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铡美案》情感变化研究
谈史说戏《铡美案》

关键词 : 《 铡 美案 》;包公 包 公 是我 国著名 的历 史人 物 ,关 于他 的文 艺作 品流 传 极 广 ,
( 一 )公 正廉 明 ,一 反 旧制 。 《 宋史・ 包 拯传 》记 载 : “ 拯 立 朝 刚毅 , 贵戚 宦 官为 之敛 手 , 闻者 皆惮 之 。人 以包 拯 笑 比黄河 水 清 ,童 雅 妇女 亦 知其 名 ,呼 日 ‘ 包待 制 ’。京 师 为之语 日:关
( 二 )不 畏权 势 ,敢 于 斗争 。大官 僚张 尧 佐 的侄 女死 皇 帝的
是 怎么 回 事呢 ?就 以 《 铡 美 案 》 为例 ,探 讨 一 下这 个 问题 。先 谈 贵 妃 ,他 倚仗 着这 种 裙 带关 系 ,冠 以淮 康军 节 度使 等 四个 要职 , 这 出戏 行 成和 演 变 ,然 后分 析 为什 么 这些 公 案 都归 在 了包 公 的名 作 威作 福 ,不 可 一世 。包 拯 认 为张 尧佐 兼职 过 多难 以胜 任 ,先 后
下。
五 次上 疏弹 劾 ,终于 使这 位权 势煊 赫 的皇 亲 ,免去 了两个 职 务 。 《 铡 美 案 》 的故 事 由来 已久 ,它 与元 末 高则 诚 的 《 琵 琶记 》
另外 ,荆湖 南 路转 运 使王 逵横 征 暴敛 ,百姓 苦 不堪 言 ,逃 进 有着 血 缘 关 系 。 《 琵 琶 记 》 写 的 是 书 生 蔡 伯 喈 进 京 赶 考 ,一 去 深 山 。后来 王 逵调 到江 南 西路 转运 使 时 ,更 是变 本 加厉 。他 的不 未 归 。其 妻 赵 五 娘 在 家 吃 糠 咽 菜 侍 奉 公 婆 。及 至 二 老 去 世 ,她 法行 为 传 到 了京城 ,王逵 认 定是 洪州 地 方官 卞咸 所 告 ,于 是迫 害 又剪 发 葬 亲 。最 后在 邻居 张 大 公 的帮 助下 ,描绘 了公婆 的遗容 , 卞咸 ,并 诛连 五六 百人 ,酿成 冤狱 。包拯 闻知 ,连 上七 道奏 疏 , 怀抱 琵 琶 上京 寻 夫 ,经过 一 番 波折 ,终于 与被 迫 招赘 相 府 的丈 夫 弹劾 王逵 ,揭 露事 实 真相 。 团 圆 。这 出戏 虽然 流 传久 远 ,但 人 们 总是 对这 样 的 “ 痴 情 女子 负 ( 三 )不徇 私 情 ,执法 如 山。包 拯任 庐 州知 府 时 ,他有 个 舅 DN ”的处 理 不甚 满 意 ,于 是在 四 百年 后 ,地 方 戏 中编 演 了一 出 舅犯 了枉 法 ,他 依 法鞭 鞑 ,毫 不 留情 。 同时对 于 权 贵的 不法 行 为 《 赛 琵 琶 》, 男主 角 为陈 世 美 ,女 主角 为 秦香 莲 。所 不 同 的是 , 敢 于 秉 公处 理 。如 惠 民河 道 由于权 贵 建造 园第 ,淤塞 不 通 ,致 使 秦 香 莲上 京 寻 夫 时 ,陈世 美 不但 不 认 反而 派人 去刺 杀秦 香莲 ,秦 京城 发水 无 法疏 浚 。包 拯 当 即下令 拆 除 。有个 外 戚 凭着 地契 拒 绝 香莲 无奈 到 三 官庙 上 吊,被三 官神 所救 ,并学 习了武 艺 和兵 法 。 拆 除,包 拯 发现 地 契是 假 的 ,遂上 疏 弹劾 , 终于 拆 除 了园第 ,疏 香莲 投 军 ,立 功奏 凯 。班 师 回朝 后 ,升 堂 审 问陈 世美 ,将他 痛 骂 通 了河水 。 番 ,最 后 夫妻 团圆 。这 个剧 本 反 映 了部 分观 众 的心 理 ,使 人 出 ( 四 )严 于律 己 ,俭 朴 无 华 。包 拯 性 情 耿 直 ,秉 公 无 私 。 了一 口气 。但捏 造 了 一位 三 官神 ,最 后 还 是没 有脱 离 “ 大 团圆 ” 他 任 端州 ( 今 广 州 高要 县 )知 州时 照例 每 年要 向皇 帝 进贡 特 产端 结尾 的俗 套 。秦香 莲还 是 妥协 了 。 砚 。此事 历来 官 吏都 乘机 勒 取 ,而 包拯 决 不 多收一 砚 。 离任 时 , 辛 亥 革命 后 , 秦 腔 把 《 赛琵琶》改成 了 《 铡 美 案 》 ,剧 中 家 人包 兴 带走 一砚 ,包拯 发现 后 ,立 即责 令退 还 。 去 掉 了三 官 神 ,改 为韩 琪 杀庙 ,仗义 而 死 。 同时选 择 了包 公 出 来 ( 五 )以身 作则 , 言传 身教 。包拯 晚 年 曾 留下 《 家训 》 说 :
关于铡美案戏曲观后感

关于铡美案戏曲观后感五月一日下午2:30在蚌埠鐵路文化馆,由蚌埠铁路文体馆京剧队的票友为‘蚌埠鐵路地區慶“五一”京劇專場演出傳統名剧《鍘美案》’。
主场九百个座位远远不能满足爱好者对京剧的痴迷,省城的专业武场乐队老师也来了三位助兴。
省城的京剧基金会长和票友、周边市、县的票友去了。
对于我一个刚刚学习京剧的后来者,可以说是刘姥姥进大观园,开了眼界。
我边座的一位中年男子,对我说他对京剧不甚了解,只是曾受过他父亲的影响。
但对我释义剧情时,却象有说不完的故事。
当我们看到秦香莲唱堂会时的那段“琵琶词”,我说前几句像是昆曲,后面到象是徽句,他边看边听边自语:京昆本是一家,呵,真人不露相,京剧对他来说是不了解,可是他对我而言可算得是真人了。
那唱秦香莲的票友,全剧两小时四十五分,她从头唱作到完毕,嗓音始终如一响亮,优美,甜润。
还有那演公主的票友,听说是头次亮相大戏,可动作风韵不亚张火丁,音律色美可比王蓉蓉,可见寻常票友天资丽质是大有人在。
最令我入戏感动的是韩琪追杀秦香莲“杀庙”一场,虽演韩琪的扮相,唱都不怎么样,但情到深处不模糊,看到他自尽放走秦香莲时,我那不值钱的泪珠竟在眼眶中翻滚欲出。
全剧完毕时,献花、照相的手脚不停,散出的议人、谈戏嘴唇忙,就象是满汉全席扫尽美酒佳肴依旧乐意还存,其味不穷。
秦腔数字电影《铡美案》《十五贯》于12月22日在陕西省图馆举办了新闻会暨首映仪式,我有幸观看了这两部电影,感想颇深,在此与广阔网友分享一下!随着现代科技的迅速开展,新的媒体形式不断的出现,对我国传统文化带来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作为中国的戏曲艺术该如何开展,才能使这传承了上千年的艺术瑰宝能够继续发扬光大!上世纪的电影《三滴血》《火焰驹》的拍摄,把秦腔带到了全国乃至世界,它的影响力是舞台艺术远远达不到的!借助于高科技的最新技术,把它和古老的戏曲艺术有机的结合起来,这是戏曲未来开展的必然趋势!代表着最新科技的数字电影,是指以数字技术和设备摄制、制作存储,并通过卫星、光纤、磁盘、光盘等物理媒体传送,将数字信号复原成符合电影技术标准的影像与声音,放映在银幕上的影视作品。
戏剧作品铡美案鉴赏

戏剧作品铡美案鉴赏
《铡美案》是一部反映官场黑暗、揭露社会问题的戏剧作品。
该剧以严密的构思、丰富的艺术手法和刻画深刻的人物形象,将人性中最丑陋、虚伪、自私的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充分反映出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
在该剧中,作者将官场黑暗、利益纷争作为主要叙事线索,通过铡美案揭示出官场中的人际关系错综复杂、等级分明,以及权力和金钱的滋生所带来的心理变化和人性扭曲。
尤其是在人物塑造上,作者将主要角色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社会背景等层层深化,成功地塑造了魏公子、卜世仙、刘公仪、刘公爷等鲜明个性的形象。
此外,该剧还通过铡美案中的矛盾冲突和情节变化,展示出了现实社会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和矛盾,如道德沦丧、法制薄弱、人情世故等,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共鸣。
最终,铡美案所凸显的愿望成为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期望,即希望社会能够改善,希望人们能够拥有尊严、正义和自由。
综上所述,通过对《铡美案》这一戏剧作品的分析和鉴赏,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认识到社会中存在的问题和困境,从而引发人们的思考和反思,进而促进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同时,在戏剧创作方面,该剧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表达都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和表现力,值得我们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总结和发掘。
浅论豫剧电影《秦香莲》的悲剧色彩

周晓莉浅论豫剧电影《秦香莲》的悲剧色彩戏剧《秦香莲》(又名《铡美案》)是中国传统悲剧的典型代表,一直活跃在各种戏剧舞台上,虽然情节各有差异,但故事主线保持一致:讲述了秦香莲携子进京投靠三年未归的状元丈夫陈世美,岂料负心丈夫抛妻弃子,甚至想杀妻灭口保全自己,秦香莲走投无路之际,在相爷王延龄的牵线下求助包拯,包公为情所动,亲铡陈世美。
再品《秦香莲》,依旧韵味无穷。
从秦香莲以弱女子的“觉醒”身份对抗深宫时,戏剧冲突已经爆发,故事结局明晰可见,戏中所有人物都踏上了悲剧之路,谁也没有笑到最后。
一、悲剧原因《秦香莲》是中国戏剧中负心婚变母题的延伸和扩展。
戏剧产生冲突的主因是封建社会法与情、权与情的斗争冲突,在暗含杀机的冲突大网中,每个人的反抗或抵抗行为都会被无限放大,稍有牵扯都会成为斗争冲突的牺牲品,《秦香莲》中主要人物表现出的个体斗争意识都是严酷的伦理规范对人不自觉踏入断崖的戕害。
“‘富贵易妻’是封建社会一个司空见惯的现象。
”①背亲弃妇、另娶权门的悲剧时常发生,如《张协状元》中的张协暗剑砍杀王姑娘,《王魁负桂英》中的王魁一纸休书逼死了桂英。
秦香莲虽曾险遭陈世美杀害,但她是在反抗行动中遇到的冲突对峙,她与任劳任怨、恪守妇道的闺怨妇女的区别在于她的抗争意识和行动意志,即使秦香莲的反抗意识是被逼入绝境下的一种非自发性心理,但正是她的觉醒激发了陈世美的决绝,让世人看到当朝驸马的丑陋。
起初,秦香莲并无抗争意识,在见到陈世美之前,她怀着满腔热情和希望,未料到功成名就的丈夫会不认她和亲生骨肉,在看到享受荣华富贵的陈世美将她当成野妇人时,也没有产生反抗心理,甚至做出退让,只求“不认妻,也该认一双儿女”,直到狠心的陈世美对亲生骨肉都置之不理,秦香莲才心生怨恨。
当这种怨恨需要发泄口时,相爷王延龄的出现恰好为秦香莲提供了申冤的舞台,她在陈世美的寿诞上唱戏,哭诉苦衷,想让陈世美回心转意但无用。
秦香莲的抗争意识再次被唤醒,希望得到他人相助,为自己讨回公道,恰好王延龄的一把折扇为她送来了包拯。
铡美案唱词特点

铡美案唱词特点
铡美案是中国戏曲古典名剧之一,在全国各地都很受欢迎,它拥有一系列著名的唱词,其特点受到了观众的一致好评。
铡美案的唱词风格既传统又现代,既有古典的艺术魅力又向现代文化融合。
它以简练的语言表达复杂的情感,将古典抒情和流行音乐的现代元素完美结合,成为传统戏剧中的一种精神实体。
此外,铡美案的唱词极富节奏感,既有传统戏曲的快歌,也有缓歌,每一首曲子都充满了戏曲风情。
旋律醇美,与旋律相得益彰,情节曲折,有助于把握故事的脉络。
唱词中的每一句歌词都具有感染力,令观众有种融入到故事里的感觉。
此外,铡美案中歌词的语言鲜明而简洁,充满了温情和感性,而且非常具有感染力,不管是古典还是现代的唱词,都充满了能够触动观众心灵的情感。
另外,铡美案的唱词还有一个特点,创作者常常使用这种词特点,将古典语言、习俗、文化传统与当代语言、习俗、文化融合在一起。
从而使唱词既具有传统特色又能够融入现代文化。
总之,铡美案的唱词风格既古典又现代,尤其能够勾起全国观众的思绪,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意趣。
其唱词的特征包括:音乐节奏感强,抒情性强,语言简练而富有感染力,传统和现代特色相结合,古典与当代语言、习俗、文化相融合等。
由此可见,铡美案的唱词引领着中国古典戏剧的风尚,受到国人的广泛赞誉和热烈欢迎。
- 1 -。
浅议《铡美案》的故事转变

浅议《铡美案》的故事转变作者:李平来源:《资治文摘》2016年第06期【摘要】《铡美案》是一出传唱千百年来都备受观众喜爱的戏曲传统剧目,由于它反映的是一个极其敏感而又普遍的社会问题,因此也就赢得了广大的观众的追捧,主要讲述的是:陈世美高中状元,贪恋富贵,招亲驸马,不认前妻,指示韩琦谋杀前妻,最终被包拯处死的故事,也使得了陈世美成为了“见异思迁、忘恩负义“的代名词。
本文就《铡美案》故事的渊源考据分析历程与原因特点【关键词】《铡美案》;《百家公案》;《赵贞女蔡二郎》;陈淑美;《抱琵琶》;《赛琵琶》《铡美案》在中国戏曲中剧目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一直活跃在京剧、豫剧、秦腔、评剧、川剧、大平调等剧种的舞台上,据笔者查阅相关资料得知:现在《铡美案》剧目的流传地点主要分布在京、津、冀、陕、晋、豫、鲁、川等地区,其他地区很少有剧种传唱,尤其之湖南和湖北地区更是少见。
《斩美案》从故事的初现到最终的完善前后经历了700余年,经历了个时代文人的创造与发展,最终于民国初年形成现今版本。
一、《斩美案》历程发展早在宋朝年间的话本《赵贞女蔡二郎》中就有了关于书生赶考高中状元不思归家,发妻领着孩子千里寻夫的情节,经过高明的《琵琶记》的发展使得了故事中背亲弃妇最后遭雷劈死的蔡伯喈变为了全忠全孝的形象,而到了明万历年间的《百家公案》又对其进行了新的诠释,把主人公蔡伯喈改成了陈世美,赵贞女也改成了秦氏,而又加入的包拯这一人物,使得现今《斩美案》的主要人物都已出现,可以说陈世美的主要故事情节到此已经基本完备;随后的对于“陈淑美的冤案”也是基于在《琵琶记》的基础之上改编而形成的《秦香莲抱琵琶》,而后在清中期也出现了与《斩美案》故事相近的两个剧目:《抱琵琶》与《赛琵琶》;总体而言:虽然说故事的细节与名称不同,但是主要的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主要情节基本一致,可以认为是一种变化与发展。
二、故事版本与现今《斩美案》的不同首先:人物安排的不同,《赵贞女蔡二郎》与《琵琶记》虽然在其主要的故事情节上相同与想通,但是不同之处也很鲜明,主要人物的不同,《赵赵贞女蔡二郎》与《琵琶记》的主要人物还是蔡伯喈与赵贞女,再者包拯这一人物还没有出现;在《抱琵琶》与《赛琵琶》都有一个重要的人物丞相王彦林,而在《斩美案》这是把这一人物进行了弱化而刻意强化了包拯。
铡美案唱词特点

铡美案唱词特点
《铡美案》是由美国著名音乐制作人史蒂芬斯诺克森创作的一首流行音乐。
它的歌词深入描述了一段充满爱情和悲伤的故事,配合着激情洋溢的旋律,使人们完全沉浸在这段美好的旋律中。
《铡美案》的歌词描述的是一个年轻的爱情故事,男主角经历了一段令人悲痛的分离,但他仍然坚持爱情。
歌词中有一段“我会等你,当你改变心意时,我会立即来到你身边”,表达了他对爱情的坚定信念。
歌曲中的抒情语气渲染的淋漓尽致,抓住人心,使人细品这段持久而倔强的爱情。
歌曲的旋律动人,采用的乐器吉他、小号、架子鼓等,旋律中有轻松活泼,也有沉郁抒情,表现出诉说着男主角内心深处感受的不同色彩。
音乐有节奏感和韵律感明显。
而且旋律中还有一种特殊的摇滚风格,旋律结合着精致的鼓点,令人叹为观止,表现了史蒂芬斯诺克森非凡的音乐才能。
此外,史蒂芬斯诺克森还通过精细的和声技巧来表现歌曲的情绪,歌词的表现力也很强,整首歌歌词风格明显,有的慢有的快,很好地展现了男主角思绪中的种种感受。
总之,《铡美案》是一首流行音乐,表达的是一个坚守爱情的故事,旋律激情洋溢,歌词表现力强,抒情语气悠扬,并融入了摇滚元素,节奏感明显,通过和声技巧表现情绪,史蒂芬斯诺克森令人叹为观止的创作才能体现无疑。
这首歌也一直受到众多歌迷的喜爱,被称为一首经典的流行音乐,成为了美国流行乐坛的经典金曲。
_铡美案_故事的渊源流变与演进规律_冯文龙

花部戏在民间演出, 是在长期流变中逐渐成熟 的。 《铡美案》亦不例外,焦循所记《赛琵琶》亦是此过 程中之一阶段。 《铡美案》的形成,一方面借鉴了过去 的 包 公 故 事 ( 话 本 小 说 集 《 百 家 公 案 》), 另 一 方 面 则 继承了“琵琶戏”(南戏《赵贞女蔡二郎》)的情节。
一、《铡美案》在人物上对《百家公案》的继承 据 程 毅 中 《< 包 龙 图 判 百 家 公 案 > 与 明 代 公 案 小 说》及李永平《包公文学及其传播》,《百家公案》是明 代较早的公案小说集,最早有《全补包龙图判百家公 案 》, 有 万 历 二 十 二 年 (1594) 与 耕 堂 刻 本 , 后 有 万 历 二 十 五 年 (1597) 万 卷 楼 刻 本 《 包 孝 肃 公 百 家 公 案 演 义》,即前书的修订本。 《百家公案》第二十六回题为《秦氏还魂配世 美 》,与 《铡 美 案 》情 节 是 极 为 相 似 的 , 其 后 小 说 叙 秦 氏被陈世美派人杀死,其子女疆场立功,秦氏还魂, 母子三人于包拯处状告世美,包拯面奏皇帝,将世美 充军发配。 尽管情节有出入,但《铡美案》中的主要人物:负 心书生(陈世美),结发妻子(秦香莲、秦氏)、清官(包 拯)都已出现于小说中,可见两者的渊源是极深的。 “陈世美”的形象,并非“冤案”,而是源自明代话本小 说,换言之,源自民间长期流传的故事。 二、《铡美案》在情节上对琵琶戏的继承 《铡美案》对《百家公案》的继承主要是在人物姓 名上,其主要的故事情节,亦渊源有自。 书生赶考不 归,发妻抱琵琶赴京寻夫的情节,在高则诚的《琵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亦柔亦刚真铁面
[摘要]《铡美案》这出剧目是观众广为熟知和喜爱的传统骨子老戏,因其剧情惩恶扬善,戏剧矛盾性强所以至今仍久演不衰,这出戏最为精彩的环节是在末场中描写包拯力抗强权,秉公执法,怒斩陈世美的剧情。
我就我学习这出戏的一点感受,从剧目的戏情戏理和表演手法等方面对包拯在这出剧目中的情感变化做一浅见的描述。
[关键词]《铡美案》情感变化
《铡美案》,出自曲剧《琵琶记》,京剧取白《秦香莲》中一折,北宋年间,陈世美进京应试,考中状元,被招驸马。
其家乡连年荒旱,父母去世,妻子秦香莲(湖广均州人士,今湖北丹江口人)携儿女进京寻夫,闯宫遭逐。
丞相王延龄怜之,试图让秦香莲在陈世美寿辰之日扮成歌女席间弹唱以助破镜重圆,不成。
王延龄授秦香莲纸扇,暗示其到开封府告状。
陈世美派家将韩琪追杀,韩终放走秦香莲母子,自刎,秦香莲逃出三官堂,至包拯前控告陈世美“杀妻灭嗣”,包拯将陈世美召到开封府,好言相劝,话不投机。
令秦与对质,陈世美自恃国戚,强词狡辩;包拯怒欲铡之。
皇姑、太后闻讯阻刑,包拯不顾,铡死陈世美的故事。
在京剧铡美案中包拯得知此案后是先劝陈悔悟认亲,也就是广为熟知的那段“包龙图打坐开封府”。
包拯再三相劝陈执意不认,包拯才决心按律执行。
这里主要说一下末场中包拯从刚正不阿到有意屈服强权再到坚定信念正
法陈世美的那段表现情绪变化的[西皮散板],这段中包拯与国太皇姑为代表的皇权派在对案情是秉公执法还是徇私忤逆上产生了巨大矛盾,包拯一直坚持不变,直到国太唱到“我死在开封你们谁敢承担”时,包拯的信念产生了动摇,国太,掌权者的母亲,一个执法者怎么去抗衡立法者?包拯百般无奈,选择了赠银安抚秦香莲屈服,在剧情上这里是到达了全剧最引人寻味的环节,让我们舍身处地的想一想,在掌权者的巨大压力下无论何人都无法抗衡,谁又会为个素不相识之人惹恼权威呢?包拯这个人物如果一味“铁面”可能不会使观者产生多么强烈的共鸣,戏曲的表演手法中就有逢高必下,逢快必慢的要领口诀,对于舞台人物个性的表现手法也相同,想表现他的铁面无私也就必须展现他寻常人的另一面,这样才更有血有肉,让观众相信他是一个真实的人物,而非课本读物中的虚幻角色,从而更使观众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后面听到秦香莲谠‘官官相互有牵连”以致对天长怨时包拯最终决议必斩陈世美,这从强到软再从软到强的起伏,使得观众更容易体验在面对皇权压力下包拯决断的不易和最后决断的意志,更显其铁面无私的真性情。
从戏的角度来说这段表演方式更是令人入木三分,以我所学习的裘派(即裘盛戎先生)对这段的表演处理为例,在国太“我死在开封你们谁敢承担”后包拯背朝观众一惊,在“嘣噔仓”中转身面朝观众,双手捋满(胡子),起[西皮散板],过门不同于其它西皮散板过门,而是更加有感情能表现人物思想变化过程的韵律,在过门中双
手两搓,做无奈式,起唱“皇家的官司难了断,此事怎能两周全”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想法,此时的包拯被逼到了两难之境,要么徇私要么犯上。
裘先生在这两句唱法上是轻声慢出,是在表达内心的想法,尤其是“皇家的官司”中的“官”一字上用了个婉转的小鼻音来修饰,让人觉得更加细腻寻味,犹如心声般。
“难了断,此事怎能两周”稍快,表现出无可奈何。
接唱“看过俸银,三百两”,这句是对王朝说的话,所以声音稍是放开,在“看过俸银”后有个稍是停顿,然后出“三百两”,这里裘先生确实唱出了个“逗号”的感觉,我理解是在他在思索一个可以弥补秦香莲的一个经济上的数字,三百两俸银,是包拯的一年俸禄,在面对这样局面时可能也只有这样能让自己稍是心安了吧。
王朝取银上,包拯唱“将银交与秦香莲”在“香”字归鼻音,稍停顿,出“莲”字同时摆手示意王朝去送银,小细节中包拯的无可奈何不以言表。
王朝赠银遭拒后包拯亲自送银“这是纹银三百两,拿回家去度饥寒,教子南学把书念,千万读书莫做官,你爹爹倒把高官做,还的一家不团圆,带领儿女回家转”。
这几句词从书面上看就能看出包拯此时是多么的难耐,在高官皇权的威逼下,铁面也不得严明,告诫英哥冬妹高官虽做,旦妻离子散不得团圆,做官有何意,也映射自己虽未高官不能为民办事的无奈,和对官场的种种不情愿的烦感。
这里包拯整个人物到达了故事矛盾性的顶点,完全不会出自铁面无私包青天口中的唱词,却出现了,是多么的纠结和凄凉。
这段唱腔和表演更是令人触
及心底,开唱前呼唤“香莲”是低声的带着同情和劝说的语气,“这是纹银三百两,拿回家去度饥寒”“拿回家去度饥寒”这句中两断强调“回家”和“饥寒”两词,“回”字稍落音,紧出“家去”两字,因是第一次对香莲提及回家之事,这样唱出来让人觉得回家这个词是包拯不想出口的一件事,“饥寒”二字唱的阴阳有致,“寒”字更是归音轻收,听起来如同寒气实至一般,对香莲如嘱咐般说“教子南学把书念”转面对英哥如教诲般说“千万读书你莫做官”,在“念”字后拉个小长音,待等看到莺哥,拍着孩子的头唱到,强调“千万”两字,在“做”字上用个小“嗖音”近似于无奈的哽咽一般的唱出这句嘱托,过门中拖着英哥的下腮亲切的观察这个可怜的孩子,“你爹爹倒把这高官做,害得你一家不团圆,带领儿女回家转。
”前面一直的嘱咐莺哥低声训道,“家”字稍长带出“不团圆”三字铿锵有力的唱出了此时心中的无可奈何。
整个感情流露的婉转一幕在“带领儿女回家转”为一个句号,只到香莲哭嚎般的“杀了人的天”后包拯的那句“回来”,才真正意义的回到了人们心目中的包公形象。
铁面无私,力抗强权,怒铡陈世美。
整个片段在裘盛戎先生及其同仁的精心设计下使包拯整个人物更加有血有肉,情感变化更为鲜明,作为后辈的我,在裘先生亲传弟子东北明净姚撼岳先生的精心传授下得以对裘派艺术和其表演手法和对感情的处理方式得以窥见一斑,当然京剧流派中亦有金,郝,麒,南派李桂春等,都演此戏,都有不同的处理方式,俱堪称
经典。
京剧艺术博大精深,以上仅为我对裘派《铡美案》的一点见解,希望读者多提宝贵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