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第5章 工艺篇

合集下载

壮族最出名的手工艺术品

壮族最出名的手工艺术品

壮族最出名的手工艺术品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壮族的传统手工艺中,有许多出名的艺术品,其中包括壮族刺绣、壮族银饰、壮族竹编等。

壮族刺绣是壮族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绣工、精湛的技巧和丰富的寓意闻名于世。

壮族刺绣通常用来装饰衣物、帽子、鞋子等,也常常作为嫁妆和礼物赠送给亲友。

壮族刺绣的图案多样,以花鸟、祥云、吉祥物等为主题,配以各种颜色和线条,使得刺绣作品充满了生机和美感。

壮族银饰是壮族传统民族饰品中的代表之一,被称为“活化石”。

壮族银饰的制作工艺复杂,通常由精巧的银饰主体、鳞片、顶钮等组成。

银饰的图案多样,以壮族特有的花卉、动物等为主题,制作精美,质地上乘。

壮族银饰常用于仪式活动和婚嫁礼仪中,是壮族文化和艺术的代表之一。

壮族竹编是壮族传统手工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壮族人民生活中常见的实用艺术品。

壮族竹编的制作工艺独特,通常包括剥皮、割笋、修整、编织等环节。

竹编制品形式多样,有篮子、杯套、花瓶等,具有民族风情和地域特色。

壮族竹编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寓意着吉祥和祝福,是壮族文化和生活的重要体现。

除了以上几种手工艺品外,壮族还有许多其他有名的手工艺品,如壮族木雕、壮族染织等。

壮族木雕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风格而闻名,常用于制作家具、建筑装饰等。

壮族染织则是通过织染的方式,将布料进行美化和装饰,创造出独具壮族风情的图案和色彩。

总的来说,壮族的手工艺品丰富多样,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体现了壮族人民独特的审美观念、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

这些手工艺品是壮族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通过保护和传承壮族手工艺品,不仅能够继承传统文化,还能够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为壮族人民带来更加美好的生活。

广西的非遗艺术

广西的非遗艺术

广西的非遗艺术
广西有丰富的非遗艺术,如诸暨古技艺、攀枝花古艺、梧州梅花拉绒艺、南宁虫调、桂林苗族画、来宾木雕艺术等。

1. 诸暨古技艺:诸暨古技艺在浙江、福建等地均有传播,在广西也有相当的影响力。

它从古至今以特定技艺来装饰鱼竿、把手等,使之非凡精美、极致出众。

2. 攀枝花古艺:攀枝花古艺是广西为数不多的传统手工艺之一,被学者们称为“攀枝花文化”。

他们善于绘画图案,是制作文物和珍贵古物的专业人士,他们使用木材制作手工艺品,以攀枝花图案装饰,是当地人民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3. 梧州梅花拉绒艺:拉绒艺也是广西的传统工艺之一。

拉绒工艺技术是一种利用线、竹、苇等自然材料,经过热处理平整拉出,再经过彩色连接或钩接,制作出各种颜色的密密麻麻的拉绒产品的工艺。

梧州的梅花拉绒艺术更是以梅花为构思,结合多种拉绒技艺,营造出一幅传统梅花图案,充满纯熟技艺和上品主义风格。

4. 南宁虫调:南宁虫调是广西地区特有的传统民间艺术,以其独特的儿歌调式抒发出人们的情感。

唱虫调的人们以手指为节奏,以嗓音傍调翻唱各种民间文学作品,以简单的普通话为主,内容涉及人们的生活、动物故事、历史故事等多种
内容,语言活泼、风趣幽默。

5. 桂林苗族画:桂林苗族画把日出日落、水波荡漾图以及苗族民俗饮食、文化习俗等传统图案以线条、颜色、结构等形式表现出来,整个画面极具动感,唤起人们对自然美景的追求,给人以自然的和谐祥和之感。

壮族传统手工艺与技艺传承

壮族传统手工艺与技艺传承

壮族传统手工艺与技艺传承壮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拥有悠久而丰富的文化遗产。

其中,壮族的传统手工艺与技艺以其独特的风采和精湛的工艺技艺而闻名。

这些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不仅是壮族文化的重要体现,也是壮族人民传承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一、壮族传统手工艺1. 壮绣壮绣是壮族传统手工艺中的瑰宝,以其丰富的色彩和精致的绣工而著称。

壮绣起源于壮族民族的日常生活和文化,通过绣制各种图案和纹饰,反映了壮族人民的审美观念和情感表达。

壮绣主要采用丝线、棉线和金银线等材料进行绣制,形成了特有的绣工风格和技法。

壮绣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正通过传承和创新,保留和发扬壮族传统手工艺的独特魅力。

2. 银饰壮族银饰是壮族传统手工艺中的代表之一。

壮族人民喜爱银饰,并将其作为身份和地位的象征。

壮族的银饰以其精湛的工艺和华丽的造型而著称。

银饰通常由银片或银丝手工打造,形成各种各样的首饰,如耳环、项链、手镯等。

银饰不仅注重造型的细腻和纹饰的精美,还体现了壮族人民对美的追求和独特的审美观念。

3. 芦席编织芦席编织是壮族传统手工艺中的一种独特技艺。

壮族人民利用芦苇茎材料,以精湛的编织技法,制作出各种各样的器物和工艺品。

芦席编织在壮族民族的生活中起到了重要的实用和装饰作用。

编织出的芦席不仅结实耐用,而且具有自然纹理和原生态的美感。

壮族的芦席编织技艺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通过传承与创新,继承与发展,这门古老的手工艺正得到进一步弘扬。

二、壮族传统技艺传承壮族的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传承依赖于两个方面:传统的师徒制度和现代的学校教育。

首先,传统的师徒制度是壮族手工艺和技艺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

年长的艺人将他们的经验和技艺传授给年轻的一代,通过实践和学习,年轻的学徒们逐渐掌握了手工艺和技艺的精髓。

这种传统的师徒制度不仅传承了壮族手工艺的技术和技法,还传递了壮族文化的精神内涵。

其次,现代的学校教育在传承壮族传统手工艺和技艺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广西的非遗文化

广西的非遗文化

广西的非遗文化广西的非遗文化源远流长,包括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等等。

以下是广西非遗文化的一些代表性项目:1. 侗族草帽制作技艺:这种草帽在广西壮族和侗族地区非常流行,被称为“芦苇帽子”。

这种草帽手工制作,需要挑选合适的芦苇,进行拼接、剪裁、编织等工序。

草帽轻盈透气、防晒保暖,既实用又美观。

2. 广西壮族织锦:这种传统的手工艺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历史上一直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壮锦是一种以织锦为主要手段,以织锦图案为主题,融合了民俗、饮食、建筑、文化等方面符号的艺术品。

壮锦以图案精美,色彩鲜亮,纹样繁多,质地坚韧为特点,享有很高的声望。

3. 侗族草编技艺:侗族草编属于弯竹编一类,常常应用于制作各种生活用品、家居装饰品等等。

侗族草编技艺具有非常强的实用性和观赏性。

侗族草编一般采用芦苇、竹子、藤条等材料,经过弯曲、结合、编织等工艺,制作成各式各样的民间工艺品。

4. 壮族芦笙:芦笙是一种传统的管弦乐器,被视为广西的“国乐”。

芦笙有着独特的音色和演奏方式,曾经在一些重大文艺活动中得到了应用。

壮族芦笙音乐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鲜明的民族特色,被誉为“东方笛箫之王”。

5. 壮侗族龙舟制作技艺:龙舟是一种古老的舟式,壮侗族龙舟制作技艺是广西非遗文化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

制作龙舟需要精湛的木工技艺,对原材料的选取也有一定要求。

壮侗族龙舟演出剧目通常会选自当地的民间传说和历史故事等,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广西的非遗文化源远流长,这里只是列举了一部分代表性项目,这些项目都承载着传统的手工艺、音乐、舞蹈等文化遗产,体现了广西丰富的文化底蕴和多元的文化风貌,向世人展示了广西非遗文化之美。

南宁民族文化之旅领略广西多民族的多彩风情

南宁民族文化之旅领略广西多民族的多彩风情

南宁民族文化之旅领略广西多民族的多彩风情南宁民族文化之旅:领略广西多民族的多彩风情广西壮族自治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其首府南宁市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地。

这里汇聚了壮、瑶、苗、侗等多个民族,他们各具独特的文化,为南宁增添了迷人的多彩风情。

本篇文章将带您踏上南宁民族文化之旅,领略广西各民族的独特魅力。

一、广西壮族民族文化广西壮族是该地区最大的民族群体,也是中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之一。

他们有着灿烂的民族文化,以大山大水和田园生活为主题的歌曲和舞蹈,深深地表达了他们对土地和自然的热爱。

例如,《恭祝大家新年好》是壮族人民在春节期间共同唱的歌曲,探讨了他们对新年的美好祝愿。

此外,壮族还保留了许多古老的手工艺,如银饰、剪纸和织锦,并且在传统服饰上体现了华丽和丰富的色彩。

二、广西瑶族民族文化瑶族是广西的另一大民族,他们独特而华丽的服饰和舞蹈形式吸引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瑶族人民的服饰通常是华丽多彩的刺绣,带有许多具有象征意义的图案。

他们的舞蹈通常伴随着锣鼓和竹笛的音乐,舞蹈动作翩翩轻盈,充满了对生活的无尽热爱和乐观精神。

三、广西苗族民族文化苗族是广西的另一个重要民族群体,在南宁地区也有着较大的分布。

他们以细腻独特的刺绣工艺而闻名,苗族的刺绣是纯手工制作的,精巧而丰富多彩。

各种不同图案的刺绣都带有不同的寓意,反映了苗族人民对生活、自然和家庭的理解和热爱。

此外,苗族的舞蹈形式也是独具特色的,他们以舞龙和踩高跷为代表的舞蹈形式,展现了苗族人民对生活活力与喜悦的追求。

四、广西侗族民族文化侗族是广西的一个小型民族群体,分布在南宁的一些山区。

他们的民族文化也非常有特色,以侗族歌楼和侗族木楼为代表。

侗族歌楼是他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建筑物,是他们进行歌舞表演和集会的场所。

歌楼内的侗族歌手以独特的嗓音演唱着富有民族特色的歌曲,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另外,侗族木楼是侗族人民的居住所,它们是木质结构的,完全由手工制造而成。

这些木楼造型独特,工艺精湛,体现了侗族人民智慧与勤劳的结晶。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

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广西少数民族服饰文化——壮族服饰服饰是人类特有的劳动成果,它既是物质文明的结晶,又具精神文明的含意。

人类社会经过蒙昧、野蛮到文明时代,缓缓地行进了几十万年。

我们的祖先在与猿猴相揖别以后,批着兽皮与树叶,在风雨中徘徊了难以计数的岁月,终于艰难地跨进了文明时代的门槛,懂得了遮身暖体,创造出一个物质文明。

然而,追求美是人的天性,衣冠于人,如金装在佛,其作用不仅在遮身暖体,更具有美化的功能。

几乎是从服饰起源的那天起,人们就已将其生活习俗、审美情趣、色彩爱好,以及种种文化心态、宗教观念,都沉淀于服饰之中,构筑成了服饰文化精神文明内涵。

民族文化精神以它博大的内涵、独特的审美和丰富的表现形式,给现代服装带来新的生机,也给现代服装文化增添了新的闪光点。

而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族服饰蕴涵了深厚的民族文化底蕴。

广西,作为一个少数民族自治区,少数民族多达11个,少数民族服饰文化更是丰富多彩。

壮族是我国人口最多的少数民族,也是广西最多的少数民族,壮族支系较多,服饰文化同样也会丰富多彩,下面让我们走进壮族的服饰文化世界——特色风格广西壮族自治区地处中、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暧,热量丰富。

是壮族的主要栖居地,壮族,是传统的农业民族,纺织、印染手工艺历史悠久。

料,大概是因为当地的气候适合其生长。

因受地理气候环境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决定性影响,造就了其特定的基木式样,壮族服装以蓝黑色衣裙、衣裤式短装为主。

又由于民族的不断融合,男子服装几乎与汉族服装相差无几,只是腰间束带而已;妇女服装多用花边装饰,腰间束围裙,裙装逐渐被裤装代替。

就壮族服饰的颜色来说,古代、近代多以蓝靛作染男装与女装男装有右襟与对襟两种,右襟衫反膊无领,衣纽从右腋下开至腰部又转向正中,再开出三而止,衣襟镶嵌一寸多宽的色布边,用铜扣纽,再束上长腰,着宽大裤,束腰带,有的缠绑腿,扎青、黑、蓝或白头巾;对襟开胸,长仅及脐的紧身衫,这是在劳作时穿着的。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4000字.doc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论文4000字.doc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1. 引言广西自治区位于中国南部,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着广西人民的智慧和艺术表达,反映了这个地区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

本文将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的介绍和分析,旨在传承和保护这些宝贵的文化财富。

2.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定义和分类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指的是一系列非物质的文化实践和表达,包括但不限于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社会实践、仪式和节庆、知识与实践,以及自然和宇宙的知识与技能等。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广西拥有丰富多样的口头传统和表演艺术,包括壮族、瑶族、苗族、侗族等民族的歌舞、戏剧、音乐等艺术表达形式。

其中,壮族的荔枝调、瑶族的瑶剧、苗族的芦笙音乐等都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2.2 社会实践广西民众的社会实践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这包括农事活动、手工艺制作、民间医药、传统节日等。

在广西的一些农村地区,人们仍然保留着古老的种植、耕作技术,这些传统的农事活动被视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种。

2.3 仪式和节庆广西各个民族都有丰富多样的仪式和节庆活动,这些活动体现了当地人民的宗教、信仰和社会文化。

例如,壮族的壮年节、瑶族的瑶山节、苗族的苗年等,都是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典型代表。

3.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为了保护和传承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广西自治区政府和相关机构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制定了相关法律法规,明确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范围和责任分工。

其次,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对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系统梳理和整理。

第三,开展了培训和教育活动,传承和弘扬非物质文化遗产。

此外,广西还大力倡导民众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鼓励各个民族的传统艺术团体和社区组织开展相关活动。

4. 广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广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是一种传统文化的体现,更是广西人民的认同和归属感的象征。

多彩的民族纹样课件(完美版)(共16张PPT)

多彩的民族纹样课件(完美版)(共16张PPT)

猜一猜,这个Βιβλιοθήκη 样描述的一个怎样的故事?苗绣——《女英雄务茂媳》
民族纹样中的图案
花、鸟、蝶、人等纹样象征了人们吉祥、美好的愿望!
简单的几何纹样
简单的线条代表着迁徙过程中的河流、山路、草地、森林和天上的星辰。
这些苗绣纹样上描绘的是什么动物?
哪些颜色出现得多呢?色彩搭配上有什么特点?
利用所学的纹样知识,在卡纸上用油画棒设计一件色彩漂亮、美观并能装饰美化生活的纹样。
艺术实践
看谁设计的纹样色彩漂亮、美观并富有寓意?
评一评
作品欣赏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日
同学们再见!
授课老师:
时间:2023年9月15日
义务教育教科书·美术
民族纹样中有什么图案?
装饰在什么物件上?
纹样所含的寓意是什么?
《多彩的民族传统纹样》同桌讨论:
她是苗族人心中的花木兰,名叫务茂媳(又称务么细)。相传她英姿飒爽,战无不胜。在战场上她骑着一只双头鸡,右手中的伞可以让她隐身,左手拿的令旗可以让她招来天兵天将。人们为了缅怀她,将她的故事绣在服饰上代代相传。
红、白、绿、黄、黑
底色单一、花纹鲜艳、深浅对比、富有节奏
详细参考这些纹样是什么图案构成形式?
轴对称图形
中心对称图形
单独纹样
连续纹样
像这幅八角纹一样,具有相对独立性,并能单独用于装饰的纹样,就叫单独纹样。
这两幅纹样的图案在组织形式上有什么不一样?
艺术实践
试试运用中心对称与轴对称的骨式知识,在三角形、圆形和方形里面尝试拼摆出纹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5
蜡染作为我国古老的防染工艺,历史已经 非常悠久。早在秦汉时代,西南地区的苗、 瑶、布依等少数民族的先民(南蛮集团各部 落)就已经掌握了蜡染技术,据《贵州通志 》记载:“用蜡绘花于布而染之,既去蜡, 则花纹如绘”,这种蜡染布曾被称为“阑干 斑布”,又因为主要产于苗、瑶地区,所以 又称为“傜斑布”。
11
12
壮锦所用的原料主要是蚕丝和棉纱, 靠手工生产。 丝绒:从种桑养蚕,到拣、夹、纺、 漂、染,均由织锦者自己完成。 棉纱:从种棉到纺纱,经过去籽、弹 花、纺、染、浆等工序。 染料:利用当地植物和有色土来进行。 红色用土朱、胭脂花、苏木,黄色用黄泥、 姜黄,蓝色用蓝靛,绿色用树皮、绿草, 灰色则用黑土、草灰。用土料搭配可染出 多种颜色。
17
现在,抛绣球 仍然是壮族人民喜 闻乐见的传统体育 项目。它的历史可 以追溯到2000多年 前,当时用以甩投 的是青铜铸造的武 器——“飞砣”, 并且多在作战和狩 猎中运用。
18
后来飞砣逐渐发展成为现在的绣花布 囊,即绣球。人们在茶余饭后常互相抛接 以娱乐,起到沟通感情的作用。后来演变 成为壮族男女青年表达爱情的方式。宋朱 辅《溪峦丛笑》载:“俗节数日,野外男 女分两双朋,各以五色彩囊豆粟,往来抛 接。”
40
41
2012年5 月,靖西壮族 夹砂陶制作工 艺入选广西壮 族自治区第四 批非物质文化 遗产名录。
42
5、钦州坭兴陶烧制技艺
坭兴陶(学名:紫泥陶)以钦江东西两岸特有紫红 陶土为原料,东泥软为肉:西泥硬为骨,按软六硬 四混合,骨肉得以相互支撑方为上品。因其深藏于 山腹地层。天然洁净、泥质细腻。绿色环保,且含 有铁、锌、钙、锶等十几种对人体有益的丰富矿物 质。民国九年(公元1920年),在钦州城东平心村发 现唐代刺史宁道务墓志铭陶碑,这是坭兴陶雏形的最 早记录。咸丰年间(1851-1862年),钦州本地人胡老 六用钦江细腻紫泥制作烟斗和坭偶。开创了钦州坭 兴陶产业的新纪元,堪称坭兴陶近代鼻祖。
6
7
《广西通志》载:“壮锦各州县出,壮 人爱彩,凡衣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 杂以织布为花鸟状,远观颇工巧炫丽,近 视而粗,壮人贵之。” 壮锦最适合作被 面、褥面、背包、挂包、围裙和台布等。 忻城壮锦曾经是广西壮锦中的精品, 作为贡品晋献皇宫。
8
9
宋代,真正能够称为“锦”的纺织品出现 了。周去非在《岭外代答》中说:绒布“白质 方纹,广幅大缕,似中都之线罗,而佳丽厚重,诚 南方之上服也”。所谓“白质方纹”,就是指 当时生产的壮锦,装饰花纹为方格几何纹,色调 为单色。这是早期的壮锦,已具备了“厚重” 和织有方格纹图案的基本特征。
37
38
39
为保持山清水秀的村落环境,靖西县凌准村还有 以传统习惯法为主要内容的制约机制,自建窑制陶 以来就规定固定的取土地区及取土时间,约定不准 破坏环境,毁林取材。从20 世纪60 年代更明确规 定只能种树,不准砍树。对违背祖训、民规者要进 行加倍处罚。其兴盛时每年需要近30 万斤烧窑柴火, 都从是周围村庄或市场购买。每次烧窑时都要在每 座窑旁建立的鲁班庙前进行祭祀,每年农历九九重 阳节要敬奉造窑先师,形成一种尊师重训的良好氛 围。直到今天走进凌准村仍然是一派青山绿水的如 画风光,一个有着悠久制陶史但确能保持比周边村 庄更胜一筹的优美环境,公序良俗的制约作用功不 可没。
30
蜡染画
31
4、靖西壮族夹砂陶制作技艺
陶器的发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 是人类第一次利用天然物,按照自己的意志 创造出来的一种崭新的东西。人们把黏土加 水混合后,制成各种器物,干燥后经火焙烧, 产生质的变化,形成陶器。它揭开了人类利 用自然、改造自然的新篇章,具有重大的划 时代意义。陶器的出现,标志着新石器时代 的开端,同时也大大改善了人类的生活条件, 在人类发展史上开辟了新纪元。
26
27
பைடு நூலகம்
蜡染实际上应该叫“蜡防染色”,它是 用蜡把花纹点绘在麻、丝、棉、毛等天然 纤维织物上,然后放入适宜在低温条件下 染色的靛蓝染料缸中浸染,有蜡的地方染 不上颜色,除去蜡即现出因蜡保护而产生 的美丽的白花。
28
如果仅仅是 蓝地白花也不算 稀罕,那和蓝印 花布没什么两样。 蜡染的灵魂是 “冰纹”,这是 一种因蜡块折叠 迸裂而导致染料 不均匀渗透所造 成的染纹,是一 种带有抽象色彩 的图案纹理。
53
黄昌典毛笔店兴办于清朝咸熟年间,开创 人黄松山、陈春廷,均是湖南籍人,同受雇 于笔店当制笔工。陈春廷制笔经历丰厚,手 艺凌驾平辈,制造鸡狼毫笔和大条幅笔尤有 独得之秘。黄松山与陈春廷交往深沉,黄认 陈为寄父,陈将积聚了数十年制笔的手抄孤 本授于黄松山,黄从中悟得其道,手艺猛进。 尔后黄在司门口(今依仁路一带)以“黄昌典” 为号开设毛笔店。 因为黄昌典毛笔选料上乘, 工艺精深,用户赞许“黄昌典,买笔不必 选”。其毛笔“货销两广,誉满三湘”。
13
壮锦色彩 “红配绿,看不俗”,这体现 了壮族织锦艺人对壮锦配色的一些要求: 既要艳丽夺目,还要经久耐看。壮族多喜 重彩,以红、黄、蓝、绿为基本色,其余 是补色,对比鲜明强烈。由于配置得当, 显得斑斓绚丽,丰富统一。对比和谐,古 艳深厚,华而不俗。
14
15
16
2、绣球制作工艺
绣球系广西壮 家人之定情物和吉 祥物,是广西极具 特色的旅游工艺品 之一,原为壮族青 年男女之间的爱情 信物。
4
1、壮锦制作工艺
壮锦与云锦、 蜀锦、宋锦并称中 国四大名锦。 2006年5月, 壮族织锦技艺列入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5
壮锦是用棉或麻的股纱作经线,以 不加捻或者微捻两种彩纬织入起花,在 织物正面和背面形成对称花纹,并将地 组织完全覆盖,增加厚度,还有用多种 彩纬挑出的,纹样组织复杂,多用几何 形图案,色彩鲜明,对比强烈,具有浓 艳粗犷的艺术风格。
多彩的广西民族文化
第五章 工艺篇
1
本章主要内容
一、广西民族传统工艺介绍 二、传统工艺的重要价值 三、统工艺的传承与发展
2
一、 广西民族传统工艺介绍
中国传统工艺是指世代相传,具有 百年以上历史以及完整工艺流程,采 用天然材料制作,具有鲜明民族风格 和地方特色的工艺品种和技艺。
3
根据国资委商业技能鉴定中心、全国促 进传统文化发展工程开展的“传统工艺师” 国家职业技能认证工作相关规定,传统工 艺共包含以下14大类工艺:工具器械制作 工艺 、传统饮食加工工艺、传统建筑营造 工艺、雕塑工艺、织染工艺、编织扎制工 艺、陶瓷制作工艺、金属冶煅加工工艺、 髹漆工艺、家具制作工艺、文房四宝制作 工艺、印刷术、刻绘工艺、特种工艺及其 他。
19
传统体育项目:抛绣球
20
广西绣球多以 红、黄、绿三色 做底及面料。绣 球大多为12瓣, 每瓣皆绣上各式 吉祥物,如梅、 兰、菊、竹等花 卉图案或春燕、 龙、凤等。
21
广西最早有文献记载的绣球内包有 豆粟、棉花籽或谷物等农作物种子,这 除了使绣球有一定的重量便于抛掷外, 更深层的意义是——绣球为“吉祥之 物”。抛绣球都是在每年春节及“三月 三”歌节时举行,正是春播时节,绣球 内填放有谷物种子,就是希望年内“五 谷丰登”之意;同时,绣球作为青年男 女的定情之物,内中喻示着“生育兴旺” 之意。
10
明清时期,壮锦已用多种色彩的绒线编织, 有了绚丽的色彩,虽仍为皇室贡品,但平民百姓 也可享用。各州县都有出产,“壮人爱采,凡衣 裙巾被之属,莫不取五色绒线杂以织,如花鸟 状。”“嫁奁,土锦被面决不可少,以柳绒为之 ,配成五色,厚而耐久,价值五两,未笄之女即学 织。”壮锦不仅成了壮族人民日常生活用品 和装饰品,编织壮锦更是壮族妇女必不可少的 “女红”,壮锦是嫁妆中的不可或缺之物。至 清末民初,壮锦开始衰落。
45
46
坭兴陶土质奇特,在装饰艺术上采用传统雕塑 技法,纯手工制作、工艺精美、器型变化多姿, 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近 百年来多次参加国际和国家级展览会评比并获大 奖40多项,其中1915年在美国旧金山获万国博览 会金牌奖:1930年在比利时获世界陶艺展览会金 质奖。产品远销东南亚、东欧、美洲以及港澳台 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历代珍品更为20多个国 家级博物馆所珍藏。 2008年6月,坭兴陶烧制技艺被国务院批准为 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29
既然蜡染能染出蓝底白花的花布,那么为 什么从来没有人见过红底白花、黄底白花、绿 底白花的民间蜡染布呢(现代染色工艺技术已 经完全可以做到这一步了)?这是因为靛蓝染 色属于氧化还原反应,只需要在普通的冷水中 就可以进行;而红花素和栀子黄素等植物染料 只能在较高温度的热水中才能上染棉布,否则 就很容易掉色。而在这种高温下蜂蜡已经融化, 无法保持防止染色的花形,因此古代是很难做 出其他颜色的蜡染花布来的。
51
目前,贡川砂纸已成为贡川乡农民收 入的支柱产业之一,该乡约有300农户从 事砂纸加工出产。2007年6月,贡川砂 纸入选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一批非物质文 化遗产名目。
52
7、黄昌典毛笔制作技艺
毛笔是桂林制笔业的传统产物。宋代 桂林已产毛笔,有鸡、兔、毛笔等数种。 到明清两代,手工业有了很大开展,毛笔 制造由单一种类、纯毫笔向多种类、杂夹 毫笔开展,使毛笔“硬揉合宜”而销路更 广。清咸丰至光绪年间(1851—1908), 桂林设置贡院,毛笔需求量由此大增。约 有10多户作坊100余名工匠,有名的有黄 昌典、生花馆、太极图等店。
22
如今的广西绣球不但被人们当作馈赠 亲友之礼品,家庭中的装饰品,企事业 单位的对外宣传、开展公关活动之赠品( 可按客户意愿绣制特定文字:诸如单位名 称、品牌、祝词等)。还正成为传递爱情、 亲情、友情的民族文化使者,正成为 “让世界了解广西,让广西走向世界” 的文化载体。
23
24
3、蜡染工艺
蜡染,古称蜡缬, 与绞缬(扎染)、夹 缬(镂空印花)并称 为我国古代三大印花 技艺。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 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2006年,蜡染技艺列 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 质文化遗产名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