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推手练习

合集下载

太极推手的练习技巧有哪些

太极推手的练习技巧有哪些

太极推手的练习技巧有哪些太极推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在一些影视作品中经常能见到太极推手的身影,那么练习太极推手有哪些注意事项呢?太极推手的练习技巧有哪些呢?下面就和店铺一起来看看吧!太极推手的练习技巧一、练推手首先要具备练太极拳架的基础,使自己腰腿和手臂的功能要有柔、绵、沉的味道,练走架也是全面的基本功锻炼,因此要重视太极拳套路的练习。

一般认为:走架是“体”、是基础;而推手是“用”,是应用,如果只学推手,不练走架,那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须知许多风格不同的太极拳术是经过许多武林前辈、太极名家凝聚毕生心血编制而成,它综合了各种武术的精华,经过总结提高,概括成现在流传的几种拳架形态。

如果只练走架不学推手,仅作为健身和防病的手段是可以的,但要想掌握太极拳术这一古老的搏斗技艺的精粹是很难办到的,甚至根本办不到。

二、练推手一定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

首先学会平推手,把手上僵硬之力化掉,练成具有粘、沉、绵、柔、弹性的()劲,切忌使气用力,蛮干去争取胜利。

初学推手要慢,慢才能动脑筋去分析考虑对方的来力方向、大小、长短,是刚是柔,是迟是速,自己接应的劲道是否运用恰当,稍有不对就要纠正调整,而这种调整和纠正动作越小越好,练到外面没痕迹才好。

要快时,快到使对方不能觉察,这就要听劲好。

所以说推手是一种高级的神经运动,在整个过程中都要高度全神贯注。

三、推手中不能主观蛮干,要尊重客观现实。

拳论中反复强调要“舍己从人”,“不丢不坝”,只有舍己从人才能有长进,有些人之所以不长进,就是犯了主观片面的毛病,用蛮力气去争输赢,就不是舍己从人,而是以我为主。

如果不把心用在听、探、顺化上面,只想到方法和自己力量上面,那永远不能达到推手中的上乘功夫。

我长期观察发现,有很多人在推手时,都是采用斗力的方法在推,这是很不好的,要想达到不用蛮力,不斗力,舍己从人的境界,这的确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

推手时出现使力和斗劲的原因,分析起来这与人的心理状态有密切的关系,在一般情况下,双方如不抱争强好胜等不良动机,任随动作的运转走化是不容易发生斗力的,如果双方都抱有某些不良动机和目的,在行动上就容易进入僵持状态。

武式太极拳推手的技巧

武式太极拳推手的技巧

武式太极拳推⼿的技巧 武式太极拳推⼿是有⼀定的技巧的,掌握好了技巧⾃然练习起来就会更流畅,练习武式太极拳不可⼼急,⼀定要循序渐进。

下⾯店铺为您整理了关于:武式太极拳推⼿的技巧。

欢迎阅读! 武式太极拳推⼿的技巧介绍 推⼿在太极拳中是⾮常重要的,所以我们⼀定要将推⼿练好,这样才有利掌武式太极拳的技巧,使我们练习起来更轻松。

⼀、舍其正中定横中 常⾔说“⼈少横⼒”,特别在推⼿技击中,两⼈绷⼿相触,尽管周⾝含有弹⼒,两⾜前后分开时,其⼒均贯注于前后纵向,对⽅虽有横向之⼒,但横⼒总是要少于纵⼒的。

中⼼、重⼼,⼆点均在于纵,⽽进招引其离开⽀撑点,我舍其正⾯,击其横⾯,因对⽅⼒点不能集中合⼀,对⽅⼀旦离开其⽀撑点,⾝形⾃然倾斜,我从横⾯击之,对⽅即⾏跌出。

如向对⽅进招“云⼿”,我右⼿由对⽅腋下向上旋臂翻掌捣住对⽅右肩,左掌按对⽅胯部,对⽅整个半侧⾝明显露出,并成⿇花状,我当即正⾝发⼒,对⽅即⾏跌出,这是“舍正定横”的举例。

可见,任何招式都不是⽆敌的,只要先洞悉对⽅的意图才是我们取胜的关键。

⼆、进⾝欺⼈,应知⼈体之“三节” 从整个⼈体来讲,头为梢节,腰为中节,⾜为根节,如对⽅三节被欺,对⽅即不能活便,更⽆法使招,⽽我则运转⾃如,左右逢源,对⽅处于背势,因此说,“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三法,是武式太极拳推⼿之绝技。

“⾝、⼿、⾜,上下相随,以塌梢节、捋根节、堵中节,此为控制上肢两臂之法。

制梢节、欺中节、盘根节是控制对⽅⾝⼿⾜上下三节之法”。

如进⾝欺⼈,欺得越紧,对⽅整个⾝形越不能灵活运转,皆因对⽅处于背势,⽽我处于顺势。

三、步要过⼈ 即是便于贯、扣、插⼆法之应⽤,便于步法之进退,及⾝法上灵活变换。

贯者发劲,扣者合劲,插者钻劲,可称劲练三法。

欲将发⼈,步要暗进,灵活掌握贯、扣、插三法,与⼈交⼿⽆不稳操胜券。

例如拳势中“上可击其下颚,下可使⽤贯扣⼆法,应左贯左,需右扣右,使对⽅双腿处于我控制之范围。

太极推手基本功口诀

太极推手基本功口诀

太极推手基本功口诀
1、领步趋步、势头高低:先以平均步长前行,脚尖平着地;有意识地把身体放倒,势头要向前抬高。

2、推手转身、推手步法:把身体向左一转,身体转动要协调;然后把右脚向前踏,注意距离要保持。

3、向身抬手、抬手伸拳:把双手抬至肩前,伸拳时要略弯曲;掌心朝上保持平衡,身体呈半圆形状。

4、收手搬腿、腿掌形成:腿膝收至胯前,掌在髋外侧形成;捏手握拳配合勾,腰部收敛自然合。

5、收拳挨腿、拳法有讲:拳向前抬至头上,腿向后挨前面;双手紧握不松懈,有序有节奏才有劲。

6、收拳潜步、步法自然:收回双拳再后腿,一步深蹲两拳对;脚步自然有条理,上体平稳地向前行。

太极拳推手教学单人基本方法

太极拳推手教学单人基本方法

太极拳推手教学单人基本方法太极拳是一种中国传统的武术形式,以其慢而流畅的动作、柔和而有力的力量而闻名于世。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双方互动,锻炼身体和提高太极技巧。

本文将介绍太极拳推手的单人基本方法,帮助读者加深对太极拳推手的理解和提升太极拳的技巧。

1. 低端探马低端探马是太极拳推手的基本姿势之一。

站立平衡,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手指稍微弯曲。

注意身体放松,呼吸自然。

这个姿势有助于练习注意力集中和身体的平衡。

2. 前后移步前后移步是太极拳推手基础动作中常用的一种。

先将身体重心放在一条腿上,然后缓慢地将另一只腿移动到前方或后方。

同时,双臂保持平衡并保持掌心向内,手指微微弯曲。

这个动作可以帮助练习者调整身体重心和锻炼身体的协调性。

3. 身体转动身体转动是太极拳推手中重要的技巧之一。

通过转动身体,可以转移对手的力量,并寻找攻击对手的机会。

转动时要注意保持身体的平衡,不要用力过猛,以免失去控制。

同时,双臂要保持平衡,掌心向内,手指微微弯曲。

4. 推手练习在推手练习中,两人站在一起,双臂自然下垂,掌心向内,手指微微弯曲。

推手的目的是通过双方的互动来锻炼身体的力量和灵活性。

推手时要注意保持身体平衡,灵活转移身体,不要用力过猛,以免伤害到对手或自己。

5. 动作流畅太极拳推手注重动作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动作应该由内而外,发自内心。

练习者应该通过练习调整身体的力量和平衡,使动作更加流畅自然。

太极拳推手的动作越流畅,越能充分发挥太极拳的力量。

6. 练习注意事项太极拳推手是一项需要持续练习和耐心的活动。

练习者应该坚持每天练习,并注意以下几点:- 注意放松身体和呼吸,不要过度用力。

- 保持良好的体态和平衡,不要姿势不稳。

- 注意动作的连贯性和流畅性,避免动作间的断裂。

- 尊重伴侣,控制力量,避免造成伤害。

- 练习应该有计划和目标,逐步提高技巧和力量。

通过以上的太极拳推手单人基本方法的介绍,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太极拳推手的重要性和学习方法。

太极拳推手要领

太极拳推手要领

太极拳推手要领练太极拳为什么必须练推手呢?因为太极拳一百多个动作的实用价值都得从推手中体验出来。

但我们得认识推手不是打架,也不等于对打,切忌摔扭和用力推手。

下面是店铺为专门您整理好的:太极拳推手要领。

太极拳推手要领推手的方式大体可分为四种类型:一为单手定步;二为双手定步;三为活步(九宫步);四为大捋。

单手定步的推法现在练习的很少,对初学人门的人来说,单推手是必要的练法。

这简单的两人都限单手一粘一走,然对于初步听劲增强腰腿功夫是很有帮助的。

现在流行的定步双推法都属于增长功夫的基本练习,必须在这种方法上打下坚实的基础。

初学入门但求上下一致进退精通圆活,动作不妨稍快,进一步研究掤捋挤按,你粘我走,我粘你走,但不能太快了,太快则粘走都不踏实,每一动作都容易忽略过去,听劲的意义不符合了。

这里最重要的诀窍有四点:太极拳推手要领一要慢:不论是粘是走都得寸寸节节找劲听劲,不轻易放过一分;太极拳推手要领二要圆:双手最忌走直角,处处须保持弧形状态;太极拳推手要领三要定:定步推手只许换步不许走动。

因推手的寸的是要在腰腿上打下坚实的基础,对方来逼只能用坐腿腰的方法去消对方的来势,习之久之腰腿自有功夫;太极拳推手要领四要近:凡找劲听劲锻炼腰腿功夫,都须逼近才能切实。

活步推手:进两步退两步,彼此不变方向,我按进一步,挤进一步,彼捋退一步,掤退一步,彼此周而复始,借此练习进退轻捷,推须不变方向,才能逼出腰腿功夫。

大捋:进四步退四步,彼此向四隅进退,我按进一步,肘进一步,挤进一步,靠进一步,掤退一步,捋退一步,采挒退一步切肘,向我方后让一步,这一步包括采挒切三个动作,因捋是退三步,故名大捋,无论练习哪种推手法,最忌不按规则和用力冲击,绝不能有胜负观念.我们只需认一个条文钻究,这一条钻通了,其它的条文就同时通了,这就是用心之久,豁然贯通的道理。

譬如一间房子有几个门可以出入,要进房的人只需走一个门,不过这个门却是必要的,得不到这个门是永远无法进入这间房子的,我们要知道这几个从东边来的人走东门,从西边来的走西门,从各人所接近的走。

太极推手也称打手

太极推手也称打手

太极推手也称打手、揉手、擖手,是太极拳的双人徒手对抗练习,与太极拳套路是体与用的关系,互相补充,相得益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后来其他一些武术派别也吸收了这一练习方式,产生了各种流派的推手。

清代流传的拳谱中有一首《打手歌》这样写道:“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拔千斤。

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黏随不丢顶。

”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拈连黏随不丢顶训练基本原则训练方法掤劲听劲刚劲柔劲化劲发劲问劲展开基本概念经典拳论健身价值流派分类主要流派主要特点基本技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拈连黏随不丢顶训练基本原则训练方法掤劲听劲刚劲柔劲化劲发劲问劲展开编辑本段基本概念太极推手是以上肢、躯干为攻击部位,运用“掤、捋、挤、按、采、挒、杨式太极推手肘、靠”等技法以达到借力、发力,使对方身体失去平衡的一项具有对抗性、娱乐性、健身性、传统性的体育运动。

它以四两拨千斤、发人如弹丸、弹指一挥跌丈外,身体微动彼落空的技艺被人所称道。

太极推手,其宗旨:在不用护具之状态下,通过推手双方的阴阳矛盾运动,演练实战搏击的一种良好的运动形式。

它的研究和训练是以实战为目的,通过推手而不断提高实战搏击能力。

武术中踢打摔拿四大技术均可在推手中随意运动,充分体现了太极拳道的兼容性。

推手是信息的传递与反馈。

推手双方是信息的载体。

在信息输出与反馈的过程中,不断调整控制与反控制的精确度。

通过信息往复传递达到了控制与反控制的目的。

信息传递也分三个层次,低层次是皮肤知觉传递,中层次是气场感应传递,高层次是意念传递。

编辑本段经典拳论打手歌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掤捋挤按须认真,采挒肘靠就屈伸。

进退顾盼与中定,沾粘连随虚实分。

手脚相随腰腿整,引进落空妙入神。

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

编辑本段健身价值太极推手一般采用均匀、缓和、有节奏的腹式呼吸,这有利于改善肺泡通气量,使呼吸深度加大。

太极单推手训练方法

太极单推手训练方法

上 下 配 合 , 这 样 训 练 可 为 将 来 在 交 手 中 做 到 手 脚 并 用 、 下 协 调 运 动 打 下 基 础 , 往 可 以 上 往 取 得 事 半 功 倍 、 弱 胜 强 的 效 果 , 为 下 一 步 以 也
推 手 与 推 腿 的 有 机 结 合 作 好 准 备 。 而 现 在 流 行 的 单 推 手 训 练 方 法 要 求 g. 同 时 上 步 、 T 方 两
晰 的运动 表 象 , 快 形成 正确 的动 力定 型 , 尽 然 后 就 可 以 适 当加 快 速 度 、 加 训 练 难 度 , 对 增 使
方 难 以 摸 清 自 己 的 劲 力 变 化 , 综 合 运 用 自 己
所 会 技 术 , 坏 对 方平 衡 , 势 、 机 发 挥 , 破 乘 临 从
而 战胜对 方 。
现 将 程 式 化 单 推 手 基 础 训 练 方 法 介 绍 给 大 家 。 在 练 习 单 推 手 时 , 当 由 慢 到 快 、 序 应 循 渐 进 , 练 到 一 定 火 候 时 无 论 对 方 使 用 多 大 力 量 你 也 能 轻 松 化 解 。 太 极 推 手 讲 究 保 持 左 右
结 果往往 是
知 。
上 , 少其 漏洞 、 绽 。 减 破
程 式 化 定 步 单 推 手 较 为 熟 练 时 ,再 加 上
进 步 、 步 或 多种步 法 的协调 配 合 , 成 为程 退 即
式 化 活 步 单 推 手 。 练 习 时 要 静 心 体 会 对 方 劲 力 变化 , 高运 动感 知 能力 , 步 形成 稳 定清 提 逐
“ 只 手 当 一 只 手 使 用 ” 而 不 自 两
本 文 介 绍 的 程 式 化 定 步 单 推 手 训 练 方 式 , 现 在流 行 的单推 手训 练形 式 不 同。 搭 与 如 手 , 中不是 两个 人 同时 向前迈 步站 好位 置 、 文

太极推手的训练方法

太极推手的训练方法

力 ,是你 的基本功 。推手充其量 只是解 决 了 “ ” 的 问题 ,即招 术 数 , 于 技 术 , 法 层 面 的 问题 。 属 方 而 技 术 和 方 法 只 是 “ ” 它 是 要 毛 , 依 附 在 “ ” 的 , 须 有 自己 的 皮 上 必 “ ” 要 具 有载 体 。“ ” 什 么 ? 根 , 根 是 就是 从 练拳 中长 出 来 的功 夫 。最 终 决 定 胜 负 的是 内力 的 修 为 , 内 力雄厚者不怕你招数巧妙 ,所 谓
第二 阶 段 :采 捌 肘靠 则 是 小 念 甫 动 , 已全 然 知 晓— — “ 不 何 患 之有 ?武林 前 辈 有 能先 知 先 我 人 开 小合 ,小 动作 。是 比较 前 一 阶 知 我 , 独 知 人 ” “ 不 动 , 不 觉 者 ,亦 有 能不 知 不 觉 中发 神 功 我 ,彼 我
“ 招 胜 有 招 ” 只 推 手 的人 , 无 。 手 范 围要 尽 可 能 的 大 ,进 要 进 至极 去 , 至 极 限 , 收 的 能 收 回来 , 放 该 上 的感 觉再 好 , 能 懂 劲 , 到 功 限 , 也 要 退 至极 限 , 腰 腿 上 的 收 至极 限 ,才 能 真 正体 会 到 什 么 再 碰 退 把 力 高 于 自己 的人 , 难 以 巧胜 拙 。 筋 抻 开 。筋 长 而力 大 ,筋 长 而 愈 是 开 , 么 是 合 , 合 收放 吞 吐 与 也 什 开
段 : 拥捋挤 按 , 一 二采捌肘靠 , 三 进退 , 四顾 盼 和 五定 。 第 一 阶段 : 捋 挤 按 是 大 开 拥 大 合 , 动作 。 人 在一 臂 距 离 以 拳最 动 这 初级 的实 践 , 基 本 功 的训 练 。 是 只 有 在 此 阶段 ,把 身 形 、步法 做 扎 实 , 动作 做大做 足 , 圆满 , 把 做 顺 就是顺 , 逆就是逆 , 该放的能放 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极推手体悟本人习练传统吴氏太极拳推手多年,时常留心体会传统太极拳论中对推手的要求,还将一些太极明家的推手经验在实践中加以印证,逐渐有了一点认识。

现表述如下,以求教于方家。

1.立如平准,活似车轮和人推手时,对方施力于我,我保持身体中正,重心不易受外力影响。

这种身法上的要求,《太极十三势歌》明示为‚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对方来力时,我以腰为轴心,向左右转化,圈子比较小,即能使对方之力落空。

若在化劲过程中身体前俯后仰,重心不稳,两脚飘浮,不仅化不掉来力,而且极易被人发出。

常见人推手时,一方被对方一引或出劲前捋时,身体即向前俯,重心失去中正。

如对方用采劲,即易向前跌倒,即使不立时倾跌,但被动挨打,既不能化,也不能还手,已处于败势。

也有人以为自己腰劲很好,人家推不倒,所以当遇对方加力到自己身上时,身体便向后仰,重心偏于后方。

若此时对方用捌劲在胸腹部一按或短促发力,则轻者失重败势,重者会伤及脊椎,非常危险。

所以推手时,无论应敌击敌,有保持虚领顶劲、中正灵活的状态才可以左右前后回旋,保留转换的余地。

2.意在人先,后发先至拳经中有‚彼有力,我也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之语,要求处处主动,随机应变,时时处处控制对方,使意在彼先,劲抢彼前,则发无不中。

王宗岳《打手歌》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

‛其中‚彼不动,己不动‛是听劲,是反击对方的前奏。

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同时发生的。

所谓手快者,也就是听劲功夫好,即对方微动,我已发觉,抢他前面发我之劲。

他的劲被我截住,进退两难,正是‚旧力已发,新力未生‛之际,欲收回不能,欲另发劲不及,则难免处处落后,处处被动。

所以,‚后人发,先人至‛的关键是意在人先,在于听劲。

只有‚意在人先‛,才能保证‚后发先至‛,这是推手时一条很重要的规律。

3.三节齐到力增加《太极拳论》说:‚劲起于脚,主宰于腰,形于手指。

‛从劲力传导的三节来讲,腿脚是根节,腰身是中节,手指是梢节。

人之手臂不如腿粗,腿不如腰粗。

因此,手臂之力不如腿力大,腿之力不如腰力大。

俗话说‚根节动,梢节发,三节齐动力增加‛,所谓三节齐动,必定意注于腰,三节劲力的上传下达主宰在腰上,根梢二节虽动也发不出整体之力,只是局部之力。

推手时,用手臂之力推人,往往推不动。

若用腰劲推,对方即能倾跌。

推手动作,表面上力在手腕,而实际力在于腰。

若肩不能松,则腰不能活,力全在于手臂,绝不能化人,亦不能发人。

至于步子稳不稳,在于裆劲,即胯、腿、脚三部分的联系,而其运用之关键完全在腰。

推手时应尽量少用手臂,而应进足贴身,三节齐到,对方必立足不稳。

4,听人之劲,舍己从人太极拳推手以懂劲为最高阶段,用什么方法才能达到懂劲的地步呢?只有平时在推手时,能善于听人之劲,这就是说,靠和对方身体接触的部分(包括指、掌、腕、肘、臂、肩等)的皮肤感觉,得知对方来劲的方向、轻重、强弱等,化掉对方之劲,向其薄弱处反击。

若对方劲来,我还要想一想如何对付,是来不及的。

拳经说‚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这就全靠听劲的功夫。

推手时,为了要能听人之劲,我就不能用力对抗,因为两臂用力,我就感觉不出对方的劲力!所以推手一定要轻,化掉对方来劲,使对方欲发不能,欲走不及,我才有主动权。

要听人之劲,自己就不能主观,不能抢先出手攻击对方。

根据客观情况,力来我化,相机进击,后发先至,实际仍是自己掌握主动权。

可以说,不主观是听劲的首要条件。

再强调一下‚舍己从人‛。

拳经说‚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因敌变化示神奇‛,都说明应根据客观情况,再作主观决定,不能一味主观。

例如,我学会某一手法,想在推手中用此手法将人发出。

但我向对方攻击时,对方可化可走,可格可架,大多会在我意料之外,我想好的手法在实际应用中会碰了钉子,这是主观的毛病。

所以,我们在推手时,要力戒主观(舍己),要根据客观情况,作出反应(从人)。

例如,对方下采我手,欲拔我脚跟。

我遵循‚舍己从人‛的原则,用类似‚海底针‛的劲势,顺其势把手伸下去,双手配合,对方反而会被我拔起。

但‚舍已从人‛并不是一味听人摆布,还要利用‚粘连黏随,听化拿发‛,达到‚从人由己‛的主动地位,使自己处于顺势,而对方处于被势,如此才能制人而不制于人。

5.化劲在局部,发劲在整体太极拳推手讲究‚周身一家‛,但若处处执著于‚整体‛,反而可能在推手中形成弊端,所以还应该研究‚局部‛的运用。

初学推手的人,遇到对方加力于己时,便全身乱动,以为这样就是走化。

结果往往并未化去对方之力,自己已经跌出。

这是因为初学者身体是一个整体,不能松开,不知化劲,正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故。

而初学发劲,又往往因为浑身不整,仅用两手之力,所以发不动人。

初学者往往不能理解这里的矛盾。

‚周身一家‛的整体和‚处处分化‛的局部各有功用,即发劲要在整体攻,化劲只在局部动。

6.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太极拳论》中说:‚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力学而有为也!查‘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

‛由此可看出,太极不崇尚大力破小力或大力破大力的。

吴鉴泉老先生曾说:‚太极拳练时不用气力,设遇力大之人,如何应付呢?一个人几十斤力气总是有的吧?这就够用了。

‛太极拳是借人之力的艺术。

拳经说‚牵动四两拨千斤‛,四两和千斤是比喻力之大小,不能片面理解。

牵动是条件,拨是方法。

只要牵动的条件成熟,小力能够拨动大力。

拨是巧劲,而不是硬顶。

一个人总有几十斤气力,再加上技巧,就足以应付比自己力气大的人,这就是太极拳‚借人之力‛的推手原理。

要借人之力,自己就不能用力顶抗。

举例来说,对方向我左侧进攻,而我不加顶抗,仅偏身化之,再及时加力捋之,这就叫‚合力‛,以此牵动对方重心。

拳经说‚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则其根自断,必其坏之速而无疑‛,因此我可以继续捋,使其足跟浮起,或用横劲向前进击,均无不可。

借人之力,对于对方来力,最好不要加力阻挡(使用截劲是另一回事)。

我化他时,要让出一条路来,使对方的力顺其方向而去。

因为我若一拦,对方力就缩回,或者变换方向,反而不容易打他。

往往有这种情况,对方重心已动摇,脚跟浮起,因我一用力,对方反而转危为安。

所以要借人之力,自己千万不可使顶力,这是很重要的。

但‚牵动千斤力,只用四两功‛的‚四两‛,绝不是我只有四两力。

许多太极拳前辈都身怀惊人功力,大家不可不察,更不可因此放松功力修炼。

7.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在推手时,要做到‚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奇‛,首先就要以静待动,舍己从人,沉着稳定,力戒鲁莽盲动。

舍己从人,就是不要按自己的主观愿望从事,企图强迫人就范,而是要以对方动作为依据,‚随人所动,随曲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

舍己从人的具体表现是,目的都是造成我顺人背之势。

比如两人手臂相接触,彼此听劲,我和对方身体接触,始终不完全离开,谓之不丢。

我丢开对方的身体或将两手缩回,即为逃走,对方必跟进打我,谓之‚逢丢必打‛。

所以推手时要注意犯‚丢‛之病。

反之,对方来力,我亦以力硬顶,更希望我力超过对方以拒之,这是违反太极拳原理的。

当我用力犯‚顶‛时,若对方大于我,则我败。

所以,推手要强调不丢不顶,自己不主观,自然能取得我顺人背的效果。

8.加力引劲法推手时,为了诱使对方暴露空当,打破对方平衡,常运用‚引劲‛主动加力于对方。

对付身长力大的人,如果不主动加力,则更难以听其劲、借其力,达不到顺势打击对方的目的。

在这种情况下,常要用到‚引劲‛。

‚引劲‛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其出劲,二是引进落空。

彼劲不出,我便主动把彼劲引出来。

可以先用虚劲在他身上一按,观察对方会有何种反应。

若对方犯丢,我就‚逢丢必打‛;若对方出力来顶,我就引进落空,并顺势加以采挒之力,使其力失去作用点,进而失去重心。

若此时我再用横劲击对方,对方必倾跌。

‚引进落空‛是指对方以强力进攻,身体并未失势,我用掤劲虚拦,同时松腰落胯,用两手持其进攻之手,再开裆转腰,使其来劲落空,处于劣势。

有的对手推手水平很高,可能引一下还不行,要继续引几下,才能诱使对方应对失误,立脚不稳。

这就要求我们虚实变化要快,有时连续几个虚招,有时连续几个实招,有时虚实并用。

所谓‚虚虚实实,实实虚虚‛,使对方琢磨不定,其身体重心才能被我控制,这就是在推手中常要用到的连续加力法。

9.中正安舒,虚实有度修炼太极拳,两手要一虚一实,两足也要一虚一实,同侧的手足也要做到一虚一实,进而做到浑身各处都有虚实。

能懂得虚实,就不会犯双重和偏劲偏重之病,就能随机而变,而不为对方所制。

可是我身上有虚实,对方身上也有虚实,这就要看双方怎样利用虚实劲。

例如对方大力进攻,这是对方实劲击来,如果我也用实劲,便是我方顶抗。

对方实劲击来,我应以虚劲相接,听对方之力,同时还要寻找对方之虚并攻击,这就是‚避实击虚‛。

所谓虚实,也可表现为力的大小轻重的随机转换,虚非全虚,实非全实。

有时是下随上动,有时是上随下变,但不管如何变动,务必使上、下、左、右都有虚实。

虚实有度,才能立身中正安舒、转换灵活,对盘架和推手具有同样的指导意义。

特别是在推手中,在外力进逼或发化对手时,必须靠虚实的合理分布来维持中正安舒、支撑八面的劲力,满足发力的需要。

10.化劲走圆圈,发力走直线‚化‛与‚发‛是推手中的主要矛盾。

‚化‛是指对方来攻我时,我将对方之劲化开,使对方劲力落空。

‚发‛是我打击、发放对方。

‚化‛与‚发‛看似是截然不同的两个动作,其实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

‚化之不尽,发之不远‛,发是紧跟着化的,发劲必须连化带发,这虽是两个动作,但要求做起来像一个动作一样。

若‚化‛与‚发‛有了间隔,即化后略一迟疑再发,对方就有反应时间,不仅发不出人,反可能被对方借劲,令我方跌出。

《十三势行功心解》曰‚曲中求直‛,对方发劲打我重心,我必跌出。

如何才能使对方之劲不能打中我重心呢?这就要化而不能顶。

如何化呢?要化得自然,即顺着对方来劲的方向走一圈或半圈,使对方之劲不能作用于我重心。

此时我身体平衡未被牵动,便可利用对方来势反击对方。

‚化时走圆,发时用直‛,我发劲时,要走直线。

我们知道直线是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故直线发劲,能迅速地将劲发至对方重心,使对方来不及走化。

‚化劲走圆圈,发力走直线‛是初学推手的一个原则,而‚化劲走圆圈,发力走切线‛也是对同样道理更简单形象的说法。

11.用意远长,出手轻灵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

如果推手时没有‚意‛,就说明身体虽动而心不在焉,则化也化不好,发也发不好。

特别是在发力时,光有‚意‛还不行,‚意‛还要长。

‚用意须远,其劲自长‛,劲长才能发得人出。

发劲时,像要把人发到十丈开外,则其劲自然长,关键在‚意‛。

出手轻可以隐蔽意图,对方难以借我之力打我。

而且,如遇到对方手法有变化,我也便于相机应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