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的研究与举例

合集下载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设计以部编本为例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设计以部编本为例

参考内容二
一、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在部编本初中语文 教材中,古诗词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然而,传统的古诗词教学方式往往让学生感 到枯燥无味,无法真正领略古诗词的魅力。因此,开展部编本初中古诗词群文阅 读教学研究,旨在探索一种更加有效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对古诗词的鉴赏能力 和文化素养。
在部编本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选定合适的群文组合: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材内容,选择 一组适合学生阅读的古诗词,确保难度适中,覆盖面广。
2、设计有效的阅读问题:教师需要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和启发性的问题, 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
3、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方法,如泛读、 精读、跳读等,让学生能够根据不同的需求选择合适的阅读方法。
一、群文阅读设计的概念与意义
群文阅读是一种新型的阅读教学方式,它通过选取一组相关的文章,让学生 进行比较、分析、归纳和总结,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在初中古 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设计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可以帮助学生系统地 掌握某一主题或风格的古诗词,加深对古诗词的理解和记忆。
其次,群文阅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提高学生的文 学鉴赏水平。最后,通过群文阅读,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增强文化自信。
பைடு நூலகம்
5、创新教学方式: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网络等现代教学手段进行辅助教 学,提高教学效果。例如,在教授“山水田园诗”时,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展示 相关的自然风光图片或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中的意境。同时,教师还可 以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学习。
例如,教师可以指导学生通过搜索引擎查找同一诗人的不同作品进行比较阅 读;或者让学生自行搜集相关资料撰写诗评或读后感等。通过这种方式可以激发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

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

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初中阶段的古诗文教学是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些文章里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承载着祖国美好山川河流、壮丽景物,丰富的民风习俗和可歌可泣的英雄气概,具有陶冶情操、提升文化积淀、传承文明、弘扬民族精神的积极作用。

因此,引导学生学好古诗文既是语文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文化素养综合提升的必然要求。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除了通过诵读、字词释义研究外,还要通过迁移、群文阅读等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学习,构建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有效策略。

一、细细诵读品味,感悟古诗文内涵初中阶段课内和课外推荐的古诗文阅读有上百篇,都是经典之作。

在古诗文教学中,最重要的是挤出时间让学生经常诵读,在读准字音与停顿之后,通过多遍诵读让学生体会古诗文的语言之美,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学习兴趣。

正所谓“目视其文,口发其声,耳醉于音,心同其情”。

学生通过反复诵读,体会古诗文的韵律美,获得审美感受并体会其内涵。

诵读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将集体诵读和个人诵读相结合。

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和切磋,在品读过程中将难懂繁琐的古诗文变成饶有韵味的作品,体验古诗文的语感,将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汲取内化,同时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个人修养。

二、梳理文章要点,琢字词敲句文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结合中考考核的重点内容如实词、虚词、句式、翻译、理解及文化常识等展开,要指导学生主动把文言知识进行梳理,依据考点牢固掌握古诗文的知识脉络。

在归纳整理时,可以从特殊字词的注音、通假字、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词语以及相关文学常识等方面进行,做到分类明晰。

对于古今异义、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重点词语及相关文学常识等知识,教师要做具体讲解。

同时,要注意知识点的前后联系,总结规律,让学生养成自觉对古诗文知识点进行积累的习惯,并灵活地运用在课外阅读中。

三、精选文本迁移训练,群文阅读提升能力在通读、细研字词句过程如何升华思想内涵,深刻领会,则需要通过迁移训练、群文阅读来加深和巩固理解。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摘要: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可以提高学生文章鉴赏能力,使学生深度的学习和理解文章讲述的内容,有效提高阅读资料,保障学生未来的学习与发展。

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群文阅读教学的开展,使学生可以在阅读文章时对比文章写作方式、学习文章写作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构建高效初中语文阅读课堂,贯彻落实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

那么怎样才能提高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质量呢?下面本文将以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对群文阅读教学开展的策略进行探究。

关键词: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很多文章题材类似、写作主题有着极强的相似相,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使用部编版教材教师应重视群文阅读的开展,将相同题材和写作方式类似的文章进行归类和总结,之后组织学生开展群文阅读,使学生在群文阅读中学习文章写作技巧,深入理解文章内容,实现初中语文教学的深度开展,全面发挥语文学科的育人作用,使初中学生可以在初中阶段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

一、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重要性(一)创新了阅读教学方式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的高质量开展有效创新了阅读教学的方式,使学生在新的阅读教学方式中更加积极的参与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体验感,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兴趣,从而达到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目的。

因为群文阅读指的是相同题材文章的阅读、相同类型文章的阅读,所以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学生的阅读资源更加丰富,同时在阅读过程中对比文章内容和写作方式,使学生的阅读兴趣得到激发。

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中学生仅仅只阅读某一篇文章,这就导致学生的阅读资源缺乏,无法满足学生的个性化阅读需求,更无法为学生文章对比和总结创设有利条件,最终影响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质量。

然而群文阅读的高效开展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在群文阅读教学模式中提高阅读积极性,由以往被动的完成阅读变成主动的开展阅读,达到提高阅读教学质量的目的。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曹操诗歌为例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曹操诗歌为例

初中语文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以部编版教材八年级上册曹操诗歌为例【摘要】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提高,这不仅体现在现代文的阅读,也逐步扩展到古诗文的学习。

据统计,最新部编版语文教材一共收录古诗词81首,在这种情况下,“群文阅读”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方法。

但“群文阅读”并不是一股脑把所有的内容全部呈现在学生面前,它确定议题,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人”或“诗”上;精心选择文本,根据议题选择教学内容;巧妙设计教学环节,多用关联、对比、归纳、总结的教学方法,由一首诗的学习带动到一类诗的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将以八上第三单元“曹操群诗阅读”为例,探讨群诗阅读教学策略。

【关键词】群诗阅读部编版教学案例曹操诗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语文学习对学生阅读量的要求不断增加,这不仅体现在现代文的阅读,也逐步扩展到古诗文的学习。

据统计,最新部编教材一共选入古诗词81首,其中课内古诗词33首,课外古诗词48首,总数较以往增加51%。

受课时限制,教师不可能每一首都精读精讲,而“群文阅读”是其中一个有效的解决途径。

群文阅读教学概念,始于台湾赵镜中教授。

他曾提及“群文阅读”这个词即“结合教材及课外读物,针对相同的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i]浙江省名师蒋军晶也曾提出群文阅读的概念:“群文阅读就是在较短的时间内,针对一个议题,进行多文本的阅读教学”。

[ii]在下面将以八年级上册曹操的《龟虽寿》为例,探讨课外古诗词群文教学策略。

一、确定议题,将教学目标落实到“人”或“诗”上教学目标的确定是一堂课的起点,在群诗教学上,教学目标往往可以落实到“人”或“诗”上。

落实到“人”,可以将议题落实到诗人的形象上,通过阅读同一个诗人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作品,建构诗人的形象,这个形象可以归结到一个相同的形象,如杜甫“忧国忧民”的形象,也可以是分析诗人在不同时期所反映出来的形象,如李清照在《如梦令》和《渔家傲》中前期和后期不同的形象。

落实到“诗”,可以从三个方面确定议题,既可以落脚到诗歌写作风格,如曹操的“慷慨激昂”的诗风,也可以以诗歌题材为界,如探讨边塞诗的写作风格,还可以以诗歌的情感为线索,如以“家国情怀”为议题,学习这一类的诗。

古诗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以部编九下第十二课《词四首》教学为例

古诗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以部编九下第十二课《词四首》教学为例

研究古诗文教学中的“群文阅读”——以部编九下第十二课《词四首》教学为例张自萍摘要:中国是诗的国度,中华文明史册上优秀的诗歌灿若繁星。

诵读古代优秀诗歌,可以让我们心灵得到滋润和净化,情感变得丰富,从而激发起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

关键词:中华文明;滋润;传统文化群文阅读教学是最近几年我国悄然兴起的一种具有突破性的阅读教学实践。

可以让学生举一反三掌握学习古诗词阅读的一些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设计以下几个环节,让学生在学习的环节中学习古诗词阅读的方法。

一、初读:读音律感其情(一)读辛弃疾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既然是“壮词”朗读时读出要读出“壮”的味道,大声朗读这首词,读出节奏和情感。

《破阵子》由上下两片构成,字数是六六七七五,六六七七五。

字数有起伏变化,情感上也有起伏变化,从“看剑”到“梦回”到军营生活、征战沙场、建功立业,有如鹰隼突起,凌空直上。

而当翱翔天际之时,陡然下跌,回到现实,发出“可怜白发生”的感叹!这样陡然下落,嘎然而止,出人意外而扣人心弦。

词句式多变,节奏感强,语言比诗更接近口语,诵读时更能体会并表现词人的情感。

(二)读苏轼的《江城子·密州出猎》以同样的方式读出节奏和情感。

《江城子·密州出猎》读起来,韵调铿锵,气势雄浑,感情奔放。

很好地表现了上片出猎场面的宏大和下片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以此方式读另外两首词,在反复咏读中能让学生感受到词节奏鲜明,韵律和谐,抑扬顿挫,豪放词更读起来铿锵有力。

不断的朗读吟诵诗词,便能体会词人的思想感情。

二、再读:赏景物会其意宋朝张舜民有诗云:“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

”四首词,所描写的景物都很有画面感:1、《渔家傲·秋思》“边塞黄昏图”:“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号角、长烟边塞的景物赋予环境不幸悲凉的气质,而“落日”更增凄凉。

“四面”“千嶂”又极言这种悲凉气氛弥漫之广。

又与“孤城”相对又极言将士们远离故土,孤寂思乡之情。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设计——以部编本为例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设计——以部编本为例

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设计——以部编本为例摘要: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符合语文教学改革的现实需要,对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语感以及语文核心素养大有可为。

教师不再按照一种阅读教学模式指导学生阅读古诗词,而是积极串联多篇文本,明确阅读主题,让学生自主阅读系列文本,进而对单元主题有一个全面透彻的理解。

本文则结合群文阅读的基本内容,深入分析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设计群文阅读的意义及对策,以期将初中古诗词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设计引言传统僵化的教育理念导致古诗词课堂教学趋于同质化,学生局限于全文背诵和语句翻译,对古诗词深刻内涵和主旨思想的理解比较片面,缺乏学习兴趣和动机。

随着古诗词在中考中考察比例的不断上升,古诗词教学改革被反复提起。

经验丰富的教师开始开展古诗词群文阅读教学活动,结合基本学情、教情整合多篇文本,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逐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层次。

让学生能够对古诗词的主旨思想有更加深刻的理解,实现触类旁通和活学活用。

一、群文阅读群文阅读主要是指教师围绕教学目标明确阅读议题并整合多篇文章,引导学生深层次对比及分析阅读文本,通过集体构建、文本阅读来强化学生对阅读文本的理解,让学生达成共识,提升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知识应用能力。

新课改后的初中语文教材编排方式有所变化,古诗词所占的比重较高,题材丰富、风格多样、内容经典,涉及哲理诗、山水诗、送别诗、爱国诗和羁旅诗。

如果沿袭传统说教式的教学模式指导学生学习古诗词就会打消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的学习压力过重,群文阅读则能够解决这一现实矛盾。

教师可以明确群文阅读的多样化议题,简单重组课本中的多篇古诗词,引导学生深入分析多篇文本的相同主题,提升学生的阅读深度、广度及效度,逐步完善学生的知识框架和体系,二、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群文阅读设计的意义首先,从学生视角上来看,古诗词教学中的群文阅读有助于提升学生古诗词的阅读量,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词的能动性和自信心。

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

群文阅读在初中古诗词教学中的应用探究我国历史文化悠久,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而古诗词是古代文化的代表,是古代文化传播的载体。

以下是“初中语文中的古诗词教学初探论文”,希望能够帮助的到您!由于古诗词的出世距离现今比较久远,很多时候学生们理解不了其中的内涵,给老师的教学带来了很多的困难。

而一般的古诗词教材内容都要求学生必须背诵,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适当的引导,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心情以及诗词创造背景。

现今在新课改的不断进行下,我们的初中语文教师该如何更好的落实古诗词的教学呢?笔者以下做简要的陈述。

(1)古诗词的创作手法为学生文学创作提供更多先进经验。

文学创作教学就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点,如果学生能熟识的掌控古诗词,就可以在文学创作中展开提及,提高文章的质量,也能够使学生更好的先进经验古人的缔造经验。

古诗词的缔造与现代文学创作存有一显然上的相同,就是古诗词的缔造,比较著重融汇字句,可以将作者内心的情感、远大的理想或者对时代的意见等,都在短短的几句话中彰显出,这就须要写作者具备较低的写作水平。

通过古诗词的自学,学生可以回去琢磨作者的文学创作手法,进而展开恶搞,此外,学生对古诗词的提及能对文章起著画龙点睛的促进作用。

比如学生在顺利完成关于月亮的习作时,便可以提及苏轼的《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存有悲欢离合,月存有阴晴圆失”去升华情感,抒发猛烈的思念之情。

(2)古诗词的丰富情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

一般古人抒发情怀的方式,就是通过古诗词来表达。

现今我们学生的写作,大多比较表面,缺乏内涵,或者语句比较平铺直述,缺乏美感,没有先进的思想与崇高理想作为支撑,因本文由此古诗词中对不良风尚、时事弊病的批判以及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歌颂能够陶冶学生的情操。

學生通过学习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能够感受祖国的秀美山川;学习杜甫的`“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能够感受心忧天下的愁绪;学习辛弃疾的“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能够感受远离尘世喧嚣的情怀。

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实践研究

5、结合写作练习,加深对古诗 文的理解。
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古诗文知识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加深对古诗文的 理解和掌握。可以布置一些与所选古诗文篇目相关的作文题目,让学生进行写 作练习,以检验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6、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教学 手段。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可以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通过展示图片、播放音频 和视频等手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韵味。同时也能激发学生 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三、结语
初中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研究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它能够提高学生的古诗文 阅读能力和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对于初中语文教学具有重要意 义。在未来的教学中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和研究这种教学模式不断完善和创新提 高初中语文教学质量和水平培养更多具有人文素养的优秀人才。
参考内容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一、引言
3、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 率。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注重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如:如何抓住关键词句、如 何理解诗意、如何体会作者情感等。同时,应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和速度,提 高阅读效率。
4、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表 达观点。
在群文阅读教学中,应积极开展课堂讨论,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这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对古诗文的 理解和欣赏。
谢谢观看
1、提高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通过拓展阅读材料和增加互动环节,学生对 古诗文的理解更加深入,阅读理解能力得到了提高。
2、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结合多媒体教学和强化实践教学,学生对古 诗文的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积极参与课堂活动,提高了学习效果。
3、培养了学生的文化素养:通过学习古诗文,学生对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有 了更深入的了解,文化素养得到了提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同样是昂扬乐观的情感基调,刘禹锡与李白在诗中流露
出来的人生观有什么不同?
课例二
家国情怀慨尔康
——
边 塞 诗 小 群 文 阅 读
古 风
古 风
军 人 。
③ 征 人 : 指 出 征 或 戍 边
火 台 名 。 在 西 受 降 城 附
西 受 降 城 。 ② 回 乐 烽 :
内 蒙 古 自 治 区 境 内 。 此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两句展现了一幅怎 样的画面?“排” 字能 换成“飞”字吗?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如果让你在“清静、清 净、清高”三个词里选一个, 你会选哪个?谈谈你的理解。
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 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诗意
诗境
诗情
技法
比较异同
篇名 从军行 (王昌龄)
诗意 略
诗境
壮阔苍凉 慷慨激昂
出塞

豪放激扬
(徐锡麟)
慷慨悲壮
诗情
生活艰苦的孤 寂心情,建功 立业的豪情壮 志
技法
情境交融、直 抒胸臆、细节 描写
杀敌报国、英 直抒胸臆、用 勇献身的英雄 典 气概
比较异同
篇名 夜上受降城闻笛 (李益)
诗意
诗境
略 萧瑟荒寒
情,建功立业的豪 臆、细节描写
情壮志
杀敌报国、英勇献 直抒胸臆、用典
身的英雄气概

壹 写什么


贰 怎么写
推荐阅读
使至塞上
【唐】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报半角黑
君卷声云
黄红满压雁
金旗天城门
台 上 意 ,
临 易 水 ,
东 、 中 、 西 三 城 , 都 在
在 黄 河 以 北 筑 受 降 城 ,
将 张 仁 愿 为 了 防 御 突 厥
注 释 : ① 受 降 城 : 唐 初






不 知 何 处 吹 芦 管 , 一 夜
城 外 月 如 霜 。
回 乐 烽

前 沙 似 雪 , 受
李 益
夜 上 受 降 城

闻 笛
读 懂 诗 意
道。③穿:磨破。金甲:战衣,金属制的铠甲。④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
善国。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使臣。此处泛指唐
西北地区常常侵扰边境的少数民族政权。
诗意
诗境
诗情
技法
出塞
徐锡麟①
军歌应唱大刀环②,誓灭胡奴出玉关③。 只解沙场为国死④,何须马革裹尸⑤还。
注释:①徐锡麟(1873-1907),字伯荪,号光汉子,浙江绍兴人。这首诗写 于1906年,当时作者从日本回国,进行秘密的革命活动。1907年率众起义,不 幸失败被捕,壮烈牺牲。②军歌:这里有高唱赞歌、慷慨从军的意思。大刀环: 战刀柄上有环,环和“还”谐音,所以用它隐喻胜利而还。③胡奴:中国古代 对北方和西方各族的泛称,这里是清朝统治者的蔑称。玉关:即玉门关。④解: 知道,懂得。沙场:战场。⑤马革裹尸:英勇作战而死,尸体以马革包裹而还。
• 1.部编人教版诵读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 • 2.部编人教版精读古诗词的群文阅读教学 • 3.校本课程(晨读、午诵)群文阅读教学
四、群文阅读的理性思考
• 1.群文阅读的“议题”选择 • 2.群文阅读的组织结构 • 3.群文阅读的课堂实施
刘禹锡 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 尽是刘郎去后栽。
再游玄都观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 前度刘郎今又来。
自主阅读,完成: 1.结合学过的课文和你的阅读积累谈一谈,“我言秋日胜春 朝”的个性与勇气源于诗人怎样的人生态度和人生经历。 2.自读《元和十年自朗州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再游玄 都观》及背景资料,说说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刘禹锡。
苍凉旷远
行军九日思长安 故园(岑参)
略 凄凉萧瑟
从军行(王昌龄 )
略 壮阔苍凉 慷慨激昂
出塞(徐锡麟)
略 豪放激扬 慷慨悲壮
诗情
技法
思念家乡的愁苦心 借景抒情、想象、

比喻、夸张、直抒
胸臆、视觉与听觉
思乡之情、对战乱 借景抒情、用典、
中人民疾苦的关切 联想、想象
、对和平的渴望
生活艰苦的孤寂心 情境交融、直抒胸
读 懂 技 法





上 受














闻 笛 (





益、岑想参 Nhomakorabea)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①,孤城遥望玉门关②。 黄沙百战穿金甲③,不破楼兰④终不还。
注释:①青海:指青海湖。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
②玉门关:汉武帝置,因西域输入玉石取道于此而得名。是古代通往西域的要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李白
弃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 乱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烦忧。 长风万里送秋雁,对此可以酣高楼。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课后读,结合诗作探究:
• 【课例6】【八上2】《岁寒三友“真”性情——探究咏物诗中 的“托物言志”》
• 【课例7】【八上3】《王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 【课例8】【八上4】《一种归思 两样风情——《野望》 《渭
川田家》 《归园田居》 《饮酒(其五)》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 【课例9】【八上5】《渔家傲》群诗阅读
三、思考:群文阅读教学如何开展?
营 。 九 日 , 指 阴 历 九 月 九
注 释 : ① 行 军 , 行 营 、 军
开 。
遥 怜 故 园 菊 , 应 傍

战 场
来 。
强 欲 登 高 去 , 无 人 送 酒

岑 参
行 军 九 日 思 长 安 故 园

读 懂 诗 意
古 风
受理的怎你说境的描诗想 ?感心样有说,情述人象
读透诗情
你从诗中体悟到了哪些感情? 说说你是怎么发现的。
• 【课例4】【七上4】一样的秋月,不一样的情愫——《峨眉山月歌》 (李白)《望洞庭》(刘禹锡)《虞美人》(李煜)群诗教学设计
课例一
读出秋的诗意
刘禹锡的豪迈和马致远的秋思
刘禹锡诗歌中的豪迈气象
马致远《天净沙·秋思》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词(其二) 刘禹锡
山明水净夜来霜, 数树深红出浅黄。 试上高楼清入骨, 岂如春色嗾人狂。
小组合作学习,交流: 1.“我言秋日胜春朝”一句中“秋日胜春朝”表现在诗中的 哪些地方呢?诗人又是如何来表现的呢? 2.如果让你在两首诗中找出诗眼,你认为分别是哪个字?谈 谈你的理解。
秋词(其一) 刘禹锡
自古逢秋悲寂寥, 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秋 色 里 ,
城 欲 摧 ,
太 守 行
提霜塞甲 携重上光 【 玉鼓燕向 唐 龙寒脂日 】
为声凝金 君不夜鳞 李 死起紫开 贺
!。。。
8-14
议号在 大此 小输
号。入 大在文 小此本 。输内
入容 文, 本正 内文 容字 ,体 正建 文议 字 体 建
8-14
感 谢 观 看
古 风
• 【课例5】【八上1】《套作?佳作?——《黄鹤楼》《登金陵 凤凰台》《鹦鹉洲》群文阅读教学设计》
问题群导学在古诗群文阅读教学中
策略与路径研究 ——以部编初中语文7上、8上教材为例
一、群文阅读的研究缘起
• 1.古诗词的数量、篇幅增加 • 2.传统文化的承继、发展 • (民族自信、文化自信、软实力自信) • 3.教读、自读、课外阅读的要求 • 4.高中新课标的实施(任务群的设置) • 5.问题群导学的研究推进和拓展 • 6.教学效率、效果的体现
的近烽指今分,名



醉 而 归 。 ③ 傍 : 靠 近 。
王 弘 送 酒 来 , 于 是 痛 饮 至
丛 中 闷 坐 , 刚 好 江 州 刺 史
渊 明 重 阳 日 在 宅 边 的 菊 花
755 757
:
统 《 陶 渊 明 传 》 记 载 陶
渊 明 的 典 故 。 据 南 朝 梁 萧
② 送 酒 : 此 处 化 用 有 关 陶
注 说 : “ 时 未 收 长 安 ” 。
岑 参 随 行 。 这 首 诗 原 有 小
肃 宗 由 彭 原 行 军 至 凤 翔 ,
至 德 二 载 ( 年 ) 二 月
次 年 长 安 被 攻 陷 。 唐 肃 宗
年 ) , 安 禄 山 起 兵 叛 乱 ,
唐 玄 宗 天 宝 十 四 载 (
日 重 阳 节 。 故 园 , 故 乡 。
二、具体课例展示
• 以7上、8上古诗词群文为例
• 【课例1】【七上1】《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感受刘 禹锡诗歌中的豪迈气象》(《秋词》)
• 【课例2】【七上2】《家国情怀慨而慷——边塞诗小群文阅读》 (《夜上受降城闻笛》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