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概念的教学

浅谈物理概念的教学摘要:本文主要阐述通过创设情景,引导学生定义概念,剖析问题,掌握概念,巧设问题,巩固概念。
这种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模式。
关键词:概念怎样才能学好物理?李政道在回答这一问题时就曾强调: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物理概念是物理规律和理论的基础,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因此物理概念是物理教学的关键。
如果不能形成正确的物理概念,不仅会影响到学生对有关物理规律和理论的理解、掌握,而且还会直接影响到整个物理学科的学习质量。
因此,在中学物理教学中,基础知识的教学首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物理概念。
物理概念是反映物理现象、物理过程本质属性的一种抽象。
物理概念一般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只有质的规定性的概念,如运动、静止、固体、光等;另一类不仅具有质的规定性,还有量的规定性。
例如速度、加速度、电流强度、场强等。
这种概念又叫物理量。
前者,要使学生明白它反映了客观事物的哪些属性;后者,不仅要明确它反映了事物的什么本质属性,还要明确量值是怎样规定的、量度的单位是什么。
物理概念的形成,是学生在头脑深处发生一系列极其深刻,极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过程,而不是简单的,机械地从教科书上或教师那里接受一些概念的条文,因此在物理概念的教学中首先教师应向学生介绍相关的感性材料,创设物理情景,使学生获得必要的感性认识,这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
只有当学生对教师介绍有关的物理现象和物理事例有了比较充分的感性认识,表现出对物理概念知识的渴求,在这种探究心理的驱动下,形成的概念才会扎实牢固。
每一个物理概念都包含在大量的具体事例中。
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对身边的物理问题勤观察,勤记录,勤比较,以收集丰富的感性材料,形成具体的感性认识。
例如在组织兴趣小组,有计划、有目的地提出与后续课堂内容相关的物理问题,从而丰富学生的感性材料。
在物理概念教学时,教师必须精选典型事例,或者根据概念形成的需要,有计划、有目的地精心设计实验,为概念的形成提供科学依据。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教学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有效教学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进行物理概念有效教学呢?是我们广大教学工作中面临的研究课题,笔者认为,对概念教学应运用生活实例,进行激发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实现有效引入物理概念;运用数学思想方法,进行研究和分析,有效导入物理概念;巧用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有效揭示物理概念;运用物理故事,激发学生有效突出概念,从而达到物理概念有效教学。
下面,结合笔者多年实践经验谈一点粗浅看法,以供读者参考。
一、运用生活实例有效引入概念在物理概念教学中,要使同学们明白概念的作用,以及来龙去脉,那么概念的引入应该趣味性、直观性的运用生活实例,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根据教学目标,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以及学生的学情采取生活实例,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由直观到抽象,让同学们探索新概念,使学生对物理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以激发他们的浓厚兴趣,充分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从而使学生有效理解物理概念,例如:在探索压强概念教学时,为了有效引导同学们学会压强有关知识,利用生活中的熟悉事例。
笔者首先让同学们取出身边学具,用手往木板上按图钉,图钉就被钉进木板里,用锋利的刀削铅笔省力,而用钝刀削铅笔十分费力;随即笔者又问同学们:你们去过海滨沙滩或在电视中看过吗,人们走在海滨沙滩上会留下一窜脚印;牛马行走在沙漠中蹄子就会深陷在砂中,而骆驼又阔又扁的掌蹄,行走在沙漠中蹄子不会被陷进砂里。
等等,此时,笔者又引导同学们思考,以上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与什么因素有关?同学们很快得出是压力的作用,并得出压力的作用效果既跟受力面积的大小有关,也与压力的大小有关。
在笔者指导下,同学们很容易归纳出压强的概念。
二、巧用演示实验有效揭示概念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而物理概念的形成是由物理现象、实验和事实出发进行归纳、抽象的得出。
因此,在揭示概念时,创设一种良好的物理环境,提供给学生鲜明具体事例,让同学们充分感性认识, 然后引导学生经过仔细探究分析,抓住事物现象的本质,使他们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
浅谈物理概念的教学

浅谈物理概念的教学中图分类号:g633.7物理概念是物理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有其高度的概括性、科学性和严密性。
下面就物理概念的引入、理解、深化和巩固几个过程,谈谈我在教学中的体会。
一、概念的引入1、阐明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在讲授一个新的物理概念之前,应当明确指出不引进新概念,就不能用已有的知识去研究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如,初中物理“压强”概念的引入,可先从“压力”演示实验出发,通过揭示大小相同的“压力”作用在不同面积的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的矛盾,来说明“压力”已不能反映这个“不同效果”需引入新的概念即“压强”。
2、纠正原有的错误概念,引入新概念纠正学生从经验出发产生的一些错误概念,同时引入新的概念,能使学生对新概念产生比较深刻的印象。
例如,教师提问:某人从a地出发沿直线ab走到b地和从a点出发沿着某一曲线走到b地,所走的路程是否相同?此时个别学生可能回答“相同”;但大多数学生肯定回答“不同”。
教师可先肯定“不同”的答案是正确的,因为从生活经验出发,a地到b地的不同路线的路程就是不一样。
然后说明“相同”的答案对另一个新引入概念却是成立的,即物理学上的“位移”,这时学生就会动脑筋想,“位移”是什么?为什么“相同”的答案对它是成立的,从而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影响。
3、利用旧概念的深化,引入新概念在旧概念不能准确描述已有的物理现象时,教师还可以利用学过的概念,加以引导深化,从而引入新概念。
例如,利用“速度”引出“加速度”来。
学生对公路上速度不同的车辆,都能做出某车速度快,某车速度慢的判断,但对汽车、火车起动或刹车时“速度”的变化只能是“起动很快或慢慢减小”来描述,显然,学生对速度的变化已有所认识,但还不能确切反映速度变化的情况。
教师抓住这个有利时机,对上述情况进行分析并指出:要描述这一类速度变化快慢的问题,就必须认识一个新的物理概念“加速度”。
于是,自然引入了“加速度”的概念。
4、运用旧知识进行类比,引入新概念如“浮力”概念的引入。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是培养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环节,也是物理学习的基础。
如何科学有效地进行高中物理概念教学,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至关重要。
本文将从引入概念、概念的讲解以及概念的运用三个方面,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引入概念是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第一步。
在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该通过一些生活实例、引入问题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建立起学生对概念的初步认识。
在引入力的概念时,可以通过举起物体、推拉物体等实际操作,让学生体验到力的作用。
教师还可以提出一些思考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用物理的语言描述这种力的作用。
通过这样的引入,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概念时更加有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接着,概念的讲解是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核心。
在讲解概念时,教师应该注重概念的科学性和逻辑性,以及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和学习阶段,选择合适的语言和方式来讲解概念。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用直观的图示或实物来说明概念;对于进阶学生来说,可以用符合物理规律的数学表达式来描述。
教师应该注重概念之间的联系和逻辑性,将不同的概念进行分类、梳理,帮助学生正确认识和理解概念之间的关系。
教师还应该与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联系,让学生能够将新学的概念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概念。
概念的运用是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的关键。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通过具体实例和问题的引导,让学生能够将概念应用到具体问题中,培养学生运用物理概念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学习电路的概念时,可以给学生设计一些实际电路,让他们运用所学的概念进行分析和计算。
教师还可以通过实验或模拟实验的方式,让学生亲自动手,通过实际操作来观察和验证所学的概念。
通过这样的概念运用,学生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记忆所学的概念,提高学习效果。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原则

浅谈初中物理概念教学原则物理概念是物理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物理事实的抽象,是构成物理知识体系的基本要素。
物理概念教学的效果如何,更是直接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知识的认知程度,影响到学生整体知识网络的构建与拓展,所以,能否搞好物理概念教学是中学物理教学成功的关键之一。
著名的物理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就曾说过:“学习物理的首要问题是要弄清物理学中的基本概念。
”然而,中学物理教学的实践表明,物理概念是既不易“教”也不易“学”的内容,许多学生在学习物理中出现的问题,往往都是源于对基本概念缺乏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针对此种现象,许多一线教师提出了概念教学的一些方法,这些方法非常多,也非常具有针对性,但本人认为,要想在众多的物理概念教法中选择出适合每一堂课的做法,还要遵循以下几个物理概念教学原则。
一、生活化原则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习者以自身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建构活动,问题情境的设计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和已有知识出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现象引入概念,因为生活实践留在记忆中的形象(表象)容易为学生理解。
尤其对于初中学生,从生产生活中感知到的大量的、丰富的物理现象是他们认识物理概念的必要的感性材料。
这些感性材料为他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物理环境。
教师利用好这些生活素材布置学生观察或动手实验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同时,学生在初步掌握物理概念后,还要通过迁移将概念灵活地、创造性地运用于新的物理情景中,来完善对概念认识的深度。
二、多样化原则物理概念的教学不仅仅只使用一种或两种教法,可能本身会包含好几种教法,我们在让学生体会生活实践的同时又可以用实验加深印象从而应用抽象、归纳等多种方法全面、客观的理解某一概念教学,以期得到最佳教学效果。
当然,我们也不必哗众取宠,把一个简单、明白的概念复杂化。
物理概念教学应遵循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规律,教学的方法可以多种多样、灵活多变。
浅谈物理概念的教学

涉”这一抽象概念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
3教 育 学 生 不 断 积 累感 性 材 料 。要 教 育 学 生 通 过 平 时 .
的观察 、实验 、参观 等活动 ,围绕某个 问题不 断积 累感 性 材料 ,并 反复验证 ,使他们对物理概念的认识 日益深刻 。 二 、引导 学生在 感性认识 的基础上 进行科 学抽 象 ,揭
步 形 成 离 心 运 动 的概 念 。又 如 ,在 “ 重 ” 、 “ 重 ” 概 超 失
的共 性 、本质属性 ,使学生形成正确 的物理概念 。
三 、 切 实 做 到 使 学 生 理 解 物 理 概 念 ,切 毋 要 求 学 生 机
念 的 教学 过 程 中 ,要 努力 创设 与形 成 物理 概念 有 关 的生
动 、新颖 的 物 理 情 境 ,使 学 生 感 知 大 量 的感 性 材 料 。 1 物 理 概 念 教 学 中 ,充 分 利 用 学 生 已 有 的 生 活 经 . 在
验 。例如 ,在离心运 动概念 的教学 过程 中 ,教师可 引导学
( 推 车 时 ,要 不 断 地 用 力 ,车 才 继 续 前 进 ;停 止 用 力 , 如 车 就 会 停 下 来 。 )而 错 误 地 认 为 力 是 维 持 物 体 运 动 的 原 因 。 为 了 改 变 学 生 对 物 理 概 念 的错 误 认 识 ,教 师 必 须 在 学 生 获 得 大 量 感 性 材 料 的基 础 上 引 导 他 们 进 行 分 析 、 比较 、 抽 象 、概 括 , 排 除 次 要 因 素 ,抓 住 主 要 因 素 ,把 本 质 的东 西 和 非 本 质 的东 西 加 以 区 别 ,找 出 所 观 察 到 的 一 系 列 现 象
正确 的物理 概念 的形 成 ,不 能仅从感 性认识 中得到 。因为
浅谈物理概念的教学策略

一
抽 象 的 产 物 。学 生虽 然 能 从 生 活 经 验 及 物 理 过 程 中获 得 丰 富 的感 性 材料 , 但 很 难 从对 感 性 材 料 的感 知 中直 接 得 出 概 念 。 这 就 需 要 教 师 采用 灵 活 的方 法 引 导 学 生 通 过 比较 、 分析 、 综 合 等 思维方法 , 对大量的感性材料进行筛选分析 、 抽 象 概 括 出 事 物 的本 质 属性 , 上升为理性认识 , 最 终 形 成 概 念 。然 后 在 此 基 础 上, 引 导学 生 用 精 练 的语 言把 概 念 的 内 涵表 达 出 来 。 1 . 正 确表 述 物 理 概 念 每 个 物 理概 念 形 成 后 ,都 要 用 简 洁 的语 言 把 它 确 切 地 表 达 出来 。叙 述 概 念 的语 言 必 须 符 合 准 确 性 、 科 学 性 和逻 辑 性 。
、
通 常 概 念 的 表述 方 法 有 如 下 几 种 : ① 直 接定 义 , 即 由物 理 现 象 直 接 下 定 义 。如 , “ 质量” 是指“ 物 体 所 含 物 质 的多 少 ” 。( 比值 定义 . 即物 理 概 念 的 定 义 式 是 一 个 比值 。 如 , 密度 、 速度 、 电 场 强度 、 电阻、 电流强度 、 功率 、 比热容 , 等等。③乘 积定 义 , 即物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浅谈高中物理概念教学策略一、概念教学概念教学是高中物理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理解和应用物理知识的基础。
在进行高中物理概念教学时,首先需要明确每一个概念的基本含义和内涵,发展学生对概念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概念教学需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帮助学生从具体的实验、事例中理解和应用所学的概念。
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观察现象,进而引导学生发现并理解物理概念。
二、概念教学策略1. 提出问题引发兴趣在进行概念教学时,教师可以通过提出问题的方式引发学生的兴趣,帮助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通过提出“为什么天空是蓝色的?”“什么是光的折射?”等问题,激发学生对物理概念的好奇心,引导学生思考问题和寻找答案。
2. 实验验证概念物理概念的教学离不开实验,实验可以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教师可以设计丰富多样的实验活动,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记录实验现象,进而理解和应用所学的物理概念。
通过实验,学生将能够把抽象的概念转化成具体的实践操作,加深对概念的印象。
3. 教材案例引导学习教师可以通过教材中的案例来引导学生学习。
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讲解,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应用物理概念。
通过案例的分析和讨论,学生可以了解物理概念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增强学习的实用性。
4. 多媒体辅助教学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概念教学,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果。
教师可以利用图片、动画、视频等多种形式展示物理概念,使抽象的物理概念变得直观、生动,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
5. 激发学生思维在概念教学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通过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等方式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教师可以通过提问、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力,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
三、教学方法1. 形象化教学形象化教学是一种利用图表、图片、实物等形象化手段进行教学的方法。
通过形象化的教学方式,可以增强学生对物理概念的理解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物理概念教学
物理教学,既不能脱离学生实际一味地追求概念的严密,也不能把概念讲得失去科学性。
教学中应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兼顾概念的科学性和学生的可接受性,处理好概念和规律在教学中的阶段性和连续性,严格把握教学深度。
下面谈谈部分概念的教学处理。
一、关于质量的教学。
初中课本对质量的定义是“物体里所含物质的多少叫质量。
质量是物体本身的一种属性”。
这种定义的本质是把质量作为物质的量的量度。
在初中阶段只能讲到这个程度。
二、关于浮力的教学。
教材中没有对浮力下具体定义,只通过具体实例得出:浸在水中的物体要受到水向上的浮力。
这个定义不是按浮力的性质来定义的,而是按浮力的作用效果来定义的。
在教学中必须讲清浮力产生的原因,排除“浸在液体中的物体都受浮力”的错误认识。
三、关于功的教学。
教材从“某物体对某物体做了功”引入了功的概念。
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这里回避了“力对物体做功”的严密说法。
另外对功的定义用“距离”替换了“位移”,这是基于初中课本中所说的力与位移的方向相同,因此这种替换是合理的。
但是,教学中要注意:
1.由于学生已掌握了“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因此可以进一步引入“力对物体做功”的概念;
2.要讲清楚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四、关于功的原理的教学。
功的原理有三种叙述:
1.使用任何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等于不使用机械而直接用手做的功;
2.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3.使用任何机械时动力对机械所做的功一定等于机械克服阻力所做的功。
第一种表述仅适用于不计摩擦、不计机械本身的重力的理想情况,即W有用=W总;第二种表述适用于一般情况,即W有用+W额外=W总,这是功的原理最准确、最简洁的表述;第三种表述与第二种表述相同,且更能反映使用机械不能省功的道理,但是教材回避了这种说法,主要是考虑初中学生对“克服阻力做功”这句话难以理解。
教学中应注意:
1.对于理想情况,可直接利用功的原理;
2. 对非理想情况下可借助机械效率求解。
五、关于热量的教学。
热量是热学的基本物理量之一,是热学的重要概念。
教材限于初中学生的知识水平,先从物体吸热、放热的情况出发,让学生理解:当物体温度升高时要吸热,温度降低时要放热,物体吸热或放热的多少可用热量来表示,因此热量是表示物体吸收或放出热的
多少的物理量。
从这个表述中可以看出热量是一个跟物体温度变化的过程相联系的物理量,离开了温度变化去谈热量是没有意义的。
其次,教材从热能变化情况去理解和分析热量。
改变热能的方法有两种:热传递和做功。
当只有热传递改变热能时,物体的热能增加或减少量才等于物体吸收或放出的热量,可见热量只是量度在热传递过程中物体热能改变量的物理量。
教材在编写时采用了“分块消化,互相补充,层层铺垫,逐步消化”的教学思想,并没有从微观粒子运动的角度去研究热量。
教学中要善于理解教材的编写艺术和方法,并在教学中针对不同的内容,采用不同的方法,以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六、关于电压教学。
电压是初中电学的基本概念之一,也是理解其他电学知识的基础。
教材先从电压的特征出发,说明电压是迫使自由电荷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再从功和能的角度进一步阐述电压的实质,电流做功和水流做功很相似,电压越大,电流做功越多。
这样前后呼应,基本上把电压属于“功”和“能”的范畴的本质含义表达了出来。
在教学中要严格把握语言分寸,不要引入其他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