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的力学原理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推荐文章龟兔赛跑故事的续写热度:太极拳运动的现状和发展趋势热度:太极拳补肾功法及其特点的介绍热度:学习太极拳的哪些方面热度:太极拳养生运动的新认识热度:力学原理在现实生活中随处可见。
比如,要撬动一个物体就要寻找一个支点,其目的是为了省力,这就是杠杆原理。
再如,一辆高速行驶的汽车,即使骤然刹车也难戛然而止,这就是惯性原理。
对于力学原理的应用,在太极拳中也非常重要。
太极拳被称为圆的运动,其中的玄机蕴藏了许多力学原理。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我们知道,一个力对物体产生作用,必须符合力的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三者缺一不可。
力量越大,对物体作用越大,但如果失去作用点,再大的力也是无用之力。
太极拳的圆运动和柔化作用,就是为了使来犯之力化为乌有。
正因为如此,在太极拳中,不论推手还是实战,我们总是设法先在对方身上找受力点,然后通过有效的招法将强大的爆发力施加给对方。
如果此力以发放力的形式作用于对方,对方必跌出无疑;如果作用于对方的力量是以穿透力的形式发出,此力必然伤及对方脏腑。
当然,如果寻求不到在对方身上的作用点,或者自身的招法被对方解除而失去作用点,我之任何力均如泥牛入海。
同样道理,为了不让对方在我身上找到作用点,我可通过肢体的触觉控制或身法调整将来势化解,使对方感到所施之招、所发之力如同作用于不停滚动的球体上,一旦触之即被弧形的切面化解。
事实上,太极拳乃至其他拳术的推手都是为了完成找力点的过程。
由此可见,只有力的大小、方向与作用点得到有效的统一,才能真正达到防守和进攻的目的。
为此,必须遵循更多的力学原理,只有这样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力学原理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一、牛顿第一定律在太极拳中的运用牛顿第一定律就是惯性定律。
在太极拳中,若能很好地将惯性定律加以利用,则可起到省力巧打的作用。
例如,对方以右拳快速向我冲来,我立即向左闪身,然后绕身于对方右侧,两掌以螺旋之力击其背部,对方的前冲惯性力和我的打击力必使对方扑地而倒。
感悟太极推手的不顶、不丢

感悟太极推手的不顶、不丢“不顶”“不丢”是太极推手最先学习的基本要求,也是保证逐渐进入上乘功夫的根本法例和最高要求。
是练习太极推手从头至尾坚持不变的法宝,是绝不摇动的刚性要求,或许称“禁令” ,舍此便难以进入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的太极功夫的大门。
因此,推手中仔细坚持不顶不丢的法例,是抓住了太极推手的要核,是保证太极推手沿正确道路不停行进的根本。
为确实做到不顶不丢,经过多年的实践感悟,笔者有以下浅显领会供初学同好参照。
一、什么是“不顶” 、“不丢”。
所谓“不顶”就是推手时不在对方卖力的点上硬顶,阻拦其行进,或许逆向发劲。
“不丢”是不可以主动走开与对方的接触点。
换句话说,就是既不可以顶着对方行进,也不可以主动退后。
要听着对方的劲,对方进多少我就退多少,同步运动,退少了是“顶” ,退多了是“丢” 。
为了正确掌握不顶的做法,还要注意防止一个误区,就是要正确划分“顶”与“”的不一样。
“顶”是与对方对着发劲,是抗衡;“ ”是人体内部向外的膨胀、膨松,被推而退也是在保持自己劲不丢状态下的退后,但不是顶,两者有实质的差异。
有人说拳经说了“太极是劲”,因搞不清两者的差异,误把顶当作,用僵直的力顶着,到处顶着不让进,因此不简单去掉顶的错误做法。
一定正确划分两者的不一样,最好是在老师的以身作则下,亲自领会如何做是顶,如何做是,在保持劲的状态下达到不顶的要求。
二、为何太极推手一定坚持“不顶”“不丢”一是由于不顶不丢显示着太极图的内涵。
太极图中黑白两鱼首尾相靠,阳强则阴弱,阴强则阳消,阴阳相合,互不相争,两者经过中间一条平均规整的S 线密切相连,互不分别,这恰好内含了太极推手中的不顶不丢。
反之,不顶不丢也显示着太极图的内涵。
太极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中心,太极图最早是由道祖传出,太极拳是道家的功夫,道家主张与世无争,礼让在先,不可以争强好胜,因此推手的不顶不丢又符合道家的思想。
不顶不丢,随人而动,在被推而动的运化中,粘着对方,找寻主动,当对方出现破绽时趁势而为,这叫“无为而无不为” 。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

浅谈太极拳中所运用的力学原理焦作是陈氏太极拳的发源地。
太极拳理论,直接来源于道教思想,其养生修身炼己、以求长生久视的思想,集中且精当地体现在太极拳功法拳理上。
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是,松柔慢匀、开合有序、刚柔相济,动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
这种运动既自然又高雅,可起到防病健身的作用。
太极拳中,主张借力打力,以柔克刚、以静制动。
素有"四两拨千斤"的说法。
这些理论都是有很强的内在物理力学规律的。
下面我就力学在太极拳中的应用作一些简单的介绍。
(1)力的叠加原理的应用:传统的拳法是对方出击时,从相反方向用力相击,结果显然是手快赢手慢、力大赢力小,但手快、力大者也未必能完全避免损伤。
而太极拳则是利用一种动作,迅速避开对方的击点,并或多或少地顺着对方进击力的方向,在对方的动作上加上我的力,以产生更大的叠加力,使对方重心动摇,失重落空,身体失去平衡而陷入不利的地位。
太极拳总是习惯于以静制动、以柔克刚,避实击虚,一切从客观实际出发,一般不抢先出手,即使出手在先,也只是以招法诱发对方,引其出手,以便将对方引进。
如无机可乘,便立即变换手法,宁可一变再变,只化不打,而决不冒然进击。
在原则上总是以利用叠加力牵动对方重心为上,在实践上具体运用叠加力的时候,有时是化劲,目的在于引动对方重心;有时是发劲,须用在对方重心不稳的时候。
总之,都离不开顺着对方来力的方向及时施加力这一原则。
这种技法是借人之力以供我用的技法,也就是太极拳能够以小打大,“牵动四两拨千斤”的原理之一。
(2)惯性原理的应用:牛顿第一定理告诉我们,任何物体若不受其它物体的作用,由于惯性,将继续保持其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不变。
在太极推手中,双方开始处于静止状态,当利用一种动作,与对方身体相接触后,意欲加力于对方身上时,对方如果用大力抵抗,我就很自然地立即松手,在对方的动作上减少或者撤销我的力,使对方落空,破坏对方的静止状态,对方身体受惯性的支配,不由自主地继续前进而失去平衡。
推手的八个物理原理

推手的八个物理原理推手是一项需要借助物理原理的技巧活动,这些物理原理对于理解力量的传递、重心的控制以及动作的协调至关重要。
以下是推手中的八个重要物理原理。
一、动量守恒原理:动量守恒原理指的是在封闭系统中,当没有外力作用时,系统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在推手中,运动员的手和身体之间可以看作是一个封闭系统。
通过控制自身身体的运动和力的传递,推手可以通过动量守恒原理来改变对方的状态。
二、重力原理:重力是地球或其他天体对物体的吸引力。
在推手中,掌握重力的运用可以帮助推手保持平衡、稳定身体的重心,并利用重力的作用产生更大的力量。
三、动力学原理:动力学原理研究物体的运动和力的作用关系。
在推手中,运用动力学原理可以帮助推手了解力的传递路径、动作的速度和加速度等,从而提高技术的效果和力的传递效率。
四、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物体平衡和力的传递的基本原理。
在推手中,通过合理运用杠杆原理可以利用身体的力臂和对方的力臂,有效地调整推手的力量分布和传递路径。
五、摩擦力原理:摩擦力是由物体表面之间相互接触而产生的力。
在推手中,摩擦力可以帮助推手更好地掌握对方的力量、掌握对方的力度和方向,并且通过摩擦力控制对方的平衡。
六、能量守恒原理:能量守恒原理是指封闭系统中的能量总量保持不变。
在推手中,运动员通过控制自身的动能和位能转化,以及对方的动能和位能转化,来影响对方的状态和平衡。
七、中心力原理:中心力是指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该物体的重心连线平行或经过重心的力。
在推手中,通过合理运用中心力原理可以帮助推手更好地控制对方的力量和重心,实现技术的精确和有效。
八、惯性原理:惯性是物体保持自身状态的性质,即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时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的性质。
在推手中,推手需要通过运动的惯性来吸收对方的力量,借力打力,同时也需要通过惯性来保持自身的平衡和稳定。
综上所述,推手中的八个物理原理包括动量守恒原理、重力原理、动力学原理、杠杆原理、摩擦力原理、能量守恒原理、中心力原理和惯性原理。
太极推手力学原理

太极推手力学原理一、合力原理应用合力也叫叠加力。
它的原理也就是避开对方攻击,顺着对方的力,加上我的力,两力作用于对方身上,是合力的应用。
在推手中就是以小力打大力,以显示出“四两拨千斤”的效果。
例如,双方在盘手中,对方用双手推我胸部,我即落胯、下沉,两手下捋,同时转身退步,将彼前倾而跌地。
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顺手牵羊的道理。
又例如在盘手中,我双手推彼胸部,彼接我之力,后退牵羊,紧跟着我即上步前推,使对方失势后跳,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顺手推舟的道理。
使用此原理,要注意体现“柔”、“顺”、“随”三字。
柔就是柔化引动对方的重心。
顺就是顺着对方的来力方向和顺势顺劲而加力。
随就是彼走我应,人去我随,我始终舍己从人,跟随而去,得势而合,伺机取胜。
二、惯性原理应用物体不受外力,不改变原有状态。
物体有保持静止或运动状态的特性,这种特性在力学中叫惯性。
日常生活中物体惯性的例子,如人们在行驶的公交车上站立着,驾驶员突然急刹车,人们也就向前晃动,甚至发生跌仆。
这就是物体惯性的一种表现。
利用惯性原理是太极推手顺势借力的理论依据,对对方的攻力,要讲究粘随不死顶硬抠巧妙地运用惯性原理。
既能减轻自己的体力消耗,又能加大力的作用,向某一方向的运动,使对方陷入被动而失去平衡。
例如双方在推手中,我用意加力于对方身上,对方认为时机已来就用猛力抵抗,只想推我出线,我即让步松手,使对方身体受惯性作用,向前冲去而失去平衡,或对方用大力向我进击而来,我用�蚓⒔佑�,他用更大力击我,我速松手,使对方向前而落空。
这就是惯性原理运用的具体体现。
又如,当对方全身向前运动时,我运用可行方法,使他的下肢突然“急刹车”,并加大他上体向前或向后运动的惯性,这时对方如不相应地动步相随,就会失去重心,向前或向后跌出,因此在推手中自己也要时刻保持警惕,做到立身中正,上下相随,才不致被对方利用我的运动惯性。
在推手中运用惯性可减轻疲劳,但利用别人的惯性必须冷静、沉着、恰到好处。
太极推手中的劲与力

太极推手中的劲与力太极拳是中华武术,习练太极拳要熟悉劲与力关系。
劲与力在太极推手中有广泛的运用,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太极推手中的劲与力。
欢迎阅读!太极推手中的劲与力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发展中诞生的优秀拳法,是中国传统文化成熟期形成的一枝奇葩,太极拳不仅是门武术,也是门博大精深的学问。
现代太极拳往往追求其唯美养生健身“太极操”的习练,逐渐遗忘了太极拳的核心是技击。
在众多拳谱中总是反复强调太极拳技击的核心是“劲力”,太极拳的发劲是太极拳重要的进攻手段之一,发劲主要是太极拳中的一种“冷劲”或称为“短劲”。
练太极拳推手要熟练运用劲力,劲与力之间的关系在太极拳推手中体现,能提高你的技击能力。
太极拳高手“温柔”的一拳,可以造成对手人体严重的内伤。
这种“劲发一点,点点透骨,形成对内脏的“穿透力与震劲” 才是太极拳修炼的结果。
先说下力与劲的概念。
肌肉收缩与伸张产生的力量叫力,关节间对拉产生的争力与骨骼间旋转产生的扭力,二者相加叫劲。
争力与扭力才是内家劲力,也是太极拳所谓的刚柔之劲。
太极拳的刚柔是关节争力,骨骼扭力与肌肉伸缩力的综合训练结果。
其目的就是为了节节分家与劲力贯通及增加关节活动范围。
为了更清楚的阐述,我把人体发出的力量分为三个层面。
练习太极拳要气沉丹田,丹田是人体力量集合地,在太极拳实战中,通过丹田力量的释放,达到技击目的。
第一种是本能的力量,发出的力是以肌肉伸缩力为主,往往是局部的、随心所欲的,是不讲究身体协调的状况下发出的,在太极拳中称之为“拙力”,也就是“肌肉力”。
不需要专门的锻炼,是与生俱来的。
第二种是要讲究全身协调,并通过胯关节的折叠转换使上下肢体合一,蓄力后瞬间形成一个极刚的框架并发出的整体力量,这种发力方式称为“整体力”。
它通过一屈一伸蓄力后瞬间发出,肢体上下形成一个整体,把全身的力量作用在某一点上。
整体力的要点是把上下身子穿起来,脊椎不能晃,上下穿起来要像一块门板,由胯的转换、分配发出。
太极拳技术的力学内涵(上)

刚柔太极拳理68一、重推轻撞重视推击,即粘连黏随。
轻视撞击,可避免用伤残手段。
一重一轻,将武德融于太极推手的力学原理中。
二、借势加势借势加势是有效的技术,即用对方的攻势来攻击对方。
注意,我们不用“借力打力”,因为一个攻势没和对方发生关系时并没有力的存在。
俗称打拳(没和对方接触时)时很有“力”,指的不是牛顿力学中定义的力,而是“势”。
这个“势”其实是速度、质量和支撑结构的组合。
力和势是两个概念,见图1。
两方接触,中间产生一对力——作用于对方的作用力和作用于我方的反作用力,它们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作用力的大小和对方的势没有直接的关系,对方的势可大可小,作用力可太极拳技术的力学内涵(上)文/顾杰 郭振兴 李恩杰《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是最新的试行法。
“武术太极拳推手竞赛规则分析”提出了“随圈”的概念,用现代科技来定义得分标准。
随圈需要用触摸屏,传感器阵列是另一种选择。
太极推手的技击目的是“在保持我方平衡的前提下破坏对方平衡”,现代科技可以在赛场上凸显太极推手的技击目的。
用现代科技来定义推手得分是太极拳走向奥运会的有效途径,同时得分制又将影响太极拳的训练。
本文将用力学原理来讨论太极拳的技击机理。
小可大。
例如,对方可以有很大的势,而作用力可能为零,相当于对方猛击我方,却被我方完全避开了。
什么是势呢?军事上攻势凌厉有三个方面——速度、素质和后援。
打拳的攻势在于速度、质量和支撑(简称这个组合为动量)。
攻势凌厉并不等于胜利,如赤壁会战,曹操几十万大军的大势被周瑜一把火烧了。
打拳时不管对方有多大的攻势,我们可以再加一些进去,使对方原来已经很大的速度加大,借势加势而令对方自取其败。
例如,对方掤势攻过来,我方将捋势加于其上,使对方向侧后向失稳。
对方捋势来拉我方,我方将挤势加于其上,捋挤都攻入对方重心。
对方挤势来推我方,我方用按势接招。
我方的按势有两个步骤:第一步用按势化解对方挤势,对方被化解后转攻为退;第二步我方将按势加于对方的退势,把对方抛出。
详解太极拳的杠杆效应,这个关键点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略!

详解太极拳的杠杆效应,这个关键点往往被大多数人所忽略!太极拳是一门包含许多力学原理的拳种,比如摩擦角原理、杠杆原理、力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原理等等。
特别是在太极推手中,这些力学原理的应用更是常见。
今天,我们就来谈谈许多人都耳熟能详的杠杆效应在太极拳中的应用,许多人都忽视了原来杠杆效应还有这个窍门。
太极拳与杠杆原理杠杆原理是力学的基本原理,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应用,比如井的舀水装置,修理汽车用到的千斤顶等等。
什么是杠杆的定义呢?杠杆就是“在力的作用下可以围绕固定点转动的坚硬物体”。
它包括哪些力学要素呢?杠杆构成的力学要素一个完整的杠杆,包括了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五个要素,而且缺一不可。
根据杠杆原理,人们如果通过特定的方法,使动力臂比阻力臂长,就能达到小力撬动大力的目的。
这就是阿基米德能说出“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这样不朽名言的原因。
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可见,我们练习太极拳,特别是太极推手,要达到小力打大力的目的,就必须通过杠杆原理,使自己的动力臂长于对手施加的阻力臂。
许多常年练习太极拳的拳友,可能早已听说过杠杆效应,但是在实践应用中,他们往往会忽略了一个重要的因素,根本无法达成小力打大力的目的。
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是否学拳天赋不够,不能继续进步。
搞懂杠杆原理这个常常被忽略的因素是什么呢?我们再来复习一下,杠杆原理必备的五要素,它们是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我们通过阿基米德的名言,不难发现,杠杆原理的难点在于寻找“支点”,而且之所以能成为“支点”,它必须具有不动的特性。
必须借助这个不动的支点,我们才有可能通过延长动力臂的方法来撬动地球。
我们练拳时,最常见的谬误就是一动无有不动!当你这样练的时候,就意味着不动的支点不复存在了,也就不可能制造出杠杆效应了。
野马分鬃我们拿“野马分鬃”一式来看。
我们右腿插入敌方双腿间,扣住敌方右侧大腿,此时我方右腿应该保持“不动”,形成支点,敌方的重心点与支点间距离形成阻力臂,我方右手接触点与支点形成动力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推手的力学原理
太极推手是一种对抗练习,在战术上,讲求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在技术上,讲究沾粘连随,发放寓于引化,十分注重用力技巧。
重心稳定的要素
推手是以破坏对方的平衡,迫使对手倒地或移出界外为目的。
所以稳定重心,保持自身平衡,是战胜对方的防守基础。
根据平衡规律:平衡稳定的大小与人体重心垂线的投影点,重心的高低,支撑面的大小三个因素有关,许多太极拳论著中都强调“中定劲”是稳定重心的关键,并对身体任何保持中定作了详尽的论述。
推手在体势要领方面讲求尾闾中正,上下一条线,两手旋转不离正中,腰部要松沉,胯、膝要松活,这些要领都是为了使重心垂线投影点尽量靠近支撑面中心,尽可能降低重心高度,使各方向的稳定角为最大值。
由于人体的支撑在下方,两脚支撑面狭窄,属于不稳定平衡,而人体重心的特点又是随动作而变化,当人体受力发生前俯、后仰、侧弯时,重心可能偏移至体外,发生倾倒或移动。
推手讲求周身均有虚实变化,这些变化表现在手
1
法、步法、身法诸方面。
人体在受外力作用,重心偏离支撑面的时候,通过步型调整,步法变换,使两脚在规则允许范围内,朝有利稳定重心的方向变换虚实,构成新的支撑面;或通过手法、身法的变化,降低重心高度,来稳定重心。
这些有助稳定重心的“补偿运动”,就是为了使身体重心垂线随时保持在支撑面内。
使重心在支撑面内保持最大的平衡角,这是从力学角度保持人体稳定的关键。
更为重要的是,通过周身虚实变化,使人体机能处于最有利的工作状态,从而增强人体的抗倾能力,为发力创造有利条件。
这是人不同于机械体,从生理角度构成平衡稳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