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鲁迅小说中的鬼神文化
《无常》形象:鲁迅笔下的鬼神与现实

《无常》形象:鲁迅笔下的鬼神与现实“无常”形象在《朝花夕拾》中的具体体现和意义如下:
1.“无常”是一个鬼而人,理而情的角色。
他公正严明,深受百姓喜爱,因
为百姓往往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公正的对待,这种公正只存在于阴间。
鲁迅先生通过无常这个鬼与现实中的人做比较,揭示了现实社会中许多不合理现象。
2.无常富有人情味。
在去勾魂的时候,无常看到一个母亲为了死去的儿子哭
得伤心欲绝,于是他私自决定让其儿子还阳半刻,与母亲道别。
但是这种善心却让他被阎王罚打四十大棒。
这实际上暗示了现实中的不公因虚幻的无常给予了鲁迅一些寂寞悲凉的安慰。
3.“无常”对鲁迅先生有着深远的影响。
鲁迅先生小时候惧怕无常,但后来
逐渐对其产生敬佩之心,这种心态的转变也与阎王的昏庸形成了对比,更加突出了无常的善心。
综上所述,“无常”形象在《朝花夕拾》中既是鲁迅先生对鬼神的想象,也是他对现实社会丑恶现象的揭示,同时更是他对人性的理解与关怀。
论鲁迅鬼神书写的现代意识

论鲁迅鬼神书写的现代意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巨匠,他对于现代意识的探讨和书写贡献巨大。
其中,其笔下所描绘的鬼神形象更是成为他表现现代意识的重要手段。
在鲁迅的作品中,鬼神并不仅仅是一种神秘的存在,更是一种借以揭示人性、社会现实、道德观念等问题的具象化手段。
首先,鲁迅笔下的鬼神形象呈现出了人性的黑暗面。
在《狂人日记》中,疯狂的主人公癫狂地妄想着让老婆娶死了的姑娘,他的想法和行为完全脱离现实,但鲁迅却通过笔下惨不忍睹的幽灵来揭示现实中人性的扭曲和变态。
同样,在《阿Q正传》中,阿Q多次遇上鬼神,比如“神比毛泽东强”、“神来一插手,阿Q绝对不再倒”的幽灵。
这些鬼神对于阿Q来说,既是一种宣泄,也是一种依赖,因为他们能满足他内心那种想要胜利的渴望,同时也显现出他自卑、无力的一面。
而鲁迅正是通过各种鬼神形象,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人性的扭曲和变态,更切实地反映了社会现实的残酷和荒诞。
其次,鲁迅笔下的鬼神形象反映出的是社会现实的不合理和无奈。
在《孔乙己》中,孔乙己荒淫无度,在酒醉之际被人刁难,却又义无反顾地取出了自己所有的钱来接受挑战,他虽然最终取胜,却只是“黑压压地一堆骨头”,等着街坊们来“分尸”。
这个鬼神形象即揭示了社会最底层群体的命运,表达了深深的无奈和绝望。
同样,在《药》这篇小说中,鲁迅通过描述贩卖“肉麻”药的鬼神形象,揭示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无奈。
这些鬼神形象不仅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黑暗面,更是对于人们的启示和警示。
最后,鲁迅笔下的鬼神形象代表了一种权威和道德的象征。
在《阿Q正传》中,阿Q的遭遇不仅揭示出封建社会下的人性状况,更体现了社会的权威和道德缺失。
阿Q一起反抗“优存”的鲁汉时,泰西文化封建思想的象征,也进一步代表了社会的一种权威。
而神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这种权威,例如《呐喊》中“地狱老子”、《子夜》中“寡妇煮面神”等形象,他们都具备了一种神圣的、超乎常人的力量,成为一种道德的象征。
总之,鲁迅笔下丰富多彩的鬼神形象,不仅是文学形象,更是具有深刻现实意义的象征。
无常这篇文章的批注

鲁迅《无常》文章的批注《无常》是鲁迅先生的一篇著名散文,文章通过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无常”形象的描绘,表达了对于现实生活中缺乏公正、公平和正义的不满和批判。
在这篇文章中,鲁迅先生以自己童年的生活经历为背景,通过描述乡间鬼神故事中无常的形象,展现了“鬼而人,理而情”的公正而公平的形象。
他通过对无常的描述,表达了自己对于公正、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和信仰。
批注:1.“鬼而人,理而情”:这句话形象地描绘了无常的形象,强调了无常既是鬼又是人,既有理性又有情感的特性。
这种形象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鬼神和人类的看法和态度。
2.“公正而公平”:这句话强调了无常在处理事情上的公正和公平性。
这也反映了鲁迅先生对于现实生活中的公正和公平的追求和信仰。
3.“深恶痛绝”:这句话表达了鲁迅先生对于利用权力和地位来欺压和剥削他人的行为的极度憎恶和反感。
这种情感贯穿了整篇文章,也是鲁迅先生一贯的思想主张。
4.无常有黑白两种。
黑无常“鬼而人,理而情”,白无常“生时阳间有雷霆劫,死后仍不免地狱行之苦”。
通过无常的形象,表达了作者对于公正、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和信仰。
5.作者对现实生活中的不公正、不公平和不正义感到不满和愤怒,而通过描述无常的公正和公平来表达自己的态度和看法。
6.常是鬼神,但却受到人的欢迎。
这说明人们对于那些有权力和地位的人的不满和愤怒,同时也表达了人们对于公正、公平和正义的追求和信仰。
7.批注四:作者通过描述无常的善恶分明来表达自己的立场和态度,认为公正、公平和正义是必须得到坚持和发扬的。
8.批注五: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对于无常的感受和理解,表达了自己对于死亡和生命的看法和态度。
他认为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缺乏公正、公平和正义的现实生活。
9.批注六:鲁迅先生在文章中运用了生动形象的语言表达了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同时也展现了其深刻的思想内涵和文化底蕴。
这篇文章不仅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散文,也是中国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之一。
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品析

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品析摘要:一、无常的形象特点二、无常在民间信仰中的地位三、鲁迅对无常的看法四、无常的文化内涵正文:朝花夕拾中的无常品析无常,作为中国民间信仰中的神祇,自古以来就在人们的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鲁迅的《朝花夕拾》中,无常的形象更是生动活泼,令人难忘。
他不仅具有诙谐幽默的一面,而且其浑身雪白的形象在众多鬼怪中独树一帜,犹如鹤立鸡群。
无常的形象特点主要表现在他的肤色和性格上。
他的肤色雪白,这与他的搭档黑无常的肤色形成鲜明对比。
黑无常的肤色暗黑,代表着阴险和恐怖,而白无常的肤色洁白,表现出他的活泼和诙谐。
在鲁迅的笔下,白无常的形象更加亲近民众,更具有人性。
在民间信仰中,无常的地位十分重要。
他被视为阴司地府的神明,负责引导亡魂前往地府接受审判。
与此同时,他还是守护民众平安的保护神。
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庙会上普遍喜欢白无常,而讨厌黑无常。
这也反映出民间对于善恶分明、正义的渴望。
鲁迅对无常的看法颇有趣味。
在他看来,无常不仅活泼而诙谐,而且具有人性的光辉。
他在《朝花夕拾》中通过描绘无常的形象,暗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民间信仰的迷茫。
然而,鲁迅也看到了无常身上所蕴含的希望,他希望民众能够从迷信中觉醒,追求真正的正义。
无常的文化内涵丰富多样,他既是死亡的象征,又是生命的守护者。
他代表着一种阴阳平衡的力量,寓意着生活中善恶的较量。
同时,无常的形象也反映了民间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
在某种程度上,他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理想形象,寓意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总之,鲁迅笔下的无常形象生动活泼,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
他既是民间信仰的象征,又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
通过分析无常的形象,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以及民间对于善恶、正义的渴求。
论鲁迅鬼神书写的现代意识

论鲁迅鬼神书写的现代意识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的作品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现代社会的问题,具有强烈的现代意识。
在他的作品中,鲁迅常常将鬼神元素融入以此来表达对现代世界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这种现代意识既体现在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与呈现上,也体现在他对人性、命运、生死等哲学问题的探讨中。
本文将通过分析鲁迅作品中的鬼神元素,探讨鲁迅所书写的现代意识。
在鲁迅的许多作品中,鬼神元素都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比如《狂人日记》中出现了一个名叫“孔乙己”的酒店小二,他的身世和经历颇为神秘,有人甚至认为他是曹雪芹笔下那个“鬼魅”的舞台剧演员。
此外还有《药》中的“药石无功”,《阿Q正传》中的“青懒虫”等等。
可以看出,鲁迅的作品中四处可见鬼神元素的影子,这无疑体现了他独特的现代意识。
在鲁迅看来,鬼神并不是虚幻的存在,而是一种真实存在的象征。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鬼神一直被看作是人们无法控制的力量,它们支配着人的生活和命运,代表了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恐惧和迷信。
而在鲁迅的作品中,鬼神承载着更多的社会和人性的寓意。
《狂人日记》中的孔乙己,他并不仅仅是一个普通的酒店小二,而是一个受封建社会压迫的象征。
他的悲惨经历和命运,反映了鲁迅对当时社会现实的审视和批判,体现了他对现代社会不公和人性悲剧的关切。
同样,《阿Q正传》中的“青懒虫”也是对社会和人性黑暗面的讽刺与揭露。
鲁迅将鬼神元素融入作品,实际上是在通过这种形式来表达对现代社会的深刻思考和批判,体现了他鲜明的现代意识。
鲁迅对鬼神的运用也体现了他对人性的深刻洞察。
在他的作品中,鬼神常常是人性的一种象征,揭示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渴望和无奈。
《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他虽然是个酗酒、废话连篇的人,但在鲁迅的笔下,他成为了一个具有悲剧色彩的人物,他其实是受封建社会压迫的牺牲品,是被社会所遗弃的可怜人。
同样,《阿Q正传》中的青懒虫,也是对人性的一种讽刺和批判。
他们的存在,反映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绝望,揭示了人性的丑恶和悲剧。
鲁迅的鬼神世界

《论睁了眼看》
• 中国人的不敢正视各方面,用瞒和骗,造出奇妙 全文的中心句是: 的逃路来,而自以为正路。在这路上,就证明着
国民性的怯弱,懒惰而又巧滑。一天一天的满足, 天实在不及人之能捣鬼。 即一天一天的堕落,但却又觉得日见其光荣。在事 人的捣鬼,虽胜于天,而实际上本 实上,亡国一次,即添加几个殉难的忠臣,后来 每不想光复旧物,而只去赞美那几个忠臣;遭劫 也有限。 一次,即造成一群不辱的烈女,事过之后,也每 每不思惩凶,自卫,却只顾歌咏那一群烈女。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
《无常》
全文的中心句是: 活着,苦着,被流言,被反噬,因了积久 的经验,知道阳间维持‘公理’的只有一 天实在不及人之能捣鬼。 个会,而且这会的本身就是‘遥遥茫茫’, 人的捣鬼,虽胜于天,而实际上本 于是乎势不得不发生对于阴间的神往。⋯⋯ 也有限。 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 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
• 1936年10月17日(也即鲁迅
逝世前两天)午后,鲁迅突然来到鹿 地亘夫妇在上海的寓所。一见面,就 全文的中心句是: 送上一本刚出版的《中流》杂志,并 天实在不及人之能捣鬼。 且说:“这一次写了《女吊》……”
人的捣鬼,虽胜于天,而实际上本
也有限。
• 池田幸子注意到鲁迅说这话时,“把
脸孔全部挤成皱纹而笑了”——这灿 烂的笑以后就成了一个永恒的记忆。
• “中国自南北朝以来,凡有文人学士,道士和 全文的中心句是: 尚,大抵以‘无特操’为特色的。晋以来的 天实在不及人之能捣鬼。 名流,每一个人总有三种小玩意,一是《论 人的捣鬼,虽胜于天,而实际上本 语》、《孝经》 ,二是《老子》,三是《维摩 诘经》,不但采用谈资 也有限。 ,并且常常做一点注 解。 ” 捣鬼有术,也有效,然而有限。
论鲁迅鬼神书写的现代意识

论鲁迅鬼神书写的现代意识【摘要】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先驱和对于鬼神题材的探讨,深刻反映了他对古代鬼神信仰的批判和现代社会的现实意识。
他巧妙地将鬼神元素融入现代文学作品中,展现出对现代主义思想和传统与现代冲突的描写。
通过对鲁迅鬼神书写的分析,可以看到现代意识在他的作品中的重要性。
鲁迅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思想成为现代文学的标志性人物,他的作品影响深远。
鲁迅的鬼神书写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对传统观念的批判,展现出他对现代文学的开创性贡献,成为后世文学界不可忽视的重要人物。
【关键词】鲁迅, 现代意识, 鬼神, 现代文学, 先驱, 古代鬼神信仰, 现代社会, 现实意识, 现代主义思想, 传统, 现代冲突, 标志性人物.1. 引言1.1 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先驱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先驱,是中国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文学家之一。
他以其激烈的批判精神和对现代社会的深刻观察,开创了现代文学的新局面。
鲁迅深受西方文学思潮的影响,将现代主义思想引入中国文学,以其犀利的笔触和剧烈的冲突展现出了一幅现代社会的真实画面。
他对传统文学和思想进行革新,以独特的视角和鲜明的文字表达塑造了丰富多彩的文学形象,开拓了文学的新境界。
鲁迅的作品被誉为“鲁迅现象”,对当代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中国现代文学的璀璨明珠。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看到了现代文学的探索与创新,见证了一个时代的荣辱兴衰,感受到了一个作家对于文学与现实关系的深思熟虑。
鲁迅作为现代文学的先驱,不仅是文学史上的传奇人物,更是一位启蒙者和引领者,为后人树立了不朽的榜样。
1.2 鲁迅对于鬼神题材的探讨鲁迅对于鬼神题材的探讨始于他对中国传统文化中鬼神信仰的批判。
在鲁迅看来,古代中国的鬼神信仰是一种愚昧迷信的表现,是束缚人们思想的桎梏。
他认为这种信仰是封建统治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故意制造的谎言,让人们为了来世而忽略眼前的苦难与不平等。
鲁迅在他的作品中经常批判这种愚昧的信仰,揭露其中的虚伪和矛盾。
论鲁迅鬼神书写的现代意识7篇

论鲁迅鬼神书写的现代意识7篇第1篇示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巨匠,他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深深影响了中国近现代的文化发展。
其作品中,尤以《阿Q正传》、《狂人日记》、《呐喊》等作品最为人津津乐道。
鲁迅对于“鬼神”的书写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在鲁迅的作品中,鬼神形象经常出现。
与传统文学中对鬼神的神秘和超自然的描述不同,鲁迅对于鬼神的书写更多地表现出对人性、社会现实的关切。
在《阿Q正传》中,鲁迅将阿Q塑造成一个幻想中的英雄人物,他以一种幽默的笔调讽刺了阿Q和他身边的人物,折射出了当时社会上人们追求虚荣、虚伪的现象。
通过描写阿Q在几经沉浮之后最终被自己内心的“鬼神”击溃,鲁迅暗示了人性的脆弱和社会的虚伪。
在《狂人日记》中,鲁迅更是用鬼神的形象来揭示人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和焦虑。
主人公孔乙己的“疯狂”行为被视为一种抗争,他试图通过“变成狂人”来逃避社会现实和压迫。
最终孔乙己还是被社会所吞噬,鲁迅在充满讽刺和悲剧色彩的文字中表达了对现代社会的深刻忧虑。
鲁迅的《呐喊》更是将“鬼神”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作品中,鲁迅通过对荒诞与超现实主义的描绘,将“鬼神”置于一个更加荒诞离奇的境地。
作品呼应了现代人面对困惑和焦虑时内心的呐喊,反映了现代社会中人们在追寻自我价值和生存意义中所遭遇到的迷茫和挣扎。
鲁迅在其作品中对“鬼神”的书写并非仅仅是对于传统文化中神秘元素的延续,而更多地是在揭示现代人内心深处的困惑、焦虑和矛盾。
他以冷峻的现实主义笔法,将鬼神置于现代社会的背景之中,凸显出人类在现代社会中所面临的精神困境和道德危机。
鲁迅的文学作品,无论是对鬼神的书写还是对现代文明的批判,都引领着人们探索人类心灵深处的真相和价值。
第2篇示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座丰碑。
他的作品中描绘了那个时代阴暗的社会现实,探讨了人性的黑暗面,批判了封建社会的暴政,表达了对自由和平等的向往。
在他的作品中,鲁迅常常运用鬼神的形象来探讨人类的内心世界,表达他对时代的痛苦和无奈的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鲁迅小说中的鬼神文化引言中国人一向相信阳世与阴间并存,鬼世界之出现,源于对死亡的恐惧及对未知的想象。
鲁迅曾云:秦汉以来,神仙之说盛行。
汉末又大兴巫风,而鬼道愈炽,会小乘佛教亦入中土,见见流传。
凡此皆张皇鬼神,称道灵界。
从鲁迅的言语中的意思是中国人对鬼神的信仰,也就是说信仰是一种精神现象和精神活动,讲的是虔敬程度和内心自证。
信仰说到底是复杂纷繁的社会生活在人的精神世界的内化,蕴含并展示个人与社会、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从一个特定角度反映了民族的文化性格。
对中国人的鬼神信仰进行深入批判,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重要内容之一。
他在小说中借鬼神信仰解剖民族灵魂,结合现实社会人生,构建了一个奇特的鬼文化艺术世界。
一鬼神的传说关于鬼神观的探讨我国兴起较早。
子产、墨子相信鬼神的存在,孔子、王充不信并反对鬼神或灵魂信仰。
稍后还有范缜与沈约的神灭不灭的论战。
不过,这只是少数哲人思考的问题,对民间而言鬼神信仰早就普遍存在。
原始时代人们对无法解释的自然现象,认为是神灵的意志,对自身的死亡认为是灵魂的游离。
据《左传》记载,春秋时迷信鬼神的风气已经很盛。
中国是个重生的国度。
儒家宣扬“不知生,焉知死”的思想,道家鼓吹求生避死的生命哲学,叔孙豹论“三不朽”强调生前的努力。
生的欲望是如此强烈,而死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信命于天,渴求长寿,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至今仍在支配着人们的言行。
将虚幻的不可知的事物,变成一种精神安慰与心灵寄托,无疑是鬼神信仰的魅力所在。
中国人的鬼神信仰与西方人不同,尤其值得注意的有四个方面。
一是相信人死后灵魂回到祖先那里,在另一世界中继续影响于后代;而死后如果没有后人的祭祀,灵魂便无法得到安息。
二是没有一个固定尊崇的神祗,喜欢处处设庙宇拜鬼神,形成了以儒释道“三教合一”为基本特征的“多神信仰”,各种鬼神都同时容纳于信仰视域中。
三是为我所用、急功近利的实用主义。
讲实用乃芸芸众生的处世原则。
出现见佛就磕头,遇庙就烧香,临时抱佛脚等等,盖源于此。
四是捧与压、瞒与骗的态度。
捧凶神,“心有被捧者,十之九不是好东西”。
压善神,如灶神、三尸神常被糊弄。
对关羽、岳飞这样的冤魂,则借瞒骗来安抚。
“一是死后使其成神”,“一是前世已造夙因”,冥冥中自有安排。
鲁迅认为鬼神是境由心造、人之所为的产物,实际上是一种自欺欺人,“既尊孔子,又拜活佛者”,“其实是哪一面都不相信的”。
他也注意到了鬼神信仰对国民性的影响及阻碍,对新思潮的抵抗与消融。
而这加深了人们的精神蒙昧,甚至科学在中国都容易变异“带了妖气”。
于是,“外国用火药制造子弹御敌,中国却用它做爆竹敬神;外国用罗盘针航海,中国却用它看风水;外国用鸦片医病,中国却拿来当饭吃。
”对统治者借鬼神信仰维护并实施其封建统治,鲁迅给予无情揭露。
他指出:“在中国,君临的是‘礼’,不是‘神’”。
这里的“礼”,实际上就是封建礼教,是祖先崇拜,是宗族体系。
“礼”强调等级、秩序、个人的服从。
个人的一切只有纳入家族的延续中才有价值,连阿Q都懂得“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在鲁迅眼中,中国就是一个“大地狱”。
在地狱般的生活中,在无望的黑暗里,愚昧麻木的人们“不得不发生对于阴间的神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寄希望于鬼神,寄希望于来世。
《阿Q正传》中阿Q喜欢用“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啦”炫耀自己。
他是相信命运的,“人生在世大约总难免如此”成了他的口头禅。
他还有宿命思想,被抓去杀一儆百时想的是“过二十年又是”。
更可悲的是,这些合乎圣贤经传的东西阿Q竟然无师自通。
《故乡》写“我”搬家时,闰土要了一堆草木灰,一条长凳,还要了香炉和烛台。
草木灰和长凳完全出于实用的考虑,香炉和烛台则在于企盼人间得不到的幸福到彼岸世界去寻求。
这种生存情形的普遍与久远,可见历史的惰性有多么可怕。
鲁迅曾慨叹“中国人至今未脱原始思想”,深感处于二十世纪的中国“还是五代,是宋末,是明季”,有着中国人将被从“世界人”中挤出去的大忧患。
鲁迅早就敏锐地看到改造民族灵魂的严重性与紧迫性。
他之所以“弃医从文”,是因为认识到“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如何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
他深知唤起国人的自觉乃当务之急。
“国人之自觉至、个性张,沙聚之帮,由是转为人国。
”他明白“立人”并非易事,有过“自己却正苦于背了这些古老的鬼魂,摆脱不开,时常感到一种使人气闷的沉重”的体验。
诚如他在《娜拉走后怎样》的演讲中所言:“中国太难改变了。
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
”就人生的难题,鲁迅向许广平作过精辟分析,认为“走‘人生’的长途,最易遇到的有两大难关,其一是‘歧路’,其二便是‘穷途’了”无论是“歧路”,还是“穷途”,都应该“跨进去,在刺丛里姑且走走”。
这番话,是鲁迅“吾将上下而求索”的经验总结,也是他“走‘人生’长途”的勇敢自勉,为或昏睡或彷徨中的国人指明了执著前行的方向。
二鬼神信仰是鲁迅小说中鬼神文化的集中体现探索生命哲学,批判鬼神信仰,在鲁迅最直接最重要的武器莫过于小说和杂文。
他的小说和杂文所谈及的鬼神,处处见鬼神,总是信手拈来国人所熟悉的鬼神,或专门研究,或生发开去。
有关鬼神的文字,鲁迅小说中亦不少见,他说自己的小说和杂文“多取自病态社会的不幸”,从某种意义上看,将此处的“不幸”理解为死亡未尝不可。
确实,我们在他的小说中看到了大量死亡,而且都是非正常死亡。
他笔下死亡和鬼神不可分割,是鬼神信仰直接而形象的写照,从一个独特角度把对国民性的批判和对绝望的抗争,表现得触目惊心耐人寻味。
鬼神信仰的核心是祖先崇拜。
恪守平常的极孝、极烈之人,多能感天动地,为历代人的榜样;不孝儿孙、不够节烈的女性,则难逃人神共愤、下地狱受刑罚的命运。
《祝福》在这方面很有代表性。
“祝福”即祀天祭祖,是鲁镇的年终大典,虔诚“祝福”目的在于求得来年平安富贵。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祥林嫂逐步丧失了人生的价值。
选择“祝福”环境演绎祥林嫂的悲剧故事,明显针对礼乐文化的封建性。
小说中制造悲剧的人无动于衷,目睹悲剧的人习以为常,而悲剧的主角“只求做稳了奴隶”。
夫妻是永恒不变关系的思想自古就存在。
寡妇被认为是鬼妻有亡魂跟着,无人言嫁,无人敢娶。
这是“节烈”的最早发端。
寡妇再嫁被视作失节,宋代以后成了社会的道德规范。
因此寡妇再嫁往往要用哭来表示向前夫谢罪。
祥林嫂为赎再嫁之罪而倾其所有去捐门槛,仍旧洗刷不掉“不干不净”的罪名,她的希望终于彻底破灭,带着有无灵魂有无地狱的疑虑走向死亡。
祥林嫂是被迫再嫁的,但再嫁的罪名却要她承担;她反抗再嫁是那样出格,却是“从一而终”的贞操观使然;鲁镇人说起她的罪孽又是那样言之凿凿,不由你不信。
“社会的公意,不节烈的女人,既然是下品,她在这社会里,是容不住的。
”鲁迅的话可谓一针见血。
西方人认为人死后肉体毁灭灵魂升天堂。
中国人认为人死后灵魂仍与活人保持着联系,在祭祀中与活人连在一起。
所以,事死如事生,丧事中种种规矩之隆重,之持久,之繁琐,与生时相比有过之无不及。
与此相关,直言死亡在我国从来被视作禁忌,古代圣贤对死往往采取回避言死的态度。
古代礼制中,人死不能言其死,得“崩”、“薨”、“卒”等指代。
鲁迅小说中也有回避说“死”的,《祝福》中“死”一词被替换成“老了”,从一个侧面渲染了鲁镇浓重的礼法氛围与民俗环境,有效深化了悲剧意义。
《明天》中的单四嫂子和祥林嫂一样都有丧夫失子的不幸。
有关单四嫂子失子之痛的描写别具匠心意味深长。
单四嫂子悲剧的沉痛性,在于她的失子之痛是无法诉说无法倾吐。
人们关心的不是失子之后痛不欲生的单四嫂子,而是一整套繁琐的丧葬仪式。
他们介入宝儿葬礼事务,恐怕不只为了享受晚餐,还在于要尽礼法的责任。
单四嫂子对儿子的最后爱心同样表现在不折不扣地施行丧葬仪式。
“昨天烧过一串纸钱,上午又烧了四十九卷《大悲咒》,收敛的时候,给他穿上顶新的衣裳,平日喜欢的玩意儿,一个泥人,两个小木碗,两个玻璃瓶,一一都放在枕头边。
”就连挑剔的王九妈“也终于想不出一些什么缺陷”。
在这里,重视封建礼仪,讲究循规蹈矩,远远超过了人的情感需求。
小说异常突出的揭示了礼教对人情感的强烈压抑无形折磨。
《药》中母亲为儿子上坟的场面确如作者所说很有一点“阴冷”与“鬼气”。
华大妈“排出四碟菜,一碗饭,哭了一场,化过纸,呆呆的坐在地上,仿佛等候什么似的……”夏四奶奶重复了几乎一样的上坟程序,心念所系却是“坟顶那一圈红白的花”是儿子显灵要她知道。
做法想法虽然迷信,生者与死者的这种联系方式在民间却相当普遍。
《在酒楼上》与《孤独者》另有深意。
现代知识分子在批判旧时代中塑造自己,而传统也存在于他们自身的历史中,没有哪一时代的文化环境像五四前后那样不一致,以至于两代人不得不为了各自的信仰切割着千百年沿袭下来的血缘感情。
然而决裂并非易事,年轻的挑战者面对的是历史悠久根深蒂固的传统,于是使有了吕纬甫与魏连殳的悲剧。
吕纬甫奉母命不辞千里辛劳回乡为夭折的小兄弟迁葬。
掘开墓穴尽管什么也没有了,他仍煞有介事一丝不苟地按规矩做完迁葬的一应事项。
看似不可思议的行为中突出了人物一个“情”字,而这“情”没有离开“理”,是靠血缘关系维系的。
这是一个感情负载太重、礼法观念太深的人,他只有先骗骗自己,求得心的平静,才能再去骗骗母亲,使她为之心安。
魏连殳是主张家庭应该破坏的,但又有尽孝道。
他在理论上曾经偏激得很,而行动又似乎是“孝”的卫道士。
他对家族制度非常反感,认为非嫡亲的祖母是这一制度的牺牲品——因没有生育受到蔑视与欺凌,但对他和他的父亲又有养育之恩,所以他对祖母寄予了深深的同情。
祖母去世后,人们担心他会改变传统的丧葬仪式,想不到他出人意料地接受了世俗的安排。
吕纬甫、魏连殳由此激进到颓唐的人生道路,特点是在“迁葬”和“丧事”问题上,反映了个人心理被社会群体意识同化的蜕变过程。
封建传统思想是以“整个社会”的面目出现的,是以“多数群众”的面目出现的。
他们陷入了“无物之阵”,找不着敌人在哪里,看不见出路在何方。
他们断送掉的不仅仅是某些物质的东西,还有自己的青春连同自己的理想。
再看另外几篇作品。
《风波》中七斤进城被革命党剪了辫子,有违“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古训。
因积怨赵七爷到处放风“没有辫子,该当何罪”,恨不得置他于死地;同样原因有的村人兴灾乐祸地咒其死;七斤嫂怕受连累一口一声“死尸”骂个不停。
人与人关系表面蒙着礼法外衣,其中却潜隐着怨毒与憎恨。
《弟兄》中沛君与靖甫的“怡怡之家”口碑很好,其实不然。
一旦靖甫可能得了不治之症,沛君潜意识中“恶”的一面便开始作崇。
梦中沛君忙着为病故的弟弟收殓,得到人们的“交口赞颂”。
却又对侄儿大打出手,得他哭着“跳在神堂上”。
“神堂”下居然发生这种事,很有点讽刺意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