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感的特征

合集下载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

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美感部分:理解美感的本质,心理要素(感觉、知觉、想像、情感四方面)一、美感的本质美感——是接触到美的事物时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对美的认识、评价和欣赏。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理解美感的概念,要注意从以下三个方面来把握:1、美感是一种“感动”,在美感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因素,脱离了情感,就不会有美感。

2、美感不是任意的情感或感觉,比如它不是痛感、不是悲伤感、不是愤怒感,也不是冷暖寒热等感觉,而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感觉。

3、这种美感中包含着人对客观事物的评价和判断,因此,体现了人对事物的认识。

但是,这种认识不同于一般的科学认识。

在引起美感的过程中,没有一般科学认识所必需的概念的逻辑推理和判断。

审美的趣味判断是一种特殊的反映形式,在这种特殊的反映形式中,认识活动是潜藏在情感活动之中的,知觉、想象、理解等认识因素暗含在对感性的具体形象的感受之中。

因此,对美的事物的理性认识常常是不自觉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1、美感的形象直接性(1)美感形象直接性的内涵与特点:美感的形象直接性是指美的事物和现象都是以其具体可感、富于感染性的形象特征直接引起人的美感,美感活动始于这些形象特征的直觉并始终不脱离这些生动的直觉。

美感之所以有这种形象的直接性特征,一方面是由美的特征决定的,另一方面是由长期的审美实践决定的。

美感的本质特征是形象的直觉性、精神的愉悦性、潜伏的功利性和想象的创造性。

这四个特征在美感中是有机结合在一起的。

其中美感的情感愉悦是中心,它把美感的直接性、功利性和创造性密切统一在一起,形成了美感中感性与理性、再现与创造的完整统一。

学前儿童美感特点

学前儿童美感特点

学前儿童美感特点学前儿童是指3-6岁的孩子,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正处于身体和认知发展的重要阶段,他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理解力在日益提高。

美感是孩子感知、体验和表达美的能力,是他们对世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品味的形成。

1.对色彩的喜好:学前儿童对鲜艳明亮的色彩更加感兴趣,他们喜欢色彩鲜明的画面和玩具。

这是因为他们的视觉系统正处于发展阶段,对比较鲜明的色彩更易于辨认和理解。

2.对形状的认知:学前儿童对各种形状的认知能力逐渐提高,他们能够分辨和命名基本的形状,如圆形、方形等。

他们喜欢探索不同形状的物体,并通过触摸和操作来认知形状的特征。

3.对音乐和声音的感知:学前儿童对音乐和声音具有较高的敏感性。

他们喜欢听音乐、唱歌和跳舞,对于声音的表达和鉴赏能力也在逐渐发展。

音乐和声音能够激发他们的情感,帮助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情绪。

4.对自然界的热爱:学前儿童对大自然和动物充满好奇和向往。

他们喜欢观察花草树木、小动物等,对自然界的美有一种天然的感知和认同。

在接触自然环境的过程中,他们的美感也在不断地培养和培养。

5.对绘画和手工艺品的喜爱:学前儿童喜欢涂鸦、画画和制作手工艺品。

通过绘画和手工艺品,他们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象和感受。

这种艺术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意识。

6.对故事和图书的热衷:学前儿童喜欢听故事和看图书。

故事和图书中的形象和情节能够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思考能力,同时也开阔了他们的视野和认知。

通过故事和图书,学前儿童可以接触到不同的美学体验和文化元素。

在这一特殊的发展阶段,学前儿童的美感是通过感知、体验和表达来逐渐形成的。

家庭和教育环境对于培养学前儿童的美感能力至关重要。

家长和教师可以通过创造丰富多样的艺术和美学体验,启发孩子的创造力和审美意识,帮助他们建立正确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品味。

美学基础——美感

美学基础——美感

美感,是人接触到美的事物所引起的一种感动,是一种赏心悦目、怡情悦性的心理状态,是人对美的认识、评价与欣赏。

人的美感不是人的自然的禀赋,而是在人的自然的禀赋的基础上经由社会历史实践的产物。

美感可以分为狭义的美感和广义的美感。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是狭义意义上的,也叫审美感受。

这是指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由具体的审美对象的美所激起兴奋愉悦等情感状态,这是审美主体对审美对象所产生的一种积极主动的主观反映,而且是多种心理功能互相作用的结果,它既包括了感情上的体验评价,又包括了精神上的满足,还包括了理智上的启示。

就我们通常说的一个人的外表美不美,一栋建筑是否漂亮,一幅画是否令人赏心悦目。

一件物品是否具有对称性,是否具有完美的结构,各个部分的比例是否恰当,都是我们评判美的标准。

广义上的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的是审美中意识活动的各个方面和各种表现形态,包括审美感受、审美体验、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组成的审美意识系统。

当我们注意到一件事物的时候,我们本能的会产生对它的评价。

比如说我们在公交车上看到偷窃的行为,我们本能地会对小偷产生一种鄙视、厌恶的感情,也就是说他的行为激起了我们的丑恶感,而与之相对的便是美感。

广义的美感和正义、公正、善良、真实密不可分。

美感,也就是令人愉悦的感觉。

这种感觉或是兴奋,或是激动,是人心理上的一种反应。

美感是相对于人而言的,因为美感是人的一种美好的感觉,离开人的因素,就没有什么感觉可言,也就没有什么所谓的美的存在。

美感是相对的,并且是相对于个人的。

所有人认为美的东西,如果引不起这个人的好感,引不起他的兴奋,那这东西对他来说就不美。

美具有双重性,即个体的自然属性,亦有群体的社会性,美感也同样具有双重属性。

我们通常所说的美感,泛指一个群体的行为,即大多数人的感觉,也即美感的群体社会性。

艺术作品正是这种共同感觉的集中体现。

名作之所以为名作,是因为它在表现上更突出,更典型,更深刻,更具代表性,因此,也就更容易打动大多数的观者,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体味到作者创作时的激动与兴奋,并留下深刻印象。

审美经验论之一:美感的本质特征[1]

审美经验论之一:美感的本质特征[1]
“我感到一声刺耳旳尖叫穿过天地间; 我好像能够听到这一尖叫旳声音。我画下 了这幅画——画了那些象真旳血一样旳 云。——那些色彩在尖叫——这就是‘生 命组画’中旳这幅《呐喊》。”
(Thomas M.Messer著《爱德华·蒙 克》,Harry N.Abrams,INC, Publishers,NewYork,第84页。)
——普列汉诺夫
“一种有关美旳判断,只要 夹杂着极少旳利害感在里面,就 有偏爱而不是纯粹旳欣赏判断 了。”
——康德《判断力批判》
讨 论:
美感中究竟有无功利性?
美感旳本质特征四: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
想象发明性是美感对世界旳新旳认
识形式、新意境旳实现,尤其是具有不 可反复旳唯一性,体现着发明性旳本质。
(英)庚斯博罗:《蓝衣少年》
广义上旳美感:
广义上旳美感则叫审美意识,它指旳 是审美中意识活动旳各个方面和多种 体现形态,涉及审美感受、审美体验、 审美情趣、审美判断、审美观点、审 美态度、审美能力、审美理想等共同 构成旳审美意识系统。
在西方美学史上,美感又叫 审美鉴赏、审美判断或趣味判断。
如:康德将自己旳美学研究 论著称为“判断力批判”
梵高:《星夜》
菩萨蛮·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辛弃疾
人言头上发, 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 一身都是愁。
美感旳想象发明性孕育了不同 旳意境
“忧端齐终南,澒洞不可掇 。”——杜甫《自京 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穷愁重于山源自终年压人头。”——李群玉《夜 雨》
“春愁离恨重於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石 孝友《木兰花·送赵判官》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李 清照《武陵春》
发明性旳构成要素: 独具性、唯一性,新奇性
发明性是在表象旳基础上形成 一种独具旳新奇旳形式;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

美学原理期末重点叶朗版本简答题:1、试对美感的特征作出综合描述。

“无功利性”“无功利性”的根源来自审美意象的“超越性”。

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不再是单个的“自我”,而是超越了主客二分的“真我”,审美对象也不再是物理的、逻辑的外物,而是超越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本然之物,在这种物我两忘,浑然一体的意象世界中,不会产生直接的实用功利,但是却可以使主体获得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直觉性”即审美直觉。

直觉存在于瞬间感兴之间,不假思索,不掺杂推敲考量,是超逻辑、超理性的“现成”。

审美直觉是“一触即觉”,超越了知识伦理,是一种审美的体验。

虽然“直觉性”必须在超理性的感悟下勃发,却离不开审美主体心中久已积淀下的对历史人文,宇宙人生的感悟和意会。

所以审美直觉中含有理性的成分,美感中也渗透着“思”。

“创造性”来源于美感产生于审美活动之中。

美和美感同一于审美活动,美感创造的世界就是意象的世界,就是充满意蕴,生机勃发的世界。

这样的世界是审美主体的情感付之于物,情景交融,并发挥想象而孕育出的。

被照亮的意象世界因审美主体的不同而具有唯一性和独创性。

“超越性”是对个体有限生命的超越,是与一切外物相隔离的“自我”的超越,是对外在于人的实体化的超越,是对主客二分的超越,是对人生有限意义的超越。

这种超越为审美主体带来了精神上的自由和解放。

当美感的这种超越性将审美主体带入宇宙人生的妙悟之中,便具有了一种庄严肃穆,敬畏玄邈的神圣感。

“愉悦性”同样根源于美感的"超越性”。

美感所带来的愉悦性是一种精神的享受。

在审美活动中,由于超越了主客二分,超越了自我,审美主体不再受世俗的羁绊,从而将整个身心遨游于自然,感悟古淡幽溁的天人合一。

在与宇宙的共鸣、妙合之中,审美主体于心灵之上产生了幸福感和满足感,这便是美感的愉悦性带给主体的“非常微妙的复合的情感体验”。

2、略述美的领域及其表现。

美依据存在领域来分类,可以分为社会美、自然美和艺术美。

自然美:自然美的本体是审美意象。

美学—美感

美学—美感
李美与丑1897?内摹仿说谷鲁斯审美欣赏1902内摹仿说闵斯特堡审美教育原理1905?抽离说布洛作为一个艺术要素和美学原理的心理距离1912?心理距离说立普斯空间美学与几何学1897论移情作用1903再论移情作用1905?移情达尔文通过对许多飞禽走兽的观察得出了禽兽以及昆虫都有审美活动的结论
第三章
美感
●感官的人化——人的感官是世界历史和社会实 践的结果。在劳动过程中,人的感觉器官逐渐摆 脱了自然状态,成为社会性的感觉器官,这种感 觉器官与动物的感官有了本质的区别,具有了丰 富、全面而深刻的感觉。 ●视觉和听觉对世界的把握较为全面和完整,这 使其具有特别的审美功能 ●情欲的人化——指感性的、个体的感情,渗透 了理性的东西和社会历史内容。
虚 心未尝不藏也,然而有所谓虚, 一 心未尝不两也,然而有所谓一, 而 静 心未尝不动也,然而有所谓静。 ----《荀子· 解蔽》
苏轼像
中国 理论
闲 情 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 慧 眼,则过目之物,尽在画图, 眼 入耳之声,无非诗料。----李 渔《闲情偶寄》 闲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 人 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 与无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 下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 盖柏竹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 柏竹?• 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但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
胜 雪 寒 梅
空 谷 幽 兰
菊秋 篱 东
东 篱 秋 菊
亭 亭 翠 竹
美感的其他特征:
情感性、愉悦性。审美感受是动情的、愉 快的,它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美感与快感
快感是一种单纯的感觉经验,与感官刺激联系在一 起,完全是感性的;美感则渗透进理解和理性,是 感性和理性的统一; 快感是一次性的,美感则具有稳定性; 快感是欲望的满足,有强烈的功利性;美感则是一 种精神上的超越; 快感所引起的生理上的舒畅、愉悦是产生和构成美 感的必要条件。 美感愉悦性

联系实际谈美感的特点1

联系实际谈美感的特点1

美感是单指个人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由人的感受器官与大脑组成。

感受器官只是起到媒介或联通器的作用,起最关键作用的还是个人的大脑。

如果没有感受器官,音乐之于耳,美景美画之与看,爱之抚摸等等无法传导至大脑就无法产生美感,同样没有大脑的分析与思考感官再灵敏也无美感。

人的大脑清醒时每时每刻都在把感官传来的信息进行判断与思考,可并不是每件有利的事情都会产生美感,但是美感必定是有利事情中的一部分,司空见惯的有利事情不能产生美感是因为人有感觉疲劳与熟视无睹的特点,对外乡人来说桂林山水很美,但天天劳作在那里的人不会感觉到美,古人云:日进前而不御,远闻名而思慕。

那些需要经追求得到的,或者想追求的,或者具有新奇与震撼力的对自己有利的事情才会产生美感。

美感的基础只能是单个个人这是需要特别强调的,正因为是个人的自利感觉才使人类有丰富多彩万千纷繁的美感.美感的基础在于个体,这样必然产生有差异或有相反的美感.个体本身对同一事物随着时间变化往往也会产生美感的变化.美感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单一性,人类对美感并不苛求只要对事物的某一方面产生有利感觉便会产生美感.美感最关键的因素是人自利的灵敏感觉,个人生活在一个自然与社会非常复杂的环境中,大脑时刻在感知环境与判断利益.由于事关自身的生存大事,这种感知与判断变得异常灵敏,有时甚至到了非常夸张的程度.我把这称为自利敏觉.如果我看到一张丽江玉龙雪山的照片,高高的山峰,皑皑的白雪自利敏觉会产生雄伟与纯洁的感觉,雄伟与纯洁对个体生存有利从而引发美感,其实玉龙雪山虽然只有海拔五千多米是人类至今无法攀登的无法生活的险恶之地.如果我看到一张沙漠驼铃照片,自利敏觉会产生无边无际与金黄色的有利判断,同样无边无际使人感到自由活动范围巨大,金黄色象征收获与财富实际上沙漠是人无法生活的死亡之地,自利敏觉是解开美感奥秘的金钥匙.舞蹈美感是进行舞蹈审美活动的基础,舞蹈创作和舞蹈欣赏都不能离开舞蹈美感。

舞蹈家在别人司空见惯的生活中发现了美的事物,运用美的舞蹈形式表现和反映出美的生活内容。

三、美感的特征

三、美感的特征

三、美感的特征重点、难点提示与讲解:康德“审美四契机”:第一:“质”的特征,无利害而生愉快;第二:“量”的特征,无概念而又有普遍性;第三:“关系”的特征,无目的而合目的性;第四:“模态”特征,无概念而有有必然性。

1、美感的直觉性:A、美感直观性的两层涵义:形象直观性,身心直接面对审美对象;瞬间生成性,审美不必借助抽象的思考,逻辑的推演,无须深思熟虑,就能获得审美享受。

B、美感直观性的双重原因:审美客体具有形象的特征,使感觉器官可以直接感知;审美主体的生理心理结构,可以导致一种对美的“条件反射”。

C、美感直观性的现实表现:一旦接触到审美对象,主体可以立即调动经验“内存”,瞬间产生审美判断,美感自然表现为直觉了。

2、美感的愉悦性:A、美感中必然带有生理官能上的快感,美感是以感官愉悦为基础的。

B、美感愉悦是情理交融的、情中寓理的愉悦,是一种高级的情感状态。

C、美感不是单一快感,人禀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凡此种种都是美感的具体体现。

3、美感的超越性:A、超功利性:它不是为着满足人们认识和实用的功利,但起着陶冶、感染、熏陶、和教育人的心灵,潜移默化人的精神的特殊作用,即“不用之用”。

B、超现有性:席勒认为,审美活动可以复归人类所失去的人性,使他成为一个完整的人;黑格尔认为审美具有解放人的性质,这是美感的最大价值,也是我们审美活动的最高要求。

4、美感与快感:(有助于对爱情的认识)A、层次不同:快感是生理本能平台上的满足,美感是精神人性空间里的愉悦。

B、对象不同:快感对象是客体的内容和实体,美感对象是客体的形式和境界。

C、获取不同:快感取决于对对象的占有消耗,美感得宜于对对象的观照呵护。

D、性质不同:快感进行时具有唯我性排他性,美感展开时具有社会性共享性。

E、意义不同:快感有助于维护生存身心健康,美感有助于自我实现人性提升。

F、存在不同:快感的存在是单次性瞬间性的,美感的存在是弥散性积淀性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美感的基本特征
1.美感是差异性与一致性的统一
2. 美感是个人直觉性与社会功利性的统一
二,山水审美体验包括几个层次?
差别大体可分为由浅入深相互联系的三个层次:
悦形、逸情、畅神
山水的形象、色彩、音响、光影等为人所感知并引起心理生理上愉悦,此为悦形。

山水与人的审美经验、文化素养和心理思维等结合,达到情景交融,此为逸情。

感性和理性统一,精神得到升华,此为畅神。

三,造成审美个性差异的主要原因
1.个体感知形象的能力不同
2.个体的心理特点、观察和思维方式不同
3.个体的生活经历和生活经验不同
4.个体的心境和情绪不同
四,旅游景观的客观特征,受动特征
1,旅游景观的特征之客观特征
综合性→→涉及各种构景要素的特征以及组景规律
五维性→→时间维(游客行进或时间季节变化)
→→非视觉要素维
地域性——地理地带性的烙印
时代性——在社会政治观念变革时期变化最明显
2,旅游景观的受动特征
①审美空间的阈限性
②审美感知的差异性
③审美画面的选择性
五,大海之美、江河之美和湖泊之美的美学比较
1,江河是人类文明之源
尼罗河与古埃及文明恒河与古印度文明
黄河与中原文明幼发拉底河与古巴比伦文明
2,湖泊,具有蓄积的特性积淀了江河文明因子
, 3,大海山海相连最佳观海地
六,中国南方园林与北方园林的审美异同。

1.小巧细秀与崇高壮观
存在严整对称的秩序美
巨大壮观面积的广袤性
园里山大、水大,建筑物数量众多
2.淡雅素朴与浓丽绚烂
清水芙蓉自然淡雅
建筑物的题名
建筑物外观的色相、装修及内部陈设
七,中国古建筑的建造深受哪些思维理念的影响
1.风水理论
2.礼乐思想
3.阴阳五行说
4.宗法制度的影响
5.自然观的影响
6. “化家为国”的思想理念
八,审美情感的特征
审美情感的主要特点第一审美情感是一种精神的愉悦,不同于纯粹的生理快感第二审美情感比日常的情感往往蕴含着更为丰富更加深刻的社会内容第三审美情感超越了狭隘的个人功利,所以有可能表现为含蓄的而不像日常情感那样锋芒外露。

九,形式美规律的掌握对于审美活动的重要作用。

构成形式美的组合规律有整齐一律,对称均衡,比例与尺度等
1,最简单的形式美基本法则,组合规律
特点同一形式因素的一致和重复
体现统一有序的洁净美、严肃美,但缺少变化,显得单调沉闷
2,对称在一条中轴线的左右或上下两侧,
包含着大体均等的形式构成因素
平衡而稳定,使人感到舒适、安全
均衡中轴两侧的形体量可以不相等,但吸引力相等
是有变化、自由的对称
3,比例研究长、宽、高三个方向度量之间的关系问题
和谐的比例可以引起人的美感
尺度审美对象的整体或局部给人感觉上的大小印象与其真实
大小之间的关系
4,节奏事物运动过程中有秩序、有规律的反复连续
韵律具有一定秩序和情感色彩的节奏
5,对比由两种差异较大的形式因素并列结合而成易产生较醒目、鲜明的效果
调和由两种相近的形式因素并列而成,以达到融合、协调的审美效果
十,某导游认为游客喜不喜欢某种景观是他自己的事,与我无关。

这位导游的观点对吗?
为什么?
十一,为什么说“山得水而活,得草木而华,得烟云而秀媚”。

十二,古代建筑为什么是人文景观的重要内容?
人文景观人类依据自身的因素,开发、创造、建设的能给人以教育、愉悦、兴趣和享受的,具有浓厚文化特征并以此为吸引力本源的环境和景物。

十三,旅游从业人员加强旅游者审美需求和审美心理的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
审美心理活动是人的一种比较特殊的心理活动
从美感形成过程来看,审美心理包括以下环节:
审美期待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开始之前或审美活动过程中,对审美客体的形式风
格、形象体系、内在意蕴等的一种期待心态。

审美注意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有意撇开客体中的其他部分,而专注于某一
审美对象或审美对象的某一属性
审美感知通感在审美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克服审美对象的物质构成所造成的审美主体
知觉感官的局限,使美感更加丰富
审美想象审美主体在审美活动中,按照美的规律,在记忆表象的基础上,经过有
目的的组织和改造,创造新的形象的心理活动。

审美理解通过审美知觉直接达到对审美对象本
质内容的理解把握的心理活动。

㈠审美需求审美需求(aesthetic needs)是指人们对获得美感(aesthetic fee ling)的一种愿望,是审美活动的内在驱动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