娲传说似乎也同当时母系社会的社会体系有关。

女性为主,则必须产生一个伟大的女性形象供人们景仰。

再举一个耳熟能详的例子,人类始祖“黄帝”也是极受人民敬仰。

我不清楚是否真有黄帝真人,但根据各史书记载,他应该是某部族的首领,战斗的胜利让他饱受推崇。

渐渐地,他的功德让他被神化了,不仅能呼风唤雨,还腾云驾雾。

于是,黄帝的身份更加多样化了,做过天帝,当过火神,也做过一段时间的冥王。

由此我们看出,黄帝从人到神的转变体现了当时人们对其领导者的无尽崇拜。

现代人有时在网上见到技艺高超的人会说“膜拜”,这有点类似古代的推崇,但现代人已经理智多了。

除上所述,像女娲的哥哥伏羲,为了人类不受太阳煎熬射落九日的后裔等,他们的神化也就是古时候人们用自己的想法来给予伟大力量的一种看似合理的解释。

那通过人们的意愿来造神又是怎么一回事呢?其可分两种情况:
●封建君主的强力推崇
●百姓内心的愿望
前一种情况并无好阐述的地方,无非是封建君王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强自身的威而形成的。

例如,李唐王朝由于和老子同姓便极力推崇他。

因而老子神的地位远远高过很多神仙,仅次于元始天尊和灵宝天尊。

第二种又是如何的呢?百姓在生活上难以实现的愿望迫切希望能有一种超人力的力量来帮助,由此进而衍生出了我们常说的“神鬼”。

生老病死是人类难以阻止的一种自然现象,所以人们多么希望生命结束仍有一种方式让思想存在于世。

于是,“鬼”“魂魄”的观念就出现了。

人们相信人死后“气”不会消散,即成为鬼。

当时周代有一个高级管制叫“大宗伯”,专职“天神”“人鬼”“地示”之礼。

那时鬼的地位并不低,甚至可以与神并列。

但鬼总是伴有黑暗的死亡而来,鬼的内涵渐渐地也被加上了邪恶恐怖的气息。

《山海经·海内北经》有记载“鬼国,在贰负之尸北,为物人面而一目”。

少一只眼的形象让人想着都发毛。

人类无法回避死亡,又希望思想生命得以延续。

鬼的出现似乎满足了人的愿望,但变成鬼毕竟还是要经历死亡。

对死亡的恐惧让人们产生了另一种生存的形式——仙。

“仙,老而不死也”。

人们向往永恒的生命,美丽的容颜,悠然的生活,而仙的出现恰恰符合了人的渴望。

人们常常幻想出一些成仙之法,或服食丹药,或访仙求道……总而言之成仙是一些人一辈子的追求。

人们印象中仙人隐居深山老林,法力高强,远离现实的烦扰,逍遥快活地居住,也不用担心生老病死。

人类无法实现的愿望,都希望通过成仙去实现。

神鬼之说既已产生,在人们口耳相传或文字记载中不断延续不断发展,必定有其存在的
意义与影响。

其影响我想可将其划分为三个部分:
1.反映现世的生活
2.寄托人们的愿望
3.引导人们弃恶扬善
在神学的发展中,人类对神仙鬼怪们的生活构想已经愈来愈具体。

天庭的样子仿佛一富丽堂皇的皇宫,玉帝即类似凡间的皇帝。

玉帝身边仍有“皇后”“文武百官”“宫女”。

可以看出,天庭的存在实际上就是地上皇宫的一个映射。

小时候看西游记,虽然天庭里各路神仙都神通广大,但他们给我的并不是很友好的感觉。

记得又一次师徒四人到了一个干旱了三年的地方,悟空想了很多法子也求不来雨。

最后才发现这其实是因为当地地方官因不小心再祭祀玉帝时出了些小差错而遭受这无理的惩罚。

我们看出即使是神仙也带上了封建君主唯我独尊的影子。

随着时间的发展,人们对社会的不满渐渐地透过对神仙的描写去表达。

《西游记》的出现,更充分地体现了当时人们对统治阶级的不满,迫切希望出现一个像孙悟空这样的不畏强权的人去颠覆这个野蛮的社会体制。

与此同时,人间也出现了许多美好的神仙形象,以此来寄托人们的心愿。

在沿海频繁发生海难的地方,渔民,商贾自然而然地希望出现一位保护神,一个法力无边,足以对付大海
的善良的神。

于是,妈祖诞生了,一位在汹涌的波涛中保佑着一个又一个生灵的女神。

因其功德无量,历代皇帝不断地为她封号。

从“女神”到“夫人”以及后来的“天妃娘娘”“天上圣母”,这不一不体现人民对其的尊重。

从人间看到地下。

在人间有太多贪官污吏们,使无辜的人喊冤致死,使犯罪的人逍遥法外。

正因这种积怨太深,使人们幻想出一个终极审判的地方。

“地狱”应运而生。

地狱源于佛教,但其与中国的“酆都鬼城”异曲同工,都是为了让坏人难逃惩罚。

无论是妈祖的神话还是地狱之说,都寄托了人们祈求一个美好生活的心愿,这便是“神鬼之说”的又一个作用。

“神鬼之说”作用三:以因果相抱引导人们从善弃恶。

道教的神仙原本以“无为”为准则,整日只是隐居逍遥。

但自佛教思想传入中原后,其因果理论和轮回学说便与本土的善恶观念,道德理论结合在一起,影响了道教的仙人们。

神仙变得热心开始通过帮助人类来增加功德。

善人会因此得到帮助,恶人也因此受到教训。

“举头三尺有神明”,以此来教导人们惩恶扬善。

不仅如此,不少妖精报恩的传说也在给人们树下一个信念: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像人们耳熟能详的白娘子为了抱许仙的救命之恩而以身相许。

还有《聊斋·花姑子》故事中的猎獐也为了回报安幼舆而做出牺牲。

这些重情重义的生灵知恩图报,蹈死不顾,比一些人类好太多了。

或许古人就是希望以这样的故事来感化人间百姓,望其做个善良的人。

以上便是个人对“神鬼之说”的一些浅薄看法。

依我所看,神鬼是产于个人思想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的思想发生变化,神的形象也发生变化。

犹如观音从男神变成女神,西王母从半人半兽的形象变成年近三十的美妇。

而无论其如何变,人们总是会让一个为民着想的大神存在,或女娲,或妈祖。

或许有人觉得21世纪再讲神话是一种迷信,我却不以为然。


信是在神话传说的流传过程中产生的一种消极的文化现象。

他主张臣服于神灵,相信一切因果由天定。

但是我觉得神鬼的存在是为了给人一种希望,一种寄托,甚至升格为一种信仰,一种文化,由此带领人民更光明地活着。

如果说神话能让我们透过现世的生活区感悟到人生另一个节点,让我们以不同的眼光看世界,洞察自己的内心,那么他的存在就已经有价值了。

你信或不信,神就在那里,不离不弃。

在那儿?在心里。

最后,还是那句老话: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参考文献:
1.岳娟娟、顾迎新,《鬼神》,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1
2.[英]凯伦·阿姆斯特朗,《神话简史》,重庆:重庆出版社,2005.11
3.黄文,《中国神话》,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