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科管理制度

合集下载

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

人民医院新生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护理安全管理制度一、前言新生儿科作为人民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新生儿医疗救治、护理及康复等重要任务。

为确保新生儿科医疗质量和护理安全,提高新生儿救治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和死亡率,特制定本管理制度。

二、新生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制度1. 组织架构(1)新生儿科医疗质量管理组织:由新生儿科主任、护士长、主治医师、主管护师组成,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的监督、管理、指导、评价工作。

(2)新生儿科医疗质量管理小组:由新生儿科全体医护人员组成,负责本科室医疗质量的具体实施和持续改进。

2. 医疗质量管理内容(1)新生儿科诊疗规范:依据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制定的《新生儿科诊疗规范》及我院实际情况,制定新生儿科诊疗流程、诊疗方案、技术操作规范等,确保医疗行为规范化。

(2)新生儿科医疗质量控制:对新生儿科的病历、处方、会诊、查房、手术、护理、康复等环节进行质量控制,确保医疗安全。

(3)新生儿科医疗安全:加强新生儿科医疗安全管理,制定应急预案,提高医护人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确保患者安全。

(4)新生儿科医疗技术培训:加强新生儿科医护人员的技术培训,提高诊疗水平,促进医疗技术的持续发展。

(5)新生儿科科研与教学:鼓励医护人员开展科研活动,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促进学科发展;加强教学管理,提高教学质量。

3. 医疗质量管理措施(1)完善管理制度:建立健全新生儿科医疗质量管理相关制度,确保医疗行为有章可循。

(2)加强医疗质量控制:定期对新生儿科医疗质量进行评价,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整改,持续改进。

(3)提高医护人员素质:加强医护人员业务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确保医疗安全。

(4)优化服务流程:简化服务流程,提高服务质量,缩短患者等待时间。

(5)加强医疗安全管理:制定应急预案,加强医护人员应急能力培训,确保患者安全。

三、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管理制度1. 护理安全管理组织(1)新生儿科护理安全管理组织:由新生儿科护士长、护理组长、主管护师组成,负责本科室护理安全的监督、管理、指导、评价工作。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新生儿科的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预防和减少医疗事故的发生,保障新生儿身心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医疗事故处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科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架构1. 成立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小组,负责本制度的组织实施和监督。

2. 设立安全管理员,负责日常安全管理工作的协调、监督和检查。

三、安全管理内容1. 医疗安全(1)严格执行医疗操作规程,确保新生儿诊疗过程中的安全。

(2)严格执行新生儿查对制度,确保用药、输血、输氧等治疗措施准确无误。

(3)加强新生儿病房的卫生管理,保持病房清洁、整洁、舒适。

(4)严格执行新生儿病房的探视制度,确保新生儿休息。

2. 护理安全(1)加强护理人员培训,提高护理技能和应急处置能力。

(2)严格执行新生儿护理操作规程,确保新生儿护理质量。

(3)加强新生儿生命体征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4)加强新生儿病房的护理质量控制,确保新生儿护理安全。

3. 药品安全管理(1)严格执行药品管理制度,确保药品质量。

(2)严格执行药品领用、储存、调配等环节的规范操作。

(3)加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确保新生儿用药安全。

4. 感染控制(1)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减少医院感染的发生。

(2)加强新生儿病房的消毒隔离,确保新生儿安全。

(3)严格执行新生儿病房的感染控制措施,降低感染风险。

四、安全管理措施1. 建立健全各项安全管理制度,明确各部门、各岗位的安全职责。

2. 加强安全管理培训,提高全体员工的安全意识。

3. 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和整改安全隐患。

4. 建立医疗事故报告制度,及时调查和处理医疗事故。

5. 加强与家属的沟通,及时了解家属的需求和意见,提高医疗服务质量。

五、奖惩制度1. 对严格执行安全管理规定,成绩显著的部门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 对违反安全管理规定,造成不良后果的部门和个人,依法依规进行处理。

六、附则1. 本制度由新生儿科安全管理小组负责解释。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一、新生儿科概述新生儿科是医院中专门负责接收、治疗和管理新生儿的科室。

新生儿对外界环境非常敏感,其生理功能尚不完善,需要专门的管理和护理。

新生儿科的管理制度是保障新生儿安全和健康的重要手段。

二、新生儿科管理制度的目的新生儿科管理制度的目的是规范新生儿的护理和管理,确保新生儿得到及时、有效的医疗服务,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健康水平。

三、新生儿科管理制度的内容1. 病房管理新生儿科病房要配备有足够的医疗设备和药品,确保及时处理新生儿的急救和治疗需求。

病房内要保持清洁和良好的通风,严格控制感染源,防止交叉感染的发生。

病房内的温度和湿度要适宜,保持在新生儿适宜的舒适范围内。

2. 护理管理护士要按照医嘱,及时给予新生儿合理的护理,包括观察新生儿的生命体征、喂养、更换尿布等。

护士要掌握新生儿的护理知识和技能,包括新生儿的生理特点、疾病护理和急救措施等。

护士要在护理过程中注意与家属的沟通和配合,帮助家属正确理解和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工作。

3. 医疗管理医生要对新生儿进行及时的健康评估和专业的诊断,以确定治疗方案和护理计划。

医生要保持与其他科室的良好沟通,及时了解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和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医生要尽可能减少不必要的药物使用,依据新生儿的具体情况合理选用药物,并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

4. 家属管理家属要参与新生儿的护理工作,了解和遵守相关管理制度,配合医务人员的工作。

家属要接受医务人员的健康教育,了解正确的育儿知识和技巧,为新生儿提供良好的家庭环境和护理条件。

医院要建立有效的家属沟通机制,及时回答家属的疑问和解决问题,保持家属的信任和满意度。

四、新生儿科管理制度的执行和监督新生儿科管理制度的执行由医务人员共同负责,严格按照规定流程和要求进行操作和管理。

医院要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定期进行巡回检查和评估,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制度的有效执行。

五、新生儿科管理制度的意义新生儿科管理制度的实施有利于提高新生儿的生存率和健康水平,保护新生儿的权益和安全,提高医疗服务的质量。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一、新生儿患者基本信息管理⑴新生儿患者档案管理⑵新生儿患者基本信息采集⑶新生儿患者信息保密二、新生儿健康评估和监测⑴新生儿健康评估内容⑵新生儿生命体征监测⑶新生儿生长发育评估⑷新生儿喂养评估⑸新生儿传染病监测⑹新生儿疫苗接种管理三、新生儿喂养管理⑴新生儿母乳喂养管理⑵新生儿人工喂养管理⑶新生儿特殊喂养管理四、新生儿常见疾病诊疗规范⑴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⑵新生儿黄疸管理⑶新生儿感染性疾病管理⑷新生儿先天性畸形管理⑸新生儿出生窒息管理⑹新生儿神经系统疾病管理⑺新生儿心血管系统疾病管理五、新生儿护理规范⑴新生儿皮肤护理⑵新生儿口腔护理⑶新生儿睡眠护理⑷新生儿温度调节管理⑸新生儿尿液排泄管理⑹新生儿大便排泄管理⑺新生儿洗澡护理⑻新生儿安全护理附件:⒈新生儿患者基本信息表⒉新生儿健康评估表⒊新生儿喂养记录表⒋新生儿常见疾病诊疗流程图⒌新生儿护理操作指南法律名词及注释:⒈保密:指对新生儿患者的个人信息进行保护,不得泄露或不当使用。

⒉疫苗接种管理: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新生儿进行疫苗接种的管理和记录。

⒊母乳喂养管理:指对新生儿进行母乳喂养的指导和管理,包括母乳储存、母乳的喂养方法等。

⒋人工喂养管理:指对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新生儿进行人工喂养的指导和管理。

⒌呼吸窘迫综合征管理:指对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断、治疗和护理管理。

⒍黄疸管理:指对新生儿黄疸进行评估、监测、治疗和护理管理。

⒎皮肤护理:指对新生儿皮肤进行清洁、保湿和预防感染的护理管理。

⒏安全护理:指对新生儿在医院内的安全进行监测和管理,预防意外事件的发生。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引言: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是为了保障新生儿的生命安全与健康发展而建立的一系列规章制度。

本文将从几个方面介绍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的具体内容和实施情况。

概述: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是指针对新生儿出生后的管理工作,包括新生儿的营养管理、健康评估、传染病防控、科学喂养和早期教育等。

通过细化管理规范,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降低医疗事故的发生率,最大程度地保护和促进新生儿的健康成长。

正文内容:一、新生儿营养管理1.目标:确保新生儿获得充足的营养,促进其身体发育和器官功能正常。

2.小点1:建立新生儿营养评估的标准体系。

3.小点2:根据评估结果,制定个体化的营养方案。

4.小点3:营养管理中的相关措施和操作规范。

5.小点4:新生儿营养管理的监测和反馈机制。

6.小点5:定期对新生儿的营养管理进行评估和总结。

二、新生儿健康评估1.目标:及时发现和干预新生儿的身体异常,早期预防和治疗可能出现的疾病。

2.小点1:建立新生儿健康评估的指标和流程。

3.小点2:规范化的体格检查和器官功能评估。

4.小点3:高风险儿童的监测和跟踪管理。

5.小点4:建立新生儿常见疾病的筛查和管理机制。

6.小点5:定期对新生儿健康评估工作进行培训和提升。

三、新生儿传染病防控1.目标:减少新生儿传染病的发生,保证新生儿的身体健康。

2.小点1:建立新生儿传染病防控策略和措施。

3.小点2:规范感染风险评估和传染病的预防接种。

4.小点3:建立传染病病例的报告和隔离制度。

5.小点4:建立传染病监测和应急处理机制。

6.小点5:优化医疗环境和设备管理,确保严密的无菌操作。

四、新生儿科学喂养1.目标:提供科学合理的喂养方案,确保新生儿获得足够的营养和能量。

2.小点1:按照新生儿生理特点制定喂养标准和方法。

3.小点2:母乳喂养的指导和支持。

4.小点3:奶瓶喂养的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

5.小点4:建立新生儿喂养的记录和追踪体系。

6.小点5:喂养过程中的问题处理和家长的宣教工作。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一、入院管理⒈新生儿入院流程⑴家长手续办理⑵接诊室接诊⑶新生儿常规检查⑷分娩与新生儿情况记录⒉新生儿病历管理⑴病历书写规范⑵病历资料归档⑶病历保密措施⒊新生儿住院费用管理⑴住院费用结算流程⑵医保报销管理⑶收费标准与退费政策二、护理管理⒈新生儿基础护理⑴洗澡与更换尿布⑵喂养与观察⑶体温、心率和呼吸监测⑷新生儿安抚与安全措施⒉特殊护理管理⑴早产儿护理⑵低体重儿护理⑶高风险儿护理⑷心脏疾病儿护理⒊新生儿疾病防控⑴新生儿感染预防与控制⑵免疫接种与防疫措施⑶呼吸道感染预防三、医疗管理⒈新生儿常见疾病诊治⑴新生儿黄疸的诊治⑵呼吸窘迫综合征的诊治⑶新生儿败血症的诊治⑷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治⒉新生儿重症监护⑴新生儿重症监护设备与操作⑵新生儿危重病情处理⑶新生儿转运与稳定性维护⑷新生儿死亡病例管理⒊新生儿药物管理⑴药物配药流程⑵药物使用与剂量计算⑶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安全附件:附件2:新生儿入院流程图附件3:新生儿护理记录表法律名词及注释:⒈入院流程:指新生儿入院办理手续及接诊流程。

⒉病历书写规范:指病历内容的格式规范,包括病历记录的分类、日期、医生签名等要求。

⒊住院费用结算流程:指新生儿住院期间费用结算的流程,包括费用明细、结算方式等。

⒋早产儿:指孕龄低于37周的婴儿。

⒌低体重儿:指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

⒍高风险儿:指具有一定患病风险的婴儿,包括胎儿宫内窘迫、母儿血型不合、早产儿等。

⒎新生儿感染预防与控制:指新生儿在医院内预防感染发生并控制已发生感染的工作。

⒏免疫接种与防疫措施:指新生儿接种疫苗预防传染病,以及其他防疫措施。

⒐新生儿重症监护设备与操作:指用于监测和维持新生儿生理功能稳定的医疗设备及操作流程。

⒑药物不良反应与药物安全:指新生儿使用药物可能产生的不良反应,并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保障用药安全。

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制度

医院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保障新生儿科患者及工作人员的健康安全,预防与控制新生儿科感染,根据《医院感染管理办法》及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二、人员管理1. 新生儿科工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素质,定期参加医院感染知识培训,提高感染防控意识。

2. 工作人员入室前应严格洗手、消毒、更衣,操作前必须进行卫生洗手,指甲不过肉际,不戴戒指、手表等饰物。

3. 工作人员应定期进行体检,凡有皮肤化脓、各型肝炎、呼吸道或其他感染性疾病者,应暂时调离本岗位。

4. 护理人员为每一个婴儿洗澡前后应用肥皂及流动水洗手或使用快速手消毒液。

5. 工作人员应保持个人卫生,不随意触摸面部、眼睛等敏感部位。

三、环境管理1. 室内空气新鲜,布局合理,各区域划分明确,保持清洁、通风。

2. 每月对空气、物表、新生儿物品及工作人员手进行细菌学监测,不得检出致病微生物,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规范要求。

3. 每日定时对空气进行常规紫外线消毒、开窗通风,地面、物体表面等进行清洁或消毒,用500mg/L含氯消毒液擦拭消毒新生儿洗澡台、护理台、体重秤、洗澡盆、游泳设施、门、桌、椅台面等内部设施。

4. 新生儿抚触台上双面中单应每日一换,并有记录。

5. 定期对墙壁、天花板等进行清洗和消毒。

四、消毒隔离制度1. 严格遵守消毒隔离原则和操作规范。

2. 沐浴时先洗正常新生儿,再洗感染新生儿。

3. 婴儿用的眼药水、粉扑、油膏、浴巾、柔湿巾、治疗护理用品等应一婴一用,避免交叉使用。

隔离婴儿用具单独使用,并采取双消毒措施。

4. 新生儿沐浴用品如沐浴液、洗发水等应使用一次性产品,防止交叉感染。

5. 对感染新生儿进行隔离治疗,确保其他新生儿及工作人员不受感染。

五、培训与监督1. 定期组织新生儿科工作人员进行医院感染防控知识培训,提高防控能力。

2. 对新生儿科感染管理工作进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制度得到有效执行。

3. 对违反感染管理制度的行为,视情节轻重给予警告、罚款、停职等处罚。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

新生儿科各项管理制度新生儿科是一个特殊而重要的科室,它肩负着保障新生儿健康和安全的重任。

为了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确保新生儿得到妥善的照顾和治疗,以下是新生儿科的各项管理制度。

一、新生儿病房管理制度1、新生儿病房应保持清洁、安静、舒适,温度应维持在 24-26℃,湿度在 55%-65%。

病房内要定期进行消毒,包括空气消毒、物体表面消毒等,以防止交叉感染。

2、严格限制非医护人员进入病房,进入病房的人员必须更换专用的工作服、工作鞋,并洗手、消毒。

3、新生儿病床要定期更换床单、被褥,保持整洁。

患儿使用的物品要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4、病房内的医疗设备和仪器要定期检查、维护和消毒,确保其正常运行和使用安全。

二、新生儿护理管理制度1、新生儿出生后,护理人员要及时为其进行清理呼吸道、保暖、断脐等处理,并进行详细的体格检查和记录。

2、严格执行新生儿喂养制度,根据新生儿的情况选择合适的喂养方式,如母乳喂养、人工喂养或混合喂养。

喂奶时要注意观察新生儿的吞咽情况,防止呛奶。

3、做好新生儿的皮肤护理,每日为其沐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注意观察新生儿的皮肤有无黄疸、红疹等异常情况,并及时处理。

4、加强新生儿的眼部、口腔、耳部护理,预防感染。

5、新生儿的尿布要及时更换,保持臀部清洁干燥,预防尿布疹的发生。

三、新生儿医疗操作管理制度1、进行任何医疗操作前,必须严格执行三查七对制度,确保操作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2、新生儿的静脉穿刺、采血等操作要由经验丰富的护士进行,动作要轻柔,尽量减少新生儿的痛苦。

3、给新生儿使用的药物要严格按照医嘱执行,注意药物的剂量、浓度、用法和用药时间,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4、进行新生儿的心肺复苏、气管插管等急救操作时,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确保操作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四、新生儿感染防控管理制度1、加强医务人员的感染防控意识培训,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操作前后要认真洗手或消毒。

2、对患有感染性疾病的新生儿要进行隔离治疗,防止感染扩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生儿科有关的规章制度新生儿科工作制度1.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在院领导下,具体负责组织实施,本科主任、副主任医师、住院医师应加强对新生儿的各项业务技术管理。

2.新生儿科的工作人员,每天查房一次,并及时处理新生儿的异常症状,做到轻症不转院。

需复诊者应多次观察,需转院者由科主任确定。

3.加强检诊工作,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防止交叉感染,做到检查器材专用,如听诊器、体温计、测黄疸仪等。

查房前后专业清洁洗手。

4.新生儿的工作人员,必须做到不旷工、不迟到、不早退,把心放在新生儿科,认真细心观察每一位新生儿。

做到科学观察,合理医疗。

5.新生儿科全体工作人员每周业务学习一次,讨论解决疑难病例。

新生儿科管理制度1.新生儿病房布局合理,做到洁污区域分开,功能流程合理。

2.新生儿病房室温保持在24~26℃,相对湿度为55-65%;保持空气清新,每日下午各通风一次,每次不少于30分钟。

每日空气循环消毒三次;每月做空气培养并做好记录。

3.新生儿病房一人一床,被单床单枕套按规定进行换洗,发现污渍及时更换,新生儿出院必须进行终末消毒处理后才能使用。

4.患儿皮肤、粘膜的器械、器具及物品应做到一人一用一消毒。

如:雾化吸入器、面罩、体温计、浴巾等5.奶瓶“一人一用一消毒”,配奶间用具专用,应用煮沸消毒或高压蒸汽灭菌。

6.新生儿所用衣物,面巾等必须经消毒后方可使用;用后物品应放入专用容器,防止交叉感染;使用后的一次性纸尿布放入专用污物桶加盖密封保存处理。

7.对新生儿沐浴室内的沐浴用品,沐浴池及地面进行消毒。

8.新生儿病房暖箱,蓝光箱每日清洁并更换湿化液,一人一用一消毒。

同一患儿长期连续使用暖箱、蓝光箱应当每周更换并做好终末消毒处置。

9.对新生儿病房工作人员的手,物体表面做细菌监测;每年对医务人员进行传染病病原携带检查,阳性带菌者应调离新生儿室,阴转后方可回新生儿室工作。

10新生儿病房的医务人员须更换好衣、帽、鞋、口罩,外出时必须更换外出衣、鞋。

非本室工作人员一律不得进入新生儿室,家属应在规定时间进行探视。

11.医务人员应按要求做好手卫生,接触每一位新生儿前后均应洗手、消毒,防止交叉感染。

12.新生儿查对制度,做好新生儿腕带,床头标识,严防差错事故发生。

13.观察新生儿的病情变化,并准确、及时、全面书写护理记录,发现异常及时通知医生处理。

14.接应做到每一位患儿书面、床头、口头交接清楚。

15.病房重要仪器设备、药品、抢救设施应专人负责,定期检查,定位放置,及时补充。

16.出院时仔细做好核对工作,进行沐浴更衣后,请家属签字确认无误后方可离院仪器保管制度1.对科室使用各种仪器均需建册登记,专人负责,定期检查、保养,做到无丢失、无损伤、无锈蚀。

2.对贵重仪器需有操作说明置于仪器上,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操作,避免对仪器的损害。

3.每日检查仪器使用状态,发现问题及时上报、处理。

4.对急诊科所有仪器原则上一律不外借,特殊情况须经医务科批准。

5.仪器每次使用后,要切断电源,擦拭干净,并及时进行清洁、消毒,及时安装调试,以备急用。

6.各类仪器定位放置。

保养要做到五防:防潮、防震、防热、防尘、防腐,定期上油,对腐蚀性溶液粘附在机器上应立即擦拭干净。

财产管理制度1.急诊科财产由科主任、护士长管理。

护士长负责保管、领取、包换、建立账目,定期检查清点,做好账物相符。

2.掌握各类物品的性能,及时消毒,分类保管,注意霉烂、虫蛀,并提高使用率。

3.任何财产不得私自拿出、外借,特殊情况外借须登记,经手人签名,贵重物品须经科领导同意后方可借出。

4.凡因工作不负责任导致财产物品丢失损坏者,按医院赔偿制度处理。

健康教育制度1.护理人员对住院及门诊就诊患者必须进行一般卫生知识的宣教及健康教育。

2.健康教育方式(1)个体指导:内容包括一般卫生知识,如个人卫生、公共卫生、饮食卫生;常见病、多发病、季节性传染病的防病知识;急救常识、妇幼卫生、婴儿保健、计划生育等知识。

在护理患者时,结合病情、家庭情况和生活条件做具体指导。

(2)集体讲解:门诊患者可利用候诊时间,住院患者根据作息时间。

采取集中讲解、示范、模拟操作相结合及播放电视录像等形式进行。

(3)文字宣传:以黑板报、宣传栏、编写短文、健康教育处方、图画、诗歌等形式进行。

3.对患者的卫生宣教要贯穿患者就医的全过程。

(1)门诊患者在挂号、分诊、诊治等各个环节均应有相应的卫生知识宣传。

(2)住院患者在入院介绍、诊治护理过程、出院指导内容中均应有卫生常识及防病知识的宣教。

住院患者的宣教要记录在健康教育登记表中,并及时进行效果评价,责任护士及患者或家属签名。

母婴同室新生儿科医师查房制度1、新生儿科住院医师、主治医师或副主任医师每天上午查房一次,对新生儿常规体检,及时发现问题,早期诊治;同时为新妈妈提供全面科学的新生儿喂养,传播正确的育儿理念。

2、主任医师对母婴同室新生儿的诊治全面负责、带领下级医师查房每周两次,重点新生儿随时检查。

3、上级医师查房时,做好准备并报告病历。

4、遇到疑难问题,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及时邀请会诊。

5、发现新生儿异常状况时,经上级医师查房核实,转新生儿监护室严密观察、及时诊治,必要时转送有新生儿重症监护条件的医院治疗。

5、高危妊娠,病理产儿,新生儿科医师必须进产房、手术室参与和组织对新生儿接生和抢救工作。

入产房、手术室出生监护制度及流程1、所有高危儿均要进行出生监护,由高年主治及以上医师担任。

2、接到产科或手术室通知后10分钟内赶到现场,了解高危因素并准备好复苏器械及药物。

复苏器械要求按顺序摆放,方便易取,喉镜要用75%酒精或碘伏消毒。

3、按新生儿复苏流程对新生儿做出判断并采取相应措施。

4、出生监护完毕后按病历书写规范做好相关记录,有特殊情况者需向患儿直系亲属交待病情。

5、需要转入新生儿病区的由监护医师全程陪护,并提前电话通知病房准备好需要的器械。

6、住院证由监护医师开立。

7、监护过程要求态度严谨,冷静细致,严禁嬉笑喧哗。

8、监护过程中要遵守手术室和产房管理制度,做好消毒隔离。

9、遇疑难危重及特殊情况要及时向上级医师或科主任汇报。

工作人员更衣洗手制度1. 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陪护工上班必须穿监护室内专用工作服。

2. 保持工作服帽子整洁,并于每周五更换。

工作服除每周更换一次外,随脏随换。

3. 接触肝炎、梅毒、严重感染与隔离患者时,需穿隔离衣、戴手套操作,操作后并泡手、洗手、4. 化验报告确诊隔离的患者,要及时采用消毒隔离措施,并将换下的衣服浸泡在84消毒液中,30分钟后送洗涤。

5. 工作人员上班更衣后,护理前后必须用肥皂水及流动水洗手。

每季度抽查做细菌培养一次。

6. 医生查房检查、护士治疗护理每一个患儿前后,应用肥皂水及流动水洗手并用皮肤消毒液涂抹消毒双手。

7. 出监护室办事需着外出服,严禁穿工作服进入食堂、宿舍区。

科室人员紧急替代制度一、正常工作日:如因科室工作繁忙而人员不足,或值班医务人员因意外情况不能坚持完成工作时,由其下一级医师替代完成;若后者没有能力完成该诊疗操作,则需向科主任报告,请求派相应人员替代,科主任安排一线或二线听班人员替代;如有必要,可报医务科予以协调解决。

二、夜班及节假日值班:如因人员不足或值班人员因意外情况不能坚持完成工作时,值班人员应联系一线听班人员接替,并报告科主任;如有必要可报告医院总值班予以协调解决。

儿科人员联系方式新生儿科请示报告制度为了使医院各方面情况迅速汇总给院领导,以便及时掌握情况,使问题得到处理,加强组织管理和信息反馈,凡有下列情况,必须及时向院领导或有关部门请示报告:1、科室门诊、病区内所发生的重大事项,当班工作人员应及时向当班上级医师汇报,上级医师负责上报科主任,必要时值班医师可直接报科主任;2、如遇疾病流行必须动员全科、全院力量抢救的病员时,值班医师必须及时向上级医师及科主任汇报,科主任及时向医务科及主管院长报告;3、科室新疗法、新技术首次临床应用时;负责医师应将上述工作的准备情况及可能的应急处理方案向科主任报告,科主任向医务部主任报告,由医务部转报主管院长批准;4、急诊检查而患儿住院费用不足应及时向科主任汇报,再由科主任向医务部主任报告,必要时报告院领导;5、发生医疗、护理事故或严重差错,损坏或丢失贵重器材和贵重药品,逐级报告科主任、护士长并应及时向主管部门报告,并逐级向主管院长报告;6、重大经济开支报批时应向主管财务院领导报告;7、增补、修改医院的规章制度、技术操作常规时或科室新制定制度时须报院办公室或医务部批准;8、工作人员因公出差、院外会诊、参加会诊、接受院外任务、参加院外进修学习、接受来院进修人员等,应向医院主管部门负责人报告。

科室主任、部长须报院领导;9、非工作时间内的紧急行政、医疗等事务均应向院总值班报告。

重大问题及时转报院领导;10、科主任、护士长应就重要问题及时向主管院长和主管职能部门报告。

新生儿外出检查管理制度1.根据新生儿外出检查医嘱,责任护士联系患儿家属及相关科室,并告知检查内容。

2.责任护士在外出检查前,须详细检查申请单及新生儿的腕带,核对床号、姓名、性别及检查项目。

3.做好检查前的相关准备,包括新生儿皮肤清洁、衣被整洁。

检查项目需婴儿安静配合者,应喂好奶,使婴儿安静,便于检查。

4.责任护士询问家属,核对产妇床号、姓名,确认无误后陪同家属推婴儿车或环抱婴儿,一起前往相关科室检查。

5.婴儿原则上床边检查,必要时由医生或护士携带氧气一同前往,完成检查立即返回病房。

6.婴儿回病房后责任护士再次核对腕带,并检查全身,妥善安置病儿。

新生儿安全护理管理制度1.严格做好新生儿身份核查及识别工作,遵守新生儿腕带安全管理规定,新生儿入院、转院及出院按护理操作常规进行。

2.为新生儿进行各项护理操作必须向家长履行告知义务。

请家长填写知情同意书并签名。

3.定期病区护理人员进行护理安全知识培训,强化安全意识,定期对家长进行安全宣教工作。

4.及时使用警示标示,如地面防滑,室内禁止吸烟,正确使用门禁卡。

5.有明确早产儿吸氧的规范,严格设置经皮氧饱和度报警在90-95﹪,氧浓度调节梯度按5﹪,递增或递减。

防止用氧不当引起的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

6.定期对科室仪器、设备等进行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上报,督促维修并做好记录。

7.有护理危险因素的防范预案及处理流程,如坠床、烫伤、导管脱落等。

并熟练掌握。

新生儿身份查对制度1.新生儿出生时,严格执行“新生儿身份核对流程”,告知母亲新生儿的性别,并让母亲确认,新生儿腕带上床号、住院号与母亲的姓名应和母亲的腕带核对,并让产妇过目确认,然后给新生儿双手系上腕带,同时采集母亲右手拇指印和婴儿右脚印保存在病历中存档,肌肤接触后穿衣服,挂上胸牌。

上述操作,双人核对并签名。

2.新生儿在院期间必须佩带腕带(双手)、胸牌等身份识别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