砭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Bian-stone technique目次前言 (I)引言 (II)1 范围 (1)2 术语和定义 (1)3 砭具标准与砭术的应用范围 (2)3.1 砭石的安全性标准.. 23.1.1 医疗级标准 (2)3.1.2 保健级标准 (2)3.2 砭石的物性标准.. 23.3 砭具的分类.. 33.4 对砭具的外观、组合及加热的要求.. 53.5 砭术的应用范围.. 64 准备工作 (6)4.1施术前的准备.. 6 4.2 体位选择.. 64.2.1患者体位选择... 6 4.2.2医生体位选择... 6 4.3介质选择.. 74.3.1红花油 (7)4.3.2 刮痧油 (7)4.3.3 各种植物精油... 7 5 操作方法 (7)5.1摩擦类方法:.. 7 5.1.1刮法 (7)5.1.2 推法 (8)5.1.3 抹法 (8)5.1.4 摩法 (8)5.1.5 擦法 (8)5.2 摆动类方法.. 9 5.2.1 揉法 (9)5.2.2 缠法 (9)5.2.3 滚法 (9)5.2.4 划法 (9)5.2.5 拨法 (10)5.3 挤压类方法.. 10 5.3.1 点法 (10)5.3.2 按法 (10)5.3.3 振法 (10)5.3.4 拿法 (10)5.4 叩击类方法:.. 11 5.4.1 拍法 (11)5.4.2 叩法 (11)5.4.3 剁法 (11)5.5 熨敷类方法:.. 11 5.5.1 温法 (11)5.5.2 清法 (12)5.5.3 感法 (12)5.5.4电热砭石温熨法... 12 6 砭术治疗时间与疗程... 13 7 禁忌症与注意事项 (13)7.1集中注意力.. 137.2 面部有疮疤时.. 137.3 使用时的力量.. 137.4 颈部操作的注意事项.. 13 7.5 电热砭石温度的调节.. 13 7.6 砭具忌摔.. 147.7 使用前的检查.. 147.8 皮肤病患者的注意事项.. 14 7.9 砭具使用的禁忌.. 147.10 妊娠妇女的注意事项.. 14 7.11 不宜立即使用砭术的情况.. 14 7.12 砭具的消毒.. 148施术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 (15)8.1不良反应.. 158.2处理措施.. 158.2.1 烫伤的处理 (15)8.2.2皮肤破损的处理 (15)前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系列标准包括《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脊柱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全身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少儿推拿》《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膏方》《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砭术》《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艾灸》《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药酒》《中医养生保健技术规范贴敷》8项标准。
砭术的作用及现代砭术手法

砭术的作用及现代砭术手法一、活血益气健康的根本在气血,气血是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对人体起着濡养脏腑,抗御外邪,调节平衡的重要作用。
泗滨浮石接近或接触人体可使人体微循环明显加快,可使小血管及毛细血管的血流加速。
其增加值可达20%以上这是使用泗滨浮石作为医疗器材的特点。
血液循环是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
微循环是血液循环的基本单位,是人体的“第二心脏”。
微循环功能的紊乱与中医的“气滞血瘀”密切相关,是多种慢性及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的基本病变。
微循环中血流速度的变化是反映微循环状态的重要指标。
因此加快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障碍,预防及疾病亚健康体质的康复及调理起到积极作用。
二、疏通经络疏通经络就是调理经气。
人体正常情况下个条经脉以及络脉等均于畅通无阻的状态,各司其职,贯通周身。
当病痛侵袭人体时,则有些经络处在不通状况。
中医理论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三、扶正祛邪《皇帝内经》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疾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就是正气与邪气相互斗争的过程。
扶正就是扶助正气,补益脏腑气血,增强抗病能力。
祛邪就是祛除病邪,减轻疾病症状,消除致病因素,排除人体废物,病邪减则正气增。
砭术通过活血补气,疏通经络达到扶正目的。
四、平衡阴阳疾病的发生从根本上说是阴阳的相对平衡遭到了破坏,即阴阳的偏盛偏衰代替了正常的阴阳消长。
砭术的最终目的是使人体恢复阴阳平衡的状态。
人的生理分阴阳,脏腑分阴阳,经络分阴阳。
病理状态中有阴虚,阳虚;阴盛,阳盛。
阴之不足会致使阳之有余;阳之不足也会出现相对阴盛症状。
因此平衡阴阳,使之调和,不偏不盛,不虚不亏为调理目的。
砭术平衡阴阳的方法分为阳证治阳,阴证治阴;阳证治阴,阴证治阳和阴阳同治。
泗滨砭术:是在古老砭术的基本上不断创新发明的适合于改善、保健、调理现代人的机体病变及亚健康状态的。
现代砭术即:泗滨砭术。
泗滨砭术的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为宗旨不口服不刺破皮肤不用介质可直接在皮肤表面操作,也可隔着棉织物操作。
砭术发展简史

砭术发展简史传统医学博大精深,《素问·异法方宜论篇》中论述了砭石、毒药、灸焫、微针、按跷和导引六种医术,六法中砭为首,这六大部分是支撑着中医学术殿堂的六根顶梁柱,砭法的失传是中医学的一大损失。
它不仅使人类失去了一种治病方法,而且失去了中医殿堂完整的构架。
古砭术疗法产生于石器时代,石器时代是一个漫长的人类历史时代,现已证明至少有200万年之久。
砭石出土最多当属山东省,也正是《黄帝内经》所述砭石盛行的“东方之域”。
据山东学者苏兆庆的研究,山东省出土的砭石数十枚,种类多样,用细石制成,制作精巧,年代距今一万年。
由此可见砭为第一法,治病历史悠久,常用频繁,疗效肯定,是中医疗法的鼻祖。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一曰治神;二曰知养生;三曰知毒药为真;四曰制砭石大小;五曰知腑脏血气之诊。
五法俱立,各有所先。
《内经》时代砭法乃用于临床,但无技法记载。
太仓公是西汉文帝时的名医,他一生中不但医治了许多疑难病症,还培养了一批名医。
太仓公传授医学的内容包括砭石疗法。
砭术在西汉仍在太医和名医间应用和承传,并载入史册。
砭术在西汉仍是一种堂堂正正的医术,但无技法记载。
自东汉以后史书和医学典籍上已不大见有关砭术的记载。
东汉名医首推华佗,据《后汉书·华佗列传》记载,华佗精于方药、针灸,还开创了全身麻醉的外科手术,还提倡“五禽之戏……以当导引。
”《黄帝内经》中提到的中医六法到华佗这里只有药、针、灸和导引四法,不见了砭法,更何从谈起技法的记载。
自东汉后,中医的非药物疗法虽不断发展,但内容主要是针术和灸术,许多重要著作均为针灸著作,而不是砭针灸著作。
如晋代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明代杨继洲的《针灸大成》,其作为历史回顾引证《黄帝内经》时提及砭石,但砭不仅从书中排除,而且在技法中也不论及。
创于石器时代的中医砭术,经历了万年的发展之后,到东汉竟然失传了。
砭术失传的原因是什么呢?东汉学者服虔说:“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耳。
16种最常用的砭石疗法

16种最常用的砭石疗法砭石疗法定义砭石疗法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与疾病作斗争中积累起来的宝贵经验,是中医保健、中医养生、中医理疗学的一项重大发明。
砭石疗法的特点:具有一套以脏腑经络学说为中心的完整理论,强调整体,重视内因。
采用无创性的温和刺激,扶正驱邪,以调动机体本身的防御能力,战胜疾病,调和阴阳、气血、脏腑功能,使失衡的内部稳定,从而恢复身心健康。
砭石疗法既可用于防病、健身、养生、美容,又可用于改善亚健康状态及调理某些疾病。
砭石疗法分类在古砭石疗法和民间砭石疗法的基础上,针对现代人的特点推出砭术的基本方法——砭术十六法,包括感、压、滚、擦、刺、划、叩、刮、拍、揉、振、拔、温、凉、闻、挝。
1、感法感法即感应法,是指接近和接触泗滨砭石,达到保健和调理的方法。
其中又分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方式。
直接接触指用泗滨砭石直接触及人体。
间接接触指泗滨砭石与人体之间有一定距离或专门敷设的棉布类织物。
因为泗滨砭石有一奇异的能量场,接触人体可使人体产生红外热象,可显著加快人体微循环血流速度,所以泗滨砭石无论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均可以对人体健康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一般来说质量大的砭具,如泗滨浮磬、砭球、砭棒、砭砧、砭尺等,实施感法效果较好。
砭术感法广泛应用于砭石疗法各种调理方法之中,是砭术十六法之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由于砭术感法存在良好的调理效果,才有了砭术特殊存在的价值。
2、压法压法的施行是将砭具与人体接触后,再加以一定的压力,使砭具压迫人体,以达到更强的效果。
实施压法,可以使泗滨砭石的场能和砭术师的作用力更好的作用于经络,在砭石疗法过程中都必须用压法。
在砭术调理的过程中,压法贯穿于各种手法之中。
在砭术调理中实施压法,是砭术的特点,也是取得较好疗效的关键。
3、滚法滚法是用砭具直接作用于人体体表部位,施加一定的压力,并沿着经络方向进行滚动的一种方法。
滚法作用强度比较缓和,面积比较大,有利于调和经络之气。
滚法可广泛应用于全身,所用的砭具有砭棒、砭滚、砭球等。
医典通砭术——安全健康的砭石疗法

医典通砭术——安全健康的砭石疗法上品砭石具有安神、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以泗滨砭石为最佳,它可以发出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射线和超声波脉冲,能促进微循环、调理新陈代谢。
医典通源自《黄帝内经》养生通络砭石通过砭术十六法的按摩作用,砭石的超声波脉冲可对细胞产生一定的压力,使细胞出现微小的运动,从而改变病变细胞的状态,达到治病的目的。
砭术十六法如下:1、感法“感法”指接近和接触泗滨砭石达到保健和调理的方法。
其中又分直接接触和间接接触两种方式。
直接接触指用泗滨砭石直接触及人体;间接接触指泗滨砭石与人体之间有一定距离或专门敷设的棉布类织物。
泗滨砭石有奇异的能量场,接触人体可使人体产生红外热象,可显著加快人体微循环血流速度,所以泗滨砭石无论直接或间接接触人体,均可以对人体健康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2、压法“压法”是将砭具与人体接触后,再加以一定的压力,使砭具压迫人体,能更好的作用于经络。
3、滚法“滚法”是用砭具直接作用于人体体表部位,施加一定的压力,并沿着经络方向进行滚动的一种方法。
滚法作用强度比较缓和,面积比较大,有利于调和经络之气。
4、擦法“擦法”指砭石在体表上进行摩擦的一种方法。
直接作用于人体皮肤的擦法,一般都施加一定的压力,或隔一层棉织物作用于机体上,这样更有利于疏通经络,调畅气血,活血化瘀,达到更好的调理目的。
5、刺法“刺法”是利用砭具的尖部点穴,刺激人体的相关穴位以达到调理疾病的目的。
砭术中的刺法不是机械刺激,而是利用泗滨砭石本身所固有的场能,达到调理目的,故不可盲目追求刺激强度。
6、划法“划法”是用砭具沿着体表经络方向划动的方法。
划法触及皮肉的面积小、压力大、刺激强,因而在调畅经络、排泄热毒等方面较之擦法有较好的效果。
7、叩法用砭具连续地叩击人体的砭术方法称作“叩法”。
叩击的力量不宜过大,叩击的频率最好与患者的脉搏相同,这样实施叩法能有助于人体内的气血流动,帮助人消除疲劳、消除体内的热毒。
也作用于经络穴位上,激发循经感传,促进经络脏腑气血流动,活血化瘀,达到较好的调理效果。
砭术操作手法之揉与滚

砭术操作手法之揉与滚揉法【定义】运用砭砣的弓背、砭板的板身、砭球、砭砧的阔面接触体表。
以手指或手掌根部抵住砭具轻轻下压,转动手腕做顺时针或逆时针回旋的运动,称为揉法。
【器具选用】砭砣的弓背、砭板的板身。
【动作要领】将砭具按在施治部位,手指或手腕小幅度旋转。
注意按揉时控制下压力度,动作要有节奏且连贯。
【临床应用】施用于腹部、四肢关节处、背部膀胱经第一、二分支及脊柱旁华佗夹脊部位,推动气血运行,刺激腧穴发挥治疗作用。
【注意事项】施用时力度由轻到重,频率由慢到快,操作时砭具不能离开体表。
若直接接触体表施治,应避开疮痈、疖肿处。
【操作示意】(1)莲花砭砣揉法:膝盖周围,用手掌抵住砭砣底部,手指扣住砭砣的边缘,凸面向外。
腕部放松,以腕关节连同前臂做小幅度的按压,回旋运动。
按揉时,膝部皮表应有针刺感。
(2)砭石枕垫揉法:用砭石枕垫盖住膝关节。
手指轻按砭石垫,双手同时做顺方向做小幅度旋转。
膝部皮肤在砭石垫的带动下做轻柔缓和的回旋运动。
滚法【定义】按住砭具,对身体局部进行往返或单向的擀压运动,称为滚法。
【器具选用】砭锥的椎体、砭棒、砭球。
【动作要领】掌部或手指按压砭具,四指并拢,掌根或三指着力,在腧穴上或沿经络循行方向推动。
【临床应用】施用于人体背部、四肢关节处和两胁部,用以提高经络运化功能。
【注意事项】施用时按压力度要适中,以免损伤皮下组织。
【操作示意】(1)砭锥滚法:用手掌按住锥体,沿经络方向滚压。
此法用于调和经络之气。
(2)砭球滚法:用手指按住砭球滚压手腕部、足踝部、颈部皮络、穴位。
——摘自《砭术学》第六章版权所有请勿抄袭转载请注明出处。
中国四大医术——砭、针、灸、药

中国四大医术——砭、针、灸、药砭:源自《黄帝内经》。
砭、针、灸、药是我国独立并存的四大医术,古称砭、砭石,现称砭术,是用石制工具进行医疗保健的一种方法。
砭石者,以石治病也。
运用砭石治病的医术称为砭术,砭术是中医的四大医术之一,砭、针、灸、药。
砭石,最早出现在《黄帝内经》中。
砭石中又以泗滨砭石疗效为最佳。
泗滨砭石:原指《尚书.禹贡》泗滨浮磬料泗滨浮石;产于山东泗水之滨,故名泗滨砭石。
现在江苏徐州吕梁石、安徽灵壁石均不是砭石。
砭石颜色,因砭石中含有40余种矿物质及稀土成分,且砭石中含有铜、铁等金属物质,致使砭石会呈现红、黄、绿等颜色。
中医认为上品砭石有安神、调理气血、疏通经络的作用,是加工制作医疗器械的上品。
砭石是通过微晶、红外和脉冲的波段来达到一些治疗和保健效果的。
脉冲是通过摩擦起热的感应成为波浪走型,而砭石不单是作为一个简单的刮痧工具来应用那么简单。
古人在没有获得炼铁术前就是靠砭来治疗伤痛、疾患,古有砭针、砭刀等医疗工具。
用现代医学手段检测,泗滨砭石可以发出许多对人体有益的远红外射线和超声波脉冲,促进血液微循环、调理新陈代谢,其功效相当于远红外治疗仪+ 超声波治疗仪双重作用。
砭石一方面靠其自身蕴涵的能量来激发人体的潜能,另外还要靠我们自己合理的加以运用,也就是会使用它。
也只有合理的运用到适合的位置,方法上才能起到砭石的功效。
砭石是可以治病的石头,砭石之所以可以用来治病,是由其自身的成分和物理特性而决定的。
换句话说,只有具备这些特性的石头才可以称之为“砭石”。
砭石必须含有哪些主要成分,同时又有哪些重要特性?1.安全性:通过国家权威部门的检测砭石不含有有害物质。
2.成分:含有三十多种有益于人体的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人体所必需的钙、镁、锌、铬、锶、硒等20多种抗衰老元素。
3.远红外射线:砭石有奇异的能量场,作用于人体皮肤表面可产生极远红外辐射,其频带极宽,远红外频率可达范围为7~20微米。
4.微晶结构: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所的检测确认,泗滨浮石为微晶变质灰岩,密度为2.8克/立方厘米,近似金属结晶。
中医外治法的鼻祖――砭石疗法

中医外治法的鼻祖――砭石疗法中医外治法的鼻祖――砭石疗法张维波(中国中医研究院针灸研究所 100700)砭石疗法是用石头治病的一种古代中医疗法,也称为砭术或砭疗。
“砭”(bian, 一声)字《说文解字》云“以石刺病也”,用于治病的石头称为砭石或砭具,它是人类最早的医疗器械。
砭石疗法是人类古老的医疗实践活动,可追溯到新石器时代,从新石器时代遗留的早期人类工具中,我们可以找到古老的砭具, 在有史记载的各代墓葬中也经常发现各种用于医疗的石制工具。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中记载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厉针砥石,取三阳五会”,治疗虢太子尸阙的著名病案。
砭石疗法的早期记载见于比《黄帝内经》更早的马王堆帛书,其中《脉法》一书记载了一种用砭启脉的砭石疗法,即“用砭启脉必如是,痈肿有脓,则称其大小而为之砭”,这里的“脉”指的就是经脉,经脉的发现和运用与砭石疗法的实践是分不开的。
针灸是在砭术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另外两种外治方法,故砭石还有“针灸之母”之称[1],砭石疗法实际上是中医外治法的鼻祖。
《黄帝内经》是我国第一部系统阐述中医理论的医学巨著,其中对砭石疗法的记载是砭术中医地位的权威性论述。
《黄帝内经》的形成年代大概在2000 年前,这时的冶炼技术已经比较发达,能够制造金属针具,但《黄帝内经》中仍然保留了大量砭石疗法的内容,如:“黄帝问曰:医之治病也,一病而治各不同,皆愈何也?岐伯对曰:地势使然也。
故东方之域,天地之所始生也,鱼盐之地,海滨傍水,其民食鱼而嗜咸,皆安其处,美其食,鱼者使人热中,盐者胜血,故其民皆黑色理,其病皆为痈疡,其治宜砭石,故砭石者,亦从东方来”。
(《灵枢?异法方宜论》)。
这里提出疾病的治疗要根据地域选择不同的方法,其中东方之域的痈疡病适合于用砭石来治疗。
在本段文字之后,又有西方之域、南方之域等不同地方疾病的治疗方法,其中西方宜用草药,南方宜用九针,北方宜用灸,中土宜用导引按跷。
砭石疗法与针、灸、草药和导引按跷并列为中医的五大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砭术
工作原理
以中医经络穴位理论为宗旨,不口服、不刺破皮肤、不用介质、可直接在皮肤上操作、也可隔着棉织物操作、在无痛苦的前提下使用“刮、推、抹、摩、擦、缠、凉、划、拔、点、按、振、拿、拍、扣、剁、温、清、感、电热温烫”,砭术二十一法,充分发挥泗滨砭石的场效应和"无形针"的作用,内病外治,以疏通经络调理气血为根本,排除经络中障碍气血运行、尤其是皮肤深部经脉中的病理产物,标本兼治,在短时间内极大缓解临床症状,达到痊愈的目的。
在对心脑血管病、心脏病、颈、肩、腰、腿病等,及对广大的亚健康状态的人群都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就个人而言,生、老、病、死是不可替代的,愿神奇的古砭术帮您找回健康的自我,提高生活质量,尽享美好人生。
中文名砭术
拼音bian shu
来源中医学
特点内病外治
最早记载《黄帝内经》
作用功效注意保健防患未然
目录
1. 简介
2. 作用功效
砭术简介:
据《黄帝内经》记载,砭、针、灸、药是我国古代四种独立并存的医术,砭起源于新石器时代,东汉前逐渐消失,至今失传已两千年。
砭是一种石制尖刀,它是针灸术器具针的前身,专门用来切开痈肿,或穿刺脓包,排除毒血脓水。
砭消失了,可是用石刀等器具刮痧,在民间却有深厚的基础,并得以延续几千年,为什么?答案是有效。
最新研究证明:人的背部有大量的免疫细胞处于休眠状态,刮背部可激活这些免疫细胞,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刮痧也有不足之处,比如刮痧工具,有铜制、复合材料制、未经过检测的玉石制作的,及刮痧用油,因为直接作用在皮肤,它们其中所含有害物质会渗入人的机体内,产生副作用,再有这些工具自身性质决定不可能作用在机体深部而且很容易损伤皮
肤及软组织。
是不是砭要比“刮痧”强?答案是肯定的。
砭术是一门医术而不是一个课题,在这里首先要讨论的是,什么是正宗的砭,为什么会失传,东汉大学者服虔说:“季世复无佳石,故以铁代之尔”。
意思是:现在没有好石头了,所以才用金属(指针)代替啊!什么样的砭石才是佳石(好石头)呢?《难经》中说:“其复邪气,绪则肿热,砭射之也”。
这里提到了“射”字,张从正的《儒门事亲》中也提到了“砭射”,看来古人认为“佳石”是一种
具有渗透、发散并可作用在机体深部的石头,正是由于这种石头失传,砭术才沉寂了。
出自《尚书》的泗滨浮石是制作磬与砭具的材料,这种石头在古籍中一直蒙着神秘的面纱,大禹帝时期,用泗滨浮石制作的磬是贡品、是神器(虎纹磬),佛、道、儒出现后(距今2500年前后),是庙、观里的法器(古代的磬是石制),儒家的养生、陶冶情操的乐器、礼器,孔子当年就以击磬作为养生的方法。
《黄帝内经》中说“砭从东方来”,这里说的“东方”指的是山东;《路史》中说“伏羲尝草制砭,以治民疾”。
伏羲是太昊部落的酋长,太昊是东夷的一支,东夷是古代山东沿海的民族,也就是说伏羲是山东人;在山东出土了大量的砭具,也可为证;而仿制作砭具的泗滨浮石也产自山东。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我们找到了,并采集完毕仅存200余吨珍贵的泗滨浮石。
在中国科学院、核工业部、国家地震局、北京中医药基础医学院等权威实验室进行了严格的检测,结果如下:
1、有一奇异的能量场,作用在人体可产生红外热像并循经而行。
2、磨擦或敲击此石可发出极丰富的超声波脉冲。
砭石羊角锥
3、此石无放射性,对人体无害。
4、含有三十几种微量元素,其中锶的含量甚高。
5、接触人体表皮,在监视器中可清楚的看到小血管及毛细血管中被改善而加速的血液流动状态。
6、饮用泗滨浮石浸泡水可降低血中的甘油三脂、胆固醇、提高高密度脂蛋白,有明显的调节血脂作用。
7、用砭石(砧、或尺最明显)叩,拍人体有明显的针刺感(无形针)。
应该说用泗滨浮石制作的砭具是正宗的砭石,我们所开发的砭术是古籍中所述的真正的砭。
砭术作用功效
砭术作为一种医疗方法,对它的评价不仅要看它的医疗效果,也要看它的保健效果。
保健对防病有重要的意义。
古人强调治“未病”。
今人主张防患未然,都是希望在疾病未发生时注意保健,使疾病不发生。
砭石疗法在保健方面有很好的效果。
现列举部分如下:
一、头部砭石保健法
(一) 前额感应
砭石刮痧板
【方法】将砭板的板面贴在前额上作感法。
在感应过程中还可以用手按砭板,使砭板压紧前额,感法和压法并施。
【功效】促进头部气血流畅。
预防和治疗头痛、目眩、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感冒、高血压等症,减缓额部皱纹发展。
(二) 刮印堂
【方法】用砭板的外弧型板刃,以印堂为起点交替向左、右两方刮试。
【功效】预防和治疗头晕、头疼、眼病、鼻病、感冒、高血压等症。
(三) 理眉
【方法】用砭板的外弧形板刃由两眉之间起,分别向左、右两方梳理眉毛。
【功效】预防和治疗头痛、眼病、耳病、鼻病和面部神经麻痹等症。
(四) 试目
【方法】闭目,用砭板的外弧型板刃轻轻地刮试眼部,刮试的方向由内向外。
头部砭石保健法
【功效】预防和治疗偏头痛、眼病和面部神经麻痹等症。
减缓额部皱纹发展。
(五) 梳头
【方法】将砭石的外弧形板刃当作梳子,像梳头一样梳理头上长头发的部位。
【功效】促进头部气血流畅。
预防和治疗感冒、头晕、头痛、高血压、脑血管疾病、记忆力减退、老年痴呆症。
延缓白发、脱发。
二、颈部和肩部砭石保健法
(一) 刮颈部后方
【作法】用砭板的外弧形板刃自上而下刮颈部后方。
【功效】预防和治疗感冒、发热、支气管炎、哮喘、项强和颈椎病等。
(二) 刮颈部两侧
【作法】用砭板的板背自上而下刮颈部两侧。
肩部砭石保健法
【功效】预防和治疗耳鸣、咽喉肿痛、扁桃体炎、项强等。
(三) 刮颈部前方
【作法】用砭板的板面自上而下刮颈部前方。
【功效】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咽喉肿痛、哮喘、支气管炎、甲状腺肿大等症。
(四) 拍打肩部
【作法】手持砭板的板尾,用砭板前部的板面,自内向外拍打左、右两肩的上部。
三、四肢砭石保健法
(一) 刮上肢内侧
【方法】用砭石的砭背自上而下刮上肢内侧。
【功效】促进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和手少阴心经)的通畅。
预防和治疗心、肺疾病,手臂疼痛、麻木。
(二) 刮上肢外侧
【方法】用砭石的外弧形板刃自上而下刮上肢外侧。
【功效】促进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和手大阳小肠经)的通畅。
预防和治疗便秘、泄泻、手臂不能举、疼痛。
(三) 刮下肢内侧
四肢砭石保健法
【方法】用砭石的板背自上而下刮下肢内侧。
【功效】促进足三阳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和足少阴肾经)、阴跷经脉、阴维脉的通畅。
预防和治疗肝、肾疾病、腿痛麻木、行动不便。
(四) 拍打四肢
【方法】四肢放松,用砭板的板面拍打四肢肌肉部分。
【功效】消除疲劳、清热解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