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合集下载

论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论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

论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及其现代启示作者:刘一兵来源:《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2015年第05期“中国十一世纪的改革家”王安石(1021—1086),同我国古代许多著名学者一样,是集政治家、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

王安石从政治改革需要出发,对教育目的和教育作用、教育内容和教学方法、对改革学校教育和科举制度等方面都提出了颇有见地的主张,并积极地实行了改革,使宋代教育为之一振。

王安石教育思想对现代教育仍然有其现实的借鉴意义。

一、提倡经世致用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

它对于教育任务的确定、教育制度的建立、教育内容的选择以及全部教育过程的组织,都起着指导作用。

历代教育家都规定了教育的目的与任务,王安石也不例外。

他在《虔州学记》中提出:“夫士,牧民者也。

牧知地之所在,则彼不知者驱之尔。

……故举其学之成者,以为卿大夫;其次虽未成,而不害其能至者以为士,此舜所谓庸之者也。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王安石的教育目的就是要为国家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

他认为,教育要培养能理财、整军、富国、强兵的人才,以供国家之用。

培养出来的人才,不仅要懂得“礼、乐、刑、政”,“兼习文武”,还要能积极推行国家的法令制度,“能讲先王之意,以合当今”,即教育培养宣传、推行新政的人才。

他特别强调通过学校进行专门的正规教育,使受教育者能够为国家现实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服务。

王安石的教育目的观继承和发展了先秦儒家的教育目的论。

孔子从“为政在人”的政治主张出发,提出教育目的是培养“士、君子”。

所谓“士”,是指当时统治者的辅佐人才。

所谓“君子”,是指现实生活中较高一层的统治者,如诸侯国的国君。

他以“学优”作为标准推举贤才,步入政界以实现复礼之大业。

孟子从仁政思想出发提出的教育目的也同孔子一样,是为了培养“君子”“圣贤”及“大丈夫”,所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办学的目的在于“明人伦”,即强调伦理道德教育。

王安石不仅继承了儒家学以致用的教育思想,而且又有新的发展:其一,王安石的教育目的是从教育与社会政治、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中提出来的,富有培养“从政”人才的强烈要求。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主 张 批 判地 学 习 。他 天 , 还 是有 很 多参考 价值 的 。 为 缓 和 宋 王 朝 逐 渐 激 化 的 儒 家 经 典 ,
社会 矛 盾 , 维 护 和 巩 固 当 时 的封 在 教 育 改 革上 , 改 革 了当 时 的科 面 的社会 改 革 。作 为其社 会 改革 学用 书 。所有 这 些 , 在 当时来 说 ,
学 。学者 亦漠 然 自以礼 乐刑 政 为
他 主 张加 强对 人 才 的管 理 :
礼 乐 刑 政 为 有 司之 事 。 未 尝 在 步 。最 需 要 的是 手 脑 并 用 , 既 能 在 王 安石 看 来 , 对 人 才 的管理 同 动脑、 动 口又 能 动 手 的 实用 型 人 样 是 人才 培 养 的重 要环 节 , 必须 即“ 饶 之 以财 、 约 之 以礼 、 裁之 以 有 司之 事 , 而 非 己所 当知 也 。学 才 。 也 就 是 既 有 一 定 的理 论 知 加 强 。王 安石 提 出了三 点建 议 , 能够 从 事 理 论 研 究 .又 有 一 者之 所教 , 讲 说章句 , 故 非 古者 识 ,
深 刻 的启示 。 王 安 石“ 不 当 以一 家私 学 欲 盖 掩 推 行朝 廷 之 法 令 ,知其 所 缓 急 。
王 安 石 的教 育 思 想 主 要 是 先 儒 ” ,程 颢 骂 王 安石 说能 使 民 以 修 其 职 事 者 甚
大患者, 却是 介甫 之学 。” ( 河 南 少 , 而 不 才 苟 简 贪鄙 之 人 至 不 可 ‘ 反 对 天 生德 性 说 , 重 视 后 天 的习 “ 染和教育的作用 ; 反对专重文辞 程 氏遗 志 ) 一卷 上) 朱熹 对 王安 石 胜 数 。其 能讲 先 王之 意 以合 当时 骂 之 变 者 ,盖 阖 郡 之 间 ,往 往 而 的“ 无补之 学 ” , 崇 尚实用 的“ 朝 的新 法 、新 学更 是 大 肆 攻击 , 。因此 , 王安 石对 人才 培养 的 肆情 反 理 迷 国误朝 ” 绝” 廷礼 乐、 刑、 政之事 ” ; 反对道德 王安 石 “ 重 要 性 和 急 迫 性 有 着 深 刻 的认 不 一 ,主 张 统 一 思想 政 治 教 育 : “ 败 国殄 民” , 不一 而足 。 反对 “ 文武 异 道 ” ,主 张 学 文 习 不 管 与 他 同 时代 的人 怎 么 识, 在 他 看 来 民 富 国强 的 关键 就 “国 以 任 贤 使 能 不能否认 的是 , 他 的 一 是 人 才 的 培 养 , 武、 文武并重反对 以严厉的烦琐 评 价 他 , 弃 贤 专 已而 衰 , 古 今 之 道 的规章制度去强制学生, 重视教 些 教育 观 点在 现 在 , 在 提 倡 增 强 而 兴 , 义 ,流俗 所 共 知 耳 ”他 在指 出 : 建 设 创新 型 国家 的今 育者的感化作用 ; 反对死记硬背 自主创 新 ,

王安石13大变法

王安石13大变法

王安石13大变法【酝酿变法】熙宁元年(公元1068年),新即位的宋神宗问王安石:“当今治国之道,当以何为先?”王安石答:“以择术为始。

”熙宁二年,宋神宗问王安石:“不知卿所施设,以何为先?”王安石答:“变风俗,立法度,方今所急也。

凡欲美风俗,在长君子,消小人,以礼义廉耻由君子出故也”。

熙宁二年(1069)二月,王安石开始推行新法,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

翰林学士范镇认为实行“青苗法”是变富人之多取而少取之,然“少取与多取,犹五十步与百步”,七八月间范纯仁上书皇上,公开指责安石“掊克财利”,舍“尧舜知人安民之道”,御史中丞吕诲上书劾王安石巧诈,说他:“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

一次宋神宗和文彦博讨论变法之事,神宗说:“更张法制,于士大夫诚多不悦,然与百姓何所不便?”文彦博说:“为与士大夫治天下,非与百姓治天下。

”第二年,司马光给王安石写了三封长信——《与介甫书》责难王安石“财利不以委三司而自治之,更立制置三司条例司”,“又置提举常平广惠仓使者”,“今介甫为政,尽变更祖宗旧法,先者后之,上者下之,右者左之,成者毁灭之,弃者取之,焉穷日力,继之以夜不得息”,“今介甫为政,首建制置条例司,大讲财利之事,又命向行均输法于江,淮,欲尽夺商贾之利,又分遣使者散青苗钱于天下而收其息,使人愁痛,你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或所见小异,微言新令之便者,介甫辄然加怒,或诟骂以辱之,或言于上而逐之,不待其辞之毕也。

明主宽容如此,而介甫拒谏乃尔,无乃不足于恕乎!” ;列举实施新法“侵官”、“生事”、“征利”、“拒谏”、“致怨”等弊端,要求王安石废弃新法,恢复旧制。

王安石则写了《答司马谏议书》回复:“如君实责我以在位久,未能助上大有为,以膏泽斯民,则某知罪矣,如曰今日当一切不事事,守前所为而已,则非某之所敢知。

”后司马光向宋神宗辞职,隐居洛阳专心编《资治通鉴》。

【变法背景】1、北宋初年,宋朝统治者由于对土地兼并采取“不抑兼并”态度,导致三分之一的自耕农沦为佃户和豪强地主隐瞒土地,致使富者有田无税、贫者负担沉重,连年的自然灾害加剧了农民苦难,因而造成各地农民暴动频。

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

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

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
北宋三次兴学是指北宋时期三次重要的教育改革运动,分别是王安石变法时期、司马光变法时期和程颢程颐变法时期。

这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包括:
1. 着重推崇儒学,这三次兴学都以儒学为主导,强调儒家经典的教育地位。

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新学,强调经义之学,注重经学的教育;司马光变法时期强调经学,提倡经世致用;程颢程颐变法时期则重视儒家经典的深入研究和传授。

2. 教育制度改革,这三次兴学都试图改革教育制度,推行新的教育政策和考试制度。

王安石变法时期推行科举制度,试图通过考试选拔人才;司马光变法时期对科举考试进行了一些改革,提倡贤能之士,反对科举中的偏向;程颢程颐变法时期也提出了一些对科举制度的改革建议。

3. 强调实用性教育,这三次兴学都强调教育的实用性,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和才华。

王安石变法时期强调经世致用,提倡实学;司马光变法时期也强调经世致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程颢程颐变法时期提倡“格物致知”,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
创新精神。

总的来说,北宋三次兴学的主要内容包括推崇儒学、教育制度改革和强调实用性教育。

这些教育改革尝试从不同角度提高教育质量,培养更多的人才,推动了当时教育的发展和进步。

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改革思想的评析

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改革思想的评析

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改革思想的评析1. 引言1.1 概述宋代王安石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备受争议的政治家和改革者。

他在位期间实施了一系列的变法措施,试图解决当时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

王安石的变法不仅仅涉及经济改革,还包括教育和政治体制等多个领域。

他的改革思想对于当时以及后世都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同时也引发了激烈的反对和争议。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围绕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改革思想展开评析。

首先,我们将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背景介绍,了解当时社会面临的问题和需要解决的挑战。

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王安石实施的具体变法内容与措施,并分析该变法所遭到的反对与争议。

然后,我们将深入探讨王安石在经济、教育和政治体制等方面的改革思想,并剖析其理论和实践。

最后,我们将对这次变法与改革进行全面评价,并分析其对当时以及后世的影响。

1.3 目的本文的目的在于对宋代王安石变法与改革思想进行深入评析,旨在全面了解其背景、内容和影响。

通过对相关历史事件和文献资料的研究,我们将阐述该变法的成果与影响,以及失败和教训。

同时也会探讨这次变法对后世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通过这个目的,我们希望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王安石变法和改革思想,探索其中的价值和局限性。

以上是文章“1. 引言”部分内容,请您参考。

如需进一步帮助,请随时告知。

2. 王安石变法:2.1 背景介绍:王安石变法是中国宋代时期重要的一次改革运动。

发生在北宋孝宗皇帝在位期间,即公元1069年至1076年。

背景是当时社会经济出现了一些深层次问题,包括土地兼并、赋税制度不合理、军队编制过于庞大等等。

2.2 变法内容与措施:为了解决当时所面临的问题,王安石采取了一系列具体的变法措施。

他推行的主要变革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他进行了土地制度改革。

王安石提倡"均输法"来解决土地兼并问题,通过统一评估土地,并且向贫苦农民分配土地,以达到减轻赋税负担和促进经济发展的目的。

其次,他进行了财政改革。

王安石提出了多项措施来加强中央财政收入,其中最有争议的是实行“青苗法”,即对种植水稻或小麦的农户征收税收;同时也取消了私营盐业和对商贸活动征税的做法。

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总结

王安石变法 知识点总结

王安石变法知识点总结王安石(1021年-1086年),北宋时期的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变法家之一。

他的变法思想和政策对于北宋政治、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不同的角度总结王安石变法的知识点。

一、王安石的背景和动机王安石是北宋政治和社会的重要人物,他出生于一个平民家庭,通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一名官员。

他在担任重要职务期间,目睹了北宋政治和社会的许多问题,例如地方官员的腐败、贫富差距的加剧和农民的困境。

出于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感,王安石决心进行变法,以改善这些问题。

二、王安石变法的内容王安石变法的核心思想是“革新”,他试图通过一系列政策改革来解决北宋时期的问题。

其主要内容包括:1.钱粮改革:王安石通过实施新的财政政策,推行“青苗法”和“免役法”。

这些政策旨在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并减轻农民的负担。

2.科举改革:为了选拔更多的人才,王安石改革了科举制度。

他取消了过去的贵族特权,强调考试的公平性和实用性。

这一改革帮助培养了一批有才能的官员,提升了政府的运作效率。

3.教育改革:王安石重视教育,他推行了“官学”制度,为官员培训提供了机会。

此外,他还鼓励民间教育的发展,提倡普及教育,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三、王安石变法的影响王安石变法虽然在当时遭到了一些反对和批评,但其影响却是深远的。

以下是王安石变法的几个重要影响:1.经济发展:王安石的财政改革使得国家的财政收入大幅增加,为后来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基础。

他通过提高农民的生产能力和减轻负担,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进一步推动了经济的繁荣。

2.政治制度改革:王安石的科举改革和官学制度推行,为北宋政府引进了更多有才能的官员,提升了政府的管理水平。

此外,他还加强了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使政治更加集权化。

3.文化繁荣:王安石的教育改革促进了文化的繁荣。

他通过改革科举制度和推动普及教育,为社会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机会。

这不仅培养了更多的人才,也推动了文化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王安石的教育思想王安石的教育思想一:王安石特别重视教育的作用,注重后天的学习与培养,所以他在任官期间,扩办学校,注重教育与人才的培养。

在教育方面,施行改革,反对死记硬背,倡导自主学习,这种教育方式无疑是进步和革新的。

所以这种主张一经提出就遭到了保守派的强烈反对,这些保守派是儒学者,从小受到了儒家经典的毒害,对于这种创新性的学习思维和方式是他们所不能理解的。

二:王安石注重人才的培养,王安石的思维模式无疑是先进的,人才才是国家之栋梁,一个国家的兴衰与人才有着很大的关联。

社会的进步都需要优秀的人才进行铺垫,这也是现在国家所面临与需要解决的一大难题。

国家要发展,就必须要有大量的创新型人才,而这人才是通过教育培养出来的,足以看出教育的重要性。

也就是说王安石抓住了国家发展的根本。

三: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在封建社会,所有人都是死记硬背四书五经,可谓是纸上谈兵,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则是让学生们学文学武,全方面发展,对学习内容上也有实用性的规定,让学者们将来能学以致用。

王安石资料介绍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是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以及改革家。

王安石还与韩愈、柳宗元还有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曾巩一同被称为唐宋八大家。

王安石出生在官僚家庭,从小跟父亲游历各地,目睹了宋朝的民生疾苦,立下改变世道的志向。

1042年,王安石以进士身份前往淮南上任节度判官,后调任鄞县知府,任职四年时间,注重水利建设,并扩建学堂,为百姓做了许多实事。

1501年,宰相文彦博向宋仁宗推荐王安石,王安石辞不前往,后来欧阳修又推荐王安石,王安石以侍养老母回绝。

不久王安石出任常州知州,认识周敦颐并成为知己。

1058年,王安石被调往京城,此次进京,王安石以《上仁宗黄寺言事书》提出了自己变法的内容,但宋仁宗并不采纳。

1063年,王安石辞官回乡守丧,宋英宗多次召王安石进京,王安石都回绝了。

一直到1067年,宋神宗继位,王安石得以重用,1608年。

王安石向宋神宗提出自己的“治国之道”,次年宋神宗任王安石为参知政事,开始变法。

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

浅论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育思想作者:周立来源:《管理观察》2011年第18期摘要:王安石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社会改革家,他所推动的“熙丰新政”是对北宋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的一系列改革。

本文着重探讨了王安石在教育方面的改革措施,分析他的一些传世著作和其改革措施所体现出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王安石教育改革教育思想王安石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拜参知政事(副宰相),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在神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下,推行变法,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实施改革措施,史称“熙丰新政”。

下面,探讨王安石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及体现出的教育思想。

一、王安石的教育改革王安石在推行新法时在文化教育方面的改革,被称为“熙宁兴学”,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

(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第一,扩增太学校舍。

北宋太学至熙宁初,仅借用锡庆院廊庑数十间房子,局居一隅,十分拥挤。

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四年(1071年),将整个锡庆院均作为太学校舍,并另在朝集院西庑建造讲书堂数间,基本上保证了教学以及师生工作、生活用房。

第二,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

规定除主管官员之外,增设太学直讲至10人,每两人负责讲授一经。

为了保证质量,增设的直讲必须由中书亲自遴选,或由主管官员奏举。

对于“教导有方”者,予以提升;而对“职事不修”者,则坚决贬黜。

第三,创立“太学三舍选查升补之法”,简称“三舍法”。

这是王安石改革太学最重要的措施。

其主要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三部分,初入太学者,“验所隶州公据”,经考试合格入外舍肆业,为外舍生,初不限员,后定额700人,元丰二年增至2000人。

外舍每月考试一次,每年举行一次公试(升舍考试),成绩获得第一、二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内舍肆业,为内舍生。

内舍初定学额200人,元丰二年增为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优、平两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上舍肆业,为上舍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王安石的教育思想
(一)崇尚实用的教育管理观 (二)系统的人才理论
安石十分重视学校教育对于治国安民的重要作用。他在 《慈溪县学记》中说“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 一日而亡于天下。”他在《乞改科条例》中又说“古之取 士,皆本于学校,故道德一于上,而习成于下,其人才足 以有为于世。”他从一个政治家的角度,明确提出国家兴 学设教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 这种人才应该是“遇事而事治,画策而厉害得,治国而国 安利”。就是说,应该能够承担起治国安民的重任,即具 有实际的治国才能。他批评当时的学校教育不能承担起培 养治国安民的实用人才的重任,主要存在几大弊端:其一 是学校徒具形式,没有起到真正培养人才的作用;其二是 教官选择不当,滥竽充数;其三是学非所用,用非所学; 其四是文武脱节,轻武重文。
任其所宜——由于各人的专长不一,德行之高下、 才能之大小不同,因此,使用人才时应该做到用 其所长,任其所宜。 任之宜久——任职时间宜长久,不能经常调 动。事久见其功,如此既可鉴别其才干是否属实, 又可克服“短期行为”,还可减少送旧迎新的劳 顿和浪费。 得行其意——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从实际 出发,竭诚尽忠于朝廷;政府对工作有创造、贡 献者要奖励提拔,对因循苟且者要予以处分、降 职或撤职。
成绩评定分为三等:平时行艺与所试学业俱优为 上等,一优一平为中等,全平或一优一否为下等。 上等者免殿试,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试,直 接参加殿试;下等者免贡举,直接参加礼部试。 “三舍法”是在太学内部建立起严格的升舍考试 制度,对学生的考察和选拔力求做到将平时行艺 与考试成绩相结合,学行优劣与对他们的任职使 用相结合,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 高太学教学质量。同时又把上舍考试与科举考试 结合起来,融养士与取士于太学,无疑提高了太 学的地位。
总之,王安石的教育思想具有崇实尚用的特征, 这不仅在当时有一定的积极意义,而且对后世教 育也产生了一定影响。他的综合考察人才的思想, 这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实不多见,表明了他的远 见卓识。同时,他所提出的一些具体主张,其中 不少含有合理因素,反映了人才成长的共同规律, 至今仍对我们有一定的启发
三,创立“太学三舍选查升补之法”,简称“三 舍法”。
其主要内容为:将太学分为外舍、内舍和上舍三 个程度不同、依次递升的等级,太学生相应分为 三部分,初入太学者,“验所隶州公据”,经考 试合格入外舍肆业,为外舍生,初不限员,后定 额700人,元丰二年增至2000人。外舍每月考试 一次,每年举行一次公试(升舍考试),成绩获 得第一、二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内舍肆 业,为内舍生。内舍初定学额200人,元丰二年 增为300人,每两年举行一次升舍考试,成绩为 优、平两等者,再参酌平时行艺,升入上舍肆业, 为上舍生。上舍学额为100人,亦每两年举行一 次考试,考试方式与科举考试“省试法”相同, 太学学官不能参与,而由朝廷另委考官主持。
2.养之之道
在首要环节的学校教育这个基本问题着手解决的 同时,第二个环节“养之之道”也必须配套进行。 所谓的“养之之道”即是人才的管理问题,主要 指教育行政官员及师生的待遇、教育管理制度等。 他提出了三项基本措施:
饶之以财——增加在职官吏的俸禄及生徒的待遇, 保证“其禄已足以代其耕”。北宋师生待遇颇优, 不仅增俸禄,还创立并实施学田制,保证他们足 以维持生活。
王安石的教育改革及教 育思想
王安石于北宋熙宁二年(1069年)拜参知政事 (副宰相),次年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在神宗皇帝的信任和支持下,推行变法,在政治、 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各方面实施改革措施, 史称“熙丰新政”。
一、王安石的教育改革
(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另一方面,他主张以是否“为太学国家之用”为 标准,精选教育内容,“苟不可以为天下国家之 用,则不教也。苟可以为天下国家之用者,则无 不在于学”。他主张“以经义造士”,学校加强 经术和论策课程,并主持编写《三经新义》,作 为正式教材由朝廷颁发至全国各级官学,加强对 销售的思想控制;他反对学生学习于治国安民毫 无实用价值的课试文章,而主张学习“朝廷礼乐 刑政之事”;强调广识博通、文武兼备,明确提 出“武事”也是应该学习的重要内容。
(二)系统的人才理论
王安石认为,宋代社会存在财力日困、风俗败坏 的种种弊病,归根是人才问题。改革必先要从教 育入手,培养有用的治国安民的人才,并且形成 完善的人才管理制度,以带动整个国家法度的变 革。他在《上仁宗皇帝言事书》中提出了“教养 取任”的系统的人才理论。
1.教之之道
所谓“教之之道”,是人才的培养问题。王安石 认为,成就人才取决于学校,学校制度制度和教 学内容是否合理,是人才培养能否成功的关键。 因而他主张改革学校制度,建立从中央道地方各 级各类学校,加强教育管理,使学校教育内容切 合“天下国家之用”,以此培养出有实际才能的 治国人才。王安石的这些主张是指导他从事教育 改革的理论基础,在“熙宁兴学”中得到了实现。
审核考察才行——才能德行如何,要综合考察, 须听其言而观其行。对于推荐上来确是贤能者, 则根据其“德之大小,才之高下”,授以相应的 高职。 持久试之以事——才能德行合于标准,还要把他 们安置到实际中,锻炼砥砺,“持久试之”,确 实名副其实者,依等授官放禄,委以重任。
4.任之之道
“取之之道”要求以“任之之道”作为保障措施, 否则按标准选拔出的人才被不恰当的使用,则会 功亏一篑。所以,“任之之道”是“教、养、取、 任”过程的终结,也是关键一环。既然是为了培 养优秀人才,如违背“任之之道”,其作用就不 能发挥出来。为贯彻“任之之道”,其思想主要 有以下三点:
约之以礼——明确规定各级官吏衣食住行以及婚 丧、祭养等的合理标准,以此来约束他们的行为, 防止发生放荡、奢侈的事情。 裁之以法——就是在实行前两项措施的基础 上仍然违反法律者,要依法严罚。对于不帅师者, 则“屏弃远方终身不齿”;对于不循礼者,则待 之以“流沙之法”。
3.取之之道
பைடு நூலகம்
这是与前两环节配套的措施。无论是通过学校培 养出的人才,还是在实践中锻炼出来的人才,都 要采取一定的办法予以认定。他所阐述的“取之 之道”即人才选拔问题,要旨是不拘一格录取人 才,其内容有: 自上而下推荐——要疏通自下而上的人才推 荐渠道,完善自上而下的人才甄别考察制度。根 据德行、才能录用。
(一)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
第一,扩增太学校舍。北宋太学至熙宁初,仅借 用锡庆院廊庑数十间房子,局居一隅,十分拥挤。 王安石执政后,于熙宁四年(1071年),将整个 锡庆院均作为太学校舍,并另在朝集院西庑建造 讲书堂数间,基本上保证了教学以及师生工作、 生活用房。
第二,充实和整顿太学师资。规定除主管官员之 外,增设太学直讲至10人,每两人负责讲授一经。 为了保证质量,增设的直讲必须由中书亲自遴选, 或由主管官员奏举。对于“教导有方”者,予以 提升;而对“职事不修”者,则坚决贬黜。
为使学校真正培养出“为天下国家之用”的人才, 王安石一方面主张改革学校管理制度,从中央到 地方普遍设立学校,严格挑选学官,明确学官的 职责,建立严格的考核制度和赏罚制度;在太学 实行“三舍法”,严格太学考试制度,使太学具 有养士与取士双重职能;设诸路学官,加强州县 学校的管理和整顿;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 学,培养各种应用人才。
(三)恢复和创设武学、律学和医学
熙宁五年(1072年),在京师武成王庙旧址恢复 了已废近30年的武学。熙宁六年,在朝集院创立 律学,并规定了教学内容和考核方式。同一时期, 又对医学进行了整顿。这些措施使北宋的专科教 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四)编撰《三经新义》作为统一教材
为了统一思想,改变“谈经者人人殊”的局面,熙宁六年 三月,宋神宗下诏设置经义局,训释儒家三部经书:《诗 经》、《尚书》和《周礼》,命王安石主持。熙宁八年六 月书成,“随颁于学官,号曰《三经新义》”。自此,在 “熙宁兴学”期间,《三经新义》不仅成为士子必须学习 的官定统一教材,而且也是科举考试的基本内容和标准答 案。 此外,王安石还主持了对科举考试制度的改革。根 据他的建议,熙宁四年二月,正式下令废除明经诸科,进 士科考试罢诗赋、帖经、墨义,试以经义、论、策。 王安石对教育所作的一系列改革,使北宋的教育出 现了转机,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二)恢复和发展州县地方学校
北宋普遍设立州县地方学校,始于“庆历兴学”。但是范 仲淹不久就被排挤出中央,兴学夭折,州县学徒有其名, 而无其实。为了改变这种状况,王安石执政后,即奏请恢 复和整顿地方学校,宋神宗接受了王安石的建议,熙宁四 年(1071年)二月,先在京东、京西、陕西、河东、河 北五路设置学官,接着又在三月,“诏诸路置学官,“使 之教导”,即专司地方学校的恢复、整顿和教育教学工作。 同时,又命诸州皆设学校,每州学给学田“四十顷以赡 士”,并设立小学教授。为了保证教师质量,熙宁八年 (1075年),又下诏各州学官先赴学士院考试,“取优 通者选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